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广州台开卷(粤语)全网都在装嫩 谁按了暂停长大键?(上)
全网都在装嫩 谁按了暂停长大键?(上)

全网都在装嫩 谁按了暂停长大键?(上)

Update: 2025-06-11
Share

Description

全网都在装嫩 谁按了暂停长大键?

核心主题:解读“成人孩童化”(Kidult)现象及其影响与应对

​​开篇引子:荣格的名言​​

荣格:前半生可能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后半生应属于自己,追随内在声音。

此观点可用来审视当下“成人孩童化”趋势。

一、 何为“孩童化”(Kidult)?

​​定义:​​ 成年人心理或行为不愿长大,表现出如儿童般的特质,介于“巨婴”与“童心未泯”之间。

​​现象表现:​​

​​时尚领域:​​ 国际时装周(米兰、巴黎等)流行“娃娃风”(夸张配色、蓬蓬裙、玛丽珍鞋、发卡等儿童元素)。

​​消费倾向:​​ 成年人成为迪士尼乐园、漫威电影的主力消费者;麦当劳推出成人版快乐餐及联名玩具被成人抢购。

​​社会行为:​​ 成年人热衷参与儿童节活动。

​​与“童心未泯”的区别:​​

​​童心未泯:​​ 偶尔释放天性(如过儿童节),能“换换脑子”、激发热情,是健康的。

​​孩童化 (Kidult):​​ ​​拒绝真正长大,长期处于精神不成熟状态(荣格的“永恒少年”原型)。​​

典型特征:年轻率真可爱,但理性判断不必然缺失,却​​缺乏行动动力和方向感​​。面对重要事务的挫败或负面反馈时,​​易自暴自弃或本能回击​​。剧中角色(如范德彪、王木生)为例。

二、 孩童化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海沃德《孩童化》观点)

​​世界性趋势:​​

​​青少年期延长:​​ 专家建议范围从10-19岁扩展到24岁甚至26岁。

​​经济依赖延长:​​ 多数美国18-34岁青年与父母同住(2016年数据)。

​​婚姻推迟:​​ 中国(2011-2020推迟4年至29岁左右)、英国(2020年男性35岁/女性33岁,比1960年代晚10年)初婚年龄显著推迟。

​​内在驱动力:年龄界限模糊与“青春崇拜”​​

传统人生阶段(童年/青年/成年/老年)界限不清。

普遍心态:渴望被视为青春期人群——喜欢其​​外在形象、活力、冒险精神、情绪化​​,​​排斥成年世界的严肃、复杂和责任​​。

​​潜台词:​​ 世界太复杂,不如假装大家都是青少年(一种逃避心态)。

​​附带负面心态:受害者心态​​

将失败归咎于外界(领导、同事、环境),而非自省。

本质上​​逃避责任​​(类似孩子怪父母)。

危害:使人​​脆弱​​,无法发现真正问题所在,​​阻碍解决问题​​。

极端发展:受害者群体抱团(“受害者联盟”),以其叙事干扰社会运行甚至报复社会(欧美案例)。

三、 孩童化为何出现?(海沃德的核心观点:非必然,是被塑造的)

​​反驳常见解释:​​ (世界复杂度提升是保护机制?物质丰富缺乏挑战?)→ ​​都不是根本原因!​​

​​三大塑造机制:​​

​​广告:​​ 营造“超现实”时空,灌输“​​放肆、洒脱、不为结果​​”等理念,暗示​​自由无需负责​​。

​​互联网 (尤其社交网络):​​

屏蔽真实互动负担,习惯​​简单直接甚至情绪化​​的交流。

强化用简单方式处理问题的习惯,导致对​​现实世界的焦虑与退缩欲​​(如“谁还不是个宝宝?”)。

​​技术层面上削弱长大意愿。​​

​​教育中的过度保护:​​

严格禁止打闹、过度消除风险。

大学管理小学化(家长频繁参与、建家长群)。

过度表扬、无差别鼓励(如美国高校GPA严重通胀)。

四、 孩童化与成年的本质分水岭

​​孩童化心态:情绪 > 责任​​(自身感受高于一切)。

​​成年人心态:责任 > 情绪​​(再难也要做好分内事,如同保罗·奥斯特所说:“即使今天战死,明天也得从棺材里爬出来,竭尽全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五、 如何应对孩童化的负面影响?(海沃德的建议)

​​拒绝让别人决定你的观念:​​

教育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非灌输对错。

​​练习“平视”阅读:​​ 不迷信权威,​​批判性思考​​,追问内容是否过时?对我有何价值?

​​反对过度保护和无故焦虑:​​

​​主动寻求挑战:​​ 刻意做​​不擅长或不喜欢的任务​​。

​​自我养育原则:​​ 像养育孩子一样对待自己——避免过度保护,​​允许自己在挫折中成长​​。

​​主动选择生活,不被广告左右:​​

识别广告无孔不入,它在​​植入非必要需求,诱导选择自由/简单而逃避责任/复杂​​。

​​核心:主动选择 > 被动接受;警惕对外部信息的过度依赖。​​

六、 积极应对后的益处

​​识破情绪陷阱:​​ 不被人操控情绪,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赢得信任资本:​​ 当他人不愿负责时,你的​​责任感使你成为主心骨​​(亲友、同事中),积累信任。

结尾升华:成人与孩童的根本区别

孩子的行为受他人影响(需引导),​​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核心启示:​​ “意识到人生只有一次,就已开启第二次人生”——一段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人生。

