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博物館開門
博物館開門
Claim Ownership

博物館開門

Author: 陸仲雁 x 好好聽FM

Subscribed: 1Played: 6
Share

Description

博物館是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透過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參觀並學習。博物館亦是使公眾能從探索藏品的過程中,追求靈感與享受。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於1946年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創立時,提出博物館的專業定義為:「凡是對公眾開放,有關藝術、科技、科學、歷史或考古的典藏,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及設有常設展廳的圖書館,但不包括圖書館,除非設有常設博物館,都可視為博物館。」



現今,全球博物館的數量已從 1975 年的 22,000 家增加到現今的 95,000 家。每年全球博物館排行榜前20名中,有近半數皆有兩到三個世紀的歷史。後疫情時代,大眾透過多元的媒介平台,無遠弗屆的探索全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好好聽FM」特別推出「博物館開門」專輯,由陸仲雁,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透過聲音,和聽眾們共同「遊於藝」,探索知與美的藝術文化殿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4 Episodes
Reverse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在《拿破崙加冕》畫家David 只畫了18位帝國元帥(maréchaux d'Empire)中9位對拿破崙戰爭有功的元師。 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是指1803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蘭西帝國和其從屬國與反法同盟(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間的軍事衝突: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2 -1797)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02)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1806)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半島戰爭(1807-1814) 俄法戰爭(1812)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Waterloo 戰役 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 -1797): 1796年3月11日,拿破崙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司令,新婚三天後離開巴黎,赴法國南部Nice的義大利軍團司令部,兩年中橫掃北義大利。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歐洲的君主制王朝首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法蘭西對哈布斯堡君主國(Habsburg Monarchy)的奧地利宣戰,幾個星期後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隨奧地利參戰。 Montenotte 與Lodi戰役: 第一次反法同盟戰場在義大利,一系列軍事行動始於1796年4月10日,終結於4月28日。拿破崙迫使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軍隊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薩丁尼亞王國崩潰後,北義大利的反法同盟部隊陷入劣勢。5月7日奧軍放棄米蘭公國,米蘭城於5月15日投降法軍。奧軍撤退近3萬人,到了6月3日,法軍包圍了北義大利。此成功戰役是拿破崙人生的轉折,他曾回憶:「我曾經以為自己只是個將軍,但從那之後……凸顯了我的凌雲壯志。」 Mantova戰役. 7月15日,法軍進攻奧軍要塞,奧地利陸軍元帥帥領部隊約5萬人,兵分兩路向法軍進攻,7月29日擊退法軍。8月3日至4日,法軍切斷奧軍退路後迫奧軍投降。9月4日奧軍撤退,法軍傷亡750人,奧軍傷亡3,000人,還夾持奧軍5,000人。 Alvinczi的兩次攻勢: 10月,奧軍近5萬人,拿破崙野戰部隊約3萬人集結。11月6日,拿破崙失利後撤退,一周後再次進攻奧軍,但因氣候因素處於劣勢。15日他親臨一線,隔日法軍工兵渡河後取得勝利。 Mantua圍城戰(1796–1797) : 1797年,奧軍再次兵分三路,使得法軍3.4萬野戰部隊被迫分散部署。1月9日,拿破崙親自指揮前線調度,將奧軍趕到山腳下殲滅,奧軍在兩天戰役折損了1.4萬人,1.2萬人被俘。拿破崙在五天戰役摧毀了整支奧軍野戰部隊,奧軍4.8萬人部隊僅剩1.3萬名士兵。2月2日,奧軍突圍無望投降,結束了持續半年的Mantua圍城戰(1796–1797) 。 進軍維也納(1797): 1797年2月3日,拿破崙攻打教皇國(Papal States),擊潰教皇軍。2月19日雙方簽訂《托倫蒂諾條約》(Treaty of Tolentino),教皇將Bologna、Ferrara等地割讓法國,使得拿破崙得以立足Adriatic海,之後,拿破崙招集近8萬名軍人於3月逼退奧軍。