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2 :漫谈三大电影节:涛声响彻威尼斯,评审会撕奖有多重要?
Description

本期《梁州令》,我们与陀螺电影主编、制片人陀螺老师展开了一场有关三大电影节“幕后真相”的对话。过去的十年内,陀螺多次亲历三大电影节现场,也带领团队在威尼斯、戛纳、柏林撰写过多篇许多独家报道与采访。他熟悉依托于评审机制的历届“撕奖”,也见证过中国电影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起落、沉浮。
这一期节目,我们将从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斩获威尼斯最佳女演员谈起,追溯到欧洲三大电影节与奥斯卡的差别,以及历届撕奖的趣(八)事(卦)。
你会听到的有:七到九个人的评审团小房间内,个人的争论如何变成全票通过?赵涛如何“撕奖”得以帮助辛芷蕾拿下机会?所谓的“撕奖”,或许并不是坊间传闻的“暗箱”,而是评委性格、话语权与中谈判策略的结果。节目也延伸到电影市场的变化:流媒体和短视频冲击下,文艺片如何寻找观众?为什么戛纳、威尼斯、柏林的地位此消彼长?这些讨论,让电影节不再只是红毯与奖杯,而是一个充满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复杂生态。我们探讨的不仅是一个奖项的诞生,更是一个系统如何在艺术、资本与话语权之间维持平衡。
与此同时,我们也试图直面华语演员当下面临的共同困境,演员是待在舒适区重复成功的道路,还是冒险向下兼容、接轨国际?当市场收缩、类型固化、批评的权力下放,创作的自由与勇气又该如何安放?本期节目也是一次向「深水区」发起的探索。
PS. 想第一时间了解电影节评审“撕奖”部分的听众朋友,可以直接把进度条拉到25分07秒开始收听。
「本期主播」
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
Amelia:新浪微博@Amelia_阿米莉娅
「本期嘉宾」
陀螺,陀螺电影主编、电影制片人,长期关注并报道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新浪微博@陀螺的ToroScope
「本期shownotes」
01:09 陀螺电影在威尼斯现场的报道与赵涛独家专访
03:09 电影节 vs 奥斯卡:性质、目的与评选机制的根本不同
05:07 电影节的选片机制与全球发行功能
05:44 电影节 vs 奥斯卡:评选逻辑有大区别
06:34 纠正常见误区:“赵涛6提0奖”的说法并不准确
08:14 电影节作为电影工业与市场的重新配置平台
09:42 三大电影节的定位差异:政治性、好莱坞背书与作者性平衡
10:16 电影节生态变化:文艺片市场萎缩与威尼斯转型奥斯卡前哨
13:21 辛芷蕾获奖对她个人与国际发展的意义
14:53 演员如何借助电影节奖项实现国际突破:团队、机遇与项目选择
19:11 电影节投奖机制是否存在“运作空间”?
22:18 三大电影节的投片时间差与策略
23:51 电影节入围:人脉有用,但无法操纵结果
25:07 赵涛担任评委是否影响奖项结果?“撕奖”背后的评审团机制
25:31 电影节小评审团制度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28:11 评审团内幕趣闻:吴宇森为《青红》公开请奖
29:50 赵涛为辛芷蕾争取奖项的具体过程与沟通策略
31:44 类似案例:巩俐为《春光乍泄》与评审主席争论
33:47 “撕奖”是一种争取,更是一种沟通与说服的艺术
34:14 华人评委的文化压力:一定要为华语片发声吗?
36:11 赵涛的评委风格:理性阐述、有效沟通
37:50 评审团内部如何权衡不同奖项的分配?
38:30 评审策略:虚晃一枪、以退为进、运筹帷幄
41:56 电影节的魅力正在于其偶然性与幕后叙事
44:15 评审团主席的权力有多大?可决定评审流程与规则?
46:54 电影节审美偏好是否随时间变化?近年来更看重“作者性+类型元素”结合
49:40 讨好观众 vs 作者表达:《某种物质》、《阿诺拉》为何能同时征服电影节与市场?
52:29 粗暴概括电影是一种反智行为
55:30 文艺片与商业片的边界正在模糊,电影节也在重新定义“好电影”
58:43 从辛芷蕾谈到中女时代:时代审美转向与演员形象重塑
01:02:06 演员如何突破类型限制?冒险出演文艺片的重要性
01:05:42 市场收缩、投资谨慎、同质化严重:当前华语电影的结构性问题
01:10:49 中美电影市场困境相似:中间成本项目消失,演员选择变窄
01:11:49 演员向下兼容、参与作者电影,是突破表演瓶颈的可能路径
01:12:45 好莱坞演员的制片人之路:艾玛·斯顿通过制片扶持多元创作
01:14:19 影评权利下放与批评生态混乱对创作的影响
01:17:02 理论先行是否会扼杀创作灵气?
