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科學有媒有S5E6 科學記者:不做標題黨,要有多努力?「人工生殖技術彌補基因缺陷,讓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嬰兒」這你怎麼報?(feat. 《康健雜誌》資深記者 邱宜君)
S5E6 科學記者:不做標題黨,要有多努力?「人工生殖技術彌補基因缺陷,讓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嬰兒」這你怎麼報?(feat. 《康健雜誌》資深記者 邱宜君)

S5E6 科學記者:不做標題黨,要有多努力?「人工生殖技術彌補基因缺陷,讓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嬰兒」這你怎麼報?(feat. 《康健雜誌》資深記者 邱宜君)

Update: 2025-08-191
Share

Description

即使科學技術有爭議,若研究者有足夠多的機會,與公眾溝通解釋,媒體和輿論將是建立技術規範的助力,而非科學進展的阻力。

英國與澳洲研究團隊上個月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全球首項粒線體捐贈的臨床計畫成果。這個研究共協助了22位帶有粒線體DNA突變的女性,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與粒線體捐贈,最終成功誕生8位嬰兒,包含一對同卵雙胞胎。這8位嬰兒的粒線體DNA突變比例,都低於導致臨床疾病的閾值。

經這項技術誕生的嬰兒,有來自三位個體的遺傳物質,類似的描述與胚胎研究,常常遭到強烈的倫理批評。

不過,這個研究卻沒有變成科學公關災難,有賴英國科學媒體中心(UKSMC)多年來協助這個科學研究團隊,在每一個有重要進展的階段,開放誠實地與參與記者會,解釋公眾疑慮。

本集,我們邀請在台灣報導這個研究的記者邱宜君聊聊:

  • 報導複雜的科學研究,如何避免輿論對科學研究的誤解?
  • 對記者來說,不做標題黨,又要讓科學新聞傳遞有價值的資訊,如何動用一整個村莊的力氣?
  • 如果我們希望可以在台灣看見有價值的國際新聞報導,可以怎麼做?


————————————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記者邱宜君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loading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S5E6 科學記者:不做標題黨,要有多努力?「人工生殖技術彌補基因缺陷,讓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嬰兒」這你怎麼報?(feat. 《康健雜誌》資深記者 邱宜君)

S5E6 科學記者:不做標題黨,要有多努力?「人工生殖技術彌補基因缺陷,讓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嬰兒」這你怎麼報?(feat. 《康健雜誌》資深記者 邱宜君)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