法軍如入無人之境,到了4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cis II and I, 1768 – 1835)的代表與拿破崙簽訂臨時和約,結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法國獲得奧屬尼德蘭(Austrian Netherlands)、Rhine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與義大利北部,千年的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因此戰役遭法奧肢解。拿破崙在一年的義大利戰役名利雙收。法軍傷亡4.5萬人,俘虜了16萬反法同盟聯軍士兵。征服整個北義大利後,主導了與奧地利的談判,之後介入了1797年9月4日的果月政變,掠奪大量財富與藝術品。 果月政變(Coup of 18 Fructidor): 1797年9月4日,共和曆5年果月18日。是共和派督政府(Directoire), 從日益強大的保皇黨奪取政權的政變,督政府時獨裁,自由和民主逐漸消亡。 拿破崙在義大利戰役後成為法國軍政界的核心人物,被任命為「英格蘭軍團」司令。1797年12月25日,當選夢寐以求的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 法國在埃及和敘利亞的征戰(1798 -1801) 或稱埃及戰(Campagne d'Égypte),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法國東方遠征軍,由拿破崙率領攻打屬於鄂圖曼帝國管轄的埃及,之後進攻敘利亞。此時由於督政府貪污無能,法國國內政局不穩,且第二次反法聯盟重組,義大利北部與萊茵河戰線告急,拿破崙結束遠征,秘密返回法國。滯留在埃及的法軍最終放棄埃及向英軍投降。 1798年2月23日,拿破崙向督政府報告,不可能成功登陸英國,並提出三個替代方案,督政府選擇了遠征埃及,以威嚇英國與印度的貿易。3月5日全權委託拿破崙籌劃指揮埃及遠征。遠征有利於督政府,如果勝利,民眾將更支持政府;如大敗則拿破崙將名聲掃地。拿破崙支持征服埃及和恢復法國在印度的霸權。準備了兩個半月後,將3.8萬的「東方軍團」分成14個步兵半旅與7個騎兵團。地中海中隊負責運送部隊。 埃及遠征軍學者專家: 拿破崙精通數學和天文學,熱愛文學與宗教,深受啟蒙運(Enlightenment)影響。埃及遠征軍有167名數學家、化學家、自然學家與測繪學家隨團,以及125本自己閱讀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專家學者們的埃及學研究成果《埃及記述》(Description de l'Égypte)於1809年出版。遠征埃及時除發現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外,探險隊還進入金字塔,研究泥板楔形文字(Cuneiform)開啟日後考古學對埃及古文明的研究。埃及學(Egyptology)是研究古埃及文化,日常生活、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文化和藝術、經濟、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學科。研究內容從史前(前5千年)開始直到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統治結束(7世紀)。 「東方軍團」於1798年5月19日從Toulon啟程,補給船隊在沿途與艦隊會合。6月9日,法軍艦隊抵達醫院騎士團的總部Malta島,大團長同意補給法軍淡水,但限制法軍入港的船隻數量。拿破崙因而於隔天進攻,佔領後建立共和體制。 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Ordo Fratrum Hospitalis Sancti Ioannis Hierosolymitani),簡稱醫院騎士團(ordre des Hospitaliers): 中世紀和近代的天主教軍事修會,是最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騎士會之一,三大騎士團之一演變成馬爾他騎士團,今日為聯合國觀察員的「準國家」組織。 法軍艦隊繼續往埃及時幸運的未遇英國海軍艦隊。7月1日抵達Alexandria 港,隔日攻佔了Alexandria 城。7月10日起至7月13日,法軍繼續向南進攻,擊敗埃及部隊。法軍沿著尼羅河西岸攻向首都開羅(Cairo)。7月21日金字塔戰役,法軍將埃及2千守軍殲滅或趕入河中,十天後攻入開羅,迫使埃及軍隊撤往上埃及以及敘利亞。此時英國皇家海軍在尼羅河河口重創法國海軍,中斷了東方遠征軍與法國本土的聯繫。1798年12月,拿破崙得知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將經敘利亞與地中海進攻埃及。此外,1799年8月,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Paul I, 1754 – 1801)領頭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使得法國戰敗失去義大利,當時法國又面臨內部分裂,拿破崙因此自作主張,將埃及遠征軍交給部將,於8月23日,從Alexandria港返回法國,兩艘艦艇皆躲過英國海軍封鎖,在科西嘉島停留後,於10月返抵法國。 1799年10月拿破崙抵達法國受民眾歡迎。此時法國軍在蘇黎世戰役(Second Battle of Zurich)獲勝,亦在荷蘭殲滅了英俄遠征軍,使俄羅斯退出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全部名稱是「拿破崙一世皇帝加冕和約瑟芬皇后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 年12 月2 日」(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 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 拿破崙的18位帝國元帥(maréchaux d'Empire): Jean-Baptiste Bessières( 1768 -1813)、Louis Philippe(1753 -1830 )、Jean-de-Dieu Soult(1769 -1851)、 Jean Mathieu Philibert Sérurier ( 1742 -1819)、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 (1754 -1842)、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1754-1842)、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1755 -1820)、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 (1770-1835)、Catherine-Dominique, marquis de Pérignon(1754 -1818)。