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福慧雙修劉素雲老師: 要有足夠的信心, 今生就回歸極樂!
劉素雲老師: 要有足夠的信心, 今生就回歸極樂!

劉素雲老師: 要有足夠的信心, 今生就回歸極樂!

Update: 2025-10-09
Share

Description

我靠什麼出輪迴?

菩薩分為兩類。 
一、 慈悲心多。這些菩薩求生極樂,是為了度化眾生。
二、喜歡攝取功德。這些菩薩求生極樂,是為了攝取諸 佛功德。 
曇鸞《論註》中說:初地至七地菩薩,可分身無量佛剎, 度化無量眾生。但他們做佛事時,還需作心入三昧,不是無所作心。這些菩薩往生見到彌陀後,頓然證得與八地以上菩薩平等的法身。像龍樹、婆藪槃頭等菩薩,也求生極樂,就是這個原因。《論註》又說:菩薩證到七地時,得大寂滅。上不見有諸佛可求,下不見有眾生可度。如果沒有諸佛加持,就會般涅槃了。往生之後,就不會遇到此難。以上說明不退菩薩往生的原因。 
《無量壽起信論》中說:往生的菩薩不計其數,這都是如來願力加持,光明攝受之功。例如,智者大師臨終時,讓門人念無量壽佛及觀經的經題。並合掌讚頌說:「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極樂淨土很容易去,可是沒人肯去呀!在地獄相都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改悔念佛,還能得到往生。何況用禪定、戒定薰習的行人。 
大家現在好好用功,決定功不唐捐。大師說完之後,稱念三寶名號,安然而逝。大師臨終的瑞相證明,彌陀的無量光, 時時在攝受念佛眾生,往生西方淨土。 
唐朝的法照大師,在五台山大聖竹林 寺,見到文殊和普賢菩薩。他向兩位大菩薩請教修法之要。文殊菩薩說:在諸多法門中,沒有能與念佛相比的。我在過去劫中,是因為念佛而成就的。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從念佛而生的。文殊菩薩的這段開示,非常親切,非常扼要。法照大師又問:應該怎樣念呢?文殊菩薩說:此土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持續念下去,不要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如果想快速出離輪迴,應當老實念佛。 
雖說念佛是易行道,但絕不是誰都能行。如夏蓮老所說:火中生蓮,旱地行船。俗話說,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如果一輩子不間斷的念下去,確實很難很難!若說容易也確實容易,誰擋住你了?只是不肯下決心罷了。但能信願持名,決定往生極樂。為什麼呢?因為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淨土法門之所以難信,就在這個地方。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位慧日大師,渡海到達印度。他在觀音像前發願:絕食叩頭,一直到命終為止。當叩到第七天時,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花。垂手摩頂說:你若想弘揚佛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家要注意,「唯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由此可見,淨土法門勝過一切法門。例如,天親大士的《往生論》,馬鳴大士的《起 信論》、智者大師《十疑論》、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蕅益等等。這些大德所有著述, 莫不殷勤讚歎極樂淨土,勸導大眾往生西方。
由此可知,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絕無欺世誤人之事。何況我們生於末法時期,法弱魔強,如果靠自力修行,豈能避免錯路。如果老是猶豫不信,深戀塵勞,就像飛蛾赴火,魚兒處在乾枯的河道一樣,最終被活活 燒死和渴死。還有些人奔向自己所謂的光明,自生障礙,自斷前程。這樣過不了多久,極大的痛苦隨後就到。 
大家應當猛然警醒,切莫追求不相干之事。有些人還是擺不正位置,總把俗事放在第一位,這樣修行很難成功。這 種人還是數量很多。我們並不是勸大家,把佛法做為生活的 唯一,但是一定要擱在第一位。當兩者可以兼得時,不妨使它們並行。當兩者不能兼得時,應放棄塵緣而去修法。修行是否進步,不是見佛見光,而是對塵緣是否淡了。 
如果能明白佛法的道理,慈悲心自然就會擴大。大家對子女都是愛護備至。如果能把此心擴大,愛護無量眾生,就是菩薩嘛。在修行過程中,必須做到行解相資,逐漸發起菩 提心,達到一向專念。我們的目標雖然不是邊地,但生邊地 也非容易事。應當把目標定得高一點,方向看得遠一點。如果達不到最高目標,還有可能落到邊地。若最高目標就是邊地,萬一沒達到目標,豈不是落空。如果能明信佛智和自智,就不會空喊口號,自然就會依教奉行。 
世尊早替我們選擇了最佳方案,有些人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經常得少為足,生出輕慢心。如果能相信佛智和自智,就不會有種種差別相,不會被邪說所動搖。大家要依止了義經典,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今生遇到淨土法門,應該感到慶幸。一位大德這樣說:「我可以大膽的告訴大家:除了淨土法門,其他法門只有瞪眼的分,一點戲也沒有!我如果欺騙了大家,也就變成謗法者,我深知謗法之罪,因此不敢誹謗其他法門。在這些問題上,大家要有清醒的認識啊!」 
