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的Howto人生学

心理学者刘轩的播客。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事学校教不了。 但这里有Power up秘笈: 100种活出人生意义的可能性, 好好生活的必备心理技能, 都在《刘轩的How to人生学》。

静心的力量:一切修行,是为了好好去爱 ft. 赖佩霞

有多久,我们没有让心真正安静下来了?不是滑手机时的“放松”,也不是追剧时的“休息”,而是那种,专心活在当下,真的跟自己待在一起的平静。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脑袋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播放机,不断重播过去的懊悔、预演未来的焦虑,好像很少真的停留在此刻。静心,对很多人来说,听起来像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但在今天的《How to人生学》,我很开心地,再次邀请到我的老朋友、身心灵导师以及畅销作家 赖佩霞 ,跟我们聊聊她的新书《静心的力量》。每次跟她对谈,都是有一种畅快,也让我想起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时刻——那些在混乱里,突然被一份平静包围的瞬间。佩霞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黑猩猩”,那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也让我们敏感、冲动、很容易被情绪推着走。但当我们进入静心的状态,就能看穿那些其实很荒谬的念头。而这份清明,会慢慢改变我们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静心不是逃避,而是带着安稳的状态去生活,让我们每一步都更自在,也让我们在冲突或误解里,还能选择善意和爱。如果你此刻正觉得焦虑、疲惫,或只是想要找回一点内在的安稳,这一集或许会是你的入口。

10-21
36:31

停止内耗:为什么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ft. 周慕姿

每次和周慕姿聊天,都聊得很开心。她是那种能把最复杂的人性,说得既温柔又犀利的人。聊着聊着,你会发现自己很多想不通的情绪,其实都被她点破了,却又不会觉得刺耳,反而有种松一口气的感觉。她的书,从《情绪勒索》、《过度努力》到《羞辱创伤》,每一本都畅销;而她的Podcast《周慕姿放心说》,更是许多人固定收听的节目。这次慕姿来到《How to人生学》,带来她的新课程:停止内耗|阿德勒 × 完形心理学,带你走出反覆卡关的人生。“内耗”这件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脑袋里停不下来的自我怀疑、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而心神不宁⋯⋯这些情境我们都太熟悉了。如果你也深受这些困扰,这次的对话会让你恍然大悟。慕姿谈到内耗其实是从小到大累积的情绪模式;她也坦白分享了自己作为心理师的自我怀疑心路。从自卑、羞愧,到讨好与对抗——那些看似不同的状态,其实都源自同一套习惯的思维。马上收听,和我们一起把“内耗”看清楚,学会放过自己

10-17
55:37

当功课压垮笑容,我们决定为孩子闯一次 ft. 妙蒜工作室创办人 Eric Yin

当父母的,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最好」是什么?是分数?是自由?还是一个能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承担选择的环境?我和Eric Yin 两人都在台湾成家立业多年,也因孩子的教育,在近两年决定举家搬到美国。东岸与西岸、不同的文化冲击与适应过程,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从孩子在青春期面对的社交挑战,到父母在跨文化中学到的耐心与放手,这场对谈是一封写给所有家长的教育思辨信。不论你身在何处,或正在犹豫要不要为孩子换个环境,这集都会给你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育观点。按下播放,和我们一起走一趟跨文化的教育现场。重点段落:(01:52) 让Eric决定带小孩到美国就学的转折点(08:28) Eric独特的「怪叔叔」选校法(15:00) 移民一年后的回顾(18:17) "High-context" 高情境文化 vs. "Low-context" 低情境文化:直来直往与读空气的差别(25:28) 孩子搬到美国后适应得好吗?变得更快乐了吗?(30:03) 美国的竞争文化跟台湾的竞争文化有什么不一样?(46:35) Eric给犹豫家长的忠告:自主选择的力量

