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最近越來越常和家人為「未來」吵架。 他們希望我考公職、進大公司,穩穩定定; 但我只想創作,雖然知道那條路不容易,但我很清楚:那才是我真正熱愛的事。 他們說我不孝、不切實際,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任性。 但要我放棄喜歡的東西,一輩子走一條別人替我選的路,我又覺得快不能呼吸了。 所以我想問你—— 如果你是我,會選擇抗爭嗎?還是應該妥協,換來一家人和氣? ——不是畢卡索的 被卡鎖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被卡鎖您好: 謝謝你這麼真誠地寫下這些話。 我想,會願意寫這封信的人,心裡一定有某種東西是很堅定的。 你並不是真的不知道答案,而是想找一個能理解你的耳朵。 這個問題,不只是你在面對。從過去到現在,有很多人也走過類似的岔路口。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三個人的故事,他們都曾被家人安排好一條看似安穩的路——但他們最後的選擇,各有不同。 🪵 一、沈從文:選擇自己,哪怕孤獨也無悔 沈從文出生在軍人家庭,父親希望他繼承軍職,過穩定而有地位的生活。 但他偏偏對文學有強烈的熱情,於是他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到北京,貧困潦倒,只為了靠近書和寫作的世界。 他曾寫信說過:「我不是不愛我的家人,但我不能不去愛我自己的靈魂。」 他的《邊城》,至今仍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 他選擇的,不只是夢想,也是對自己的誠實。 抗爭對他來說,不是為了反抗父親,而是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 🌾 二、劉墉:順著走,也可以走出自己的樣子 劉墉的父親是大畫家,對他有很多期待——要有藝術修養、要走正統的文人之路。 劉墉也確實畫畫、寫作、出國進修,表面看起來都在「乖乖照做」。 但實際上,他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風格:畫風大眾、寫勵志散文、開演講、上電視,靠自己的方式與人產生連結。 他沒有跟父親爭辯,而是靜靜地拐了個彎。 有人說這不是勇敢,但我覺得,這是另一種深沉的智慧。 他證明了:即使看似在家人期待裡長大,也能開出屬於自己的花。 🎧 三、宇多田光:在安排中醒來,重新出發 宇多田光是「含著金麥克風」出生的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音樂期待中長大,十幾歲成名、銷量破百萬。 但在這樣「夢想成真」的背後,她也曾感到失控與窒息。 她說:「我像是個商品,不是個人。」 後來她選擇暫時退出,搬到英國安靜生活,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與創作。 當她再度回到音樂界,她唱的歌不再是為了榜單,而是為了心裡的那個自己。 她的故事提醒我們:就算一開始照著別人畫的路走,也還是有機會中途轉向,找回自己。 所以您提出的問題,該抗爭嗎? 小書房其實很難回答,但我們想從前人的經驗裡,我們可以看到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大聲抗爭,但每個人都該慢慢走向自己。 你可以像沈從文那樣堅決,也可以像劉墉那樣溫和轉彎,或像宇多田光一樣,中途覺醒後改變方向。 沒有一種方式最好,最重要的是: 這條路,是你真心願意走下去的。 可能前面有很多的艱難,可能有很多的不容易。 有一天,也許你會發現,家人不是不能理解你,只是他們太害怕你受傷了。 而你能做的,是用時間、用行動,讓他們看見:你有能力走自己的路,也有勇氣為選擇負責。 願你有力量誠實選擇,也有溫柔安放愛。 無論你怎麼走,我們都祝福你能走得踏實、自由、清楚。 你呢? 如果是你面對家人的期待,會怎麼做? 如果今天換作你是家人的角色,會怎麼做? 你曾為了做自己,承受過什麼樣的掙扎? 如果未來有機會,我們很想繼續聽你說。 祝福你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交叉」。 這週我們一起讀《湖濱散記》,也來到了最後一篇。 這本書一直以來解讀的人很多,我們也僅是提供一點不見得一定完全正確的思考與您分享**。** 這本書表面上是在談一個人搬進森林、獨居小屋的兩年生活,但越往後看,越覺得梭羅其實不是要逃避現實,而是試圖用「距離」的實驗來看得更清楚。 他進森林,不是為了永遠離開人群,而是為了釐清:當文明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交叉之處,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選擇思考點。 — 第一層啟發:人生的選擇,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動態交叉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經常被推向對立: 「你到底是想安穩,還是想自由?」 「你是個現實的人,還是理想的人?」 「你是城市派,還是鄉村派?」 但《湖濱散記》告訴我們,也許人生最真實的狀態,是像梭羅一樣處在「交叉點」上。 他並非全然拒絕城市的便利,也沒有完全回歸原始。他會自己種豆子,也會回康科德鎮上喝咖啡、聊天、投稿。 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複製,但提供了一種思路:有時,我們不需要選邊站,而是學習在交界處平衡行走。 正如一座木屋,可以建在森林邊,也可以搭在城市邊緣。真正的智慧,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坐標。 — 第二層啟發:內在的「交叉地圖」,也需要時時校準 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張「理想與現實」的地圖。 有些人畫得很清楚,一邊是夢想,一邊是責任,走哪一步都像在拉鋸。 也有人地圖模糊,走一步算一步,最後卻卡在原地。 而真正讓我們覺得受到鼓舞的,是那些懂得不斷修圖、重繪地圖的人。 他們可能像梭羅一樣,在年輕時選擇孤獨與思考,年長後則將心得分享給世界。 也像許多創業者、藝術家、社會實踐者,在生活與理想的交叉地帶來回穿梭,勇敢嘗試並不害怕接受任何挑戰。 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也曾在晚年修正過自己的需求理論——我們都還有一層所謂的「自我超越」。 換句話說:在只有一次的人生中,也許有一種可能不是線性的推進,而是不斷在多條道路之間交叉、整合、前進。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的人生,是走在某個「交叉路口」嗎? 是卡在選擇裡,還是學會了在交界中生活? 願你有勇氣停下來,也有智慧走出去。 