​​再次呼应荣格:​​ “​​前半生或许属于别人,但请把后半生交给自己。​​”

参考书籍:

1. ​​《永恒少年:对成人儿童的神话分析》​​

​​作者​​:玛丽-路易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

荣格学派核心学者,荣格亲自指定的合作者,专注于神话心理学研究。

​​核心观点​​:

提出“永恒少年”(Puer Aeternus)原型:心理停滞在青年期的成年人,表现为逃避责任、追求刺激、恐惧束缚。

批判性结论:这类人表面充满创造力,实则因无法扎根现实而陷入“英雄幻想”,最终导致生活瘫痪。

​​关键章节​​:第四章《永恒少年的病理学特征》分析逃避责任如何演变为自我毁灭。

2. ​​《孩童化:现代社会的幼稚化倾向》​​

​​作者​​:基思·海沃德(Keith Hayward)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犯罪学教授,社会学家,研究当代文化病理学。

​​核心观点​​:

揭示孩童化三大社会机制:​​广告制造“免责自由”幻觉、社交网络强化情绪化表达、教育过度保护削弱抗挫力​​。

预言后果:集体受害者心态蔓延将破坏社会协作基础。

​​数据支撑​​:书中引用多国婚龄推迟、青壮年经济依赖数据(如美国34岁以下超50%与父母同住)。

3. ​​《超级幼稚主义:后现代社会的情感退化》​​

​​作者​​: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

美国历史学家、社会批评家,以剖析“自恋文化”闻名。

​​核心观点​​:

批判消费主义将成人“婴儿化”:通过即时满足感(如盲盒、游戏氪金)替代深层情感体验。

尖锐论断:“拒绝长大的成年人,是资本主义最完美的消费者”。

​​延伸阅读​​:第七章《娱乐至死与责任消亡》直指迪士尼文化对成年心智的驯化。

4. ​​《可爱文化研究:从凯蒂猫到宅男经济》​​

​​作者​​:莎朗·金塞拉(Sharon Kinsella)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聚焦亚文化社会学。

​​核心观点​​:

解析“可爱”(kawaii)如何成为全球性逃避策略:成年人借儿童符号(如Lolita服饰、卡通周边)构建心理安全区。

文化悖论:“追求可爱实则是权力匮乏的表演——如同儿童用乖巧换取关注”。

​​案例库​​:书中对比日本“御宅族”与欧美“Kidult”消费行为的心理同源性。

5. ​​《反脆弱:从混乱中获益》​​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风险管理学者,哲学家,“黑天鹅理论”提出者。

​​关联观点​​:

​​过度保护导致“脆弱化”​​:隔绝挫折的教育/职场环境,使人丧失应对逆境的能力(呼应海沃德观点)。

解决方案:主动制造“可控压力”(如挑战陌生领域),锻造心理韧性。

​​章节推荐​​:第四卷《拒绝承认世界的随机性,是巨婴思维的根源》。

6. ​​《童年的消逝》​​

​​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媒介环境学派奠基人,批判电子文化对认知的侵蚀。

​​核心观点​​:

电视/互联网模糊儿童与成人界限:成人消费幼稚化内容(如卡通、段子),儿童被迫接触成人议题,导致双向退化。

警句:“当成人表现得像儿童,儿童便不得不扮演成人”。

​​预见性​​:早于“Kidult”概念30年预警媒介对心理年龄的碾压效应。

7. ​​《秩序的滋味:在成人世界中承担责任》​​

​​作者​​:乔丹·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

加拿大心理学家,畅销书《人生十二法则》作者。

​​关键主张​​:

​​责任是拯救虚无主义的良方​​:通过承担家庭/职业责任(如组建家庭、专业深耕),对抗“永恒少年”的迷失感。

数据支撑:书中引用研究指出,承担婚育责任者抑郁率显著低于回避者。

​​实践方案​​:第三章《清理你的房间——从最小责任开始重建秩序》。

8. ​​《脆弱的安全感:新自恋时代的情感困境》​​

​​作者​​: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rton)

美国哲学家,专注现代性心理研究。

​​创见性分析​​:

揭示“受害叙事”的心理动机:将失败归咎于外界(如原生家庭、社会不公),规避自我修正的痛苦。

指出社交媒体放大脆弱文化:“创伤展示”获得流量回报,强化逃避倾向。

​​案例​​:解析“大学家长群”如何制度化地推迟青年责任感形成。

9. ​​《深度自我:后现代的焦虑与觉醒》​​

​​作者​​:约翰·瑞斯森(John R. Shook)

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批判领域先锋。

​​核心框架​​:

批判教育体制的“无菌化陷阱”:追求绝对安全、高分保护、无限复学机会,制造虚假的生活沙盒。

提出“深度思考力修复方案”:阅读经典哲学训练复杂思辨(呼应海沃德“平视读书论”)。

​​教育建议​​:附录包含美国高校课程改革案例(如芝大“经典阅读计划”)。

10. ​​《Kidult:当童年征服成年》​​

​​作者​​:黛安·伊波利(Diane Purkiss)

英国牛津大学文化史教授,研究童年社会建构。

​​独特视角​​:

历史溯源:工业革命至今童年概念的演变,揭示“延长童年”实为现代社会分工的副产品。

颠覆性结论:Kidult非个人选择,而是资本与科技合谋的“集体幼稚化工程”。

​​强证据链​​:对比19世纪童工被迫早熟与21世纪成人主动幼稚化的社会动力机制差异。

Comments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全网都在装嫩 谁按了暂停长大键?(上)

全网都在装嫩 谁按了暂停长大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