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虚幻的《抓娃娃》,与正陷入抑郁的3000万青少年
Description
本月新电影《抓娃娃》一经上映,评价就走向两极分化。它讲述了一段被家庭操控的青春:富人夫妇为了让孩子马继业考上清北,继承家业,建造了一个贫穷的“虚假家庭”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马继业在苦难教育和愧疚教育中成长,压抑自己的需求,被剥夺梦想......直到高考,他才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谎言中。他拒绝了父亲为他搭建的“完美人生”,进入了真实世界。
然而,谎言被推翻后,时间线却快速飞到几年后,看不出任何创伤痕迹的马继业在操场上笑着奔跑。
太多问题被影片轻巧地掠过:直面生活的真相后,孩子如何从一片虚无的废墟中打捞意义?一个青少年能以一己之力反抗父母和系统吗?一个真的在高压中成长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回到现实,一个更可能的答案是,这个孩子会患上抑郁。
今天我们邀请长期关注青少年抑郁议题的记者闰土,从《抓娃娃》说起,聊聊中国的青少年抑郁问题。闰土说:电影里的马继业是一个高能的“战士”,但是现实中她接触到的,是陷入低能量的孩子。
在中国,受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估测在近千万到三千万间。在高考这个关键节点前,一旦患上抑郁,ta们就面临“脱轨”,被排斥在教育轨道外,走上与常人分岔的人生。
我们不想简单将孩子的抑郁与家庭建立因果关系。正如“绿汀小屋”的创始人盛梦露说:青少年的抑郁,是整个社会的某种“疾病”在最脆弱的这群人身上的爆发。
抑郁症从来不只关乎个人。每一个抑郁孩子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与家庭症候作祟?应对抑郁困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服务?每个个体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责任,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而不付出让孩子们抑郁的代价?
主播:张苹/徐飞飞/罗方丹 出品:TITS UP
添加小助手,加入听友群:Aroom2024
shownotes:
- 12:15 《涉过怒海》是对东亚传统暴父的反复鞭挞,《抓娃娃》中的父母却被轻巧地原谅了
- 14:46 与父母的暴力相比,东亚孩子唯一能使用的暴力是指向自己的暴力
- 16:30 在“贫穷教育”中长大,孩子会对追求快乐感到愧疚
- 20:20 父母和孩子都觉得自己被彼此操控。操控我们的到底是谁?是推崇优绩和竞争的社会
- 22:30 消弭除亲子关系外一切权力关系的《抓娃娃》,是否是某种意识形态操控
- 26:32 《抓娃娃》中马继业是寻找自由的高能量战士,而闰土采访的是陷入抑郁的低能量孩子
- 31:01 家长宁愿相信孩子是“装的”,也不愿承认孩子抑郁了。他们认为孩子生病指向了自己教育的失败
- 37:10 孩子因抑郁从学校“脱轨”,以及脱轨伴随的“次生灾害”
- 47:05 孩子们对父母的“控诉满足期”,创伤会在亲子关系中代际传递
- 50:52 面向“抑郁症青少年”的共居计划
- 55:00 如何走出青少年抑郁?跳脱出社会规则、找到自己的困境、更爱自己
- 59:51 抑郁症有阶级属性,抑郁与贫困双向循环
- 63:45 社会学学者认为抑郁症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发展有关,个体的生命历程被社会规训,只有竞争中的获胜者才能过上“美好生活”
- 64:58 抑郁症是时代症候,但照顾心灵的唯一责任人却是个体
- 65:35 中产孩子需要治愈的可能只有原生家庭,底层孩子患上抑郁更紧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
- 71:24 农村孩子从b站看视频,学习“如何去医院看抑郁症”
- 73:39 抑郁症是个体的软肋?青少年抑郁预警机制,究竟是为帮你,还是排斥你?
- 77:37 作为权力下位者,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自主权是被倾轧的。
提到的书影音及报道:
报道
《焦虑抑郁致贫的年轻人》 罗方丹
《少年抑郁症:躲在房间的孩子,敲不开门的父母》
《孩子确诊抑郁后,一个母亲想做些改变》
《百万抑郁症青少年,困在家中》盛梦露
书籍
《诉说忧伤:抑郁症的社会学分析》戴维·A·卡普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原生家庭》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
电影
《抓娃娃》
《年少日记》
《涉过愤怒的海》
《阳光普照》
音乐
《金黄色的》郑宜农
《这条小鱼在乎》王OK / 洪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