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梁州令

11 Episodes
Reverse
过去的五年内,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曾经人潮涌动的售楼处,如今变得冷清寂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要不要买房、买什么样的房”,仍然是当下常常困扰在心头的现实命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资深房地产律师徐斌,他在房地产领域深耕多年,见证了行业的起伏与转折。在这期节目中,徐律师带我们梳理了当下房地产市场的真实走向与背后逻辑,解释为什么年轻一代的购房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结合多年的房产法律从业经验,提醒初次置业者最容易掉进的陷阱,并给出切实可行的避坑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聊到如何判断一个楼盘的质量,避免陷入“收房即维权”的困境;为什么物业服务常常被忽视,却在长期居住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最后,徐律师还为不同类型的购房者:刚需、改善型、投资型,提供了各自值得参考的思路与建议。我们希望,这期节目不仅仅是一份购房指南,而是一次帮你放下焦虑、重获理性的思考。因为唯有穿透迷雾,才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Amelia:新浪微博@Amelia_阿米莉娅「本期嘉宾」徐斌,房地产律师,长期关注商品房交易、业主维权与房地产市场政策演变。新浪微博@徐斌房产律师「本期shownotes」00:08 开场:当下年轻人是否还能买房?现在是否是购房的好时机?02:03 徐律师直言"想不开才买房":如今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后普遍选择暂不购房02:37 购房决策过程:平均要看25套房才会下单,在这个过程中会接收到来自中介、销售、亲友等各种信息的影响03:25 当前市场环境下,售楼处门可罗雀的现状如何影响人们的购房意愿05:12 看房人数多但实际成交极少,新盘老盘挤在一起06:42 揭秘售楼处的"氛围骗局":在售楼处内感觉良好,离开后迅速冷静,冲动购房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08:32 从小城市视角看年轻人买房梦:结婚刚需、六个钱包凑首付、父母支持还贷的地方特色购房模式09:34 销量腰斩的真正原因:刚需消失导致置换链条断裂,改善型需求无法被激活的市场困境10:14 老破小无人接盘的深层原因:年轻人居住习惯改变,拒绝先上车后换房的传统思路12:16 就业市场变化对购房的影响:企业不招新人,年轻人收入预期下降,无法承担月供的现实压力14:02 近年新房质量普遍下降,维权成为收房后的常态15:07 徐律师建议:不要买新房,只看二手房。为什么二手房是更安全的选择?15:53 收房即贬值的现实:花7万/平买的新房实际品质不如4万/平的十年二手房16:10 买家为何看不出差别:期房看不见实物,现房对比才知差距,3万差价背后的质量鸿沟17:06 开发商降本增效的具体手段:从绿化缩减到防水工程偷工减料,全面压缩成本的行业现状17:53 法律维权的困境:法院不支持"大门太丑"等主观诉求,美丑无标准成为开发商免责借口18:28 如何判断二手房质量?先去地下室看是否漏水,这个简单方法能避开很多坑19:38 买房悖论:原本为保值而买房,却发现需要不断折腾置换才能维持资产价值21:04 新房隐藏的质量隐患:电梯井漏水导致金属锈蚀,维修费用天价,业主难以承担22:10 业主自治的困境:99%的小区无法组织起来筹集维修资金,导致小区品质持续下降22:53 北京上海早已进入以二手房为主的市场阶段,新房只是点缀23:31 买房逻辑的根本性改变:从看重学区、地段到关注质量、物业,购房价值观的重塑26:47 维权实操指南:第一步是敲邻居的门,众筹经费选代表找律师,组织才是维权基础28:13 政策刺激为什么无效:通缩预期、抛售潮、刚需消失三重压力下的市场现实29:10 房价上涨的两个必要前提:经济基本面好转或出现恶性通货膨胀30:35 物业费的重要性:5元/平是底线,物业费越高小区越保值31:15 好小区的评判标准:十年后仍然保持如新的状态,维护水平决定长期价值33:39 物业的真实作用不是提供微笑服务,而是实实在在的花钱维护硬件设施34:06 恶性循环案例:物业费没人交导致服务下降,进一步促使更多人拒交物业费36:38 土地出让金对二手房市场的扭曲:占房价40%-60%的土地成本如何影响定价逻辑37:27 好房子的标准由二手房买家决定,市场最终会教育所有人什么是真正的好房子38:38 租房市场的变化趋势:品质敌不过便宜,没有客厅的房子反而更好租41:12 北京楼市的独特性:像地质峡谷一样包含各个年代的建筑,形成复杂的市场生态42:45 二线城市终将重复北京的老路:北京的房价是中国未来所有房价的指南针43:53 长沙租售比神话的剖析:为什么这个模式在其他城市难以复制46:37 中外租售比差异根源:土地出让金导致国内租售比天然扭曲48:37 二房东生意的高风险性:看似可行实则隐患重重49:30 法拍房的机遇与陷阱:只有专业人士能玩转的游戏50:20 经济下滑期的投资警示:最忌讳"脑子一热",应该专注擅长领域51:23 保障房政策的现实困境:选址偏远、申请困难、社区隔离等53:23 人才房:房价上涨时发现要与政府分享收益的合同条款争议54:45 给仍想买房年轻人的实用建议:关注房子换房子,不要过分在意价格波动56:00 保值的真正含义:不是绝对价格的涨跌,而是相对同类房产的优势保持「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相关术语解释:六个钱包:指年轻人买房时动用父母、祖父母双方家庭的积蓄支持。改善型住房:指已经拥有基本住房后,为提升居住品质而再次购房。期房预售制度:开发商未建成房屋即对外销售,导致交付品质不可控。租售比:月租金与房价之间的比例,用于衡量房产投资回报。保障性住房(含人才房、安置房等):政府支持建设的低价住房,限制流通,存在产权、回购条款。法拍房:法院拍卖的司法处置房产,风险大但价格低,需专业判断。买房实用建议: 优先考虑二手房,避开期房交付风险; 重点查看地下室是否漏水,判断楼盘施工是否扎实; 物业费区间建议:5-10元/㎡最佳,低于3元极易陷入管理失序; 判断小区保值力关键指标:看10年后是否依旧整洁有序; 不要冲动买新房样板间或“叠墅”:销售话术不代表实景品质; 买房时房子比房子,不是比价格:只要你的小区比周边更好,则更容易保值。播客节目:《知行小酒馆》E187 豪宅卖脱销,普房没人要,冰火两重天的2025房市,怎样买/卖不踩坑?「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开头曲:Ciper(机密)- 时空储蓄罐结尾曲:Porcelain - Faouzia「本期制作人」梁州、Amelia「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s:梁州令