09-08
39:41

林依柔:要孩子自信表达,先看见他的美好

本集《How to人生学》,我邀请声音表达讲师、小大人表达学院创办人林依柔老师回到节目上,带来她的新书《让孩子说出自信力》的精华观点。从她多年陪伴孩子的教学现场出发,聊聊语言背后的自我认同、如何在对话中真正建立连结,以及,为何「听懂孩子的沉默」比说教更重要。在这场温柔又扎实的对谈里,你会听见:不是孩子不会说,而是他们不知道「说了会被听见」;不是沟通有多难,而是我们从没被教过,如何温柔地回应好意。重点段落:(03:59) 帮助孩子自信开口:别急着纠正,先看见他的美好(09:14) 「三颗饺子」事件:如何在冲突之下,拆解情绪的冰山?(14:48) 孩子说不出口的话,我们用故事来引导(18:07) 在日常练习中,为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准备(23:30) 「情感存折」,是孩子一生的底气(29:41) 连AI都懂得温柔回应,我们能跟上吗?(33:54) 接住孩子的情绪,是沟通的第一步这一集献给所有家长、老师,还有在学着表达、渴望被理解的我们──我们都该学会,怎么在关键时刻,让孩子的声音被听见,也练习成为那个能接住的人。

09-01
40:02

在跌跌撞撞的教养路上,她学会了放手——用力奔跑的妈妈 ft. 雨路

雨路是一位跑过无数场马拉松与铁人三项的母亲,两个孩子也同样优秀、独立、有想法——女儿是顶尖的低音管演奏家,儿子则是数理资优生。但身为母亲的她,却曾在陪伴青春期孩子的过程中,深深陷入自责与无力感。女儿在拿下重要音乐赛事冠军后,却被诊断为重度忧郁症;儿子也在青春期频频爆发情绪,对抗、疏离、拒绝沟通。雨路一度用错误的方式面对孩子的脆弱,说出那些至今想起仍让她心痛的话。但也正是这些错误,成为她重新理解「妈妈」这个角色的起点。在这集节目中,我们邀请雨路分享她的故事——从过度努力与控制,到学会诚实面对自己的错、学会放手,也学会好好照顾自己。这是一段母亲的转变之路,一场与孩子并肩穿越情绪黑暗森林的旅程;更是一个女人,如何在一次次的痛与拉扯中,慢慢把自己重新生回来的故事。重点段落(02:44)与女儿一次严重冲突而跑出家门,开始找回爱跑步的自己(05:44)在放任与放手之间挣扎(07:03)原生创伤,悄悄藏在教养里(11:15)孩子卓越背后,也藏着敏感与脆弱(15:59)对忧郁症的不了解,让她说出最伤孩子的话(19:35)写作带来母女之间的和解与体谅(20:56)学会与忧郁共处,是走向梦想的一部分(26:33)放手,让孩子做自己(27:57)别让「母职面具」遮住了真正的你

08-27
33:35

在喜马拉雅上的相遇:光师父、高山杜鹃、九色鸟,与自己

我们总以为旅行,是为了看见世界,辽阔的山、陌生的城市、还有那些只能亲身体会的气味与光线。但有时候,最让人难忘的,不只是眼前的壮丽,而是路上遇见的某个人、某句话,它们像山上的空气一样,悄悄地改变了你。今天来到How to人生学的王文静老师,是《商业周刊》的前总编辑与前执行长,也是品味私塾的创办人。她走访过七十多个国家,专访过无数国际领袖。就在去年,她走上喜马拉雅山,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出家人——光师父。他的生命曾经漂泊、破碎,却选择用柔软的方式站起来。他们聊身世,也聊修行;聊放下,也聊「还没放下」。除了与光师父的相遇,王文静也在那片高海拔的空气里,看见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生命:一整片像神木般的高山杜鹃、一只罕见的九色鸟,那些画面象是在提醒她,有些美好,不必急着抵达,也不必急着说出口。只要静静地看、静静地在,就足够了。如果你也正在找回那个比较靠近自己的状态,希望这一集Podcast,能陪你走上一小段(02:49) 踏上喜马拉雅:在焦虑中遇见转折之旅(03:48) 光师父的身世:格格不入、不被承认的童年(06:59) 从UCSD医学预科生,到出家的年轻僧人(12:04) 放下不是一瞬间,而是一辈子的修行(13:39) 光师父如何定义「柔软」?(15:12) 王文静回想过去的高压生活(16:31) 在圣母峰前的早餐、黄花杜鹃与九色鸟的启示(20:02) 「真正美的东西,不会要求你注意它」(24:03) 柔软,是一辈子的功课

