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生幼堂记 — 明朝宰相“徐有贞”记录的生幼堂故事
Description
徐有贞,是明代文武双全的重臣,当过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同时也是书法大家。
《徐有贞集》中提到了,他为“生幼堂”提了牌匾,以及“钱氏·生幼堂记”的故事:
“生幼堂”这个名字,是我为钱氏医术世家所题的堂名。钱氏家族世代以儿科(小方脉)为专长,相传他们是宋代名医钱仲阳(钱乙,字仲阳)的后裔。元代有位名叫钱元善的人,曾任砒陵医学教谕,元善传给了儿子晋王府的良医钱宗道,宗道又传给了儿子良玉,良玉生下了伯常和伯康,这个家族行医已有三百多年了。他们最初从吴地迁到晋中,又从晋中迁到燕京,现在又回到吴地定居。虽然家族多次迁徙,医堂也多次重建,但“生幼堂”这个名字始终没有改变。到现在,伯康请我为他家的医堂作记。
唉!我因此了解了伯康对医术的用心。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受到五运的变化和六气的流行的影响,有促进生命成长的因素,也有阻碍生命成长的因素。促进生命成长很难,而阻碍生命成长却很容易。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婴幼儿呢?所以,行医者有大人科和儿科之分,大人科固然难,儿科却更难。婴幼儿的生命,就像草木刚开始萌芽,像树木刚开始长出幼嫩的枝条,像花果刚开始开花。他们如此脆弱微小,正常生长已属不易?更何况人在幼儿期受到的摧残很多。这些摧残可能来自人为,也可能来自天灾,有可以挽救的生命,也有无法挽救的生命,这就是儿科尤其难的原因。行医能达到擅长儿科的程度,就已经很好了。虽然这么说,但“生幼”是医术,而能够“生幼”的是医者之心。医术有局限,而人心没有局限。把别人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可以挽救就尽力挽救,这叫做“生生”。生生不息,是天地之心。人如果能体悟到天地生生不息的用心,那他就可称为伟人了。伯康大概领悟到了这一点吧?如果他真能深入探求,我知道他在儒家之道上也会有所进步,而不仅仅是医术了。我知道钱氏医术历史悠久,从良玉到伯常、伯康,我都与他们交情深厚。我家的孩子小时候多得过他们的救治,伯康更是多次出力。伯康对于金钱酬谢从不接受,却希望得到我的文章来作为医堂的重镇,他的喜好不也很特别吗?然而我不能拒绝他,因此写下这篇文章来记载他的医堂。
徐有贞简介:
徐有贞(1407-1472),原名徐珵,字元玉,明代吴县(今苏州)人,曾任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被封为武功伯。徐有贞在诗文书画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擅长书法,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的神韵。他的弟子吴宽、外孙祝允明都得到过他的指点,是吴门书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