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李登輝:寧靜革命的哲人總統》-「從京都學徒到台灣頭家,政治權謀玩的比誰都會算」
《李登輝:寧靜革命的哲人總統》-「從京都學徒到台灣頭家,政治權謀玩的比誰都會算」

《李登輝:寧靜革命的哲人總統》-「從京都學徒到台灣頭家,政治權謀玩的比誰都會算」

Update: 2025-09-20
Share

Description

早期生活與學術生涯(1923-1971)

  • 1923年1月15日:李登輝出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的「源興居」。
  • 青少年時期(14-15歲):李登輝開始坐禪、修行,並研讀《金剛經》,從佛教中尋求克服自我的力量,篤信唯心主義。
  • 1938年:李登輝轉學至淡水中學二年級就讀,學習劍道,成績優異。
  • 1940年代:臺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李登輝隨大哥李登欽改日本姓「岩里」,李登輝改名「岩里政男」。
  • 1941年:李登輝跳考進入臺北高等學校,成為淡水中學第一個考上高等學校的人。
  • 1943年9月:李登輝畢業於臺北高等學校,同年10月進入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林經濟系就讀,因環境影響,廣泛閱讀東西方書籍,深化自我意識。
  • 1944年:李登輝因「學徒出陣」被徵召入伍,短暫回臺灣高雄接受基礎訓練後,再回日本習志野陸軍預備士官學校砲兵科學習。
  • 1945年3月:李登輝被派去清理東京大空襲災區,目睹悲慘光景。
  • 1945年8月:在日本名古屋迎接戰敗,產生唯物論思考和對社會主義的追求,持續近十年。
  • 1946年春天:日本戰敗投降,李登輝恢復漢姓與學生身分,從東京搭船返回臺灣。
  • 1946年9月:李登輝進入由臺北帝國大學改組而成的國立臺灣大學就讀農業經濟學系,為該系第一屆畢業生。
  • 1946年12月24日:李登輝聲援沈崇案並組織示威遊行。
  • 1947年初:二二八事件爆發,李登輝險些被捕,曾想加入二七部隊。
  • 1947年夏天:李登輝與多位青年組織「新民主同志會」,同年年底隨該組織集體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加入)。
  • 1948年夏天:李登輝因「共產黨員不自由」為由再次申請退黨。
  • 1949年:李登輝從臺大農經系畢業,留在學校擔任講師,同年與曾文惠結婚。
  • 1950年:長子李憲文出生。
  • 1952年:李登輝獲得中美基金獎學金,首次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農業經濟。
  • 1953年:李登輝取得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同年返回臺灣擔任臺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並在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 1961年:李登輝受洗成為基督新教徒。
  • 1964年:李登輝獲得獎學金,赴康乃爾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博士。
  • 1968年:李登輝取得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論文獲美國農學會全美傑出論文獎。返國後被聘為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兼農復會技正。

從政初期與蔣經國提拔(1971-1988)

  • 1970年:李登輝因政治原因被警備總部拘捕約談,後獲釋。
  • 1971年8月:農復會長官沈宗瀚將李登輝以農業問題專家身分介紹給蔣經國。
  • 1971年10月:在王作榮介紹下,李登輝正式加入中國國民黨。
  • 1972年6月1日: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李登輝以政務委員身分入閣,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最年輕的閣員。
  • 1975年:李登輝陪同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訪問南投農村。
  • 1978年6月9日:李登輝被蔣經國任命為臺北市市長,推動都市更新與市景綠化,並啟動翡翠水庫興建。
  • 1981年12月5日:李登輝由臺北市長調升臺灣省政府主席,提倡「八萬農業大軍」與「核心農家」計畫。
  • 1982年3月:李登輝兒子李憲文鼻咽癌過世。
  • 1984年2月15日: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
  • 1984年5月20日:李登輝被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
  • 1988年1月13日:時任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並代理國民黨主席。
  • 1988年7月27日:李登輝正式出任國民黨主席,成為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

總統任期與民主改革(1988-2000)