08-11
22:01

爸爸的模样,没有标准答案 ft. 《胶囊时光》导演 沈可尚

几年前,我受沈可尚导演邀请,带着千千和川川参与纪录片影集《胶囊时光》第一季的拍摄。那一集,是一趟只有我们三个人的露营行程。帐篷搭得歪、饭煮得烂,还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我原以为这样的「灾难行程」拍出来会一团乱,没想到,当我坐下来看剪好的影像,却被某个画面打中了。那是我没察觉的瞬间。没有完美的教养示范,也没有动人的大道理,只是陪着孩子手忙脚乱,一起在生活里摸索。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爸爸,不是一个「优良示范」,而是一个正在学习怎么当爸爸的人。也许这就是沈可尚的魔法。他总是静静地观察,用敏锐的眼睛和镜头等待。然后,某个情绪、某个对话,就这么自然地发生了。在这一集的How to人生学,我邀请沈可尚导演一起来聊聊《胶囊时光》的幕后故事,也聊聊我们,作为父亲的心路历程。没有模板,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位爸爸,其实都还在学习怎么当爸爸。有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做对什么。而是,就在那里,用最自然的样子,陪孩子过一天的时光。欢迎收听,给每一位当爸爸的你,也给还在试着理解父亲的你。(02:14) 一天的时光,拍下父亲没说出的情感(03:11) 缺席20年背后,藏着难以启齿的理由(08:08) 爸爸最像「爸爸」的一刻(12:09) 父爱的多种面貌(22:45) 「慈父」的两难:在自由与忧虑之间反覆练习(34:46) 「自然就好」的为父哲学(38:43) 我爱他的同时,也想着超越他(42:57) 《胶囊时光》的启发:父亲不必完美,只要在场

08-06
43:31

走了一圈世界,才懂自由从心开始 ft. 谜卡 Mika

荷兰人有个词,叫做 Gezellig。很难精确翻译成中文,它指的是一种温暖、自在、有人情味的氛围。一种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感到被爱与被接住的空气。在这集《How to 人生学》,我邀请到旅居荷兰的作家、讲师、人生教练——谜卡 Mika on the road。我们聊到了自由与回家之间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当她成为母亲之后,如何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那些我们常常以为要用力去追求、去证明的东西,到了某个阶段突然发现,也许幸福不是往外冲,而是能安心坐下来,看着孩子慢慢跑远,心里却不再慌张。Mika从18岁时开始到世界各地旅行,曾经觉得自由是随波逐流、是说走就走。但后来,她在荷兰停下脚步,建立了家,当了妈妈。在不确定里种下根,在日常里持续书写,并创立了人生教练学院 Rise Up,开始用自己的经历和智慧,陪伴更多人找到属于他们的人生方向。在这过程里,Mika发现,自由其实来自「信任」——信任自己内在的力量,也信任那些围绕在身边的人。原来,自由不是逃离,而是在爱里找到安全感。或许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Gezellig」,不需要外界认可,不需要证明,只是坐在房里,看着孩子、伴侣,或一杯刚泡好的热茶,心里安定又柔软。欢迎收听,希望你也能在 Mika 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却真实存在的爱与自由。

08-06
29:29

你很好,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你是你——谈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 ft. 千千

