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會結束嗎?以色列與伊朗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宗教、核武、地緣政治糾纏不清,和平究竟還有沒有出口?(截至250623)
Description
以色列與伊朗衝突:主要議題與背景分析
一、 衝突概述與最新進展
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於2025年6月13日升級為直接武裝衝突。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空襲,聲稱是為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並摧毀其在中東的干涉能力,甚至不排除實現政權更迭。伊朗隨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並進行報復性空襲。美國在這次衝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大規模精準打擊,並強調對以色列的支持。
關鍵事實:
- 開戰時間: 2025年6月13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指控伊朗違反核不擴散義務後翌日,也恰逢美國為核談判設定的60天期限屆滿後一天。
- 以色列的行動: 以色列對伊朗的核子與軍事設施發動空襲,並「斬首」多名伊朗軍方高層及核子科學家,包括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里少將、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海珊·薩拉米等多名高級指揮官被擊斃。
- 伊朗的反擊: 伊朗對以色列發動飛彈與無人機還擊,目標包括特拉維夫的金融區、以色列南部的醫院等平民設施,導致部分建築物和汽車被毀。
- 美軍介入: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大規模精準打擊,包括納坦茲、福爾多、伊斯法罕等地的核設施據報發生爆炸。美國總統川普警告伊朗若不「立即就核計劃達成協議」,將面臨「更具毀滅性與致命性的軍事行動」,並強調「美國現在完全、徹底地控制了伊朗上空」。
- 戰損: 以方稱有25人死亡,1人失蹤,1300人受傷;伊朗則稱有430人死亡,1277人受傷,人權組織HRANA則報告585人死亡。
二、 以伊長期恩怨與衝突根源
以色列與伊朗的對立根深蒂固,從最初的盟友關係轉變為互視對方為「生存威脅」的死敵。
恩怨根源:
- 歷史轉變: 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前,以色列與伊朗曾維持友好外交關係。革命後,伊朗的新神權政府開始對以色列發表反猶太主義和種族滅絕言論,誓言將其摧毀,將「消滅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視為其區域政策的核心目標。
- 核武問題: 以色列堅信伊朗正在秘密發展核武器,並認為一旦伊朗擁核,將對中東安全乃至以色列的生存構成直接威脅。伊朗則堅稱其核計劃僅用於和平目的。
- 代理人戰爭: 伊朗透過資助和武裝多個反以色列組織,如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瑪斯和傑哈德、葉門胡塞武裝等,實施其「抵抗軸心」戰略。這些代理人組織與以色列多年來持續交戰,導致戰火蔓延,例如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以及隨後真主黨和胡塞武裝對以色列的攻擊。
- 情報與暗殺戰: 以色列被懷疑策劃刺殺伊朗核子科學家、發動網路攻擊(如Stuxnet病毒);伊朗也多次報復攻擊以色列外交機構及海外目標,雙方「無聲戰爭」持續多年。
- 意識形態衝突: 伊朗最高領袖魯霍拉·霍梅尼和阿里·哈米尼將以色列視為「穆斯林土地的非法占領者」及「西方帝國主義的一部分」。哈米尼曾形容以色列為「癌腫瘤」與「註定毀滅的國家」,並提出消滅以色列的「九點方案」。
三、 國際社會的反應與主要立場
此次以伊衝突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國反應不一,凸顯地緣政治的複雜性。
主要立場:
- 美國: 堅定支持以色列,並直接參與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川普政府的政策目標是「摧毀伊朗在中東的干涉能力與核武計劃」,並「不排除實現政權更迭」。美國總統川普警告伊朗「切勿攻擊美方相關利益或人員」,並表示「以色列已有許多武器,未來還會更多——而且他們非常懂得如何使用」。
