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AI史記|用演算法記錄時代李政道(1926–2024) 《對稱的背叛:科學與宿命》-「他證明宇宙不完美,也證明天才從不對稱。」
李政道(1926–2024) 《對稱的背叛:科學與宿命》-「他證明宇宙不完美,也證明天才從不對稱。」

李政道(1926–2024) 《對稱的背叛:科學與宿命》-「他證明宇宙不完美,也證明天才從不對稱。」

Update: 2025-10-25
Share

Description

李政道傳:格物窮理,赤子之心

引言:一代巨擘的隕落與不朽傳奇

2024年8月4日,物理學巨擘李政道先生於舊金山與世長辭,享耆壽97歲。他的逝去,不僅是一個物理學黃金時代的最後迴響,也象徵著一段以個人之力撬動大國科技軌跡的特殊歷史的終結。作為首批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不僅以其驚人的洞察力,從根本上撼動了人類對宇宙基本法則的認知,更以其超越時代的遠見卓識與心繫故土的赤子情懷,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發展進程。
本傳記旨在超越單純的學術成就羅列,深入探討這位科學巨匠在二十世紀時代洪流中的個人抉擇、他所傳承的科學精神,以及他為故國奔走呼號的無私奉獻。我們將追溯他從戰火中走出的少年時代,剖析他與楊振寧那段既輝煌又令人扼腕的合作,並闡明他如何將個人的成就轉化為推動整個民族科學事業前行的巨大能量,從而勾勒出一位完整、立體,兼具科學鋒芒與人文溫度的劃時代人物形象。
--------------------------------------------------------------------------------
1. 烽火歲月中的物理啟蒙 (1926-1946)
本章節將追溯李政道顛沛流離的早年歲月,解析戰火的混沌如何弔詭地催生了他對宇宙秩序的終生探求。戰爭與動盪不僅未能磨滅他的求知慾,反而錘鍊出他超凡的自學能力與對物理學近乎熾熱的追求。正是在這段艱苦的歷程中,他遇見了吳大猷、束星北等恩師,這些學術生涯起點的關鍵引路人,為他日後躋身世界物理學殿堂奠定了基石。
1.1. 上海望族與流亡少年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畢業的實業家。然而,這份安逸的童年隨著1937年中日戰爭的爆發而戛然而止。為躲避戰火,李政道的求學之路變得時斷時續,生活陷入顛沛流離。他曾與家人失散,在江西贛州經歷了日軍的頻繁轟炸。在最艱難的時刻,他甚至需要在轟炸期間留守茶館,以客人的殘羹剩菜果腹。
正是在這段孤獨無助的歲月中,物理學成為了他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李政道後來回憶道:「在戰亂和饑荒中,到處都在死人,死跟生是很近的,總要有一個動力讓你覺得要活下去。」對他而言,這個動力來源於一套物理教科書,它讓他驚訝地發現「自然界居然是有定律的!」這種對宇宙秩序的認知賦予了他生存的意義:「我可以瞭解這個宇宙是怎麼演變的,世界萬物遵循什麼規律,而螞蟻不能。」對自然法則的探求,成為他在亂世中砥礪前行的內在驅動力。
1.2. 亂世中的良師益友
儘管學業屢遭中斷,李政道憑藉著過人的天賦與勤奮,在學術上脫穎而出。他先後考入遷至貴州的國立浙江大學和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從束星北、王淦昌、葉企孫等當時中國頂尖的物理學家。其中,吳大猷教授的慧眼識珠,成為其人生的關鍵轉捩點。
吳大猷發現李政道「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並評價他「心思敏捷,大異尋常」。李政道不僅迅速完成吳大猷佈置的難題,更展現出獨立思考、自闢蹊徑的解題風格。這種在戰亂隔絕中錘鍊出的獨立解題風格,不僅是一種技巧,更內化為其整個學術生涯的標誌性方法。正如其學生、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曼·克里斯特(Norman Christ)後來觀察到的:「他不讀別人的論文……如果他聽說了一些問題,他會嘗試著自己解決……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正是吳大猷的極力推薦,使年僅19歲、尚無大學文憑的李政道獲得了國民政府的公費留美資格,為他跨入世界物理學殿堂打開了大門。
1.3. 遠渡重洋,師從費米
1946年,李政道遠渡重洋赴美深造,但因無正式大學文憑而面臨挑戰。在眾多名校將他拒之門外時,芝加哥大學慧眼識珠,破格錄取他為博士研究生。在這裡,他迎來了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導師——物理學巨擘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
費米很快便發現了李政道的天賦,將他選為自己的博士生,並每週花半天時間與他單獨討論,內容涵蓋廣泛的物理領域。費米嚴謹的科學態度、對物理問題本質的深刻洞察以及獨立思考的治學風格,深刻地塑造了李政道的整個研究生涯。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於1950年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為他日後的學術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段早年的教育經歷,不僅磨礪出他獨立思考的治學風格,更將他引向了世界物理學的前沿舞台,為他與楊振寧的歷史性合作埋下了伏筆。
--------------------------------------------------------------------------------
2. 物理學黃金時代的璀璨新星 (1946-195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理論物理學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本章將聚焦於李政道在博士畢業後迅速崛起,成為物理學界一顆璀璨的新星。他與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緊密合作,標誌著一段學術「蜜月期」的開始——這是一個智力協同的典範,其合作的強度與深度在當時的理論物理學界無出其右,然而,其內在的張力也為日後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2.1. 初露鋒芒與普林斯頓歲月