在本集节目中,我邀请了15岁的女儿千千,一起讨论青春期中一个关键但常被忽略的主题:自我价值感(self-worth)。千千目前就读美国高中,两年前从台湾搬到纽约,正在经历一段文化转换与自我探索的历程。距离上次我们在【解锁青春情绪】第一季中导读《Untangled 少女心事译码》已近一年,这次她不再只是回应我的提问,而是以更成熟的语气,主动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观察与内心的体会——包括如何在竞争压力中看待自己,什么样的老师与朋友能帮助一个青少年稳定自我,以及社群媒体在塑造青少年认同感上所扮演的角色。节目中,我们也一同厘清心理学上常被混淆的三个概念:「自信」(self-confidence)、「自尊」(self-esteem)与「自我价值感」(self-worth)。它们看似相近,却来自不同心理层次。千千提到,虽然自己能在课业上展现自信,但真正让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朋友对她的形容:「你就像一个小太阳,总是愿意倾听。」这些真诚的反馈,也让她逐渐相信:价值感不只能靠表现累积,更来自那些被理解、被接纳的时刻,让人能说出:「我就是我,而且我喜欢这样的自己。」最后,也邀请各位留言分享:什么事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今晚回到家,不妨问问孩子:「你觉得你自己最棒的是什么?」然后,好好地听他说。重点段落(02:22) 从台湾到美国,每个青少年都在经历的「比较」焦虑(07:57) 「supportive」的定义和重要性(08:39) 什么是自我价值感(self-worth)?与自信(self-confidence)和自尊(self-esteem)的差别是什么?(13:51) 形成自我价值感的三大面向(22:39) 社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千千的观察与反思(29:57) 找回自我价值感的两种方式(35:27) 给青少年与家长的具体建议与日常练习

07-20
45:21

音乐不只是技巧,而是生命的共鸣 ft. TMAF 执行长 陈则言

很多人小时候学音乐,是因为升学加分、爸妈期望、或一句「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但如果只是练指法、背乐谱、怕弹错,我们真的学到了「音乐」吗?在这一集的How to人生学,我邀请到知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教育者,同时也是 TMAF 台北大师星秀音乐节的执行长:陈则言 Brian Chen,一起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音乐人,也谈他如何打造一个打破师生距离、结合教学与表演的TMAF,让世界各地的年轻音乐家与国际大师齐聚台湾,可以比邻而坐、共同交流探索。这集献给每一位曾学过音乐、或正陪伴孩子学音乐的你。也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我有把人生,放进那一个音符里吗?」重点段落(01:40) 一连串的意外,造就了陈则言的中提琴之路?(05:15) 从技巧到表达:成为音乐家不能少的那一块是什么?(07:46) 因害怕而练习 vs. 在玩乐中成长(14:20) 两位改变陈则言一生的老师:林安成与Michael Tree(16:30) 刘轩与启蒙老师Leonard Eisner第一次上课的回忆(21:11) 什么是TMAF?一场打破师生距离、共同生活的音乐革命(29:54) 人生进来了,音乐才完整节目中提到的作曲家与乐曲(15:04) 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9:22) 李斯特Franz Liszt(27:31) 柴可夫斯基 第6号交响曲(悲怆)Symphony No. 6 (Tchaikovsky)(30:16) 贝多芬 第5号交响曲(命运号交响曲)Symphony No. 5 (Beethoven)(30:40) 巴哈 哥特堡变奏曲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y Dmitry Sitkovetsky(31:15) 萧邦 练习曲作品10第3号(离别曲)Étude Op. 10, No. 3 (Chopin)

07-10
32:05

乖孩子的代价:当我们把自己困在角色里 ft. 心理师林静君

📌本集节目中提及之个案故事,皆经过内容变更与个资保护处理,并符合心理谘商专业伦理与保密规范。他总是最乖、最懂事,是家人眼中的骄傲,也是朋友口中「很好相处」、「很会照顾别人」的那一个。但没人知道,他其实早就累了。因为他从来不敢说「不」,也从来没问过自己:「我真的想要这样的人生吗?」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以爱为名的童年俘虏》的作者——谘商心理师林静君,一起来谈谈:当我们从小被教育成「乖孩子」,那份乖巧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心理代价?我们又该如何突破自我设限,为自己争取喘息与自由的空间?这集节目,是给所有「从来不自私」的你:学会觉察、学会选择,最后勇敢为自己负责。