不是要走得最直,而是走出最適合你的路徑。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現實」。 《湖濱散記》是一本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許多人提到簡樸生活、靜觀自然、遠離塵囂時,腦中總會浮現梭羅獨居湖畔、種豆讀書、冥想四季的畫面。 然而這本書雖廣受推崇,也近年來也不乏質疑之聲。 我們剛好也可以從這些不同的角度,來想一下這個議題可以帶給我們的思考方向。 — 第一層啟發:理想生活,真的可複製嗎? 有人指出,梭羅的「獨居」其實並不遙遠——他的小屋離鎮上只有不到三公里。他與人保持頻繁聯繫,不時回家探望家人,甚至靠摯友愛默生的地產與支持才能展開這場「實驗」。 在這些批評眼中,他的湖濱生活,更像是「有備而來的逃避」,是一種半退出又不完全脫離的生活表演。 但會不會正因如此,才更讓人思考: 理想的生活,是否必須要絕對純粹? 如果一場實驗不是百分百「乾淨」,是否就不值得參考? 梭羅或許並不是聖人,他不是要創造一種所有人都能照本宣科複製的範本。 他所做的,或是之所以這本書有如此的江湖地位,會不會是因為這樣一場用自己的人生,實地測試「我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活」的可能性。 這樣的嘗試,也許正是最真實的價值所在。也會不會才是我們之所以可以思考的地方。 — 第二層啟發:不完美的嘗試,也值得尊敬 在這個世代,我們也常對理想生活有很多幻想。辭職去環島、買塊地種田、去看看這個世界、或搬去山上蓋房子。 但現實是:我們有家人要照顧、有房貸要還、有孩子要上學、有各種責任拉扯。 於是很多人乾脆放棄:「都不可能全做到,那就不要做了。」 但如果換個角度看—— 我們是否可以像梭羅那樣,給自己一段「有彈性的實驗」? 或許不是三年湖畔生活,但是一個週末的獨處;不是徹底離職,而是開始下班後的一小時寫作與思考。 現實裡,會不會更重要的不是「是否純粹」,而是「是否開始」。 就像種下小樹苗,不一定真的會長成一棵大樹,但隨著植物的成長提醒我們,是否我們也能開始種出自己的生活。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也曾因為「做不到全部」,而停下「嘗試一點點」的腳步? 你是否願意,在現實縫隙中,為理想開一扇小窗? 祝願你今天,能為自己種下哪怕一顆小小的樹苗, 即使未來收成未知,也已走在屬於你自己的路上。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生活」。 最近,我在重讀梭羅的《湖濱散記》。 那是一個男人搬進湖邊小木屋、獨自生活兩年多的故事。 他自己劈柴、種豆、建屋、觀鳥、散步、冥想—— 聽起來像是退休人士的樂園, 但其實,這是他在二十多歲時的選擇。 — 第一層啟發:生活不是安排出來的,而是感受出來的 現代生活有時讓人錯覺—— 只要好好安排行事曆、設鬧鐘、定提醒, 日子就會好好地過。 但梭羅提醒我們,真正的生活感受, 不是來自「完成了幾項代辦清單」, 而是你是否真的參與在當下那一刻: 你是否真的吃進了那碗飯? 你是否有感受到陽光的溫度? 你是否記得昨晚夢裡的那一小段風景? 生活,不是任務; 生活,也許更可能是回應,是交會,或是一種覺知。 — 第二層啟發:簡單,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選擇了重點 在湖濱,梭羅的日子很簡單。 他沒有繁忙的社交、精緻的料理、時髦的衣著; 但他每天有時間和松鼠對話,有時間觀察池塘的變化, 有時間思考「人到底為什麼活著」。 這不是「過得很窮」,這也許是另外一種「過得很清楚」。 當我們不再追求「一切都要擁有」時, 也許就能開始問自己: 我真正想保留的是什麼? 什麼對我而言,是不被取代的核心? 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 但這本書成為經典,我們感覺他想表達的可能是生活的質感,不在於多,而在於你如何選擇和體驗。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的生活,是匆忙還是清醒? 有沒有哪一件再平凡不過的小事, 其實曾讓你感到非常滿足? 祝願你今天,也能像梭羅那樣, 在日常中發現生命的純粹和深度。 願你過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待你過的樣子。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勞作」。 最近,我們重新讀起梭羅的《湖濱散記》。書中他提到,每天一早醒來,不是急著趕路、收信、回訊息,而是走到屋後,把前一天劈好的木柴搬進屋裡;或是挖一會兒豆田、修補圍籬。這些手邊的小事,彷彿是他與世界重新握手的方式。 這讓我想起每天小書房開門前,我們整理環境陽的經驗。只是擦拭玻璃或是吸塵地板,卻像整理自己的視線;當抬頭發現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時,整個房間和心情,都亮了一點。 — 第一層啟發:當我們用雙手做事,內心也會慢慢安靜下來。 在忙碌生活中,我們常把「勞作」和「勞累」畫上等號, 但其實,有些勞動,反而能讓心更清明。 那種不是為了績效、不是為了賺錢的勞作—— 像是煮一鍋湯、修一把壞掉的椅子、鋪一張乾淨的床單, 我們一邊用身體感受節奏,一邊也讓情緒有了出口。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曾經表達過: 「最好的心理治療,就是做點家事。」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 當你沉浸在洗碗、縫補、掃地這些簡單的動作中, 心裡的煩躁與疲倦,也漸漸被清理乾淨。 — 第二層啟發:不為展示的勞作,是一種回歸自己、重整節奏的方式。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高速傳播的世界裡, 每個產出都像是被迫需要回報、被讚、被看見。 但勞作不同,它不用發表、不用分享,不用打卡。 它像是一種默默的儀式—— 你刷乾淨灶台,不會有誰注意,但你知道今晚煮飯時會更安心; 你整理書架,不會多一個讚,但你翻書時會更輕鬆。 這讓我想到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提過一個概念: 「紀律,是為了讓我們與現實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勞作,就是一種帶著溫度的紀律。 不為成果,而為一種生活的節奏。 不為別人眼光,而是回應自己的需要。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是否也曾做過什麼小事,不為他人,只是想讓自己更舒服一些? 也許是整理抽屜、也許是清洗鞋子、也許只是用心泡了一壺茶。 希望今天,你也能找到一點點這樣的時光, 用自己的雙手,安頓自己的心。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這週我們來試著跟您分享一本從小就聽過,但坦白說小時候看覺得有點沉悶,但最近來看似乎有一點感觸的一本名著『湖濱散記』。