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Fireside | 剪燭西窗
Fireside | 剪燭西窗
Claim Ownership

Fireside | 剪燭西窗

Author: Echo 知音

Subscribed: 3Played: 4
Share

Description

A storytelling platform for individual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 tune in to enjoy a moment of meditation and listen to enlightening discussions from our wonderful guests!

剪燭西窗乃一個讓人們隨心分享故事與互相傾談的平臺,旨在鼓勵深入、有意義的交流,令更多人感知人文之美,以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盼能通過積極傾聽社會中的不同聲音,令我們同處的地球村更包容友愛、多姿多彩。

請您進來聽一聽不同嘉賓的故事與成長經歷,希望能對您們有所啓發。 😊

Website 網站: www.echohk.or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chohk_org/ (@echohk_org)
Email 電郵: contact.echo.org.hk@gmail.com
56 Episodes
Reverse
Physical Therapist Ms. Tang @ Fireside訪問者:蔣沛芸Interviewer: Wendy Chong您當初爲何會成爲物理治療師呢?我年幼時媽媽腰痛,做物理治療後效果很好,因此我選科時也想選與醫療有關的科目。聼朋友說這行不錯,而我認識不太深,那時不及現在醫療發達,沒有網站可以瀏覽,所以我儘管報讀物理治療,希望學成後可以幫助媽媽和家人。畢業後發現這一行很適合自己,因爲它與人有密切關係,我可以從中接觸不同的人,因此我由讀書開始喜歡,其後也發現自己很適合從事這行,所以越來越熱愛我的工作。你爲何選擇學習比較小衆的顱骶骨療法呢?大學讀的課程很基本,當中所學的病理、身體機構和治療方法只是基礎,我們在職業或者醫院都可以做物理治療,但這些只是最基本的知識,讓學生懂得以操作相應的治療。但我們畢業後也要不斷學習新事物,令我們更瞭解和認識不同治療方法,因此我會學習其他技能。物理治療非常廣汎,有不同學習範疇,例如在醫院做深切治療部,可以做骨科、兒科,產科等等,又可以做門診,因此你畢了業後其實不是馬上停止學習的,亦能發掘自己的興趣,學習不同專業,所以我畢業後主動學習刮痧、針灸、運動治療法等。只不過機緣巧合,所以才學習顱骶骨治療法。而我學習顱骶骨治療法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有良師益友的指導。我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他從美國飛回來教我們,上了他的課堂後,我愈發敬佩他。我覺得不應辜負其熱心,因此更認真學習,並考不同程度的考試。從考試中我的動力更大了,用了六年學習,老師也很認真教。我從這段時間學到了很多,與老師的關係亦很緊密,我也會積極發問。奈何我當時在做門診物理治療,沒有打算完全專注做顱骶骨治療,認爲學會更多醫學知識,把這些工具放入我的工具箱做儲備,以方便治療不同情況的病人。顱骶骨治療需時較長,不像運動治療等很短時間即可完成,需要很用心專注地去感受不同病人的身體情況。我午飯時間也會用來做治療,後來不知不覺中,我不僅詫異于病人給我的反應,他們覺得效果好,鼓勵我繼續做這件事情的一大動力。但我最後專注於顱骶骨治療的原因是遇到了一位很意志堅定的客戶,她的偏頭痛已經很多年了,嘗試很多方法做治療,卻未曾見效。適逢有人介紹她來治療,我隨後為她解決了頭痛問題。因此,她認爲這個治療很好,想將之發揚廣大。但由於我孩子年紀還小,因此拒絕了她的邀請。但她很堅定,孜孜不倦地勸説了我半年,其希望發展這件事的決心打動了我。我決定爲此做出嘗試,專注做顱骶骨治療。我感覺它不像主要做手法的傳統治療,傳統治療通常是幫助病人舒緩生理疾病,而顱骶骨治療則能幫助他們改善情緒問題。我不會說傳統治療勝過顱骶骨治療,而是兩種治療不同,香港顱骶骨治療者不多,而我認爲每個人需要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做這件事很有意義。你放棄了做傳統的物理治療而轉做髗骶骨治療,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決定?回首過去,你認爲做出這個決定有沒有收穫?是的,就如我剛才所説,要從一個我熟悉的環境,一份我熟悉的工作,轉折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加上當時我決定只是專注於髗骶骨治療,這是一個未完全開發的治療手法,同時又要照顧小朋友,因此我必須兼顧好家庭和事業。不過,我後來發覺得著也非常多,我見的病人跟以前不同,我幫助他們解決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這給予我成長的啓示,因爲我終於可以通過適應新環境,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你除了事業之外,也喜歡做戶外活動,如遠足。你爲何會喜歡遠足,當中又有什麽得著?都市人的生活營營役役,每天上班下班,回到家裏就要照顧家庭,生活千遍一律。不過香港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我們既是一個大都會,不過與郊區的距離也非常近,只要短短的車程就可以來到大自然,非常方便。我經常遠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丈夫和我都享受戶外活動。我覺得到了戶外就如和平時的生活換了一個畫面,我會擁有另一種心境,身體也感受異常舒暢。到了空曠或綠油油的地方,抬頭看見一大片藍天,令我很開心,我覺得這是對我自己一個很好的治療吧。我在工作中抽空去這些地方,令我身心舒暢,只要我的身體健康,那麽我幫助其他人治療的效果也會大增。除了在香港遠足,你會否喜歡出外旅行?當然喜歡,我覺得這是香港人都有的特質吧。尤其是疫情期間,當我們無法出外旅行時,我們就會發現,能去旅行也是一種福氣。我比較喜歡深度游,我去旅行的目的不是吃喝玩樂,瘋狂購物,我喜歡去一些國家公園,欣賞當地的山水,因爲這是當地獨有的地理特色。因此即便在外國,我也會去戶外地方,去遠足,甚至露營。到訪各地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世界之大,而渺小的我們必須通過旅行開闊眼界。除了以上的心理調節的方法,你還有什麽方法保持自己對工作的動力?我覺得這要看你能否敬業樂業。如果你不喜歡工作,其實你每天上班都受盡煎熬。但如果你喜歡自己的工作,例如我非常喜歡通過工作接觸不同人,這時工作就是一種享受,不是苦差。每天上班,我都會期待見到什麽人,可以怎樣幫助他們,而他們回來復診時又會對我反映我的治療帶來什麽改善,有什麽問題有待解決,其實這些都是我從工作中找到的喜悅,因此我不感到壓力大。至於日常生活的減壓方法,我覺得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可以嘗試其他工種,又或放開心結,尋找工作中的趣味。例如,和同事之間的交往和友誼是否一種樂趣?放工後,我也建議大家多做運動,唱歌,培養自己興趣,這些也不失爲減壓的好方法。你覺得人生中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挫折呢?兩樣皆有,而且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歸根究底,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視乎你如何看待挫折。我覺得挫折也是機遇,通過挫折,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從中學習,經歷挫折,我們捲土重來時一定能夠邁向成功。故換個角度想,挫折並非無所得著,挫折也可以變成一種機遇。你喜歡在人生中向著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前進,還是靜下心來感受身邊的不同事物,隨緣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呢?同樣是兩樣皆有。我不覺得我們做凡事皆有目標,而人生只是朝著目標前進。每個人都需要有目標,才令我們不會迷失,我自己有長遠的目標,當中也有小目標助我循序漸進。但生命中總有隨緣的成分,就如我自己當初也沒有想過要做髗骶骨治療,但最終也做了。有些東西只能隨緣,不能過分執著。我覺得爲目標也好,為享受也好,最重要是做凡事也要專注,你既然決定要做那件事,你就要把它做好,而且凡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尋求改善方法,力臻完美。結語:遊山水者,其意不在終點,而在沿途那秀麗的風景。在山中漫步,才會發現幽僻小徑比起康莊大道更趣味盎然;百呎高峰固然雄偉壯觀,但縱是尺樹寸泓也別有一番秀致。人生路上,鄧女士羨的不是眾人追捧的鐵飯碗或高薪厚職,而是能幫助到他人,提升到自己。她秉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挫折,把挑戰當作是突破,是鼓勵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動力。筆者在敬佩她的堅强善良之餘,亦反思到人生百態雖紛紜萬變,但若我們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孜孜好學的精神認真做好每件事,當能泰然處世、無愧於心。編輯:蔣沛芸,吳業澧Edito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
Former Chair of SPCC PTA Doctor Edmund Lam @ Fireside采訪者:蔣沛芸,吳業澧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1. 您當初爲何會成爲醫生呢?(如受身邊的人影響、對醫療有興趣)説到身邊的人如何影響我投身於這個行業,是發生在大學選科的事。首先,我的哥哥是一名醫生,他會跟我分享醫學方面的知識,令我對醫生這項職業產生了興趣。其次,我的中學同學和我一起討論自己對將來的想法。結果,大部分同學都選了修讀醫科,所以我們就像中學升班一樣一起上大學,繼續陪伴著彼此的成長路。其實,大學一階段,比如當時我們科學是比較邏輯性,或對人體是比較醫學性的,是基本、我們應該認識的。如此同時,我們可以讀歷史、文學或者其他的來發展自己的興趣。理論上,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去兼容很多。例如,如果你修讀一個專科,選擇跟隨修讀“醫學”這個主流可能會更好。所以,我有很多同學都是讀醫學的時候都覺得是自己會走的方向。但如此同時,其實都有很多未知之數。所以大家都不用那麽擔心,擔憂自己是否選錯科目。或選擇大學課程時——搜集資料當然要,但大家都還年輕,所以可能擔心自己不知日後會否有不一樣的想法,這些大家都不用介懷。當時你們覺得“啱”的話,就go ahead,那就行了。你問我當時是否很清晰呢?不是,但跟大隊,好像查案一樣治療病人,其實,當時我並不是因爲一些“偉大”的原因選擇當醫生,而是純粹爲了求知。比如説,一個人爲何會頭痛、頭暈,爲什麽會患上癌症,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能透過修讀醫學得到的,能加深對人體的認知。因此,我認爲醫學一個挺好的範疇,便這樣開始了我成爲物理治療師的路程。2. 您成爲了醫生後還修讀了一個精神科的深造文憑,這和之前提到的求知欲、好奇心有什麽關聯呢?人有求知欲,開放自己、追求知識,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反而,如果一個人沒有求知欲的話,我會爲他感到擔心。因爲,正正是未來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所以一個人開放自己,追求認識更多知識,這個階段是應有的。那當然就不應是刻意去好奇。如果你對某一方面是極有興趣的話,你就去追求它,集於那個範疇,當然是一個美麗的事情。但是,醫學院裏有很多不同的範疇。每一位醫生在日常工作所運用到的知識、技巧,都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我從醫學院畢業後便在兒科工作。因爲對我來説,在兒科看診是開心的,不但能見到很多的小朋友,也能幫助到生病的兒童痊愈。當年,我遇過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年幼病人,讓我意識到醫生的職責是幫助病人面對疾病以及如何與疾病共存,讓病痛不會影響到他們整個人生,以及舒緩病人家屬所受到的壓力及擔憂。不久後,我離開了政府醫院,在社區開了一間診所。這個轉變使我領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道理。以前,在醫院裏,可以利用醫療體系的好處,遇到疑難時轉介病人給該方面的專科醫生,覺得邊做邊學就可以了。但後來發現,很多病人除了身體上的不適,也容易因心理上種種因素影響到他們的整體健康,例如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性格、人生階段的演變(如結婚、升職、生孩子)等等。因此,除了片面的診斷,醫生也需要明白病人的心境,如何去處理他們的煩惱以及給予合適的治療配方。隨著社會開始注重心理健康,面對著一些需要心理治療的患者,自然地便發現自己不足之處,所以在業餘的時間修讀了一個精神科的深造文憑。那你就一方面你就——你身邊接觸的人是你最好的老師,他會教導你很多知識。我們始終人生的經驗有限,但慢慢你,我們醫生有很多經驗可以透過聆聽他人生活上的經歷認識到自己沒有學過的東西,這個過程中會令你覺得渺少,而那時有不同渠道提供的專業培訓,比如説精神科的文憑。後來我更修讀了家庭與婚姻治療,以及其他的心理治療課程,邊學邊行醫。我發覺到因我修讀的課程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又能運用在平日的工作中,因此會感到以前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讓我有力量面對工作上各樣的挑戰。3. 您會因爲忙碌的生活,而在執行其他義務工作時感到力不從心嗎?面對著排山倒海的工作或疑難時,必然會感到困苦疲累,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雖然,有“能醫不自醫”這麽一句話,但我覺得我們應以正面的思想以及平安的心去應對這些挑戰。平時,我會以隨緣的心態去接受義務工作(如家教會),只要是應付得來,我都會繼續做下去。可能是身為教徒的緣故,我會視這些義工為一種機緣,願意擔當責任,多花一點時間去幫助他人。其實,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推己及人,就算生活忙碌也可以應付業餘的工作。當然,我會有拒絕人的時候,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有著精神學和心理治療方面的知識令我明白到要保持一顆平安的心,并且懂得駕馭自己的情緒。我在以往的一些師友計劃裏指導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當留意到自己的情緒起伏大時、應認清自己處於哪種情緒狀態一,抑鬱;二,焦慮;三,憤怒,然後嘗試去了解並理解其他人的動機和想法,平復且疏導這些負面的情緒,冷靜地解決難題。我們如果成功將這種基本心理治療手法運用在日常生活裏,即便再繁忙,也能輕易應付。還有,之前也有提及,可能是身爲教徒的原因,我明白到人應活在當下,珍惜活著的每一刻時光。因此,我們要學會協調自己的心理,無論是遇上說機遇或困境,我們才能以平安的心去面對意料之外的事情。4. 以一位過來人的身份(醫生、父親、SPCC家教會前主席),您想和年輕一輩的人分享什麽貼士呢?我希望青年人能活得開心、活出自己。除了專注於沉重的學業,也應爲自己預留一些休閑的空間。還有,同學們要記住你們的人生是由自己掌權,如人與人相處的方面,人難免會因爲持有不同的意見而產生分歧,可是我們應正視衝突,而不是把心裏的想法埋藏起來。以一位教徒的角度來說,聖經上宣揚的一些理念,例如“信望愛”、“愛人如己”等等,都能助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情緒起伏以及與他人和平共處。我也鼓勵年輕人善用時間、珍惜光陰,要為自己而活。比如説今天,我決定花十幾分鐘的時間去進行訪談,這使我體驗到一件平時沒有機會做的事情。還有,日後面對種種的挑戰時(選大學課程、結婚、親人離別等等),希望你們能抽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去提高士氣或平復情緒,亦能體會家人的愛,并且明白到他們以及身邊的人皆會願意伸出援手。最後,我們應做超越自己本分的事,這樣或許,世界會成爲一個更美好的地方。編輯:葉澍渟、李慧Editor: Angela Yip, Rachel Lee-林醫生分享,如有興趣可細閲:RTHK 香港家書(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自由選擇接種是不能妥協的原則: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hkletter/episode/741282劉宇隆致2021 港大醫科畢業生一文: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hqi0dqQbvU4sdnMESUKNxtlt0iKXhFDGYx98rx5njA0/edit?usp=sharing