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是法國軍事、政治和改革家,曾任共和國第一執政與帝國皇帝。為波拿巴王朝(Bonaparte,1804-1814,1815,1852-1870的法國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1804年5月14日,法國參議院授予拿破崙皇帝頭銜後,於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為法國人的皇帝。 家庭背景: 拿破崙出生在地中海西部,法國科西嘉島(Corse)的中產上層與小貴族家庭,父親Carlo是前科西嘉獨立分子,早年在羅馬與比薩攻讀法學,回家鄉後成為律師。博覽群書,但不善理財。父親在拿破崙出生前一年,擔任Corse獨立運動家Pascal Paoli(1725—1807)的秘書兼副官。法軍消滅獨立分子後,父親反而效忠法國,保住法院陪審推事與科西嘉島林業學校校長職務,成為法國貴族,1777年,成為科西嘉貴族代表。母親Lethicia 是義大利Florence 名門,嫁妝為窯爐、寓所、葡萄園與8英畝土地。外公曾是科西嘉島的Ajaccio 市代理行政官。拿破崙評價母親是個出色的女人,既能幹又勇敢」。父母於1764年成婚,共育有10個子女,婚後前兩個不幸夭折。 求學經歷: 童年時好閱讀歷史與傳記及模仿古羅馬人。1779年,在Bourgogne的教會神學院接受嚴格法語教學,三個月內學會法語讀寫。1779年,在父親的好友Corse 總督Louis Charles René(1712—1786)伯爵的協助下,取得王室獎學金,進入法國東北方Champagne 大區的Brienne-le-Château軍官幼校。拿破崙在布列納堡軍校時並不開心,同學會嘲笑他的Corse口音,因此他不參加同齡的娛樂活動。學習數學、拉丁文、歷史、法語、德語、地理、物理、工程學、武器學、擊劍、舞蹈與音樂。他數學特優,德語殿後。他好閱讀古代領袖的書籍,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III of Macedon. 前356—前323)與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前100—前44)成為他的偶像;Charlemagne大帝(742—814)與Bourbon王朝的Louis XIV(1638—1715)國王成為他的榜樣。1784年被保送至巴黎軍官學校(École Militaire)修習砲兵科目,一年就完成了三年教育,1785年通成為砲兵少尉。 拿破崙通過考試後,前往法國東南部的Valence 的拉費爾砲兵團服役,雖然項艱苦,但學習了作戰的知識。他喜歡背誦法國詩,會以微薄薪資購書,閱讀後會詳記筆記,曾寫了數十篇文章。此時也遇見了初戀情人。1786年,返回闊別8年的家鄉Corse,同年進入法國東部的Aussonne砲兵學校,此時曾寫了浪漫小說。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Bastille監獄被攻陷。當時拿破崙對大革命並不感興趣,直到發現國民議會的代表,能為家鄉Corse尋求獨立,之後,只是法軍少尉的軍階,就組織了反對法國王室統治的國民自衛軍(Garde Nationale)。1791年被調派至第四砲兵團,拿破崙返回科西嘉島休假時,島上的矛盾越發劇烈。隔年1792年,他的國民自衛軍與正規軍衝突'拿破崙因此奉命前往巴黎。1792年,獨立領袖 Pasquale Paoli(1725—1807)與拿破崙因理念分歧,使拿破崙於1793年起轉而認同法國。 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被斬首,同年拿破崙第一次受命擔任Corse島的國民自衛軍砲兵指揮官,但烏合之眾的步兵部並未立戰績,之後失勢的Bonaparte 家族被親英的保利趕出科西嘉島,拿破將安置好家人後到法國陸軍報道,負責護送火藥補給義大利軍團。拿破崙之後又轉入南方軍團,之後又升任第二砲兵團少校。 Toulon圍城戰 (1793): 1793年,在Toulon的保王黨人將要塞與法國地中海艦隊轉交給反法同盟(guerres de Coalitions),這個同盟是1792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革命的法國的同盟。 近兩萬聯軍部隊控制了Toulon,為此革命法軍進攻了Toulon,雖包圍了Toulon,然而聯軍增援部隊陸續抵達,使法軍收復渺茫。 圍攻土倫期間,拿破崙拜會了法軍司令部,恰巧圍攻部隊右翼缺少砲兵指揮官,經老朋友推薦擔任此職。拿破崙抵達前線發現圍攻部隊火與彈藥不足,且不善使用火砲的士兵。 法軍向重要據點馬爾格雷夫要塞進攻,拿破崙率領的衝鋒隊伍直攻要塞,但此時指揮官卻吹號收兵,後來由另一位將軍取代他指揮權。拿破崙在控制所有要塞砲台後轟擊港口的聯軍艦隊,聯軍因而於次年撤出Toulon,當年拿破崙才24歲,就晉升為旅級將軍,引起國家高層的注意。 葡月政變(Insurrection royaliste du 13 Vendémiaire an IV) 是法國大革命期間1795年10月5日發生的保王黨反革命叛亂,被拿破崙鎮壓而失敗。拿破崙因平亂有功獲得「葡月將軍」稱號,在政壇崛起。他由於結識了雅各賓領袖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1794)的弟弟Augustin Bon Joseph de Robespierre(1763-1794),在熱月政變後受牢獄之災,因證據不足才被釋放。 熱月9日政變(Coup d'État du 9 Thermidor): 通稱熱月政變,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熱月黨人反對羅伯斯比爾領導下雅各賓專政的時候政變。雅各賓派政府倒台後,國民公會表決將羅伯斯比爾等政府成員送上斷頭台,大革命期間 激進的,恐怖統治時期才結束。 