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制造的理想与伤痕:一个衡二代的教育叛逃与自我修复
Description
“追求卓越”是衡水中学的校训。
无数人在这里度过了高度相似的三年,却走向了极为多样的人生。
本专题《追求卓越》,邀请来自不同年代的衡中校友,分享他们的记忆与选择。
在这些故事背后,你不只能看到个人的努力与挣扎,还有时代脉搏与教育制度的烙印。
我们想要追问:卓越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名校的代名词,还是更广阔的人生价值?
如果你也曾被“卓越”二字所定义、激励或困扰,欢迎订阅我们的播客。在这里,和我们一起思考成长的代价,并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本期嘉宾】
Aurora:父母都毕业自衡中的“衡二代”,她也在衡中度过三年高压青春;大学毕业后,她又在美国做过初中数学老师,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她以双重视角反思教育与自我。她把自己从“小镇做题家”的叙事里抽离,反而自嘲为“小镇错题集”——全是错题,没有对的;跨越中外,她重新审视“追求卓越”的定义:不必时刻追求卓越,要时刻追求开心。
【时间轴】
衡中三年回顾:高压下的个人情感、社交与家庭关系
02:59 衡水人从小对于衡中是怎样的印象?
07:45 作为一个“衡二代”,“人生的唯一路径就是上衡中”。
11:20 在衡中如何表达喜欢?—— “我喜欢一个人必须要在成绩上超过他,这样我就会彻底忘记他。”
14:07 “这个地方没有办法让我交朋友,交那种真心或是可以留下很久的朋友。”
16:25 衡中排名PTSD:好几次失败都会想起曾经一次月考四位数的退步
26:03 “鸡血打三年,打一次人就已经肿了,打三年只能越来越肿。”
30:05 父母的角色——“我妈妈不愿意承担我的情绪,我爸像一个传销组织头目。”
逃离与重构:人生的转折点,不断追问与反思自己,重新定义“卓越”
35:17 选择南方大学是逃离衡中的关键节点,“开始思考我到底要为谁而活。”
39:55 重新思考衡中校训——“一群卓越的人在追求卓越,其实他们不需要去追求卓越,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卓越。”
39:44 “我的内驱力、行动力远高于别人,在于我对自己的高要求和高焦虑。”
41:47 “别人可能是小镇做题家,我是小镇错题集。因为我全是错题,没有正确的。”
44:42 卓越是必须追求的吗?“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因为你过了线才能拥有。”
47:42 被优绩主义影响的爱情观——“一定要足够优秀才值得被爱,但事实上这事儿就很离谱!”
疗愈与重新出发:对中美教育的亲身体验,疗愈自己,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54:27 看到美国学生,“凭什么ta的中学能过得如此开心?我初高中就是在成绩单上找自己的名字。”
57:04 “我抑郁的根源在于分不清身体的疲惫和情绪的累。”
67:46 在美国任数学老师,国内外教育对比:是塑造“考试机器”,还是培养“有灵魂有血肉的人”?
69:50 如何疗愈自我:更换多位心理咨询师的感悟、写作和旅行
75:29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学习是现在特别痛苦的一件事情,但它是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一个工具。”
【结语】
从衡中的“错题集”成长为跨越中美多元尝试的独立个体,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仅是分数的竞争,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同与生命意义的漫长探索。在痛苦与疗愈之间,逐渐学会与过去和解,也重新定义“卓越”——它不必是外界的标准,而是内心真实的自洽与自由。希望每一位曾在或正在“优秀”与“快乐”之间徘徊的人,都能从她的经历中获得一丝共鸣与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
【联系方式】
添加听友群、品牌合作、想和我们聊聊天请添加主播:edwardlh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