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32
Description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這幾堂課,都就「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在談師道的尊嚴。一談到尊嚴,「自敬而後人敬」,一定是自己的行為值得人家尊敬,所以尊重、尊嚴決定不是去要求來的。人生所有的結果,都是靠自己耕耘,自自然然水到渠成。我們談「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今天就最後一個重點跟大家做交流。我們一談到老師,我記得我在海口的時候,有個企業邀請去分享一堂管理的課程,他們感覺傳統文化裡面,有很多聖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管理的智慧,他們非常感興趣。當時候都是高階主管一起來參與課程,我就請教他們,今天上管理的課程,大家第一個念頭是管誰?他們說當然是管員工。
我還記得二OO四年七月份,我們在海口辦了第一期「幸福人生講座」。很巧我們在上課期間,因為在一個飯店裡,有個太太她突然走進教室,當時候是休息時間,她走進來看著桌上放著一本《弟子規》。我看她的孩子應該是念小學左右,差不多三十多歲的人,她看著《弟子規》,就說《弟子規》小孩學的,然後她就出去了。「弟子」不是指小孩,哪個人不是父母的弟子?哪個人到學校不是老師的弟子?哪個人到各行各業,不是他這個領導、他這個師傅的弟子?你沒有弟子的態度,怎麼學得到父母、老師跟領導的智慧跟人生經驗,還有能力?這個弟子她就覺得是孩子。所以很多家長拿到《弟子規》這本書首先教誰?從媽媽就變警察,她教孩子了。所以態度決定成敗,態度決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才來改變態度。所以一個老師能不能成為改造人靈魂的老師,他在從事這個工作,首先心態就非常重要。心態是什麼?自我教育最重要。《尚書》告訴我們「先覺覺後覺」,自己沒有覺悟,怎麼可能幫助別人覺悟?自愛而後才能愛人,自助而後才能助人,自知而後才能知人。我們不懂得自己問題在哪,怎麼去解決別人的問題?
今天這個重點,第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非常關鍵。什麼時候是自我教育?Anytime anywhere。比方我今天自我教育了多少次?真正會自我教育的人,他了解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不然我就退步了。我這一個小時有沒有比前一個小時進步?再來什麼時候有進退?一個念頭就有進退,「聖狂之分在乎一念」。又有一句話提醒我們,「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一失在哪?一念之差才會有那行為。所以怎麼自我教育?善觀己心。聖狂在一念之間,時時要觀照自己的念頭是覺、還是迷,我們都觀照不了自己的念頭,很難真正去幫助到別人。就像《三字經》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相信自己有本善,相信所有的人有本善,請問這個態度,是不是應該不可須臾離也?這個真理不可以現在相信,五分鐘以後不相信,有沒有可能?有。五分鐘以後走出去,剛好看到你最討厭的人,你還相信這個真理嗎?我們這一天看到的所有的人,我們都能提起性本善、明明德,都相信他們可以成聖成賢,那我們的念頭是在正念當中;看這個高,看那個低,看那個不高興,我們都在妄念當中,都在迷惑當中。
所以自我教育是隨時隨地要觀自己的念頭。講道理都很簡單,回到每天的每個細節,就不容易。比方我剛剛要上台來,我就要觀自己緊不緊張,要上台了會不會緊張?為什麼緊張?得失心重。那我也是在迷惑顛倒,隨時要調自己的念頭。一個教育者,要「勤於教學,勇於改過」。為什麼要勤於教學?因為這條路是自己選的,選擇從事教育工作,就應該深愛教育工作。自己選擇的行業要不忘初心,自己選擇的人生伴侶要不忘初心,自己選擇的每個因緣要不忘初心,這才是用真心。不然都是用虛偽的心去應付,那叫自欺欺人,那有什麼人生意思?要深愛面對每個學生,念念怎麼去成就這個學生,要有這樣的態度。不然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很可能會造孽,因為我們不愛他,很可能言語、行為就會傷到這個學生。傷了他,他會不信任老師;不信任老師,以後他就不肯學習;不肯學習他就沒智慧,他的後代子孫都完蛋了。所以老師這個行業,有志於此再來,不然就不要來,沒人勉強。所以這是一個志業要對得起民族,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祖先的一個行業。