07-01
30:56

当孩子得了忧郁症,父母该怎么办?一位爸爸的陪伴练习 ft. 李施德 Tim Lee

⚠️收听提醒⚠️本集谈及青少年忧郁、自伤与轻生等议题,建议在适当情境下收听,并依自身状况斟酌聆听。Yaelle是一位懂事、坚定、拥有强烈意志力的女孩。她跟着爸妈从美国搬到台湾。起初只是偶尔的情绪不稳,大家以为只是适应期的低潮,或是青春期即将来临的征兆。直到她开始出现暴怒、自责、自伤的行为,爸妈才逐渐意识到,这不只是情绪波动,而是更深层的困境。十六岁那年,Yaelle被诊断为重度忧郁症。在这集节目中,我邀请到她的父亲 Tim Lee(李施德),分享他作为爸爸的真实经历:从焦急地想让女儿「好起来」,到学会放下拯救者的角色,只专注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陪伴者;从无法靠近、不被接纳,到重新理解女儿,也被女儿重新理解。这是一段关于父亲的成长旅程,一场与忧郁共处的修复历程,也是亲子之间,慢慢学会靠近的故事。

06-24
36:09

成功、遗憾与拥抱:哈佛30周年同学会

在哈佛校园动荡又充满情感的此刻,我踏上了回母校的旅程,参加三十周年同学会。这不只是一次校友间的久违重逢,更像是一场深刻的人生对话──对于「成功」的重新定义、对「遗憾」的体会、以及如何在中年之后,依然勇敢拥抱未竟的梦。当校园里旗帜飘扬、老朋友的拥抱一一到来,我也看见了每个人身上被岁月沉淀过的深度。有的同学曾经站上人生巅峰,有的经历挚爱离世或监狱风暴,而更多人,则是在面对生活的高低起伏后,变得更谦逊也更柔软。这趟旅程,也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该怎么走过中年危机?而「成功」的标准,是否也该改写?本集,是一封写给过去、也写给未来的信。如果你也在思考人生的方向,不妨听听这段旅程的故事。

06-18
22:58

当生活拐了个弯,我们也丢了一部分的自己

上周跟老婆去看歌剧,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想像中,歌剧是贵族老人的娱乐。虽然现场白发人的确占多数,但年轻人也不少。有些情侣盛装出席,有些则看起来像是街上随便走进来的。我还看到一个60几岁、戴着文青黑框眼镜的女士,身着紧身裤,手上拿着安全帽,就这么自己来看剧。想像中,歌剧是很形式化的演出,毕竟所有的戏都是经典,剧情上不会有什么surprise,歌词也都是外文,所以应该来欣赏的,就是歌手的功力吧!但令我意外的是歌剧的布景和舞台效果有多么讲究。有一幕还原了19世纪初的巴黎街头,台上有上百人,包括成群的小朋友,还有人牵着活生生的驴子走来走去!难怪瓦格纳曾经宣称歌剧是「最全面的艺术」,因为综合了音乐、戏剧、诗词、舞蹈、还有视觉效果。亲自体验了歌剧,才知道原来外行人也有不少热闹可看。在想像中,歌剧演员是异类生物,因为要在无麦克风的状态下,唱到能穿透一整个交响乐团的音量,那种肺活量应该让他们说话也像是在吼叫吧!但我们看的这场秀结束后,指挥家和主演们还在台上进行了一场座谈,其中两位女主角都是美国人。听了她们唱了两个多小时的意大利歌剧后,转回英文侃侃而谈,而且还是再普通不过的美国腔,那种反差简直跟「起乩」前后一样大,而他们在演出时,还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实在很令人佩服。这出剧La Bohème波希米亚人首演于1896年,在意大利的都灵皇家剧院。也就在同一个时期,乔治梅里艾在法国以新媒介「移动的照片」做实验,创造了最早期的电影特效。快转到2025,我们在电影院看到再夸张的CGI特效都不觉得惊讶,而歌剧已经成为了相对小众的高端娱乐,但为何光是在大都会歌剧团,《波希米亚人》就已经演了超过1400场呢?在剧后的座谈会,指挥家Giacomo Sagripanti 给了很好的解说:「因为它谈到的爱很单纯又很强烈,就像是青少年体验生命的强度一样。而我们在座的,谁没有年轻过呢?」这个诠释让我顿悟:原来歌剧所见证的,就是「生命力」,而就如同真实人生一样,没有任何一天是一样的,也没有能让你能剪接和重来的余地。真实的生命力加上真诚的演出,管它听不听得懂,就是有渲染力。我和Cardin能有幸观赏到大都会歌剧院《波希米亚人》的第1409场演出,要感谢的是我的好友、也是茱莉亚音乐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学妹,Mimi Yu 尤虹文。她只传个讯息问我「想不想看剧?」我说「好啊!」就有两张票在大都会歌剧院的票房等着我去拿,即便她人不在纽约。在古典乐界,Mimi就是那么罩,但她一点架子都没,反而还特别谦虚。最新一集的podcast节目,换她访问我,现在已经上架,我们两人谈的不是歌剧,而是人生,也是我觉得很坦诚、痛快的一次对话,欢迎大家去听听!