本品經文是正宗分的最後一品。為什麼稱為正宗分呢? 彭居士的《起信論》中說: 
一、先是說明法藏廣大誓願,讓行者生擔荷心,發起普賢大願,令一切眾生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本經專門宣說彌陀本願海,這正是本經的大功德所在。將來唯有本經獨留世間,因此本經非常重要。 
二、其次說明法藏廣大功德,讓行者生真實心,廣行方便,圓滿普賢的大行。 
三、講述極樂種種依正莊嚴。讓行者生決定心,至誠迴向,入佛境界,不墮入疑城。如《淨修捷要》中說:依托極樂的依報正報,來顯現自心!這完全是華嚴事事無礙境界。 
四、講述往生正因和世間果報。讓行者生精進心,一心念佛,成就念佛三昧,決定往生彼國。 
綜上所述,前兩部分勸願,是指發菩提心。第三部分是勸信。第四部分是勸行。止惡行善,而善中之王,則是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這正是本經的宗旨,因此稱為正宗分。若論小本《阿彌陀經》,就是信願持名。這兩部經雖有繁簡之別,而綱宗毫無差別。如果能把兩部經合參,宗旨會更加清楚明白。 下面談談學習第四十二品經文的感悟: 
感悟一:十方諸佛剎土中,已證「三不退」的大菩薩都求生極樂淨土,我們是在六道裡輪迴了無量劫的罪業凡夫, 有什麼理由不求生極樂淨土?  
感悟二:文殊開示,發人深省。  
文殊菩薩是我們大家熟知的一位大菩薩。四大佛山之一的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以前,我知道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這裡說的七佛,是指過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 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 迦牟尼佛。現在知道了,文殊菩薩何止是七佛之師,他是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師。注意: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什麼 意思?文殊菩薩是一切佛的老師。過去一切佛、現在一切佛、未來一切佛,都是文殊菩薩的學生。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文殊菩薩的學生。 
淨土宗第四代祖師法照大師,在五台山大聖竹林寺,向普賢、文殊兩位大菩薩請教修法之要。文殊菩薩有一段簡明扼要的開示,太精彩了。文殊菩薩說:在諸多法門中,沒有能與念佛相比的。我在過去劫中,是因為念佛而成就的。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從念佛而生的。法照大師又問:應該怎樣念呢?文殊菩薩說:此土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持續念下去,不要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 
文殊菩薩的開示發人深省,那些經常問「你看我應該怎樣修」的同修們,你們能否從文殊菩薩的開示中得到一點啟示呢?你是學佛人,你是念佛人,怎麼修?念佛呀! 
感悟三:不求佛剎,何免輪迴?不仗佛力,何免輪迴? 不信佛智,何免輪迴?深戀塵勞,何免輪迴?  
感悟四:「一生成佛除了淨土法門,其他法門只有瞪眼的分,一點戲也沒有!」 
 感悟五:對同修們的幾點溫馨提示。 
第一點,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的無上大法;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唯一正說;是彌陀所說的「本願海」;是讓眾生一生成佛的唯一法門;是易行道……。遇到這個法門,千萬抓住機緣別放過。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緣啊! 
第二點,時間緊迫,切莫追求不相干之事。什麼是不相干之事?就是佛經裡所說的「不急之務」。現在太多的人擺不正俗事與修學佛法的位置。仍然被眾多的「不急之務」纏縛得緊緊的。有的人身體都亮紅燈了,還不知道解縛。修學佛法不是生活的唯一,但一定要擺在第一位。當兩者可以兼得時,不妨使它們並行,當兩者不能兼得時,應放棄塵緣而 去修行。這是黃念老說的。 
第三點,學習佛法萬萬不可以喜歡神通,追求神通。真正的神通是自性,本自具足,不是追求來的。喜歡神通,追 求神通,必入魔通。入魔通苦不堪言,不好擺脫。 
第四點,用什麼標準衡量修行是否進步了?不是見佛見光,而是看你的塵緣是否淡了,看你的心是否愈來愈清淨了。那些三天兩頭就見佛見光的,絕非學佛人的正常現象。 學偏了,一般來說,都是附體,學佛不能走這條道兒。一句 佛號老實念,沒有出偏的。
第五點,千萬不能以自己的意思隨便解釋佛經,要參考其他經典和祖師大德的論註解釋佛經。也不可以不懂裝懂隨意給人開示,開示錯了,要自負因果的。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劉素雲老師: 要有足夠的信心, 今生就回歸極樂!

劉素雲老師: 要有足夠的信心, 今生就回歸極樂!

淨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