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利世民聲音專欄從經濟學角度剖析「內捲」與全球文明的疲倦症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內捲」與全球文明的疲倦症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內捲」與全球文明的疲倦症

Update: 2025-09-23
Share

Description

內捲(Involution)本來是個源自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與「進化」相反的過程。但「內捲」它不完全等同於退化。

內捲的核心定義是:「沒完沒了、原地踏步、徒勞無功的競爭」 。

「內捲」與經濟蕭條有何不同?

單純的經濟蕭條或景氣差,指找不到工作,而內捲的特徵更為具體是高度競爭,但投入大量努力後獲得的回報卻越來越少。

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在 1930 年代研究印尼爪哇島的稻米種植時,發現了一個現象:當地人口持續增加,但可耕作土地面積卻沒有擴大。農民們雖然更加努力、高密度地耕作,總產量也確實有所增加,但若以人均計算,產量卻是下降的。

這種現象體現了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定律(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香港在 1997 年之後,尤其在 2004-2005 年後,雖然經濟看似恢復,但社會的某些層面已經出現「固化」現象;有些人仍能「吃老本」賺錢,但新一代的收入明顯比上一代差;明知競爭激烈,付出的努力並未換來相應的回報,但仍然繼續惡性競爭。

「內捲」與「進化」的區別是什麼?

內捲與進化,並非進步與退步;內捲可以帶來效率上的提升,但沒有突破性的改變;大量資源投入做同樣的事情,換來的卻是不斷減少的回報。進化則是在所有因素都可以改變的 long-run 狀態下,競爭與合作帶來模式上的轉變,由量變到質變。

世界各國都呈現內捲的現象。歐美社會中出現的 The Great Resignation,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後年輕人對「996」(朝九晚九,每週工作六天)和「社畜」文化的厭惡而衍生出「躺平」文化,這反映出在一個低增長或增長平緩的環境下,人們感到徒勞無功的氣餒。

內捲對社會有哪些影響?

內捲導致社會變得更加封閉和排外;將問題歸咎於外來者,例如新移民或外勞,導致排外情緒加劇。此外,內捲還會加劇社會結構的分明化和固化,形成階級。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上層社會會對下層進行更強烈的控制,使得底層人民更難向上流動。

要擺脫內捲,不能僅靠政治上的偉人或制度革命;真正需要的,是技術上、科學上、商業上能帶來突破性增長;只有當整體物質上環境出現質變,人類才能短暫脫離這種「文明的疲倦狀態(civilization fatigue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內捲」與全球文明的疲倦症

從經濟學角度剖析「內捲」與全球文明的疲倦症

Simon Lee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