1795年,拿破崙與15艘船、16,900名士兵組成遠征軍從法國南部的Marseilles啟航,試圖從Corse島獨立運動政治家Pasquale Paoli, 1725—1807)與英軍手中奪回Corse島,但遠征軍在海上就遭英軍艦隊阻擊,抵達科西嘉島失敗。1795年4月,他與其長期追求的Désirée Clary(1777—1860)訂婚。 遠征結束後,被調往法國羅亞爾河地區大區Vendée, 負責鎮壓保王黨農民叛亂,之後他前往巴黎尋求更好的職位,在公共委員會測繪局總參謀部任職,學習到戰略的知識。 他仍利用下班時間撰寫浪漫小說《克列松與歐仁尼》告別對未的的戀情。 1795年8月22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建立兩院制立法機關與五人制行政機關督政府(Directoire)由於變革時期政局不穩,反政府份子的七個區起義,並動員國民衛隊。當時巴黎內防司令,在通往協和廣場處設置加農砲,成功的以許多小圓球(鐵丸)組成的炮彈鎮壓叛亂。自此,直上青雲升任內防軍司令。此時他的奉餉為每年4.8萬法郎。1796年獲得到夢寐以求的義大利軍團司令職位。 此時開始,頻繁出入上流社會所,與相識半年的寡婦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成婚。女方年長男方6歲,然而32歲的Josephine 是拿破崙的第一任妻子,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后,她生於法國海外省殖民地,在加勒比海的Martinique島。她在巴黎附近的Malmaison城堡去世,1800年至1802年期間,此城堡和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的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曾是他們的王宮。 1796年3月11日,新婚三天的拿破崙乘馬車離開巴黎,於3月27日抵達法國南部Nice的義大利軍團司令部,此時他將姓「Buonaparte」改為法語的「Bonaparte」。 拿破崙抵達時,軍團在裝備、補給及訓練皆不足,他參考了在測繪局工作時所學的戰略知識,重整軍團,蓄勢待發。 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指的是1803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蘭西帝國和其從屬國與反法同盟(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間的軍事衝突: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2 -1797)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02)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1806)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半島戰爭(1807-1814) 俄法戰爭(1812)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Waterloo 戰役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全部名稱是「拿破崙一世皇帝加冕和約瑟芬皇后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 年12 月2 日」(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 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巴黎西南郊外的凡爾賽宮博物館(Château de Versaille)的加冕廳,也有一幅相似的《皇帝加冕》( Le Couronnement de l'empereur),由David 於 1808 年在流亡Bruxelles 期間創作。 藝術是為拿破崙的宣傳服務的。David 被拿破倫任命為皇帝的首席畫家後,皇帝向David 口頭委託訂購四幅畫,以慶祝加冕及裝飾皇宮,然而David最終只執行了前兩項。受委託創作的四幅儀式畫包括《登基》 (L'intronisation)、《加冕》(le sacre)、《1804年12月5日分發鷹杖後,軍隊向皇帝宣誓》( Serment de l'armée fait à l'Empereur après la distribution des aigles, 5 décembre 1804)和《抵達市政廳》( l'arrivée à l'hôtel de ville)。 教宗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 VII;1742—1823): 觀禮,拿破崙替跪著皇後的妻子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加冕為皇后。教宗在神職人員的簇擁下坐著,祝福儀式中,David最初畫他雙手放在膝蓋上,以示懺悔,他的身高低於皇帝。他在加冕典禮上的出席受到限制;他只扮演次要角色。拿破崙於1809年進攻維也納,併吞了教宗國屬下各邦,教字庇護七世大發雷霆,宣佈將拿破崙再次處以天主教懲罰中最嚴厲的的破門律(Excommunication)逐出教會。一種。據天主教教義,被絕罰之人將與教會隔離,沒有教會所予之救贖。拿破崙因此於1809年7月6日逮捕身梵蒂岡的庇護七世,並將其押解回Savona囚禁,庇護七世在拿破崙1814年退位後才被釋放。當時的法國宗教界已經亂成一片,長期處於脫序狀態。1814年,庇護七世恢復於1773年被教宗克萊孟十四世(Clemens PP. XIV;1705—1774)解散的耶穌會。 此加冕儀式與傳統有別,因拿破崙希望透過此儀式,與波旁王朝(Bourbon)的傳統君主禮節區分。皇冠和權杖象徵皇權及神聖權利。人民必須尊重1806 年 4 月 4 日的帝國法令,在帝國所有教堂實施《帝國教義》(Catéchisme impérial),以上帝之名順服拿破山崙。 畫面中的古董裝飾、地球儀和月桂花環皆顯見拿破崙心儀羅馬帝國。高級政要和波拿巴家族的出席,象徵支持新政權。他們組成了以功績為基礎的帝國新貴族。1808年,拿破崙創立了第一帝國後,重新建立了宮廷的禮儀制度,並以法國君主在巴黎羅浮宮的Tuilleries 宮為宮殿。 