  • 1989年4月7日:支持臺灣獨立的異議人士鄭南榕為抗議政府言論自由箝制而自焚。李登輝持續推動修法促進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學術自由。
  • 1989年:李登輝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訪問新加坡,被稱呼為「從臺灣來的總統」。
  • 1990年2月:中華民國爆發「二月政爭」,李登輝成功化解黨內保守勢力的阻力。
  • 1990年3月:國民大會代表自行通過延長任期案,引發「野百合學運」。李登輝接見學生代表,並宣布將召開國是會議。
  • 1990年5月20日:李登輝獲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八屆總統,開始完整任期。
  • 1990年10月:李登輝表示「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並制定「國家統一綱領」。
  • 1991年5月: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並開展第一次修憲,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使各中央民意機關得以換屆改選。
  • 1992年:辜汪會談促成。
  • 1993年:以李登輝為首的本土派系取得國民黨領導權,稱為「主流派」。
  • 1994年4月:千島湖事件發生,李登輝批評中共政權行徑「像土匪一樣」。同年,李登輝接受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訪問,提及「生為臺灣人的悲哀」,並指出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
  • 1994年7月:國民大會決定自下屆總統開始實施正副總統直接選舉。
  • 1995年2月28日:李登輝公開向二二八事件受難人士道歉。
  • 1995年6月:李登輝訪問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說,首次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家定位。此舉引發中共飛彈試射與軍事演習,形成「臺海危機」。
  • 1996年9月:李登輝在全國經營者大會上提出對臺灣企業界投資中國大陸的「戒急用忍」主張,旨在為赴中投資劃下停損點,避免臺灣產業空洞化。
  • 1996年3月23日:臺灣舉辦首次總統直接選舉,李登輝與連戰搭檔,以54.0%的得票率當選第九任總統。
  •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同年中華民國失去重要邦交國南非。李登輝開始逐步轉向臺灣獨立的傾向。
  • 1998年:李登輝在臺北市長選舉中拉起馬英九的手喊出「新臺灣人」,助其當選。
  • 1999年7月: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明確提出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即「兩國論」。
  • 1999年:李登輝出版《臺灣的主張》一書,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定義和「中國七塊論」。
  • 2000年3月18日:在野黨民進黨籍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李登輝實現「在任內和平轉移政權」的理想,國民黨結束55年執政,首次政黨輪替。
  • 2000年3月24日:李登輝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
  • 2000年5月20日:李登輝正式離開總統府,與陳水扁進行權力交接,結束12年的總統任期,並自願放棄每月數十萬元的終身俸與優惠存款。

卸任後與晚年(2000-2020)

  • 2001年9月21日:李登輝因替臺灣團結聯盟候選人站台,被國民黨撤銷黨籍,成為臺灣團結聯盟的「精神領袖」。
  • 2001年12月:李登輝號召成立「群策會」,旨在凝聚民間力量,提升臺灣主體意識。
  • 2002年9月16日:李登輝接受日本《沖繩時報》專訪時表示,釣魚台顯然是日本領土。
  • 2003年4月5日:李登輝在凱達格蘭學校演講時提到「戒急用忍」的決策。
  • 2004年2月28日:李登輝擔任總召集人,與陳水扁牽手參加「百萬人民手護台灣」活動。
  • 2005年3月3日:李登輝發表〈新時代臺灣人的涵義〉,指出「中華民族」是虛幻不實的概念。
  • 2006年11月4日:臺灣團結聯盟提名臺北市長參選人周玉蔻發表公開信,李登輝親自簽名,表明「李登輝不會和徹底腐化無能的民進黨站在一起」。
  • 2007年1月29日:李登輝接受《壹週刊》專訪時表示,他不是「臺獨教父」,也從未主張臺獨,因為臺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是名字叫做中華民國。
  • 2007年5月30日:李登輝赴日本展開「學術交流及探訪『奧之細道』之旅」,並參訪靖國神社祭拜李登欽。
  • 2008年3月20日:李登輝表態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
  • 201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起訴李登輝涉嫌侵占國安密帳「鞏案」公款。
  • 2011年11月2日:李登輝確診罹患大腸癌二期,住院手術切除結腸。
  • 2012年1月13日: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前夕,李登輝在民進黨造勢晚會上發表演講,拜託民眾支持蔡英文。
  • 2012年8月31日:群策會正式更名為「李登輝基金會」。
  • 2013年7月12日:李登輝進行椎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創世界最高齡紀錄。
  • 2013年11月15日:臺北地方法院一審宣判李登輝國安密帳案無罪。
  • 2014年8月20日:臺灣高等法院二審宣判李登輝國安密帳案無罪定讞。
  • 2014年:李登輝在日本出版《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稱中華民國已是「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 2015年7月22日:李登輝在日本國會議員會館以〈臺灣的典範轉移〉發表演講,批判「亞洲價值」的迷思與誤導。
  • 2015年7月23日:李登輝在日本外國記者協會記者會上表示,釣魚島是日本領土。
  • 2016年:李登輝因身體不適,未參加總統投票,但表達對蔡英文支持。
  • 2017年:李登輝投身養牛事業,成立源興居生技公司培育「源興牛」。
  • 2018年1月16日:陳水扁北上翠山莊向李登輝祝壽,兩人破冰。
  • 2018年11月29日:李登輝在臥室跌倒,頭部撞傷出血,後出現微小出血。
  • 2020年2月8日:李登輝在家中飲用牛奶時不慎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被送往臺北榮民總醫院住院。
  • 2020年7月30日:李登輝因敗血性休克與多重器官衰竭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過世,享耆壽97歲(虛齡98歲)。
  • 2020年8月:臺灣政府公務機關降半旗三日,臺北賓館設置追思禮堂。
  • 2020年9月19日:在淡水真理大學與淡江中學舉行告別禮拜。
  • 2020年10月7日:在臺北濟南教會舉行奉安禮拜之國葬,安葬於新北市汐止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最高層。

