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Claim Ownership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Author: 诡谲子

Subscribed: 15Played: 77
Share

Description

「例外状态」播客是文化批判平台「表征与拟像」的下属频道,本频道主要是一档文化类播客音频节目,节目内容包括「表征与拟像」线上活动的录音版,读书会音频,还有由主编诡谲子发起的一系列哲学对谈节目,主要目的是以理论的角度反思当代生活。
20 Episodes
Reverse
第十九期 饮食文化与身份认同:食物中的性别、种族、与后殖民主义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最常接触的一种材料,我们通过饮食获取能量,用来维持生命。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食物仅仅只是营养成分,倘若我们可以通过代餐来获取这些营养,那么似乎我们也无需再进行进食。然而,这种美式实用主义的科学话语和健康话语真的能够展现食物与我们的关系吗?本期节目主播诡谲子邀请两位久居巴黎的朋友,一同从文化的角度来聊一聊饮食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其中牵扯到性别、种族、与后殖民和全球化等诸多问题和表征,都是有待听众进一步进行追问的。时间轴03:40  食物与他者:法国媒体采访越南华裔建议在学校食堂增加亚洲食物可以减少歧视10:30  食物与平等:平等对待每种食物与种族平等之间的关系11:50  中国人接触世界食物的途径:从亚洲走向世界/西方13:30  食物与移民:食物交流与人口流动15:19  米其林与欧洲中心主义:食物等级、区隔、与现代性19:20  米其林在中国的遭遇:饮食文化与现代性23:55  法国的餐饮概念与饮食文化27:07  饮食与欲望:自助餐在中国的发展史28:45  资本主义、城市化、与本土食物所面临的危机32:50  外卖与饮食的贫困34:30  食物的符号区隔与历史记忆:东西方饮食当中的“下水”39:19  饮食与文化翻译42:37  具身认知与他者46:55  食物与性别:饮食、性别规训 、与不平等1:00:00 通过食物来认识世界1:14:01 如何定义一道菜?1:24:00 食物的流动性与全球性1:30:39 读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后殖民or全球公民1:46:00 食色性也与酒桌文化本期主播诡谲子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文化研究MA本期嘉宾Momo,索邦大学戏剧MA (在欧洲游走的好吃不懒做的灵魂)Hui,兰斯美院食物设计MA (可食用材料爱好者)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雪莲Ending 《台北纽约》马念先
第十八期 「躺平」的谱系学:中国「青年」的在场与缺席 feat. Jessy本期是跟我多年的好哥们Jessy合作,我们在西安的一家烤肉坊吃饭时候录制的夜谈节目,完全没有任何事先的准备,几乎就是全程freestyle,因此也就不列出任何引用文献。这期节目里,他是主持人,采访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我们从疫情以来的全球变化讲起,也探讨了关于「青年」的问题以及躺平话语的谱系与缘起。主要还是以闲聊为主,关于青年与躺平的话题,我希望之后可以再专门录制一期我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期主播Jessy  TALK SHOW RADIO逃課秀廣播 主播本期嘉宾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背景音乐Opening 《Jump trap》雪莲Ending 《我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好樂團
第十八期 「躺平」的谱系学:中国「青年」的在场与缺席 feat. Jessy 本期是跟我多年的好哥们Jessy合作,我们在西安的一家烤肉坊吃饭时候录制的夜谈节目,完全没有任何事先的准备,几乎就是全程freestyle,因此也就不列出任何引用文献。这期节目里,他是主持人,采访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我们从疫情以来的全球变化讲起,也探讨了关于「青年」的问题以及躺平话语的谱系与缘起。主要还是以闲聊为主,关于青年与躺平的话题,我希望之后可以再专门录制一期我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期主播Jessy  TALK SHOW RADIO逃課秀廣播 主播 本期嘉宾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背景音乐Opening 《Jump trap》雪莲Ending 《我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好樂團
阿多诺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著名的论断提出了二战之后诗歌、文学何以可能的问题。阿多诺借此表达的是,一个追求理性,自诩文明,使用歌德、康德的语言的国家,却犯下了犹太大屠杀这样惨无人道的行径,那么再使用这样的审美语言去描述过去,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这样的典范语言曾一度成为暴力的装饰和帮凶。如何划分界限,探索二战之后新的语言就成为了作家和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问题。那么保罗·策兰是如何通过诗歌“发明”另一种语言回应阿多诺呢?这一语言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它为艺术家通过创作见证历史提供了什么样的可能路径? 能否通过人创作的语言和音乐悖论性地实现去民族化和去主体性?在其他艺术形式上,是否也存在对于二战之后思维不连贯性的回应?本期节目尝试通过闲聊以及“夹带私货”的方式,讨论二战之后音乐和诗歌的一些共性。是否结巴的语言、声音的空隙本身就能成为对某一时代的见证? 