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i讀書
i讀書
Claim Ownership

i讀書

Author: 黃宇菲

Subscribed: 5Played: 16
Share

Description

歡迎收聽《i讀書》──一本書,換一種活法。

這裡是我,一個熱愛學習、也喜歡說書的靈魂,開的一個溫柔而直白的小頻道。

我會在這裡,慢慢介紹那些我喜歡的書。不一定是排行榜上的爆款,但一定是在我生命某個轉彎處,曾經照亮我、提醒我、甚至狠狠戳醒我的那幾本。

因為我相信,人生會痛,不總是因為現實太殘酷,而是因為腦袋裡的東西還不夠多、還不夠深、還不夠自由。

讀書,不是高尚的姿態,是求生的本能。
是當世界逼你跪下時,你還能在字裡行間站起來的方式。
聽完如果喜歡,也歡迎自己去買一本實體書翻翻看,感覺會不一樣──
因為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靠近自己。

這裡沒有批判、沒有說教,只有一個人在夜裡說書給你聽。
你準備好了嗎?那我們就從第一頁開始。

i讀書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platforms
靈性煉金術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fwubsttyp60801lxgb12w3/platforms
歌聲後的故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itu9j2abhxx08225q7ajqow/platforms
菲你莫屬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8dm53001e8010c449sdm9v

40 Episodes
Reverse
背景音樂[認知非戰場]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579507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當道德成為盲點 你以為自己是正義的,但其實可能只是自以為是。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用25年的研究告訴我們:道德判斷不是理性,而是直覺。就像騎象人只是替大象找理由,真正的主宰是情緒。政治與宗教之所以兩極化,正因我們都覺得「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想打破對立,先承認自己也是偽君子。 當你覺得自己站在真理的一方,很可能你已經失明。海德特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中揭露:道德像舌頭的味覺,有六種味蕾,卻讓我們彼此分裂。左派與右派、公平與比例、關懷與權威…都是真實存在的道德框架。問題是,當我們只看見自己的框架,世界就注定撕裂。那麼,如何讓「正義」不再成為我們的詛咒? #心理學 #道德心理學 #兩極化 #正義 #JonathanHaidt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書籍推薦 #思維轉換 #社會觀察 #人性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孤獨死]#AI時代的超級老人 #AI時代 #長照 #老後生活 #父母安心 #智慧醫療 #科技改變生活 #銀髮族 #不孤單 當你老了,AI可以幫你 你或父母,是否也有這樣的擔憂? 「我一個人要怎麼去看醫生?搭公車太遠,叫不到車,也沒人陪我去。」 「養老金不夠用,生活越來越貴,怎麼撐到退休後?」 「如果哪天倒在家裡,沒人知道……會不會就這樣孤獨地死去?」 這些聲音,是許多老年人與家庭最真實的焦慮。每天面對病患,醫師看到的不只是病,而是對未來的恐懼與無力感。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為了回應這些聲音而寫下《AI時代的超級老人》。它告訴我們:當你老了,AI真的可以幫你。 AI正在重新定義「老後生活」。不只是科技詞彙,而是你和父母每天可能用到的東西。從遠距醫療、自動駕駛、智慧監控,到社交機器人陪伴,它正在悄悄改變老年人的命運。這不是科幻,而是現實。 科技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未來每一位長者的守護者。當你老了,AI會在你身邊,幫你守護健康、生活與尊嚴。或許這本書,會改變你對「變老」的想像。 #AI時代的超級老人 #AI時代 #長照 #老後生活 #父母安心 #智慧醫療 #科技改變生活 #銀髮族 #不孤單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特斯拉:被遺忘的預言家》 背景音樂[特斯拉]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556843 他一生發明無數,卻死時孤獨無聞。 他曾預言「無線傳輸」與「人工智慧」,卻被嘲笑為瘋子。 甚至在愛迪生面前,他的天才只換來一句殘酷的玩笑。 這位科學怪人,為何能在腦中直接建造出完整機器? 為何會在尼加拉瀑布下實現夢想,卻又在事業巔峰後被拋棄? 為何世人只記得愛迪生,卻忘了這位真正的「電流之父」? 六十四歲的他,寫下唯一的自傳,揭開了這些秘密。 讀完,你會驚訝:我們的日常,其實早就活在他的腦海裡。 #特斯拉 #天才還是瘋子 #電流大戰 #被遺忘的科學家 #特斯拉自傳 #科學懸念 #知識短片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真實之樂]https://artists.landr.com/055855545732 他們六個,決定你的人生   我們常以為掌控人生的,是努力、是環境,甚至是機運,但瑞典勵志大師大衛.JP.菲利浦斯告訴你,真正的主宰,其實是體內的「六大物質」。   多巴胺帶來動力與記憶,但過度追求快感,會換來空虛;催產素能讓人感到歸屬,卻也可能讓我們盲目跟風;血清素維持情緒平衡,自我認同卻易因失衡而崩塌;皮質醇讓壓力轉化為突破的力量,但若過量,則淪為焦慮與負擔;腦內啡能帶來幸福感,也可能成為上癮的陷阱;睪固酮能讓人自信與積極,卻也可能推向過度好勝。   這本書就像一份「人體使用說明書」,教你如何調製自己的「人生雞尾酒」,活出最完整的自己。   #人生科學 #多巴胺 #血清素 #內啡肽 #催產素 #睪固酮 #皮質醇 #心理成長 #自我提升 #勵志好書 #非文學暢銷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財富交響曲] 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502581 你以為的財富,其實都錯了?💰💔   一直以為賺到錢,就能過上夢想人生?《人生的五種財富》作者薩希・布魯姆,用一句話徹底擊碎這個幻覺——「在你父母去世前,你可能只會再見到他們十五次。」😢 原來真正的財富,遠遠不只金錢。 時間、社會、心理、身體,再加上金錢,才拼湊出完整的人生五財富。 這本暢銷全球的書,正在顛覆我們對「成功」的定義。 你敢不敢重新檢查自己的人生分數?📖✨       #人生的五種財富 #財富自由 #心理成長 #暢銷書推薦 #人生思考 #財務知識 #心靈成長 #閱讀改變命運 #新財富分數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來滑]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481084 焦慮世代的警鐘  在這個訊息永遠不會停的年代,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快喘不過氣。手機螢幕亮起的一瞬間,好像有人拉住了我們的神經。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強納森.海德特,把這股浪潮稱為「失控的焦慮世代」。他觀察到,在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速下滑——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自殺,數據一路飆升。這並不是某個家庭、某個學校的問題,而是一場全球性的危機。我們這一代人,或許正眼睜睜看著孩子們被推進一個前所未有的數位深淵。   過去的童年,是在外面奔跑、在田裡追逐、在街角跌倒爬起來;而現在的童年,卻更多是低著頭滑手機,用一則則短影音填滿每一分鐘。海德特直言,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正一步步改寫孩子的神經發展。他們少了真實互動,卻多了無止盡的比較和自我懷疑。睡眠被剝奪,專注力被切割,心靈也在演算法下逐漸脆弱。這樣的代價,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社群媒體對女孩的衝擊特別大。研究顯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外貌比較、同儕排擠的壓力。那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讚」或「不回覆」,都可能變成深夜流淚的原因。至於男孩,則是慢慢退縮到虛擬世界,花更多時間沉迷遊戲、減少真實社交。他們或許避免了尷尬與衝突,但也錯過了人際磨合的必修課。這不僅是青春期的傷口,更是整個世代正在面對的「社交殘缺」。   海德特在書裡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既然我們已經看見問題,那我們能做什麼?政府能不能立法規範?科技公司能不能放下流量思維?學校能不能替孩子守下一片無網的角落?而父母,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勇敢地和孩子談談「如何健康使用手機」?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卻是唯一能讓孩子找回自由呼吸的鑰匙。   或許,這不只是孩子的戰場。我們大人自己,也早已被捲入焦慮的漩渦。多少次,我們一邊告訴孩子「不要一直滑手機」,一邊卻無法克制自己盯著訊息。當我們焦躁、失眠、無法專心,其實和孩子正在經歷同樣的困境。這本書提醒我們,不只是守護下一代,更是守護我們自己。畢竟,真正的解方,或許是一起放下手機,重新走回陽光下,去感受那份久違的真實。   #焦慮世代 #社群焦慮 #青少年心理健康 #失控的焦慮世代 #親子教育 #數位焦慮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十年之森]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473911 持續買進的數據真相:投資不必靠運氣   投資的世界,總是充滿了「低買高賣」、「逢低抄底」、「分散風險」這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金句,讓許多人深信不疑。然而,身兼資料科學家與財富管理專家的尼克.馬朱利,卻用大量數據告訴我們:別再迷信這些所謂的「致勝法則」了。馬朱利出身普通家庭,上大學前甚至不知道股票是什麼,長期對金錢焦慮不安,讀過無數投資書籍卻仍沒有安全感。直到他用自己的專業分析近百年股市數據,才找到一條最穩定、最簡單的投資道路——持續買進,讓時間和複利成為你的最佳盟友。   持續買進的概念,就像《原子習慣》所說的小行動累積一樣,關鍵不是「何時進場」,而是「一直進場」。馬朱利發現,許多等待最佳買點的人,往往錯失了市場持續上漲的黃金時光,最終報酬率遠不及那些「盡快開始、定期投入、持續買進」的人。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成本平均法」(DCA),甚至連「上帝」都無法打敗它的長期報酬率。不用擔心是牛市還是熊市,更不用花時間研究每間公司的價值,因為時間和紀律,才是投資最大的護城河。   數據還顛覆了許多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觀念。例如,別抱著現金等低點,那只是浪費複利增長的機會;不要挑單一股票,因為歷史數據顯示,只有 4% 的個股長期表現優於國債,除非你是極少數的選股高手,否則追蹤大盤的 ETF 才是最穩妥的選擇;至於市場大跌,反而是入場的良機,歷史上跌幅超過五成的時期,之後的年化報酬率往往超過 25%,你不必害怕短期下跌。   他還指出了另一個被高估的投資——買房。以 1972 到 2001 年的美國數據來看,如果把原本用來繳房貸的錢,改投資 S&P 500 並再投入股息,報酬會是買房的四倍,還不包含房屋稅、維修等隱性成本。因此,如果買房不是為了自住,租房加上穩定投資,或許才是更理性的選擇。