勤於教學這個勤,勤在哪?不能勤在好為人師,勤在好好提升自己。我們早一天提升,學生早一天得利益。所以真正有愛心的老師,他學聖教決定不用人家去推他,還要去勉勵他,不用,他自動自發,這是真正有利益學生的這分動力。而這勤奮當中我們要了解,教學這個教字,我們前幾節都有談到,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變成要以身作則,這兩個叉是上行下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可以做表率。而教育工作是教學相長,「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我在教的過程,論理論到一半好像感覺沒有通達,講不下去,就知道自己還不足。或者今天面對這個學生,起了情緒,我的耐性還不行,我的瞋恨還很重,知不足。所以勤於教學還要勇於提升自己,還要勇於改過,自己有沒有懈怠、不勤奮?自己有沒有不斷勇猛改過?這個對一個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心態,勇於改過就是自我教育具體的落實。
我們要改過首先有一個前提,要知過才能懂得要從哪裡改。覺得我又沒有什麼過失,我們曾經朋友之間在交流:我們昨天有什麼過失?朋友說我昨天好像沒有過失。這位朋友講到,他昨天沒有過失只有兩種情況,第一、他是聖人,第二、他是完全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請問人一天起幾個念頭?講幾句話?做幾個動作?閃幾次眼睛?看人的眼神是給人信心、還是給人打擊?有些人跟我們講,你講話很衝。有嗎?有嗎?他當然不知道他啥時候不對。所以我們要知自己的過,首先要突破一個關卡,叫「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比方不知道我們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有沒有曾經聽到自己的學生在交談:老師好凶,脾氣好大。剛好被我們聽到,當老師的人過去:我脾氣有大嗎?我脾氣有大嗎?他那個當下脾氣就很大了,還問學生?當我們被人家批評的時候,當下聽到火上來了,那人家講得很對。所以有些習慣可能幾十年,我們自己發現不到,這個時候怎麼辦?
得深入經典對照,自己才能知過,才能進一步談得上改過,看經典、聽經,對照自己。再來,更謙虛的落實《弟子規》說的,「聞譽恐,聞過欣」。我假如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每天還做錯,還影響自己的學生,我們就有愧自己老師這個身分;早一點改過,我才對得起學生。人家指出我們的問題,應該是很歡喜。人家指出我們的問題,我們不歡喜,是我們抱著面子,抱著習氣不放。人家一講我們歡喜,因為我們念念為學生得利益,我們念念為自己得利益,所以才會歡喜。因為知過,一改自己就提升,這才是自愛;所以不自愛的人,才會好面子,才會抱著習氣不放。坦白講幾個人懂愛?愛首先從自愛做起。我談到這裡就非常感激我的父親,我父親雖然沒打過我,但我確實還挺調皮,有時候做的行為讓父親實在受不了,那個家法真的拿出來挺粗的。我就會突然想起一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看那個這麼粗,我趕快認錯。所以人有時候會被父母、被長輩責罰,就是錯了還不認錯,長輩要打我們的記性,把我們的那種固執、那種叛逆要有所調整。我爸爸棍子拿出來,我就爸,我錯了。就不會被打了是不是?別討打。
那當然父親也藉這個機會點,好好的把我的問題講清楚,讓我不要重蹈覆轍。而在教育我的過程,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要自愛!這句話重複了好多遍,印象特別深。當聽到師長老人家說,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聽到這個愛字,那個自愛就跑出來。不能糟蹋自己,而且糟蹋了自己,是傷了所有愛護你的人,他們為你操心,為你擔憂,這怎麼是回報愛我們的人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不知恩報恩,就比較沒有良心。我父親常常勸勉我要自愛,我長大以後,有一次跟我母親在談話,我母親說,每次你爸爸教訓你,那些道理你到底懂不懂?我媽在旁邊一句話都沒有講,很配合我爸爸教育我。但是她在旁邊聽,不知道我這個小學生聽得懂不懂?後來我跟我母親講,句句都懂。我父親在教訓我的時候,我從沒落一個印象,說爸講這句話我不懂,從來沒有。為什麼?因為父親是用真心在跟我們講,真心跟真心會相應的。所以真的是回想父親教育我們那個神情,現在還歷歷在目,那種恨鐵不成鋼的表情體會很深。所以我們三個姐弟常常互相勸勉,爸媽對我們這麼好,我們最起碼不能讓他們多操心。