鸦鸦,曾在澳门生活六年,后赴欧洲攻读城市研究硕士。她在过去几年里走过国内外几十座城市,从布鲁塞尔到维也纳、马德里,再到墨西哥城与拉巴特,她的旅程横跨不同文化与制度背景,沉淀了丰富的观察与体验。她的城市故事,是旅行足迹的记录,也是感官、记忆与社会结构的交织。从欧洲政治中心的日常安全判断,到维也纳性别主流化的设计细节;从布鲁塞尔街头的突发事件,到马德里便利交通带来的从容生活;鸦鸦用亲历告诉我们,安全感与空间体验并非是一种抽象概念,更是日常细节中的选择与权衡。本期节目,我们将围绕“女性友好城市”展开探讨:一座城市的安全感如何在“想象”与“现实”中交织?文化土壤、公共设施与社会习惯如何塑造不同群体的使用体验?从Girls City展览到东京厕所设计,从成都街头的自在着装到北京公厕的稀缺,我们试着用具体的空间与故事,拼凑出一幅更平等、更包容的城市图景。「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Amelia:新浪微博@Amelia_阿米莉娅「本期嘉宾」鸦鸦: 欧洲城市研究硕士,喜欢研究一切与走路有关的事。(小红书:偶尔散步的鸦;小宇宙播客节目:幻觉围)「shownotes」01:30 莱斯利·科恩《女性主义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对女性友好的?”;“城市的危险、刺激与文化吸引力也栖身于想象之中”02:14 从爱丁堡的电影想象到实际生活,对一座城市的恐惧如何被熟悉与陪伴消解03:22 “城市的危险与想象”:电影《好东西》中,女性走夜路这一场景引起了女性观众的共同警觉;《看不见的女性》中性别化的城市设计盲点05:00 夜间路线选择与“风险演算”:街灯、巷道长度、公交乘客位置的无形考量06:25 文学与结构性不安——张爱玲《金锁记》里的街头警觉07:37 初到布鲁塞尔:社交媒体“欧洲毒窝”印象与现实生活的落差09:26 音乐会结束发现家附近地铁站发生恐袭——与城市危险共存的心态转变11:50 维也纳性别主流化设计:女性命名街道、促进公共交通与骑行的基础设施13:40 游乐场里的性别区隔:大场地混龄混性别,小社区依旧分化15:00 历史视角下的维也纳:从19世纪街头限制到今日的自由行走19:10 走进瑞士巴塞尔Girls City展览:青少年空间使用差异与夜间安全的共同关切21:57 公共空间也应该是“家”的一部分22:39 城市规划优先级的设置:从模板复制到细节完善26:42 女性专用车厢等女性友好设计的争议与性别化设计的平衡:对结构不平等的修复27:46 文化土壤与女性在城市生活的舒适度:上海的开放与潮汕的保守29:55 城市从来不是一个中立的空间,它是社会秩序的空间化33:17 女性友好城市在国内落地的思考:直线通达与绕行安全的抉择36:33 从爱尔兰小城的糟糕如厕体验到伦敦海德公园音乐节的无性别厕所——厕所制度调整带来的便利38:51 东京厕所项目(Tokyo Toilet Tour):精细分性别设计下的文化差异与争议40:33 坐厕与蹲厕的设置——选择比统一更重要42:33 国内体验较好的城市:成都的舒适与上海的现代化46:13 大城市的包容与小城市的高关注度——隐私与关系的平衡48:57 国外体验印象深刻的城市:马德里51:00 陌生环境中安全感的来源——熟人引路与本地陪伴54:26 旅行与恐惧共存:安全地去探索未知,经验会让边界更清晰「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书籍/文章:•《女性主义城市》(莱斯利·科恩 著)• 《看不见的女性》(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著)• 《金锁记》(张爱玲 著)• 《知晓我姓名》(香奈儿·米勒 著)• "Embodied Histories" (Katya Motyl)展览与活动:• 瑞士巴塞尔 “Girls City” 展览• Tokyo Toilet Project(东京厕所项目)「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Chicago - Sufjan Stevens「本期制作人」梁州、Amelia「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s:梁州令
2025年3月,金秀贤与金赛伦事件,再次将"权势性暴力"这一概念推至公众视野。在这样的事件背后,我想,我们或许不仅需要关注具体的个案,更应该从广泛的历史脉络去出发,探讨权力是如何塑造“同意”这一概念的,尤其是在历史中的权利与法律,又是如何去定义性同意这一概念的?之于不对等关系中的上位者而言,他们习惯性地利用自己的权力与经验,针对尚未形成自我独立思想的女孩儿的缺爱困境,给予她们一种幻想。在这个过程里,他们甚至成为了她们所仰慕的施恩者,是他们口里“救赎那些女孩的人”。那些错误的对待,被美化成了爱情。在瓦内莎·斯普林格拉所写的《同意》中,斯普林格拉也曾如是写道:“选中那些孤独、敏感、缺乏家庭关怀的女孩时,G就清楚地知道她们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名声。因为沉默便意味着同意。”在她们以为的爱情里,她们以为讨好另一个人是爱,以为放弃自我的尊严去挽回一个男人是爱,以为付出一切去迎合他人的需求是“我自愿”的爱。但不平等关系中的性同意,没有任何意义。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同意》一书出发,探究其14岁时与50岁作家间的畸形关系,并延伸至法国知识精英如波伏娃、萨特在性同意问题上的争议立场。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我们看到"性同意年龄"这一概念如何从中世纪至今演变,法律保护如何逐渐加强,以及现实中沉默共谋如何被打破。我们期望,通过历史的脉络去逐步揭示不对等关系中的权力,是如何扭曲、定义"同意"的含义,以及社会、法律与个体如何在这场持续的斗争中寻找平衡点。