Hong Kong Culture Conservationist Group Kongcept852 @ Fireside采訪者:吳業澧Interviewer: Lawrence NgLawrence: 首先,請你們介紹一下你們這個組織(Kongcept)。Hooka: 我們聚焦與香港文化有關的事情,應該説我們叫Kongcept,我港,我港的意思就是「我的香港」,也代表我講我們的香港是什麽,就是説我們會一朋友的方式,介紹給外國與香港的的朋友,究竟我們心目中的香港是如何的?有什麽我們獨有的文化,或者我們獨有的價值也許被你忘記,我們就會告訴你。我們會涉及有關建築,大家知道文化的物品,例如茶餐廳,或者食品,以至於一些與工藝,手作,音樂,比較流行的東西,我們均會涉及。所有有關香港文化的東西我們都會講。Don: 其實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香港人可以多留意身邊的東西。就如我自己在做這個page時也會,(不論在)乘車時,逛街時都會停下來多看看這個城市的面貌。去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生活在這個城市中其實都有很多有趣的事兒。也許我們會認爲理所當然,或者我們根本不在意,但其實那些東西很有價值,很重要。Lawrence: 看到大家很忙碌,就如你們兩位現在留在車裏,有另一位成員暫時有點忙碌。其實你們的組織會安排什麽活動?Hooka: 我們自己有一個長遠計劃。在第一步,我們有一個IG page ()。長遠而言,我們打算開一個網站去做宣傳活動,例如與不同店鋪合作。在近期(不妨跟你們先說),我們會在音樂方面發展,我們認識一些填詞人,將來可能會作一些關於香港文化的歌曲,這就留待日後我們有更firm的plan 才在 IG 與大家介紹。Don: 其他比較 minor 的就是幫一些本土製作的(產業)做宣傳,或幫一些社企宣傳他們的工作,大約都是這些吧。Lawrence: 就是幫助社會?Hooka, Don: 也是。Lawrence:(你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你們一開始爲什麽想創立這個組織,或者有什麽初衷呢?Hooka: 初衷嗎 -- 不如先說一個私人原因,其實我們自己都有工作,在工作的同時希望認識更多,見識一些不是我們範疇的事物,知識,或者認識更多人,這就促使我們想出一個 plan 擴濶我們的視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一向認爲香港有很多值得我們留意的東西,卻往往被人遺忘。通過結合私人原因和我們莫名的抱負和責任心,我們的 page 就成立了。Don: 很簡單來説就是因爲社會事件的影響,就令我們反思我們的角色。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究竟普通人可以做什麽呢?我們不是政治家,不是有影響力的人,但我們是否有能力做出小小 impact 影響身邊的人,令這個地方更好?Lawrence:(你們)多次提及香港本土,而且你們的名字是我港,連名字都有香港的成分,你們認爲香港對你們有什麽意義?Hooka: 家。能塑造我成爲一個這樣的人,就是因爲我身在香港。Don: 對,我認爲這是一個 identity 而不只是一個地方(我在這個地方出生),而在塑造香港人都有的特質,例如香港人很「捱得」,能接受 multiculture,不會每天生活緊迫等。其實雖然有很多(特質)是正面和負面,但這些都是構成我們作爲香港人的一部分。我認爲香港人對我的意義就是我們的身份是由很多不同(原素)組成的,而這些(原素)就是以 cultural 的方式表達。這也許也是這個 page 想帶出的訊息吧。Christopher: 或者我擧一些例子吧。其實我們剛開這個 page 時已經想涉獵這個問題,在你問我的同時,我們也想問問我們的年輕人,其實香港對你來説是什麽,或者你對香港有什麽看法。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就如你問我們時,我們三個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當然你會找到(我們三個的回應)之間的 linkage ,但是她對你又是什麽呢?其實我們不希望用這個 page 灌輸,或令你覺得香港是什麽。反倒是我們介紹香港,令你尋獲你的生活裏,你的香港是怎樣的。Lawrence: 各位致力發掘,保留香港獨有的文化,我想你們做了這麽多,其中一個願景都是希望香港人去明白香港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怎樣的詞語,怎樣的概念,也希望保留這個獨有的文化。你們應該也是由零開始,但現在 Instagram 已經纍積4千多個 followers。從一個不知名或者沒人認識的團體發展到現在,你們覺得過程中會否有什麽困難?Don: 我們也不算很厲害,也是在發展當中而已。至於困難,有些 topic 我們以爲會很有趣,我們以爲會很有 impact 竟然沒什麽反應。但是一些日常 unexpected 的 post 竟然會 catch 到大家 attention,受人愛戴。就例如兩個禮拜前有一個 post 講香港的顔色,綠色,出奇的是回響很大,大到沒有一個 post 能及,大到我們覺得 -- 原來我們會慢慢摸索觀衆的喜好,同時我們也會反思我們能帶出什麽,而大家有興趣聆聽。連一些我們 expect 大家沒興趣的東西我們也照樣講,希望令沒興趣的人有興趣,但是我們仍然在慢慢摸索應該如何處理不同的資訊,不同類型的東西如何 post 出來,究竟我們 expected 的 output 有多少。Lawrence: 就是有時不熟悉觀衆的口味吧,其實我們 (Echo) 也在摸索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什麽話想跟我們的觀衆講?Hooka: 記得 follow 我們 IG (),但認真的就是有時香港與你息息相關,例如是你小時候經歷過的,你們要好好記住,因爲一些小事可能會促成你一種性格的形成。儅你有這個性格的時候,你會很容易忘記你爲什麽有這個性格,所以你要記住你在香港經歷過的東西。Don: 我覺得你們這個年紀(的人)不要懼怕嘗試。你們仍然小,不需害怕浪費時間,擔憂這個社會公認走某一條路就會成功,要去考什麽大學,做什麽(工作)。但其實你們不需害怕走一條與別人不同的路,你可以去嘗試,as long as 你會 take responsibility,那麽你就不會後悔,可以看到自己的 personality 而做適合自己的事情,令自己在無論在香港或者不同的 situation 也可以走一條自己舒服的路。香港社會裏,人人都要走類似的路,才算是正常人,但我覺得你們可以放膽去做不同的東西。其實你們也在做一些不同的東西,也很好了。Rachel: 剛才聼你們講,可能你們 expect 某個 post 叫能引起共鳴,不料另一個更有影響。其實,我覺得這才是這類 page 的共同點,你永遠不知道看你們 page 的人喜歡什麽,但其實你也不需要知道,因爲你們 advocate 的就是「我港」,就是你眼中的香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的香港,所以他們與你會有不同的看法。作爲一個 content producer 你們其實就是要 bring up 不同話題讓大家思考,而不是一定要灌輸什麽。所以我很喜歡你們的 idea。Hooka: 我們的 page 一直堅持的就是我們不是要 likes 或者 followers 才去做一個 post。當然這很重要,因爲要做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我們。但我們一定要把持我們的初心,究竟我們想講什麽類型的題目,而不是做一個 stat(統計)去分析我們 followers 喜歡什麽,根據 data 去做一個 post,其實這樣也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一直很誠懇地講我們想講的話題。Rachel: 我很欣賞這種態度!雖然我們都想其他人看到自己想表達的,但始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沒必要去改變 -- 不過我們 (Echo) 想要推廣的也是表達自己,accept diversity,而不是說我們要特別去灌輸某一種訊息,我覺得這是更加好。Christopher: 或者這樣説吧,其實這些 social media 或 page 你永遠不能 encounter 你所有的 target audience 的想法或意見。很多時候,尤其是做 startup 的時候,你就要跟隨自己的宗旨,你自己的初心想 promote 什麽,想做什麽?跟隨自己的 flow 去慢慢改進。當然,你的 audience 未必有很多 comments,但不許盲目跟隨他們想要什麽資訊就一定要給他們。其實要考慮我們自己想做什麽,我們自己有什麽長處,我們有什麽 information...因字數限制請在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bit.ly/3rj7e5L編輯:吳業澧Editor: Lawrence Ng
採訪者:蔣沛芸、郭芯如Interviewer: Wendy Chong, Sherie Kwok培正中學副校長鄭景亮正是大家經常在電視播排球賽或者其他大型運動項目中見到的評述員King sir,他熱愛排球,本身為港大教育碩士(體育及運動科學),也是國際二級排球教練、香港沙灘排球發展總監等,運動與他簡直無法分開。原來他更是本港首批被派往外國學習以網絡技術分析運動員表現的教練兼教師代表。您當初爲何會選擇做體育老師呢?我們不少中學生在高中時期都會比較迷茫,請問您當時十幾歲時是目標明確地向以教育作爲終身事業,還是因爲機緣巧合才進入這一行呢?兩者皆有。有關於此就需要先從我自己的背景資料說起,那事關我中學時讀書成績一般般,但運動方面的表現特別突出,參與各種運動,如:游泳全校冠軍、田徑全校冠軍、於中四時入選香港排球青年隊,可見當時對運動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至於選擇職業的方法,明顯地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的,在知道自己成績不太好的前提下,但因能讀上預科就去應考高級程度會考(相當於中七/現在的文憑試),可是只有成績較好的少於1000名同學能考上當時唯二的大學。就我個人而言,當時在經過考量後知道能讀上大學的機率很小,而在香港如要讀體育的話唯一的選擇就是師範學院,因此目標也比較清晰,也希望能利用在體育方面的長處爭取到一個學位。那當然地,要考上師範學院也相當的困難,一是需要良好的會考成績,二則是需要考運動有關的技巧和體能試。我看到您有寫新聞專欄,請問您方便分享一下當時的寫作歷程嗎?您有沒有一些對體育的觀點可以跟我們的觀衆説一説呢?最主要的是我認為體育能帶給人正能量。運動並非像外界很多人所說的參加比賽是為了拿獎,而它只是最後告訴你到達什麼水平的一個指標,明知有獎或否我都依然會參加運動,就如我到了現在這個年紀,仍在堅持著在空閒時間到沙灘與別人打沙灘排球,或是下樓跑步、游泳。所謂「忘記背後,全力以赴,向著標竿直跑」,運動總能帶給人正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它能給大家身體質素上的提升。有別於現今,在七八十年代時,社會普遍的運動氣氛並不良好,身體質素也如是,這也讓我很慶幸現在的社會已變得比較重視體育,也有更多的人喜歡上了體育,或透過做運動來鍛鍊身體。我由始至終也認為體育十分專業,可在過往的時間裡,外人常認為只有「百厭仔」會玩體育,但就如我常跟自己的學生說的,人需要一個良好的體魄才能健康地活在世間,當身體機能開始退化甚至是不再運作,我們其實什麼也做不了,可見它的重要性。在我陪伴一眾精英運動員成長時,其實能看到他們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也是挺辛苦的,就如香港所面對的土地問題,不談別的就說房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夠住,更別談康樂設施或訓練場地了。以沙灘排球為例,香港場地很少,也就是說運動員就沒有場所做訓練,因此一方面在說做運動的好處,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生活上的實際考量。缺少了足夠的訓練場地和完善的比賽制度,家長們常會說「做運動搵唔到食㗎」、「做運動冇前途㗎」、「比心機讀書做律師醫生啦,唔好做運動員喇」,而我聽到這些都會感到萬分可惜,就如我其實也認識不少成績很好的運動員,甚至是考上了醫學系,可後果則是要放棄運動。在面對著自己的將來時,香港有不少原來很優秀的運動員要做選擇,把生計放在第一位、運動放在第二位,也相當於把人才給埋沒了。可即便如此,我作為一名老師還是不會放棄,因也並非說做運動就必須要加入香港隊或讓它成為你的職業,而只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愛上運動,享受運動所帶給人的樂趣。我們都知道您是一位很敬業很成功的體育老師,也是兩個子女的爸爸,您作爲一個過來人,對我們年輕這一輩有沒有這麽經驗或者建議可以分享一下呢?對於擁有兩名子女,我認為自己挺幸福的,尤其是與他們關係密切,而且他們還都分別愛上了我喜歡的運動並取得成績。透過他們兩個的經歷中能看到現今的年輕人已變得比較主動、會大膽地作嘗試和接受挑戰,亦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去輔助他們,但同時地因所有東西都已變得比較理所當然,決心也會隨著變少。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擁有很多機會和資源, 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懂得去爭取,好好規劃人生,朝著自己的目標進發。當然地,人並非只有一個目標,而是在每個階段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事項去挑戰, 但即便最終結果如何,只要不放棄和持續挑戰,他的人生都必定是精彩的。您在以前的運動員生涯中有沒有遇到一些挫折呢?如果有的話請問您方便分享一下,而且您當時是怎麽面對的呢?又是如何鼓勵自己堅持走下去的呢?首先,先談談資源方面的。在我還是運動員時,我們並沒有訓練場地,只有空地,就如我學習排球發球時是在籃球場上對著一塊鐵絲網不停練習,而沒有像現在的運動員所擁有的場所。之後,再說一個人生中遇到最大,甚至是到現在想起都會不開心的挫折吧。在一九九零年,我入選了香港隊,正準備著要去參加亞運會,每天為了此比賽而辛苦地練習,維持著每天都是下班就去練習的狀態。我相信作為一名運動員,大家的共同目標都會是參加最高水平的比賽,那在我們沒資格入選奧運會時,亞運會就已經是最大的夢想。可在只剩兩個月就出發前往亞運會時,練習途中我很嚴重地崴到了脚,一夜就把夢想給打碎了,失去了參與一個很重要、很高水平的比賽的經歷,也是白費了一直以來的訓練成果,因此這是對我來說運動員生涯中最大的挫折。當時的我是想著要先把傷病給醫治好,儘快恢復原來的訓練強度,但最終也經過了漫長的半年治療時間。很幸運地,當時我作為一名香港隊隊員,能夠被轉介到剛設立的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運動創傷治療部,遇上了陳啟明教授,在他的治療下對於運動創傷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說是一個體驗。同時地,其實每一位運動員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患,只是它會很考驗你的心態,就如我從中其實學到了受傷並不要緊,只要你肯努力訓練就一定有機會能康復到比以前更好。以我自己為例,當年在醫院裡我每天都持續訓練肌力,最後結果恢復訓練後就發現自己的彈跳力和腿部力量是比傷前還要提升了的,也給予了我自己一個很大的鼓舞,更加百分百地投入到之後的訓練。後來直到到了認為自己要轉型的位置,就開始考慮未來的職業 -- 教練。 最終,我也算成功了,以教練的身分去了四屆亞運, 只是用了另外一個身分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除此之外,因為運動的目標並非去爭勝,裏頭還有很多如技術上、精神上的傳承,就在我自己任教的學校的排球隊裏他們就像一個家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也讓我開始想該如何令排球變得更普及、更專業,盡可能地為它做出最大的貢獻。您在教學生涯中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故事或者經歷呢?我們很有興趣想聽一聽。我相信對於所有老師來說最大的滿足感一定是體現在當學生透過你的幫忙而解決到問題甚至是拿到人生成就的時候。另外,與學生的情誼也是非常珍貴的,譬如說:迄今為止,我第一代的排球隊隊員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家庭來我家拜年、燒烤。就我作為一名父親來說,擁有兩個兒女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了這些學生就如有了很多個小朋友一樣,就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很難得,也成為了我在老師生涯中最大的回報。編輯:郭芯如
