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跨境投资人Joe和优纳资本自灵,聊聊投资、跨境电商、和DTC品牌出海这些事儿
Description
「品牌听海」是一档由出海社交电商平台「iPANDA品牌出海」举办的对话型播客节目,我们会定向邀约跨境电商、品牌营销界的优秀靠谱伙伴,参与到节目中来跟大家来输出深度行业洞察和差异化认知分享,输出更有意义的内容和建立更实在且落地的连接。
“ 今天播客的嘉宾,一位是跨境投资人Joe,海外及技术背景出身,目前正在创业,同时另一个身份也是投资人,曾任职多家一线美元及人民币基金,关注跨境电商领域多年,投资多个该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另一位嘉宾,自灵Ziling来自Una Brands 优纳资本,市场营销出身的她在大小厂和甲乙方公司都有任职经历,同时也是一档我非常喜欢播客「ZYTalk」的主播;
我们都身处在跨境电商这个赛道,对创业、投资、DTC品牌出海、个人认知等等,都在这一期播客里面有了碰撞,画风非常有趣;
三个人的经历各有不同,但不同中又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对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的热爱和理解,欢迎收听,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多多交流碰撞火花!”
躬身入局后,我们对跨境电商赛道的体感、市场观察和方法论思考
身为纯技术背景出身的投资人Joe,对于跨境投资的逻辑更倾向于理性的分析,更倾向于看被投企业的「基础能力」;
投资“超级独角兽”SHEIN的思考:对供应链的把控、精准抓住海外红人、用户的流量红利、更快的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Una Brands在收购DTC品牌收购的思考,更聚焦在SKU的精准度和产品生命周期长的领域,
目前重点关注的类目在户外、家居和母婴,如果品牌亚马逊垂类里面排到头部,评分较好,背景干净,DTC品牌美誉度及年销售额的要求,以及产品本身能够抗周期性,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和衡量标准。
如果一个产品自己本身很喜欢,这样感性的主观评估是否可以成为一家公司可以被投资或者被收购的标准?
Joe更看重这家公司的「综合实力」,从公司的成长性、创始人的运营能力、学习能力、品类是否有足够大的增长空间,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都会作为衡量标准;
自灵在作为女性消费者时,是喜欢关注美妆、服装等快时尚品类的,但作为品牌聚合商在收购标的的时候更看重在后期聚合不同品类做运营管理的时候,找到差异化品类的共同属性来降本增效,面对新品开发的挑战成本评估,也是他们的收购逻辑的核心。
身为创业者的最大体会
Jax作为打工人变身到创业者,身份的转换变化影响到了自己对外对内的处事方式,从一颗极致的螺丝钉到大管家,操心到细枝末节,同时需要全局操盘看事情;
当然“难”也是大家共性的体感,创业、做生意、赚钱是「totally different」的事情,创业是要创造真正的价值,创业的终局闭环还是要回到生意的本质-“赚钱”,同样这个机会也给了自己重新思考和认知的机会。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现在的跨境赛道回到了正常的区间里,大家回到了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阶段。
淘品牌的兴盛也可以映射到我们目前在做的跨境赛道。
“做难而正确的事”和“活下去,离钱近”是否冲突?
做成功和创新的事情短期看是比较困难的,但从长期看,又是一件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难而正确的事情不一定亏钱,离钱近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在“割韭菜”,“活下去”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和利润,在自己细分领域能力不强的时候,用简单高效的方式把产品给到用户手里,也是在给用户创造价值;
在面对公司生存问题的时候,更多时候是考验创始人的能力,可以在组织架构、估值、现金流各方面做相应动作,让公司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抬头看天,脚下看地。”
企业文化对一家初创公司是否必要?
过去的企业文化表现形式,在对95后和00后员工不太适用了,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创始团队本身散发出来的特质,让大家可以用眼、用心、用行动感受到,这样的影响可能更适用于目前的阶段;
「信任是最重要的」
对于小团队的企业文化呈现,要和大企业的表达做差异化,有时候大厂的方法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通过本人把自己的热情和相信这件事情的信息;
投资和收购一家公司的时候,是把TA当「猪」养还是「儿子」养?
Una Brands本身是希望做下一代的消费品集团的,传统消费品集团的品牌都是从0到1建立的,后期也开始通过收购来壮大自己的品牌矩阵,安踏也有成功收购FILA和始祖鸟的案例,未来盈利的主要方向还是在增长方向,没有理由不当儿子养。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