时间轴 02:48 策兰回应阿多诺:我们的语言不是为了评价,而是应该在“穿越”毒气室后,展现自身的状态04:30 策兰《TÜBINGEN, JÄNNER》语言中Lallen的三种含义:结巴、逻辑不连贯、婴儿牙牙学语05:32 诗歌语言在结巴之后,能否用音乐和歌声来表达思想?06:14 John Cage来到消音的房间后,仍然听到了身体发出的两种不同的声音07:24 John Cage的极简主义音乐和策兰诗歌的共性:发明在人类之上的声音10:53 大门《Riders on the storm》:远方的雷声给人提供的留白15:14 垮掉的一代的诗歌借鉴了爵士乐的节奏19:43 艾伦·金斯堡“舌尖上的节奏”; 阿尔托“压迫–神经”(说出脑中最为直接的停留)26:30 《知觉之门》:嬉皮士运动的圣经27:42 爵士乐的逃逸线(ligne de fuite)30:10 德勒兹的迭奏曲概念;从民族化到去民族化36:24 The Who《My generation》:唱出我们这一代的结巴40:06 卡夫卡:写作对于我来说是辅音在牙齿间吱吱嘎嘎的摩擦;辅音与德式酸菜摇滚的关联?41:05 John Cage《Living room music》: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FI60rwa6444:59 Aphex Twin《Avril 14th》: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7FBWB4vv3s 本期主播小柏 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 本期嘉宾小顾 巴黎八大 造型艺术Licence在读 背景音乐Opening 《Jump trap》雪莲Ending 《Omgyjya-switch 7》 Aphex Twin
在技术和算法狂飙突进的年代里,人们也逐渐对于人性的稳定基础开始产生了怀疑。如果说,政治的基础是先建立在人性之上,政治的目的就是人的幸福和至善。那么,当我们发现,人总是已经成为了政治的结果之时,我们又如何能够思考政治的稳定根基呢?在今天,我们何以不是后人类?何以不是赛博格呢?  时间轴 02:06 福柯与现象学传统直接的关联:身体12:42 赛博政治讨论的引入14:56 反思政治现象的三重维度:政治活动(话语)、政治秩序(语言)、政治根据16:24 Haraway对传统女权的批判18:06 赛博政治对我们两大提问22:00 赛博政治对于传统政治区分基础的打破27:00 我们为什么不试赛博格?权力的结果!!!30:56 赛博权力的对象是什么?34:26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还依然是(原生)人?36:40 赛博政治的根据和秩序:政治何以可能?政治何以必要?45:47 人性(human nature)是什么?54:00 孟子论人性58:39 我为什么要过有所思的生活?01:04:00 如果在世之在取决于政治,那么政治的根据如何可能?01:10:00 政治需要尊重什么?01:14:03 算法统治01:21:50 操练与赛博政治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小柏   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衣刀  巴黎一大  科学哲学与逻辑学MA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柏拉图《高尔吉亚》Plato Gorgias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Aristote Éthique à Nicomaque亚里士多德《政治学》Aristote La Politique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霍布斯《利维坦》福柯《词与物》Foucault Les mots et les choses福柯《规训与惩罚》Foucault Surveiller et punir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Foucault Sécurité, territoire et population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Foucault Naissance de la Biopolitique德勒兹《控制社会》Deleuze Société de contrôle哈拉维《赛博格宣言》Haraway A Cyborg Manifesto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福山《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Ending 《Inner Universe》攻壳机动队主题曲
第十五期无尽的焦虑主体:打开阿尔都塞杀妻案与隐藏文本 1980年11月16日,埃莱娜,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妻子,被丈夫掐死在巴黎高师的公寓中。这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杀人者的无罪释放、辩护性自传《来日方长》的出版以及被压在墓碑下冰冷的女性尸骨为结束标志。是谁释放了阿尔都塞?又是谁在为阿尔都塞辩护?是白人男性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吗?是将杀妻行为浪漫化、激情化的新闻媒体吗?或者,是阿尔都塞喃喃自语的无尽的焦虑之梦吗?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无尽的焦虑之梦》的译者机车,聊一聊阿尔都塞的哲学主题、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向。我们将会拿出思想侦探的放大镜,以精神分析与文学的方法进入阿尔都塞的梦境和文本《无尽焦虑之梦》,试图寻找这场杀妻案的蛛丝马迹,还原一个在我们的视域下所显现的“真相”。除此之外,作为阿尔都塞著作译者的机车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阿尔都塞一手文献的学习经验,为我们介绍一个不同于“已出版”的、作为法共代表人的阿尔都塞,阅读阿尔都塞的“隐藏文本”。在把握“共时性”的多种身份书写的同时,我们也会讨论阿尔都塞思想的“历时性”转变,去寻找《读<资本论>》和《保卫马克思》背后的阿尔都塞。  时间轴 02:50 阿尔都塞哲学:无法与基督教融合的马克思主义05:17 作为法共代表的阿尔都塞与作为孤独个体的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未出版文稿与《无尽的焦虑之梦》12:46 阿尔杜塞的名字“路易”:母亲的情人、伯父还是“我”?17:55 《无尽的焦虑之梦》中的父亲形象:萨德式军官、真实父亲的反转19:12 阿尔都塞与父亲:“或许我可以成为自己的父亲”22:43 拉康的洋葱隐喻:自我的形成源于对所爱客体的认同13:25 阿尔都塞与巴黎高师:包裹“我”的子宫25:39 在“路易”与“阿尔都塞”中,选择“皮埃尔”作为自己的称谓27:51 精神分析为何在法国流行?31:29 阿尔都塞以“拯救”女人为主线的人生32:08 双重语言书写的阿尔都塞之梦36:38 《天空之蓝》与《无尽的焦虑之梦》:精神分析机制下的无意识与无逻辑的逻辑呈现40:00 如何进入梦境的文本?