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转变态度 有利于欧盟收紧对华贸易政策
Description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11月17-19日访问了中国。德国媒体对此有何评价?德中关系有何新进展?德国媒体对社民党籍克林拜尔访华评价不一。
《南德意志报》认为:克林拜尔在中国的讲话措辞得当,既不显得说教,又恰到好处。他表示,中国应该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以结束乌克兰战争;他解释了欧盟对两家中国银行实施制裁的原因,这两家银行被指控帮助莫斯科规避制裁;他还多次呼吁中国保证不会对稀土实施进一步的出口管制——德国的依赖可能使德国容易受到勒索。但克林拜尔没有得到这样的保证。值得肯定的是,他没有天真行事,而是从与俄罗斯的谈判中吸取了教训。
奥尔德的《钟报》(DIE GLOCKE)警告说:中国正不遗余力地追求全球霸权。欧洲和美国现在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如此之高,甚至连军火项目都可能受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和欧洲并非束手无策。欧盟必须最终团结起来,利用其经济实力,通过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签订公平的供应合同,从世界其他地区采购稀土。此外,由于美国的关税,中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对欧洲市场的出口。欧洲应该自信地利用这种市场力量。
《科隆城市报》指出:柏林几乎没有任何筹码来对抗中国。克林拜尔呼吁中国采取比以往更多行动来结束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事实上,习近平主席把自己塑造成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盟友。最后,副总理表示,中国听到了德国对稀土元素供应的担忧。但实际上,中国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德国的这种担忧。
克林拜尔还以社民党领袖身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两党对话。柏林《每日镜报》认为:克林拜尔不应和共产党人闲聊。是的,德国必须与中国沟通,但这是政府的职责。克林拜尔以财政部长的身份进行对话,是恰当的。但一个民主政党——德国社民党,不应当去讨好一个残酷、全能且不受限制的共产党,不应与之“闲谈”。
克林拜尔访华给德中关系带来了好转吗?虽然中国非常友好地接待了克林拜尔,克林拜尔也保持了社民党对中国的一贯语调,相对温和,但克林拜尔赞成对中国钢铁进口施加限制,基民盟籍总理默茨更是多次发出了进一步抗衡中国的信号。
据慕尼黑《墨丘利报》11月21日报道,默茨政府正在背离对华自由贸易——欧盟开启贸易政策转向。欧盟计划收紧其对华贸易政策。这一趋势受到德国态度转变的推动。将于12月3日公布的一项新的《经济安全原则》可能重点强调出口管制、外资审查以及针对在欧盟运营企业的外国补贴限制。核心对象预计将是中国。与中国的摩擦将难以避免。自2019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上升了近60%。德国自身与中国的贸易平衡也在2023年从顺差转为逆差,并且持续扩大。中国不再是德国出口的可靠市场,尤其对德国汽车行业造成日益严重的压力。
德国方面已出现新路线的明确迹象。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基民盟)近日宣布,德国未来的6G网络将不允许使用中国企业的组件。此外,他还打破了德国数十年来的自由贸易原则,呼吁为欧洲钢铁行业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德国联邦议院还新设立了一项专家委员会,目标包括调整对外经济法等。德方的变化也体现在外交上。克林拜尔访华时,对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及工业产能过剩表达了担忧。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他还提到正陷入困境的钢铁行业:“我支持自由、开放的市场。但我不希望最终让欧洲和德国变成吃亏的一方。”
欧盟成员国的团结一致将是欧盟改革成功的关键。然而,欧洲内部所谓的团结往往并不牢固。例如,西班牙政府目前正积极吸引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上周对中国的访问——这是18年来西班牙君主首次访华——凸显了中西关系的升温。
统一立场的必要性也在安世(Nexperia)事件中体现出来。荷兰政府今年9月接管了这家芯片企业的控制权,导致汽车制造商出现半导体供应短缺,并引发中国对荷兰施压。欧盟官员对此感到意外,因为他们未提前收到荷兰政府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