博士畢業後,李政道在物理學界的聲名迅速鵲起。他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流體力學及天體物理等多個分支。1951年,他進入當時全球理論物理的聖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時任院長的「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對這位年輕的物理學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在1956年的一封推薦信中,奧本海默寫下了這段著名的評語:「我可以说,他要么是世界上绝对顶尖理论物理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要么是他同龄人中最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奧本海默盛讚其「具有超常的想像力、原創力、和豐碩成果」,其工作「優雅、新穎、和清晰」。這份在李政道獲得諾獎前就已做出的評價,充分證明了他當時已展露出的非凡才華。1953年,他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並在29歲時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2.2. 楊李合作的序曲
在普林斯頓,李政道與早他兩年到達的西南聯大校友楊振寧,從同窗情誼發展為物理學史上最富成效的合作夥伴之一。他們常常在研究院的草坪上並肩討論,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
在此期間,兩人合作發表了兩篇關於統計力學中相變理論的重要論文,成功解決了該領域的一些棘手問題,並提出了著名的「單位圓定理」(unit circle theorem)。他們的合作不僅成果豐碩,更在思想的交鋒中激發出驚人的創造力。物理學家埃米里奧·塞格雷曾回憶,當時物理學界普遍認為他們的合作「如同一個人」。
他們在統計力學領域的成功合作,為他們共同挑戰粒子物理學中一個更為根本、更為棘手的謎題——「θ-τ之謎」——做好了準備。
--------------------------------------------------------------------------------
3. 撼動宇宙的對稱破缺:宇稱不守恆的發現 (1956-1957)
在20世紀中葉,「宇稱守恆」被視為物理學一塊不可動搖的基石,它意味著宇宙在鏡像反射下(即左右對稱)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本章旨在深入淺出地剖析,李政道與楊振寧如何洞察到這條「神聖定律」在弱相互作用領域的裂痕,並通過理論與實驗的緊密結合,完成了20世紀物理學史上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3.1. 「θ-τ之謎」與大膽質疑
當時,粒子物理學界被一個名為「θ-τ之謎」的現象深深困擾。實驗觀測到兩種被稱為θ介子和τ介子的粒子,它們擁有完全相同的質量與壽命,理應是同一種粒子。然而,它們的衰變方式卻指向了截然不同的結果:θ衰變為兩個π介子,其終態宇稱為正;而τ衰變為三個π介子,其終態宇稱為負。
如果宇稱守恆定律是普適的,那麼θ和τ必定是兩種不同的粒子。但為何它們的其他所有性質都一模一樣?這個尖銳的矛盾讓物理學家們陷入了僵局。李政道與楊振寧超越了常規思維,在1956年6月發表於《物理評論》的關鍵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中,他們系統地回顧了過去的實驗,驚人地發現:儘管宇稱守恆在強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得到了充分驗證,但在弱相互作用領域,從未有任何實驗確鑿地證明過它。基於此,他們大膽提出假說: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並不守恆。
3.2. 吳健雄的決定性實驗
任何革命性的物理理論,最終都需要實驗的裁決。李、楊二人深知此點,他們不僅提出了理論假說,還設計了幾種可用於驗證的實驗方案。他們找到了在β衰變領域享有盛譽的卓越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並成功說服她領導團隊進行這項極具挑戰性的實驗。
吳健雄與美國國家標準局的低溫物理學家合作,設計了一個極為精巧的實驗。其實驗精髓在於: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下,利用強磁場使放射性同位素鈷-60的原子核自旋方向高度一致(即極化),然後觀測其在β衰變過程中釋放出的電子的方向。
實驗結果令人震驚:絕大多數電子傾向於沿著與原子核自旋相反的方向射出。這種明顯的不對稱性,如同一記重錘,確鑿無疑地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物理過程並非左右對稱——宇稱不守恆。這一結果的顛覆性,可從物理學巨擘沃夫岡·包立(Wolfgang Pauli)的反應中窺見一斑。當聽聞宇稱守恆可能不成立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純屬無稽之談」;但當被告知吳健雄的實驗結果已確證此事時,他立刻轉變為:「那麼(這個結果)必須能夠重現!」
3.3. 諾貝爾獎的榮光與深遠影響
吳健雄的實驗結果於1957年初公佈,立即在物理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同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因此項石破天驚的發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31歲的李政道,成為當時諾貝爾獎史上第二年輕的得主,且直至2014年,他始終是二戰後最年輕的諾獎得主。