文学或精神分析的方法?42:33 精神分析元素:海洋的感觉(Sentiment océanique)49:57 阿尔都塞杀妻案:“我杀了我的妻子是我们的共同谋划”51:28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与伤害是双方的默许吗?54:00 媒体的语言、高师的共谋与阿尔都塞的无罪释放01:06:48 阿尔都塞的早晚期转变:从结构主义的多重决定论到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01:13:33 相关著作推荐、国内出版状况01:15:37 从寻找马克思到支持马克思01:19:58 反目的论:禁止询问终点的唯物主义列车01:20:53 反主体性:作为问题被提出却无法回答的主体01:22:06 阿尔都塞与马基雅维利:关于主体与历史的隐藏文本  本期主播 诡谲子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小柏   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机车  巴黎八大哲学MA,译有《无尽的焦虑之梦》等。  时间轴编辑 小祝&小柏  参考文献 [法]路易·阿尔都塞《无尽的焦虑之梦》Des rêves d'angoisse sans fin《来日方长》L'Avenir dure longtemps《读<资本论>》Lire le Capital《保卫马克思》Pour Marx《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L'initiation à la philosophie pour les non-philosophes《马基雅维利和我们》Machiavel et Nous《论哲学》Sur la philosophieLouis Althusser, Positions, Paris, Editions socialesJudith Bulter, La vie psychique du pouvoirDupuis-Déri, Francis. « La banalité du mâle. Louis Althusser a tué sa conjointe, Hélène Rytmann-Legotien, qui voulait le quitter », Nouvelles Questions Féministes, vol. vol. 34, no. 1, 2015, pp. 84-101.le Blanc, Guillaume. « Etre assujetti : Althusser, Foucault, Butler », Actuel Marx, vol. 36, no. 2, 2004, pp. 45-62.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Ending 《農村武裝青年》  囝仔你咁知
第十四期 例外状态与我们:共同体、弥赛亚与奇迹的降临 我们当下都处于一种永久性的例外状态之中,为了反思我们的生存处境,我们必须对例外状态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学理性的回溯,探讨例外状态在政治神学当中的关联与谱系。   时间轴 00:40 intro本期主题「例外状态」01:50 例外状态与我们04:38 政治神学在当代批判理论当中的回归06:50 政治神学当中的现代性08:00 定义例外状态10:36 “主权者决断例外状态”11:14 例外状态与神圣人13:25 共同体、替罪羊、与享乐他者16:13 例外状态的常态化19:05 如何应对例外状态的常态化?20:11 本雅明对于例外状态的回应:审美弥赛亚主义24:55 健康码、核酸检测与福柯谈论的治理术33:56 “共同体就是共同犯罪”37:05 节庆与例外状态42:22 奇迹、主权者、与例外状态44:33 施密特眼中的左派50:02 左派理论当中的偶然性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孙健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政治哲学 Phd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 参考文献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阿甘本《例外状态》施密特《政治的概念》施密特《政治神学》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Ending 《大象》花伦 
第十三期   理论是他者的言说方式:后殖民,现象学与精神分析 为什么法国哲学在60年代左右转向了对他者的关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有什么区别?如何通过一种哲学的方法重新建构他者,实现他者的地位转换?我与他者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呈现的?他者有什么政治意味?我们是否可以做到真正回避、消灭他者?当代理论为何要转向对他者的关注?法国哲学为何具有普遍的反黑格尔主义色彩?同一性,绝对精神,和目的论是否是一个不可被解构的真理?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法国哲学家解读的黑格尔谈起,聊一聊哲学中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探讨认识他者的可能性。他者不是知识能绝对把握的客体,他、她、它无法被还原,他者在凝视的光亮中缺席、逃逸,在我们和他者的关系中,存在着体验的不透明、一股中性的侵袭的力量、对话的永恒的失败,但正因为如此他者也是无限的。时间轴 02:05  法国思想与后殖民的关系:德里达、戈达尔07:59  理论与他者:后结构主义如何引入他者的概念09:30  他者是符号之外的剩余10:23  德里达:缺席的在场11:07  Pierre Fédida : 弗洛伊德线圈游戏(Fort-Da)中缺席的在场13:50  阿尔及利亚战争及法国理论的后殖民维度17:24  列维·施特劳斯:原始社会通过格斗仪式化解争斗,减少“熵”,而非消灭他者21:10  加塔利:反对总体性的精神分裂,打破我和他者的身份固化23:01  马克思与他者24:30  法国理论反对黑格尔总体性的维度35:00  黑格尔哲学中的他者37:13  列维纳斯解读的黑格尔:他者作为“我”认识的等同40:37  “认识脸的绝佳时刻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对方眼睛的颜色”42:06  哲学史上他者对同一性概念的冲击46:30  梅亚苏:在偶然性的前提之下理解世界50:04  现象学中的他者55:20  列维纳斯用他者来描述现象学体验的不透明性57:16  萨特描述的树叶沙沙作响与列维纳斯的“il y a”1:04:08  列维纳斯的他者:绝对不能被还原的客体1:07:22  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他者作为差异性的存在,永远激发着我们了解的兴趣1:12:52  布朗肖《死刑判决》:他者在黑暗中来袭,孤独本身开始言说1:15:56  本雅明、现代性与他者1:20:08  纳克索斯主体真的可以回避他者吗?1:25:49  消费主义与大他者1:26:46  他者在当代欧陆哲学当中的探讨:如何构建独体性的共同体?