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独立宣言——一个民族的建国之路
Description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1月14日。三十七年前的明天,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一间会议厅里,一场改变中东历史进程的宣言正式发布。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下属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600多名代表举手表决,一致通过了《巴勒斯坦独立宣言》。这一天,被巴勒斯坦人视为“民族诞生的日子”——他们以国家的名义,向世界宣告:巴勒斯坦,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正式登上国际舞台。
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分量,我们需要从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脉络说起。这片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土地,面积仅约2.7万平方公里,却承载着犹太民族与阿拉伯民族千年交织的恩怨。早在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就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后来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大两个王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攻陷耶路撒冷,犹太人被掳至两河流域,史称“巴比伦之囚”。此后,波斯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相继统治这片土地。公元70年,罗马帝国镇压犹太起义,摧毁第二圣殿,犹太人开始大规模流散,史称“大流散”。
<figure>
</figure>而阿拉伯人的到来,要追溯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扩张至巴勒斯坦地区后,大量阿拉伯人迁入,逐渐形成以阿拉伯语为母语、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社会群体。此后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先后被奥斯曼帝国、英国等势力统治,但阿拉伯人始终是这片土地的主要居民。
进入20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解体,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一宣言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视为重大胜利,却引发了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英国对阿拉伯土地的“背叛”。此后,犹太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建立定居点,与阿拉伯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造成约600万犹太人死亡,国际社会对犹太人的遭遇深表同情。1947年,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由国际共管。但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认为它偏袒犹太人——按照决议,犹太国将获得56%的土地,而当时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32%。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联军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一年,以色列不仅击退了阿拉伯联军,还实际控制了约78%的巴勒斯坦土地,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迫逃离家园,成为难民。这些难民主要逃往周边的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战争结束后,巴勒斯坦人的抗争并未停止。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后,以色列与埃及、约旦等国签署停战协定,但巴勒斯坦人的建国诉求被彻底搁置。1959年,亚西尔·阿拉法特与几位巴勒斯坦青年在科威特秘密成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巴勒斯坦。1964年,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支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开罗成立,整合了法塔赫等多个抵抗组织,阿拉法特逐渐成为核心领导人。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以“六日战争”闪电击败阿拉伯联军,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和叙利亚戈兰高地。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人的处境更加艰难: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军事占领,100多万巴勒斯坦人生活在以色列的管控之下。但战争也让法塔赫意识到,单纯的武装袭击难以撼动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必须寻求更广泛的国际支持。1968年,法塔赫在约旦境内与以色列军队激战,阿拉法特在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逐渐赢得巴勒斯坦人的信任。
1970年,“黑九月事件”爆发:法塔赫与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军队发生冲突,数千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被驱逐出约旦,法塔赫总部被迫迁至黎巴嫩。在黎巴嫩,巴解组织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多次袭击以色列北部,但也卷入了黎巴嫩内战,损失惨重。1982年,以色列以打击巴解组织为由,入侵黎巴嫩,包围贝鲁特西区长达数月。最终,巴解组织被迫同意撤出黎巴嫩,阿拉法特带领核心团队迁至突尼斯,继续领导抵抗运动。
这次挫折让巴解组织深刻反思:军事斗争无法单独实现建国目标,必须转向政治外交。1987年12月,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爆发大规模起义——“因提法达”。这场起义最初由加沙地带的青年发起,他们用石头、燃烧瓶对抗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枪支,“石头对抗坦克”的画面通过电视传遍世界,震惊了国际社会。起义持续数年,以色列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宵禁、拆毁房屋、逮捕民众,但也付出了高昂代价——数万名巴勒斯坦人被捕,上千人丧生。