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閱讀」。 —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住在湖邊那間小木屋裡,日子過得非常簡單, 但他從未讓自己「簡化」到只剩下勞作與吃飯。 他說:「閱讀真書是一種高貴的鍛鍊,比世俗任何運動更需努力。」 即使生活簡樸,他也每天翻讀《伊利亞德》、《奧義書》、《聖經》與詩集, 彷彿在向這些古老的靈魂致敬,讓思維保持清醒與高貴。 他認為,人不該只靠肉體活著,也應當用閱讀來喂養心靈。 住在森林裡,依然要讀經典; 沒有人陪伴,更該與古人為友。 — 第一層啟發:閱讀是心靈的深呼吸 現代人讀很多東西,卻不一定在「閱讀」—— 我們刷新聞、滑影片、聽 podcast,資訊如洪水洶湧而來,卻無暇沉澱。 閱讀,應該像湖水那樣,讓人慢慢安靜下來, 讓我們願意放下手機、打開一本書、靜下心來聽一句話的重量。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個深夜,一本書中的一段文字,竟讓你鼻頭一酸。 那不是學習知識,而是你與某個靈魂深處的自己相遇。 — 第二層啟發:在忙亂的世界中,給自己一間小屋 我們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像梭羅一樣,在湖邊蓋一間木屋, 但我們可以為自己每天留出一段時間—— 哪怕只有十五分鐘,靜靜地坐下來讀點什麼。 這十五分鐘,是你內心的湖濱。 沒有通知聲、沒有打擾,只聽見書本翻頁時的沙沙聲, 讓我們在紛擾的生活裡,不至於迷失方向。 這樣的閱讀,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社群炫耀, 只是單純地,想要與更深層的自己對話。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 不是跳著看、不是為了蒐集,而是讓自己安靜地,走進另一個世界。 願你今天,也能為自己蓋一間小屋—— 不在森林裡,而在你的心裡。 用閱讀,養出你自己的湖水清明。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的工作強度越來越高,幾乎天天加班,身體開始出現狀況。 醫生提醒我要休息,但我又擔心一旦放慢腳步,機會會被別人拿走。 我到底應該咬牙撐下去,還是先為健康暫停? ——在掙扎中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工作與健康的拉扯,幾乎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兩難。 我們都知道健康重要,但在現實裡,總會覺得「等這件事做完再休息」。 但在歷史裡,有些人真的遇過類似的選擇,他們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1️⃣ 司馬遷——承受完成型 在《史記》誕生之前,司馬遷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受宮刑、受羞辱。 他原本可以選擇放棄生命,卻決定忍受痛苦,留下這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他的選擇,是把「個人健康與尊嚴」放在次要,把「志業」放在最高位置。 他提醒我們:有時候,咬牙承受,是為了完成一個超越個人生命的目標。 但同時,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樣的代價極其沉重,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背負。 2️⃣ 稻盛和夫——調整持續型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年輕時同樣拼命工作,幾乎不眠不休。 後來,他體悟到:如果身心垮掉,事業再大也無法長久。 於是他開始實踐「身心合一」的哲學,強調自律、規律作息,以及將工作視為修行的一部分。 他選擇的不是完全暫停,而是調整節奏,確保自己能長期持續下去。 他提醒我們:健康不是與事業對立,而是讓事業能夠延續的基礎。 3️⃣ 陶淵明——放下安定型 陶淵明曾任縣令,但面對繁瑣政務與不自由的生活,他最終選擇辭官歸隱,回到田園。 他沒有繼續耗費生命去追逐功名,而是把健康與心安擺在第一位。 他寫下:「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一種勇敢的放下,不是失敗,而是找回自我的選擇。 他提醒我們:如果一份工作讓你失去了身心安適,那麼停止本身就是答案。 親愛的你, 工作與健康,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有的人像司馬遷,把使命看得比生命更重; 有的人像稻盛和夫,懂得調整,以健康支撐長久; 有的人像陶淵明,乾脆放下,選擇心安與自在。 你的答案,要根據你的價值排序來決定: 是使命優先?長期持續?還是當下安定? 重要的是,別忘了:你還有選擇的權利。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尋寶」。 最近我們在整理一批新進的二手書時,意外翻出一本泛黃卻保存極好的《白話大字水滸傳》。 頁邊還夾著一張不知名孩子的塗鴉,一隻胖胖的魚,旁邊寫著:「我最喜歡宋江!」 這種發現,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就像走進書堆裡挖寶的探險家,從紙頁縫隙中,撿拾一段段微小卻溫熱的記憶。 我們想,在二手書店的每次開箱都有著一種好像尋寶的感覺,特別的有趣! — 第一層啟發:人生需要尋寶者的眼睛 有人走進二手書店是為了更經濟的找一本書,有人是為了找回童年舊書, 但也有一些人,是抱著「不知道會找到什麼」的好奇走進來的。 有點像是進入未知洞穴的冒險者, 每一本書、每一張插圖、每一頁落款, 都可能是通往另一次生命重逢的密道。 這樣的形象或思維,或許很像我們在童話故事中都會出現的尋寶者。 透過他們我們也在思索自己。 在生活中,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明確的目標、昂貴的裝備,或者看似穩當的路線圖。 但只要保有尋寶的眼睛,就能在不經意中發現美好。 有一天你走進街邊巷口的小書店,也許只是躲雨,卻可能遇見一本改變你人生的書; 有一天你搭錯了一班車,卻在車上結識了一位朋友; 有一天你多看一眼窗外的天空,就發現今日雲朵長得像一隻貓…… 人生有時不需要總是追問「值得嗎?」 會不會尋寶者們其實知道不確定本身就是樂趣;未知,本身就值得一試。 — 第二層啟發:不要只當「選擇者」,要學會當「發現者」 我們從小被訓練要做出好選擇—— 選好學校、選好科系、選好工作、選好對象。 彷彿只要選對了,人生就會一路順風。 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有很多的事情會發生在預料的軌道之外, 很多好書、好人、好機會,其實不是「選來的」,而是「發現的」。 