拿破崙站立在畫面中央,穿著繡有金色蜜蜂的加冕盛裝,紫色天鵝絨皇家外套袍,內襯有貂皮,一條蕾絲領帶,繡有金色的白色鞋子和手套,以及純金月桂花環。 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身著連身絲綢裙盛裝,跪在祭壇邊,飾有蜜蜂(Mérovingiens 王朝象徵)的紫色天鵝絨方形墊子。雙手緊握。她從拿破崙手中接過皇冠,而不是教宗。她的正後方是身穿白色頭飾的侍女,她們的右邊是拿破崙的兩個兄弟。加冕典禮時,兩名仕女手扶著她的裙擺,是她的表妹Adélaïde de La Rochefoucauld(1769 - 1814)夫人和她的侍女Émilie Louise de Beauharnais(1781 -1855)夫人。身後是頭戴紅色無邊便帽的巴黎大主教Jean Baptiste de Belloy (1709 -1808)紅衣主教,他之所以坐著,因為儀式時間較長(3 到5 小時),主教已95 歲。 皇后在畫面中心,展現的是約瑟芬皇后的加冕,而不是皇帝的加冕,引起了一些政要對David 作品的的批評。 拿破崙的母親Maria Letizia Ramolino(1750-1836 ):戴著王冠及面紗,坐在主包廂中央,周圍環繞著她的侍女和侍從。她並沒有出席加冕典禮,為了抗議拿破崙與弟弟Lucien Bonaparte(1775 – 1840),關係疏離。David 將拿破崙母親畫在尊榮的位置。1808年,拿破崙在David的工作室看到完成的作品,深受感動,感謝了David 的細心構圖。 Louis Bonaparte(1778-1846):帝國初期獲大警察的頭銜。 1806 年成為荷蘭國王。他娶了皇后Josephine前夫的女兒 Hortense de Beauharnais, reine de Hollande(1783 -1837)。 Joseph Bonaparte(1768-1844):加冕後獲得帝國親王頭銜。於 1806 年成為那義大利南方Naples 國王,於1808 年成為西班牙國王。 年輕的Napoléon Louis Charles Bonaparte (1802 -1807): 拿破崙侄子,父親是Louis Napoleon 。 拿破崙的姊妹們,從左邊開始(Élisa, Pauline 及Caroline,在拿破崙侄子Napoléon-Charles 的母親Hortense de Beauharnais, 前。 Charles-François Lebrun(1739-1824):與拿破崙和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1753—1824)並列的第三任執政官。在第一帝國時期擔任財務大臣。他手握有帝王鷹的權杖。 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1753-1824):帝國大總理握著正義之手。 Louis-Alexandre Berthier(1753-1815):1805 年擔任領事館戰爭部長,後任帝國元帥。 Talleyrand(1754-1838):1804 年 起擔任大​​管家(grand chambellan)。 Joachim Murat(1767-1815):帝國元帥,1808年後成為Naples國王,是拿破崙妹妹Caroline 的丈夫。Caroline 在皇后左邊,穿著金色刺繡的外套,手捧著皇冠的墊子。 教宗庇護七世周圍是教會要人士。為了不破壞教會與國家間的新平衡,教宗欣然同意參加加冕典禮。透過主教冠,可認出幾位主教,其中一位手拿十字架。教宗左邊是義大利紅衣主教(Giovanni Battista Caprara, 1733 -1810),他與拿破崙討論了儀式。右邊是希臘執事Raphaël de Monachis(1759 -1831)。庇護七世坐在拿破崙身後,右手做出祝福的手勢,他沒有戴法冠,肩上佩戴白色羊毛肩胛披肩,上面繡著六個黑色十字架,這是羅馬教會大都主教主權的屬性之一。 David 將自己畫在左方包廂,他的妻子和兩個雙胞胎女兒在他面前。周圍是某些學生或合作畫家,例如Ignazio Degotti (1758 - 1824),David的左邊是他的老師Joseph-Marie Vien (1716 -1809)和他的朋友們。David 手裡拿著筆記本和鉛筆,穿著繡花衣服,然而,David並沒有出席儀式。 大使們在主祭壇右側,偉大的政要在左側,實際上,儀式期間,他們與王子和公主在一起。有戴著白色頭巾的Mehmet Sait Halet Efendi崇高之門的大使,左臉部分被Jean Louis, comte de Cobenzl, (1753-1809)伯爵的頭遮住。同一包廂,最左邊是代表西班牙的Federico Carlos Duc de Gravina y Nápoli (1756 - 1806)海軍上將,戴著藍色、黃色圍巾,身穿紅色大翻領夾克,他身後是代表美國的John Armstrong Junior (1758 – 1843)。祭壇後面還有祭司,拿破崙的叔叔紅衣主教Joseph Fesch(1763 -1839)。 最初創作的18位帝國元帥( maréchaux d'Empire ),David只畫了9位。在皇后後面,貴婦人的左邊,是Jean-Baptiste Bessières( 1768 -1813)帝國衛隊上校兼儀式官,站在他右邊的是Louis Philippe(1753 -1830 )伯爵,外交官和史學家及詩人。站在兩人之間的是不太顯眼的Jean-de-Dieu Soult公爵元帥(1769 -1851)。Jean Mathieu Philibert Sérurier ( 1742 -1819)元帥將皇后的戒指放在墊子上;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 (1754 -1842)元帥提著接受女皇外套的籃子;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1754-1842)和最後三位“榮譽元帥”在左邊提著“查理曼的榮譽”(Charlemagne) ; 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1755 -1820)持的劍;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 (1770-1835)將軍持王冠;Catherine-Dominique, marquis de Pérignon(1754 -1818)持權杖。 拿破崙會定期參觀David的工作室,監督這幅畫的進度。這幅畫的第一個版本應該描繪的是皇帝加冕。最後一幕讓皇帝大悅,他讚嘆道:「太棒了!多麼美麗 !