同時,關於 FIRE(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他認同 4% 法則的可行性,但也提醒,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不工作之後,你是否有足夠的生活意義與人際連結,來支撐漫長的退休人生。   《持續買進》這本書,透過實證資料破解了股票、債券、房地產、儲蓄、卡債、退休帳戶等領域的投資迷思,將艱澀數據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的故事,讓投資不再只是專業玩家的遊戲。馬朱利用數據和故事,告訴我們——投資不是靠天分,也不是靠預測,而是靠紀律、耐心與持續行動。無論你是新手還是老手,都能從中獲得一種踏實的安全感,因為你會知道,自己正走在長期勝率最高的那條路上。     #投資理財 #股市新手 #ETF投資 #持續買進 #複利力量 #財富自由 #理財技巧 #DCA策略 #投資心法 #財務獨立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重生的吶喊]https://artists.landr.com/055855477590 正午惡魔:與憂鬱症共生的真實告白   安德魯.所羅門的生命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心理紀錄片。他在《背離親緣》裡探討家庭與差異,而在《正午惡魔》中,他赤裸揭露了自己與憂鬱症的長期共生。最震撼的一點是——他的第一次憂鬱症發作,發生在事業順利、生活圓滿、感情穩定的時候。沒有理由,沒有徵兆,就像身體裡忽然住進了一個陌生人,奪走了所有活力。他甚至在最絕望的時候,企圖感染HIV,只為了讓死亡看起來合理一些。這種絕望,讓我們看見憂鬱症真正可怕的地方:它不是不快樂,而是徹底失去活力。   《正午惡魔》之所以被稱為憂鬱症的經典,不僅因為所羅門本身是患者,更因為他同時具備文學家、心理學家、精神醫學研究者的多重視角。他用了十二個章節,從個人經驗到宏觀結構,把憂鬱症一層層剝開。他問出許多人心中的疑惑:憂鬱症是外在打擊造成,還是內在人格使然?它是心理的裂縫,還是生理的錯亂?治療後,我們變得「正常」了嗎?還是只是另一種不正常?這些問題,他沒有草率回答,而是帶領讀者在反覆辯證中,看見憂鬱症的多重樣貌。   除了理論,他還親身實驗了十多種治療方式。從藥物、談話治療、電痙攣,到新興的重複穿顱磁刺激術、EMDR,再到運動、飲食控制,甚至遠赴塞內加爾參與泛靈儀式。有人或許會覺得荒唐,但對一個活不下去的人來說,任何可能的方式都是救命繩索。這正是《正午惡魔》的可貴之處:它既不神化某種療法,也不否定任何求生的掙扎。每一個案例、每一段體驗,都在提醒我們——對抗憂鬱沒有單一答案,但求生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勇氣。   更深刻的是,他將憂鬱症放進社會與歷史脈絡裡,談到貧窮、政治、族群文化如何影響診斷與治療;他甚至從演化角度探討憂鬱的意義。或許,憂鬱並非純粹的疾病,而是一種人類心靈在面對世界龐大壓力時,演化出的極端反應。這樣的思考,不只是醫學問題,更是哲學與存在的辯證。讀著這些文字,我們能理解憂鬱的恐怖,但同時也驚嘆於人類韌性與想像力的豐富樣貌。   最動人的,是書裡不斷閃現的希望。所羅門說,他與憂鬱症永遠綁在一起,但這不代表生命失去意義。他在無數受訪者的痛苦中,看見了救贖,也在自己的傷痕裡,找到繼續書寫與發聲的理由。《正午惡魔》不只是一本醫學專書,更是一封寫給所有病患、陪伴者與社會的信:憂鬱症可能奪走活力,但它無法抹滅人類對理解、連結與希望的渴望。       #憂鬱症 #心理健康 #正午惡魔 #安德魯所羅門 #心靈書單 #人生故事 #精神健康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https://artists.landr.com/056870126579 我和我最後的人生:癌末教授的真實告白   當生命的列車忽然抵達「最後一站」,你會如何面對?凱特.鮑樂,原本是一位三十五歲的歷史系教授,事業正要起步,家庭正要展開,人生一切看似順遂,卻在此刻被宣判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癌細胞甚至擴散到肝臟。醫生告訴她,她的時間可能只剩兩年。原本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未來瞬間消失,一切規劃都成了泡影。然而,她沒有選擇沉淪,而是用文字與幽默,寫下這段抗癌旅程,帶著讀者一起思索:什麼才是真正活著的樣子?   她的人生從此被迫進入倒數。每週三凌晨,她要從北卡羅萊納飛往亞特蘭大,接受艱辛的免疫療法臨床試驗。這不是保證有效的治療,而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冒險。對凱特來說,每一天都像站在懸崖邊上,眼前的未來是黑暗而不確定的,唯一能抓緊的,只有當下的呼吸與親人的陪伴。她說:「癌症的世界裡,有些面向充滿了意義,例如我們該擁抱現實的每個部分。就算我面臨死亡,卻覺得自己從未如此充滿生命。」這句話不只是她的體悟,更是對所有正在困境中的人最真誠的提醒。   在病痛與死亡陰影的逼近中,她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她開始注意到那些過去看似尋常的日子:孩子的笑聲、丈夫陪伴的眼神、課堂裡學生的提問……這些微小片刻忽然閃閃發光。她明白了,活著並不是不斷追逐宏大的目標,而是學會在有限的時間裡,看見最真實的愛與連結。她說:「我曾經因為背負著過去,被現在的瑣事占據,或是擔憂著未來,而沒能欣賞每個寶貴無價的瞬間。」正因為癌症,她才真正學會「活在當下」的力量。   然而,她沒有陷入毒性的「正能量」陷阱。凱特拒絕假裝樂觀,她選擇誠實地承認恐懼、絕望與失落,並用幽默化解孤獨。她寫道:「活著需要很大的勇氣,就是這樣。每天都會有恐懼、失望和失敗,而到最後,英雄也會死。」這種坦然,讓她的故事不只是病人的日記,而是一面鏡子,讓讀者看見人性的脆弱與堅韌並存。癌症沒有讓她成為「成功戰勝命運」的英雄,而是讓她更貼近生命本身的真實。   《我和我最後的人生》不只是一部抗癌回憶錄,更是一份生命課題的邀請。它提醒我們:人生並非總能由自己掌控,意外與病痛隨時可能發生。但即使如此,我們仍能選擇如何度過當下,如何珍惜所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意義。正如她所說:「無論是否生病,你眼前的人生,就是你最後的人生。」這句話震撼卻溫柔,帶給人一種不容逃避卻值得深思的力量。       #抗癌故事 #人生體悟 #活在當下 #人間真實 #生命教育 #一秒破防 #最後的人生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我知道很多道理] 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272125 腦能量: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 粒線體失調如何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ADHD和其他障礙, 揭示飲食治療新契機, 重獲心理韌性   哈佛精神科醫師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在《腦能量》中提出顛覆性的觀點:所有精神疾病,其實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這個「腦能量理論」以粒線體為核心,指出當細胞能量系統出現故障時,就會引發憂鬱、焦慮、ADHD、雙相障礙甚至思覺失調症等症狀。這個理論挑戰了傳統精神醫學僅靠藥物壓制症狀的方式,讓我們重新認識精神疾病的根本來源。   書中不只是理論性的探討,而是把現有研究串成一個完整的拼圖:大腦需要能量才能正常運作,而能量的來源與粒線體代謝息息相關。當代謝異常發生,情緒、認知、行為都會被波及,導致長期困擾。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即使長期服藥,仍舊無法擺脫反覆的痛苦。   帕爾默博士詳細解析,精神疾病與肥胖、糖尿病、心臟病、中風、阿茲海默症等代謝疾病之間,有驚人的共通點。這些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發炎、荷爾蒙失調、睡眠不足、腸道菌群失衡、壓力過大——同樣會影響精神健康。換句話說,精神疾病不應再被視為「獨立存在的問題」,而是代謝失調的另一種表現。   例如,躁鬱症患者的「躁期」與「鬱期」,其實可能是大腦能量產生過度或不足的兩種極端;而譫妄、腦霧,則與粒線體異常直接相關。當我們把這些現象放回代謝架構中,就能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是提出了許多非藥物的治療契機。帕爾默博士指出,像是斷食、生酮飲食、規律運動、光照與晝夜節律調整、腸道健康、壓力管理與社交支持,都是能影響粒線體功能的重要因素。這意味著精神健康的改善,未必只能依靠藥物,還能透過生活方式的全面調整來實現。   他特別強調生酮飲食的潛力。原本這是治療癲癇的方案,如今被證實能改善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狀,甚至讓多年無效的病患重獲清明。這不僅是臨床觀察,更有多項案例與實驗支持。   《腦能量》並非只是科普,它更像是一份代謝治療藍圖。書中最後幾章提供實際策略,幫助讀者制定個人化的代謝調養計畫,把遺傳、發炎、荷爾蒙、睡眠、營養、毒物暴露等因素納入考量,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干預模式。這種跨領域整合,讓精神醫學有了全新的希望。   對於那些被反覆治療卻始終無效的病人,《腦能量》帶來了新的解釋與可能。帕爾默博士強調,我們不能再用「壓制症狀」的思維來看待精神疾病,而是要從恢復大腦能量著手,幫助腦細胞重新找回節奏與平衡。   這本書受到醫學界廣泛肯定,許多專家認為它將改變精神醫學的未來。它不僅適用於重度精神疾病,也能幫助那些困於輕度焦慮、失眠、腦霧的現代人。對一般讀者而言,《腦能量》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希望:我們能透過調整生活方式與代謝,真正改善心理韌性,重獲心靈自由。   帕爾默博士以科學與臨床證據,打破了舊有的思維框架。他的腦能量理論讓我們看見,精神疾病並非宿命,而是一條可以逆轉的能量之路。     #腦能量 #精神健康 #憂鬱焦慮 #心理學 #粒線體 #代謝醫學 #生酮飲食 #身心靈 #健康逆轉 #哈佛醫師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崩潰邊緣]https://artists.landr.com/990591957824 崩潰時的救生繩:五大自癒工具 我們常常在生活裡被情緒淹沒:焦慮、不安全感、憤怒、無力、自我懷疑。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沒有預警,卻能瞬間擊垮我們的日常。《自癒:成年人崩潰自救指南》提供的不是「找原因」式的心理分析,而是一套可以立即操作的實用工具。兩位作者菲爾‧施圖茨與巴里‧米歇爾斯,將自己數十年心理治療經驗濃縮成五種「工具」,幫助我們從崩潰邊緣拉回自己。這五項工具分別是:逆轉渴望、積極的愛、內在權威、感恩之流與危機。這些方法的核心精神不是逃避痛苦,而是穿越痛苦,轉化它,並在行動中重獲勇氣與意志力。 「逆轉渴望」是第一個工具,它適用於那些我們一直想逃避的任務或情境。人性習慣於待在舒適圈,寧可容忍停滯,也不願意面對挑戰。作者提出,若能學會迎向不適,把那股恐懼與抗拒轉化為行動的推力,我們就能真正突破困境。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再等到「有心情」或「不怕了」才行動,而是用逆轉思維,在恐懼面前選擇前進。這像是跳進冷水裡,一開始刺骨難耐,但越快適應,身體與心靈就越強健。 第二個工具是「積極的愛」。當我們被某人激怒,往往會困在反覆的回想、報復幻想裡,這被書中稱作「迷宮」。迷宮讓我們的人生停滯,而對方卻早已在自己的世界裡繼續前行。積極的愛,就是在憤怒時練習對對方釋放善意,甚至是一種能量的想像。這並不是要原諒或縱容對方,而是讓自己不再被恨意拖住。當你用愛中和怒氣,實際上是幫自己脫困。就像拔掉插頭,讓心裡那台「憤怒機器」停止運轉。 第三個工具是「內在權威」。很多人面對壓力場合,容易變得僵硬,甚至語塞,背後其實是深層的不安全感作祟。內在權威的練習,就是喚起自己內心穩定而強大的影子,承認並擁抱脆弱,但同時堅定表達自我。這不只是說話技巧,而是一種態度:當你帶著「我有存在的價值」的信念去行動,別人也會感受到你更真實的一面。這是自我肯定的具體展現。 「感恩之流」是第四項工具,對抗的是無窮無盡的負面思維。憂慮、自我批判、憎恨,都像烏雲一樣籠罩生活,讓人無法看見光亮。作者提醒,感恩不是單純的口頭禪,而是一股持續流動的能量。當你真實地練習去感受「感謝什麼」,專注於哪怕微小的美好,就能把思維從死亡式的鬥爭,轉向生命的延展。