「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shownotes」01:17 从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同意》一书出发——权势性暴力的本质是不对等关系下看似合意的性行为03:05 14岁的V如何被G精心设下的圈套诱导:从晚会上的"邂逅"到利用少女缺失父爱的心理需求,上位者如何滥用权力,将错误对待美化为爱情08:02 1977年《世界报》"关于一场庭审"公开信事件:法国知识精英为与13-14岁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的成年人辩护,主张无罪化10:21 V的讲述带来的社会变革:一个声音打破沉默共谋,2021年法国立法将性同意年龄设为15岁,填补法律空白12:01 西蒙娜·德·波伏娃等法国知识分子为何会支持降低性同意年龄?探究她作为女性主义者的行动与思想之间的矛盾16:44 波伏娃所处的女性主义第二波思潮:《第二性》出版后她如何在性自由理解与社会批判之间产生矛盾与交叉20:51 思想者是人而非主义的化身:波伏娃的行动与其女性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显示了任何思想者都是流动的、发展的个体21:59 "人不是为了发现自己而生存,而是为了创造自己而生存",共识往往成长于迂回的前进中23:05 性同意年龄在世界历史中的演变: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规定女孩12岁、男孩14岁可合法结婚,代表当时的性同意最低标准27:15 李思瑶检察官处理的未成年人隔空威胁案:40多名7-10岁女孩被威胁,多为留守儿童,案件与主持人过去的报道相关31:53 记者与司法共同为弱者发声的使命,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共谋的力量32:26 记录与讲述的重要性,作为照亮他人与自己的生命意义,世界是自下而上生长的「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书籍/文章:《同意》(Le Consentement) - 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Vanessa Springora)《青春手记》-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黑箱》- 作者:伊藤诗织事件:金秀贤与金赛伦事件1977年《世界报》"关于一场庭审"公开信事件2022年林圣伟诱奸案2022年国内"隔空威胁"未成年人案件人物:瓦内莎·斯普林格拉(Vanessa Springora):《同意》作者,14岁时曾被50岁作家G诱骗加布里埃尔·马茨内夫(Gabriel Matzneff):文中提及的"G",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法国哲学家李思瑶: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法律发展: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规定女孩12岁,男孩14岁可合法结婚英国:1875年将性同意年龄从12岁提高到13岁,1885年提高至16岁法国:1945年规定性同意年龄为15岁,2021年立法确认美国:19世纪末普遍为10-12岁,20世纪初提高至16-18岁日本:法律上最低性同意年龄为13岁,地方条例通常为16-18岁西班牙:2015年从13岁提高至16岁韩国:2022年从13岁提高至16岁「本期封面」照片-金赛纶「本期制作人」梁州「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第四期的嘉宾正一派道士雲师傅再次返场,节目中,雲师剖析了太岁这一传统神祇的由来与演化,并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帮助大家理解生肖与太岁的关系。蛇年,值太岁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实现目标,而破太岁、害太岁、冲太岁的朋友们则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高度警觉与慎重。节目中,雲师傅还向大家分享了祭拜太岁的正确方式,以及如何避免心态上的迷失,求签求到不合心意的签文时如何化解、应对。此外,针对近年来算命文化的兴起,雲师也保有自己的看法——“若几百块能改运,世上便再无穷人”。相比佩戴水晶,他更建议查万年历选件合八字的素色衣裳;“该吃吃该喝喝,少搜百度多睡觉”。「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本期嘉宾」云师傅:持有道教协会颁发的道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云字辈正一道士「本期shownotes」01:32 详解太岁的由来:作为道教直年神灵之一的太岁,共有六十位,源自六十甲子神,每年轮值不同02:33 解析太岁星君的演化:从天上木星演化而来,通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循环组合形成03:48 2025年蛇年运势解读:值太岁意味着运气受压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平常的成效04:58 破太岁生肖详解:属猴者今年因地支相破,需要把握时机,在关键时刻保持勤奋05:54 害太岁生肖分析:属虎者今年运势较为凶险,易有小灾小害,人际关系需要格外注意06:25 冲太岁影响解读:属猪者今年变动较大,从居所到工作都可能面临变化08:18 祭拜太岁的正确方式:进入庙宇或道观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保持诚心15:28 破解求签迷思:签文背后的心理暗示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占卜结果33:08 解析近年来算命文化兴起的原因:从网络文化发展谈人们对心理慰藉的需求36:07 普通人改运实操:查万年历选幸运色,比佩戴水晶手链更为靠谱40:57*避谶文化溯源:陈粒谈“死亡玩笑”可能对人的影响「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三命通会》:重要的算命典籍六十甲子: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循环组合五路财神:中路财神赵公明、东路财神昭保天尊萧生、西方财神那真天尊曹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立士先官姚少司光公万年历软件:查看个人八字属性的工具「本期赞助商」小雨伞保险平台中介点击https://s.xiehb.cn/UpMPl2e即可预约专业保险顾问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小雨伞的优势就在于,它们的平台是独属于自己的,形式类似中介,不隶属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也不强制购买产品,大家购买的1分钱1V1咨询服务,真的就只是咨询服务。