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关系情报局 2 Relationship
关系情报局 2 Relationship
Claim Ownership

关系情报局 2 Relationship

Author: 关系情报局 2 Relationship

Subscribed: 0Played: 3
Share

Description

谈感情,我们是认真的。Dating App已经变成现代人寻找亲密关系的必经之路,这档栏目会和你一起探索陌生人Dating之旅,以及从Dating走向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
4 Episodes
Reverse
00:02:21 从“完美人设”到真正接纳自己 曾经的完美阶段:28岁时事业顺利、婚姻幸福,自认为一切美满。 对“不完美”的无感:在完美状态中无法理解“接纳不完美”的意义。 人生转折:婚姻破裂与试用期被辞双重打击,彻底击碎“职场精英”“好伴侣”的人设。 价值感的崩塌:失去职业与情感角色带来的价值感,使自己陷入深度不快乐。 从失去中觉醒:正是那段“失去一切”的经历,让自己学会了真正的接纳。00:03:41 从“如果当时我能……”到“我已经做到了最好” 完美主义的陷阱:不断追问“如果我当时能做到XXX,一切会不会不同”,让人陷入无尽的懊悔与自责。 第一个逻辑漏洞:当时根本没有今天的能力与认知,成长来自经历本身,“我当时做不到”是现实而非失败。 第二个逻辑漏洞:即使当时做到了,也无法保证结果不同,人生结果往往不可控。 理想化思维的危险:把人生看成可控制、可实验的系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幻想。 破解之道:停止苛责过去的自己,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已经做得最好了。”00:06:35 别人的人生不是你的标尺:停止比较,才能真正接纳自己 比较的惯性:从小被放进各种排名,长大后即使没人逼,也会下意识地和别人比。 自我攻击的循环:一旦落后,就开始焦虑、自责、否定自己。 找回自己的标准:真正的接纳,是以自己的方式打出手中的牌,活出独一无二的冒险。00:08:00 识别并终结“内心的自我攻击” 第三个难题:内心的批判者最可怕的不是别人否定你,而是你自己在心里不断打压自己,“没人会喜欢你”“你怎么这么差劲”。 自我攻击的来源这些声音往往不是“自我”的本意,而是父母、老师等早期评判者的“内化回声”——他们曾经的指责,被我们误以为成了自己的声音。 摆脱的方法 与父母设定“非评判式沟通”边界,只分享不评价。识别并拒绝脑中的批评声音,对自己说:“那不是我,这是外界的投射。” 健康的替代语言停止自我攻击并不等于躺平;改变方式,用鼓励性、目标导向的语言与自己对话——从“我怎么这么懒”变成“我想更好地利用时间”。00:11:04 夸奖自己:是善意地看待自己 从自我攻击到自我夸奖当批判性的内心声音减弱后,新的课题就是——能不能温柔地肯定自己。想夸别人,得先学会夸自己。 文化羞耻的阻碍东亚文化把“谦虚”当美德,让我们习惯自我贬低、害怕自我表扬;但夸自己并不等于自大。 “表里不一”的练习法公开场合可以谦虚,但在心里要狠狠夸自己——这是接纳自己的心理营养。 从平凡中找到可赞美的地方不论是早起或睡懒觉、成功或失败,都能找到值得肯定的视角——关键在于换一个眼光看自己。 善意的循环当你学会对自己温柔,才能真心地夸奖别人;自我接纳的善意,终将向外传递。00:13:51 当一无所有时,仍然能感到快乐:接纳自己的最后一关 接纳的终极难题真正的考验,不是在顺风顺水时接纳自己,而是在失去工作、爱情后,仍能找到活下去的价值感。 人生价值的三种来源社会价值:通过工作与贡献获得的价值感。 关系价值:通过亲情、友情、爱情获得的价值感。 自我价值:不依附任何人或事,仅凭存在与感受本身即可获得的价值感。 自我价值是定海神针社会与关系的价值都受外界影响,而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 找到“无条件的快乐”看月光、吹风、遛狗、走路——那些微小却独属于个体的体验,就是生命的意义。 接纳不是躺平,而是复原力当你能从自我价值中找到快乐,就能在失落时重启,在困境中继续前行——活在当下,便是意义本身。00:17:56 不完美也值得被爱:从“物化的爱”到“人性的爱” 接纳自己最后的绊脚石:不完美=不被爱许多人能接纳自己的缺陷,却无法相信“不完美的自己也值得被爱”。 “有价值才配被爱”的陷阱从小被条件式鼓励(成绩好才被夸),让人误以为爱必须靠社会价值或外在成就换取。 物化的爱与人性的爱 物化的爱:爱的是“有用性”——成绩、外貌、财富。人性的爱:爱的是人的特质——努力、温柔、坚持、梦想。 物化的爱是脆弱的,人性的爱更有韧性前者在失去光环后便消散;后者能陪伴你穿越低谷,包容不完美。 真正的接纳与真正的爱不是否认自身缺点,而是相信:一个勤劳勇敢、有闪光之处的普通人,本就值得被爱;真正的爱人,会看见你的特质,也能在你不完美时仍然接纳你。00:20:26 理想化,是我们无法真正接纳伴侣的最大陷阱 理想化的本质我们爱上对方的优点,却容易将他们理想化,幻想对方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 理想化源于自我缺失当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会希望伴侣替我们弥补缺口,把自己的未完成投射到对方身上。 两条出路 接纳:允许自己与对方都不完美。成长:改变自己,让自己不再依赖对方去补足。 弥补性的吸引的隐忧因缺失而喜欢对方的某项特质,容易忽视其在“理解、接纳、责任心”等深层关系特质上的不足。 理想化的另一面:硬币的两面性每个优点都伴随着代价——细致的人可能谨慎过头,有品味的人也许花钱大手大脚。喜欢一个特质,就要同时接纳它的另一面。00:23:21 别把旧伤当现在的痛:接纳伴侣前,先与自己的创伤和解 第二个绊脚石:创伤触发伴侣的某些行为可能并无恶意,却无意间触发了我们过去的情感创伤,让我们误以为再次被伤害。 创伤反应 vs. 现实反应我们的情绪常来自“旧事重演”而非当下事件,需要区分此刻的不快,是对现在的反应,还是对过去的重现。 自我觉察的关键作用只有通过觉察和反思,才能看清潜意识中的旧痛如何干扰当下的判断。 疗愈带来成熟真正的成熟不是压抑创伤,而是承认它的存在,却不让它主导情绪与关系。 接纳的转化有时我们以为是在“接纳对方”,其实是在学习接纳并安抚那个受过伤的自己。00:25:09 接纳有底线:只接纳不完美,不接纳伤害 接纳≠纵容真正的接纳只针对“不完美”,而不是容忍“伤害”。 明确边界的重要性每段关系都需要清晰的“雷区”,知道什么能包容,什么必须坚决拒绝。00:26:04 One more thing...
00:00:36 卢远也是回避型判断回避型的两个直观信号 父母离婚者,大概率是回避型。 上学时期长期住校者,也大概率是回避型。熟悉感的陷阱:为什么她会爱上“同类” 卢远爱上王乐晨,是因为他让她想起父亲。 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幸福,很多人只是延续熟悉的伤痛模式。 很多人情路坎坷,是因为他们爱的不是新人,而是旧伤的影子。住校经历与回避型的形成 住校的两种截然不同情形: (正向)父母虽然让孩子住校,但经常探望、保持连接。→培养独立与信任。(负向)父母因忙碌或逃避陪伴而让孩子住校。→造成爱的缺席。 爱的缺席带来的心理机制: 孩子怀疑自己“不够好,才不被爱”。用成绩换取父母的关注与肯定。长大后,无法相信“无条件的爱”,只信“有条件的交换”。 成人后的行为模式: “得不到,就不要了。”“依赖终将带来失望。”“那就干脆拒人千里。” 回避型不是冷血,而是用距离保护自己免于再度被抛弃。00:04:41 “我不说你也得懂”——是回避型最温柔的冷暴力。 看似在渴望理解,实则在主动制造距离。 矛盾的核心:“我难过,但我不说。”沉默的功能:攻击与防御。 沉默其实是最强的攻击性。 攻击的是那个“不回应自己需求的养育者”。 同时,也保护自己不再受伤。“不说”带来的第二层功能 我不说 → 你就不懂。听起来矛盾,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 让对方不懂的目的: 让对方无法靠近、无法被依赖。因为依赖 = 被抛弃。所以他们用“难过不说”来制造安全的距离。心理循环逻辑 当对方猜对 → “巧合”; 当对方猜错 → “你不懂我”。 → 于是,他们得以心安理得地退后,保持距离。理想化与防御 “自己不说、对方却能懂”,只存在于理想化伴侣。 回避型会不断理想化伴侣, 为的是确保现实中的人永远达不到标准, 从而避免真正的依赖与暴露。00:07:24 爱面子的背后第一层逻辑:伪共情与情绪压制 他没有共情你的痛苦,而是为伤害你的人找理由。 这种“懂事”逻辑背后,是在要求你压抑情绪。 “对方让你难过,一定有他的理由。” → 这是“情绪否定”的开端。