人物列表

  • 李登輝
  • 臺灣政治人物、農業經濟學家,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及中國國民黨主席。
  • 出生於日治臺灣,早年接受日本教育,後赴美取得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
  • 1972年受蔣經國提拔從政,歷任臺北市市長、臺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副總統。
  • 1988年繼任總統與國民黨主席,任內推動「寧靜革命」,完成六次修憲,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萬年國會、省長與直轄市長民選,並於1996年成為首位公民直選總統,落實臺灣民主化。
  • 對兩岸關係,曾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和「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並推動「戒急用忍」政策以保留臺灣產業命脈。
  • 2000年和平移交政權,卸任總統與黨主席。卸任後仍活躍政壇,擔任臺灣團結聯盟精神領袖,持續宣揚臺灣主體性與民主理念。
  • 2020年逝世,享耆壽97歲,被譽為「民主先生」、「臺灣之父」。
  • 曾文惠
  • 李登輝的妻子,出生於淡水郡大地主家庭,虔誠基督徒。
  • 對李登輝的生活與信仰產生重要影響,並為李登輝與臺派大家族連結提供支持。
  • 李金龍
  • 李登輝的父親,日治時期擔任便衣警察,臺灣戰後擔任過兩屆臺北縣議員。
  • 為人豪邁,重視兒子的教育。
  • 李登欽
  • 李登輝的哥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從軍,入日本海軍海兵團,於馬尼拉戰役中陣亡,奉祀於日本靖國神社。與李登輝手足情深。
  • 李憲文
  • 李登輝的獨子,曾為記者,於1982年因鼻咽癌英年早逝。
  • 李安妮
  • 李登輝的次女,長期參與婦女運動,現任臺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 蔣經國
  • 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
  • 推動臺灣政治改革,包括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
  • 賞識並提拔李登輝,使其進入政壇並擔任多項要職,最終指定為副總統繼任者。被李登輝稱為「蔣經國學校」的校長。
  • 宋美齡
  • 蔣中正的遺孀,在蔣經國逝世後,曾試圖影響國民黨代理黨主席的票選,但最終李登輝仍成功繼任。
  • 宋楚瑜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國民黨副秘書長、臺灣省政府主席、親民黨主席。
  • 在李登輝繼任國民黨代理黨主席時給予關鍵支持。
  • 曾與李登輝關係情同父子,但因「凍省」及2000年總統大選導致關係決裂,後在李登輝90歲生日宴上融冰。
  • 連戰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行政院院長、中國國民黨主席。
  • 被視為「登輝學校」首席門生,曾與李登輝搭檔競選正副總統並成功當選。
  • 2000年總統大選獲李登輝支持,但敗選後與李登輝關係決裂,直至多年後才公開場合融冰。
  • 陳水扁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臺北市市長、中華民國總統。
  • 與李登輝關係從早期不同政黨下的相互肯定(陳水扁曾稱李登輝為「臺灣民主改革之父」)到後期的決裂(因政治事件及對兩岸關係的不同主張),直到卸任多年後才破冰。
  • 馬英九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臺北市市長、中華民國總統。
  • 1998年臺北市長選舉獲李登輝喊出「新臺灣人」而當選。
  • 儘管政治主張與李登輝後期南轅北轍,但任內仍會向李登輝請益國政,而李登輝在2008、2012年總統選舉中則支持民進黨候選人。
  • 蔡英文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統。
  • 李登輝在晚年總統選舉中表達對其的支持。
  • 啟動「經濟發展新模式」及「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被視為繼承李登輝經濟策略的路線。
  • 蕭萬長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副總統。
  • 出自「登輝學校」。
  • 郝柏村
  • 臺灣軍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參謀總長。
  • 蔣經國逝世後,屬於國民黨內「非主流派」,曾反對李登輝。
  • 在「二月政爭」中,李登輝以「郝柏村換掉李煥」的策略達到多重政治效果,最終郝柏村因多重壓力請辭下台。
  • 李煥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國民黨秘書長、行政院院長。
  • 在李登輝初期繼任黨主席時給予支持,但後因「二月政爭」中李登輝未選其為副手,關係決裂。
  • 王作榮
  • 臺灣經濟學者、政治人物,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 重要的財經智囊,將李登輝引薦給蔣經國,並說服李登輝加入國民黨。
  • 曾為李登輝兩次總統就職典禮演講的撰稿人。
  • 沈宗瀚
  • 農復會負責人,曾多次為李登輝向情治機關交涉,並將李登輝引薦給蔣經國,對李登輝從政生涯有重要影響。
  • 許信良
  • 民進黨前主席,評論李登輝為「幾乎是政治天才」,並肯定其在臺灣民主化及本土化上的貢獻。
  • 林濁水
  • 民進黨前立委,評論李登輝是兼具現實與浪漫主義的混合體,對臺灣民主化及本土化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 范雲
  • 現任民進黨立委,曾為「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與總指揮,回憶李登輝接見學生對學運的影響。
  • 李光耀
  • 新加坡前總理,與李登輝同年出生,但政治理念截然不同。李光耀倡議「亞洲價值」,強調集體主義和「文化即宿命」,與李登輝主張的「普世價值」形成對比。
  • 杭亭頓教授(Samuel P. Huntington)
  • 研究「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學者,曾評論李登輝死後臺灣將留下民主,而李光耀死後制度則隨之而去。
  • 張彭春(Peng Chun Chang)
  • 中華民國代表,在《世界人權宣言》起草與通過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希望融合中國古代人文思想與西方近現代啟蒙哲學來闡釋人權,並使《宣言》以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形式通過,以減少各國疑慮。
  • 錢穆
  • 著名史學家,受蔣介石邀請遷臺定居。
  • 其史學思想強調「溫情與敬意」地了解本國史,拒絕西方「歷史主義」研究方法論,透過中西比較來凸顯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其思想在臺灣教育界影響深遠,被視為「亞洲價值」背後的思想來源之一。
  • 劉泰英
  • 臺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曾因涉嫌侵占國安密帳「鞏案」公款而被判刑。
  • 殷宗文
  • 前國家安全局局長,在國安密帳案中與李登輝、劉泰英謀議。
  • 王燕軍
  • 李登輝基金會祕書長,執行培育「源興牛」計畫,並對李登輝的相關事務對外發言。
  • 謝長廷
  • 臺灣政治人物,曾任高雄市市長、行政院院長、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李登輝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曾支持他。
  • 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
  • 美國在臺協會(AIT)副處長。他指出美臺關係的根本改變,臺灣不再被視為美中關係的問題,而是增進自由開放印太區域的機會與燈塔。