Principal & Chemistry Tutor of Wilston Academic Group, Mr. Ng @ Fireside采訪者:蔣沛芸Interviewer: Wendy Chong蔣:那麽其實我們發現您是很有同理心的,心底也十分善良,教學的時候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也不會太計較金錢和時間的付出。就如您現在在幫助我們完成項目。我想問這是否會和你以前的求學或者其他經歷有關?吳:主要是父母的教導,父母以及我一直以來的心態都是你怎麽對別人,別人就會怎麽對你。所以我們才不會計較太多。一直以來到現在,我都三十多四十了也一直都是這麽做的。就像慣性一樣,也沒有特別去注意要怎麽做。蔣:明白,那我們比較好奇的是您當初爲什麽會選擇教育為您的職業,或者是您爲何會進入補習的行業呢?吳:老實説,其實是一個機緣來的,在讀大學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會選擇做part time,當時我也有嘗試不少的工作,那其中之一就是幫學生補習。當時2007年的時候有一個群,六個人左右,是聖保羅中學的學生,當時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要幫他們補習化學。神奇的是,在過程中,越來越多人進來上課。大學畢業的時候就在想,要不要以補習作爲我的職業。因爲我的性格比較奇怪,當時很多人都會選擇金融,會計等類似工作,那我就想,這樣的出路會不會特別的窄呢,因爲競爭太過激烈了,而當時補習的人也比較少,所以我就想向一些比較偏門一點的路走,那我也很幸運的走到了今天。蔣:那您也已經教學多年,那相信你也遇見過數不勝數的學生和家長,也爲他們解決的不小的問題,包括走過DSE,會考的難關,也看見了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那我想問您會不會有一些特別深刻的體會呢,就例如您會不會留意到某一些特質的學生會比較容易成功或者失敗呢?吳:其實我見到的有三類的學生,第一類是被家長逼來補習的,有些則是本身就很強,但想變得更好,第三類就是經歷了幾次考試后,覺得有需要進步才來補習的。那我的觀察來説,比較失敗的那些就是家長要求過來的學生,因爲他們本來就沒有興趣過來上課。反而我是很感恩有一些學生發現了問題而且會找方法解決的人,這些學生出來的成績都是非常的不錯的,每一年都是。就例如他們在學校的時候,有一些測驗他們只拿40分,那他們可能覺得學校老師教的並不好,又或者在家自己溫習的成效並不高,那他們來補習學到了一些技巧再去努力學習,成績真的提升了不少,那我覺得這件事情是真的很好的。蔣:明白。那在補習的時候,我相信您也經歷過不少光榮的時刻,那也一定會有挫折的時候,那我想問你會不會有一些不如意的時期,您是如何去面對這些壓力或者挑戰的呢吳:不如意的時期是有的,那不同的行業都有所謂的同行,那‘同行如敵國’,相信你也有聽過這句話。那有些時候我也會聽説有學生或家長在外面甚至其他補習班聼說我的教學方式什麽的,有人甚至說我會吸烟喝酒。就有很多類似的流言蜚語。有些人會特別憤怒,但我是覺得沒什麽特別的,就是清者自清,我用我自己的能力,用心教好學生就可以了,那有好的結果那家長和學生也會相信我,明白是誰在散播謠言,所以我也沒有特意去反駁。就平常心面對。蔣:那我們其實很好奇,身爲同學,知道老師們多年來一直在叫類似的課程。那您這麽多年下來,會不會發現有一些變化,或者會不會有一些體會,就是怎麽在相似的工作中找到樂趣呢?吳:我想的是我會不斷的給自己挑戰,例如我其實有報很多名校,那我也會去看他們學校的卷,看現在學校的老師怎麽出卷子。那我也會自己出題目,也會看公開試怎麽出,題目的變化可以很大。那我會拿一下很刁鑽的題目出來和同學一起討論,那如果學生能夠看出試卷的變化,明白現在的卷和以前卷的差別,看到他們醒覺的時候,我是很開心的,因爲我知道他們再遇到類似的題目的時候,就不會再錯失分數。那這就是我想幫學生的方向,因爲有時候我有一些學生,他們的資質很不錯,但很多時候會被學校的卷子陰了,所以我能做到這件事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會無聊,因爲你能看見你能明顯幫助學生,特別他們突然開竅的時候,會是特別開心的事情蔣:相信很多學生都會喜歡您這種開放有很認真幫他們的老師,那作爲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你會不會對現在年輕人有一些建議嗎?吳:老實説,我並不覺得我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很偏向說我要成爲醫生或者律師,當然這件事是個十分穩定的事業,但是我覺得如果向一個并不是太熱門的行業進展的話,那前路或許會更加光明一些。那我建議如果學生在某方面真的有一個才能的,不妨在年輕的時候像那個方向走,看看有沒有機會能發掘到另一片天,不要浪費自己的青春。就算失敗了,那也無悔,因爲年輕就是你們的本錢。蔣:那想問您人生應該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去追尋,還是隨緣地去迎接生活的驚喜或者不同的機遇?吳:我覺得如果有一個方向去走,有目標的人,會比較開心,而且成功的機會也很高,那這個其實是我的個人經歷來的。那當然,也會有一些人做了相同的事但是失敗了,那我覺得也是一種歷練,是人生一種很好的經歷。吳:我覺得你的這個project,因爲先在的人都會在工作上選擇循規蹈矩,不敢做突破,就近期我看見一些youtuber, 都選擇了比較偏門的題材,雖然失敗的人很多,但我真的很感恩有很多人願意做突破。那我的化學班,每年都會有十幾個人去讀了medic,不是說這一課不好,只不過medic 是不是你最喜歡的東西或者只是應父母期待呢,那這個我覺得是現在年輕人需要去思考的事情。編輯:劉宇燊Editor: Curtis Lau
Harvard College Student, Peer2Peer Co-Founder and CEO Mr. Douglas Yang @ Fireside采訪者:蔣沛芸,吳業澧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You left Hong Kong to board at St. Paul’s to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in the US after grade 8. Did you experience any difficulties in adapting to a completely new environment like Andover? (L)There’s a big difference in terms of learning style compared to St. Pauls. St Pauls is very lecture based and the learning style is more traditional, whereas boarding schools are more discussion based and project-centric. There was a lot of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on in classes. For example in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wouldn’t say a single thing; he/she would just be sitting back and everyone would just discuss. It took a while to adjust to, but having experienced both styles, one can see merits in both of them. In term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you meet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t the boarding school, there was more ethnic diversity, so there were many ethnicities within the community. Learning to interact with them was a challenge because sometimes they might not understand your background–or where you come from– and how you see things, and vice versa. But I think by interact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m in the classroom, I got to know the way they think and speak. Overall,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I think it worked out for the better for me since I got to learn a lot more about other people, a lot of their cultures and a lot of their backgrounds. I’ve always been more of an outgoing person and enjoyed talking to people, so in that sense, I wasn’t super affect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t helped me a lot. Do you have any pre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in Hong Kong and the States? (L)I do have preferences, but it depends on the subject. For instance, math classes in boarding school: the teacher would come in, give you the worksheet, and you would start discussing with your classmates, because you would have had time to pre-study the materials beforehand. When you come into class, you work with your classmates on a set of problems; but sometimes, there would be students that hadn’t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or because there’s only so much you can self-study, so everyone just becomes lost. And because it’s a very hands-on experience for the students – especially for subjects like science, math, and other STEM-related subjects, I honestly think that a lecture-based style is more helpful, just because you really need the teacher there to “feed” you the concepts, and you really need that interaction with the teacher. But I think that in terms of humanities subjects like English and Chinese, having that discussion-based style in classrooms is good, because... well it varies on the curriculum, because in St. Paul’s focuses more on grammar, obviously–but no one really cares about grammar, like absolutely no one cares about grammar– so the lecture-based style would work more in Hong Kong than in the States. But I think through discuss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a lot of your classmates in these humanities courses, on a writing level, you learn more vocabulary, you learn how to better structure your sentences, how to write better; and you learn how to voice your opinions better, you learn how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how to build off of other peoples’ points. These sorts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writing skills might be more difficult to get through a lecture-based class. If I had a preference, I think a discussion-based class would be more beneficial in humanities courses, but STEM-subjects would be better as a lecture-based class, in my opinion.Full transcript at: https://bit.ly/3nklh83Editor: Zoë Mae Fedoruk編輯:范達龍心怡
Gradu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Marketing Director of a fund company, Mr. Fan @ Fireside采訪者:蔣沛芸,周先翼Interviewer: Wendy Chong, Zoey Zhou您在中國北大畢業,又在香港工作了很多年,現在主要面對美國投資,眼界一定很開闊。請問您當初爲何會進入金融界?是因爲機緣巧合還是一開始就目標明確呢?我覺得可能一開始就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吧。因爲在我們那個年代,首先我出生和長大是在大陸接受的教育,我們那個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沒多久,我上初中的時候是八十年代末,我上高中的時候是九十年代初,所以那時大家都有很强烈的願望,要改變生活狀況,然後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是這樣一個目標的話,那基本上就是按照當時可以看到的最景氣的或最有前景的行業去選擇專業。所以很坦率地講,當時那個大的環境下對專業的選擇是,目標是很世俗的,不是說追求什麽理想,像小孩子,我想做宇航員、科學家、教師啊,那是比較理想化的追求。到了高中準備考大學的時候,或準備考碩士時,就已有較明確的目標。舉個例子,比如説當時我讀本科的時候,專業實際上跟貿易有關,因爲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最火的行業就是外貿。本科讀完了以後,我決定接著讀碩士,就選擇了金融,因爲當時覺得金融最有前景,所以第一,確實是有目標,第二目標最根本的動力比較務實,就是想有一份好的工作改變生活狀況。請問中金是您的第一份工作嗎?對,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當時也是那個有點機緣巧合,因爲其實我在北大最後兩年,本來是想出國讀博士的,也考了GRE,也在申請學校,然後所有的申請都提交了以後,學校才進入招聘的季節,所以那個時候剛好也沒什麽事,該做的工作都做完了,然後畢業論文也寫的差不多了,就去招聘。然後當時其實對我們學經濟學金融的學生來講,大家最趨之若鶩的兩個方向,一個是consulting firm,像Mackenzie, Ben這種。還有一個方向就是investment bank。但是當時在中國ibank中金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因爲當時中金是跟Morgan Stanley的JB的合資公司。而在我畢業那年,也就是99年底那個時候,真正的大的投行,像Goldman或者Morgan,他們還沒有直接去内地招學生,所以當時CSCC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所以大家都去試,然後我也去試了。我試了幾個consulting firm都沒有下文,沒有進入後面幾個面試,但是在中金卻一輪又一輪從筆試到面試,最後到offer, 然後有了這個機會我就加入中金了。您隨後多年也面試了很多年輕人,能不能分享一些比如説面試經驗,或者您在面試和求職素質這些方面有什麽建議嗎?面試我覺得是這樣,首先一點就是你要be yourself。你要做自己,千萬不要去想我該怎麽做,該怎麽表現才能投其所好,才能讓面試官喜歡。根據面試官所喜歡的方向來打造自己,這個是不對的。因爲有經驗的面試官都能夠看出來你到底是一個很真誠的表現,還是説你在刻意地扮演什麽角色。如果是你在刻意地扮演的話,你都不是真實的自己,所以通常是不會選擇你。還是要做真實的自己,然後把自己真實地展現出來。當然在真實的前提下,你可以有一些面試的技巧,比如説該怎麽回答問題,然後該怎麽把自己所謂的亮點更好地,更有效地傳達給對方,這些方面是有技巧的。比如説如果面試官問你一個問題,你最好不要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然後就沒有下文了,這個對話就進行不下去了。當你說“是”或者“不是”的時候,最好再跟一些進一步的闡述,然後最好還跟一些例子,在生活中或者在學習中,我有過類似的經驗,我當時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處理的,後來事實證明了我這樣做是對的或者不對的,然後我有什麽體會,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我個人的什麽特點。把它講得有血有肉一點會更好。然後最後當然就是,雖然説你要be yourself,真誠地展現自己,但是你的功課是要做的。你要研究一下對方是個什麽樣的公司, 這個公司做什麽的,然後你申請這個職位有什麽要求,然後你爲什麽覺得這個職位適合你,你爲什麽覺得這個職位一方面可以幫助你發揮你的又是,另外一方面你爲什麽覺得你可以在這個職位上對公司有貢獻有幫助,這樣的話對話就落到實處了,而不是空對空的,説我工作很努力,我很好學,然後我很樂於助人,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都是很general 的一些statement,但如果你能把它落到實處,就是說我如何可以在這個職位上幫到公司,以及在這個職位上我可以怎麽樣繼續成長,就會比較更容易打動對方。您當初其實在著名的中金公司投資銀行做了十幾年,然後之後又去到UBS和基金公司來工作,那麽請問當年工作轉型的時候,你是怎麽樣做出這些抉擇的?等於其實你是挑出了一個舒適圈,然後再去挑戰另一個行業。您可以分享一下當時的心路歷程,就好像會不會害怕,然後又如何面對恐懼的呢?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一個人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類似這樣的機會,就是說你到底是沿著既有的熟悉的路徑發展下去,還是說你要做一些路徑上的轉換,嘗試一些新的領域,我覺得幾乎所有人,或者説大部分人都會有遇到這樣一個機遇和抉擇。這個時候一般有兩個問題,第一,要不要換?爲什麽要換?換或者不換有沒有各自的好處和壞處?第二,如果換的話,會有那些挑戰,然後該怎麽應對?在我自己的情況而言的話,我當時決定轉換,其實最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我在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我們叫sell side,就是賣方,然後客戶那邊基金管理公司叫buy side叫買方。我在sell side已經做了14年,然後再自己所做的領域當然很熟悉了,但是反過來講也就沒有帶大的學習的空間或者進步的空間了。工作逐漸變成這種日復一日的routine,就例行公事。當然很舒服,也很輕鬆,因爲你做的事情你都很熟悉,客戶也很熟悉,市場也很熟悉,工作内容也很熟悉,所以沒有太多的壓力。