「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仕事》歌手:ゲシュタルト乙女《Wyden Down》歌手:RIOPY「本期封面」文昌帝君-文观「本期制作人」梁州,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三年前,weiting以记者身份采访了一位因为撰写社会报道而遭遇网暴的女孩,这位女孩即是2021年的梁州,成稿后,weiting和梁州成为了好朋友。三年后的今天,weiting从法国社会学学业归来后,在各大媒体间辗转,最终仍然选择回归社会记者的身份。过去几年,她的报道聚焦于不同人的生活境遇——留守儿童的遭遇,奥运运动员的成长。每一次深入报道都让她思考,我们在书写他人的苦难时,到底指向何方?在本期节目中,weiting不再是采访者,而是以被采访者的身份,偕同梁州,共同讲述作为撰写者、报道者的所思所想。从最初写网暴事件时收到数百位受害者的求助,到后来在甘孜手工艺学校发现"上大学"是一种奢侈;从面对霸凌事件时看到施暴者也是受害者的复杂性,到在工厂流水线旁听工人谈论个人简单而直接的快乐..两位女性好友的讲述让我们看到,新闻报道背后,记者如何平衡社会理想与现实困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碰触想做的内容。「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本期嘉宾」waiting:社会学硕士,曾在多家头部媒体实习和工作,现任社会记者03:44 waiting与梁州的初识:一篇报道,一个交点08:48 在一个月内对接180多位受害者:“她们远比我想象得要坚韧”19:25 媒体工作者的现实困境:如何面对「你能帮我们要到钱吗」的质疑,以及无法给予受访者确定结果的无力感28:47 带着社会学视角做报道:从「What makes a person today」出发,探寻每个人背后的成因38:43 如何避免「人血馒头」式的报道,在消耗与重建中寻找平衡42:53 关于采访工人群体的思考,如何避免居高临下的视角52:48 关于公益行动的讨论,善举本身就是一种回报1:04:29 为什么还在坚持做记者:新闻工作不是「救世主"」而是记录者的身份认同1:15:26 寻找郑钦文:一个天才与一场家庭豪赌 1:21:18 韩江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书写是连接彼此的线,是度过和超越难题的唯一途径「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制造郑钦文:一个天才与一场家庭豪赌 》《因为“不想拍照”,一个县城男孩被困在12岁:谁该为此负责》「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春夜喜雨 -小瀬村晶 / 信澤宣明Fragile Breath-Imagine Music / Sergey Zubarev「本期制作人」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一个人能赚到多少钱,是由什么决定的?选择大于努力,适合文科生的新兴行业/岗位有哪些?普通文科生获取高薪工作的参考思路,有哪些?文科生转行金融/新能源/互联网等传统高薪行业,需要具备哪些进阶条件?踩中天坑专业,如何培养其他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如何提高自我竞争力,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文科生不要卷考试,要卷项目经历的说法,是否具有参考性?如何在毕业前明确自己的求职主线,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本期的播客嘉宾孬孬,是我身边最典型的那类“做题家”,脑子好用,读书好,勤奋——一路从河南考出来,本以为自己能坚定地做个特稿记者。毕业后如愿进入了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新闻机构,却走上了另一条路,成了基金记者。工作一年后生不如死,下定决心决定辞职。当时的孬孬怎么也无法想到,这次辞职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跳出来去了甲方公司,成了Prd,工资翻了两番,心态也发生了剧变。这一路走来,孬孬做出的每个选择,看似都毫不相干,甚至可以说是天坑跳天坑,完美踩中每一个巨坑。另一方面,IP、直播、短视频、播客、公众号等各类新媒体,他都在尝试,且也都小有成绩。但因为受限于某种固定的“不想靠名校身份在自媒体赚钱”的思维,从来没想过依靠上述的诸多渠道变现——“如此割裂的人生,可能只有河南人才能懂。”(孬孬)今天这期节目,我和孬孬期望以自己的经历为注解,为大家提供另一种文科生的就业经验与视角。「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本期嘉宾」孬孬:《常识报刊亭》主播。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学的政治学和法学;研究生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人大新传。本硕期间,一共刷了8段实习,在4A公关、央媒、互联网、特稿媒体都待过。「本期shownotes」00:34 孬孬的自我介绍及工作经历分享:从法学、政治学到新闻学,最终成为公关总监02:00 浅淡跨考新传专业的原因:政法大学环境压抑,到媒体实习后决定转行05:00 特稿行业,从黄金时期迅速衰落09:06 如何找到稳定收入的工作?