宇稱不守恆的發現意義極其深遠。它不僅完美地解決了「θ-τ之謎」,更徹底顛覆了物理學中左右對稱這一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開闢了全新的道路,並引發了對電荷共軛(C)和時間反演(T)等其他對稱性的深入研究。
然而,這份至高無上的榮譽既是他們合作的頂峰,也弔詭地成為了日後關係破裂的催化劑,自然地引出下一章節的內容。
--------------------------------------------------------------------------------
4. 合作與分歧:一段科學史上的憾事
本章節將客觀審視李政道與楊振寧從親密戰友到分道揚鑣的過程。這段科學史上的憾事,其成因極為複雜,它不僅是個人性格的碰撞,更觸及了科學合作中貢獻歸屬這一普遍而棘手的難題。本章將梳理導致他們關係破裂的關鍵事件,呈現一段令人扼腕嘆息的歷史。
4.1. 榮譽光環下的裂痕
諾貝爾獎的巨大榮譽,未能鞏固兩人的友誼,反而成為裂痕的開端。綜合多方資料,導致兩人關係惡化的關鍵事件主要包括:
• 貢獻歸屬之爭:雖然兩人早期合作的論文署名常遵循一定慣例,但關於宇稱不守恆的突破性思想究竟源於何人,成為日後爭議的核心。這一分歧,最終也反映在對獲獎論文署名順序、公開場合的表述等一系列事件的記憶與詮釋上。
• 領獎次序爭議:在1957年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楊振寧提出希望按照年齡長幼的順序,先於李政道上台領獎。此事讓李政道頗為不快,最終在其夫人秦惠䇹的勸說下才勉強同意。
• 《紐約客》文章風波:1962年,權威雜誌《紐約客》的一篇報道中,引述楊振寧稱李政道為「我的學生」(my student),這句話深深刺傷了李政道,成為兩人關係徹底破裂的導火索。
4.2. 記憶的「羅生門」
這場公案並非孤例,它觸及了科學合作中貢獻歸屬的普遍難題,與牛頓和萊布尼茲關於微積分發明權的爭議一樣,成為科學史上一個經典而悲劇的原型。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對於宇稱不守恆這一關鍵思想的產生過程,在各自的回憶錄和文章中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敘述,形成了一場關於記憶、榮譽與學術平等的「羅生門」。
李政道在1986年發表的《破缺的宇稱》一文中,用了一個寓言故事來比喻這段合作:兩個小孩在沙灘上發現了寶藏,一個首先看到了光,另一個跑過去打開了門。多年後,他們卻為了誰的功勞更大而爭吵不休。這個比喻生動地呈現了他對這段合作的感性理解與無奈。
4.3. 遺憾中的傳承
儘管個人友誼在1962年走到了盡頭,但他們共同創造的科學遺產是永恆的。據李政道的長子李中清回憶,父親晚年偶然提及楊振寧時,常常會沉默片刻,然後說:「那是個非常出色的物理學家。」這句話語氣平淡,卻蘊含著複雜的情感與對昔日夥伴學術能力的最終肯定。
個人的分歧並未阻礙他們二人以各自的方式,為中國的科學事業貢獻力量。在經歷了個人關係的重大波折後,李政道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宏大的事業中——利用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為故國的科學復興鋪路搭橋。
--------------------------------------------------------------------------------
5. 心繫故土:推動中國科學走向世界
本章將聚焦於李政道作為一位卓越的科學戰略家和教育家的另一重身份。他對中國的貢獻,其意義深遠,甚至被他本人視為不亞於獲得諾貝爾獎。他試圖將其在物理學中對秩序、系統和可預測性的追求,應用於文革後亟待重建的中國科學體系。這份努力源於一種複雜而深刻的動機組合:既有對早年公費留學機會的感恩之心,也飽含對當時中國科技出現「斷層」的深切憂慮,更有一份身為頂尖學者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5.1. 「少年班」的倡議
1974年,李政道在回國訪問期間,從上海舞蹈學院的演員培養模式中獲得靈感。他致信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審慎而策略性地建議,應從全國選拔少數約十三、四歲,具有極強「理解力」的少年,進行系統性的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在與周恩來等領導的會議上,此建議一度遭到反對,有人主張應「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是周恩來最後拍板決定「完全可以试验一下」,以及毛澤東隨後的贊同,才使這一構想得以倖存。這一極具前瞻性的建議,直接促成了197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誕生,為中國超常人才的早期培養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5.2. CUSPEA計畫:開啟留學之門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打破中國留學渠道的壁壘,李政道親自設計並推動了影響一代人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計畫」(CUSPEA)。從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他投入了自己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與精力,親力親為,為近千名中國頂尖學子打開了赴美一流大學深造的大門,並為他們爭取到全額獎學金。這些學生後來大多成為科學、技術、金融乃至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李政道之所以如此投入,源於他對自己早年獲得公費留學機會的感恩:「這一難得的機會改變了我的一生……希望更多類似的機遇能夠光顧年輕人。」
5.3. 制度性的宏大建樹