賈伯斯在史丹佛畢業典禮上曾說: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我們無法預知每一個選擇會帶我們去哪,但只要帶著尋寶者的心情走在路上 在二手書店裡,書本沒有排列成最熱門排行榜, 它們靜靜躺在書架上,等待有緣人翻開。 有個朋友教我們說,這個叫做書緣。 你不能「預訂」驚喜,只能「碰見」它。 真正有趣的人生,或許不是從一開始就看見目的地, 而是一路上,從看似雜亂無章的選項中, 不斷挖出屬於自己的寶藏。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遇見什麼意料之外的小驚喜? 你是否願意放下「只買自己想找的書」,而試著讓一本陌生的書來找你? 祝願你今天,也能像個尋寶者那樣, 用好奇的眼睛,看見世界為你藏起來的小驚喜。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大叔」。 前段時間,陪媽媽去聽了一場懷舊演唱會。 舞台上登場的,是某個當年紅極一時的男子偶像團體。 但他們的出場卻出乎意料——穿著極為樸素,球鞋、T恤、牛仔褲,沒有特別造型、也沒有明星光環的排場。 伴隨著令人放鬆的歌聲,媽媽湊過來小聲說:「你知道他們以前多紅嗎?」 我一時說不出話來,忽然意識到—— 眼前這個坐在燈光下彈吉他的中年男人們,如果在街邊擦身而過,大概會被誤認成誰的小孩家長、或便當店前等餐的騎士。 除非我原本就知道他們是誰? 而且我還記得他們的臉. 對於有臉盲症的我們而言,實在太難了! 但這件事也帶來給我們了兩個思考的角度。 — 第一層啟發:不要用「外面的衣著」識人 我們有時太習慣從表面去判斷一個人—— 穿得體面的,是有品味的;講話溫吞的,是沒想法的;穿著樸素的,是沒有故事的。 但其實,你永遠不知道,那個「看起來普通的大叔」, 是不是曾經也站在舞台中央、是誰青春的偶像、是某段歷史的主角。 演唱會現場,那位前男團唱起熟悉的副歌, 燈光暗下,全場一起跟唱,空氣裡忽然就有了記憶的濕度。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不是他變得平凡,而是我們太容易用外表來記憶,但有沒有可能我們看到的每一個人都不只是一張現在的外表,而是一整段活過的過程。 — 第二層啟發:當不再依賴別人的評價時,才是真正的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史考特·派克說過: 「當一個人開始真正成熟,他將學會承擔自我評價的責任, 而不是依賴他人對他的看法。」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衣服夠不夠新、照片夠不夠好看、說出來的話會不會被喜歡。 但走隨著年歲漸長,有些人開始明白: 我的樣子,似乎無需誰認可才算數。 這些大叔,也可能不是從沒被眼光刺痛過;他們只是—— 學會了不再讓他人的目光左右自己的姿態。 他們不再穿得講究,是因為他們不需要透過外表去證明什麼; 他們不再解釋,是因為他們知道真正懂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釋。 這樣的「不在意」,有沒有可能不是冷漠,而是一種解脫。 不是不想被喜歡,而是不再害怕不被喜歡。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也曾錯過一位「看起來很普通」的人,卻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發現他其實不凡? 你是否也正在走過那段,從在意外界評價,慢慢學會不為他人目光活著的路?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無論穿什麼樣的外衣,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從容與溫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李白和孫悟空」。 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對比,是拿李白和孫悟空來對應。 一位是真實存在的詩人,一位是神話傳說裡的妖猴; 一個吟詩作賦、天馬行空;一個翻江倒海、鬧天宮。 他們看似毫無交集,人生或故事中的軌跡卻走著一條相似的路: 從渴望被賞識,到選擇被誤解;從追求入世發光,到甘願成為孤獨之火。 — 第一層啟發:他們起初追求的是肯定,後來轉而追求的是意義 李白年輕時三入長安,滿懷志氣,渴望才華能換來任用,參與國政、施展抱負。 他希望自己被理解,被接納,被安放在體制中的正當位置。 孫悟空也一樣。當他初登天庭,被封為「弼馬溫」時,他是滿心喜悅的。 他沒想造反,只想成為天庭的一員,一個有名有分的存在。 但他們後來都發現—— 這個世界可能只是要恰好合規矩的才華和忠誠的表現,而不是全部的你。 當真誠遇上體制,往往成了麻煩;當個人特質太強烈,往往就要看共事的雙方。 於是,在故事中,他們放棄了追求被認可,轉而開始創造自己的價值。 李白以詩為道,縱酒山水,自成千古風流; 孫悟空踏上取經之路,從鬧事者轉為守護者,把力量轉為承擔。 他們最終可能沒有融入主流,但也很難說最後沒有在主流的道路上留下痕跡。 過程呢? 可能也是辛苦的,其實我們也不確定故事後來的走向是不是符合他們的想像。 只能說在跨越時空當中無意間竟然找到了相似的對比。 — 第二層啟發:名士不是神話,而是一種你也能練習的姿態 李白與孫悟空,不是英雄的典型,而是有個名詞叫做「名士氣派」的縮影。 余英時老師曾經有提過一個相關的概念,所謂的名士精神是一種「不入庸俗權力結構,也不自外於文化核心」的存在。 他們不以功名為念,但有自己的風骨;不主動爭權,但也不願俯首。 他們在人群中與眾不同,不是為了張揚,而是寧可被誤解,也不願違心。 他們不靠職銜說話,但讓人無法忽視。 這種氣質,在中國歷史裡反覆出現:竹林七賢、陶淵明、嵇康…… 他們或許未曾主導歷史的方向,卻在歷史的縫隙裡,照亮了人該如何做自己。 其實説説是簡單的,但現實或許是很有骨感的。 我們當然知道,現代人沒辦法都成為李白或孫悟空。 我們還要交帳單、應付上司、處理人際、照顧家庭。 但也許,我們或是可以提醒自己來練習——在現實中保留一點名士氣場。 我們可以試著: 在會議中平靜地說出一個真誠的觀點,即使它不夠「圓滑」; 在不合拍的圈子裡,少講點場面話,多一點沉默的誠實; 在被誤解或否定的時候,默默記住:「我不是太奇怪,只是這裡的頻率和我不同。」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傳說,但每個人都可以努力不違心地生活。 你可以不大鬧天宮,但也許可以找個角落自在的做你自己。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也曾有過那樣的時刻——不是想叛逆,而是只想好好做自己? 你是否也曾在沉默裡保護著一點真誠?在妥協邊緣留住一點亮光?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即使腳踩現實,也能抬頭望見那個屬於你的不凡姿態。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鉛筆」。 它可能是你每天都會使用的物品之一。