选中自身最靠近行业均值的技能12:21 不要盲目追求风口行业,找到擅长的事情并做好它13:31 找到合适工作方向的办法,将试错的路径前置15:03 文科教育更多是通识性课程,需要通过实习积累实践经验20:15 理科岗位需经过系统训练,文科岗位评判标准模糊,难以量化25:30 学校与社会的差别:学校努力有回报,社会则不一定26:30 提高竞争力的方式:锻造核心技能、用作品证明能力28:06 文科生面试技巧:展示高质量的作品、展现方法论与思考过程31:00 梁州的跨行业工作经验分享:从娱乐媒体到跨境电商,再到新能源公司32:58 向上管理的真谛:懂得老板要什么41:22 浅谈涨薪经历:懂得横向比较,敢于和老板谈判45:18 职场规则怪谈:不要和老板共情,也不要将过多的个人感情投入工作53:14 职场中升职很难的情况下,如何丰富收入:寻找多样化的收入渠道57:59 收入构成公式:1+A/B/01:14:04 将个人的成功尽数归结于努力,是一种优绩主义叙事的陷阱「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Seashore -Noria / JurrivhFaded Light-SugarPro「本期节目使用的封面」文观-《滕王阁序》「本期制作人」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美国大选结束之际,我们将借由《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所写的杂文《特朗普执政下的艺术》为切口,谈论两个话题。一,从「倡导政治强干预艺术」的罗斯福聊到「漠不关心,甚至持轻蔑态度」的特朗普,通过两个具体的实例去聊一聊过去的80年内,这两位位处光谱两级的总统任期内,美国的文艺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政策的变化,艺术流派的发展,文艺创作者所处的环境。二,传播媒介的改变,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种不同的媒介,如何影响美国大选?本届的大选之中,民主党和共和党如何“各显神通”,邀请各路网红为自己背书、站台,最终又指向如何不同的结果?「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本期shownotes」第一部分,艺术与政治01:07 阿特伍德:《特朗普执政下的艺术》04:19 2017年,重要事件出现,特朗普裁撤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09:35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推行了政府干预艺术创作的计划12:29 联邦艺术计划通过资助艺术家,使得艺术创作趋向表达美国的民族精神17:30 个人拥有了巨大权力时,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好都可能会对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20:05 艺术应该不停地干预政治,直至政治不再干预艺术为止第二部分,媒介技术与大选20:40 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如何积极地影响各个时期的选举22:23 广播时代,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拉近与民众的距离23:24 电视时代,肯尼迪借助电视辩论赢下大选25:15 互联网时代,推特协助奥巴马赢得大量年轻选票,最终获胜29:06 新兴媒介时代,播客主播Joe Rogan对本次特朗普胜选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31:03 大选开票前最后几天,特朗普、万斯和马斯克相继登上Joe Rogan的节目34:34 时代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在消失39:00 人类本质的艺术作品,仍然留有希望「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特朗普执政期间,他对文艺界的态度是复杂且有争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开对立和抨击:特朗普经常与好莱坞的主流文化圈和名人产生矛盾,尤其是那些对他持批评态度的艺术家和演员。他曾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抨击多位明星和导演,包括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德尼罗等,称这些人“过誉”且“伪善”。一些文艺圈的声音也激烈反对特朗普的政策和立场,这让双方的对立更加明显。文化政策的影响:在政府的预算政策中,特朗普曾多次提议削减对国家艺术基金会(NEA)和国家人文基金会(NEH)的预算,甚至一度建议彻底取消这些机构。他的这种立场引发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会削弱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态度保守、注重传统价值: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推崇更保守的、符合传统价值观的文化作品,这与现代文艺圈多元化、自由化的趋势产生冲突。他反对某些被他认为“过于激进”或“不尊重美国”的作品和言论,也多次批评《周六夜现场》等节目对他的讽刺。社会分歧的加剧: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文艺圈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社会政治立场的分化明显,在文艺界也有反映。好莱坞和文化界整体上偏向自由派,普遍不支持特朗普,而特朗普也认为文艺圈“偏见严重”。-罗斯福执政期间(1933-1945),他对文艺圈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以下是他执政期间对文艺圈的态度及其推动的变化:大力资助艺术创作:罗斯福政府设立了联邦艺术计划(Federal Art Project)、联邦作家计划(Federal Writers’ Project)、联邦剧场计划(Federal Theatre Project)等,这些项目旨在通过政府资助,为大量失业的艺术家、作家、演员等提供工作机会。