- 中國: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譴責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權,呼籲各方避免緊張事態進一步升級。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也譴責此次襲擊。儘管中國表面反對伊朗擁核,但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持批判態度。
- 俄羅斯: 總統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對局勢急劇升溫「深感擔憂,並予以嚴正譴責」,總統普丁提出調解。
- 歐洲國家: 部分國家對以色列的行動表示理解(如捷克),認為是「合理回應」伊朗核計劃;另一些國家則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緩和局勢,並強調外交解決的重要性(如法國、德國、英國)。歐盟曾表示將重新考慮與以色列的自由貿易協定,反映對加薩人道危機的擔憂。
- 阿拉伯與穆斯林國家: 多數強烈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襲擊,認為此舉「公然侵犯」伊朗主權和國際法,並加劇地區不穩定。部分國家呼籲聯合國安理會介入。
- 台灣媒體現象: 台灣部分媒體(如中天電視台)被批評為「大肆讚揚」伊朗轟炸以色列,扭曲事實,被指為中國大外宣的影響,傳播「反猶反美」的觀點。
四、 衝突對地區與全球的潛在影響
以伊衝突的升級不僅牽動中東地區的穩定,也可能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潛在影響:
- 能源市場: 市場預期油價將飆升,因為伊朗可能騷擾荷莫茲海峽的國際航運,雖然專家認為全面封鎖的可能性較低。
- 地緣政治: 華爾街日報指出,以色列正試圖「按己意重塑中東」,這可能導致地區勢力格局的重大變化。伊朗的代理人勢力(如真主黨、哈瑪斯)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可能影響其地區影響力。
- 核擴散風險: 美國核子專家吉姆·沃爾許認為,以色列的攻擊可能反而會迫使德黑蘭加速尋求核武。
- 外交關係: 特朗普政府透過「亞伯拉罕協議」促成多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將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然而,此次衝突可能使這些關係面臨新的挑戰,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明確表示,除非建立巴勒斯坦國,否則不會與以色列恢復邦交。
- 平民傷亡與人道危機: 衝突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加沙地區面臨極高的饑荒風險,人道危機加劇。
- 全球經濟: 中東衝突升高攪亂全球海空運,燃料供應面臨威脅,可能影響全球經濟成長。
五、 未來展望與挑戰
以伊衝突的收尾面臨巨大挑戰,能否實現「速戰速決」尚不明朗。
未來挑戰:
- 伊朗政權穩定性: 有分析認為,如果伊朗最高領袖被「幹掉」,伊朗可能出現政變,導致政權垮台。
- 核設施的徹底摧毀: 以色列和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這可能需要使用重型鑽地彈,甚至不排除地面行動。
- 美國的介入程度: 美國已派遣驅逐艦協助攔截飛彈,並增強中東地區的軍事部署,包括派駐航空母艦打擊群。美國對伊朗「無條件投降」的呼籲顯示其強硬立場,但過度介入可能引發更大規模衝突。
- 代理人衝突的持續: 儘管伊朗的代理人勢力受損,但只要伊朗的「抵抗軸心」戰略不變,代理人衝突仍將持續。
- 國際協調的困難: 各國立場分歧,使得聯合國安理會在推動停火和解決衝突方面面臨困難。
19世紀—1920年:起源
- 以巴衝突的根源在此時期形成。
1920年—1948年: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
- 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期間衝突持續發展。
1948年:以色列建國與巴勒斯坦人大逃亡
- 以色列臨時政府宣布以色列國建立,美國隨即承認。
- 發生巴勒斯坦人大逃亡,撤空了多個城鎮。
- 洛桑會議召開。
1949年1月31日:美國法律上承認以色列
- 美國在法律上承認以色列國。
1950年:以色列遷都耶路撒冷
- 以色列開始將首都遷至耶路撒冷,但此舉未獲國際普遍承認。
1951年–1956年:以色列報復行動
- 以色列進行一系列報復行動。
1953-1961年:艾森豪政府時期
- 美國政府維持以色列和約旦、黎巴嫩、埃及之間的良好關係,並遏制敘利亞和伊朗對以色列的敵意。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
1961-1969年:甘迺迪和詹森政府時期
- 美國成為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者。
1967年:六日戰爭