所有這些裝飾品真是令人驚艷!這不是一幅畫。我們在這幅畫中生活、行走、說話」。 David的畫作以《拿破崙之禮》的名義進入繪畫史。凡爾賽宮展出的第二倜幅版本,展在加冕廳。矛盾的是,此畫所呈現的並不是加冕禮,而是加冕禮中教皇的祝​​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全名《拿破崙一世皇帝加冕和約瑟芬皇后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 年12 月2 日》(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新古典主義的奠基者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的凡爾賽宮博物館(Château de Versaille)的加冕廳(Salle du Sacre)也有一幅相似的《皇帝加冕》( Le Couronnement de l'empereur),由David 於 1808 年在流亡Bruxelles 期間創作。 凡爾賽宮原址曾經是森林和沼澤荒地。162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1643)買下117法畝荒地,修建了二層的紅磚樓房為狩獵行宮。二樓有國王辦公室、寢室、接見室、藏衣室、隨從人員臥室等,一樓為家具儲藏室和兵器庫。當時的行宮有26個房間,如今共有2300個房間。 166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參觀財政大臣富凱(Nicolas Fouquet,1615—1680)的沃子爵城堡( Vaux-le-Vicomte),驚嘆子爵的城堡,比王室在巴黎郊的行宮,巴黎西郊聖日耳曼宮(Château de Saint-Germain-en-Laye)、Vincennes宮和Saint-Cloud宮還豪華,因而以「貪污」罪名將子爵關入巴士底獄(Bastille),並命子爵的園林家André Le Nôtre(1613—1700)和建築家Louis Le Vau(1616-1670)設計新行宮。16至17世紀期間,由於巴黎市民持續暴動,1648年至1653年兩次投石黨(Fronde)叛亂,皆使路易十四決定遷出巴黎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和杜伊勒里宮(Palais des Tuileries),並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建造新宮殿。為確保建設順利,下令10年內全國禁止使用石料。1682年,宮廷從羅浮宮遷往凡爾賽。此外,為消除法國地方貴的勢力,凡爾賽宮落成後,路易十四即將全國主要貴族集中居住在凡爾賽宮。1688年,凡爾賽宮主體工程完工,外牆宮殿和花園至1710年才完成,成為歐洲最雄偉和豪華的宮殿建築,並成為歐洲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 《拿破崙加冕》的創作歷程: 拿破崙一世於 1804 年 9 月口頭委託創作,David 於 1805 年 12 月 21 日在他的工作室,索邦大學(Sorbonne)附近的克魯尼學院(collège de Cluny)舊教堂創作,學院成立於 13 世紀,建築在大革命時被沒收,19 世紀時消失。在學生Georges Rouget的協助下,David 於1807 年11 月18 日完成作品,但直到1808 年3 月才完成最後修飾,在一年一度的官方繪畫沙龍(Salon de peinture annuel )展出,1810年並首次參與「十年奬」(prix décennaux)的競賽。 「十年獎」: 是拿破崙一世設立的獎項,旨在獎勵藝術家、作家、科學家和發明家,於每年霧月十八日政變十週年時頒發。獎項根據 1804 年頒布的法令設立,並於 1809 年修訂。頒獎程序先由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最權威的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的常任院長和院士組成評審團,之後向內政部長提交報告,四個級別的學院評審後,以書面報告,由大臣敬呈皇帝後頒布聖旨頒獎。作品如未達標準,奬項會延後或無限期延遲。例如學院評審們認為David 的《儀式》(Le Sacre)比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 Antoine-Jean Gros(1771—1835)受拿破崙委託,於 1804 年創作的《波拿巴探訪雅法的瘟疫受害者》(Pestiférés de Jaffa),更符合國家歷史繪畫的規範,此畫描繪拿破崙在埃及戰疫,探望瘟疫受害者的情形,現今典藏於羅浮宮博物館。 英雄歷史畫方面,學院評審們認為目前典藏於羅浮宮,由Anne-Louis Girodet(1767 -1824)創作的《洪水場景》(Scène du déluge),優於現在典藏在羅浮宮 ,David 繪於1799年的《薩賓婦女》(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此畫作表現了羅馬建國之初強擄薩賓婦女後的故事。然而當時拿破崙對學院評審的評審持相反意見。David 一直保有《拿破崙加冕》,直到 1819 年才贈予王家博物館(musées royaux )。1889 年,作品遷往羅浮宮博物館。 David 被拿破倫任命為皇帝的首席畫家後,受委託創作了四幅儀式畫,描述加冕儀式的主要過程,包括《登基》(L'intronisation)、《加冕》(le sacre)、《1804年12月5日分發鷹杖後,軍隊向皇帝宣誓》( Serment de l'armée fait à l'Empereur après la distribution des aigles, 5 décembre 1804)和《抵達市政廳》( l'arrivée à l'hôtel de ville)。當時拿破崙曾口頭同意會支付每幅畫 10 萬法郎的高報酬,但最終拿破崙只支付了《加冕》65,000 法郎,以及1810年創作的《分發鷹杖分》的52,000 法郎。 David的學生Jean-Baptiste Isabey(1767 -1855)曾參與創作,他是法國畫家、細密畫家、水彩畫家、繪圖家、石版畫家、歌劇裝飾師和服裝設計師。《加冕》以古典主義為準則,將觀者目光集中在構圖中央的拿破崙一世,一條對角線軸從右方教皇延伸到中央的皇后。加冕的空間以三角形組合,三角形間彼此相連,壁柱、兩層包廂的看台和垂直的蠟燭加強了空間的構圖。