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陶陶   巴黎一大 艺术哲学 PhD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  参考文献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在图像面前》甘丹·梅亚苏 《有限性之后:论偶然性的必然性》瓦尔特·本雅明 《巴黎,19世纪的首都》-《单行道》-《拱廊计划》-《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胡塞尔 《笛卡尔的沉思》-《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扬 《白色神话》朱迪斯·巴特勒 《欲望主体》(Subjects of Desire)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萨义德 《东方主义》法农 《黑皮肤,白面具》齐泽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朗西埃 《歧义》(Disagreement)福柯 《性经验史》福柯 《古典时代疯狂史》布朗肖 《死刑判决》-《黑暗托马》沙博尼耶  《列维-斯特劳斯对话录》Emmanuel Levinas  Éthique et infiniAndré Green  Narcissisme de vie, narcissisme de mortPierre Fédida  L’absence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Ending 《低賤的人》顯然樂隊 
第十二期 Where are you from? 语言、文化、与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这个词可能是在英语人文社科学界比较常见的一个关键概念,这个概念也许对于很多中国的听众来说较为陌生,或许身份认同也尚未在中国被问题化。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三位我在温哥华的朋友,想来聊一聊我们自己对于身份认同的看法。在我们四人当中,有三人的身份都是international student留学生,而有一位则是早年间跟随父母技术移民来到了加拿大。我们几人基本上都有在北美生活过的背景,我跟lily则也同时有在欧洲生活的背景。 身份认同之所以在我们看来需要被讨论,恰恰是因为,我发现在现有的符号系统当中无法对我们自身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断裂,也是德里达说的difference and supplement。在这种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下,身份认同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为我们认识到了一种剩余,一种在符号之外的剩余。对于身份认同的讨论,恰恰就是想要去捕捉这种剩余,去突显那些没有被符号系统所概括的真实经验。在此,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共享了同一套元理论假设。基于这个元理论前提,我们本期节目尝试对文化身份做一次较为充分且具有华语视角的经验和理论之间沟通与交流。     时间轴   00:40 主题介绍02:20 嘉宾介绍05:20 身份问题的提出Where are you from?08:08 对于「Where are you from?」进行问题化(problematize)13:03 欧洲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北美文化语境的差异14:32 microaggression in everyday life16:06 移民社会的文化特殊性18:59 身份意识的出现20:18 温哥华高中学生的背景分布与文化情景27:14 走出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31:01 美国社会(洛杉矶)的文化政治34:23 文化与食物43:00 什么是「西餐」?48:37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1:05:24 米其林与文化霸权1:17:01 现代化与西方1:23:36 「西方与东方」or 「中心与边缘」?1:34:20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1:36:26 加拿大华人与原住民之间的利益冲突1:39:17 美国和加拿大对待原住民的差异1:48:00 华人缺乏对于其他少数族裔的关切,看不见「他者」1:52:32 对「汉族中心主义」的批判1:54:48 「边缘」之间的距离甚至远远大于「边缘」与「中心」的距离1:56:10 汉服,汉族中心主义,与多民族国家的悖论1:59:30 少数民族,「帝国凝视」,与「被展示的文化」  本期主播 诡谲子(豆瓣@云波诡谲)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金鱼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批判性策展研究 MA Lily 帕森斯设计学院时尚文化 MA Liz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传媒系BA  延伸阅读:赵希方,《后殖民理论》萨义德,《东方主义》罗伯特·杨,《白色神话》霍米巴巴,《文化的位置》(The Location of Culture)霍尔,《文化身份问题》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德里达,《论文字学》葛兰西,《狱中札记》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帝国之眼》约翰·厄里 / 乔纳斯·拉森,《游客凝视》李育霖(编),《華語語系十講》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Ending,《皇后大道东》作曲:罗大佑 
