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考】匡靈秀新書說了:讀博士不如下地獄
Description
【主播】@天音Tainn,我同意啊,真的不如下地獄
大約看了1/3,就像匡靈秀以往的作品一貫的特色那樣,她會在主要情節之外插入許多極具個人風格的吐槽,既幽默感強烈又諷刺極爲尖銳。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些俏皮話的,比起“下地獄救導師拿推薦信”的地獄探險科幻劇情演繹得如何,我更喜歡她的文字遊戲。
但有些朋友也不是很喜歡,因爲這些吐槽往往和她的生命體驗高度相關,它相對私人化並非普世性的,有時候離題,有時候讓“她的階級”之外的人雲裡霧裡。
但我恰恰把它們當作她極緻趣味的個人風格去喜歡,比如她辛辣地諷刺學術界的迂腐虛偽和勞動剝削,她用留子的文化身份玩弄英國古典學府對美國教育界的奚落,她也諷刺洋人看不懂亞洲語言,諷刺這些削尖腦袋爬上劍橋的菁英主義人士恐懼階級墜落,寧可永遠做冤魂也不投胎,怕下輩子淪爲田間插秧的農民髒了自己頂尖文化人的血;她的縱欲殿裡隻有旁觀者視角中令人作嘔而不解的成癮循環,她直接問“爲什麼不出去呢?”,而與此同時她又譏諷自詡高尚的人對世俗“奶頭樂”的抗拒,是一種虛偽的身份自矜。
聽起來都很荒誕滑稽對不對,但如果她不用這些好笑的文字冩出來,這些規則往往讓身處其中的人總是不得已地奉爲聖經。
我想喜歡的人會很喜歡,她把穿梭於各種種族,階級,文化身份之間遇到的各種矛盾甚至是欺凌,用幽默的句子輕鬆地講出來;討厭的人應該很討厭,我看到不止一份書評説她每一次設計的魔法世界觀都過於複雜,使用過多的專有名詞影響閱讀流暢體驗。
其實我不是很在意這個,她花很多篇幅講述曲率空間和邏輯學的推論法,以及整章像貼memo一樣談她的地獄設計世界觀,粉筆使用方法的時候,我就是主打一個有基礎知識能理解就直接理解,年紀大了物理學全忘了那就直接跳過放棄理解。
來看這個書的人,是沉迷硬科幻的嗎?未必吧,我還是更喜歡她的文字遊戲,也喜歡她把生活折疊成幻想的地獄的過程中的聯想能力。她的地獄每一層每一殿都和我們慣常想象的很不一樣,比如她提出“爲了讓剛死的人不要太敏感驚恐,地獄入口就會變成你最熟悉的樣子”,於是他們就直接回到了博士在讀中的劍橋,於是順手把大學變成了地獄。多麼巧思又多麼省力啊。還是文化人罵人高級啊,把上學不如下地獄也一起罵了。
不過我每次都對她構造的魔法世界的施法方式極度不滿,因爲總是:過程繁複/法力微弱/爲了邏輯嚴謹需要浪費大量篇幅介紹/事無巨細地真的試圖教會我一樣。但我髮現,這其實也是她的學術生命造就的,她不是一個世俗作家,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圖書館和冩論文的年輕學者,她有卓絶的想象力,同時又無法擺脫習慣性的論証過程。
或許她本身也質疑它,所以把繁重的勞動列舉出來引人不適的時候,本身就顯得像一種批判。
很多人説她總是控製不好情節的設計,我反而覺得這次有些進步,每一步地獄探險都和我們預設的地獄場景截然不同,在每章節尾都會留下反轉預告,很像在netflix追劇,
她會讓我想起我最近冩作的時候,最關心的一件事,我們應該模仿最常規流行的冩法,讓讀者讀起來更舒服嗎?比如我
是讀者意識很強的人,我會很在乎讀者讀的時候會不會開心 會不會喜歡我和我的主角,我要讓她們更愛他們嗎。
還是要把評價都拋棄,更自我一些呢?我與我塑造的人物彼此顧影自憐即可。
冩作是否應該是爲了自己呢?好的編輯會説每一種極緻的風格都應該被尊重,作者應該爲了自己而書冩而非討好他人,把想説的話都説出來,逼讀者過來理解我,理解有人這麼活着這樣思考,ta會多快樂又會有什麼苦衷。
匡靈秀顯然是更傾向後者的,她的想象力服務於自己,表達的情緒和思考服務於自己所屬的群體,而其他更廣泛的,自詡理解不了她的人,她也並不在未來的創作裡調轉車頭去討好,她依舊這樣冩,紐約時報依舊誇她天才少女。即使我不知道紐約評論家理解的忘川,以及河邊的孟婆和我認識的是不是可以算作同一位。
當然我也不想下一個結論説她的自我高於讀者。
因爲我髮現了,似乎讀者和作者也不是二元對立的,作者的精神痕跡一定會留在作品中,讀者的生命體驗也會在閱讀間流淌過,或許她在做的隻是重冩生命的故事,用主角的生命幫我們驚心動魄刺激快樂地重新活一次。我還蠻喜歡的。
如果劇情上又髮現什麼好玩的,我下次再髮出來共賞,今天先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