便宜、簡單、不起眼——在文具店不到十元就能買到。 但如果我們真的去追溯一支鉛筆的誕生,會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一整個世界的運作奧祕。 也跟您分享從這個小小的東西出發,帶給我們的兩個思考。 — 第一層啟發:簡單的東西,背後往往極其複雜;人人可得,卻無人能獨自完成 這個觀點最早由自由市場學者雷納德・里德提出。他寫了一篇短文《我,一支鉛筆》,用鉛筆的第一人稱訴說自己的誕生過程。 木頭來自奧勒岡的雪松林,需要砍伐、鋸切、烘乾; 筆芯由石墨與黏土混合後燒製成型,橡皮擦則需調配硫化物與礦物油; 金屬筆帽要冶煉電鍍,筆身上的品牌字樣也需經過燙金與印刷。 如果你想親手做出一支鉛筆,理論上可以,但你得學會採礦、煉金屬、煮化工、印刷、木工,還要自建供應鏈。到最後,你大概花了一年與數十萬元,也未必做出一支比文具店十元更實用的鉛筆。 所以鉛筆讓我們看見——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可以靠自己完成一件看似簡單的事。 — 第二層啟發:鉛筆,是市場經濟最美的隱喻 鉛筆不只是一件商品,它是經濟學中最美的一個縮影。 這支筆牽動了木材工人、礦場工人、化工廠、包裝設計、運輸司機、財務會計、文具品牌…… 這些人彼此不認識,也沒有人發號施令指揮他們「一起來做鉛筆」,但最終,鉛筆卻出現在你手中,價格親民、品質穩定。 這正是諾貝爾經濟學家海耶克所說的:「市場是一套分散知識的系統,而價格,是那套系統裡的語言。」 當某項資源短缺,價格會上升,吸引更多人生產; 當某技術普及,價格會下跌,讓更多人受惠。 沒有人需要設計這整套流程,只要大家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選擇,整體系統就會自動協調、調整、優化。 鉛筆讓我們明白:文明,不是由中央控制,而是由每個人自由選擇所共同完成的結果。 你我每天的生活,其實都在享受這種默契的成果—— 你寫字、我種菜、他修車、她編劇,我們彼此交換時間與技能,彼此創造彼此的便利。 這就是人類社會最令人動容的地方: 我們靠合作成為文明,而非靠命令。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哪一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品,讓你重新思考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或者,是否也曾想過:你做的工作、說的一句話,也許正影響著某個陌生人的生活?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寫下的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著世界的協作與祝福。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複雜」。 最近,在閱讀萬維鋼的《人比AI凶》時,有一句話特別讓我停下來深思—— 「人真正的價值,其實在於 微決策。」 我們常以為能下大決策的人才叫聰明,但其實我們每天正在進行成百上千個微小決定。早上要穿什麼?午餐吃哪一間?看到朋友不開心,是要安慰還是保持距離? 這些決定看起來無足輕重,卻一點一滴拼湊出我們是誰,也形塑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 第一層啟發:AI無法取代的,是人對「複雜情境」的直覺判斷 AI很會算,但不會「感覺」;它能預測趨勢,卻難以理解一個人眼神中的猶豫、一句話背後的未說出口。 就像有天在小書房,有位熟客進來翻著二手書,翻到一半忽然靜了下來。那本書是《活著》,我本來想說:「這本很經典。」但轉念間我沒說話,只是遞上了一杯熱咖啡。 她後來告訴我:「這幾天我爸剛走,這本書我年輕時陪他一起看過……」 我想,如果那時我硬是多講幾句,可能就打斷了她與記憶的重逢。 人之所以難以取代,不在於能否處理數據,而是能不能在「沒有明確標準答案的情境中」,做出帶有體貼、責任與倫理的選擇。那不是最優解,而是「最合時宜」的回應。 這或許就是萬維鋼所說的:人真正的價值,在於這些複雜微妙的 微決策。 — 第二層啟發:微決策,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AI的決策,是基於大量資料的演算;而我們的決定,則揉合了記憶、情感、文化與歷史。 AI無法做複雜的決策, 人類本身的決策可能是充滿任性和冒險的。 我們之所以「想要某些東西」,常常不是因為計算,而是因為某個故事早已在心中發芽。 你喜歡閱讀,也許不是因為哪本書的分數高,而是小時候那個獨自在書堆中感到安全的午後。 你選擇不回嘴,也許不是因為怕輸,而是因為你曾在某個關係中深知「話出口後就收不回來」。 萬維鋼說:「我們跟AI的確有至少四個區別。 並不是說我們有什麼比AI強的地方,但是作為碳基生物,我們有一些特殊情況…… 而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這些特殊情況,碳基生物,比矽基智慧,更應該做主。」 我們有——我們每一刻的選擇,都是對人生敘事的延續與補充。 我們的矛盾、躊躇、彷徨,都是因為「我們在意」。 正是因為我們會死,會失去,會害怕,所以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彌足珍貴。 也因為我們無法完美預測自己下一秒的情緒與想法,所以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是真正獨一無二的行動。 — 所以,複雜不該令人畏懼。 它不是一種混亂,而是一種證明——證明我們還是人,還在思考,還在選擇。 我們會在某些瞬間,明知不理性,卻仍選擇相信一個人; 會在某些夜晚,拋開成本效益,只因想陪孩子多說一句晚安。 這些選擇,在AI看來,也許毫無效率;但正是它們構成了我們「為何活著」的答案。 — 親愛的你呢? 你今天做過的微小選擇,有哪一個讓你特別記得? 又是哪一個決定,雖然沒有最合理的答案,卻讓你覺得「這就是我」?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複雜,都帶來一點清明與踏實。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前幾天和朋友聚會時,他一句話不小心戳到了我的痛處。 對方可能沒有惡意,但那瞬間我心裡很受傷,也忍不住疏遠了他。 我不知道,面對這種「無心的傷害」,我該裝作沒事嗎?還是該說清楚? 我不想失去朋友,但也不想每次都悶在心裡。 ——有點受傷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友情裡的無心之傷,其實比惡意更讓人難受——因為我們在乎對方,所以才會被觸動。 但同樣因為對方不是存心傷害,這份關係還有修復的空間。 我想到三位人物,他們的選擇各不相同,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1️⃣ 孔子——引導理解型 孔子在教導弟子時,經常遇到言辭不周到、甚至有誤解的情況。 