我們要突破習氣使然,渾然不知,要先明理,你明白道理,才能自我觀照、自我要求。經典首先第一個重點「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為經典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談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首先第一個綱,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剛剛講到心態,一個當父母的人,假如孩子來臨的時候,他不先覺得是要先教育自己,他就想著要教育孩子,他不會把孩子教育成功。比方我們常常父母在對孩子就發脾氣:我給你講多少次,你都不聽。其實父母在那裡情緒化的時候,他已經沒給孩子好的表率。我都給你講多少次,他也不了解以身作則才是教育,身教才是教育重要的一環。其實從言語當中,他對教育的認知都已經不夠,他應該要先受教育才對。所以我們要到學校教書以前,我們就有一種態度,也是跟著師長學到的: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小孩。有情緒了,我們自己就控制不住習氣了,怎麼去教他?而且孩子鐵定落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脾氣,你講了哪些道理,坦白講他記不了多少。所以脾氣大的父母,他跟孩子講什麼,孩子事後回想想不了什麼,因為人都籠罩在那個情緒化當中。所以有脾氣就不要先教孩子,可以先離開,穩一穩情緒再說,當父母的人如此。再來,當老師、當領導的亦是如此。
這個心態有了,就抓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親師的理都是相通的。我們複習《論語》裡面講到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君親師其身正,你不用要求,你的德行就感化孩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沒有以身作則,雖然三令五申,孩子、學生、下屬也不見得會遵守,甚至會形成不好的現象跟風氣,叫陽奉陰違。父母、領導在的時候,跟不在的時候,是兩個樣子。所以我們看到孩子陽奉陰違,不要先跟他發脾氣,首先要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先以身作則,因為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比方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曾經聽到一位校長(是中學的校長),他感嘆的說,有些教育變成急功近利,捨本逐末。那就沒有務本,捨本逐末,什麼是本?德是本。什麼是末?知識、能力、才幹是末。德才兼備,才為德所用,知識為德所用。他學的科學,最後去製造殺人武器,他不聰明嗎?他沒有才能嗎?但是他沒有德這個本。《資治通鑑》告訴我們,「德者,才之帥也」,靈魂是主帥,它駕馭我們的能力。結果現在沒有德了,學歷再高,講的話會傷害自己的妻子;做的事,會讓他的領導人肝腸寸斷。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當那個幹部,是這個領導一手栽培起來的,結果他為了謀自己的利,把組織裡面一半的人統統帶走。他有今天是領導培養他五年、八年,你看人現在很狠心,他能把一半的人帶走,你看他的言語跟能力高不高?高。可是他無德,他不懂得什麼叫忠,急功近利。我們把孩子都教成只看眼前、只看利益,都不務根本,因為沒有根本,遇到這些誘惑兵敗如山倒。你說現在沒有德行,男人要抵禦這些女色的誘惑,不容易!所以我們所有教育界的同道,我們今天從事教育工作得問問自己,你的學生,不會被女色所誘惑的,有把握的請舉手;你的學生,不會離婚的,請舉手。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連教孩子不離婚都沒把握,我們能真的給他幸福嗎?我們有沒有把握,學生以後不得癌症,不得文明病,不得憂鬱症、躁鬱症,不會自殺,不會墮胎?我剛剛念的哪一條在他的生命當中發生,他都不可能是一個幸福的人。不會忤逆父母,不會兄弟相殘,不會兄弟爭財產,不會拋棄父母,會贍養父母,不會觸犯國家法律,有德這些都不會產生。所以要務本,不然坦白講我們孩子這一生,還有很多坎坷的路要走。