室內的建築、家具以及光線的營造,皆成功的使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畫面中央。 為了拿破倫一世的加冕典禮,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特別裝飾,在受損的建築上添加了裝飾,使外觀更加莊嚴,掩蓋了老式的哥德式風格。牆壁和柱子上覆蓋著有金色蜜蜂圖案的窗簾和帷幔,教堂的石材被模仿大理石的紙板取代,中殿唱詩班的上方,有紗簾遮住了大教堂的拱頂。 加冕典禮所在地: 1804年12月2日的加冕地點在天主教的巴黎聖母院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巴黎聖母院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教堂群有尖肋骨拱和飛扶壁,巨大而多彩的玫瑰窗,以及豐富雕塑。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風格高聳削瘦。 在法國歷史上,法蘭克(Franck)王國和法蘭西(France)王國時期,新國王的登基皆在漢斯聖母主教座堂(Notre-Dame de Reims)舉行。主教座堂於5世紀初建立,位於法國大東部大區Reims市,法國歷史上曾有25位君主在此加冕。大約一個世紀後,法蘭克王國(Frank)奠基國王克洛維一世 (Clovis Ier, 466 —511),在Reims成為第一位接受主教聖禮的法蘭克國王,此後,法蘭克民族皈依了天主教。現在高哥德式的Reims大教堂始建於13世紀,於14世紀完工取代了1210年被大火燒毀的早期教堂。 查理曼加冕儀式: 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或查理大帝(Charles Ier le Grand),是歐洲中世紀早期,自751年後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皇帝。自羅馬帝國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國、德國以及低地三諸國(Low Countries)奠下了政治實體的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蘭克王國王位,774年取得倫巴底(Lombardia)國王頭銜。800年起成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紀後,首位受教宗認可的皇帝。他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統治可謂「歐洲第一次覺醒」,帶動了文藝的復興,是西方教會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他的功績顯著,後世的神聖羅馬皇帝(Holy Roman Emperor)、法國和德國的君主都認為傳承自查理曼。 查理曼王冠(Les couronnes de Charlemagne): 是法蘭西王國國王和王后加冕時的兩頂皇冠,第一頂皇帝的皇冠於 1590 年被聯盟黨熔化,第二頂於 1793 年法國大革命後被毀。在歷史上,法國新國王在前任國王駕崩後直接登基,前任國王的靈柩會被入殮巴黎北方的Saint Denis大教堂內的小禮拜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畫家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於1780年代繪了一系列的歷史畫,標誌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藝術風格由洛可可(Rococo)風格轉變成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cisme )風格。 洛可可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是一種具有粉嫩柔美風格的裝飾、室內設計和藝術風格,結合了不對稱性、曲線、雕刻特色。 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cisme)是西方世界對古希臘羅馬經典風格的復古和改造。19世紀初為頂盛時期,該運動在視覺藝術、文學、戲劇、音樂和建築方面有卓越表現,上接洛可可風格,下啟帝政風格和歌特復興風格。 歷史畫: 專指描繪某一故事的畫作,通常會出現一群人,history 本意是「故事」而非「歷史」,因此並非描繪的都是歷史事件。 常見的歷史畫主題包括宗教類的「基督的一生」及其他神話及寓言故事。19世紀之前歷史畫基本為宏大的布面油畫或壁畫,典型的如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的《西斯廷天頂畫》 (Volta della Cappella Sistina)。19世紀之後學院藝術的統治地位動搖,historia 遭濫用,有時甚至不符合基本定義。 《霍拉蒂的誓言》(Le Serment des Horaces): 是David 創作於 1785 年的巨幅畫作(高 330 厘米,寬 425 厘米),目前典藏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這幅以古羅馬傳奇歷史為主題的畫,嚴謹的描繪和敘述風格,被公認為新古典主義的典範傑作。 此作品描繪義大利Horaces兄弟對抗義大利中部Albe市的Curiacs家族的羅馬城保衛戰,Albe市這個古城於公元前7世紀被羅馬毀滅。 Horaces家族和Curiacs家族兩個家族,常透過聯姻維繫關係。 Horaces兄弟向父親發誓必會在場戰爭中弘揚愛國情操並獲勝,要不則將犧牲捐軀。戰鬥中唯一倖存的是Horaces家族的長子返家後,妹妹Camille 因為失去了在戰鬥中死去Curiacs家族的丈夫,而詛咒他,之後被倖存的哥哥所謀殺。 許多文學作品皆描述了Horaces族與Curiacs族與鄰城競爭的故事,包括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李維Tite-Live(前64或前59—17) 的《羅馬歷史》(Ab urbe condita)的第一卷。