#讲座简介本期讲座主要想探讨的是朗西埃政治美学当中的“平等”概念。不同于当代分析政治哲学中的分配正义,朗西埃把平等看作一种前提,尝试去寻找logos和pathos之间的同一性。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朗西埃为政治平等寻找到了基础,通过对康德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朗西埃寻找到了审美平等的奇点。
 第十期 对谈艺术家十方、淡水:数码艺术、技术批判、递归与偶然 本期节目我有幸邀请到了居住在法国波尔多的两位艺术家朋友十方和淡水,来跟朋友们聊一聊他们的艺术创作思路。作为艺术家,他们是如何使用数码艺术来对当代世界进行技术批判和数学反思。除此之外,我们也尝试突破传统意义上创作的局限,艺术家同时也可以是思想家。在此,我跟十方和淡水也交流了许多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问题,主要聚焦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争论。通过传统思想史当中的经典争论,我们如何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来回应一些当代技术性问题。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我们发现了在有序模型当中的递归与偶然性。  时间轴 01:06 嘉宾自我介绍02:06 淡水十方介绍他们近期的艺术创作08:25 为什么以多媒体作为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15:35 在当代数码艺术的语境之下如何看待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19:45 分布式数码艺术可复制性的政治性26:16 艺术家如何对于技术进行反思和批判 (技术当中的决定论思维)37:05 如何从艺术和数学上来对反决定论进行证明?37:54 机械论世界观与目的论世界观40:16 目的论世界观的崩塌42:22 笛卡尔坐标系与绝对时空44:20 笛卡尔与普遍数学50:23 拉普拉斯假说51:50 数学混沌系统内的初始值敏感01:01:12 康德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01:03:05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当中的道德自由论证01:06:50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当中的审美自由论证01:09:30 《古水手之歌》当中的审美自由01:12:18 笛卡尔坐标系处理“我思”的困境01:14:18 充足理由律与偶然性01:19:40 有序模型中的无序后果01:22:02 阿尔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01:28:07 德勒兹差异本体论与数学符号粗粒化 本期主播 诡谲子(豆瓣@云波诡谲)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胡曦月(Xiyue Hu) (b.1991)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国立美术学院艺术系xiyuehu.fr 十方(Xiao Xing) (b.1991)毕业于法国波尔多美术学院艺术系www.xiaoxing.site 两人目前生活工作于法国波尔多 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自然、记忆和技术的关系展开,涉及的问题和研究兴趣包括虚拟生命模拟、互联网分布式储存、地图与映射、网络拓扑与权力结构等等。创作媒介包含编程,游戏虚拟场景,装置和绘画。 延伸阅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Netflix纪录片《监控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许煜《递归与偶然》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判断力批判》阿尔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Bach: Invention 13 in A Minor, BWV 784 (Urtext Edition)
Clean skin matters? 舞者,文身与精神分析  文身是暴力的象征还是暴力的发泄出口?文身的身体在社会语境中意味着什么?文身到底是权力、教义对身体的符号化规训还是主体的艺术创造?文身在人类学中又有什么起源与意义?文身意味着疼痛,还是愉悦?文身与其恢复的过程和力比多的投入、冲动、主体的侵略性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文身的图案属于符号界还是想象界?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舞者、舞种与文身的关系出发,讨论文身与身体标准化的关系,聊聊文身的精神分析含义,文身、穿刺者的感官体验与心理感受,并分析谷崎润一郎、卡夫卡、巴塔耶笔下的刺青与受刑。 法国符号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克里斯蒂娃认为,如果“再现”(la représentation)要成为可升华的创造,从而消解主体的暴力,就必须避免成为教条、成为意识形态的代表。在洁净与肮脏,标准化与反抗,暴力与艺术创造之间,文身可以被归类吗?文身会选择站在哪一方?  时间轴 02:34 文身影响了身体的自然美?不同舞种对文身的接受度不同05:11 人类学语境下文身的性别差异:阶级,力量与性吸引力14:36 Clean skin matters? Purification?“洁净”一词背后的生命政治15:45 《洁净与危险》:“肮脏”意味着在认知中无法被归类20:03 监狱里的文身: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帮派与犯罪类型21:39 二战之后诞生的身体艺术:对身体标准化的反抗,对自我的重塑26:07谷崎润一郎《刺青》里文身的两个阶段:从图腾式的团体认同到“升华”(la sublimation)28:43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主体侵略性、施虐-受虐心理的转化30:50 好与坏的再现(la représentation):文身作为“教义”的符号还是主体的创造?34:43 《我们都是食人族》:“吃下”亲人还是把亲人纹在身上?43:24 私密部位穿刺与身体的改造:感觉的发明与重塑52:27 文身、穿刺的人一定有受虐心理吗?