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科技咖【零碳未來】EP187:地方近零自治條例,從盤點到行動共創韌性城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零碳未來】EP187:地方近零自治條例,從盤點到行動共創韌性城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零碳未來】EP187:地方近零自治條例,從盤點到行動共創韌性城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Update: 2025-09-29
Share

Description

【本集線上遠端錄音採訪】

2050 淨零不應是口號,而是每個縣市的行動清單。這集從中央到地方協力出發,聚焦「地方自治條例如何落地」,讓減碳不只寫在紙上,而是走進日常治理。

德國柏林以一年多、跨界公民參與制訂目標;日本、韓國路徑清楚、工具齊備。關鍵不是宣示,而是把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透過制度化對話變成政策。而在台灣的現況,全台已有八縣市將「淨零」納入自治條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觀察:多數仍以說明會、焦點座談為主,互動型工作坊偏少;參與對象以產業與學界為主,社區居民、原住民族、社福團體、新住民等代表性不足。

亮點案例
新北兩度納意見入法;台南在「會前公開、會後揭露」做得確實,讓未到場的市民也能掌握過程與結論;宜蘭依在地特性,邀青年、農友、旅宿等分眾辦工作坊,蒐集更貼地的觀點。

在地策略
雙北將「用電大戶」門檻降至800kW,擴大綠能義務範圍;桃園身為工業重鎮,限縮生煤使用、直指高碳排來源。做法提示:條文要補中央之不足,而非重複規範。

公正轉型
高雄的作法具啟發:先盤點受衝擊產業與熱區,導入市民參與做事前評估;若仍有影響,再以輔導、獎勵、補償支撐產業與脆弱族群,形成「先預防、再扶持」的完整路徑。

最後,本集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討論實務建議:

(一)先盤點:找出縣市排放熱點、難減排部門與高耗能用戶。
(二)設目標:以部門別KPI(如建築、運輸、產業、農業)排時程與責任。
(三)強參與:以分眾工作坊、在地語言與夥伴設計,提高弱勢與少數聲音能見度。
(四)補中央:檢核現行法規,向前再走一步,避免疊床架屋。
(五)邊做邊公開:會前廣邀、會後揭露,建立信任與可追蹤性。

地方條例不是「我也要有」的清單,而是「我該怎麼做」的工具箱。從科學盤點開始,把產業結構、社會正義與民眾參與一起納入,讓每座城市確定自己的減碳路徑。當地方案成熟,中央就多一個可複製的政策樣板。一起把共識變成工程,把承諾化為指標,讓淨零不只在未來,而在此刻成形。

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
製作 | 孫聖峰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零碳未來】EP187:地方近零自治條例,從盤點到行動共創韌性城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零碳未來】EP187:地方近零自治條例,從盤點到行動共創韌性城 ft.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資深研究員陳詩婷

alex.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