但是與此同時也沒有太多的發展的空間。然後我覺得buy side,就是做買方,應該是有更好的空間,因爲我們面對的機會是幫助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股票市場,具體的業務實際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爲之前你們可能也知道,中國的A股市場是沒有想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的,只有QFII RQFII這麽一個渠道。所以很多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資產配置都是很低的。但是隨著中國的經濟的不斷地發展,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然後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成為中國全世界第二大的資本市場。這個對於中國的實際的經濟地位而言的話,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的配置是非常低的,調整早晚是要做到位的,就是説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配置的增加是一個非常肯定的事件。我們如果有很好的業績,很好的管理團隊,在這個趨勢中實際上是有很好的這個業務機會。所以我當時覺得第一個考量是這個opportunity,這個機會本身是順應潮流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二個考量具體這個公司適不適合我,我覺得答案也是適合我的,因爲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就是當年找我進中金我的第一個supervisor,我的第一個老闆,然後他在中金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自己就離開了中金,然後創業成立公司,然後幾年下來這公司發展的也不錯,現在他想叫我rejoin他,然後一起跟公司發展。所以這就是兩個問題,答案都是yes。首先這是本身是個很好的opportunity,整個行業趨勢都是有利的。其次具體到這個公司,公司的人也比較熟悉,都認識很多年了,所以我就決定做轉變,但是決定歸決定,轉變下來還是有很多的挑戰,就像你説的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以後,很多事情要重新來過,包括投資者這個群體的拓展,然後投資者關係的建立,以及怎麽樣通過認識這些人,加强溝通,建立信任,然後讓他們能夠有足夠的信心,補簽頭給我摩恩,讓我們幫他們管理。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最快也要一年,然後兩三年才能夠落實一個訂單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必須要實現自己工作方法上和心態上的轉變。就是説第一,工作還是要繼續的,有條不紊地展開。第二就是不可以着急,因爲這種事情你急也急不得,着急也沒有用,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儘量的廣種薄收,把關係網鋪開,然後逐漸的去跟客戶加强認識,加强溝通,讓他們更好地瞭解我們。然後等到市場的時機成熟的時候,再push他們,把錢投進來。所以所謂的轉型也經歷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最少有兩三年的時間都是在轉型期,所以這個是不容易的。但如果你轉型成功的話,reward也是很大的,因爲你進入了一個新領域,然後又可以有新的發展的空間,所以對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的發展是很好的。...因字數限制請在這裏閲讀完整文本: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84k29EEOtYXHS6hLgdnsEfgQ2lkdq2r/view?usp=sharing編輯:黃嘉玥
Chyau Fwu Properties Financial Controller Mr. Ma @ Fireside訪問者:蔣沛芸,周先翼Interviewer: Wendy Chong, Zoey Zhou您青年時家境清貧,但通過自身努力考取會計師牌,並進修了科大MBA課程。聽説當年您爲了節省書費而在圖書館閲讀整日,可以分享一下當日的心境嗎?我們年輕人現在學習資源豐富,更應該向您學習。哦,好啊。首先我現在也很年輕,不是當年年輕。那時候沒錢買書,我不知道你們試沒試過這些情況。因為我考會計師那時候是已經在工作,我是19歲出去工作,要自己湊錢供自己讀書,要去報考會計的考試,包括考會計師。都很貴的,考試費要錢、買書讀要錢,不用想著去上課了,因為你已經沒錢上課。我不知道你們現在對錢的概念是什麼樣。那時候我一開始出來工作19歲,第一份工作工資是一千四百五十元一個月。我記得那時候如果你買本書去考會計師的一科——我們有很多科,有十幾科要考——一科我想那本textbook大概三百多塊。那如果你一年要考四五科的話,你那個月工資就只可以用來買書,你就不用吃飯了。那不可能了,我們要吃飯要搭車,那就不能買書了。那不能買書怎麼辦呢?那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為(遇到?)這種情況預備過,就是,你要考試,但是你沒錢買書。不要說沒錢上課了,有沒有錢上課——不用想了,一定沒有。沒有錢去讀書,只能買書回來讀,但是你連買本書都沒有錢。那可以怎樣呢?那我們那時候唯有影印,去借本書回來影印。那但是當你身邊的同學都好像你一樣這麼窮,那可能連借本書都借不到,因為沒人有錢買第一本。那就很辛苦,大部分我們都找到方法影印,那有些書就真是——我記得——圖書館這個東西我常常拿來講。因為有一科是比較難的,要買三本書。三本書加起來我想要一千多塊錢,那沒有人會有那本書,大家都找不到。最後我是在 (Holly) [3:34]? 圖書館找到了。Holly Reserve Library?。Reserve Library 是什麼概念呢,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就是那本書不讓你借走,不只是不能借走離開圖書館,是不能借走離開Reserve那個area。Reserve的area講的是圖書館的一個corner,你連離開那個corner都不行。那些書大部分都像字典一樣,人們進去是去查一查,check 一 check就要走了。那他讓你每天可以在reserve 那裡借四個小時,也不能離開reserve的area。也就是說你不能拿本書借出圖書館影印。那有什麼方法呢?就唯有每天用四個小時在library看那本書。那就是每天要去看四個小時,也不能take notes,什麼都不行,因為你那個時間四個小時你只可以看,再去take notes已經沒時間。因為那三本書加起來我想有一尺厚,可能你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每天進去看四個小時,接著就要去考試了。好在我那科還是及格的。我不知道這些事對你們來講是天方夜譚,還是想都沒想過會發生的事,還是現在的孩子是怎樣我也不知道。但那時候我們真會發生這樣的事。甚至reserve library是沒桌子沒凳子的。我是坐在地上,把書放在大腿上,這樣看了幾個月。我現在經常跟小朋友講,你們有書、有人教,就真的要認真讀書。講完。據我所知,您沒有大學文憑,但您給我的感覺是人的後天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其實更重要。是啊是啊。我們那個年紀全香港只有兩間大學,只有港大和中大。讀完中五,那時候我們還要讀了預科才可以考大學。其實中五入預科已經很困難,預科再進大學就更加困難。如果是普通學校——就不要講名校了——我想一班預科生三四十人是有一個人能進大學,平均來講。你想象一下,入預科的比例大概是——有五班六班的中五,一半文科一半理科,去到中六只剩兩班,可能是一班文科一班理科,就已經有五分之三或者一半的人被人foul了。就是中五升中六那時候。中六升大學,一班只有一個人進得了——這是一般學校的情況。其實一班有一個人進大學就已經很不錯了,那間學校很okay的了,已經是比較出名的中學了。那如果是不出名的中學一個都進不了大學。我那時候讀中學一向成績都很差,我可以用很差來形容。每年我的目標——不要留級,就已經達到我的目標了。很幸運,我中一到中五都沒留過級。我這個人很討厭走回頭路,什麼都好千萬不可以回頭,不可以退後。去到中五那時候,一直都沒留級但是這麼多年,中一至中五,我有一樣東西是沒試過的,除了留級之外。我就是沒試過每一科都及格,我總是有一些不及格。【笑】就...成績很差啦,那去到中五,我記得那時候講的是1981年,進不了自己學校的預科,進不了中六中七的預科,就去找其他學校。找其他學校都進不了,你現在可能不知道,當時預科有兩種,一種是正常讀中六加上中七,考港大的A level入學試,叫 A level。另一種就是只讀中六,就可以考中大的入學試,叫 high level。讀完中六中七,考A level,你可以報港大或者中大。但是如果你只是讀中六,考完high level,只可以報中大,不能報港大。所以成績好一點的同學就通常會讀A level的中六中七。成績沒那麼好的同學就只可以報high level的中六去考中大,那時候中大是讀四年,港大是讀三年,所以ultimately你是一樣的畢業時間,但是就分了兩批不同的同學了。那時候我連讀A level的中六我都沒有資格就去讀high level的中六,也就是考中大。考完也進不了中大,因為那時我記得全班四十人只有一個進了中大。而我記得我上課的時候老師叫我們不要讀了,你們進的幾率很小,不要這樣浪費著一年了。你要麼全心全意,什麼都不要理——因為當時上一年學只有九個月,九月上課去到明年的三四月考試,其實那時候很辛苦。怎麼辛苦呢,我們第一已經不是一班很聰明的小朋友,成績很普通,第二那是我們讀英文學校,中文很差。但是你讀A level考港大其實可以不考中文,中文可以忘記了它,不及格都無所謂。但是你讀high level,因為要進中大,你中文一定要及格。那就慘了。我們那時候已經成績很差,還要用九個月的時間來考中大high level的中文科。中大的中文科包括了中四中五的中文科和中六有些加進去的課文的中文科,加上中四中五的中國文學。那奇怪了我們大部分同學沒有讀過中國文學,也就是說在九個月的時間內,你除了要溫習中四中五的中文,你要學中六中文的課文,再加上中四中五你沒讀過的中國文學的課文。那就很痛苦的,我們中文已經很慘,再讀成一百課課文,有七十課我沒讀過。那時候如果你不及格你進不了中大。科科拿A都沒有用,如果你中文不及格。我們那時候背書,天天拿著本中文書背,沒辦法。中六那時候我讀完還是進不了中大,其實我可以repeat再讀一次中六,但是我剛才講過我這個人最不喜歡走回頭路,所以我進了TI。那時候的TI也就是現在的IVE,我們那時叫()學院?(13:16)。我那時是讀account,讀兩年,我們叫diploma。讀完之後我十九歲,還不夠二十歲我就出去工作。就是這樣。就是上full-time學就上到十九歲。你們很多都差不多十九歲我想。{Wendy:我們十五歲,不過都差不多}【笑】差不多啦。您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學文憑固然重要,但即使沒有,也可以靠後天業餘時間的不斷進修來彌補,也可以成功。這對我們學習成績未如理想,未必能考入大學的青年人有一定的啓發,您有什麽鼓勵的嗎?其實我覺得現在的讀書環境比以前好很多很多倍,機會已經擺在大家面前,現在差的就是大家的努力,還有肯不肯讀。就算你現在考不進大學,也不代表你人生玩完了,只不過是你人生的很小一部分,還有很長一段路給大家走。之後也有很多方面可以去努力,可以再爭取之後的成就,不用這麼不開心,覺得是這麼大一件事。就是這樣。但是我覺得最終是要努力的,這是很重要的。但是努力是不是一定要現在進得了大學——我覺得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很多朋友進了大學,讀完大學之後就覺得“我已經讀完書了,我已經知道所有我要知道的東西了”,結果出來之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是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我們以前出去工作,我每一年都是正在讀書的,就是讀到年紀很大,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因為我們那時候永遠都覺得自己知道的東西不夠,不停地找東西讀,出去工作一直找東西學,每一天都上學——每一天的意思是你出去工作到二十幾三十歲你都不斷找東西學。我們那時候的風氣是這樣的。我自己就要麼上學,要麼多做一份工作,我很少下班回家就完了,就是我永遠都不會這樣,要麼下班去上學,要麼下班去做另一份工作。那時候我們老是覺得自己不夠,材料不夠。但是現在我回顧我年輕一些的同事很少會這樣,通常的模式就是大學畢業,然後就工作,上班下班就work-life balance很開心地去enjoy自己想enjoy的東西。接著過兩年就投訴為什麼買不到樓。【笑】那就覺得自己已經fulfill完自己的責任,為什麼...因字數限制請按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bit.ly/3Oz3JSA編輯:周先翼Editor: Zoey Zhou
Founder and CEO of OWN Academy Ms. Natalie Chan @ Fireside采訪者:蔣沛芸,吳業澧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So we know that you are the CEO of OWN Academy which is a growing non-profit. You founded OWN Academy in 2016 and it’s already been 5 years. During this journey, are there any difficulties to success that help shape you into a better person?To clarify, OWN Academy is not a non-profit, we’re a social enterprise. We’re an enterprise with a very strong social mission, helping students find purpose in their careers as well as helping companies find the most talented and purpose-driven students. So we, I mean, I think with any type of organizations, when you start it’s super challenging; when it comes to having a concept and you need to turn it into reality… so yeah, OWN Academy is a platform that we want to connect students who are looking for purpose in their career, as well as for companies looking for the purpose-driven and committed young talents. And there are always going to be challenges when it comes to, you know, starting a company from a concept, turning into reality, and honestly challenges also com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a business. And in the beginning of course, having something just as a concept, the first challenge is to convince people why OWN Academy is important and why OWN Academy is needed. And then when it comes to people understanding and believing it, then it comes down to how you grow your business from just being a one-person because I am the sole founder – like, I founded this by myself – how you then convince other people to join your team to grow your vision. And then from there you begin to worry about how you sustain a company, especially when we are a company that is not funded – we don’t have like a sponsor – so how you make the money in order to support that. So right now, we actually just celebrated our 5-year anniversary, and the challenge we have now is how we then take what we’ve learnt in the past 5 years and scale it across Asia-Pacific, because our goal is to be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company that works with all the different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helping their students find their purpose and achieve their highest potential. So right now. our challenge is how we expand the business and actually impact more people. Our goal is to reach 1 million students, so how we do that, is going