疼痛是否能带来快感?01:00:49 割皮纹身师小爱:在割皮时脑内会分泌胺多酚,产生愉悦的感觉01:02:32 极限运动品牌(哈雷摩托等)会青睐有文身的员工与模特01:03:37 刺青、穿刺与酷刑的关系:卡夫卡《在流刑地》01:05:10 巴塔耶“内在体验”(l’expérience intérieure):痛苦的传染力与可交流性 本期主播 诡谲子(豆瓣@云波诡谲)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小柏(豆瓣@LeSpleen)  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塔洛 艺术管理专业学生,不愿透露学校的胡言乱语艺术工作者 参考资料《洁净与危险》 玛丽·道格拉斯《刺青》 谷崎润一郎《在流刑地》 卡夫卡《我们都是食人族》 列维·斯特劳斯《割皮纹身师小爱告诉我,女孩们用剥离皮肤的方式掩盖过去的伤痕》链接:https://www.sohu.com/a/426593899_119079 The severed head, Julia KristevaTotem and taboo, Sigmund FreudJeu et réalité, D. W. WinnicottSignes d’identité, David Le BretonL’expérience intérieure, Georges Bataille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Ending,Tima Belorusskih - Поезда 
“什么是哲学?”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是一个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仿佛思考哲学的人大多都是一些跟正常人不太一样的生物。因此,就会对哲学家和哲学系的同学产生一些奇特的想象。然而,大众却依然好奇哲学究竟在思考什么,哲学如何提问,以及哲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两位在法国读哲学的朋友,一起来聊一聊各自国家的哲学教育以及我们自身是如何面对哲学的。本期节目主要讨论了(英美)分析哲学,(法国)欧陆哲学,以及中国大学当中哲学教育之间的差别。   00:00:45   开场嘉宾介绍00:02:15   怎么开始接触哲学的?00:20:35   如何理解哲学?00:22:02   跟哲学家一起思考00:29:00   “哲学就是哲学史?”00:31:00    分析哲学如何看待哲学文本00:32:40    哲学系的专业特征00:35:25    哲学论文如何写,如何提问00:37:30    哲学专业内部是如何思考哲学问题的?00:46:44    不同国家哲学教育的特点(英美)00:51:00    法国的哲学教育01:00:00    中国的哲学教育01:01:30    如何对待哲学史?01:09:30    笛卡尔的当代解读几种(福柯,德里达,列维纳斯,马里翁)01:16:14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01:17:04    酷儿01:19:16    消费与审美   01:21:35    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形态   01:23:31    知识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  01:28:48    哲学为生活提供思考的空间   01:29:40    疫情与生命政治01:37:40    哲学与自我赋权01:39:30    自我的焦虑           01:44:30    逃避自由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陶陶 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  艺术哲学 Phd苦苦 巴黎索邦大学  哲学 BA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雪莲Ending《Immanuel Kant Song》 作者/作曲 不详 
包法利夫人为什么会有“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幻想?杀马特们为什么要选择在公园聚会?圈地运动与园林艺术有什么关系? “有一种政治的美学,意指政治的主体化行为重新定义了能见之物,能说的话与有能力做某事的主体。”朗西埃研究文学、艺术的目的意在政治,他研究感性的实践如何打破治安秩序,如何再现曾经不被看到或是以惯常方式所见到的事物。在因果关系无法提前设定(创作者的意图无法直接传达给“确定”的观众)的美学秩序中,感性形式的边界被打破,变得模糊,共同空间的分享成为了经验民主化(démocratisation de l’expérience)的重要形式。 这一期我们将从日常生活具体的例子出发,聊一聊朗西埃概念中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在日常经验中体现,重新发现事物一致共识(consensus)的分界线如何在审美实践中被打破,转换为岐见(dissensus)。  04:50 如何在美学上打破“治安秩序”?人的形象如何被“规定”地再现?12:20 朗西埃美学体制 (régime esthétique) 的理论基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free play,关于内容的理性判断被悬置17:00 朗西埃从对“包法利情结”、媚俗的批判中,发现艺术“表面形式”的积极性18:25 《文学的政治》:“大革命”刺激了不同阶级的欲望,导致了感性的重分配24:56 《美感论》中提到法国工匠创造了精美的装饰,他们自身也成为了审美的享受者28:16 《美感论》:破旧的牛仔布与木屋的纹理提供了感性的共享,让人联想到居住的脆弱环境32:00 跨越美墨边界的跷跷板,用美学打破政治的明显分界36:40 《金拱向东》:从东亚麦当劳空间使用看空间的多种可能性39:17 花园与建筑的区别在于,它未被定义、未被指定效用40:11 英国园林艺术的“improvement”与圈地运动的同期进行:驱赶农民至城市,蜿蜒曲折的山峦的出现与共同空间的消失41:30 杀马特为什么要在公园聚会?44:04 从托马斯·杰弗逊的理想模式到巴黎的社区花园(jardin partagé):公共空间的自治52:30 赵子龙谈翻译朗西埃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赵子龙 索邦大学 文学PhD,译者,翻译《无知的教师》《美感论》。