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现场变成“剧本杀”(上)
Update: 2025-06-19
Description
穿越剧逻辑对新闻业的渗透与重构:本质、挑战与出路
在数字媒体时代,原本属于娱乐领域的“穿越剧”叙事正悄然渗透新闻生产,引发对新闻本质的深刻反思。传统新闻学强调“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但当新闻报道采用“穿越”框架(如AI模拟历史记者报道、时间旅行者视角评论)时,真实性、客观性原则面临挑战。这种“穿越式新闻”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界限,既可能成为创新形式,也可能成为误导公众的陷阱。
一、新闻本质的动摇
传统新闻学将新闻界定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核心是真实性、时效性与公共性。然而,穿越叙事通过想象力创造非现实世界,当其渗入新闻生产时,形成“穿越式新闻”——借用历史预知、身份重置等手法报道现实事件。例如,AI生成“1945年记者报道俄乌战场”的视频,或“假如孔子评论高考作文”的虚拟访谈。这类内容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使新闻的本质属性面临解构风险。
后真相时代,年轻一代更习惯通过穿越剧而非历史教科书了解过去,对“真实性”的判定标准从“是否符合事实”转向“是否引发共鸣”。这种转变使新闻的认知功能让位于情感体验,事实准确性可能为“代入感”让步。算法推荐机制加速了这种渗透,当“穿越”类内容点击量激增时,媒体会生产更多混合事实与虚构的“杂交新闻”,使新闻偏离本质功能。
二、渗透机制分析
- 技术驱动:AI视频生成、虚拟现实等技术使“时空穿越”的视觉化呈现成为可能。例如,某平台用AI生成“1929年记者报道股市崩盘”的虚拟场景,技术成为虚构叙事的“合法性背书”。
- 社会心理:穿越式新闻满足了受众逃避现实与寻求替代性体验的需求。例如,用“重生逆袭”框架报道企业家成功故事,将复杂现实简化为套路化剧情。
- 行业竞争:媒体为争夺流量采纳更吸引眼球的叙事策略,算法推荐规则倒逼内容转型,导致事实深度衰减。
- 历史认知转变:穿越文化将历史解构为符号碎片,部分媒体将历史人物“萌化”或现代化,以“戏说”替代严谨分析。
三、行业实践形态
- 虚拟见证新闻:AI生成“历史事件现场报道”,如模拟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实时报道”,但缺乏明确标注,导致公众误认。
- 预言性新闻:采用“来自2030年的回顾”等形式,将推测包装成既定事实,助长社会认知的投机性。
- 历史类比新闻:将当代事件嵌入历史框架,如“如果光绪帝报道中美贸易战”,但可能导致历史简化。
- 身份转换新闻:记者“扮演”流浪汉报道底层生活,但可能将结构性困境简化为个人视角转换问题。
- 记忆重构新闻:通过虚拟日记等形式重新诠释过去,但存在误导性报道风险。
四、伦理困境
- 真实性解构:穿越式新闻通过创造“超真实”情境动摇真实性原则,如AI生成“唐代记者报道丝绸之路”的视频。
- 时间性操纵:打破线性时间观,传递“历史可任意改写”的错误暗示。
- 身份认同混乱:创造虚拟身份,违反信息来源确认原则,简化复杂的社会机制。
- 责任体系模糊:虚拟报道的责任主体难以确认,逃避事实核查职责。
- 认知环境污染:公众信息鉴别能力退化,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可能将虚构内容误认为客观事实。
五、重建路径
- 理论框架重构:引入“真实性光谱”概念,区分不同新闻形态的真实性标准,坚守真实性底线。
- 行业规范完善:建立穿越式新闻的规范框架,如明确标注“模拟再现”、声明AI生成内容、注明历史人物“言论”出处等。
- 公众媒介素养提升:培养性质鉴别、脉络追溯、批判反思能力,警惕扭曲叙事。
- 创新模式探索:历史启示报道:通过严谨历史重现提供当代问题启示。
未来责任新闻:用时间循环叙事揭露结构性矛盾。
跨时空对话新闻:创造代际、文化间的对话机会,但依托真实口述历史。 - 技术伦理构建:确保AI生成内容经过事实核查,虚拟场景不扭曲历史语境,算法推荐不优先传播煽情性虚构内容。
- 全球经验借鉴:吸收西方对事实严谨性的追求与东方情感联结的优点,避免荒诞手法。
结语
新闻的本质在于对事实真相的忠诚和对公共利益的守护。面对穿越剧逻辑的渗透,新闻业需在维护本质原则的前提下,寻求创新与规范的平衡点。通过理论重构、规范完善、素养提升、创新探索与技术伦理构建,我们或许能找到穿越迷雾的路径,使新闻在数字时代继续发挥其社会公器的核心功能。
Comments
In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