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灵感稀缺,如何提升创造性思维?
Description
灵感稀缺,如何提升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
你听过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吗?
国王让工匠做了一顶纯金皇冠,但是他信不过工匠,担心皇冠掺假,不是纯金的,于是就找来阿基米德,要求他在不破坏皇冠的前提下,想办法验证皇冠到底有没有掺假。
这可难坏了阿基米德,他苦思冥想了好几天都没有头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那个时代,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现在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有一天,阿基米德准备洗澡,发现当自己坐进浴缸里的时候,水就不断地从边沿往外流。这时候,他突然灵光一闪——只要把东西扔进水里,就会有水排出去,而重量相同但质地不同的东西,排水量肯定也不相同。这下阿基米德高兴坏了,从浴缸里跳出来直接狂奔出去,嘴里还大喊着:“有了!有了!”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在环境线索的指引下,好的想法和创意瞬间击中阿基米德的大脑。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创意只能以这种方式出现,那人们岂不是很被动?而且这种方式似乎格外眷顾那些天才人物,难道创新就只能靠天赋了吗?
当然不是。不过,虽然很多人嘴上说着“不是”,但仍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信天赋决定一切这种论调。比如,有些写作者会特别强调灵感的重要性,似乎灵感不来的时候就不能动笔。这似乎暗含一个信息:人必须在某些方面有很强的天赋才能有成绩。真的是这样的吗?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制造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首先要避免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创新主要依赖天赋,不太需要努力。我们往往会对一些天才的创新有这样一种想法,即它们都是一蹴而就,从无到有突然发生的,就像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
而实际上,创新非常依赖持久的尝试和努力。比如,画家毕加索的那幅著名的画作《格尔尼卡》,画面上是一堆动物和人物的碎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象过,在这幅画问世之前,毕加索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呢?是不打草稿一次性画好的?事实上,很多局部的草稿都有几十张。
在这幅画稿的创作中,有一个关键点——几十张草稿并不单纯是画几十次同样的画。毕加索在很年轻的时候,画工就已炉火纯青,他早年写实的作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实际上,草稿画的是几十个不同的版本,这一点非常厉害。
而这样的例子,在很多名家大师身上都能看到。
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特(Joy Paul Guilford)率先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并且用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三个维度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流畅性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比如,在5分钟内想出带“月”字的古诗词,前提是几个人的古文知识背景相当。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更多的诗句。想出的诗句数量越多,说明其流畅性越好。变通性指的是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创造力高的人的思维变通性较强,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独特性指的是产生不同寻常、独特新颖见解的能力。独特性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想出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法。
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中,画了几十个版本的局部图,但创作工作并没有结束,最终定稿需要从众多草稿里选出其一放在定稿的画作中。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一种辐合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
总之,灵感到来的过程高度依赖我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与辐合思维能力。
世界上存在完全的创新吗?
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对创造性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提供实例可能会影响创造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如果有先例可以借鉴,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顺利很多。那么,在创新活动中,事先提供实例是否也能提高创造性呢?科学家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的可能性,并且将其付诸实验。
心理学家史密斯(Smith)做了一个研究。研究员给被试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想象地球之外的另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但在这个星球上还没有出现任何生物。被试的任务就是,在20分钟内,设计一些可以在这个星球上居住的新物种,并且不能重复地球上已有的生物,包括已经灭绝的物种。
实际上,史密斯把被试分成了两组,给其中一组提供了三个具体动物的例子,另一组则没有给出例子。结果发现,给出例子的那一组,最终画出来的动物与这些例子都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想象力似乎被这些例子束缚住了,创造性受到了限制。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情况则恰恰相反。芬克(Finke)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将成年人作为被试,结果发现,受到限制最多的被试,创造性更强。反而那些不受限制、自由发挥的被试,创造性更差。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制定限制条件对创造性的影响,本质上是任务的新颖度和复杂度综合的结果。创造性表现最好的往往是有一定新颖程度,又不太过新颖,同时又有复杂程度适当的限制条件。
如果把人们对创新成果的接受程度也考虑进去的话,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在一定限制条件下人们的创造性表现最好。
一方面,人们有追求新鲜事物的本能;另一方面,过于新颖的事物又会激起人们的恐惧感,反而让人们产生抵触心理。
举一个例子。火车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前,先后经历了蒸汽机发明、蒸汽机改良、蒸汽机应用尝试、出现火车、火车改良等过程。但是,火车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些过程已经在国外完成了,当时的中国人直接就看到了冒着烟轰隆轰隆响的、会动的火车。难怪慈禧接受不了,觉得火车会影响帝王家的“龙脉”,让马拉着火车跑,而不敢使用蒸汽机。
所以,只有那种能带来新鲜刺激,但又不用力过猛的创意才会被受众接纳。换句话说,几乎所有被人们公认属于创新的东西,身上都有一些旧事物、已经存在的事物的原型和影子。
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创造性呢?
首先,提升自己的内在动机水平。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在谈提升创造性之前,必须先想好,自己为什么需要创造?只有当我们对要做的事情发自内心地喜欢、觉得有趣,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很投入时,我们的创造性潜力才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
有一项研究就正面验证了这一点。约翰·鲁希欧(John Ruscio)和其他研究者先测试了被试在写作、艺术和问题解决这三种创造性活动方面的兴趣水平,每个人都有感兴趣程度最强和最弱的内容。过了几周,再召集这群被试,分别给他们布置三个任务,都与写作、艺术和问题解决相关。然后,找专业的评审员给被试的作品打分。结果发现,在最开始对测验内容最感兴趣的人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创造性的。
其次,刻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第一,要有足够多的积累,这是有效发散的前提。第二,减少评判,诸如“某个东西只有一个用途”“自己的某个想法特别不好”等,都是评判。很多灵光一现的发散,都是被评判“掐灭”的。具体来说,适度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头脑里的各种评判,同时也能让我们更灵敏地捕捉各种转瞬即逝的创意想法。
掌握了这些基本法则,还可以试一试另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和阿基米德灵光一闪类似,无法保证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但是,它往往出现一次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个方法就是学会适度地走神。走神实际上是注意力短暂地脱离了当下的任务,心智游移的现象。它可以让人们暂时脱离手头的问题,并为顿悟的发生提供机会,从而为创造性想法的产生提供帮助。而有些研究也发现,人在做出有价值的创新时,往往不是在非常专注的情况下,而是在心智游移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