感恩讓我們不再是困獸,而是參與一場更大、更宏觀的生命旅程。 最後一個工具是「危機」。許多人即使學會這些方法,仍會在某天放棄練習,覺得「沒必要了」。危機工具就是提醒自己,這種鬆懈本身才是最大的敵人。真正的成長不是一次突破,而是持續的堅持。作者將其比喻成「無孔不入的敵人」——只要你停止使用工具,就會掉回原本的黑洞。危機不是要你生活充滿緊張,而是讓你清醒:意志力必須反覆鍛鍊,否則就會被吞沒。 #成年人崩潰 #自救指南 #心理療癒 #勇氣 #意志力 #正能量 #書籍推薦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我要鈔能力] https://artists.landr.com/055905626053 窮人不是懶,只是規則不一樣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一位來自印度,一位來自法國,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待在象牙塔裡看數據的學者,而是長年深入非洲農村、印度城郊、印尼社區與南美貧民窟,去看、去問、去感受,貧窮背後的真實邏輯。二零一九年,他們甚至憑藉對減貧研究的突破性貢獻,拿下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用的不是艱澀的公式,而是透過大量實地調查和真實案例,拆解我們對貧窮的刻板印象: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活在一套高風險、機會成本極高的規則裡,一次失誤,就可能一夜回到原點。   在書中,作者用「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測試補助、教育、醫療等政策能不能真的改變生活。結果常常顛覆我們的想像:送更多免費蚊帳不一定能消滅瘧疾,因為如果沒有教育與行為改變,它們可能只是堆在倉庫。窮人做選擇時,也有心理與文化考量——有時他們會用有限的錢買節慶煙火或好吃的零食,不是浪費,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我還是個人」,不只是生存機器。當收入不穩、風險過高時,人們自然會追求短期快感,因為長期計畫的風險太大,這是被迫養成的短視策略。   健康與教育,看似容易改善,實際卻充滿陷阱。即使有免費醫療,很多人不一定會去用,原因包括不信任、資訊錯誤、以及延遲收益的不吸引力。比如在印度,只要家長帶孩子去接種疫苗,就送一公斤扁豆,接種率就從百分之六暴增到百分之三十八。教育上,硬體到位不等於孩子學得到東西,師資缺勤、課程與孩子程度脫節、家長耐心不足,都可能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當基礎還沒打好,就硬推進度,孩子很快失去自信,甚至輟學去工作。   至於創業,很多窮人的「當老闆」不是夢想,而是沒選擇。他們開的小店、小攤、生意規模小、利潤薄,無法積累資本,也不敢擴大,因為擴張意味著更大風險。小額貸款曾被視為減貧神兵,但研究發現它短期有幫助,長期卻難讓大多數人翻身。借來的錢往往用於應急,而不是能帶來長期回報的投資,因為在高壓生活下,人們沒有餘力等長遠成果。   作者指出,很多減貧政策失敗,並非資源不足,而是制度扭曲與執行走樣。糧食補貼被中間層截留、教育建設只蓋外殼、醫療資源分配失衡,讓政策淪為數字遊戲。解方之一是讓受益者成為監督者,把預算、進度、支出公開給社區,降低黑箱操作。真正有效的減貧,必須同時處理經濟、文化、心理、政治四個層面,並持續試驗與調整,而不是一次性方案。窮人不是靜止的,他們每天都在有限選項中求生,解法必須貼近這種流動性與不確定性。 #貧窮的本質 #社會觀察 #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思維 #減貧策略 #人性洞察 #閱讀分享 #改變世界的書 #知識改變命運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 [一炁還元]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232303 一炁之源:從《炁體源流》回到自己的路   有些書,一翻開就像踏進另一個時空。《炁體源流》就是這樣。它不是枯燥的修道理論,而是像一位長者,在夜裡低聲告訴你一條能救你一命的隱路。全書從古代道家經典如《太清元道真經》《悟真篇》《太上修真玄章》一路整理,兼有詩、歌訣、圖解,甚至呼吸、築基、煉丹的細節。米晶子編纂這本書,不為出名,而是為了傳承——安靜、穩定、卻有力量的傳承。   書中談「一炁化三清,三清生五氣」,從混沌到萬物的生成,並不神話化,而是從內而外的自然演變。道家修煉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觀照自己,讓呼吸、氣脈、心神回到有序。像「氣欲住,先須納;氣欲行,先須止」這種看似繞口的智慧,其實就是生命節奏的提示——先收再放,先停再動。   《金華宗旨》中的「回光返照」更是核心:把慣性向外的目光收回來,看見自己內在的那道光。道家分元神與識神,修行就是讓元神主導,識神退位。這不是 KPI 制的速成,而像種樹,需要百日立基——守精、聚氣、安神,最後回歸虛無中的自在安定。   修煉不是遠離人間,而是學會「守中」。小周天是體內氣脈的循環,大周天則是與天地同呼吸。當氣順、路通、神明,外界再吵,你也能穩。這種「金丹」不是仙藥,而是內在的不動搖——不被情緒拖走、不被慾望牽引、不被恐懼壓垮。   《炁體源流》最後的歌訣、碑文、道情歌都在說一件事:修行是回到自己。你只要會呼吸,就能煉炁;能守心,就能還神;能靜下來,就能回到圓滿。修行不在山林,不在書本,而在你日常每一個選擇不跟情緒走的瞬間。光可回者,性也;光不回者,識也。那顆光,一直在等你回家。   #炁體源流 #道家智慧 #回光返照 #內觀修行 #呼吸冥想 #金華宗旨 #修行之路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莫名其妙]https://artists.landr.com/056870934990 被困住的不是你,是那個你不敢面對的「萎靡」 你有沒有過那種日子?早上起床沒有討厭這個世界,但也完全提不起勁。該做的事都有做,甚至還能笑,卻好像一直在自動駕駛,像個空心人一樣過活。不是憂鬱,也不是快樂,就只是——沒感覺。這種介於健康與病態中間的狀態,有個學名,叫做「萎靡」。社會學家科瑞.凱斯說,這不只是情緒低潮那麼簡單,而是「心理功能」的缺席,是一種容易被忽視、卻深深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亞健康狀態。 