第二层逻辑:提前设定“免责声明” 当他替“失职的父亲”找理由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将来的退缩和冷漠做铺垫。 自曝其短 ≠ 坦诚,而是提前告知你要接受未来的伤害。 “我提前说了——以后我这样做,你不能怪我。” → 这不是坦诚,而是操控性的免责策略。“爱面子”的潜台词 “爱面子”三字,看似平常,其实藏着深层逻辑:以后关系里,他不会哄你、不肯低头。 因为他早就给自己找好了理由:“我就是这样的男人。” 他让“面子 > 爱”,让“自尊 > 亲密”。 → 最终所有温度都会被“面子”冻住。深层心理机制 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恐惧亲密的防御机制。 真正的共情、理解、低头,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先于对方表达依赖;承认自己在意;承认“我爱你”。00:09:43 自卑表象:看似可怜的“自卑” 人都有自卑,但危险的是——把“我自卑”挂在嘴边的人。 他们把“自卑”当作标签、当作保护色。 听起来可怜、柔弱、需要安慰,但实际上,这种自卑会演化成情感操控的开端。关系早期的信号 当卢远随手送个小礼物,王乐晨却说“我压力很大”。 → 表面谦虚,实则在不配得感 “我不值得被爱,所以你得拼命证明我值得。”关系深入后的模式 一旦确认关系,他的“自卑”就变成了你的责任。 你要不断地安抚、讨好、解释。 他把“安全感”交给你保管——而那是个无底洞。情感的扭曲逻辑 普通的爱,对他不够强烈。 他需要你用痛苦、牺牲、顺从来证明。本质:不配得感与控制欲 真正的根源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00:10:52 回避型的模糊表达他从不直接说“我在意你”,因为一旦承认,就意味着要面对爱与依赖,而那正是他最害怕的。他绕圈、模糊、退缩,用暧昧代替坦诚,用温柔包装疏离。所以你以为他爱得深沉,其实他只是防守得漂亮。00:13:20 多多是安全型,如何判断自己遇到的人是安全型安全型的特征:敢表达,也敢面对拒绝 真诚的表达,本身就是成熟的勇敢。回避型的对照:逃避、模糊、伪通透判断标准:敢不敢面对情感与未来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敢不敢谈未来,是判断他是否安全的关键。 敢想未来的人,是准备去爱的人;逃避未来的人,只是在消磨时间。 连目标都不敢说的人,根本不适合进入长期关系。
00:01:07 乐晨拒绝表达情绪的伴侣一、乐晨的情绪困境与成长根源乐晨对情绪表达的排斥:他很难接受伴侣向他表达情绪,当别人有情绪时,他会产生强烈的身体反应(胃部紧张)。原因在于成长经历:他从小缺乏情绪被接纳的经验,因此学会压抑情绪,也只容许同样压抑情绪的伴侣。心理机制:“我能憋着,你也该憋着”——追求情绪压抑的“公平”;“我没被接纳过情绪,所以我也不会接纳别人”;没有接受过善意的人,也难以给予善意。二、情绪接纳与关系成长人的成长依赖于关系:只有当别人接纳我们的情绪,我们才学会如何接纳他人的情绪。因此,回避型依恋(害怕他人表达情绪)的人,很难建立健康的关系。结论:遇到“你一表达情绪他就沉默”的人,要警惕,这往往是回避型依恋,容易让另一方受伤。三、多多的情绪特质与误区她的优点:多多情绪表达有条理、真诚、不带攻击性,是具备健康表达能力的人。她的误区:她觉得自己“太情绪化”,希望找一个“稳定”的人(乐晨)来平衡自己,但这其实是对自我的不接纳。真正的需求:不是“稳定”或“压抑”,而是一个能看见、理解并接纳她情绪的人。健康的稳定: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情绪时仍然平静、关心和包容。0:04:51 沉默,是乐晨面对分歧的方式。有些人会觉得沉默比热烈争执好一些,其实都很差,甚至沉默代表的是最强的攻击性。00:05:43 多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需要有些情绪、表达情绪的人),能看见、接纳她情绪的伴侣。这其实指向了一种让双方满意度很高的亲密关系。美国研究时代变化,出现了3种婚姻:制度型、伴侣型、理解成长型。制度型:为经济法律利益而结婚、伴侣型:因浪漫结合,看中相互陪伴理解成长型:互相深度、看见(多多到此为止)。甚至可以共同成长理解成长型就是多多需要的,满意度更高,但需要双方都投入更多时间,而且不是娱乐时间。