- 以色列奪取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等領土。
-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案。
1967年—1970年:消耗戰爭
1967年—至今:以色列定居點
- 以色列持續在佔領區建設定居點,引發國際爭議。
1969-1977年:尼克森和福特政府時期
1973年:贖罪日戰爭
1977-1981年:卡特政府時期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
- 革命後,伊朗新神權政府對以色列發表反猶太主義和種族滅絕言論,誓言將其摧毀。消滅以色列成為伊朗區域政策核心目標。
1980年:以色列通過《耶路撒冷法》
- 以色列正式從法律上吞併東耶路撒冷並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但多數國家和聯合國不承認。
-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78號決議案。
1981-1989年:里根政府時期
1981年:以色列正式吞併戈蘭高地
- 國際社會至今未承認此主權。
1982年:第五次以阿戰爭 (第一次黎巴嫩戰爭)
- 以色列與伊朗代理人真主黨發生衝突。
1985年2月16日—至今:伊朗—以色列代理人衝突
- 伊朗開始協助黎巴嫩南部什葉派民眾成立真主黨並扶持加薩走廊的哈瑪斯;以色列則試圖阻止伊朗向真主黨轉移武器。
1985年—2000年:南黎巴嫩衝突
1987年—1993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1989-1993年:喬治·H·W·布什政府時期
1991年:馬德里會議
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
- 開啟奧斯陸和平進程(1993-2000年)。
1994年:巴黎經濟議定書
- 加薩-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
- 美國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安全援助開始。
- 約旦與以色列建交。
1995年:奧斯陸協議簽署
- 美國國會通過《耶路撒冷使館法案》。
1997年:希布倫協議
1998年:懷伊河備忘錄
1999年:沙姆沙伊赫備忘錄
- 茅利塔尼亞與以色列建交。
2000年:戴維營高峰會
-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2000-2005年)爆發。
2001年:塔巴協議
2001年—2009年:喬治·W·布什政府時期
2002年:中東問題有關四方成立
2003年:和平路線圖提出
2005年:以色列撤離加薩
- 通行進出協定簽署。
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戰爭(以色列—真主黨衝突)
- 以軍事僵局結束。
2006年6月開始持續:加薩—以色列衝突
2008年5月左右:以色列與敘利亞和平談判開始
- 在土耳其斡旋下進行,後因加薩戰爭中止。
2008年—2009年:加沙戰爭
2009年:茅利塔尼亞—以色列外交關係凍結
- 《每日瑞典報》爭議。
2009年—2017年:歐巴馬政府時期
2010年:美以民用核協議
- 茅利塔尼亞與以色列斷交。
- ICEJ在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國家展開回歸項目。
2011年開始:ICEJ協助衣索比亞猶太人回歸
2012年:防務之柱行動
2013年:2013-14年以巴和平談判
2014年:阿里·哈米尼提出九點方案
- 闡述如何消滅以色列。
- 2014年以巴衝突。
2015年:阿里·哈米尼表示以色列活不過25年
2016年: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批評以色列定居點政策
-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334號決議案。
2017年1月6日:以色列政府從聯合國撤回年度會費
2017年1月20日:川普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2017年1月22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宣布解除西岸建設限制
2017年9月:美國在以色列開設首個永久性軍事基地
2017年12月6日:川普總統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2018年:以色列通過《統一的耶路撒冷法》
- 加沙邊境抗議事件(2018-2019年)爆發。
- 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正式開館。
- 美國國務院2018年年度人權報告中將戈蘭高地稱為「以色列控制的領土」,不再稱「被佔領」。