to be our next big challenge.Wow I see! That’s really inspiring because it’s very difficult to put ideas into action. But I can see that you are very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Congratulations on the anniversary! And I really wish that OWN Academy can be more and more successful in the future. So going back to our conversation. Because I know that you have attended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earlier, would you mind sharing some of your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after meeting such a diverse community of industry leaders and business professionals?Yes, so I was invited to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2019 because I am part of the community called the Global Shapers. Global Shapers is a young changemaker community under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there are about 10 thousand members of us around the world in different cities. Every year, they choose 50 young leaders around the world to attend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as we know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happens once a year in Dublin, Switzerland and the objective of it is to bring all the business leaders and political leaders to talk about how we shape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Please kindly refer to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t3V_O2zpzDyb6tffYzZ8TqrK2PnTcH-N/view?usp=sharing for the full transcript.Editor: Calix Deng編輯:鄧嘉熙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edical Student, SPCC Alumnus Ms. Serafina Chan @ Fireside采訪者:葉澍渟Interviewer: Angela Yip[Angela]: 你好, 今天很高興有你在這裡跟我們一起進行這個Fireside訪談 。我知道你是在SPCC那裡讀書, 二零一七年畢業, 之後就進了HKU讀 Medicine 。 首先我想問, 為什麼你是會選擇讀醫科?[Serafina]: 我覺得影響我的選擇的因素是有隨著我人生的不同階段改變。我覺得我小是候那些因素是比較外在。尤其是我很少時開始我父母就會灌輸我選擇的職業一定要是一份專業。我現在回想返其實是有他實際的考慮。因為如果不是一份專業的話, 是很容易被人替代到。所以我很小開始, 我的選擇是實而狹窄。我會想的是會比較典型的,律師, 醫生, 會計師這樣。之後大個啲就會是受同輩影響, 尤其是聖保羅是比較競爭性的學校, 很多人成績都很好, 很容易就會考慮到些所謂神科。這樣就會用神科來行量度一個人有多少厲害。所以很多人的目標是要進最高分的科, 很自然就會是醫科, 商貨或者法律。那時候也覺得為了可能證明我的成績有幾好或者跟人們一樣,所以就會用這些作為目標了。那是候開始從外在因素變成內在的因素,是比較後期, 在中四中五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學校會讓我們去課外活動 (SCW) 去不同機構, 去試看不同的職業。例如, 有些朋友去了上海一間公司做商業的工作。我選擇去了中文大學一星期的活動, 可以住在中大 和去威爾斯親王醫院那裡去跟隨些醫生去看不同的程序, 觀察醫院的不同地方和中大的不同地方。那是很幫到我同我的朋友。我有些朋友是嘗試後知道自己不喜歡商科, 而我就是試過之後真是覺得我會很喜歡醫科。在後期啲再大個啲就會開始想到人生目標。 我也同意可能到比較後期先考慮到。我想到我人生目標就是我會想影響很多人。這樣就是我認為我可以在世界上留下一個痕跡的方法。我認為做醫生就是能夠在人最脆弱的時候去影響他們 , 那我認為這個就是可以在他們的人生那裡留下最大的影響方法 。如果成為一名醫生是同我的理想吻合的話, 這樣我就認為應該選擇醫科的路線。我是有這個轉變的。我好慶幸我可以從 一個外在的因素變成 一個內在的因素。[Angela]: 謝謝你的答案。因為我覺得聽者都會受到家庭影響選科的, 但是你提及到你的人生目標所以我相信我們都可以學又可以知道自己人生目標是什麼就可以選擇到我們大個想做什麼和揀咩科 。[Angela]: 第二條問題 。你覺得做一個 Medicine 的學生是點樣的?[Serafina]: 一開始最大的衝擊是這一科同其他科有咩唔同。譬如其他科是會很多考試, 很多日常的課業都會計落成績度。但是我哋就會一年考兩次咁就會變成嗰個試帶來很多壓力, 而且內容上面都很多, 一年的東西是一次過考。就算不是一齊考, 他的量都是非常多而且背誦的性質都很重。這同商科不同, 商科可以自由發揮到, 藝術科小著重背族。所以辛苦是很辛苦的, 但是辛苦都未必是絕對的, 因為是看那些人是拿手什麼。有些同學背書能力強所以不太辛苦。其他不同是這一科需要很大責任感, 尤其是有時候是去病房學習。如果我們去問症的話, 或者檢查的話 人哋是很辛苦。他們是病緊的時候給我們去做 或者是一班輪住去做所以個病人會很辛苦。所以要很大責任感是因為你要好好珍惜他給你這個機會, 和這段時間多多學習咁先會對得住個病人。而且很大的責任感也是會很大的成功感。可以見到病人問問題, 而你可以搭到他, 可以紓解到他某些焦慮, 比起你去鑽研某些書, 詩, 或者科學的理論是會更加捉到你的心靈。[Angela]: 謝謝你。發現到讀醫科同我們平時對大學讀書的 typical 睇法其實會有唔同的。[Angela]: 第三條問題 。你認為讀 Medicine 的學生是需要有什麼特質 ?[Serafina]: 我覺得第一樣需要的是自律。他是沒有日常的課業畀你去儲分, 是要靠你一年那麼分配時間讀書, 不要臨急抱佛腳, 因為這麼一定讀唔曬 。第二是體格上也要好少少, 並不是需要身體很強壯, 但是要肯捱因為有時候要長時間在自修室或者去到高年級是要在醫院企幾個鐘, 有時候要犧牲自己不可以出去食好些東西, 要吃醫院飯堂。並不是體格上要好但是要願意犧牲自己的舒適還要肯吃苦。但是最重要是要很喜歡, 要真心喜歡醫科。因為先前說過的辛苦和佢都是一個很長的課程, 是六年, 之後要讀專科, 一路考試,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喜歡的話就會每日過得很辛苦。我也聽過有些朋友是喜歡到不覺得是一份工作。我相信很多人也聽過如果你是很喜歡一份工作,冇一日是覺得係一份工作。我認為這是最理想的境界。但我也覺得未需要逼到自己去到咁的。只要有小小的興趣話, 你都可以看待佢是一個工作但至少冇咁辛苦。所以最緊要的是要有份熱誠。[Angela]: 謝謝你的回應。其實大家都知道讀醫科是很辛苦,所以相信如果冇咗聽完你所提的自律, 捱得苦, 都很難可以繼續醫科這個課程。[Angela]: 好,嚟到我哋今日最後一題。在一個過來人身份, 你會想相同中學生, 小學生, 有啲迷惘的人, 你會想同他們說什麼, 或畀他們什麼 tips?[Serafina]: 我覺得因為很多人暫時都會比較受外在的因素去話畀佢聽他想做什麼。 我認為對我嚟講最關鍵的是幾時將選科的原因變成內在。我認為要有些轉變是一定要認真思考人生目標 。我認為要思考人生目標不是太容易, 要去到一些哲學的程度, 什麼帶給自己快樂, 什麼是有價值的。我認同這些是深奧的。 最好是可以思考這些問題, 當然不需要勉強但如果可以最能夠令到你日後, 你的人生過得開心的話一定係要思考這些東西。簡單啲可以由試的方式去看自己鍾意什麼。例如我們可以中學很幸運可以去唔同唔同的職場試下。 就算學校冇什麼提供也可以自己摸索, 例如可以去到某些地方觀察人哋的工作是點樣。譬如最簡單的就算冇乜機會去到醫院度近醫生, 你都可以去到急症室看他們工作速度, 工作環境是點樣。這些都可以從觀察都可以得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好限制自己的選擇。我都好慚愧, 小時候只是識得諗做醫生, 做律師。但我知道很多朋友去到最後去讀獸醫, marine sciences, zoology。雖然這些需要在外國先讀到, 但是其實外國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一個出路。最緊要是不要限制自己。有些人覺得講出嚟會畀人笑, 有些對天文或者太空很有興趣但是講到話想做太空人會驚畀人笑。 但其實不是。都很多人研究太空, 不要覺得呢啲不可以提 或者不可以去發掘。最緊要是保持住一個開放的態度, 多啲去嘗試, 去思想, 咁就可以確保自己到最後不會後悔。 [Angela]: 你說的真是令人, 令到我都對未來的諗法和路有更加清晰和方向。多謝你今天接受我們Fireside的訪談。因字數限制請按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bit.ly/3katv1qEditor: Hoi Lam Chan
Cornell University Food Science Graduate, Good Night Show 3 Youtuber, Performing Artist Mr. Vincent Law @ FiresideInterviewer: Sherie Kwok采訪者:郭芯如請問您當初為何會選擇修讀food science?當時對於工作前景又有什麼樣的規劃? 我們不少中學生對於未來都比較迷茫,可能對於大學選課或將來的工作有種不確定感,所以想問你是目標一直都那麼明確還是見步行步的呢?我從小學開始在SPCC讀書,一直讀到中二後便離開了香港,相對地比較早離開。去到美國,我在洛杉磯讀高中,之後才上大學修讀Food science。我在讀高中的時候意識到原來自己是非常喜歡下廚的,當時我是廚藝學會會長,也有幫學校物色新的食物供應商。我發覺原來我真的很喜歡與食物有關的東西。久而久之,我報大學的時候,決定報讀Food science,因為我除了喜歡下廚之外,還想從微觀角度認識關於食物的資訊,例如:我很喜歡做蛋糕,而烘培與科學息息相關,譬如我要做出更美味的蛋糕或是研究新的食譜,應該要怎麼做,就要修讀Food science去了解。起初會選擇修讀Food science的原因真的很純粹,是因為喜歡吃東西和下廚。我也認為很少人會對Food science這個科有好認識,是有點可惜,但其實漸漸也發覺有越來越多人喜歡Food science,並希望透過現在的工作推廣Food science這一科,令更多人留意這一個科目,讓更多人願意修讀這一門學問。剛才提到你很早已經過去美國,需要比較自立,請問當時你是如何適應當地的生活和照顧自己?幸虧當時中二離開香港的時候恰好是當地高中的第一年,所以相對上大家都在認識新朋友,都是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尤其當時寄宿裏全都是世界各地、離開家裡到新的環境留學的學生,所以大家都正處於展開人生新一頁的階段,大家的難處也很相似,都會想認識新的朋友,亦相對較容易認識新朋友。因此當時要適應外國生活並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最重要是認識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信我們不少中學生對於food science這一科未必有太大的認知,好奇的問一下,您方便幫我們説説這科在大學會學什麽,而通常工作前景又是什麽呢?)我們高中生很快要做出專業的選擇,決定報科的選擇,您作爲一個過來人,對外國和香港都有一定的了解,請問有沒有一些建議呢?例如我們應該選擇在英美,還是留港升學呢?可否分享一下您的故事和體會呢?我會覺得當時離開想過到美國讀書,能分別經歷兩地教育制度,是很好的融合。香港的教育制度比較注重紀律,就像每一級都有訓導主任負責,在外國雖然紀律依然重要,尤其在住宿的時候(自修時間、lights off),但相對上美國的教育制度會鼓勵同學去嘗試不同的新事物,亦非常容忍同學犯錯——這是我認為兩地教育制度上最大的分別。現在我不時會唱唱歌、上電視節目,其實是起初在美國讀書接觸到音樂的時候發覺自己喜歡唱歌的。又以考試制度為例,當時在香港做數學題,如果算式步驟發現有錯誤,即時最終的答案正確,亦會因此而失去整題的分數;相反美國的老師如果判斷到學生的方向正確,就會有分數——我覺得這樣能鼓勵同學不要害怕犯錯,因而使他們更勇於嘗試——這是兩個教育制度最大分別的地方。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lifestyle and mode of learning in HK and the States? 請問您在大學四年當中最印象深刻的經歷是什麽呢?可否分享一下?我覺得其中一樣就是我在美國發現了自己對唱歌的熱誠。在香港,大家放學後不是去補習就是去上興趣班,每天的行程比較規則;相反,美國的自由度更大,有更多課外活動可供參加。當時規定我們報讀一個美術課程,我選擇了合唱。一次運動比賽中,合唱團要到場唱美國國歌,我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觀眾席的家長驚嘆為何一個亞洲人會懂得唱美國的國歌,還唱得不俗。從此之後,我便帶著這些鼓勵,令我繼續追求我的興趣,為我人生帶來很大的轉變。知道您曾經有幻想過到韓國當練習生,但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在畢業後選擇回香港參加全民造星呢?請問您方便分享一下當時的經歷和心態嗎?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有到韓國交流,也有在當地進行遴選。我有嘗試到韓國追夢,但最終失敗告場。,畢業後,我覺得在香港的就業機會會更有趣,於是我決定回香港。我在高中的時候已有在學校參加戲劇、合唱團、韓團跳舞組合,會參加《全民造星3》除了因為機緣巧合、時機吻合,就純粹是因為我依然嚮往明星夢,依然很喜歡舞台。最大的決定因素就是「夢想」,於是我便決定去嘗試,起碼十年後我不會因錯失良機而後悔。請問剛回港的時候您是從事什麼行業的?讀了Food science的緣故,我其實也是想投身飲食行業,本身我在一家活動策劃的公司工作,主要負責會見客戶和預備活動的飲食。當時我們也有和時尚品牌合作,當有貴賓活動就會需要我們根據他們的主題安排飲食,幫他們策劃活動。對於現階段的您來說會將重心放在做foodie還是從藝的一側?也想問您是如何做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有沒有對於時間管理/解壓的竅門?我有在我的IG向fans發問,問他們未來想多看到食物,還是想多見到我以藝人的身分出現。官方歌迷會的管理員回答:「小朋友才會做選擇,大人兩項都要。」所以我不會從中做選擇。我既然對食物有那麼大的熱誠,當然希望能到不同的小店拍攝,令社會大眾留意、支持香港的小店、餐廳。從藝方面,我也不時會上ViuTV的節目,讓觀眾看到以藝人身分出現的我。所以我認為不必做出取捨,兩項可以並存。至於如何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正在摸索。我現在會更活躍於娛樂圈,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因此很多事情我都需要時間去磨合,是一個很不同的經歷。加上我讚是沒有經紀人,是一個自由工作者,因此在於這個平衡,坦白來說我也沒能完善地掌握。作為自由工作者,可能早上一起床就會在電話看到我所有的客戶、朋友的通訊來往,使工作和娛樂的界線很模糊,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工作的地方。其實我也不太清楚,但我會鼓勵大家多吃好吃的東西,這是我的減壓方法。Editor: Christine Chan編輯:陳均怡Guest Social Media: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foodscience_oppa/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pby80sgrx-FSjKmybaRQ
Civil servant, Church mentor Jeff Chiang and Physiotherapist Victoria Tang @ FiresideInterviewer: Rachel Lee采訪者:李慧
