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校园”活动走进省实,中秋雅集里传承传统文化
Description
中秋佳节将至,广州“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于日前走进广东实验中学。
本次活动是该校第三届“琴棋书画诗曲茶”中秋雅集活动的重要环节。古琴艺术、篆刻、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广式插花等4项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为学子们打造了一场兼具趣味与文化底蕴的中秋非遗体验。
活动现场,古琴艺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区宏山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古琴专业团队,现场指导学子学习基础指法,带来意境高远的演奏。作为中国古琴艺术重要流派,岭南派古琴早在汉代流传,以古朴明快、刚健爽朗的琴风著称,注重“剑胆琴心”、形神兼备的传承,其2003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牧心印社带来技艺高超的篆刻演示,传承人宋明现场传授篆刻技艺并指导学子实操。学子们专注投入,在刻刀与石材的碰撞中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增城地区金石篆刻以印章为主,设计篆稿是核心,工艺上有阳文印、阴文印、阴阳印等形式,该项目在2022年被列入第八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师生团队带来的广式月饼制作体验格外应节。谭子华、江志伟、李小红等老师手把手教学子们制作奶黄馅冰皮月饼,让大家领悟“食在广州”的饮食文化。起源于晚清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以重油、皮薄、馅多为特点,2012年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更是出口月饼的主力。
广式插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晓娃及其团队,用朱蕉叶、月季、金丝桃木果等打造作品,寓意“朝气蓬勃”“硕果累累”,传递中秋祝福。广式插花借鉴岭南园林、盆景、书法等艺术,融入广府“讲意头”风俗,2025年入选第九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兼具美化环境与陶冶情操的价值。
本次活动是广州市文化馆探索文教融合、馆校合作美育路径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广州市文化馆一直致力于为青少年搭建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该馆还开展了青少年导赏志愿服务、非遗研学、非遗体验课等形式丰富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筑牢文化认同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