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 本期节目提及的书籍 朗西埃:《无知的教师》,西北大学出版社《文学的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沉默的言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拉美:塞壬的政治》,河南大学出版社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Proletarian Nights, VersoThe Philosopher and His Poor,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Disagreement,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Samuel A. Chambers, The Lessons of Ranciè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ques Rancière :Le Maître ignorant : Cinq leçons sur l'émancipation intellectuelle, Fayard, 1987La Nuit des prolétaires. Archives du rêve ouvrier, Fayard, 1981La Parole muette. Essai sur les contradictions de la littérature, Hachette, 1998Le Partage du sensible, La Fabrique, 2000Politique de la littérature, Galilée, 2007Le Spectateur émancipé, La Fabrique, 2008Aisthesis, Scènes du régime esthétique de l'art, Galilée, 2011Le temps du paysage. Aux origines de la révolution esthétique, La Fabrique, 2020 Jacques Rancière - Andreï Platonov,Revue Europe, N° 1097-1098 septembre-octobre, 2020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雪莲Ending 《Enfant de la ville》Grand Corps Malade   
第六期 走下历史火车的朗西埃 (上)  让·吕克·南希是这样描述朗西埃的,“历史的火车,似乎运行状态良好,但不断发出警报,闪着福柯,德里达的名字。而朗西埃先是走进了阿尔都塞特别车厢,但格外小心,并用十足的决断力才跳了下来。路基上荆棘丛生,暗淡无光。朗西埃却没有上另一辆车,他去沙石的地下堆压着什么。他没有发现另一种历史,没有发现历史的停滞,却发现各种历史堆积在一起。他发现的是:各种知识的历史,历史所忽略的生命和思想,宏大叙事中的无名者,他发现某些时空、某些共有感性的历史,它们扰乱了一种虚构的历史必然性。”(赵子龙译) 朗西埃并不算是特别主流的法国哲学家,受启发于福柯,他从对工人运动历史档案的挖掘开始,走向哲学道路。他曾是阿尔杜塞的学生,《读<资本论>》的合著者之一,在68年五月革命之后,与法共、阿尔杜塞分道扬镳。通过对19世纪工人档案的历史研究,他重新书写工人的形象,并思考哲学介入工人运动的方式和劳动群众与知识的关系,提倡教育、知识、智性的解放。 朗西埃后期的著作围绕着“Le partage du sensible”(可译作感性的分享或分配),发展出政治与美学、感性经验的关系。他的研究涉足文学、电影、摄影、戏剧、精神分析等等领域。 在这两期播客中,我们大体上按照朗西埃著作发表的时间,从《无知的教师》、《无产阶级之夜》谈到《美感论》、《被解放的观众》和2020的新书《风景的时间》,结合当代社会的媒体、艺术实践,探讨朗西埃“平等”“感性的分享”“治安秩序”“美学与政治”“风景”等重要概念。  01:07  嘉宾自我介绍07:31  朗西埃在当代法国理论当中的位置09:00  68年五月革命朗西埃与老师阿尔杜塞道路的分歧12:38 《无产阶级之夜》对工人形象的重新书写:工人读哲学、自发组织诗歌俱乐部、艺术社团,在审美上是主动者14:49  工人的《感性的分配》: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工人与哲人分工说起21:48  朗西埃的两条线路:反对知识权威;历史档案研究24:18  朗西埃谈雅科托(Jacotot)教学法:反对老师作为知识的中介,使学生“愚钝化”26:38 “所有人都有能力学母语,因此有平等的智识直接接触知识”30:37  诗学的方法:通过挑选、比较、解码在丛林中探险,自己找到出口34:14  解放,从“看”的动作成为“行动”开始44:56  从《包法利夫人》看朗西埃对法语文献研究、文学研究的继承45:21  朗西埃的 “La parole muette”(沉默的言语):福楼拜对万物与人的情感无差别的对待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48:17  《文学的政治》:“文学的政治不是作者的政治”55:01  “治安秩序”:“在其位,谋其政”56:48  《Disagreement》: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平等,有其平等的前提,即logos的平等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MA 本期嘉宾 赵子龙 索邦大学 文学Phd,译者,翻译《无知的教师》《美感论》。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MA 本期节目提及的书籍 朗西埃:《无知的教师》,西北大学出版社《文学的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沉默的言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拉美:塞壬的政治》,河南大学出版社Proletarian Nights, VersoThe Philosopher and His Poor,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Disagreement,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amuel A. Chambers, The Lessons of Ranciè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Jacques Rancière :Le Maître ignorant : Cinq leçons sur l'émancipation intellectuelle, Fayard 1987La Nuit des prolétaires. Archives du rêve ouvrier, Fayard, 1981La Parole muette. Essai sur les contradictions de la littérature, Hachette, 