Ms. Helena Sin, Editor-in-Chief of Yellow Bus and Yellow Bus Light, Managing Director of two PR and Event Management Agencies, Chairperson of Seedland Educational Charitable Foundation, Former 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 PTA Chairperson @ Fireside采訪者:蔣沛芸,吳業澧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Wendy: 你管理過這麼多公司,相信很多事情其實都有deadline,都需要time management (時間管理)的技巧,而這亦是一個比較艱難的事情。不過見你每次訪問的時候都是神彩飛揚,不會很焦慮的樣子,其實你亦有很高的EQ。這一方面您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教下我們呢?Helena: 讓我將time management和EQ兩方面分開來說。在time management方面,我發現其實我並沒有甚麼秘訣的。但我發現就算有很多事情做,首先要他們按重要程度分類。你可以先將所有事情都排列出來,然後問自己該如何將它們按照重要程度分類呢?我覺得這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先將重要程度較高或deadline較近的事情先做。而我亦有另外一個秘訣,就是先處理我比較怕的事情。因為你不用怕那麼久,另外亦不會影響你的心情。所以在重要程度的時間表裏,我亦會將我比較怕的事情先做。另外,你在完成每一個工作時,你亦需要對自己十分認識,明白自己需要多少時間去完成你的工作。而這個估算需要是一個準確的,否則假如預計需時三小時的工作,最後用了六個小時才完成,那這樣會影響所有接下來的工作。而對自己能力以及工作複雜程度的估算亦與個人經驗甚有關聯。而當我在寫作或參加不同公關活動時,亦需要進行資料蒐集。當我們進行資料蒐集時,所花費的時間亦是無窮無盡的,你可以做三小時、三天、三個星期甚至三個月。而我認為應該為自己設定一個時限,跟自己説做到甚麼時候該停。當然,如果繼續做下去會對事情了解更深,但你應該要適可而止,對自己有設立一種management。何謂管理呢?假如我們有無窮無盡的時間,我們不需要有時間管理;有無窮無盡的錢,我們亦不需要財富管理。只有一樣東西不足時,我們才需要進行管理。所以我們亦需要為自己設定一個界線。當你按重要程度分類,心中有計畫後,我習慣專注於一項工作,而不會想到接下來或其他工作。假如你為一項工作設立兩個小時內完成的目標,而你在那兩小時全程專注在這樣工作時,你的效率會快很多。我寧願在該兩小時全程投入該工作,然後就不會再想起它。這亦適用於我以往學習時的經驗,例如於公開試時亦習慣無論我的表現如何,於考試過後便不再回想考試內容,馬上忘記它並專注下一科。這亦是我一直的態度,久而久之便變成了一種management的技巧。而在EQ方面,我認為自己仍然學習中。很多人都稱讚我EQ好,可能是因為我的工作比較忙碌,同時亦需要接觸大量人群,常常會出現突發事件。而我亦承認自己可能擁有處理事情時保持冷靜等基本技巧,但我仍然不斷學習,因為身邊總會出現從未發生的突發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反應,而這些亦是我每天正在學習的事情。而我常常認為如果我們能成功完成一件事,每個人均十分滿意,誠然這是一件開心的事;但如果有一項工作我們未能成功完成,過程千蒼百孔,可能我們會不高興,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有所得著。其實人很難從成功中學習的,我們很難從一份一百分的試卷中學習,但永遠對錯的那次印象最深,例如我們改正了一個錯字,下次就會記得正確寫法。當然我們會盡力完成每一項工作,但其實做錯了亦不要緊,只要我們想著這是一個學習過程,我們從中有所得著,便自然沒有甚麼值得沮喪、感到挫折的東西。Wendy: 我亦認同取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另外,專注在做一項事情、從錯誤中學習亦是我十分同意的觀點。我想知道您在大學修讀甚麼學系呢?而它與你現在從事的行業有沒有關係呢?另外,您亦正體驗一個「斜桿」人生,而這種職業規劃令您覺得不亦樂乎,還是有時候覺得力不從心呢?Helena: 其實我的「斜桿」人生並不在我的規劃裏,很多事情都是誤打誤撞出現的。在學時期,我很喜歡語言科目,例如中文和英文便是我最喜歡的科目,而我在理科方面卻表現不佳,基本上是一個文科生。中文和英文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我很喜歡看書、寫作,而當時亦有人曾對我說:「你喜歡寫作,但將來不能靠它謀生的!」我不知道現在還會否發生這種情況,但當時總會有這種聲音出現。但當時家中並沒有傳來太多壓力,沒有要求我一定須向理科或其他生涯方向發展,只要是我喜歡的科目,而且成績不俗,便支持我繼續讀下去。當時我作文等卷別比較高分,但在一些數理科方面,讀起來則顯得有些辛苦。後來我在加拿大念大學,當時修讀經濟,同時副修法文及日文。因當地是法語地區,因此當時覺得不學習法文好像有點浪費,而且很多日常對話亦需要運用法語,可以藉此多加練習,接觸多一種語言。此外,我亦認為學習多一種語言定能對自己有些幫助,並不一定單單為了學習多一種知識。當時,我沒有想過將來職業定必需要於經濟有關,但我唯一知道自己會喜歡一些接觸人的職業。我認為當大家計劃將來路向時,現在很多人常常問一些十多歲的青少年的將來職業,其實他們不會知道自己的路向;相反如果他們切切實實地清楚自己的路向,這才是值得擔心的事情。但青少年可以做到的是,他們清楚哪些東西是他們喜歡的,哪些是他們不喜歡、一定不會選擇的,例如對我來説就是一些於數理科相關的工作,哪些是他們不介意的。而進入下一個層次,就是他們很喜歡、以及想多接觸的。以上均是我們可以問自己的東西,當時我的答案便是一些可以面對人的工作,而我們亦能藉此淘汰掉一些我們不想做的工作。當我大學畢業後,我擔任的職位亦與公關或活動統籌等工作相關。所以整個過程亦牽涉一些誤打誤撞的成分,因為我在中學時根本就不會知道甚麼是公關、甚麼是活動統籌。與我相比,你們尚能透過網上資源接觸多一點相關資料,對相關行業有更多認識。但當時就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比較喜歡對人的工作,所以就選擇了這些工作。累積了一些經驗後,我亦有了自己的公關公司、活動統籌公司以及媒體。其實這些全都是需要對人的工作,例如出版雜誌及經營媒體等,均是適合我的職業,因為每天都需要與文字及不同的人打交道。當我報導不同人的故事時,其實這亦是與人有關的職業,所以整個過程亦牽涉誤打誤撞的成分。至於為何會變成一個「斜桿」人生,擁有不同公司、職業範疇,就是因為整個人不能停下來,對每項工作均有興趣,以及過程出現了很多機緣巧合,透過別人的鼓勵及支持才出現這樣的結果,例如公關公司成立便是因為客人鼓勵。當時我剛分娩,在家休養時有客戶委託我為他寫一份計劃書,而後來客戶覺得我寫得不錯,便叫我直接幫他去說服對方。在這種嘗試的過程中,客戶便鼓勵我直接開一家公司,正式與他們合作,而這亦是公關公司成立的起因。後來接觸更多的客戶,漸漸變成了不同範疇,但最後這些範疇都是互相有關係的。Wendy: 那麼您有沒有特別喜歡哪個範疇或工作呢?Helena: 其實沒有的。當我們做公關或活動統籌時,很多限期都會來得比較急,例如十天後有一個活動,這十天便需要不斷面對著這件事處理不同限期及工作,所以有些時候我好像會投放比較多的時間及精力。有些時候我都會問自己是否比較喜歡做公關或活動統籌呢?其實也同意這種想法,因為我很喜歡整個團隊一起工作,整件事對我來說很有活力,而活動的結果可能很好。甚麼是「好」呢?當活動完結時,如果活動參加者覺得開心、十分享受活動,你便知道活動十分成功,亦為我帶來成功感。而轉過頭來,當我回到辦公書「埋書」,出版一本雜誌時,這是我每個月都要做的工作。我要對著數份草稿,校對內容及排版,但同時我內心亦有一種喜悅,證明這亦是我喜歡的工作。還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很忙碌,每天只有三到四個小時睡覺,但同時需要負責出版一本紀錄作者前往加爾各達,為德蘭修女的機構服務的自傳。那本自傳很厚,幸好我的編輯同事已完成所有編輯、排版等工作,只需我閱讀一次,進行最後檢查。但在如此忙碌的時期,還需要閱讀這本很厚的書,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壓力、一種負擔。有時候當我忙不過來時也曾出現這樣的想法,但當我翻開書本時,我真心感到高興,同時覺得比起這本書需要我,我更加需要這一本書,因為書本內容充滿了一些對我的提點。所以我發現自己亦十分喜歡擔任編輯這份工作,並不能告訴你我更喜歡那項工作。Wendy: 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有意思。有些人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而你則每天都在工作,我覺得你一定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當你十分忙碌時,仍然覺得很高興,這真是一件很好的事。Helena: 當然過程期間也會遇到挫折,發生一些不開心的事,但我們常常討論甚麼是「喜歡」呢?其實就是在過程出現忘我的感覺,那麼你就可以確定自己喜歡這項東西。過程中出現的挫折其實都是小事來的...因字數限制請按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bit.ly/3Ld0KwuEditor: Jacky Cheung
Professor Shen Shir Ming, Retired HKU academic, Founding President of Yew Chung Colleg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Fireside采訪者:蔣沛芸,翟庭悅,吳業澧,陳雋昇Interviewer: Wendy Chong, Serene Zhai, Lawrence Ng, Jason Chan
Mr. Yeung, film director, educator and director of Dream of Tomorrow @ Fireside請你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及講述你的經歷。大家好,我叫楊文輝。我在大學主修中文。雖然我大部分的工作都與中文有關,但單憑我的中文知識卻不能直接完成我的工作。畢業後我曾經擔任過兩年的中學中文老師,之後我開始改變。我其實很喜歡媒體方面的工作,我大學曾經想修讀傳理系,雖然最後讀不到,但我現在反而認爲修讀中文能有效幫助我日後做媒體的工作。我沒當老師後,就開始從事媒介的工作。我先做電台幕前幕後的人,曾經在商台叱咤903有自己的節目。我認爲媒體工作很好玩,因爲背後我可以自己創作,又可以做DJ 工作。幾年之後,我發覺自己不想只靠聲音接觸聽眾,而我的心願是想拍電影,就想:可否將我的創作轉化成爲影像呢?因此,我就開始拍電視和電影。就像剛剛提到一樣,我大學是修讀中文的,雖然做了很多跟媒體有關的工作,但因爲自己還是很愛好電影,所以後來到了英國進修電影。回來後,我一方面繼續創作,拍攝短片之類的東西。另一方面,我修讀完碩士後,我就開始在大專裏教導media production ,我曾經在HKVI,及現在在HKU Space 任職兼職講師。總括而言,我的工作範圍是媒體、電影、創作和教育。 你讀大學的時候爲什麽會選修中文系呢?你是什麽時候開始有這個目標和興趣?其實我一直對中文都有興趣的。在中學的時候,我已經很喜歡寫作,包括寫作短篇故事和歌詞。我最初主要想修讀有關創作的科目,可是升讀大學時,我的成績不足以讓我入讀傳理系,而我又覺得中文系也不錯,所以因緣際會下就選修了中文系。那一刻我的確有點失望,因爲當時我覺得畢業後很大機會不是做編輯有關的工作就是做中文老師,比較受限制,所以相對來說,我覺得那條路好像不是自己最想走的。但現在回顧過去,我很慶幸我讀了中文,因爲如果我讀了傳理系,可能我只會掌握到模式,而沒有好的内容。讀中文能幫助我建立和加强我在内容方面的能力,我覺得這挺受用的。媒體世界會不斷轉變,我最初出來的時候覺得電台很有趣,因爲大家都會聽收音機。但經歷那麽多年後,你們已不會再扭開收音機聽電台節目。雖然媒體模式不斷轉變,但内容就永恆不變。所以,雖然開始讀中文的時候有點失望,但現在我很慶幸自己修讀了中文。 你在香港讀大學,再到英國讀書,再回來香港執教。在過程中我相信你遇過很多不同的人。你可以與我們分享一位令你特別印象深刻的學生嗎?我通常想起的都是一些很大挑戰的學生。我剛剛讀完大學後就在一所較差的私立學校當老師。所謂差的意思是學生本身的質素、成績、成長方面都不太好。有些學生自暴自棄,上課完全不留心聽書。作爲一位初出茅廬, 想盡努力教好學生的老師來説,這種學生令我非常憤怒,我當時不能明白這些學生為何是這樣的。我曾經駡他們,但我發覺結果不太好。我事後再想:你再駡他們有什麽用呢?可能在他們的生活和成長過程中常常被人責駡,再駡他們又如何呢?我對個別一兩個這類的學生有挺大的印象。我事後再想,如果我自己的經驗再多一些,甚至是過幾年我更成熟的時候再有機會遇見他們,可能我就會懂得用一些較爲軟性溫柔的方式與他們溝通。之後我不想再有一種“我是很嚴厲會駡人”的形象,而我想與學生建立一種朋友的關係。我雖然在中學教書只有兩年,但往後做媒體工作時有很多機會接觸年輕人,我教他們怎樣做DJ和怎樣拍片,我覺得這是一種教育。直至現在,除了教大專,我也會到中學與學生做電影的生命教育,我會安排節目繼續與年輕的學生溝通。 我看到你對教育有很大熱誠。無論你早期教中文還是後來教跟媒體相關的知識的時候,作爲一名老師,你遇上的最大挫折是什麽?最初教中文的時候,我覺得挫折很大的。當你面對一群被人放棄以致自暴自棄的學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難以幫助他們。他們本來的成績很差,又無法讀津貼學校,只有在私校讀書。在過程當中,我不斷想怎樣可以幫助他們。責駡他們是不可行的,但縱容他們更會令他們無法掌握讀書的方法,又會令他們失去讀書的心情,那一刻我覺得很挫敗。我當時認識很多跟我一樣做老師的朋友,但我感覺他們的付出看起來更容易得到回報。我卻不斷教導這些學生,但他們也毫無進展。逐漸我就變得垂頭喪氣,他們放學的時候我也就放工,因爲他們根本就不太需要我的幫忙。對於很多跟我一樣很有熱誠的老師來説,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由我最初開始教學到現在已經過了很長時間,現在當老師的都可能越來越辛苦。我們以前不需要做很多行政上的工作,只是專注教書,但現在很多老師都要兼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又要舉辦很多活動。我覺得我的挫折就是不能掌握一套幫助能力上較弱的同學的方法。如果我不是教正規的科目,我就不用這麽執著。譬如説,我教學生做創作、DJ、拍片,從媒體教育的角度來説,最重要是學生有興趣。如果他們沒有興趣,你强迫他們也是沒有意思的。教導媒體的好處就是媒體這個科目不用計算分數,也不會影響學生升學。所以我也能夠秉持與學生的良好關係,與學生溝通就好像與朋友溝通。雖然我過去教書的時候對頑劣的學生比較强硬,但我後來放下了這種强硬的方式。我喜歡用以朋友角度,用溫柔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交談。 作爲老師,你最大成功感時在哪裏得到的呢?你一向都從事教育的事業,傳授自己的知識給學生和年輕人。你覺得你最大的理想是做到什麽?如果我可以透過與學生溝通的過程啓發他們的創意,我會有挺大的滿足感。我很慶幸我是運用有趣的方式與他們進行溝通。譬如説,我教他們做DJ其實是教導他們怎樣表達自己,而教他們做節目是教導他們節目的内涵以及怎樣運用有趣的方法表達自己。教導他們拍片,是教導他們怎樣當一位好編劇、怎樣寫一個好故事、怎樣將你想説的東西以電影或錄像的方式表達出來。創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每個人的表達方法都是可以使用的。當然,創作手法的效果會有高低,但我覺得背後的創作動機是獨特的。只要你能把你想表達的如實地表達出來,而同時能引發其他人的關顧和共鳴就做對了。最重要的是,如我能夠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引發他們對創作的熱誠,而他們再能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我就覺得很滿足。補充一下,近年我特別喜歡在學校與學生一起看電影。一方面他們可以欣賞電影,掌握電影是什麽一回事,另一方面我可以透過電影的内涵刺激他們的思考。電影有很濶的空間可以討論與學習。如果做到這一種啓發,我就會很滿足,所以我就會繼續去做。 在這一個年代,做醫生、律師、老師等專業人士會有較穩定的收入。你決定到英國進修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聽到身邊的人反對的聲音?在我身上就沒有出現。我做老師的時間很短,但很辛苦。我教書到第三年就開始失去聲音,連使用咪高峰也不行。我那時候發現自己是時候要放下教鞭。後來做媒體工作時,我要從低做起。我非常慶幸當時沒有人叫我停止做這類的工作,讓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我在媒體工作的路一直走著,有機會經歷做DJ,拍電視節目和拍電影,之後再到英國讀碩士。我將這段讀碩士的時間看待為一段休息以及對之前工作的整理。我讀完碩士後,就能把媒體創作和教育工作推得更遠。始終你拿到了專業資格,你可以做的東西就更多,就如我能夠教大專的課程。我慶幸我身邊的人都鼓勵我,我自己做得開心就行了。在選擇工作方面,做媒體工作,例如剪片之類,會接一些散作做freelance,有工作就有收入,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對年輕人說,你覺得應該怎樣界定自己想做什麽?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是辛苦的。對比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士,我們做媒介的收入偏低。我認爲現在競爭比我入行時更大,雖然現在參與這一行工作的人很多,但它的各方面發展不斷下跌。我剛出來做媒體工作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那時候某程度上這個行業發展仍然比較向好。對比現在整個行業發展已經跌得很緊要。不過我永遠都會抱著樂觀的心態。我認爲現在的模式跟以前不同,以前我們追求很正統的媒介方式,例如做DJ 要上電台, 但現在互聯網普及,年輕人隨時可以當YouTuber或KOL,這些是我們以前從來都不會想過會做的。所以我覺得當然很多年輕人是接free lance工作, 因爲這行業的正統部分不斷在跌,不需要那麽多人,本身的大環境和技術讓大家做得更容易,這就變得更自由,但相對競爭就會更大。不過這也不是壞事,從樂觀的角度看,年輕人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和能力做媒體工作。現在做媒體的門檻比以前低很多。只要有一定能力和技巧,也有一些Youtuber能夠維持生計。我個人覺得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挑戰和困難,雖然整體的大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可是大家都在走不同的路,不應過分悲觀。我覺得要嘗試保持樂觀的態度,認真裝備自己,因爲總有新的東西,新的可能性出現。 因字數限制請在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bit.ly/3tss8O2編輯:林易欣Editor: Avery Lam
