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2 当H1-B倒计时遇上北美“裁员潮”,“美国梦”动摇了?
Description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这期节目,我们想从一个有些黑色幽默的“时尚单品”聊起——在北美科技圈,裁员“大礼包”的火热程度似乎堪比Labubu。
这背后,是无数个体被时代浪潮裹挟的真实心境。从2022年马斯克大刀阔斧地改造Twitter开始,一轮轮裁员的消息扑面而来。对于很多美国华人来说,它不再是遥远的新闻标题,而是朋友的朋友、身边的同事,甚至自己手机里收到的那封名为“Business Update”的会议邀请。
这期串台节目,我们邀请到亲历这轮裁员潮、拥有主播和程序员双重身份的小帅,以及我的同事黄粤涵,一起聊了聊这场风暴的全貌。小帅的播客在过去四年记录了上百个北美华人的故事,而这一次,他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节目中,我们从小帅戏剧性的个人经历讲起,但要理解这场“裁员潮”,有两个宏观视角至关重要,它们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裁员逻辑——科技巨头的“战略换血”:“人力”转向“算力”,传统行业的“效率替代”:因为AI真的能干活了。
节目中我们聊到,许多公司在财报亮眼、股价飙升的同时依然在裁员,这看似矛盾。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它们并非没钱,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资源重构”。亚马逊、Meta、微软等巨头,正在将节省下来的人力成本,转身投入到一场更昂贵的军备竞赛中——购买作为AI“燃料”的GPU(图形处理器)。与其把工资发给人,不如把资本投给机器。这并非传统意义的“过冬”,而是一场资本从“人力”到“算力”的战略大转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连Meta的AI核心团队也会出现裁员,因为公司内部的资源正在向更优先的AI方向(如算力基建)高度集中。
与此同时,UPS、福特、雀巢等传统企业也在裁员。但它们的逻辑恰恰相反:不是为了省钱买GPU,而是因为AI已经开始实实在在地替代人力了。它们无需自建昂贵的数据中心,只需向云服务商租用算力,就能部署AI工具来优化客服、预测供应链、辅助设计。当“AI的使用成本”低于“人力成本”时,岗位的优化便成了必然。
当然,还有一个被CEO们频繁提及的官方理由——修正疫情期间的“过度扩张”。许多公司承认,当时为了抓住线上红利疯狂招人,导致组织臃肿、人浮于事,现在的裁员只是一场迟来的“回调”和“还债”。讽刺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它们录得创纪录利润的背景下,让“降本增效”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服务于股价和利润率的资本叙事。
当“时代的尘埃”落在北美华人身上
这场变革对所有人都带来了冲击,但对于身在北美的华人技术移民来说,这粒“尘埃”可能尤其沉重。
播客中我们聊到,华人是美国科技行业的中坚力量,尤其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占比极高。这种行业集中度,使得科技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这个群体中引发更剧烈的震荡。但除了签证压力,另一个隐形却长期存在的困境是 “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数据显示,尽管亚裔在美国专业技术岗位中占比高达13%,但在高层管理岗位中仅占6%。这意味着,即便在职场稳定期,华裔的晋升之路已然充满挑战,而在裁员潮带来的激烈竞争下,向上流动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更严峻的现实是签证的枷锁。许多华人手持H1B工作签证,一旦被裁,就意味着一个残酷的“60天倒计时”的开始。在数万人同时被抛向求职市场的当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节目里,小帅分享了一个朋友在倒计时第58天才惊险“上岸”的故事,这种极限求生的经历,是许多未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的。
当“美国梦”的基石——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开始动摇,叠加近年来不断收紧的移民政策,我们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个曾经无比坚定的目标。
我们还聊了这些:
职场“老油条”的生存智慧:面对裁员预兆,那些看似“不耻”的盘外招,或许是劳动者在与资本博弈中积累的血泪经验。
消失的工会:在美国,为什么庞大的“码农”群体始终没有自己的工会来保障权益?
永恒的话题:我们发现,无论身在何处,房子和教育永远是北美华人最关心的两大主题。
变化的氛围:从疫情到大选,再到AI崛起,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感受到了怎样的社会情绪变化?
录完这期节目,粤涵感慨说,我们不是想贩卖焦虑,而是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通过倾听彼此的故事来“抱团取暖”。小帅最后也说,早裁和晚裁,还不一定谁更好。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希望这期节目里的真实故事,能为关心北美“裁员潮”的朋友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图景,带来一些慰藉和思考的力量。
-本期对谈-
主播
张无为 澎湃国际新闻中心编辑
嘉宾
佐治亚小帅 《北美华人电台 Asian Answers》主播
黄粤涵 澎湃国际新闻中心记者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凌卓媛
<fig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