06-11
53:45

当孩子遇到网络霸凌时,父母该怎么做?ft. Cardin

当你的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他会跟你说吗?而如果他受伤的地方,不在教室,而是在那个你看不到的「屏幕背后」呢?这集【解锁青春情绪】第二季第三集,我和Cardin 分享自己在学校时期遭受霸凌的经历,以及两个孩子面对人际关系中排挤与误解时的故事。从匿名账号的散播、群组讯息里的沉默,到看似友善实则暗藏恶意的「frenemy」互动,剖析现代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可能面临的种种隐性伤害,也讨论: 面对孩子的情绪低潮,家长该怎么开启对话? 要不要封锁对方账号?如何协助孩子保留证据? 如果孩子不只是受害者,而可能是加害者之一,父母又该怎么处理?「我们不能帮孩子挡掉所有困难,但我们可以成为他最信任的避风港。」邀请你收听这集节目,也邀请更多父母一起加入:打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我们的孩子,也让他们知道他们永远不孤单。

06-09
40:16

《一如既往》:预测未来的线索,藏在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

有一次,在纽约地铁站,我看到一位看起来非常疲倦的中年男子,穿着整齐的西装,在通勤人潮里闭着眼睛小憩。他脚边放着一个纸袋,露出一本书。我好奇地瞥了一眼,是一本关于投资的书。那一刻我在想,这世界的变化这么快,AI、战争、政治局势、气候危机……我们努力工作、努力更新自己、努力理解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每一件事,努力地想要用最快的方式抓住未来的趋势。然而,在这么多变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从来没有改变的事物呢?在这一集,我们一起来谈谈畅销财经作家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的著作《一如既往》(Same as Ever)。他用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故事,带我们看见:这世界总在变,但人性从未改变。我们谈到了社群焦虑、比较心、效率迷思,也聊到,为什么有些故事会像一根钉子一样,钉在你心里,变成生活里的提醒。这不是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你以为都懂了,但其实可以再看一次的世界。如果你最近也有点分心、有点烦、有点说不出来的疲倦,也许这本书,会让你想到一些你很久没想的事。

06-06
42:10

孩子拥有优渥资源,为何还是迷惘?因为他从来没学过怎么选择

今天这集,是《How to人生学》的【解锁青春情绪】第二季第三集。我邀请到我的朋友,也是深耕教育现场多年的顾问——曲艾玲 Ellen。她曾是台湾最顶尖的双语主持人之一,活动现场的定心丸,同时也是一位对孩子充满热情的教育实践者。她创办了XL Academy,陪伴无数国际学校的学生与家庭,一起走过升学、压力与自我探索的旅程。她说,很多孩子从小就在「最好」的环境里长大,却没有真正学会一件事:怎么做选择。她提到,曾有位学生,坐在她面前准备写申请大学用的个人论文,却突然崩溃大哭:「我人生最大的挫折,就是没有经历过挫折!」那一刻的眼泪,不只是悲伤,更是一种醒悟。在这集节目中,我们聊到:・为什么控制愈多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反而更没方向?・「都可以」、「没差」这类口头禅,其实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资源丰沛的孩子,为什么反而更怕失败?・如果孩子从小没学会选择,长大之后要怎么面对真正的挫折?・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上哪一所学校,而是他有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最后,Ellen说:「比起送孩子进名校,陪伴他们,才是最重要的投资。」这一集,不只是给孩子的情绪指南,也想邀请每一位父母一起重新思考:我们在为孩子铺路,还是在替他画地自限?