Ms Cheng, solicitor @ Fireside采訪者:葉澍渟Interviewer: Angela Yip[Angela]: 你好! 今天很高興有你跟我們一起做這個interview。首先想問你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一位律師?[鄭女士]: 讀中學的時候, 選科我就讀文科的, 因為很快知道我不喜歡理科那些。我不是讀理科的。跟著之後 A Levels 我選擇了 Economics 和 Government and Public Affairs。關於 public affairs 那些 只是 cover 香港的 system。當時我是 90’ 年入香港大學, 88’ 年讀 A Level。當時就是香港回歸, 我們都會面對 97’ 的問題。我記得我讀這一科的時候很多疑問在腦海。究竟將來香港 會是怎樣? 我們的一國兩制會是怎樣? 我選擇了這科是因為我對時事是很有興趣 。那時我已經是有很多這些問題, 變咗是對 political science , system, 或者香港, 大陸, 我都會有興趣。所以我當時點解會揀 Law 除咗是我 rule out 所有 possibilities, 我不會做老師, business 等等, 我最有興趣的是做同香港有關係的。所以認為可以參與到成個 system, 讀 Law都應該是正確的。我應該是有興趣的。但當時你問我是不是很清楚做律師是做什麼, 或者選擇做這行是做什麼, 當時就不太過肯定。我只是知道是想讀 Law。當時高中不是個個都一心就會知道自己想做律師, 不過就知道這一科都會有興趣, 排除其他科, 所以我就選擇咗 Law。同埋當時我是很想看住香港的 legal system 是怎樣的。我記得我那時候我曾經問老師一國兩制是不是會 work? 這些問題在我腦海種咗喺度, 所以我希望我將來做的事會是很 related。就是咁的。[Angela]: 多謝你的回應。你的回應是很幫到我們。因為你剛才講的處境, 香港回歸, 之後我哋對香港社會的現況很多問題, 我覺得這個情況現在也是發生緊。我相信 想讀 Law 的人也是同你那時的睇法一樣。希望啱啱的回應可以幫到聽者。[Angela]: 第二條問題, 做律師同其他工作有什麼不同?[鄭女士]: 這個問題很難答! 本身這個行業不是太專, 如果同其他行業我就冇得比較, 不過我覺得他是要畀著累積經驗你先至可以一路做得好。同埋他的層面, 每天接的客都不同, 你做的 case 單單都不同。變咗是一生都不斷學習緊。這個行業不是畢咗業就識曬, 或者我學咗滿師就識。而係你一路做也一路發覺是一路累積緊經驗, 去處理你將會接到的 case。這是很有挑戰性的。你是不會悶的。因為單單都不同。因為法律不停改或者案例不停更新, 所以要不停學新的東西, 去處理你面對緊的事情。[Angela]: 多謝! 原來做 lawyer真的是很有挑戰性的一份工。[Angela]: 第三條問題。你覺得律師是要有什麼特質?[鄭女士]: 第一 個是操守, 要有誠信。因為這個行業要對你的客人負責, 對法庭, 要有個責任在身。品德方便要有誠信 (integrity)。不要因為時勢唔同咗, 你的人就變咗, 咁是不正確的。Generally要不怕辛苦, 心思要細密的, 不可以是一個粗心的人, 你好容易就做一啲好唔小心的事。很多時因為你錯咗會令到有好嚴重的後果。所以是要很小心, 要很勤力, 誠實。對我嚟講是要有依幾樣嘢。都要醒目少少, 好多時都要諗遠啲, 諗闊啲, 不需要提及得太多。因為律師很多時都要自己處理問題。去到學園師, 之後不是人人都會捉住你的手繼續學落去。所以其實責任很大, 所以要在各方面的特質都要謹慎, 再加唔怕辛苦, 細心, 誠實。[Angela]: 很多謝你。我們都知道律師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 我覺得做律師的人個個都很醒目, 所以我也很同意你的說法。[Angela]: 第四條問題。你覺得讀 law 有什麼好處和有什麼出路?[鄭女士]: As 一個 subject 嚟講, 我覺得是可以鍛鍊到一個人的 thinking。同埋讀那時都會到很多範圍, 所以法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他怎樣保障各方面的層面就是讀那時先有機會接觸到。我覺得有趣, 想反我讀大學的時候, 不是科科都有興趣, 不過大部分都是很好的過程去train一個人的思維。至於出路, 做律師可以做事務律師, 大律師, 也有人不是行返這條路。不過讀咗呢個知識之後會可以去商業, 因為某些公司都需要讀 law training的學生, 所以嚟做這些 post 都會覺得幫到這個業務。尤其是是接觸個training, 對文件, 接觸客人都有這個好處。很多人都會想做返律師, 但將來很多人之後會轉做 in-house, 個 area 會再收窄啲, 可能要在公司畀 legal opinion 或做consultant。有些人會入政府做大律師或做法官或做 prosecutor 代表政府嗰邊。所以都會有很多不同的出路。[Angela]: 真的發現到讀 Law 真的很多出路。是值得考慮。[Angela]: 第五條問題。你覺得現在在香港做律師的前景是點樣?[鄭女士]: 現在有不同睇法, 撇除政治, 始終律師是每個社會都需要的行業。有套制度, 你怎麼去持守他, 去維護他。如果沒有律師, 有糾紛的時候誰去處理呢? Even 交易都需要。我覺得始終他是一個很專業的行業, 無論社會發生什麼事都不會冇咗這個行業。不過, 他是接受緊很多衝擊, 所以要行多一段路先知道。不要太過悲哀先! 接受咗個training, 不需要諗冇咗呢行, 或者我們要變曬所有事。我覺得暫時我們需要有份盼望先。 一切真的是變緊, 但是不是變曬冇曬希望或者不應該再讀呢? 我認為不是。[Angela]: 我覺得做律師是一個很專業的一科。[Angela]: 最後一條問題。你對於想讀 Law 的學生有什麼 tips?[鄭女士]: 首先要多些問自己我有冇興趣? 我為什麼想讀呢? 有興趣其實是很緊要。個出發點絕對不應該他是不是高薪, 高收入。絕對未必係! 他是穩定, 但是都有他辛苦的地方。訓練自己如果有興趣的話就加強自己的語文能力。 因為這個行業不是呢埋在房間做嘢。你會有你的客人, 你需要解釋給他, 溝通, 所以如果他不識得溝通及聆聽, 或者不識得說到他聽得明就會不好。所以要訓練自己的溝通能力, 表達能力, 語文能力, 這個都好緊要。不需是英文, 因為在香港多客人, 其實都多我需要中文, 所以不可以淨係識英文。另外多啲觀察身邊的事, 令自己的 common sense 強啲。因為你是 deal with 人, 不是淨係學咗嗰樣嘢就識做, 而係每日都同緊唔同的事。所以你對社會同身邊的觸覺都要敏銳。怎樣令到自己敏銳是需要留意身邊的事。不單是書本。也需要不怕刻苦的人, 不怕難到好緊要, 因為 law 好多年都很多嘢讀, 和讀起上嚟都很多困難。考試和功課都需要很多時間。所以你抵抗逆境的能力或者抵抗壓力是需要有的。如果就不容易, 識又不容易做又不容易。要有心理準備和要有使命感。做得這個行業會很想幫到人, 幫到社會, 其實是維護緊一些核心的事。我們的 system 是靠有專業的人去持守。所以學生是需要問自己有冇興趣, 向自己方面去加強。[Angela]: 多謝你。聽到做律師讀又難做又難。[鄭女士]: 如果有興趣就可以解決咗個問題啦。[Angela]: 所以去到底都是看個人的興趣, 是不是? 就應該捱得到?[鄭女士]: 我覺得有興趣同埋很想有嗰份使命感。我反而覺得不是密密賺錢先做律師, 反而係有啲人適合做啲, 有啲人真的不適合。[Angela]: 很多謝你。我相信你所講的一定幫到很多想讀 Law 的。我很多朋友都想讀 Law, 希望聽完你的分享就知道是不是真的適合。多謝你。因字數限制請按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bit.ly/3k2S7JLEditor: Hoi Lam Chan
Olympic Gold Medalist Ms Lee Lai Shan @ Fireside采訪者:吳業澧Interviewer: Lawrence Ng作為一個全職運動員,有沒有特別辛苦的經歷?人們認為做運動員辛苦,不過做什麼也好,也會有挫折和吃苦都是過程的一部分。首先,做運動,例如滑浪風帆,體力需要適當的辛勞,也有精神上的負擔。加上滑浪風帆是戶外運動,我曾經在暴曬、暴雨,甚至最惡劣的下雪天比賽過。做運動員,尤其是參與滑浪風帆,體力上、心理上的挑戰都很多。不過,遇上挫折的時候,回顧初衷和自己訂下的目標,障礙(特別是心理上的障礙)便可迎刃而解。在我人生中,心理的辛苦大於體力的辛苦。我在1989年末才進港隊,很想在1990年亞運取得好成績,可是能力跟其它亞洲運動員的水平還有很大距離,於是與滑浪風帆會和新請來的教練到歐洲訓練了四個月。由業餘選手轉為全職運動員的過程體力消耗很大,自己身體因此未能適應,所以不小心,或是勞損,弄傷了腰部。當時只剩一年時間提升自己水平、追上其它運動員,卻因身體受傷不能訓練和比賽,心裡極為煎熬。1990年亞運時,我的腰還在痛,滑浪風帆除了比賽當刻自己操控以外,都由後備運動員幫忙控制。然而,比賽前把風帆駕駛到比賽場地,往往是搜集風向、調教風帆和適應海面情況的時間,沒有了這些步驟會影響比賽表現,所以我認為準備有所缺失。幸好那次比賽我還能應付得來,拿了一面銀牌,但是我不想重蹈覆轍。儘管有腰傷,心理上也煎熬,我依然沒有放棄,決心繼續參賽。要克服困難,是否需要極大決心或明確的目標?一定。沒有清晰的目標,便會迷失而不知道自己這麼辛苦為了什麼,在谷底裡會十分無助。若有清晰的目標,便能把自己拉回來,走正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前,你曾在不同國際賽事中贏得冠軍。比賽前,你認為勝算有多大?有想過自己會得獎嗎?那次奧運前,我曾奪得世界、歐洲公開賽、亞洲賽冠軍等等許多獎項。我當然對自己有要求,不過面對著新的比賽,不論之前拿過什麼獎,也是要推倒重來,重新開始——不能說因為拿過世界冠軍,就一定能拿金牌。我只能以平常心處理每一場比賽。我當時的目標是前三名,不是奪冠。我在比賽前段比較保守,二、三、四名左右,平均發揮為主。此戰略是成功的,後來計算過,因為滑浪風帆比賽可以扣減最不理想的一場比賽的成績,自己只要在最後一場比賽拿第二名,便能拿到金牌。於是我在倒數第二的比賽開始,變得較為進取,最終在最後一場得第一名;以總成績計算,不算最後一場, 也有金牌。首先,無論以前什麼成績也好,都要以平常心面對新挑戰,由零開始。背負著名銜做事,反而會有壓力。其次,比賽時每一個部署也要有計劃,如比賽前段保守,後段因為機會大了,採用進取的策略。知道你在比賽前被水母螫傷,有否影響心情?一定有。我無非想在此大型、重要的比賽中發揮得好,可惜左腳被水母螫傷至失去知覺,站上滑浪風帆板有平衡的困難。此事發生於比賽前六分鐘,開始時的確有發脾氣,不停拍打滑浪風帆板,埋怨天意弄人,但我知道自怨自艾將使比賽一塌糊塗。幸好賽前不但訓練了技術,還認識了運動心理學,學會控制情緒和壓力,於是短短幾分鐘內調節了心情,然後投入比賽。傷勢令我不能在第一場比賽全程發揮,不過我還是得了第三名。我以此告訴自己,傷勢改善後必能有更好的成績。一件壞事換個角度來看,反成了我的推動力。獲得香港有史以來第一面奧運金牌,一時成名,生活中最大的轉變是什麼?最大的轉變,或者說最不能適應的,是變了一個公眾人物。我常告訴自己作為一個運動員,責任是在比賽獲得好成績,為港增光。一夜之間變了一個焦點人物,的確會不習慣。我記得飛機一到達香港,機艙門一打開,迎接我的是相機拍照的聲音和不斷的閃光燈。我想,糟糕了,我將會面對很大的壓力。在滑浪風帆的比賽之中,我能夠自己下決定,想去哪裡便去哪裡,因此覺得自己是自由自在的。突然之間,人們的焦點都放在我身上了,當晚和翌日早上的行蹤都被報導過,令我極不適應。回到香港,過了祝捷會等活動後,我曾躲在一個沒人到訪、沒有電話訊號的地方把自己困住,因為就算戴著帽子外出,人們憑著背影也認得出我。本來想跟家人、朋友慶祝,但是外出便會被要求簽名、拍照等等,令我感到失去自由。這個情況使我很不舒服,甚至反感,掙扎了幾個月。後來我有尋求心理專家的意見,自己想清楚了,也跟朋友傾訴,換個角度看,發現原來也是一件好事。那些人因為喜歡我,才會這樣做,而且我回應他們也是間接提升了運動員的地位。以前,人們認為做運動員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甚至令人三餐不繼,可是這件事反映了做什麼也好,總有出頭天。能受人注意,未來能夠發展的,就是一件好事。明白了以後,我便開始放鬆了,開心了很多。我當初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傳媒,1996年奧運後,我的對手兼好友,同樣曾經是奧運金牌得主的新西蘭選手Barbara Kendall當晚跟我說,我回去後會有很大的轉變。她也是面對了公眾壓力的問題,躲在衣櫥裡。我跟她,或者是所有金牌選手,都可能要面對傳媒焦點。有人會享受這個過程,有人會嘗試化解心中的不快。作為運動員最需要具備什麼特質?最重要的是堅持的心。無論遇上什麼困難,也要堅持。也要有清晰的頭腦,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目標需要能夠實踐到的,不能過低或過高。目標過低會令人失去興趣而放棄,太高卻做不到。通過做運動員,可以獲得這些技巧。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在辛苦的時候不放棄,創高峰的時候再創高峰,也是要靠自己堅持下去。現今香港許多家長認為做運動員沒有前途,對此有何看法?我認為這個觀點已經隨著香港其它運動員取得佳績有所改變,可是比起運動發展了很久的國家(如美國、中國),香港還是比較落後。對於未來,到底是「錢」途,還是在做運動員時學到的東西比較重要?我小時候是個沒有方向的人,說話不流利,內斂,做事馬虎,做了運動員後,性格、做事態度、說話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轉變。不論一個運動員能否於其項目得到金牌,也會在過程中學到很多。將來退役,回到社會,能把所學在工作上運用。這些得益的價值是很高的。我不認為賺不到錢就是沒有前途,反而作為運動員學到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能應用在將來的工作中。有很多退役運動員沒有得到什麼特別的成績,可是回歸社會的時候卻做到很高的職位。可見做運動員不一定要獲得奧運金牌,最重要的是能夠把運動員生涯所學的應用於工作中,更上一層樓。有否鼓勵女兒將來也做運動員?有很多事是要出自內心。強迫內心不想做運動員的人做運動員是沒有意思的。做運動員需要訓練,如果不想學也不會學到東西。如果她們想做運動員,我非常樂意支持她們,卻不會強迫她們。對於香港體壇有何願景?香港的體育發展在基層,或是精英運動員方面,都一直在進步而有成績的。不過,步伐可以更快。精英運動員方面,從前只有一兩個項目有好成績,如滑浪風帆、乒乓球,現在獲得佳績的項目多了,有羽毛球、乒乓球、劍擊、單車等等。香港有很多世界級的運動員,可見體育發展不斷進步,如果能夠加快速度,便可百花齊放了。有什麼想對年輕人說?如果有一個夢想,無論發生什麼事也好,也要堅持下去。我當初做運動員都時候,沒有人想過香港有人可以得到奧運金牌,但是只要肯堅持,走正確的路,便應該繼續下去。做任何職業,先要有夢想,堅持,然後實踐。編輯:陳琛然Editor: Jasmine Chan
HK Artman Writer and Lawyer Mr. Maurice Lee @ Fireside採訪者:翟庭悅,蔣沛芸Interviewer: Serene Zhai, Wendy Chong你可否介紹你入讀法律系的心路歷程?我的少年時代是七十年代,原本是想做電影和電視,但是家人說電影和電視行業非常不穩定。因為那時沒有人想做創意行業,甚至大學也沒有創意的科目,所以我最終選擇了比較實在的科目。我是讀文科的,文科的出路不是特別闊,當時文科的專業只有會計和法律。那時會計只有Polytechnic (香港理工學院),並不是大學,那我當然是想讀大學,而當時香港大學沒有會計學系,文科可以讀的專業只有法律,所以我選擇了讀法律。你對未來選擇法律這個職業道路的學生又甚麼建議?我覺得⋯⋯我回頭一看,其實我們大家出來工作都有幾種才華,有些人的智商很高,很複雜的東西他們都可以應付,例如工程,這個我覺得比較複雜的,他們都能抽絲剝繭慢慢做好工程。另外一項就是情商了,我們需要跟人交往和溝通,比如情商高的人可以去做老師、社工等。第三種就是科技,有些人對科技很有興趣,那如果你對科技研究很有興趣,就應該選擇有關科技的職業。另外第四種,如果你很有好奇心,你可能適合去做新聞工作者或動物學家,綠色的工作,跟地球有關的工作。第五種就是有很多創意,你能想到很多東西,編劇、文學、設計等職業。最後一種就是跟體能有關,比如跳舞唱歌、運動員,你身體比較好的話,那這些也是一個職業道路的選擇。總而言之,你要首先看你哪方面較強。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好,因為那個年代,香港剛剛起步,而到現在,家長都會說:「這個職業能不能謀生?」,甚至現在的家長會說:「這不只是謀生那麼簡單,你這個職業能不能賺大錢呢?」這些話,比較實在,也會投射,可能自己賺不到錢就想子女賺錢,就把這個責任交給子女,他們自己不能示範如何賺錢,卻經常說要賺錢。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給了你們這個年代一種無形的壓力,也讓你們失去了選擇。其實你們自問,剛才我所說的幾項中,你們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我覺得在我那個年代,你到中環上班,坐在寫字樓,慢慢升上去,直到有自己的海景大房間,就是成功了。大家事業...因字數限制請在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cutt.ly/mbFMNU5編輯:馬凱悅Editor: Sydney Ma李律師分享,如有興趣可細閲: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60812defc71804001e74f3da?utmsource=sharecopy&utm_medium=referralhttps://bit.ly/3gzpSl6https://www.facebook.com/103884977891952/posts/284262319854216/?d=nhttps://www.patreon.com/posts/unusual-film-of-50289072?utmmedium=clipboardcopy&utmsource=copytoclipboard&utmcampaign=postsharehttps://hkartman-mlee.tumblr.com/post/649050692863000576/the-unusual-film-of-our-gurus-stars-patrick-tse