2019年5月:2019年5月以巴衝突
2020年3月:芬蘭路線結束
- ICEJ轉而支持從莫斯科直飛以色列的航班。
2020年5月20日: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停止與美國和以色列所有協議
2020年8月13日:阿聯酋與以色列宣布關係全面正常化並建交
2020年9月11日:巴林與以色列發表聯合聲明宣布關係正常化並建交
2020年9月15日:亞伯拉罕協議簽署
- 阿聯酋、巴林與以色列領導人在川普見證下於白宮簽署關係正常化協議。
2020年10月23日:蘇丹與以色列宣布關係正常化
2020年11月18日:巴勒斯坦宣布恢復與以色列的安保和民事合作
2020年12月:摩洛哥與以色列宣布關係正常化
2021年5月:哈瑪斯向特拉維夫發射火箭彈,以色列空襲還擊
- 耶路撒冷日爆發衝突。
2021年—2025年:拜登政府時期
2022年8月:加沙地帶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
- 2022年8月加以衝突。
2023年1月26日:以色列突襲約旦河西岸難民營,釀9死12傷
2023年1月27日:巴勒斯坦火箭砲還擊
- 美國務卿將訪中東。
2023年2月23日:以軍在約旦河西岸打死11名巴勒斯坦人
2023年2月27日:以色列人襲擊西岸胡瓦拉鎮,造成至少1死近百人傷
-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同意採取措施遏制暴力。
2023年3月8日:以軍在傑寧難民營搜捕疑犯釀衝突,造成巴人6死26傷
2023年3月10日:3名巴勒斯坦人在西岸城市杰寧死於以色列軍人開火
2023年4月7日:以色列軍隊對加沙發動空襲
2023年5月10日:以色列空襲加沙,傑哈德三名指揮官死亡
2023年5月11日:以色列繼續空襲加沙,已致至少25人死亡
2023年5月13日:又一名傑哈德高級成員在以軍空襲中死亡
2023年5月14日:傑哈德已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
2023年5月22日:以軍在約旦河西岸打死3名巴勒斯坦人
2023年6月19日:以色列突襲約旦河西岸傑寧,直升機20年來首次轟炸該地區
- 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23年6月21日:以軍無人機空襲巴勒斯坦人汽車造成3死
2023年6月22日:約旦河西岸猶太定居者攻擊多個巴勒斯坦城鎮
2023年7月3日:以軍突襲傑寧難民營,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23年7月5日:以色列在傑寧的軍事行動致1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 以色列特拉維夫發生駕車襲擊事件致7人受傷。
- 以色列從傑寧撤軍。
2023年9月起:ICEJ協助猶太人移民以色列
- 儘管加薩戰爭和黎巴嫩邊境局勢升溫,仍有超過31,000人從100多個國家移民至以色列,其中19,850人來自俄羅斯,超過3,340人來自美國和加拿大。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引發以色列—哈瑪斯戰爭
- 戰火蔓延至以色列與真主黨和胡塞運動之間。
- 加沙死亡人數達5萬人。
2023年10月8日:伊朗代理武裝真主黨開始襲擊以色列北部
- 以色列成功斬首真主黨領導層,大幅削弱其軍力。
2023年10月19日:巴西呼籲「人道主義暫停」的決議草案在安理會遭到美國否決
2023年11月13日:以軍進攻難民營剿哈馬斯,加沙最大醫院失聯
2023年11月14日:加沙聯合國人員居住大樓遭毀,中國外交部強烈譴責
2023年11月16日:安理會自衝突以來首次通過人道主義暫時停火決議案
2023年11月20日:王毅接見阿拉伯外長代表團,推動為以巴衝突降溫
2023年11月24日:以巴在加沙臨時停火協議生效,雙方日內交換人質
2024年起:伊朗—以色列直接衝突部分升級
- 阿里·哈米尼重申立場,稱哈瑪斯襲擊讓以色列「踏上邁向毀滅的不歸路」。
2025年6月12日:行動前夕
-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報道稱,以色列正考慮在未來幾天內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報道稱,美國官員被告知以色列已「完全準備好」對伊朗採取行動。川普政府考慮了在不主導行動的情況下支持以色列的方案。
- 美國在耶路撒冷的大使館限制館員行動範圍。
- 以色列在空襲前向川普政府保證,行動前會先行通報。川普在襲擊前夜與內塔尼亞胡通話,並後來承認事先知曉以色列的行動計劃。
- 英國外交部和國防部的官員事先知曉以色列打算打擊伊朗。
- 以色列政府曾請求川普政府加入並協助其對伊朗的打擊行動。
- 在襲擊伊朗的前一天,以色列摧毀了加沙的電信基礎設施。
2025年6月13日:伊朗—以色列戰爭正式展開
- 國際原子能機構指控伊朗違反核不擴散義務。