这些项目不仅帮助了文艺工作者生存,也让艺术作品在美国社会更广泛地传播。平民的艺术普及与公共项目:罗斯福认为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不只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联邦艺术计划支持艺术家创作公共艺术品,许多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因此出现在邮局、学校、社区中心等公共场所,增强了艺术的普及性。这些艺术品往往描绘美国的历史、人民的生活与劳动,强化了民族认同和团结。社会现实主义与文艺风格的变革:在罗斯福的鼓励下,文艺作品开始注重展现真实的社会现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大萧条中的艰辛。这种风格被称为“社会现实主义”,强调艺术为社会服务,以反映平民生活、揭示社会问题为主。美国文艺界从这一时期开始更加贴近民众,作品主题转向人性和社会正义,注重描绘劳苦大众的经历和精神。作家与剧作家得到重视:联邦作家计划不仅为作家们提供收入,还鼓励他们创作以美国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地方史、社会研究和民间故事。这些内容帮助构建了更丰富的美国文化遗产,很多作家和剧作家也因为此项目而成名或获得创作机会。政治宣传与文化软实力:罗斯福希望借助文艺宣传他的社会政策及新政计划,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增强公众对政府支持和信心的任务。例如,一些剧作、电影等内容宣传了政府改革的理念,帮助巩固大众对新政的认同。这种策略也使得文艺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本期播客引用的文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特朗普执政之下,艺术怎么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常快步走,就不会那么绝望》《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艺术》《全球艺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引起艺术圈哗然,法国新浪潮电影摄影师拉乌尔·库塔逝世》《播客选择特朗普》《播客取代媒体专访》《专访|模因泛滥、网红媒体化,美总统选战开创新传播方式》「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Primavera-Ludovico Einaudi「本期制作人」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本期节目由「七幕人生」推出的音乐剧《我,堂吉诃德》赞助播出;人活一世,是清醒地死去,还是疯狂地活着?这是《堂吉诃德》著作之中的母题,同样也是戏外的我们的人生母题。“敢以此生,求索那颗星。管他征途遥远,道路多险峻,为正义而战;何须踌躇不定。哪怕烧灼在地狱火中,也自阔步前行。”身为「理想主义者自白」的代表作,《我,堂吉诃德》的主题,也与本期播客的主题十分契合。第三期播客的邀请嘉宾方和斐,是我见过的最理想主义的从业者——自大学起,一路保研、读博,全奖公费出国留学,直至加入英国皇家天文台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方的前半生,似乎真的就如《The impossible dream》中所唱的那样: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去触达遥不可及的星河This is my quest, to follow that star这就是我的毕生追求,去跟随那颗星过去的几年内,方一直在中文互联网上分享他的天文学就读/就业体验:用詹姆斯·韦布望远镜捕捉宇宙蝴蝶;在国际天文学大会,看上百个天文学家跳舞;远赴非洲支教,中秋时在东非用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看月亮。图为方和斐处理过的“宇宙蝴蝶”刚认识方时,我对他说,“我很少羡慕一个人,但你的存在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人这样活着。”话里的“这样”指的是——原来真的有人自小则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且能够在成年后拥有一份体面的学历与工作去维持自己“兴趣”的运转。所以本期节目,我们想同方和斐集中地聊一聊另外一种就业可能——我们应当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让它为自己所用,成为一门足以安身立命的技术手段?在太阳系寻找「铁饭碗」,是方寻找到的“在人类社会中钻漏洞”的生存方式。他的经历,使我们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后真正落地的可能。也希望正在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能拥有如方一般的际遇,汲取走向遥远星系的力量。「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本期嘉宾」方和斐:英国爱丁堡皇家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在读,玛丽·布鲁克学者,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学硕士,南京大学天文学学士「本期shownotes」02:43 身为天文从业者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08:28 生命的定义其实非常模糊;太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命10:13 NASA拍摄的照片,是一种假象15:17 电影最难的表达,是时间17:30 天文观测中,时间似乎是静止的19:25 往宇宙的最深处看,我们能够看到宇宙传来的第一缕曙光20:10 如果太阳在此时熄灭,我们要在8分钟后才能感受到温暖的消失22:09 天文学如何为人类社会做贡献,还是仅仅满足人类的好奇心?24:03 