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每日心理学 | 人生种种难题 心理学皆有回答问题解决:思维定势,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思维定势,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思维定势,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Update: 2022-03-06
Share

Description

思维定势,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

大家肯定听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小明的爸爸妈妈一共生了三个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请问老三叫什么?有的人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三毛。但其实,出题人已经告诉了你,“小明的爸爸妈妈”,所以老三肯定叫小明。由此引出本节的话题——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作用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思维定势会让人的大脑调用不同的模块内容来解决问题。拿上文的脑筋急转弯来说,当我们知道这是在回答一个猜姓名的问题时,我们的想法是,兄弟姐妹的名字可能是有规律的,很多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名字都有某一个字是相同的,然后又听到了“一”(文中为“大”)和“二”,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三”。

如果我们把刚才的问题换一个问法,“这不是一个猜名字的问题,而是一个脑筋急转弯”,大家得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因为当我们听到“脑筋急转弯”这几个字的时候,大脑会迅速排除常规的答案,主动另辟蹊径找答案。

所以,可以这样来理解思维定势: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形成了某种定向的思维,并且依靠这些形形色色的“定向”来解释生活中的遭遇和所处的环境。

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很明显,一旦某种定势被启动了,我们就会很少再关注这个定势范围以外的信息,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信息有可能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但被我们忽略了。其实,偏见和刻板印象也属于固化的思维定势。

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思维定势不是好东西,我们要想办法消除它。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思维定势完全从人类的头脑中消失,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举一个例子,看似是一个数学问题的题目,但其实是一个几何问题,这种问题往往能使人迷惑,这就是思维定势在起作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假设你在参加高考,如果失去了思维定势,解题时你可能就无法快速地判断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去思考,于是只能按部就班地慢慢来。这样一来,也许时间都不够用了。

此外,如果我们没有偏见和刻板印象了,那么,当一个朋友过来说“走,陪我喝一杯”时,我们可能就不会预先设想:“为什么他会跟我说这句话?他是不是失恋了?一会儿我是不是要安慰他?”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不在意地应和着,而朋友则多半会觉得我们不够热心。

所以,尽管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其实,人脑有一个特点是喜欢偷懒,而思维定势的存在恰恰是大脑偷懒的一个小手段,它可以在各种各样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下,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维定势是人们基于人生阅历,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总结出来的各种宝贵经验。打破思维定势的方式并不是破除它,而是运用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把思维定势限定在很小的范围里,不让它“为非作歹”。

人在做决策时会自发地运用策略

其实,我们每天从醒来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到早餐吃什么,出门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大到今天在工作、学习中,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但除了偶尔一两个让人感到棘手的问题,人们根本不会觉得自己一天下来处理了那么多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们的经验法则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启发式。

比如,购物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贵的比便宜的质量好”,也会相信“物以稀为贵”“限量款就是珍贵的”等说法。在这些信念里,基本上都有启发式思维的身影,它指的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只要根据自身的一定经验,进行比较少的搜索和认知运算,就能实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模糊的运算,与人类大脑要节约认知资源的倾向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就总结了几种比较重要的启发式。第一个,代表性启发式。这是一种高度依赖相似性判断的启发式,人们在决策和判断中倾向于根据事件代表总体的情况来评定该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就是说,我们会根据先前遇到过的典型的相似事件来推断当前事件的情况,这对解决高度依赖经验的问题来说十分有效。

举一个例子,中医中的“以形补形”就是一种典型的代表性启发式。这种方法在医疗不发达的年代,对解决问题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现在医学和营养学都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如果仍然相信“以形补形”的说法,就可能会干扰我们。

比如,骨折之后,除了正规医疗之外,父母还经常会煲大骨汤给我们喝。然而实际上,骨汤熬得越久,汤里成分越多的却是脂肪粒和嘌呤,而不是骨骼成长再生需要的钙质,所以喝大骨汤除了容易让人长胖之外,并不能帮助我们摄入足够多对恢复有利的营养物质。

另一个例子是,设想一个抛硬币实验,连续10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是正面朝上,你觉得下一次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实,从经典的概率判断来说,可能性还是50%,但是,因为受到前10次信息的干扰,我们会忍不住去想:连续10次都是正面朝上,下次肯定是反面朝上。所以,代表性启发式在很多时候会干扰我们的理性判断,让我们做出不合理甚至糟糕的选择与决定。

第二个经常被我们下意识采用的启发式是可得性启发式。所谓可得性启发式,指的是某个事件越容易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就越会认为它发生的概率更高,合理性更强。比如,如果问一个美国人,r字母出现在首位的单词多,还是出现在第三位的单词多,可能很多人会回答出现在首字母上的单词更多。但实际上,r字母出现在第三位的单词更多。因为我们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往往都对单词的首字母记忆深刻,而不太关心排在后面的字母是什么,这一点美国人也不例外,这就导致在判断上更容易出现可得性启发式。

看起来,启发式似乎为了快速解决问题和节省认知资源,让人们经常犯错和出现意外状况,那应该怎么办呢?别担心,当人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比如,工作和学习上很重要的项目,一般很少会依赖启发式,而是自然而然地主动换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为了在学习或者工作中表现出色,人们会不遗余力地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甚至直到完美为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另一个策略——算法策略。这个策略听起来就很严谨,相对来说,也很少会出错。但是,大家要注意,它耗费的时间和认知资源也是惊人的,因此,大部分时候人们只会选择在重要的事情上才会运用这个方法。

优秀的思维工具

以上的启发式和算法策略都是不需要刻意练习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的一些方法,当然,这些方法也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帮助我们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

第一个是潜意识法,也就是运用我们的“无意识思维”来解决问题。

有些人会有一个误区,提到解决问题,一定要在意识层面才能完成,而实际上,潜意识并非都是感性的内容,它也有处理复杂性问题的一面。

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用潜意识解决问题的案例——苯环的发现。或许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白天思考着一个问题,但一整天也没有解决,然后就带着问题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突然就轻松地将该问题解决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学家给出了很多的解释,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睡眠时间,这恰恰是潜意识占据大脑的时间。虽然人们睡着了,但是在睡眠期间,检测大脑神经元的时候发现,有大量的神经网络是处在活跃状态的。所以,睡眠能够刺激人们顿悟,也可以解释为潜意识激发顿悟。

2006年,两位荷兰的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的主题就是无意识思维。其实,无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是大同小异的。他们得出一个叫作UTT(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指出了一个现象:对于简单的问题,用有意识思维解决更有优势;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无意识思维的效果会更好。

第二个是具身认知法,为了表达出抽象的想法和知识,我们会经常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肌肉动作。比如,你碰到了“话在嘴边效应”,感觉某个词就在嘴边,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时该怎么办呢?其实,可以借助一些身体姿势。假如你想不起来“节拍器”这个词,可以试着来回摆手,就像演奏音乐时用的节拍器那样来回摆动,这样做更有可能记起这个单词。

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尝试一下这个方法,看看是否有效。甚至有时不太记得某些词到底是什么,但保持身体上的动作,做一下那个动作对于回忆起那个单词也有帮助。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我在介绍启发式的时候,讲了很多它的局限性。既然这个方法存在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人类仍然选择它作为大多数人不需要严肃学习就能熟练掌握的策略呢?为什么不是那些看起来明显更好的思维方法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问题解决:思维定势,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思维定势,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