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迷內:生命中軸的思辨、實踐與身心靈藝術渴望學術——張庭瑋論藝術的哲學、政治動能、臺灣困境與時代思潮(《Je suis en forme》)
藝術渴望學術——張庭瑋論藝術的哲學、政治動能、臺灣困境與時代思潮(《Je suis en forme》)

藝術渴望學術——張庭瑋論藝術的哲學、政治動能、臺灣困境與時代思潮(《Je suis en forme》)

Update: 2023-07-10
Share

Description

二零二二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計畫
「身體酷兒閱讀:『表演』藝術中被消失的表演與性(別)邊緣敘事」

本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本集邀請藝術與學術工作者張庭瑋,針對作品《Je suis en forme》延伸之問題,討論藝術的本體論、方法論、藝術與學術之關係,更談論藝術的政治動能,再延伸至臺灣藝術界的現狀與問題。當代藝術將去何從,將能在這集獲得一些思考。

評論文章〈最終,藝術渴望「作品」——從《Je suis en forme》談酷兒糖衣與母性創作〉閱讀

[訪綱]

  1. 請自我介紹,包含自己作為研究者、藝術創作與實踐者的背景與核心關懷
  2. 藝術做為一個學科、領域或範疇的獨特性在何處?
  3. 藝術是否具有改變社會的能量?其作為必定存在於特定時空間感官現象,於日常生活或政治結構中能如何延續?其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創作者們應該或為何要多閱讀學術及理論著作?
  4. 臺灣的藝術受到西方大幅影響,你如何看待臺灣藝術界作品大量引用西方符號?是否應當發展特色或在地語彙及脈絡?
  5. 藝術是否有可能無涉政治?當藝術變成純粹的「個人抒發」,會造成什麼樣的質變?
  6. 如何看待後結構(或說「當代藝術」之「無對錯,重多元,去霸權」)的創作觀及文藝思潮,以羅蘭巴特為例?創作者面對藝術的創作應當採取甚麼樣的意識形態才能夠發揮藝術的力道?


※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藝術、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藝術渴望學術——張庭瑋論藝術的哲學、政治動能、臺灣困境與時代思潮(《Je suis en forme》)

藝術渴望學術——張庭瑋論藝術的哲學、政治動能、臺灣困境與時代思潮(《Je suis en forme》)

迷內 Me-N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