- 以色列發動突襲,襲擊伊朗核子與軍事設施、斬首軍方高層及核子科學家。
- 伊朗隨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並表示會立即對以色列採取報復行動。
- 美國為核談判設定的60天期限屆滿後一天。
- 以色列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里少將、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海珊·薩拉米、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吳拉姆·阿里·拉希德以及伊斯蘭革命衛隊指揮官阿米爾·阿里·哈吉扎德被證實死亡。
- 核科學家費雷敦·阿巴西、穆罕默德·邁赫迪·德黑蘭奇、阿卜杜勒哈米德·米努切赫爾在空襲中喪生。
- 伊斯法罕省的納坦茲核設施、洪達卜和霍拉馬巴德的核設施據報發生爆炸。
- 以色列對大不里士發動打擊,目標據報是大不里士國際機場附近。
- 設拉子和納坦茲核設施也遭到以色列的打擊。
- 哈馬丹空軍基地和帕爾欽軍事基地發生爆炸。
- 福爾多燃料濃縮廠附近發生兩次爆炸,一架以色列無人機在此被擊落。
- 以色列國防軍證實打擊了哈馬丹和大不里士的空軍基地,聲稱已「拆除」後者,並摧毀數十架伊朗無人機和地對地飛彈發射器。
- 以色列國防軍證實打擊了伊斯法罕核技術研究中心。
- 伊朗媒體報道至少兩架以色列戰鬥機被擊落,一名女飛行員被俘,但以色列否認。
- 伊朗軍方稱有430人死亡,大多數為平民;人權組織HRANA稱585人死亡。
- 以色列稱有25人死亡,1人失蹤,1300人受傷。
2025年6月14日:伊朗—以色列戰爭持續
- 凌晨,伊朗媒體報道德黑蘭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有兩枚射彈擊中並起火。
- 伊朗防空系統在伊斯法罕上空攔截以色列射彈。
- 伊朗西北部與執行偵察任務的以色列無人機交火。
- 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埃亞勒·扎米爾和空軍司令托默·巴爾宣布「通往德黑蘭的道路已經鋪平」。
- 以色列國防軍轟炸伊朗西部用於儲存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的地下設施。
- 伊朗確認武裝部隊總參謀部情報部副部長古拉姆禮薩·邁赫拉比將軍和作戰部副部長邁赫迪·拉巴尼將軍的死訊。
- 伊朗聲稱擊落三架以色列F-35戰鬥機並俘虜兩名飛行員,以色列否認。
- 伊朗石油部宣布布什爾省的兩個油田遭到襲擊。
- 紅新月會稱以色列襲擊了伊朗31個省份中的18個省。
- 以色列國防軍宣布對德黑蘭的「軍事目標」發動新一輪打擊。
- 市內的石油和汽油庫遭到攻擊,導致沙赫蘭街區的電力中斷。
- 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以色列襲擊了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總部以及國防創新與研究組織大樓。
- 賽義德·阿米爾·海珊·法吉希、阿克巴爾·莫特萊比扎德在空襲中喪生。
- 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和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舉行會談,譴責以色列的襲擊並提出在兩國之間進行調解。
2025年6月15日:伊朗—以色列戰爭持續
- 位於德黑蘭的司法部大樓遭到襲擊。
- 以色列空軍轟炸馬什哈德國際機場的一架加油機。
- 以色列轟炸伊朗的地對地飛彈基地和外交部。
- 飛彈擊中並殺死了伊斯蘭革命衛隊的情報部長和情報副部長。
- 五枚汽車炸彈在德黑蘭各地引爆,發生在政府和核相關地點附近。
- 以色列國防軍警告伊朗平民從設拉子的武器工廠和軍事基地周圍地區撤離。
- 伊朗據報尋求阿曼和卡達調解,以與美國接觸。
- 伊朗表示逮捕了兩名聲稱是摩薩德成員的人員。
- 哈桑·穆哈蓋格、穆罕默德·卡齊米在空襲中喪生。
2025年6月16日:伊朗—以色列戰爭持續
- 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表示以色列「別無選擇」只能攻擊伊朗。
- 以色列國防軍襲擊聖城軍在德黑蘭的指揮中心。
- 有跡象表明納坦茲的地下核設施已「內爆」。
- 福爾多核設施附近聽到爆炸聲。
- 以色列國防軍在帕爾欽軍事設施附近進行打擊。
- 伊斯蘭革命衛隊的安薩爾·馬赫迪軍團報告一名指揮官和一名士兵喪生。
- 一名被指控為以色列特工的伊斯梅爾·菲克里被處以絞刑。
- 以色列國防軍表示已摧毀伊朗境內120個地對地飛彈發射器。
- 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控制德黑蘭的天空,不排除刺殺哈米尼的可能性。
- 以色列國防軍稱摧毀了德黑蘭和庫姆之間的一個武器運輸車隊。
- 伊斯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