除了少年班與CUSPEA,李政道還以其戰略眼光,推動了一系列制度性的宏大建設,對中國科研體制的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主要貢獻包括:
• 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率先推動中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促進高級科研人才的流動與回國服務。
• 促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設立:積極提倡重視基礎研究,並大力促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建立,為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穩定的支持。
• 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利用其國際影響力,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立項與建造提供了關鍵性的幫助與協調。
• 建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在北京創立此中心,為國內外科學家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台。
• 設立「䇹政基金」:為紀念亡妻秦惠䇹女士,李政道於1998年用私人積蓄設立「䇹政基金」,資助中國頂尖大學的優秀本科生進行科研訓練。
李政道在為中國科學事業奔走的同時,自身的學術探索也從未停歇,並在人生晚期展現出更為寬廣的人文視野。
--------------------------------------------------------------------------------
6. 人生終章:格物不輟與藝科交響
本章將描繪李政道晚年的生活畫卷,展現他作為一位物理學家的不懈探索、一位思想者的深刻洞見,以及一位熱愛生活的普通人。他將對物理的熱愛貫穿一生,並最終將其昇華為對科學與藝術共通之美的深刻追求,為其輝煌的人生譜寫了圓滿的終章。
6.1. 永不止步的物理探索
獲得諾貝爾獎並未讓李政道停下探索的腳步。他此後的研究生涯依然碩果累累,在理論物理的前沿領域做出了持續而明確的貢獻。他與合作者提出的KLN定理,深刻分析了零質量粒子的性質;與Giancarlo Wick共同提出的Lee-Wick理論,則對量子場論中的真空穩定性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這些工作證明,他是一位終身為物理學奮鬥的科學家,而非僅滿足於早年的榮譽。
6.2. 科學與藝術的思考
步入晚年,李政道極力倡導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他提出了著名的觀點:「藝術和科學就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認為二者源於人類最高尚的活動,共同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與永恆性。在夫人秦惠䇹去世後,他創作了許多詩畫以寄託哀思,展現出其深厚的藝術涵養與至誠的內心世界。
6.3. 「細推物理須行樂」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這句杜甫的詩,是李政道一生哲學的最好註腳。他曾說:「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晚年,隨著記憶衰退,他坦言已難以完全讀懂自己年輕時的論文,於是便以重讀大學物理教科書、解答其中的習題為樂。這種將探究宇宙奧秘視為人生最大樂趣的純粹之心,貫穿其生命始終。
退休後,李政道移居舊金山,與兒孫相伴,時常在加州的陽光下,獨自於金門大橋邊漫步。2024年8月4日,這位物理巨匠在家中安詳離世,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
結論:物理巨匠與赤誠赤子
綜觀李政道非凡的一生,他在歷史上留下了雙重而同樣深刻的印記。
一方面,他是一位改寫了物理學基本定律、拓展了人類認知邊界的科學巨匠。宇稱不守恆的發現,是20世紀物理學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對稱性的神話,為我們理解微觀世界的基本構成開闢了全新的維度。他犀利的物理直觀和高超的解題能力,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到天體物理的廣闊領域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
另一方面,他是一位懷揣赤子之心、為中華民族科學復興竭盡心力的偉大先行者。他將個人的成就與聲望,化為推動故國科技進步的橋樑與基石。從倡導少年班、創立CUSPEA計畫,到推動博士後制度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建立,他的一系列遠見卓識,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幾代科技人才的成長軌跡和科研體制的現代化進程。
李政道的生命歷程,不僅是一部個人在時代浪潮中奮鬥不息的史詩,也映照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與中美科技交流的曲折歷程。他留給世人的,不僅是深奧的物理理論,更是一種純粹的科學精神與一份厚重的家國情懷。其精神遺產,將如宇宙中的恆星,永續流傳,啟迪後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ca4sqz06ev01w1f1x47qx1/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李政道(1926–2024) 《對稱的背叛:科學與宿命》-「他證明宇宙不完美,也證明天才從不對稱。」

李政道(1926–2024) 《對稱的背叛:科學與宿命》-「他證明宇宙不完美,也證明天才從不對稱。」

沈律安/林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