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Love Hakka (Festival: 十月找回自己的「女生」!從國際女孩日看客家女力的崛起 Find Your Inner Girl This October! Celebrating the Rise of Hakka Women on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Description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性別,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利與機會。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仍存在著不小的落差,包含至今,許多女孩仍面臨早婚、家庭暴力、教育資源匱乏,甚至在部分地區仍遭受女「割禮」等嚴重侵犯人權與身體自主的有害傳統,面對這些挑戰,許多非政府組織(NGO)默默耕耘,致力於推動性別平等,其中,「婦女新知基金會」(1982年成立)與「勵馨基金會」(1988年成立)等便是長期投入的重要團體,她們積極倡議「月經平權」與「女性權益」,透過教育推廣、資源提供與社會倡議,提升大眾對性別不平等議題的認識,為女孩創造更安全、有尊嚴的成長環境;正因如此,聯合國於2011年正式將每年的10月11日訂為「國際女孩日」,希望藉由國際組織的力量喚起全球對女孩處境的關注,提醒社會正視女孩所面臨的挑戰,也呼籲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份子,它要告訴全世界的女孩:妳們擁有選擇與改變的權利,妳們不僅可以懷抱夢想,更有能力去實現它們。
另一方面,在臺灣的客家族群中,「女力崛起」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與討論的重要議題。相信大家對「輔娘」這個詞並不陌生,因為這是早期客家男性對妻子的稱呼(南部稱老婆為「姐仔」),意指「輔助的人」,也就是協助丈夫持家的賢內助;然而,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女性也常被視為從屬角色,甚至有強迫女性冠夫姓的習俗,這足以反映出她們長期缺乏發言權和自主權。
儘管如此,由於早年許多客家男性外出求學或謀生,一去多年,家庭重擔便落在妻子肩上。她們不僅照顧家中老幼,還要獨自耕作山林田地、處理農務,連風吹日曬的粗重工作也從不退縮。正因如此,才有「娶妻當娶客家女」的俗語流傳開來,形容客家女性勤勞刻苦、樣樣精通,她們不僅操持家務,更是能上山下海,故足以堪稱「女中豪傑」。綜合來看,「輔娘」雖名為「輔助」,實際上卻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勞動力與精神支柱,因為這些女性撐起了整個家的運作與穩定。
近年來,許多社會運動中也能看見客家女性的身影。例如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污染案與華隆關廠工人抗爭中,許多客家婆婆媽媽走上街頭,為自己的權益發聲。這樣的現象顯示,客家女性不再只是傳統裡相夫教子的角色,隨著經濟發展與教育普及,她們逐漸擁有發言權,勇敢地站出來爭取自身的權益,彰顯了客家女性意識的崛起與轉變。在這期的「客語說世界」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更多關於「女力崛起」的有趣知識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