01:17:19 结尾:表现形式多样化才是创作的核心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
电影/
《日掛中天》:辛芷蕾主演,蔡尚君执导的女性现实主义力作,入围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聚焦中年女性如何穿越困境。
《青红》:王小帅导演代表作,通过少女“青红”的视角呈现代际冲突与城市化背景下的个体困境,曾入围戛纳主竞赛。
《春光乍泄》:王家卫执导的同志经典,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为背景讲述两个男人的破碎爱情,影像风格极具诗意。
《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由黛米·摩尔和玛格丽特·库里主演,由法国导演科拉莉·法尔雅执导,讲述一名无法面对自己老去容颜,决定使用黑市药物创造出更年轻、更好的另一个自己的故事。
《阿诺拉》(Anora):肖恩·贝克新作,2024年戛纳金棕榈得主,讲述布鲁克林脱衣舞女与俄裔富二代的婚姻与挣扎。
《寄生虫》:奉俊昊导演的全球现象级电影,讽刺资本结构与阶级寄生,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
《驾驶我的车》:滨口龙介导演作品,改编自村上春树小说
《拯救地球》(Bugonia):艾玛·斯通主演,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讲述了两名深信阴谋论的年轻人绑架了一位有权势的大型女首席执行官的故事。
《安·李的遗嘱》(The Testament of Ann Lee):阿曼达·塞弗里德主演,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围绕女性信仰遗产与权力传承展开。
《无可奈何》: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唐纳德·维斯雷克的小说《斧头》,记录了东亚社会劳工现实和中年失业焦虑的生存困局。
《I Saw the TV Glow》(《荧屏在发光》):Jane Schoenbrun执导,融合超现实与青少年身份焦虑的“视觉-精神共鸣”影片,被誉为Z世代的心灵痛感档案。
《Die, My Love》(《去死吧,我的爱》):改编自阿丽安娜·哈里克斯小说,詹妮弗·劳伦斯主演,以女性精神困境与母职暴力为题,2024年最令人震撼的心理片之一。
人物/
辛芷蕾:中国演员,代表作《繁花》《绣春刀》,以强烈的气场与复杂女性角色著称,是近年来少见的“晚成型”顶级女演员之一。
赵涛: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核心女性面孔,代表作《天注定》《江湖儿女》,多次入围戛纳、威尼斯。
巩俐:国际影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女演员,凭借《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片成为华语电影在全球闻名。
舒淇:从类型片跃升至文艺片领域,代表作《最好的时光》《刺客聂隐娘》,横跨商业与作者电影。
蔡尚君: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曾执导《人山人海》,以现实主义叙事风格见长。
王家卫:香港著名导演,代表作《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擅长以氛围构建人物情感。
朴赞郁:韩国导演,《老男孩》《分手的决心》作者型风格鲜明,擅长处理极端情绪与美学暴力。
吴宇森:动作电影大师,代表作《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变脸》、《碟中谍2》、《风语者》等。
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西班牙导演,擅长书写边缘人物与女性命运,代表作《对她说》《疼痛与荣耀》。
肖恩·贝克(Sean Baker):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执导《佛罗里达乐园》《阿诺拉》。
黛米·摩尔(Demi Moore):90年代好莱坞标志性女星,代表作《人鬼情未了》。
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奥斯卡影后,代表作《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饥饿游戏》,以爽朗自然的银幕气质著称。
艾玛·斯通(Emma Stone):美国新生代演技派,凭《爱乐之城》获奥斯卡,作品兼具商业号召力与艺术深度。
文章/
《独家专访威尼斯评审赵涛:中国电影拿奖,我很高兴》、《劲爆!!!七个昔日评委,实名爆料戛纳评奖内幕!》(可在陀螺电影公众号查看)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曲:Go Again (feat. ELYSA) - KIng CAAN/Elysa
结尾曲:Call it What you Want - Taylor Swift
「本期制作人」
梁州、Amelia
「特别鸣谢」
黄腿肠
「关于《梁州令》」
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
公众号:梁州令
小红书:梁州令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苹果Podcasts:梁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