06-02
01:05:39

创作,是你在幽谷里的光丨对谈李欣频

一个人能有几个版本的自己呢?在最新一集的《How to人生学》,我再度邀请我的好友,人生导师、畅销作家李欣频来和我们谈谈——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拥有「多维人生」的活法。你是否也曾这样想过:・我喜欢的事情太多了,却不知道该专注哪一项;・我的兴趣、职业、梦想之间,有没有可能找到交集?・又或者——在这个AI什么都会的时代,还有什么,是属于我的、无法被取代的?欣频说:「当AI越来越像人,人类就该越来越像神。」神是什么?是创造者,是能活出不只一种样貌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出至少14个版本的人生——疗愈者、旅行者、发明家、玩家⋯⋯甚至是,那个暗黑幽谷中的自己。在这一集,我们聊的不是怎么「斜杠成功」,而是:怎么重新认识自己,怎么诚实活出——你真正想活的那个版本。

05-31
47:39

当孩子沉默时,我们能否听见他们的呼救?【解锁青春情绪2】

⚠️收听提醒⚠️本集内容包含真实犯罪案件的描述与沉重情绪探讨,可能引发心理不适。不建议儿童收听,或须由家长陪同。也敬请心理状态敏感者斟酌收听。一口气看完《混沌少年时》的那一晚,我静静坐了很久,久久说不出话来。心里涌上的,不只是悲伤与震惊,还有一种深层的无力感。许久之后,我终于决定用一集 Podcast,好好来谈谈这部作品,也谈谈,作为一个13岁男孩的爸爸,我在这部剧里,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部影集一上线就引发全球轰动。拍摄手法非常特别,每一集都是一镜到底,观众几乎是以「即时目击者」的角度,参与角色的情绪崩解与真相揭露,让人几乎喘不过气。但更震撼的,是它所讲述的故事。以一桩青少年命案为开端,剧情从不同角色与层面切入,一步步揭开一名13岁少年走向极端行为背后的心理与社会脉络。这样的故事,不能只是让我们停留在悲伤里。我知道,有太多家长和老师,像我一样在问: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在挣扎,我们接得住吗?今天上线的这集 Podcast,就是我想要给出的一份回应。这一集同时也是【解锁青春情绪】系列的第二季第一集。这个系列是我们与保瑞盛维恩基金会共同推动的合作企划,致力于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谈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教育与家庭支持。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从这部剧出发,谈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暗流。在社交压力、网路影响、自我怀疑与情感饥渴的交织下,孩子们的沉默背后,可能藏着什么样的呼救讯号?当青少年在沉默里挣扎,我们能怎么做?我也分享了三个,我自己觉得最实际、最温柔的行动方式。不需要你成为心理学专家,也不需要你当什么完美父母,只是从日常的小地方开始,让我们和孩子之间,保持一条不会断线的连结。欢迎各位收听,并分享给你身边关心孩子的人。

05-20
31:37

每次争吵,让我们更相爱 ft. Cardin

今天这集,是《How to人生学》与保瑞盛维恩基金会携手推出的【解锁青春情绪】第二季第二集。我们把焦点拉回「原生家庭」——不是谈童年的创伤,而是更贴近现在的我们:身为伴侣、也身为父母,当我们吵架时,究竟在吵什么?我与太太Cardin共同导读婚姻谘商权威高特曼夫妻(John & Julie Gottman)新书《每场争吵,都让我们更相爱》(Fight Right),聊聊婚姻里那些熟悉又难解的场景:忘记另一半的过敏、旅途中大吵、退休梦不一样⋯⋯其实争执背后,往往都藏着一句话:「你到底有没有在乎我?」节目中,我们也分享了一起走过20多年的真实争吵与修复过程,并一起思考:为什么你觉得对方总在翻旧帐?「吵架没有输赢」真的能说服你吗?我们怎么确保对方「有被听见」?我们的孩子,正在默默模仿我们的沟通方式吗?关系里最真实的样子,不是没有争执,而是即使争执,也愿意努力「好好吵」。每一次我们处理冲突的方式,正悄悄形塑着爱与尊重的模样,也都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什么是被爱、什么是尊重。

05-14
45:19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