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人云亦云,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
Description
人云亦云,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网上有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说,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但是我至今都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样的思维才算是批判性思维,以及怎样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来培养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希望大家举例子来说明批判性思维。”
以养猫为例。现在有很多“猫奴”。假设本来你只是在“云吸猫”,而最近,你朋友家的猫生了一窝漂亮的小猫,你去看了几次,越看越喜欢,最后决定领养一只。于是,你就跟朋友说,我特别喜欢那只猫,我决定领养它,我肯定是一个优秀的“铲屎官”。
这个养猫的决定,一开始在思维层面的考虑非常简单,仅仅是“我特别喜欢那只猫”或者再加上一条“我养得起它”。而如果进一步对做出养猫这个决定的思维过程进行思考的话,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我特别喜欢那只猫”这个前提是真的吗?如果猫的真实性格特别差,自己还会喜欢它吗?在朋友家和猫玩耍的短暂时光中,猫可能只表现了招人喜欢的那一面。再多问几个问题:“考虑过出差、旅行以及过年的时候,猫独自在家该怎么办吗?”“确认过自己对猫毛,以及猫的其他物品没有过敏反应吗?”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得越仔细,对最开始“我要养猫”这个决定的评估就越客观。
强势批判性思维和弱势批判性思维
在这个“养猫”的思考过程中,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做出养猫决定的思维,另一种是对做出这个决定的思维过程的思考。第二种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是一种逻辑严密而又清晰的思考方式。
大家不要被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一词误导了。这种思维并不是要求我们凡事都反对一下,批评一下,而是在良好的判断能力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做出判断和思考的过程。
但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应用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中心”的情形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思维中存在的漏洞,却对自己的思维与推理过程深信不疑。回想一下,自己和别人讨论某个相对严肃的话题时,是不是往往觉得自己说得头头是道,对方则漏洞百出?但是,如果我们把批判用在自己身上的话,找到的漏洞就少得可怜。比如,如果你支持延长女性产假,那么就更容易看到延长产假之后的好处,以及反对延长产假有哪些坏处,但对于自己的立场中存在的问题却很难发现。
其实,这与养猫的思维实验类似,人们做决定也好,形成观点、立场也好,往往都不会对形成结论的过程进行思考,而是把它们当成自我的一部分加以维护和强化。这种程度的批判性思维是弱势的。与之相对的是强势批判性思维。
强势批判性思维能够让我们像与别人辩论时那样与自己的思维辩论,并且我们在选择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时候,能够在认识到它的优劣之后仍然坚持,这是最接近社会公义的一种思维方式。
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教授就明确地区分了这两种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弱势批判性思维是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服务的,而强势批判性思维则是指用批判性思维评估所有观点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批判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我们的“本能”
充分认识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内涵,能够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很推崇批判性思维。
它能够减少偏见,从而让我们保持思维灵活。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盲从权威,让我们走出误区,以及保持个人的精神独立性。
具体到生活和工作中,就是避免不加思考地听信权威的宣传,服从权威的指令。面对权威的时候,主动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人是不是真的专家?他发表的言论是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他说的这些话是出于什么目的?这就是批判性的思维过程。
在我们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批判性思维能够让我们产生自己的见解,而不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在我们与他人发生观点碰撞的时候,要实现真正的互相倾听和交流,而不是停留在一定要说服彼此的争吵上。
如果继续罗列下去,批判性思维的好处还有很多。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后天习得的思维能力,我们姑且称它为第二思维,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在人类先天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们的“本能”,也就是第一思维所犯的各种错误。
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阐述完批判性思维的“道”,再来讲解批判性思维的“术”——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如何应用批判性思维。
首先,我们要训练自己掌握观点的检验方式。如何判断一个论述、一个观点究竟是否可信呢?有研究者提出了六种检验方式,分别是可证伪性、逻辑性、综合性、诚信性、可重复性、充分性。在此重点介绍一下可证伪性。
由于人类都有一种证实倾向,当一个观点被提出来之后,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信息都是符合这个观点的。当别人提出一个观点,并且还罗列了一些例子时,其内容就特别具有迷惑性。假如这些例子中还有数据的话,迷惑性的程度又会提高,因为基础的科学教育让我们相信,数据是更加有力的证据。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数据,用什么立场和角度去解释数据是可以做文章的。而可证伪性则是一个反向思考的方法,当听到一个观点之后,想一想,能不能找出不符合这个观点的例子。只要能找出一个反例,就说明这个观点是存在问题的。
比如,我曾经听到一个观点,说的是有一些医生越擅长治疗某种疾病就越可能会患上这种疾病,还用了至少三个人的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比如,某个耳鼻喉科的主任患上了咽喉癌,某医院擅长治疗肝癌的院长就是因为肝癌去世的。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你可以反问自己:能不能找到某医生没有患上自己擅长治疗的疾病的例子?然后对比一下,到底是正面的例子多,还是反面的例子多?将这两个方面的证据放在一起做对比的话,能够更好地判断一个观点的正误。
我们可能都在朋友圈或者亲友群看到过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文章,标题通常都会带上“震惊”“必看”等耸人听闻的字眼。转基因问题一直是科学与伪科学之争、辟谣与传谣之争的“重灾区”,很多文章都在讲转基因食品的危害。那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反例,结果发现,不仅有,而且还非常多。因此,就要对“转基因食品有害”这个观点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了。
其次,训练自己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迅速地抓住议题的核心,并且找出其中的漏洞。比如,在阅读新闻的时候,有一个关键问题框架,可以作为我们关注新闻和社会热点时的日常训练。
具体来说,需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信息来源是什么性质?有什么立场倾向?谁是目标受众?哪个观点得到了强化处理?哪些观点被忽视或者被弱化处理了?怎样才能找到被否定的信息?哪些新闻刊登在头版?为什么?哪些信息淹没在文章中?为什么?
用这个关键问题框架来看待新闻事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己关注热点事件时被“带节奏”[3]的情况,类似反转、再反转和“真香”[4]等打脸情形就会少很多。比如,很多发布最新消息的公众号和博主,并不具备新闻机构的属性,因此很可能只是营销号,从这些渠道获取的所谓的最新信息,就要非常谨慎地看待。
总结一下,其实,保持提问的核心就是多问一句“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问题框架来帮助自己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可以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了,这个过程会非常有趣。
最后,需要提醒一点,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具备了这种思维或者只要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足够强大,就不会再犯思维错误。我们仍然会犯错,这基本上是无法避免的。批判性思维的确有很多好处,但我们的期待也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本身也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