所以這位校長講的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百年大計不能急於求成,都變成功利。這個校長做了一個比喻,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你把一個蛋放在鹹水裡面,一個禮拜以後它變什麼?鹹蛋。你把它放在紅糖水裡面,一個禮拜以後它變什麼?甜蛋。那自然而然,著什麼急?所以您看這句話提醒我們,做什麼事別著急。其實一個人修身是根本,修身從哪裡下手?「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你一浮躁就快要動怒,就快要著急,一動怒火燒功德林,百萬障門開,自己墮落,有可能去利益任何人嗎?自害害人。因為這個浮躁是要發脾氣的前兆,所以要耐得住性子。這個貪快、貪求的心要調伏得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您假如有這種心境,保證你活八十歲、一百歲沒問題。
你要什麼都著急,快快快;吃飯,快快快;幹事,快快快;坐車,快快快,等死。這個我不是詛咒大家,人愈急躁心臟跳得愈快,一個人一生平均心臟跳的次數是有一個數的。你常常著急砰砰砰、砰砰砰,本來應該活九十歲,砰砰砰六十歲就完了,因為跳得太快。本來是活六十歲的,但是氣定神閑,很有修養,所有的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說來,先喝杯怡寶的白咖啡,還是福建凍頂烏龍茶,不是,鐵觀音,凍頂烏龍茶是台灣的,對不起,我太懷念故鄉了。這個成大事的人不可煩、不可亂,要定得住。所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這確實是過來人,真正修行的過來人給我們的提醒。
我們一談到務本,剛剛講的,不能捨本逐末,務本最好體會的,其中就是《大學》開篇那八個德目,「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是人生終極的目標志向。所以讀古書的人,真的有讀進去,都是胸懷天下的安危。他假如沒有這個心,那他古書讀三十年叫白讀,因為沒有入心,他把它當知識研究,甚至還帶功利:我好好讀,拿個碩士、拿個博士,以後還可以去領個薪水。他那個不是真實學問,他那是知識,把它當學術以後去謀他的收入而已。真正學進去了必然是要時時為天下著想,時時從本分下功夫,時時守自己的念頭。因為「內聖外王」,內要契入聖賢的存心,外王這個王最重要的表率,是家庭的表率、團體的表率、國家天下的表率,外王。而這個內聖當中,主敬存誠非常重要,守好自己的真誠心、恭敬心。
我們講到務本,「本立而道生」,想到這八個德目,「欲明明德於天下」是最高的目標。「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治國是平天下的本;「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家是治國的本,我們今天要利益社會,首先要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是《大學》裡面的教誨。我們看到有從事於社會慈善事業幾十年的人,在社會上享有盛名,結果他的孩子犯法在警察局裡面。一下子新聞報出來,那輿論就開始討論,為什麼做善事連孩子都不照顧?那他給社會的負面影響就出來了。甚至於他就趕快離開他所在的團體,怕人家也不信任那個團體,所以流弊就出來。不從根本,遲早要出問題,不可以僥倖。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本,齊家是末,末不是說大跟小的問題,因為根深葉當然茂,葉是末,花果是末。根深了它營養、水分都吸收得好,它當然枝末這些葉、花果一定好。所以你修身好了,當然你的齊家一定齊得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是修身的本;「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們剛剛講到,教育孩子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請問跟格物有沒有關係?有。揠苗助長不就是貪快嗎?貪看到成績嗎?那不就貪欲。格物就是格除物欲,「物格而後知至」,煩惱、物欲少了智慧就長;智慧長,你時時自我教育、自我觀照,你的心是用真心,你很真誠,你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正。對自己不自欺,提升自己;對別人盡心盡力,幫助他正心,自愛又愛人。那心對了,一切言行都是在規矩當中,這就能自然達到後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好的果報,這是我們儒家強調的。道家也說「正己化人」,正己是根本,化人是水到渠成的枝末。