人會萎靡,往往是因為壓力已經默默把我們的熱情榨乾,卻還要逼自己撐下去。凱斯指出,I型內向者常因內耗陷入無止境的腦中對話,E型外向者則可能因為資源耗盡而再也無力向前。這些人不見得會哭、不見得會想不開,卻一天比一天空洞。你開始不在意事情了,開始質疑自己努力的意義,開始在人群中也感到孤獨。這不是你脆弱,而是你太久沒有好好照顧那個疲憊的內在自己。 《萎靡與心盛》最大的突破是,它告訴我們——與其等待哪一天「好了」,不如主動打造一個能讓自己「心盛」的生活。所謂「心盛」,不是單純的快樂,而是一種內在功能的全面運作,它包含情緒幸福、心理幸福與社交幸福三大元素。作者認為,沒有這三者的支持,我們就像一台沒電的機器,只能靠意志勉強前行。真正的療癒,不是讓我們變得樂觀,而是讓我們重拾參與人生的能力。 這本書最貼近人心的地方,是它提出了五種「心理維生素」,幫助你具體走出萎靡的黑洞:一是透過「感知學習」創造新的成長故事;二是與可信任的人建立「歸屬連結」;三是學會「靈性超越」,也就是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四是找到能讓你發光的「個人使命」;最後是「無壓玩樂」,讓自己重新體驗純粹的放鬆與當下感。這五個方向,像是幫你重新搭起的心理地基,一磚一瓦,把你從空心中慢慢築回一個能感受、能選擇、能行動的自己。 《萎靡與心盛》不只是一本「教你走出低潮」的書,而是一場針對當代社會集體心理失重的深度剖析。它不喊口號,也不指責讀者「不夠努力」,反而溫柔地說:你不需要變成什麼別人期待的樣子,只需要重新認識那個你早已忘記的自己。這本書適合每一個還在撐、但也渴望改變的人。不是為了「變得更強」,而是為了學會「好好活著」。萎靡,並不可恥;但讓它成為人生的主旋律,就真的太可惜了。 #心理健康 #情緒低潮 #自我修復 #emo日常 #內耗世代 #萎靡與心盛 #CoreyKeyes #現代病 #亞健康 #成長日記 #心靈重建 #內在療癒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讓他們去吧]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188273 讓他們去吧,你留下你自己   《The Let Them Theory》這本書的書名翻成中文就是:「讓他們去吧」。三個字,聽起來很輕,卻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你長年壓抑的那扇門。你以為拒絕別人會被說自私,保持距離會被說冷淡,說「不想去」會讓朋友不再邀你。可是你心裡明明累得要命,只是從來沒被允許照顧你自己。這本書不是教你怎麼反擊或逃走,而是教你怎麼留在自己的位置,怎麼學會穩穩地站在「自己那一邊」。   它的作者,是世界知名的動機演說家 Mel Robbins。她曾經在TED的演講點閱超過兩千萬次,也寫過暢銷書《五秒法則》。這次,她與自己的女兒 Sawyer Robbins 共同創作,兩個世代的聲音交錯,一個是走過人生風雨、語氣溫柔有力的母親,一個是還在摸索世界、誠實寫下脆弱與困惑的女兒。這本書就像一場深夜的母女對話,不只是經驗傳承,更像是一場共同找回自己的旅程。   書裡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你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才存在,你是為了做你自己而活。」當你把注意力從「他們怎麼看我」拉回到「我現在好不好」,你會發現,原來你早就累了。你太習慣照顧別人的期待,忘了問一句:「我想怎麼過?」學會拒絕不是要你變得不好相處,而是你終於願意誠實地說:「我也有極限。」   這本書沒有嚴肅的理論名詞,沒有高高在上的命令句,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陪你慢慢學會怎麼說「不用了,謝謝你」,怎麼說「這件事我無法承擔」,怎麼說「我累了,今天我想留一點時間給我自己」。拒絕、界線、自我價值、情緒選擇……這些你在心裡轉了好幾圈的字,它們在這本書裡,終於變得溫柔且有力量。   最終你會發現,「讓他們去」其實不是放棄人際關係,而是放棄讓別人主導你的情緒。你還是可以關心別人,但不再用耗盡自己的方式去愛;你還是可以參與,但不是硬擠著微笑裝沒事。當你開始這樣生活,你會發現,有些人慢慢走遠了,有些人走近了,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總算沒有走散。   #讓他們去吧 #TheLetThemTheory #MelRobbins #界線練習 #自我價值 #心理療癒 #SayNo #自我接納 #SawyerRobbins #溫柔清醒 #情緒整理 #成長療癒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潘朵拉的禮物] https://artists.landr.com/056870935898 這本書,是讓比爾蓋茲、彭博、Netflix創辦人都點頭的成功祕笈   你是不是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決策精準、成功連連,而我們卻在資訊過載中越陷越迷?那你真的該看看這本書——瑞·達利歐的《原則》。它不是什麼大道理的空談,而是一本從失敗中走出來、活生生經過考驗的「人生使用說明書」。達利歐不是天生贏家,1982年他大膽預測美國經濟會蕭條,結果大錯特錯,公司差點倒閉。他就是在那場危機中,學會了什麼是謙卑、什麼是原則。他說:「我並不聰明,只是懂得學會如何處理我不知道的事。」這句話,值得每一個想進步的人寫下來貼在辦公桌上。   很多人以為成功就是靠聰明才智,但達利歐告訴你,真正的核心是——對現實的誠實。他強調「極度真實、極度透明」,意思是你必須面對事實,哪怕它不舒服、刺耳、打臉。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他的公司橋水基金裡,員工之間的對話可以直指痛處,不搞背後小動作,也不靠人情給晉升。你做得好不好、你的判斷值不值得信任,都有數據、有歷史、有系統去評估。這是企業文化的革命,也是對人的徹底尊重。   其中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就是「可信度加權」的決策制度。什麼意思?簡單來說,開會的時候不是一人一票,而是看你對這個領域到底有多少經驗、有多少次判斷是準的。這讓那些真的懂的人說話有分量,而不是位高權重的人壓倒一切。