他很少選擇當場斥責,而是用提問與引導的方式,讓對方意識到話語的分寸。 他說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他的意思不只是提醒別人,也是在提醒自己:要給對方學習體諒的機會。 他教我們:如果朋友無心冒犯,也許可以坦然說出:「這句話讓我有點難受。」 不需要責備,只是幫助對方學會體貼。 2️⃣ 喬(《小婦人》)——柔性克制型 在《小婦人》中,喬常常因為不符合「淑女」期待而被親友取笑。 比如被問到婚嫁、被批評言行,她常常瞬間感到受傷,情緒差點爆發。 但她會努力克制,先維持場面,之後用寫作與行動去證明自己。 她的選擇不是隱忍,而是將情緒轉換為動力。 她用實際的努力告訴對方:你以為的傷口,其實會成為我走得更遠的力量。 她教我們:如果還沒準備好正面表達,可以先把情緒收下,後來用行動回應。 3️⃣ 海明威——直接表達型 海明威在友情與交往中,以直率著稱。 如果有人冒犯了他,他往往會直接回應,有時甚至過於尖銳。 雖然不圓滑,但這種坦率讓朋友清楚知道界限,也避免了傷口積累成更大的隔閡。 他的人生告訴我們: 「真誠,有時比禮貌更重要。」 他教我們:如果這份友情足夠重要,那麼直接讓朋友知道你的感受,反而是一種信任。 親愛的你, 友情不是完美的,但正因為我們在乎,才值得用心處理。 你可以像孔子那樣溫和提醒,像喬那樣暫時收起情緒,也可以像海明威那樣直白劃界。 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視自己的心。 如果這份友情值得,就找到一種方式,讓傷痛轉化成更深的理解。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視野」。 前幾天和孩子一起看了一本介紹動物的圖鑑,我們注意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動物的眼睛位置不太一樣。有的長在臉的正前方,比如老虎、貓、貓頭鷹;有的則長在臉的兩側,比如馬、羊、斑馬、鴨子。 我問孩子:「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 她想了一下,說:「是不是為了看得比較清楚?」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隱藏著一個大自然的智慧: 兩眼朝前的動物,多半是掠食者。 牠們需要精準判斷獵物的距離與位置,因此雙眼重疊出的立體視覺(binocular vision)對牠們來說至關重要。 兩眼長在兩側的動物,多半是被獵者。 牠們需要留意四面八方的風險與動靜,因此更寬廣的環顧視野(panoramic vision)才是生存之道。 這些視覺上的差異,也許正是牠們在演化過程中對環境做出的回應。 ⸻ 第一層啟發是:視野的位置,透露了你在世界的位置。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也像這些動物一樣,因為角色不同,而調整我們「看事情的方式」。 當我們是主動出擊的那一方,比如談判、創業、追夢、創作,我們會更聚焦、往前看,像是獵人;而當我們處於不確定的情勢中,比如轉職、育兒、搬家,可能就像被獵者一樣,得更審慎、關注周邊變化,保護自己。 沒有哪一種視野比較高明或厲害,它們只是回應不同局勢的必要選擇。 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視野正在怎麼運作,或是說我們正在怎麼樣受到自己視野的影響? ⸻ 第二層啟發是:人類的視野,其實遠比我們以為的有限。 在書籍《五感之外的世界》(An Immense World)中,作者艾德.楊(Ed Yong)指出——每一種生物,其實都活在自己特定的「感官泡泡」裡。 人類能看見的光,只佔電磁波頻譜中極小的一段。我們聽得到的聲音,也只是頻率上的一小條帶狀。 鳥類能看見紫外光,發現花朵上的導引圖案; 大象能用我們聽不到的低頻聲音,在遙遠距離傳訊; 鯨魚能用聲波「看見」整片海洋; 蝙蝠與海豚依賴回音定位,在黑暗中也能導航。 也就是說,我們以為的「完整世界」,其實只是我們感官能感知到的一小塊區域。而這塊區域,甚至還會因我們的習慣、情緒、文化框架而更加窄化。 那麼,要拓寬我們的視野,可能有什麼方法呢? 可能是閱讀。透過他人的經驗與觀點,讓我們看見未曾想像的世界; 可能是旅行與對話。當我們走進不同的社會與語言,世界會變得更寬廣; 也可能是傾聽與反思。當我們暫停自己的聲音,會聽見別人眼裡的風景。 ⸻ 所以—— 視野,或許不只是「你看見了什麼」, 更可能是「你選擇怎麼看」。 當我們看見的越多,越懂得欣賞差異、理解多樣; 當我們學會轉換視角,就不再輕易對他人下判斷。 有時候,縮小自我,也是一種拓展視野的方式。 — 你呢? 你最近有因為角色不同,而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嗎? 你最近讀到或聽到哪個觀點,讓你的視野變得更寬?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眼神,都能多看一點溫柔與可能。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立刻」。 還記得之前有位老師上課時問了一個看似簡單,卻非常有啟發性的問題: 「全聯、大賣場和便利商店賣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 你可能會直覺回答:「價格啊、品牌啊、商品種類啊。」 但老師卻說,真正的差別在於「時間」。 全聯賣的是一週份量的生活物資; 大賣場賣的是月度規劃的大包裝、特價組; 而便利商店賣的,是立刻、馬上、此時此刻的需求。 ——你餓了、渴了、急著印資料、忘了買電池、深夜突然頭痛—— 便利商店總是那個「現在就能解決你問題」的地方。 從這個觀點出發,也想來跟您分享我們的兩個啟發。 ⸻ 第一層啟發是:有時候我們在比較不同事物時,該觀察的不是表象,而是它背後的「時間邏輯」。 如果只從價格、陳設、產品來看,你會覺得便利商店樣樣都貴,怎麼比得過大賣場或網購? 但當你真的急需一瓶水、一本影本、一份飯糰時—— 你就會發現,那些便宜的價格無法立刻到你身邊, 而便利商店的價值,就在它的「即時性」。 這讓我們反思: 我們在比較賣東西這件事的時候, 好像都下意識地把「看起來便宜」當作合理的競爭條件, 卻忽略了那背後也許也有除了價格以為的其他維度。 那些東西,不只是貴不貴的問題, 而是這個場所或是空間能帶給你價格以外的其他價值。 ⸻ 第二層啟發是:便利商店滿足的,是我們「真正的需要」,還是「一種被訓練出來的即時慾望」? 在當代生活中,「立刻」常常被當作一種慾望的象徵。 我們買即食、用即刷、點即送,彷彿慢一點就落後於人。 但便利商店卻提供了一個反直覺的觀察:他們滿足的,會不會其實才是是生活裡最真實的「需要」。 比方說—— 深夜你肚子餓,一顆飯糰就是安心的歸屬; 你突然發燒,一包成藥就是短暫的安全感; 你趕著出門卻發現悠遊卡餘額不足,那台加值機就是你的救星。 這些,不是衝動購物,不是購物節的「剁手快感」, 而是生活裡不可預期、但必須處理的細節與脆弱。 而反過來,大賣場或網購的商品,很多時候我們買的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你可能花半小時比價一件根本穿不出去的衣服,或囤了一堆其實不太吃的零食。 