需要是坐下来一起深度谈话、表达和理解,这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00:07:48 勇敢拒绝对方是勇气、是体面多多约乐晨遛狗,乐晨没有任何表态, 让多多苦等。表达拒绝是表达攻击性,表达攻击性需要勇气。能平和尊重的表达拒绝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力。如果你有勇气,能表达拒绝,其实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种慈悲。因为让对方不需要去做无谓的等待,可以去开启新的生活了。00:09:19 表达需求给对方带来的“压力”一、压力的根源:不是“对方太强”,而是“自己不够强”表面现象:乐晨觉得和多多相处有压力,旁人也觉得多多“强势”。作者观点:这并不是多多的错。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真正的原因:感受到“压力”的人,往往是因为主体性不够、内在不够成熟,无法自然地说“不”。心理机制:这种人在关系中容易重演童年经验——像面对父母一样,把对方当成权威,自己处于“弱势与服从”的角色。二、成熟的标志:有自主性的人不会感到“压力”成熟的主体性意味着: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勇气表达拒绝;不把别人的需求当作“必须满足”的命令。因此,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被别人的表达或要求压出“情绪压力”。换句话说,感到压力不是对方太强势,而是自己太脆弱。三、健康的互动:勇敢表达 + 允许拒绝在亲密关系中,应该勇敢表达需求,不必担心“对方会不会觉得有压力”。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拒绝权。但如果对方在面对你的表达时感到焦虑、防御、易怒、玻璃心,这说明:他主体性不足,心理不够成熟;这样的关系潜藏风险,会出现“你正常表达,他却受伤、生闷气、冷脸报复”的恶性循环。00:11:28 不要自我感动,好好观察对方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一、误区:用“感人的故事”代替理性判断多多用“寄居蟹与珍珠”的比喻去理解乐晨,把关系浪漫化、自我感动。核心问题:她没有从理性层面判断对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提醒:感情里最危险的不是被欺骗,而是被自己的幻想感动。二、成熟的人也会陷入感情误区多多其实是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人,但仍会因为善良、愿意解决问题而忽视“人不对”的事实。乐晨的特质是压抑、逃避情绪表达,而多多恰恰是需要情绪交流的人。他们之间的不匹配是结构性、本质性矛盾,不是误会,也无法通过沟通解决。三、理性判断的关键:看清“对方在关系中的作用”在恋爱中要暂时排除“我付出时的快乐”,转而观察对方到底在关系中起什么作用:是滋养关系的人,还是让关系更耗损的人?多多付出爱、送礼物(鱼缸)、营造幸福感时确实感到快乐,但那只是自我投射的满足,并不能证明关系是健康的。四、核心结论:面对根本性问题要早抽身真正严重的问题不是误会,而是价值观、性格模式、依恋类型上的不匹配。要学会判断:这个问题能不能根本解决?我愿意一辈子为此承担代价吗?不要寄希望于“他会变”。感情最重要的智慧是:能不能接受当下的他。00:14:50 成熟的分手方式:诚实、带温度地告别学习乐晨的分手表达:既承认过去的美好,又清楚指出“不合适”的现实。这样能让分手更体面、减少伤害,也帮助双方更快走出。不需要否定所有的好,只需承认“爱过、但不适合”。
00:01:39 Dating App 非常物化人类,每个人好像商品啊!线下的、真实的、轻松愉快的去认识人的相亲方式,是否还存在?对亲密关系的期待越来越高、社交圈越来越小,这其中的巨大矛盾,导致Dating App将是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新的择偶方式。00:07:26 在Dating App上被筛选很正常,我也有我的诉求。 当对方明确自己的诉求,反倒是一种好事。对于明确的结婚生娃需求,男生就是会选择漂亮的(因为意味着健康),女生就是会选择有资源的伴侣(因为意味着孕期可以得到安稳和照顾)00:13:20 今日女嘉宾的左滑/右滑标准奇怪名字、露肌肉的,我坚决不右滑男生对自己有一些性格描述且记忆点,我会右滑偏好某些特定职业,因为相信职业性格这件事00:15:59 第一次见面之后,希望男生主动约第二次。