Discover饥饿作家No.30狄迪恩的非虚构书写,对预制菜“好故事”说不
No.30狄迪恩的非虚构书写,对预制菜“好故事”说不

No.30狄迪恩的非虚构书写,对预制菜“好故事”说不

Update: 2025-09-21
Share

Description

【本期嘉宾】
许晔,曾任凤凰网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译者,译作《懒行向伯利恒》《亨利去后》《南部与西部》,现居美国加州。

最近,琼·狄迪恩的非虚构作品合集《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在国内出版了,许晔老师作为这本书的译者之一,也是至今仍在写报道的记者,对狄迪恩的写作、新闻行业和美国都有很多观察和思考。于是借由这本书,聊了聊我们眼中的狄迪恩,以及她的非虚构写作是何以成为经典的。

【时间轴】
Part1 欢迎来到狄迪恩的世界
00:53 狄迪恩和《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
07:32 推荐最先阅读的篇目:《南部与西部》《土生女札记》
09:51 “加州小时代”与纽约的去留

Part2 生活在美国
13:19 翻译之外的故事:寻找嬉皮士运动亲历者
17:39 聊聊美国嬉皮士文化
22:48 “重返美国,我的困惑变多了”
26:31 西部的人们不会记得过去,南部的人们不会遗忘过去

Part3 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
30:17 在非虚构报道里书写不确定性
31:50 当下小说里值得书写的议题
34:20 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
39:27 读《黄金梦中客》:狄迪恩的“新新闻主义”对非虚构写作的启发

Part4 对新闻行业的观察和思考
45:24 最有价值的调查报道从来不是一门好生意
49:23 狄迪恩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吗?
52:06 新闻记者的作用:连接小的事件和大的主题
56:02 读狄迪恩片段“作家总是出卖别人”
1:03:41 狄迪恩写政客与美国大选
1:09:53 争夺叙事就是争夺话语权
1:15:11 回看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读狄迪恩?
1:18:04 知识分子看美国:“中心再难维系”

【后记】
收到这套书,完全正中我对狄迪恩的印象:冷峻、时尚。想象一个面无表情的女人,手里夹着香烟,穿着人字拖,背靠敞篷车。很酷,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狄迪恩拍摄于1968年的照片,当年她34岁。

我记得在镜头中,狄迪恩的眼睛像精灵一样,大而深邃,无畏又有些疏离。后来她戴上了大墨镜,八十多岁时顶着一头银发,形象更加鲜明,文化偶像的时尚感也丝毫未减。

狄迪恩是一个全能型作家,这点我早有耳闻。她22岁成为Vogue编辑,34岁出版第一本书就轰动全美。2017年,国内出版了她的《奇想之年》,再到2019年我读了她的《蓝夜》,狄迪恩的中晚期作品,看她写丧夫丧子,写家庭故事,起先我被她的文笔吸引,如今才看到她作为记者非常硬核的一面。这种阅读的掉转很有趣,是这套书带我进入她工作的实质。

许晔老师翻译了其中三册:《懒行向伯利恒》、《亨利去后》和《南部与⻄部》,几乎是狄迪恩正值盛年(30岁—60岁)的创作,正好囊括了上世纪60-90年代的美国。其实,我对美国历史和流行文化都不太了解,有些语境难以进入,许晔老师推荐说,迁徙、历史与遗忘是狄迪恩一以贯之的主题,这些能从零散的笔记里看出来,所以可以先读《南部与西部》,再读《土生女札记》作为西部笔记的补充。一来她的笔记优美程度远超其他作家的散文,信息密度没有那么高;二来,你会发现,如今的我们就生活在她写的这个未来中,她对时代的洞见是让人震惊的。

加利福尼亚是狄迪恩的家乡,如今许晔老师也重返美国,生活在加州,又去了很多她写过的地方。很有意思的是,狄迪恩的这些非虚构文章是60年前写的,现在再回头看,有很多事情就是“昨日再现”的感觉。

之后,我们聊到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翻译之外寻找亲历者的故事、《黄金梦中客》、《洛城黑色故事》,以及狄迪恩笔下的政客和美国大选……都说“新闻是易碎品”,但狄迪恩的非虚构报道却这么坚毅持久。我喜欢许晔说的这句话:“最有价值的报道从来不是一门生意。”这种写作方式是反流量逻辑的,即便是写热点事件,也不要轻易屈从于猎奇的素材。

最后,我们又从非虚构写作聊到虚构写作。说到一些可见的写作技法,也说到狄迪恩的写作是如何影响自身的,许晔老师的表达里保留了新闻写作者的习惯:对物质和细节的敏感,并且追求精确。可以感觉到,在译者和作者之间,是被一条隐秘的线索连结着的。

越读狄迪恩,越想读狄迪恩,就像寻找真理一样,这是我这周阅读这套书的感受。狄迪恩会用非常细致的尺度去操作选题,比如具体写到某顿饭的名字、把政治表格掰开揉碎去分析......每一个字都是被雕塑和精细打磨过的,但狄迪恩又足够狡猾,真义总在表象之外,就像她自己说的:作家总是出卖别人。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作品、概念】
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34年-2021年),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散文家,新新闻主义先驱,自海明威以来最常被模仿的作家。
《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是狄迪恩的非虚构作品合集,包含8册:《懒行向伯利恒》《白色专辑》《萨尔瓦多》《迈阿密》《亨利去后》《政治虚构》《我的来处》《南部与西部》。
新新闻主义,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986年),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中心再难维系》 ,奈飞在2017年做的狄迪恩纪录片。
《南部与西部》,狄迪恩在1970年、1976年创作的笔记体作品。
《向伯利恒跋涉》—《别了,这一切》:讲纽约,爱上纽约又失恋。
《蓝夜》,狄迪恩的代表作,为了纪念逝去的女儿。
《奇想之年》,狄迪恩非虚构代表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冷血》,杜鲁门·卡波特的推理小说,被称为美国最完美的罪案纪实作品。
《白色专辑》(1979)—《妇女运动》《圣水》《在好莱坞》
《懒行向伯利恒》—《黄金梦中客》(1966)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的长篇小说。
约翰·韦恩,(John Wayne,1907年-1979年),以演美国西部片著称的好莱坞明星。
《懒行向伯利恒》—《土生女札记》(1965)
《亨利去后》—《时代镜报广场》(1990)
《亨利去后》—《洛城黑色故事》(1989)
《邻人之妻》,盖伊·特里斯的非虚构作品,新新闻主义代表作。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1939年),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No.30狄迪恩的非虚构书写,对预制菜“好故事”说不

No.30狄迪恩的非虚构书写,对预制菜“好故事”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