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MFC 《十二家冲压上市企业的经营模式集业绩分析》2018 08
Description
文|刘明星 李建 王思杰
本文涉及的12家企业其中10家是冲压件生产商,或者说以金属冲压为主业,另外2家是冲压设备生产商。MFC对这12家企业2017年的年报,以及2018年第一季度的季报,进行简单统计,来看看我们的冲压行业的实际情况。这些公司是业内的一流公司,他们的规模、技术、客户消费能力、营收盈利状况等应该是业内最佳的,业内整体情况在他们平均水平之下。
冲压上市公司就近服务客户:汽车主机厂和顶尖功能模块供应商
汽车车身上的冲压件大体上分为覆盖件、白车身总成件、加强梁/加强板/支撑架类和其他冲压件。一般而言,其中的20多个覆盖件和30~40个关键的梁柱结构件由汽车主机厂自己生产,保证美观度和安全性,其他的一律外购,这其中相当部分由上述上市公司提供。
另外,汽车主机厂从一级或者二级顶尖供应商购买功能模块进行总装,例如从博世、麦格纳、伟世通、德尔福、电装、大陆、现代摩比斯、佛吉亚、安道拓、博泽、李尔、华域汽车、海斯坦普、本特勒、中信戴卡、米其林等顶级供应商,购买汽车空调设备、供热系统、电子自动化和电子控制产品、燃油管理系统、散热器、火花塞、组合仪表、过滤器、座椅、动力总成、排气总成、车身、底盘、外饰、主动驾驶辅助、镜像、闭锁及车顶系统、轮毂和轮胎等。
这12家冲压上市公司也向这些一级或者二级供应商提供各种冲压件,由后者集成,再销售给汽车主机厂。
整车厂商对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供应商的选择十分严格,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认证才能进入整车厂家的配套体系,但一旦成为整车厂商的合格配套供应商,通常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基本每家冲压上市公司都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整车和供应商客户,同时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去开发新的客户,经过多轮报价最终获取主机厂销售订单,依次通过约定意向书、模具开发合同、销售订单合同等与客户达成一致,再根据订单情况安排打产计划。
这些冲压件企业基本都要在所服务的整车厂周边布局,建立生产基地,能够为用户提供及时、现场的服务,并将新品的开发需求和各种问题反馈及时传达给公司,实现协同发展。
12家公司的主营业务简介
营业收入2016年-2017年变化对比
从收入看,有3家企业的收入是负增长,2017年成飞集成押宝的锂电池业务不及预期,大客户奇瑞汽车发展不顺拖累了模具业务;从天汽模年报看,从事传统模具行业的周期长,利润不佳,回款慢;其中9家是正增长,其中8家实现了12.25%~37.91%之间的两位数高增长,显示了汽车行业依然是带动制造业的发动机。凡是和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业务,都享受了过去几年的高增长,也受到了2017年底补贴政策收缩和趋严的影响。
这些公司业绩也和配套的主机厂业绩密切相关,韩系汽车在华业务受中韩关系影响,出现巨幅下滑,同时给供应商的降价压力也高于同行,给一汽、奇瑞等主机厂配套的也有类似经历,因为后者的销售业绩和售价不佳而备受压力;而上述增加快的企业多是给欧日企业配套,享受了这些合资品牌畅销车型的红利。对于业务过分依赖于前五名大客户的企业而言,一旦客户的业绩下滑、每年压价压力加大、支付方式如承兑汇票比例增高,都会立竿见影影响这些公司的业绩、现金流和利润,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2017~2018第一季度同期营业收入对比
2018年第一季度,中美贸易战尚未开打,各项经济数据出现全面回暖态势。大部分公司的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只有两家企业的增长是负数。从几家并购外资企业的上市公司年报看,并购的海外业务风险较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16~2017年对比
备注:这是上市公司合并报表的净利润扣除了少数股东损益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这是一个更能真实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经营状况的参考指标,用来判断上市公司的可持续经营业务带给上市公司股东的收益。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17~2018年第一季度同期对比
这些上市公司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17年同比有6家大幅下降,有6家大幅上升;2018年第一季度同比有4家企业利率暴跌,跌幅﹣23%到﹣522.6%,有2家微增(4.80%和7.27%),6家大增(17.69%~229.27%)。注重研发、技术含量高、成本控制好、专注主业的公司基本而言,都能在收入和利润率保持很好的增幅。虽说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相对稳定,但是主机厂还是不断把一些零部件放出来投标,这些变数会逐渐打破原有的供应商格局。喜欢通过并购与主业不相关的企业,短期内或许改善了报表,从长期看都对主业造成伤害,因为企业负责人的重心和焦点不在主业,而是热衷于资本运作,以及从中获得巨大远超实业回报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是不稳定,而且常常是富了方丈穷了庙。
常青股份的特色是生产冲压与焊接总成件,有大量的技术研发投入,这使得它比单独生产冲压件的企业更具竞争力,除了战略伙伴江淮汽车之外,陆续进入福田戴姆勒汽车、奇瑞汽车、陕西重汽、东风商用车、北汽集团等厂商的供应商配套体系,并正在拓展上汽集团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的乘用车配套业务。
<p data-flag="normal" lang="en" style="line-height:30px;hyphens:auto;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