天文学受技术影响非常大,观测仪器决定了天文学发展30:15 天文观测和电影一样,需要捕捉现实的切面,确立独立的地位39:34 天文学家的生存之道:以学术为志业,还是只当成一份工作?43:33 天文学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靠近天文行业,可以从行业下游开始48:01 以自我为锚点,缓慢切入感兴趣的领域01:00:51 科技不止关乎科技本身,更与权力、金钱与人心息息相关01:10:48 天文学研究带来的短期现实收益,是难以估量的01:16:12 天文学最后会指向神/玄学吗?01:20:09 进入天文行业的第一步,学好数理化01:21:26 天文学者的背景非常多元,艺术家、矿工、厨师、杂技演员…应有尽有01:24:52 好奇心与热爱,是追溯一切的源头「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牧夫天文网:天文学网络论坛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由美国宇航局(NASA)主导的一项大型红外线天文观测项目,于2021年发射升空。作为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它拥有更大的主镜和先进的技术,能够探索宇宙更深处的秘密,包括早期星系形成、恒星与行星系统的诞生等。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强调科学方法的应用,主张社会学为独立学科,提倡人道宗教。于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1863年6月1日—1916年12月16日):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电影理论家。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里加,俄罗斯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作家、剪辑师,毕业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弗兰克·赫伯特(Franklin Patrick Herbert,1920年10月8日—1986年2月11日):著名科幻作家、《沙丘》作者「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Inspiring emotional uplifting piano-Maria不会成真的梦-刘阳「本期节目封面」南宋天文图碑: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象实测图「本期制作人」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音乐剧福利细节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十周年版封箱轮北京·二七剧场2024年10月25日-11月17日「1080票档单张低至 75折」「480 票档买二免一」「180 /280票档单张低至9折」请扫描二维码选座购票,结算立享优惠,或戳此优惠链接ticket.antank.cn
时代红利作为一个具有强「滞后性」的词语,时常在日常生活中以「前人经验」的立场出现,为当下的我们提供就业指导。行业红利所对应的,或许是经济周期上行时需求的紧俏,促使相关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出现,与此同时,薪水上涨、岗位增多。但当一种「红利」人尽皆知时,它还是红利吗?像程序员这种在过去常常被人称之为「香饽饽」的职业,现在还香吗?它的发展路径与未来就业的可能性在哪里?以及在当下,普通人是否还有通过努力自主转码的可能?今天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互联网从业者RoBeRt,他毕业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港口航道专业),从所谓的「天坑专业」自主转码做到多家上市公司的CTO(首席技术官),前后就任于魅力惠、有范、怪兽充电等企业。R老师是我工作上真正的良师,在过去为我提供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提议。本期节目,我们将以R老师个人的职业经历为锚点,向外延伸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技术型员工如何在职场成长?●从程序员晋升为CTO需要哪些品质与能力?●大学选错了专业,毕业后应当如何自救?●踩中时代红利的互联网从业者们,现在都在做什么?●什么是「时代红利」,具体到个别行业时如何体现?●如果某个程序员的“技术”尤其突出,HR/老板会给TA什么岗位,这样的程序员,也会有中年危机,需要面临被裁掉的风险吗?●普通人应当如何进入互联网行业?●自主转码应该从哪里开始学起?「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本期嘉宾」RoBeRt:互联网从业者,上市公司CTO01:45 从天坑“港口航道”专业自主转码变身程序员,是如何实施的?04:14 执行力很关键07:10 从普通程序员做到CTO,需要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16:03 CTO需要综合能力:技术规划能力、执行能力与管理能力17:24 以自我擅长的事作为踏板,向外延伸26:17 向上管理的核心:不给老板添麻烦33:23 踩中了时代红利后,如何站稳脚跟?43:28 时代红利是一种上帝视角,无人能够预测时代红利44:56 时代的机会并不均分,但总有机会46:20 先找到需求,再靠近需求51:08 踩着红利期的尾巴入行,如何逆流而上成为最后一批获益者?57:06 在红利期结束后再进入行业 ,怎么抓住机会赚钱?59:44 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学转码?01:04:26 程序员如何处理中年危机,尽可能缩小被裁的风险?01:10:09 被裁,失业:错误的选项如何在人生的长河中指向幸运的未来「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永劫回归,尼采认为宇宙间所有事物都在循环往复。