<figure>
</figure>“因提法达”虽然没有军事上的胜利,却带来了三个关键变化:一是让国际社会重新关注巴勒斯坦问题,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的占领政策;二是促使巴解组织内部调整策略,阿拉法特开始公开表示“接受在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基础上建立巴勒斯坦国”;三是激发了巴勒斯坦民众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通过政治途径可以实现建国。
1988年,巴解组织决定迈出关键一步:发表独立宣言。选择阿尔及尔作为发布地并非偶然——阿尔及利亚在1962年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对民族自决有深刻共鸣,且该国长期支持巴勒斯坦事业。11月15日当天,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的会议在阿尔及尔会议中心举行。会场布置简单却庄重,墙上挂着巴勒斯坦地图和阿拉法特的画像。600多名代表来自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社区,既有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占领土的抵抗战士。
会议由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主席哈立德·法胡姆主持,他在开幕词中说:“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不是为了庆祝,而是为了宣告——一个被剥夺了家园四十年的民族,终于要找回自己的身份。”随后,阿拉法特走上讲台,他身着标志性的黑白格子头巾,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我们,巴勒斯坦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今天宣布巴勒斯坦国成立。”
宣言的起草过程充满争议。最初的草案强调武装斗争,但经过多次讨论,代表们最终决定删除激进表述,转而强调和平建国。宣言的核心内容包括:宣布巴勒斯坦国成立,首都为耶路撒冷;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明确放弃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承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呼吁国际社会承认巴勒斯坦国,并支持其加入联合国。
当阿拉法特宣读到“我们拒绝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有代表激动地说:“这不是一个政权的宣言,而是一个民族的觉醒。”投票环节,600多名代表全部举手赞成,无人反对。阿拉法特随后签署宣言,宣布“巴勒斯坦国正式成立”。
国际社会的反应迅速而积极。当天,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致电阿拉法特,表示承认巴勒斯坦国;约旦国王侯赛因随后也发来贺电。苏联在11月16日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中国则在11月20日正式承认。到1989年初,已有60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大会也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邀请巴勒斯坦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事务,这是巴勒斯坦首次获得联合国正式席位。
但独立宣言的发表并非终点,而是中东和平进程的新起点。1991年,西班牙、美国和苏联联合发起马德里和会,巴以双方首次坐到谈判桌前。1993年,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白宫草坪签署《奥斯陆协议》,确立“两国方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共存,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协议签署当天,阿拉法特与拉宾握手,这个画面被称为“中东和平的曙光”。
1994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阿拉法特成为首任主席。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到:“1988年的独立宣言是我们的起点,今天的民族权力机构是我们走向完全独立的一步。”1996年,巴勒斯坦举行首次大选,阿拉法特以88%的得票率当选主席。但和平进程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拉宾遇刺身亡,以色列右翼势力反对《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内部激进组织“哈马斯”拒绝承认协议,多次发动自杀式袭击;以色列则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扩建隔离墙。
2000年,第二次因提法达爆发,巴以冲突再次升级,和平进程陷入停滞。2005年,以色列单方面撤离加沙地带,但保留了对加沙的封锁。2007年,哈马斯控制加沙,与控制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形成对立。尽管困难重重,巴勒斯坦的建国努力从未停止:201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从“观察员实体”升级为“非会员观察员国”;2015年,巴勒斯坦国旗首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
<figure>
</figure>回顾这段历史,巴勒斯坦独立宣言的意义远超一个国家的诞生。它是被压迫民族争取自决权的典范,证明了和平政治斗争的力量;它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为解决类似冲突提供了范本;它更让世界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不会因苦难而消磨,只会因抗争而更加坚韧。
当然,巴勒斯坦的建国之路仍未完成。加沙地带的封锁导致人道主义危机持续,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问题阻碍和平谈判,耶路撒冷的归属争议仍是敏感议题。但1988年11月15日的宣言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对话,尊重彼此的生存权,和平终会到来。正如阿拉法特在宣言中所说:“巴勒斯坦国的诞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一个民族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开始。”
今天,当我们谈论巴勒斯坦独立宣言,不仅要记住那个在阿尔及尔高呼“建国”的日子,更要记住背后无数巴勒斯坦人的牺牲与坚持。他们用半个世纪的抗争证明:一个国家的诞生,始于对尊严的坚守;一个民族的复兴,源于对和平的渴望。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继续探寻历史长河中的智慧闪光。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