李登輝:民主化、台灣認同與經濟轉型下的台灣精神
這份簡報旨在深入探討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對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深遠影響,特別聚焦於其在推動民主化、形塑台灣認同以及引導台灣經濟轉型方面的關鍵作用。
一、超越自我與台灣認同的哲學省思
李登輝的個人思想核心是「超越自我」和「認同台灣」。他強調「自我」是人的原點,也是群體發展的基礎,並認為要清晰地形成自我意識,就必須將周遭事物以自我為中心配置,同時也將他人配置在自我中心之內,進而「關心他人,自己也同時受制於他人」。他提出的「我是『不是我的我』」哲學,旨在改造台灣人的心靈狀態,擺脫歷史束縛,實現「一切價值的價值轉換」。他相信,只有透過這種內在更新和價值轉換,台灣人才能從過去的虛構中解放出來,對台灣這片土地產生堅定的認同。
在「認同台灣」方面,李登輝認為台灣的民主改革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引起世人矚目。他領導國民黨執政,推動改革,尊重主流民意。然而,他也指出,族群矛盾在新的政治生態下,加上中國的統戰分化,惡化為國家認同的衝突。為此,他提出「新時代台灣人」論述,主張以民主精神超越內部矛盾。他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民自認為是『台灣人』,或不否認自己是『台灣人』」,這顯示了台灣社會在民主中的融合。他批評那些企圖利用「大中國意識」顛覆民主化、本土化台灣的政客,並指出中國的霸權論述、軍事恫嚇及經濟統戰加深了台灣的危機。他堅信,台灣人民要克服這個挑戰,首要之務是「強化對台灣的認同」。
二、台灣民主化的「寧靜革命」
李登輝被譽為「民主先生」,其任內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透過六次修憲,帶領台灣從威權體制轉型為民主國家,完成了「寧靜革命」。