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离而相合,存在之环,永远地忠实于自己每一刹那都有生存开始,‘那里’的球绕着每一个这里而旋转,中心是无所不在的,永恒之路是曲折的。」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数据库管理员Stack overflow,开发者社区GitHub,开发者社区「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Inspiring emotional uplifting piano-Maria「本期制作人」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文学和经验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又是如何在庞杂的事物、关系,与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找到自我的?去年重读萨利·鲁尼所写的《美丽的世界》,她在书中写道:「一切都不重要,生命是随机的,我们最真挚的感情无非是一种化学反应,宇宙中并不存在客观的道德律。」文学给予我们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新的注解。但与此同时,这些经由文学产生的经验,终究需要穿过我们,落到地上,落到成型的「物质」上。本期节目,我们将借由张爱玲与鲁尼的作品,试图讨论文学如何影响自我,影响我们正在不断经历变化的应对方式。当我们站在人生的抉择关口,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具体的挑战。「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本期嘉宾」Amelia: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硕士,大学英语老师[01:35] 语言是一种人格的表现[04:39] 作者与读者之间应该保持距离[06:39] 太了解一个作者以后,其作品开始成为通往窥探她私欲的通道[12:05] 写作就像是长在身上的触角[17:02] 一个面向大众存在的「姓名」, 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格[18:47] 回看17岁的梁州,会为曾经的经历赋予不同的意义[23:26] 打开箱子安定下来,或许是打破艰难处境的第一步[25:46] 人生的第一桶金:小学二年级投递学生周刊获得20元稿费[30:56] 回顾工作历程:以自己为锚点,每次向外多移动一点[35:51] 好的创作者,值得拥有其独立创作的房间与舒适的体验[43:41] 重读张爱玲的感受:长大后还记得当年读书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46:36] 媒介作为载体,也会影响语言[50:56] 人像一条河流,运动在时时刻刻发生[56:23] 萨莉·鲁尼和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总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纠缠[59:47] 我们如何通过写作清算自己,又如何找寻自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影片」《少帅》张爱玲《怨女》张爱玲《少帅(副刊)》冯晞乾《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博尔赫斯《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萨利鲁尼《普通人》萨利鲁尼《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也许迟到》(纪录片)「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Inspiring emotional uplifting piano-Maria「本期制作人」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大家好,欢迎收听《梁州令》。首期先导片中,我们将从播客的名字《梁州令》聊起——《梁州令》作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词牌名,在千年后的今天,是如何与当下具体的个人产生联结的。过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诗文在古代王朝中的作用,常常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密切相关,自西周礼乐开始,贵贱、是非、尊卑则写入正统文学,成为诗文长久不衰的主题。但今天,我们期望借由个体的经验与更微小的历史切面出发,探寻历史与诗文「载道」之外的意义;以史为镜的同时,如何将前人的经验转嫁为自我的?在自我的理想与世俗的评定标准之下,如何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也是《梁州令》名字的由来之一。我们在这档节目中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谈论各行各业的新兴业态。我们观察、理解、感受,记录世界性的眼泪,并呼唤时代的共振。我们探索、寻找一种自由且具有时代性的行进方式——以自我的本色前进,直到你变成正确。「本期主播」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00:09] 从播客名字《梁州令》聊起[01:14] 历史中的古九州“梁州”[01:31]史实中的大将沐英,史书上的惊鸿一瞥[02:28] 治大国如烹小鲜,餐桌在历史中的作用[03:28] 饮食本身,即是一种历史传承[04:54] 微小的事物,可能折射出时代的切面[06:14] 人与命运,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Inspiring emotional uplifting piano-Maria「本期制作人」咸鱼「关于《梁州令》」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公众号:梁州令小红书:梁州令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