1998Le Partage du sensible, La Fabrique, 2000Politique de la littérature, Galilée, 2007Le Spectateur émancipé, La Fabrique, 2008Aisthesis, Scènes du régime esthétique de l'art, Galilée, 2011Le temps du paysage. Aux origines de la révolution esthétique, La Fabrique, 2020 Jacques Rancière - Andreï Platonov,Revue Europe, N° 1097-1098 septembre-octobre, 2020 背景音乐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Ending 《野狼disco》宝石Gem                                            
大约从2019年开始,中国互联网话语舆论场当中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声音层出不穷,尤其是以b站为首的经济/金融类视频呈现井喷之势。“割韭菜”,“智商税”等词语清晰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消费的“情感结构”。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高速增长的经济机器突然放缓,亦或是服务于都市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话语被拼多多和快手等底层话语所消解,这类平台拥有绝大多数“无分者”(朗西埃语)或无产阶级作为用户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无数还在中产幻觉当中的都市白领猛然间才发现自己或许已经成了“新穷人”。然而,各个亚文化社区当中的成员们依旧不遗余力的在等待着新品潮牌的发售,身份政治的文化挪用在后现代消费的语境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因此,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对消费理论进行了一次历时性的简略回溯。本文所引用的消费理论主要基于Consumption (Bocock, 1993), 《导读拉康》(霍默, 2014), 和《符号之境》(仰海峰,2018)这三本书来进行的梳理。我将分别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这三种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本主义的主要形态语境当中来对消费的本质进行分析。由于我所关注的更多是中国目前所处于的后现代消费社会,因此我将对前两种资本主义形态下的消费活动进行简要描写,并着重运用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拉康派精神分析来对后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一次理论探讨。参考文献:Bocock, Consumption霍默, 《导读拉康》仰海峰,《符号之境》韩秉哲,《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本雅明,《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罗兰·巴特,《神话学》,《流行体系》鲍德里亚,《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布尔迪厄,《区分》
大约从2019年开始,中国互联网话语舆论场当中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声音层出不穷,尤其是以b站为首的经济/金融类视频呈现井喷之势。“割韭菜”,“智商税”等词语清晰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消费的“情感结构”。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高速增长的经济机器突然放缓,亦或是服务于都市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话语被拼多多和快手等底层话语所消解,这类平台拥有绝大多数“无分者”(朗西埃语)或无产阶级作为用户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无数还在中产幻觉当中的都市白领猛然间才发现自己或许已经成了“新穷人”。然而,各个亚文化社区当中的成员们依旧不遗余力的在等待着新品潮牌的发售,身份政治的文化挪用在后现代消费的语境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因此,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对消费理论进行了一次历时性的简略回溯。本文所引用的消费理论主要基于Consumption (Bocock, 1993), 《导读拉康》(霍默, 2014), 和《符号之境》(仰海峰,2018)这三本书来进行的梳理。我将分别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这三种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本主义的主要形态语境当中来对消费的本质进行分析。由于我所关注的更多是中国目前所处于的后现代消费社会,因此我将对前两种资本主义形态下的消费活动进行简要描写,并着重运用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拉康派精神分析来对后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一次理论探讨。参考文献:Bocock, Consumption霍默, 《导读拉康》仰海峰,《符号之境》韩秉哲,《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本雅明,《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罗兰·巴特,《神话学》,《流行体系》鲍德里亚,《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布尔迪厄,《区分》
这是一期试录节目,本期主要讨论的话题为江山娇短暂的一生,以及从这背后所能够观察到的社会文化分析,欢迎收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