像這樣的機制,不但讓團隊做出更準確的判斷,也大大減少了辦公室政治。你會開始想:如果我也能這樣管理團隊,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   他也提出了「創意擇優」的觀念,讓人眼睛一亮。傳統上,我們總是鼓勵團隊配合、服從,但達利歐反其道而行。他希望大家都能發表觀點,甚至還為每個員工製作一張像「棒球卡」一樣的資料表,上面寫著他的性格特質、過往的判斷準確度、擅長領域等等。這些資料不只是記錄,更成為公司決策的依據之一。當我們說尊重人才,不就是應該這樣有系統地了解每個人,而不是只看表現的一兩次起伏?   你會發現,《原則》這本書不只講工作,更講人生。達利歐要我們勇敢面對錯誤,因為錯誤才是進化的燃料。他說:「你能承受多少現實,就能成就多少未來。」這句話太扎心了。無論你是創業者、主管、自由工作者,還是只是一個想讓人生不要再原地踏步的人,《原則》都能給你一盞燈、一把尺、一張地圖。它不是要你變成誰,而是讓你真正認識自己,並寫下屬於自己的那份「原則手冊」。   -「這本書,把華爾街變透明了」 -「錯一次,學會一輩子!他差點破產,卻打造全球最大基金」 -「公司要活,就要像機器一樣運作」 -「極度真實+可信度決策=成功?」   #原則 #瑞達利歐 #人生策略 #職場成長 #管理學 #企業文化 #成功思維 #自我進化 #橋水基金 #財商提升 #極度真實極度透明 #人生進化論 #職場生存指南 #自我成長必讀 #財經書單推薦 #工作與生活原則 #成功法則 #商業思維 #管理大師 #個人成長工具書 #比爾蓋茲推薦書 #書單分享 #進化思維 #讀書不難 #人生必修課 #宇菲說書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你在我却不在]https://artists.landr.com/990591957824 被連結吞噬的親密感 有沒有一種時刻,你明明和最親密的人坐在同一張餐桌上,卻彼此無話可說,只是在各自滑著手機?你們的臉書互相關注,IG限動天天更新,卻好像越來越不了解對方。這就是《在一起孤獨》要說的殘酷真相:我們被科技綁住了,擁有前所未有的聯繫方式,卻從未如此孤單。這本書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被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她提出一個問題——在我們擁有「連結自由」的時代,為什麼我們害怕真正的親密? 我們用訊息取代語音,用貼文代替眼神,用表情符號代替情緒。看起來人脈滿天飛,但當要真的一通電話、一次面對面,我們卻退縮、尷尬、害怕暴露脆弱。我們變得擅長編輯自己,卻不懂怎麼赤裸地相處。雪莉.特克花了超過三十年觀察這場數位變革,她說,我們並不孤單,但我們害怕「在一起」。 從小孩開始使用手機到長輩迷上LINE群組,這不是一代人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集體變化。我們每天與幾十人在線上互動,卻不再真正傾聽彼此說話。她在書中提出「連結不等於溝通」,我們不斷追求連線,卻忘了心與心的距離從來不是靠Wi-Fi就能縮短的。甚至有些人,寧可和機器人說話,也比跟家人來得自在——這不是未來科幻片,是現在正在發生的現實。 更殘酷的是,我們的數位習慣改變了「親密」的定義。在線上,我們可以選擇展現的版本、設計反應時間、逃避即時衝突,這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溝通變得輕鬆了。然而,這種「輕鬆」其實建立在「疏離」之上。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會處理「即時情緒」——憤怒、悲傷、失望這些複雜感受,都被濾鏡、表情包、已讀不回給掩蓋了。 但書中也沒有要我們全面否定科技,特克提醒的是:要覺察「使用」與「被使用」的界線。我們可以使用社群媒體與親友保持連結,但不能讓它取代我們與人相處的勇氣;我們可以透過訊息了解彼此的近況,但真正的信任,仍然要靠眼神、聲音、肢體與時間累積。當我們能重新學會傾聽、等待與停留,也許我們終於能「在一起」,不再孤獨。 ■作者簡介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 現居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MIT科技和自我創新計畫(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and Self)創辦人兼主任,也是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投身科技心理研究超過三十年,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著有《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The Second Self)、《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 the Screen)(皆為遠流出版),以上兩書與《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構成三部曲。她曾獲《女性》雜誌票選為年度女性,《君子》雜誌評選為改變國家「40歲以下的40人」之一,《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和《連線》等都曾報導過她和她的研究成果,並獲邀CNN、CBS、NBC、ABC、BBC等眾多媒體嘉賓。 #在一起孤獨 #數位孤單 #現代人焦慮 #社群焦慮 #雪莉特克 #人際關係 #網路文化 #科技與孤獨 #親密感喪失 #TED演講推薦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不要再對我PUA]https://artists.landr.com/055905045151 你努力改變自己,希望成為好伴侶、好員工、好兒女,卻始終無法獲得肯定。 也許這不是因為你還不夠好,而是你無意識地被操控了…… 你對自己的看法往往來自周圍人的評價?你是否總在向父母、伴侶和領導道歉?你的父母數落你的穿著、工作、朋友還有交往對象,你卻反思也許他們的意見都是對的?你很難做出簡單的決定,並且經常自我懷疑? 如果你也符合以上的情形,小心!你很可能已經被“煤氣燈操縱”了! “煤氣燈操縱”是一種陰險的情感虐待和操縱形式,很難識別,甚至很難擺脫。