  • 蔣經國的傳承與接班: 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繼任總統,面對黨政軍皆由黨國大老掌握的嚴峻情勢。他憶及蔣經國「我也是台灣人」及「以後蔣家不會有人繼任總統」的話語,將其理解為台灣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方向。
  • 權謀與膽識: 在初期,李登輝運用權謀,例如「二月政爭」中,他巧妙應對黨內保守勢力的挑戰,並透過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趁機收回軍權,邁向軍隊國家化,同時讓反對勢力失去政治舞台。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曾評論李登輝「幾乎是政治天才」,懂得運用權謀和民意工具來推動改革。
  • 修憲歷程: 李登輝主政十二年間,逐步推動憲政改革。
  • 他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確立總統任期為一任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 落實地方自治,確定省長和直轄市長民選制度。
  • 第三次修憲,更是確立了公民直選總統的制度,使台灣在1996年舉辦了首次總統直接選舉,李登輝以54%的得票率當選,達到聲望顛峰,實現「台灣人當家作主」。
  • 後續修憲也達成了國大虛級化目標,將台灣政治運作推向嶄新階段。
  • 國際肯定: 美國《新聞周刊》稱李登輝為「民主先生」,前美國副總統錢尼的副國安顧問葉望輝也盛讚「李登輝的任期是台灣民主過程,最歷史性和最關鍵性的改變。」日本各大媒體在報導李登輝逝世時,也普遍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構築民主的重量」、「主導和平民主化」,並肯定其在「去中國化」政治行為上的貢獻。

三、經濟轉型與「戒急用忍」政策
在經濟方面,李登輝在台灣經濟奇蹟之後,面對中國崛起的挑戰和磁吸效應,採取了關鍵的「戒急用忍」政策,為台灣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 時代背景: 1980年代中期,台灣面臨台幣升值、工資上漲、環保趨嚴等問題,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失去優勢。同時,中國於1978年改革開放,以廉價勞動力吸引台商投資,導致台灣資金和人才外流。
  • 南向政策與亞太營運中心: 為了紓解對中國經貿過度依賴的風險,李登輝於1993年推動「南向政策」,鼓勵企業赴東南亞投資。1995年又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政策,希望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台灣,以此經營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市場。然而,這些政策初期效果不彰,台商仍大量西進。
  • 「戒急用忍」: 1996年9月,李登輝在「全國經營者大會」上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對赴中投資劃下紅線,限制「5,000萬美元以上」、「基礎建設」和「高科技產業」赴中投資。這項政策在當時受到工商界極大批評,被認為是「政府對企業下達兩岸經貿急凍令」,但李登輝堅信其意義在於為赴中投資劃下停損點,避免台灣產業和經濟被中國磁吸效應掏空。
  • 政策效益: 「戒急用忍」被視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成功地為台灣保留了最重要的半導體業和石化業的根基。數據顯示,當初被限制赴中之產業(如積體電路、石油及煤製品、化學原材料等)產值占國內整體製造業產值逐年攀升,而未受限制的產業則逐漸下降。這項政策使得台灣在後來的「中國製造2025」以及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等全球變局中,仍能保有產業元氣,並在供應鏈重組中扮演關鍵角色,跳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 「從中國走向世界」到「以台灣作為主體」: 在李登輝之後的經濟政策辯論,長期糾纏於「從中國走向世界」或「從世界走向中國」。直到2016年,蔡英文政府推出「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強調與先進國家連結,不再考慮中國的角色,並在美中貿易戰和疫情中,透過「臺商回臺」三大方案及新南向政策,成功調整產業體質,使台灣在非紅供應鏈中成為可信任的重要夥伴。這證明了李登輝當年的「戒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李登輝:寧靜革命的哲人總統》-「從京都學徒到台灣頭家,政治權謀玩的比誰都會算」

《李登輝:寧靜革命的哲人總統》-「從京都學徒到台灣頭家,政治權謀玩的比誰都會算」

沈律安/林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