Mr Woody Lam, Engineering Student a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PCC DSE Topscorer @ Fireside採訪者:蔣沛芸,吳業澧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Q: 今天是 dse 開考的第一天,我們也看見了你昨晚在 instagram 那裏 post 了 story 提醒大家要戴口罩和帶准考證等等,很溫暖,請問你爲什麽會這樣做?你覺得是一種聖保羅精神的傳承,還是你想起了去年的今日?又或者可以分享一下你上年考dse時的心情嗎?A: 我覺得是這樣的,這兩年在疫情及社會環境下會令大家難以專注在讀書上,尤其是在過去這一年,雖然我現在離開了香港,但也能看見大家上學有時候要上實體課,有時候要上網課,有很多變化,很多 uncertainties。雖然大家有一個正式的一個月的 study leave, 但心情上也很容易被很多事情打擾,例如現在社會上新聞自由的問題,可能會令學生有很多憂慮。所以我覺得現在開考了,雖然很多人覺得這個考試的成績不代表人生的成功或失敗,但無可否認的是,這個成績的確很大程度上會對你的未來的路向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想跟,不一定是聖保羅的師弟妹,也包括其他學校認識的考生說,到了這一刻,大家就要收拾心情,專注在考試上,好好地做好每一份卷,之後有什麽想法,或在社會事務及其他議題上有意見等等,可以考完再去做。始終這個考試是你人生中,雖然不是非常重要,考得差就世界末日,不是這個意思,但依然是一個值得大家去好好專注做好的一件事。所以我是以這樣一個目的、心態去和大家打打氣,提醒大家要先專注在考試上,之後有什麽想做就等考完試才做。Q: 想請問你一些關於大學的問題,我們知道你現在在劍橋讀書,相信是我們很多人夢寐以求想進的學校。想請問你一開始爲何會選擇這間名校?A: 我從小學開始就在聖保羅念書,過去十八年的人生都在香港度過,十二年都在聖保羅這個環境下長大,很少接觸其他地方的人和事。如果我去HKU讀書,HKU很多都是聖保羅的同學,自己好像依然在同一個環境下生活。我想借大學這個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的人,不只是香港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是在英國裏不同的人,甚至是不同國家的學生,彼此在文化上、成長背景上交流,令我開闊眼界,對於不只是香港,而是整個世界的不同地方能有更深入的認知。至於劍橋本身,明顯地劍橋是一個知名學府,有很悠長的歷史,亦一直受人贊譽,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有幸享受這裏的學習氛圍,瞭解這所大學這麽有名,能產生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政治人物的原因。Q: 請問你是否考DSE之前便已經被劍橋取錄?A: 這其實不是什麽秘密,整個申請程序就是說,在聖保羅的説法就是你要很早開始準備,例如中五下學期就要預備,然後中六年頭就要報名,10月15號要交好所有資料,要填不同的表格,完成入學考試,十二月參加面試,所以大概一月頭就會得到結果。所以這不是我個人的秘密,每個申請者都會在一個特定時間内知道結果。Q: 那你在收到錄取通知後,會否覺得可以比較輕鬆地應考DSE,還是依然會很積極地考好DSE?A: 我覺得這個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爲他們不是無條件取錄我,也要有一個成績的要求。劍橋是學院制,不同學院可能同一科的收生條件也有不同。所以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考量,你有錄取通知不代表你不用努力考好試。第二就是其實我也有一個個人目標,一些熟悉我的朋友也知道,大家高中的目標可能是拿5,但我自己的心態是我要做到最好,不應該失的分我就不應該失,或者我有不明白的地方,雖然我的分數是能穩妥奪得5,但我依然想知道爲什麽會錯,爲什麽那是一個不可接受的答案。所以我想做到最好,不是5**這麽簡單,而是我覺得我的能力能到達這個水平,我就應該好好準備,把握這個機會證明自己,做到最好,看一下究竟自己真正的能力到哪裏。Q: 我們要報五所英國大學,請問除了劍橋之外,你有沒有申請其他學校的建議或貼士能和我們分享?A: 我雖然報了五間學校,包括劍橋,Imperial,Edinburgh,Bristol 和 Southampston ,但我只去了劍橋和 Imperial 的面試。可能大家會覺得牛津劍橋就是最高等級的大學,這些大學和在倫敦的大學都需要面試,其他不在倫敦的就可能不用面試。他們比較看重的是你的personal statement, predicted grades等等,這些是你在報名的時候就應該要準備好的東西。如果報英國大學,做這些準備功夫就更重要。Q: 狀元的背後一定是寒窗苦讀的結果,你覺得你是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你會否曾經也對自己很苛刻?A: 的確是的,我覺得你的理解非常好。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身邊和我一起做事的人要求也很高。例如當時我做prefect的時候,有和老師聊天的機會,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我當時未必有很深刻反省過,但他們對我説,你對自己的要求固然很高,但你會不會意識到這樣會對你身邊的人造成壓力?我後來一想,也真的是,表面上我好像有很大成就,成績很好,但我確實對自己和身邊的朋友也構成很大壓力。所以在這裏我想謝謝陪伴了我很多年的朋友一直忍受我這麽高的要求。Q: 你是狀元,現在又可以在劍橋念書,你覺得自己是不是無堅不摧?還是你偶爾也會像我們中學生一樣會覺得迷茫,焦慮,找不到方向?A: 由始至終,我都不認爲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我會想追求完美,雖然我學術方面比較好,但我在其他範疇,例如運動、唱歌跳舞方面不是那麽好。但在這個社會上,你不是幹這行的,你怎麽會重視自己唱歌、跳舞、運動好不好。在德智體群美的全人發展下,我也會想自己會不會在有興趣的方面有進步。很自然地,我知道自己并非完美,也有很多缺點,在這個充斥著不同價值觀的社會之下,我的不完美的地方可能就是大家不那麽重視的地方,但當然不代表那些事情不重要,我就很完美,不會有這樣的存在。至於我會不會迷茫,我覺得吧,雖然聽起來大家會覺得我在炫耀,但如果你能力不那麽好的時候,你可能沒有那麽多的選擇,不用想那麽多。但在我這裏,我對文理都有興趣和能力,我在選科時也會想自己究竟選文科還是理科比較好,這也是我曾經比較迷失的地方。直到現在,雖然我已經差不多讀完一年,我也會想,如果我當初選了另一科,會不會有不同的經驗、發展。未來我想做什麽,我念完工程我是不是就應該找一份工程工作?還是可能我對法律有興趣,會不會在念一個法律學位,再找一份和法律有關的工作?所以其實我在這些方面也會比較迷茫。Q: 你現在在香港還是在英國?A: 我現在在英國,但我有很多同學是之前聖誕節的時候回去了香港。我們有三個學期,聖誕節之前第一個,聖誕至復活節中間第二個,復活節之後第三個。有同學聖誕回去了之後,第二個學期不能回來,就只能在香港上課。這個學期以考試爲主,所以很多同學會選擇繼續留在香港,下年再回去。Q: 聽説劍橋課程很學術性,你覺得你讀書會不會很辛苦,很大壓力?A: 看你念什麽科吧,我有朋友念HSPS,關於政治、社會、科學的研究,他們可能一個星期寫兩三篇文,至於我念工程系,主要做一些題目,做實驗,聽講座這樣。我覺得是比較密集的學習過程,但我覺得和中學比較是一個不同的體驗。中學裏你要讀很多科,即便我讀理科,也要寫作文。但我現在讀工程,可能一年才有一篇文章要寫,其他時間我只做計數方面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是一個不同的鋪排,不會特別更加辛苦,但也不會特別休閑。Q: 可以分享一下你是如何準備DSE的嗎?A: 我認爲準備DSE不是學習要有的心態,但無可避免的是你要瞭解游戲規則。例如中文作文,記敘文一定要有對比,首尾呼應,要有意象或象徵,頭尾感情要有聯繫才能拿到5**。這是一些考試規矩,是成文地寫在答案上,也可能是不成文的,需要大家摸索清楚,在這一套規則下準備考試。這個是中四中五時需要留心看清楚的。但同時你也應該要爲自己未來的學習準備這個考試,例如我大學想念理科,修讀物理、化學、生物。那麽這三科除了是要念完去考試之外,也是在建構一個只是基礎。所以除了為考試二念書,也應該對科目本身有追求探索。有的人可能會是只爲了讀自己有興趣的科,不理會考試如何考,考試很低分,就問老師爲什麽這個不對,其實是因爲你沒有運用恰切的考試技巧。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會不求甚解,只爲了拿高分,只背答案但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麽。這兩方面可能都很極端,但假如你真心喜歡這一科,想追求學問...因字數限制請在此閲讀完整文本:https://bit.ly/3xpKp1H編輯:黃嘉玥Editor: Claire Wong
N.E.S.T Co-founders. 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 Alumni Ronny, Venus and Jenna @ FiresideInterviewer: Kwan Zen採訪者:關晨H: Host R: Ronny V: Venus J: JennaH: 你可不可以簡單地介紹自己,而NEST這一個組織是做什麼呢?J: Hello, 我是Jenna ,亦都是NEST的其中一個Co-founder。其實NEST是一個我們是2018年開始的一個project, NEST是一個為SEN小朋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而設的一個應用程式,這一個應用程式其實最主要分為兩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希望透過這一個應用程式,令SEN 的家長可以建立一個網絡提供一個平台給他們,令這些家長可以更加容易地照顧這些小朋友,而我們如何可以做到這些呢?我們希望有一個資源集中的功能,因為我們看到社會上面有很多針對SEN的資源,但是這些資源都很散亂,而很多時候家長都未必能夠容易地尋找到這些資源去幫助他們的小朋友。所以我們就會希望這個應用程式可以透過一個地圖的形式會有一個資料庫將不同社福機構他們為SEN提供的服務,我們將它們集中在一起,然後家長就可以用地圖,一個類似Google Maps的形式,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一個地方有提供這樣的服務。這樣就可以容易地接觸到這一類型不同的服務,同時我們這一個應用程式都參考了坊間很多不類的資源程式,所以都希望可以做到一個會為社福機構提供回饋,令他們可以改善他們的服務,由此我們都會有一個評分的功能可以給這些家長為這些社福機構提供的服務評分,然後給予意見令他們改善他們的服務。而另一方面我們這個應用程式,亦都會有一個類似blog的功能,給有SEN小朋友的家長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透過這一個平台接觸更加多他們的同路人,因為大家都明白大家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們很希望可以透過這一個平台給不同的家長分享他們自己照顧他們的小朋友的經歷和困難,更加重要的是令這一班照顧者減輕壓力,從而都是可以幫助到這一班小朋友。H: 從兩三年前開始這個組織的時候,所有事都要由零開始,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你們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從中又學到什麼呢?V: 我覺得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當時贏這個比賽的時候是中4,其實由高中開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職務,在時間管理方面,我們都會有少許壓力。因為學校方面就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建立一個應用程式都需要很多的時間去做溝通,第二個困難就係一個應用程式始終都是我們的創新,我們覺得很多人會去質疑我們的可行性,我們都會作出很多不同的方案去應對不同人對我們的質疑或問題,從而令我們這個應用程式更可行,更能實行。H: 就像你剛才所說高中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這麼多事情,你們怎樣去平衡你們的學業和你們的課外活動同時維持NEST的運作呢?R: 其實我們都認為是學業優先,因為我們在這階段最主要的身份是一名學生。所以我們認為我們都會盡量保持學習優先。例如我們考試的時間盡量都不會去處理關於NEST的事情,或者在我們考試之前兩三個禮拜就會已經完成所有相關事件,令到我們考試期間可以輕鬆一些,會減少這樣的負擔。但是其實關於我們如何分配時間方面,我自己為例大部份的課外活動都左學校內,例如我參加了學校的choir或者2-3個clubs或societies,在這個時候我決定了將在學校的時間都處理了clubs and societies或者我其他的School teams的事,相反的我會預留校外的時間如星期六日去處理有關於nest的事。令到時間安排可以變得更加井井有條,不會有衝突。J: 對於我來說,我就會覺得課外活動和讀書方面我和Ronny一樣,都會覺得讀書是重要的。所以在課外活動方面我反而會參加一些我自己真的感興趣、真是自己好想做好的事情,而不是參加很多項,每一項都不能放太多時間。只會集中參加幾項自己真的自己很想做好的事。之後剩下的時間就用作讀書,所以不會無法平衡。所以我覺得每一件事對於還在讀中學的你們都很重要,要真找一項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什麼都參加,之後令所有事都做不好。V: 我覺得時間管理方面真的要因應每一個人自己嘅需要,因為有些人會覺得課外活動就應該放在學業前面。但我覺得以高中來説最主要的就是要維持自己的學業才可以去發展自己的課外活動。其實我都會盡量去選擇一項最適合自或者自己真的最有需要參加的課外活動,將自己要花費的時間減到最低,而且其實要盡早去作出計劃。因為你 知道在某一段時間會有特別多的事情要做,你就先計劃。像IES比較複雜的,就不要等到最後時段才做,這樣所有東西都堆積在一起,你就會很忙碌沒有時間去做其他事。你就要提早做project,你才會有更加多的時間放在NEST這個計劃上。H: 從你們的Instagram page可見到你們之前都參加了很多不同關於教育、兒童權益的這些活動。 你們打算畢業之後如何去延續之前做的事,以及對未來有什麼計劃或者願景?R: 我們就算畢業後,我們還會繼續積極地去宣傳返NEST這個應用程式,因為我們畢業後就已經是18歲,已經是大人。我們的社會閱歷都會比其他中學生豐富,所以你都會看見我們在IG page都有招募。我們希望在這個暑假之前就完成招募。用我們服務的這幾年,傳授我們的經驗給他們,令他們了解到更多不同的倡議工作技巧,或者兒童權益的重要須知。我們希望這樣去延續我們的薪火。除此之外,好多時候我們處理這 個應用程式的時候都不太清楚,因為我們五人內沒有一個人真的懂得編程。我們把很多的工作都是由救助兒童館他們資助的科技機構幫助我們完成。所以我覺得我們畢業後要都多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然後去嘗試了解多些實際的運作、實務,我們自己有一個更加積極的參與。有關願景方面,我們的最終目標,Jenna一開始都有提過,我們希望可以保障兒童權利之外,同時都可以減少家長嘅壓力。我們會希望將NEST的範圍和規模繼續擴大,人力資源上我們會繼續招收更加多人手之外,我都會希望將NEST的地圖部份都可以擴大至香港,我們現在只有南區的範圍,我們會繼續去擴大。亦都會更加做好我們作為平台嘅角色,加強專業人士和家長之間的聯繫,從而可以做到一個成熟、支持的平台,更加符合我們的宗旨 tights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together。H:到最後一個問題,你們會對有興趣創辦學生義工組織的青少年説什麼呢?有沒有提示、技巧,或者一些意見給他們?V: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將你們有的想法去實行的時候,要思考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因為我們一開始進行這一個計劃時,前身我們都想了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是我們實行的時候才發現很多的想法都未必一定能實行。始終如果你是一個中學生的話,能力始終有限,沒有可能完成你所想很天馬行空嘅想法。而且你要和不同的人溝通而這些人是不是真的會給你這些資料呢,去實行的時候需要什麼支援?而這些支援是不是真的可以透過你自己的途徑得到?J:如果是對我來説我會覺得第一件事是我真的想做一項非牟利的事,要想一想這一個項目在現在這個市場,現在香港有沒有人做類似的事。剛才Venus都有提及,思考一下可行性。因為我們現在年輕,有好創新的想法,很多時候這些創新的想法,但其實實行上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都很着重我們想到的想法是可以的,但我們沒有去想去實行這件事。但我覺得我自己在做這一個項目,真的發現想一個想法其實不難,但是真的要實行一個想法的時候,你如何去實行比去想這個想法更加困難。所以我的意見是去不斷問不同的人,要很主動尋找不同的人幫忙。始終我們比較年輕,本身經歷就真的不多,同時我們的社交圈子都不夠大。真想做到一個影響力,單靠自己其實真的比較難實現。你如何做到在我們未有一個很大的網絡,或者真的很多能力的時候,但真的可以做到一些改變,對社會有影響。我覺得都是要去依靠社會上不同的人幫助你,以我們為例,我們五個都很想去創造一個應用程式,其實我們五個都沒有編程的實質經驗,這個時候我們就真的需要主動尋找不同的人幫忙。這件事我覺得對大家想創立一個非牟利組織或任何組織,其實都很重要。千萬不要害羞,勇敢去接觸不同的人。對於我來說,我是負責做一些比較對外的工作,給予我很多機會讓我去接觸社會上不同的人。而這些人真的需要自己主動接觸他們,他們才會幫助到你。主動問他們多些問題,他們才可以給予你更多的意見幫助你。R:剛才Venus和Jenna都提到一個技術上的可行性,即實行上面的可行性。但是我都想提到一點就是金錢的問題,我們的應用程式編程都需要一定的金錢支持,我們幾個自己都不懂得編程,花費都較大。所以我覺得首先你們要考慮是否有金錢的來源支撐你們計劃的開始。如我們除了得到香港救助兒童會的支持外,其實我們都有香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申請撥款進行這一項服務。是因為有這些撥款,我們才可以真的實行這個項目,維持應用程式的日常運作,而不是就此荒廢,而令它只得空談。我都知道現在有很多學生他們開始的非牟利組織是靠他們自己的勞力,而當他們真的要去付出自己的勞力之外,還要去擴大他們的規模。他們是否真的完全不使用任何的金錢去支撐他們的計劃呢?我覺得如果真的擴大規模和令到項目變得更加長遠的話,我覺得資金可行性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Editor: Joanne Wong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