男生主动的选择即是心理学中的“禀赋效应”(对自己选择的,认为有更高的价值),将让男生在后续的关系中会有更强的持久性。00:21:37 我会直接cross掉纯相亲的,这种人只需要“婚”、没有“恋”。对方不会在乎你的性格、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只是在意你的条件基本合适。基于条件合适的选择,难以支持两个人走过婚姻的漫长岁月。00:29:56 i人突破很多心理障碍才能去线下见陌生异性,今天我要去营业了!00:32:29 必须有强大的自信,才能自如面对陌生人对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如果你在乎别人的评价,就去努力改变自己。这样就会得到更多面对筛选的平静,因为我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改变。00:36:14 得相信此时此刻我去寻找的适合我的伴侣,必须是接纳我现状的,否则就是不合适。两个人互相没看上,只是不合适。不应该有任何对自己、对他人的评判和PUA。00:40:31 即使在亲密关系中,有些因为自己的偏见产生的情绪需要自行处理,对方是无辜的00:44:31 在dating app上滑很多人见很多人,到底是不是一个花心的一件事情?想进入排他关系的状态非常难,因为总觉得有太多选择,下一个更乖。跟很多人从打招呼开始,好好看看人家的profile,然后想到底什么话题怎么去聊,这个其实还是挺累的。但当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就会发现符合条件的根本就没有几个。所以就不是太多选择的问题,而是太少选择。30+的成熟个体更难打开自己向对方敞开,难度远高于20岁的时候,这也是让人难以排他关系的另一个原因。00:49:28 并不一定是现代人对于感情有那么高的要求,或者说dating app上人有那么的不靠谱(才造成大家找不到对象),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勇气”的缺失,勇气这件事情在感情中永远是非常稀缺的。00:50:54 如何享受Dating的过程,尤其在90%的见面都不会有结果的情况下:比如约了咖啡,我会把它当作,我要去看看这家咖啡店好玩不好玩,只不过我会和另一个人一起去,我会和ta聊一下。比如约了饭,我会约一个我本来也想去的餐厅,只不过是和另一个一起去。那即使见面不开心,我仍然享受吃饭的过程。我不把它当做一个单纯的Dating,而单纯是自己的放风。00:58:20 Dating之后要有复盘 & 要严肃婚恋的某一类男生的3个标准观察对方的性格、需求,同时也要表露自己的。严肃婚恋的某一类男生的3个标准:自我表露和倾听对方、表露情绪和接纳对方情绪、真实做自己和接纳对方真正的倾听不只是听,而是我说了1,对方会好奇和提问1.1和1.201:02:57 想判断你关心的问题,不是靠问,而是靠说。想知道对方的答案,不妨大方说出自己的答案。对方如果有心,就会回应的。不说就代表没有意愿或勇气自我表露,这种人很难建立亲密关系。说了自己的答案,也可以直白当面提问,很多临场的东西十分真实,伪装不来。01:05:50 亲密关系中第一重要的是“信任感”“信任感”指的是,清醒觉察分歧,勇敢表露分歧,在分歧中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第二重要是相似的社会价值观,特别是在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上的看法。第三重要是相似的教育背景,经济水平。01:12:27 信任感不足够强就会有牺牲感,就是委屈。生活中远有比“出轨”更影响个人生活的雷点。委屈背后是我认为我的感受不重要我不值得去把我的感受表达出来我不相信我把这件事情表达出来,对方会乐意听,能听进去我害怕我说出来之后会有很多的冲突01:14:59 在遇到难以决策的分歧时,我会问自己,我乐不乐意我的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是这样的一个人,就非常容易有答案。主播段誉 欢迎骚扰❤️ Dating App 钉子户🕵️ 回避型依恋鉴赏艺术家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