這個務本具體有一句格言,可以讓我們好好來體會。「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從這裡可以看出修身的功夫;「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首先強調性情上的偏私,修身的功夫在哪裡看出來?性格改了多少、習氣放下多少。學習聖教要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一個人經背得比較多,他就是有真實學問;或者他聽經聽的比人家多,他就是真實學問。坦白講一個人經背多了、經聽多了,還會到處給人家講,他性情上的偏私,他已經根本看不到,他還在給人家炫耀。聽經聽明白的人,他一定愈發了解自己的念頭跟行為偏在哪。為什麼?聽經、讀經是明理,他愈明白愈發現自己的不足。什麼叫開悟?發現自己的過失他今天沒有白活,他今天沒有自欺,他看到自己的問題,沒有渾然不知。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正的修身,真正的修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沒有發現過失根本沒有契入聖賢的教誨。解,沒有解出來,它還是知識,它不是學問。所以什麼人是勇猛精進?調伏習氣的人。那我們剛剛說不自欺,我們勘驗自己:我學了五年,我學了十年,哪個嚴重的習氣我們真的放下了?本來很好面子,現在不好面子;本來很不能接受別人意見,現在可以虛心接受;本來處處疑神疑鬼的,現在很能夠信任人;本來很傲慢的,現在能夠謙卑待人,這個才是學問!我們曾經看到一些有緣的人,他們的一個念頭都是我們的學處,可能就對治我們最嚴重的那個習慣。
比方我記得在二OO七年的時候,我們南京居美馨公司葉總,他到我們廬江去上課,上了課以後他很感動。後來我們見到葉總的父親葉爺爺,他非常有正氣,特別認同傳統文化,所以他的孩子很支持傳統文化,有果必有因。那他很認同,他就想把自己公司一塊地,拿出來建傳統文化的學校,來弘揚傳統文化。這是大好事是不?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大陸的傳統文化學習者,都受到居美馨這一片土地上的甘露滋潤,幫了很多人。而當初葉總有這個考慮的時候,這是大好事,但是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問我太太,這個念頭很可貴。我們人有一個態度,做好事容易強勢,我做的是好事,支持我是應該的,這就是習氣。所以下了這個這麼好的決定,但是非常尊重自己的太太,太太跟著我一起打拼事業的,所以沒有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就很容易自我主張、自私,做什麼事都不知會別人、不尊重別人。這一念就是我們的學處。
有一句話叫「念佛參禪似有悟,滾滾紅塵又現形」,自己在聽經、讀經感覺非常良好:我都沒有什麼不好的念頭,好清淨!小心,清淨也會貪。你一貪境界,就在那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那還談什麼清淨?清淨應該是順境不貪著,逆境不瞋恚,才叫清淨。所以人一不小心,性情上的貪著就起現前,所以善護己心不容易,善觀己心不容易!滾滾紅塵,自己在那裡聽得很高興,但是一接觸家裡的人、一接觸人群,馬上這習氣全來。所以自己有沒有功夫,不是自己說了算,得勘驗,得練一練才知道。什麼時候練?處眾,跟大眾一相處,很容易發覺自己一些個性上面的問題。
像這次「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是南京召開了一個教育界的培訓,參加的都是校長跟幼兒園園長,就是我們這次的因緣。校長在學校他是最大的,結果來到這裡,手機要上繳難不難過?難過是自己的貪造成的。可不可以不難過?可以,把我放下就不難過了,你把我放下,就知道人家的善意。他為什麼收手機?讓我專注學習,才二十一天。假如那個手機不收走,放在旁邊,時不時就短信來了沒有?短信來了沒有?別人的登,所有的人都在那裡看手機,那還上什麼課,是不是?有一個人的手機登了一下,所有人都在那裡看。所以人要修清淨心,首先把手機收掉。我的意思是說,你要辦事的時候要開,不要誤了事情。到時候你在辦事的時候,人家一直聯絡不上你,氣死了,把事情給誤了。然後你就說,那個蔡某某說手機收掉。你們不要陷害我,不要拿我去當擋箭牌。每個人在聽每一段話的時候,要把義理聽懂,就是能夠干擾你的因素,你一定要放下。縱使你必須用手機辦事,你也要想一些方法,讓自己有靜下來的時間,你可以告訴這些跟你聯繫的親戚朋友說,我每天晚上七點到十點,決定是用功聽經,以後人家就不會吵你。