這是因為它觸發了我們內心無比恐懼的誘因:被遺棄;還觸發了我們內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賞識和被愛的需求。 在這本開創性的著作中,擁有超過30年心理諮詢經驗的知名心理治療師羅賓‧斯特恩博士向你展示了煤氣燈操縱的運作模式,從認清煤氣燈操縱的三個階段,到停止煤氣燈操縱的五種方法,以及你該如何決定哪些關係還有救、哪些需要儘早離開的判斷準則。只要提高警覺、保持坦誠、學會求助,你便可以立刻終止這些“毒性關係”。你也會發現,你值得對自己更好一點!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這世界會更好嗎] https://artists.landr.com/057829075245 人性的光與暗:暴力歷程的啟示 回溯至帕斯卡對人性的洞察,恩怨與矛盾同時存在於精神深處,暴力與理性交織,正是平克探究的起點。人在矛盾與破碎中成形,既能製造浩劫,也能成就和平。斯蒂芬·平克以實驗心理學與認知科學視角,挑戰我們對暴力的直覺認知,揭示人類歷史上因各種制度與文化進步,竟造就了最和平的時代。   書中凝聚了大量血腥歷史範例:從《舊約》中屠殺與獻祭,到莎士比亞劇作與格林童話的血腥肢解,中世紀歐洲的暴力常態與公開行刑,再到美國建國者之間的決鬥與奴隸販賣。殘酷刑罰與死刑濫用曾經是社會日常,人們對婦女毆打、孩童虐待、原住民滅絕都冷漠以對,那些早已成為史書裡的血淚痕跡。   平克以數百幅圖表與地圖,結合量化資料,呈現暴力下降的驚人趨勢:部落間戰事的死亡率曾是20世紀大規模衝突的9倍,中世紀歐洲凶殺率高出現代30倍;強姦、家暴、仇恨犯罪和嚴重騷亂都有顯著減少;發達國家自二次大戰後再無交戰,發展中國家衝突死亡人數也已降至過去的零頭。奴隸制度、殘酷刑罰與死刑濫用也成為歷史,前者被立法廢除,後者被人道理念取代。   究竟是什麼驅動這股和平潮流?平克指出,關鍵在於人類理性的覺醒與文明制度的建立:政府組織增強了秩序與監管,識字率與教育普及孕育同理心,商業與都市文明促成和平交易,法治與人權意識揭露毒害社會的意識形態。此外,閱讀小說、餐桌禮儀與媒體報導也提升共情能力,原子彈威懾與文化變遷則在複雜影響下發揮作用,但核心仍在制度與理性的力量。   這部跨學科鉅著不僅以宏觀視野整合歷史學、人類學、社會生物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更引領讀者重新審視現代性與進步的意義。平克的結論雖具爭議,卻為我們提供了全新視角,看見人性中那雙善良天使如何馭制暗黑本能,引領人類走向未來的命運。編織出一場關於和平與暴力的浪漫幻境,同時呼喚政策制定者與公民反思如何延續這股向善趨勢,為世界寫下更美好的篇章。   「為何暴力在消失?」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人性 #暴力下降 #斯蒂芬平克 #社會進步 #歷史真相 #理性力量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背景音樂[存在之前] https://artists.landr.com/990591921870 如果你問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會給出同一個答案——為了探究事物的本質,獲得「共相」。這個「共相」不是數據、不是實驗結果,而是一種超越表象、直指存在根源的抽象真理。而這種真理的最高型態,就被後人稱為《形而上學》。但你知道嗎?這部哲學巨著的名字,根本不是亞里斯多德自己取的。他甚至從未使用過「形而上學」這個詞來命名他的作品。真正為這部經典命名的,是亞里斯多德死後兩百年才出生的第11代弟子——安卓尼庫斯。一個名字的誕生,卻影響了整個哲學世界兩千年。       亞里斯多德寫這本書時,原本只叫它「第一哲學」或「神學」,因為它講的是最根本、最普遍、最難懂的問題:萬物為何存在?存在的本質是什麼?所有其他科學與學問都在研究「某類」事物,只有形上學,研究的是「任何事物」與「事物本身」。他不是在問「人為什麼會生病」或「星星怎麼運行」,而是在問「為什麼會有『人』這種東西」和「為什麼宇宙中會有『星星』可以被看見」。這種問題,是世界上最深的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因為太抽象、太難回答、太像夢話。但正因如此,亞里斯多德才說:這是哲學的原點,是所有思考的起點。       如果說柏拉圖相信「理型世界」才是真實,那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路線則完全不同。他從經驗出發、從觀察自然開始,他相信真理就在萬物之中,而不是在某個看不見的世界裡。所以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其實不是空談玄理,而是一步一步思辨邏輯、分類定義、抽絲剝繭的理性之書。他問「什麼是存在?」「一個東西為什麼會變化?」「第一因是什麼?」這些問題不是空想,而是為了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不只是表面運行,而是有一套深層秩序。正如他所說:「我們希望知道『為什麼』,而不是只是知道『那是什麼』。」       你可能想不到,這本書曾經一度消失。亞里斯多德去世後,為了不讓當時的政權奪走他的思想遺產,手稿被秘密藏起來,整整兩百多年無人知曉。直到漫步學派第11代弟子安卓尼庫斯,才將這批手稿重新整理編排,並將探討存在根源的內容,命名為《形而上學》(Meta-physics),意思是「在自然學(Physics)之後」,因為他把這部手稿放在亞里斯多德自然學後面。這不是說「超自然」,而是指「邏輯上的次序」。但也正是這個名稱,開啟了後世無數哲學家對「存在」的追問旅程。從托馬斯·阿奎納到康德、海德格,再到現代哲學與AI討論,這本書一直在暗暗地影響著每一代思考者。       所以說,《形而上學》不只是一本古書,而是一種治學的態度。柏拉圖代表了理想與理念,亞里斯多德則代表了經驗與邏輯,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相信這個世界值得被理解。而我們作為後人,不一定要學他們怎麼思考,但我們可以學他們為什麼思考。每一次提問「為什麼」,每一次堅持找出真相,其實我們就在走向自己的形上學。哲學從來不是為了炫耀知識,而是為了成為更清醒的人。   #形而上學 #亞里斯多德 #哲學思考 #柏拉圖 #古希臘智慧 #哲學冷知識 #思辨的力量 #宇宙的起點 #第一性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