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惯的心灵》:过度保护如何“毁了”年轻人?
Description
过去十年,美国大学生正在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一方面,他们很乖。
在美国9到12年级的中学生里面,更少饮酒,更少吸烟,约会的比例更低了,有性经验的比例更低了,这些曾经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标志性的反叛行为,在Z世代中间的发生比例,都明显低于更年长的千禧一代,更是远远低于以反叛文化著称的婴儿潮一代。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乖张。
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内,由于“取消文化”引发的暴力冲突事件层出不穷,无论左翼,还是右翼,美国大学里的年轻人们似乎正在越来越多地选择用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
- 一方面,他们很宽容。
最典型的指标就是对于LGBTQ群体的接受度,无论是对于同性婚姻的支持度,还是对于LGBTQ群体在大学任教,Z世代的接受程度都是所有代际中间最高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不宽容。
他们脆弱敏感,极容易感觉到被冒犯。无论发表观点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只要观点本身让我感觉到不舒服,那么这就是对于“我”的威胁。在2017年的一项调查中,58%的美国大学生认为,“要融入大学这个社群,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能接触到那些冒犯到我的观念”。
本周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娇惯的心灵》试图告诉我们,一种我们称之为“安全主义”的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美国新一代年轻人的道德判断和思想观念——
- 这股思潮从何而来?两党政治极化、社交媒体兴起、中产家庭教养模式变迁、大学的公司化与科层化,在这股思潮形成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 关于“安全”的概念何以无限外延,从人身安全扩展到心理安全,甚至是思想观念的“安全”?
- 为什么说试图将年轻人与“风险”相隔绝的社会安排,最终导致美国的Z世代成为了更加脆弱、敏感且二元对立的一代人?
- 上述代际价值观念的变迁最终如何导致了“政治猎巫”“互联网猎巫”的泛滥?
【时间轴】
05:04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国,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危机四伏、越来越不安全?为什么美国年轻人变得愈发脆弱敏感?
29:16 第二个问题:哪些时代变迁塑造了当下美国年轻人的观念?社交媒体的普及、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自由玩耍的消失,如何制造了更孤独、也更焦虑的一代人?
57:30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大学校园管理的官僚主义几乎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官僚主义又是如何在大学校园内加剧了以“安全至上”为名的、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72:29 第四个问题:当“安全”无限扩展到心理甚至是思想观念层面,当人们开始试图在蛛丝马迹中寻找风险与威胁的证据时,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说“互联网猎巫”已经成为了一种当代的新宗教?
【本期节目提到的资料】
<figure></figure>这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化越来越难 | 罗方丹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林小英
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The Privileged Poor: How Elite Colleges Are Fail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 Anthony Abraham Jack
乌合之众 | 古斯塔夫·勒庞
狂热分子 | 埃里克·霍弗
Generation Me: Why Today's Young Americans Are More Confident, Assertive, Entitled--and More Miserable Than Ever Before | Jean M. Twenge
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 | Jean M. Twenge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 简·雅各布斯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涂尔干
【欢迎加入听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