其實坦白講,人有時候為什麼會忙得像陀螺一樣?因為缺乏原則。你原則一立出來,人家慢慢的就了解,找你辦事是什麼時段,哪一個時段你是自己在用功,人家就清楚。所以我們有時候忙,忙到最後都怪別人:這麼多事都找我。一大堆那都是把理由推給了這個因緣,不反求諸己。人自己調整,整個環境都會調整,「依報隨著正報轉」,自己的心是正報,你的心一轉,你的環境一定會轉。我們今天念念為孩子想,你的班級一定轉,你的學校一定轉。孩子很敏銳的,他會感覺到校長、老師怎麼這個暑假不一樣?好親切,讓人如沐春風。哪有你的學校的風氣不轉的道理!一群校長住下來,他們應該出外都是一間房自己睡,出公差。結果到了南京居美馨,好幾個校長住在一起,用廁所還得排隊,他多久沒有過這樣的日子了,馬上不適應。所以人好日子過多了,趕快到非洲走一走,馬上這個修養可以有個很好的提升,不然都一直貪著下去。這個時候考什麼?放下自私。
團體當中處處給人方便,而不是人家得配合我,給我方便。你上個廁所就想到不要拖時間,人家還要用,你那個替人設想的心,把自己性情上的自私自利慢慢調整掉,所以處眾非常好。我怎麼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不高興?傲慢,又看到了偏私的地方。今天比方說我們的行為,造成跟我們一起生活的人的煩惱,我們都要生慚愧心,我們已經背離了仁愛之道,惱害他了。可是當人家生煩惱、不高興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是起另外一個念頭:就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還生氣?你看不反省,還罵對方,所以調伏性情上的偏私重要。你看,假如這種脾氣在家裡發,兄弟有什麼摩擦,你還在那裡發牢騷,還在那裡抱怨,父母的心在淌血都不知道。「同氣連枝各自榮」,父母是根,兄弟一衝突,那不就是這些枝幹在被砍,哪有父母不痛苦的道理?所以我以前聽到,姐妹因為一件事不高興,三年不通電話,我說人這個脾氣居然能夠造這麼大的孽。姐妹三年不通電話,她媽媽的日子怎麼過?所以人要改脾氣,能念念為父母想,這個脾氣決定改得了。就是念念只想自己才改不了,念念想別人也容易改。
而偏私當中,我們看到這個私字,就是自我,自己喜歡的,愛得不得了;看不順眼的,好像講起他來就沒有一處是好的。所以人的心態一偏,看什麼都看不清楚。所以《大學》,今天講《大學》挺多的,因為今天講務本,我們一開始講務本,《大學》很強調務本。「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喜歡他,卻還能看得到他的不足、缺點;討厭他,卻能知道他的長處跟付出。人的心一偏,為批評而批評,這就會形成很不好的對立。你說政黨跟政黨之間,難道人家沒有做好的事情嗎?哪有一講起話來人家啥都不是?那假如是政治人物這樣帶頭,全國人民假如無形當中學習了,那就麻煩了。那就變成什麼?苛刻、苛薄了。所以性情上這個偏私很嚴重的,愛憎要去掉,就是好惡的心。
剛剛跟大家講,什麼時候自我教育?Anytime anywhere,「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因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你還討厭他幹什麼?你說他做那行為不對,那是他的習性,不是他的本善。一個人有本善,現在被習性牽著鼻子走,你應該憐憫他,怎麼會生他的氣?那就是還不明理,不明每個人都有本善的真相。明理的人決定不再迷惑,不再起這個錯誤的念頭跟心態。所以我們真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了嗎?真相信的人決定沒有看不順眼的人,也沒有不信任的人,只有怎麼去成就他的心。你跟他緣很好,更好,你講話他會聽,趕緊幫助他提升。你不要跟他好到兩個人互相貪愛,情感愈來愈執著那不行,那是你沒有智慧。有,我在台灣,看夫妻好到你儂我儂,最後先生意外死了,太太活不下去。這就不是用真愛、智慧去愛護對方,最後太太還自殺,這個愛錯了。所以要用理智的愛,不能用情執的愛,要悲智雙運,真慈悲、真愛裡面有什麼?有智慧。
愛一個人要怎麼愛?沒有我的時候,我不在的時候他可以更好,你跟他的互動就是不斷的在提升他。就好像一個真正有智慧的母親,她照顧孩子,陪孩子成長,不是讓他愈依賴母親,而是讓孩子漸漸的可以獨立,有能力可以照顧自己,這才是會愛護孩子的母親。為什麼?人生無常,我們怎麼可能隨時或者長長久久,陪伴我們的至親?所以有智慧、真愛的人,他考慮事情是比較深遠的,不是只考慮眼前。所以父母沒有智慧,那個溺愛就是考慮眼前的感受而已,但那不叫真愛,那個叫欲望,叫情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就考慮不到那麼遠。所以往往被情欲所控制,什麼時候才有一點反思?孩子不聽話了,才知道嚴重。剛剛我們強調要調伏好惡、愛憎的心,其實明理就是什麼?明白我這麼做害了自己,又害了別人。你真搞明白了還這樣做,那就是愚痴。對自己沒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