或是逛著逛著,購物車裡東西就越來越多。 這讓我們思考,會不會真正的需要,反而是你願意為它付出時間差價與便利性的那個選擇。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遇過某個「立刻需要」卻沒人幫得上忙的時刻? 你平常是喜歡一次採買囤貨,還是習慣隨時解決眼前的問題? 在你的人生中,什麼東西是你「現在就需要」的?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願你今天所有的「立刻」,都能被溫柔安頓。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馬鐙」。 前幾天看到一個沒有想過的的冷知識,關於一項很冷門卻深遠的發明——馬鐙。 一個沒那麼起眼的金屬配件,曾經悄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權力結構。 歷史學家林恩·懷特(Lynn White Jr.)曾提出一個大膽且有點爭議的觀點:馬鐙的發明,促成了騎士階級的誕生,也間接催生了封建制度。 他指出:馬鐙不只是個讓人「不摔下馬」的輔具,更是讓騎士可以站穩腳、用雙手揮舞長槍衝鋒陷陣的技術基礎。一旦這種「騎馬戰鬥」變成軍事優勢,誰能養得起騎兵、誰就有了統治權的本錢。於是整個歐洲進入「土地換軍役」的封建時代。 這樣的思考讓我們今天想和你分享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一項微小的技術,可能引發宏大的制度變遷。 馬鐙只是個鐵圈,但它改變了軍事、階級、領土的擁有方式,也形塑了數百年來歐洲的社會結構。 這不禁讓人重新思考——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工具,是否也正在默默推動某種變革? 例如信用卡、手機、AI演算法…… 它們讓我們行動更方便,但也重塑了交易信任、社交方式,甚至是注意力與道德選擇。 有些變化是我們察覺不到的,就像當年的人們可能也沒料到,一個掛在馬鞍旁的鐵圈,竟然成為社會階層劃分的工具。 第二層啟發是:那些關鍵工具是如何誕生的? 馬鐙帶來的影響如此深遠,甚至有人認為它改變了整個歐亞大陸的軍事平衡與政治結構。但你有沒有想過: 最早那個需要「固定雙腳」的念頭,是怎麼出現的? 也許是一位騎士在奔馳中摔下馬來,也可能是某個牧人發現騎久了雙腿酸痛、難以穩定,於是靈機一動,用繩子綁住腳來支撐。 據歷史學者推測,最早的馬鐙可能出現在西元300年前後的中國北方,來自長期騎乘的草原民族。他們用皮革圈掛在馬鞍兩側作為初步的腳踏支持,後來演變為金屬馬鐙,逐漸普及至歐亞大陸。 這提醒我們: 很多關鍵發明,並非一夕之間的靈光乍現,而是生活中微小的不便與細膩觀察,所催生出的結果。 打字機是因為書寫太慢、印刷技術來自於抄寫太累,馬鐙的誕生,也許只是某個騎士受夠了老是摔下來,才多想了一步。 那麼,現在的我們呢? 當你遇到一個小問題時,是選擇忍耐、忽略,還是試著發明自己的「小馬鐙」? — 你最近是否也在生活中,發現了某種小工具、或是小習慣,正在悄悄地支撐你前進? 如果有的話,很想聽你分享。 祝願你今天能找到那個讓自己「站穩」的支點,然後穩穩地,走得更遠。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寵物」。 你有沒有發現,如果你去朋友家做客,或是翻開孩子的書架,十有八九裡面的故事主角,都是一隻動物?小到爬樹的蝸牛、大到聰明的座頭鯨,牠們在孩子的世界裡幾乎自帶魔力,不只是因為外型可愛,更因為牠們像極了孩子自己——天真、直接、充滿好奇。 心理學家 Gail F. Melson 在《孩子的動物朋友》中提出一個概念: 「孩子與寵物之間的關係,是人類最早出現的情感依附型態之一。」 而透過寵物和書中的觀點,我們也能觀察到不同面向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寵物,是孩子最純粹的陪伴。 書中說到,寵物對孩子來說,是「不說話的朋友」,牠們不會批評、也不會指責,只會穩穩地待在原地,等待孩子的擁抱。 在大人看來不重要的心情低潮,對孩子卻是天大的事。而寵物,就是那個默默聆聽、用眼神與舔舐療癒孩子的小生物。 很多孩子回憶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不是玩具,不是補習,而是那隻每天趴在房門口的小狗、或總愛跳上書桌陪讀的貓。 在這個連人與人之間都不總是穩定的世界裡,寵物給了孩子一種安全感:有一個不會離開的陪伴。 ⸻ 第二層啟發:寵物,是孩子學會關心他人與面對失去的第一堂課。 孩子與寵物的關係,不只是被陪伴,更是一段「付出」與「體貼」的開始。 牠們會因為飢餓而叫,會因為冷而縮成一團,會生病、會依賴。孩子透過這些日常互動,學會觀察別人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正是同理心的萌芽。 書中提到一項有趣的調查:當孩子被問「如果你的寵物會說話,你最想問牠什麼?」多數孩子不是問「你愛我嗎?」而是「你會不會覺得我對你不夠好?」 這份在意,來自孩子內心真誠的關懷——我有沒有好好對待你?你會不會寂寞?你是不是需要我更多一點?這種設身處地的思維,很多時候,連成人都未必做得到。 而這份情感的另一面,是離別。 沒有一隻寵物能陪我們走過完整人生,對孩子而言,那也許是生命中第一次面對「死亡」的體驗。牠的老去、牠的離開,是一場真實的生命教育。 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孩子有機會懂得: 如何愛一個生命,也如何,在必要時放手。 ⸻ 你呢? 你童年有沒有過一個特別喜歡的動物朋友? 你現在還記得牠的眼神、聲音,甚至牠撒嬌時的模樣嗎? 或者,你是否正陪著你的孩子,與某個毛茸茸的小生命一起長大? 祝願今天的你,不論年齡幾何,都還能保有那份最純粹的情感依附。 那是一隻動物教會我們的事,也是生命最溫柔的一課。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分流」。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面試題? 「捷運站的進站閘機比較多,還是出站閘機比較多?」 直覺上,我們會覺得應該一樣多吧?每一個進站的人,最後都會出站嘛。但實際上,大多數捷運站的出口閘機數量比入口多。 為什麼?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部分情況下 進站是分散的,出站是集中的。 早上上班時,有人七點、有人八點,有人晚一點出門。但下班的高峰,大多集中在傍晚的那幾個小時,甚至是某一個班次一下車,整批人同時湧向出口。 所以,出口需要更多的閘機來「分流」,避免擁塞。 這個看似不對稱的設計,其實背後藏著一個對流量與壓力的理解與回應。 這讓我想到了今天的兩層啟發: — 第一層啟發是:表面上的不一樣,不一定是不公平。 像地鐵出口多於入口,或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公共場所女性廁所的空間比例高於男性廁所,乍看之下似乎是偏心或不對等,但背後其實是出於對真實需求的觀察與回應。 女性如廁時間本來就因生理差異與更換衣物等因素較長,有時還會陪同小孩或長輩,這讓排隊時間與空間需求顯著增加。 如果硬要男女廁「一樣大」,才是真正忽略了現實的「不一樣」。 公平,未必是人人一樣,而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合適的照顧。 當我們理解了設計背後的用心,就能對世界多一份理解,少一點批判。 — 第二層啟發是:好的制度,是對壓力的預判,也是一種包容多樣性的設計。 像捷運出口的設計,不只是為了效率,更是對「壓力集中」的預判。 而像女性廁所的空間設計,也是一種「包容不同節奏」的體現——例如陪孩子如廁、穿著多層衣物、或是年長者行動較慢等情況。 有一種說法是制度設計,最難的不是讓「一般情況」順暢,而是讓高峰期不崩潰、邊緣者也有選項。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工作、甚至人際關係中,也常常面臨類似的挑戰:如何分攤壓力、如何預判流量、如何為多樣的需求保留彈性。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看起來不公平、但其實是貼心的設計? 你自己有沒有在哪個場景,為了減輕壓力,做了「預先分流」的選擇?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你今天在所有「出入口」都能順暢、不擁堵, 也能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寬容。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讀者來信 小書房您好: 我最近想培養一個新的興趣,本來是想讓生活更有趣。 可是心裡常常冒出一個聲音:「如果我沒有天分怎麼辦?是不是到最後只是浪費時間?」 想開始,但又怕自己只是三分鐘熱度,或比不上別人。 我該怎麼辦呢? ——對自己沒信心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其實「想開始,卻怕自己不夠好」這種心情,比興趣本身還要常見。 因為在我們心裡,總有個潛台詞:「要學就要厲害,不然就是失敗。」 但歷史與文學中,有些人的故事提醒我們:興趣不只是結果,而是過程中找到的力量。 1️⃣ 梵谷——投入型 梵谷一生畫了兩千多幅作品,但在他有生之年,幾乎沒有人買他的畫,甚至有人說他的筆觸笨拙、不合主流。 然而,他仍用盡所有的熱情,將情感與靈魂傾注在畫布上。 今天的我們,因他的畫而看見另一種世界的色彩。 如果他因為「沒有天分」而停下來,我們就不會有《星夜》那樣的震撼。 他提醒我們: 你不需要別人認證的天分,你需要的是忠於自己內心的熱情。 2️⃣ 白居易——平實型 白居易的詩作,不像李白那般豪放、杜甫那般沉鬱,而是「平易近人」。 他常說自己的詩要「老嫗能解」,連鄉下的老婆婆也能讀懂。 他不追求「驚世才華」,而是用簡單真誠的文字,把生活、感情、觀察化成詩篇。 結果,他的詩流傳千年,被百姓口口相傳。 他提醒我們: 興趣不一定要成為天才,也能成為你日常的一部分,並慢慢積累力量。 3️⃣ J.K. 羅琳——堅持型 在《哈利波特》誕生之前,羅琳是個生活拮据的單親媽媽。 她帶著孩子在咖啡館裡,一邊顧小孩一邊寫小說。手稿送到出版社,被退稿一次又一次。 很多人都不相信她「有寫作天分」。 但她沒有放棄。她相信故事本身有價值,也相信自己能完成它。 最終,她的作品感動了全世界。 她提醒我們: 天分也許能打開一扇門,但堅持與熱情,才會讓你走到最後。 親愛的你, 興趣的價值,不在於你能不能成為最厲害的人,而在於它能不能陪你走一段路。 它可能只是點綴你的日子,也可能意外成為你的力量。 所以別急著問「我有沒有天分」,先問自己:「我喜歡這件事嗎?我願意為它花時間嗎?」 答案會比「天分」更可靠。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第一個故事」。 你有沒有想過——世界上第一個故事是什麼? 在圖書館、在夜晚的營火旁、在每一頁書本與螢幕背後的世界,我們從小就在聽故事。但如果把時間的刻度拉得很長很長,直到幾萬年前的某個晚上,那時還沒有文字,沒有電影,也沒有Podcast,一群智人坐在營火邊,他們最早說的故事,會是什麼模樣? 有一個可能的答案,來自天上的星星。 那是關於「昴宿星團」(Pleiades)的故事。這是北半球肉眼最容易看到的一團小星星。它原本看起來像七顆,但許多文化都提到:「有一天,其中一顆不見了,只剩六顆。」 這個變化,可能是一萬年前人類最早的「共同觀察經驗」。為了解釋那顆消失的星,他們說出了故事——在澳洲,這成為七姐妹的傳說;在北美,是六姐妹與失蹤的第七位;而在中華文化圈中,那是「七仙女」中,有一位下凡人間,再也沒有回來。 你會不會覺得驚訝?來自不同時空、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竟然在幾千年前,就可能說著同一個故事,只是版本不同。 —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到一個概念:「智人之所以最後得以勝出,或許是因為我們能夠共同相信一個故事。」我們能想像從未看過的獅子王國,能相信沒有存在的公司法人,能圍繞著一段敘事建立制度與信任。 故事,是我們作為人類最獨特的天賦之一。 它不是虛構的代名詞,而是意義的骨架。 — 這讓我想到了今天的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人類故事的起點,也許來自於抬頭看見的星空。 我們之所以開始說故事,是因為世界有太多我們無法解釋的變化:太陽為何東升西落?人死後去哪裡?那顆星星為何不見了? 當我們還沒有科學、望遠鏡、語言學與地理圖的時候,我們用想像力與語言,去為這些變化賦予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故事不只是娛樂,它是「為了理解世界」而誕生的工具。 它是人類第一次嘗試,把未知變成可以共享可以連結的東西。 第二層啟發是:我們說的故事,不只是解釋世界,也形塑了我們彼此的關係。 有些故事是星星的變化,有些是英雄的冒險,有些是國家的創建,有些是家庭中的祕密。而每個故事,都在塑造我們怎麼看待自己與他人。 我們說一段歷史,是因為我們希望被記得,也希望知道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說一個未來,多少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實現它,希望知道我們要走向何方。 甚至現在我們閱讀、我們說出情感、我們寫信、我們創業、我們創作——這些,其實也都是「故事的延伸」。 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也都是故事中的角色。 — 你呢? 你還記得你聽過的第一個故事是什麼嗎? 你現在正在說的故事,又是關於什麼? 你是否願意,成為一個說出美好故事、也幫助別人活出故事的人呢? 祝願你今晚抬頭時,看見的星空,能讓你想起我們都來自同一個故事的起點。 ——企鵝不捨小書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