《羅馬歷史》的內容包括羅馬建城前的傳奇人物特洛伊(Troy)英雄 Aeneas (公元前753);李維生活的羅馬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 前100—前44)帝制時期,以及羅馬帝國早期的將軍 大德魯蘇斯(Nero Claudius Drusus)之死(公元前9)。將軍的母親莉薇婭改嫁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奧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Gaius Octavius Thurinus, 前63—14)後成為繼子。他是第一個率軍攻占日耳曼的將軍。 根據古羅馬時代的傳說,Horaces 家族是一位生活在Tullus Hostilius(前671 - 前640)統治時期,這位國王是羅馬王政時期第三任國王,他認為前任國王追求和平而削弱了羅馬的實力,於是一直想發動戰爭,比羅馬第一任國王更加好戰。 David 是共濟會(franc-maçon, Freemasonry)成員,亦稱美生會,兄弟會組織遍布全球,源自中世紀末歐洲地區的石匠行業協會(專業協會,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現代的共濟會起源於英格蘭,英格蘭總會,成立於1717年,愛爾蘭總會和蘇格蘭總會分別成立於1725年和1736年,三個總會成為全球所有總會的起源。Horaces 三兄弟以劍向父親宣誓,可能受到共濟會象徵勇氣和自衞的儀式。 David 受法國國王委託後,選擇在羅馬的Costanz宮繼續創作,在羅馬期間的開支由岳父支助。隨行的學生 Jean-Germain Drouais 亦有參與協助。畫作於1785 年完成後,首先在畫家在羅馬的工作室展出,後來才帶回巴黎,1785 年在官方沙龍展出後,又成功的在1791 年的沙龍展出。David以此作品,超越了競爭對手,新古典主義的畫家和雕刻家Pierre Peyron(1744 -1814), 數年後,此畫成為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但David 創作的初衷與革命無關。 構圖方面,David未以學院凸顯主題構圖規則,而是分散主要主題,以平坦的方式處理。 數字「三」是完美和穩定的象徵,三個點可定義一個平面以及加強骨架的三角。許多神話中的數字「三」,指理想與神聖的共生:三個基督教實體(聖父、聖子和聖靈)、三個命運女神和三個希臘慈善者等等。《霍拉蒂的誓言》中的Horaces 家族的三個兄弟和女性,構圖以數字「三」為基礎。另有三組字符,分別刻在背景中的三個拱門之一。 第一組由Horaces三兄弟組成,在畫面左方,幾何三角形象徵團隊和力量,以及穩定和團結。第二個三角形構圖位於中央,是三名戰士的父親,他正將三把劍託付給三個兒子。畫面右方有第三組三角形構圖,由三位不幸的女子所組成,包括妻子,著黑衣正在安慰兩個孫子的母親。三名女子所組成的三角形代表世代團結的家庭。此作品展現了完美的「三分法則」。 《霍拉蒂的誓言》展現了新古典主義的二分法,David 的構圖中有兩個群體,男人在左邊,女人在右邊。男士們筆直、張開雙臂,充滿決心、力量和愛國主義。因兄弟、丈夫或兒子參戰而悲痛欲絕的婦女彎曲身驅,則充滿悲情。透過二分法筆直的線條提升了男性的愛國及英雄情超,曲線則象徵不認可。 畫中的建築完美平衡,由柱子、拱門和鋪石地面,可知故事發生在羅馬貴族的宅邸,垂直的柱子和水平的地板形成對比,背景的三位一體拱門,透過地面、牆壁的線條可找到構圖的消失點,位於父親拿著三把劍的左手上,強調了誓言的重要和核心作用,即為保衛家園而戰鬥至死。 從左到右的構圖,敘述著故事的發展順序,首先三位英雄共同伸出雙臂,宣示為羅馬而戰,父親將手中武器遞向他們,之後右方的婦女們陷入了絕望。畫中的女性向微母性和家庭紐帶,英雄們象徵原則和城市。雖然悲傷,從動作和眼神,展現了勇士捍衛的決心。 在三個Horaces 兄弟中,位於前景的長子眼神與父親交會呈平線。背對著伸出右臂,姿勢與向父親和劍的方向伸出左臂的兩個弟弟不同。他們又直又穩定的手臂,代表報效國家的力量。 David 在色彩方面亦以二分法區分,男性穿著色彩鮮豔,象徵力量、活力和決心,而女性們則穿著暗淡,象徵悲傷和無能為力。 色彩和與線條皆表達了兩性之間的根本差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曾於1774年獲得羅馬大獎一等獎後,赴羅馬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的 Mancini宮流學四年。1780 年7 月17 日,他離開永恆之城羅馬,於年底返抵巴黎。 《貝勒尼采》(Bélisaire): 初返巴黎後,他完成了目前典藏在法國北方Lille 美術館(Palais des Beaux-Arts, Lille)的大型畫作《貝勒尼采》(Bélisaire)。Flavius Belisarius(505—565)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約483—565)征服北非和義大利的名將。David 創作此作品的目的,是為了得以獲得王家繪畫和雕塑學院的親睞,進而可在學院沙龍展出。他在選擇主題前,先看到了羅馬大獎賽前參賽者Pierre Peyron( 1744 -1814)為伯尼斯紅衣主教(cardinal de Bernis, 1715 -1794)繪製的悲劇題材作品《貝勒尼采》 ,進而決定創作同一主題。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 東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244—312)為了便於管理國土,於286年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東部帝國在西部帝國滅亡後,仍延續1453年。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最終在第七任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II. Mehmed;1432—1481)的包圍下被攻陷。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David 以拜占庭將軍為主題的作品表現了他對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認可,這件受到好評的作品,創作靈感來自歷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學者Jean-François Marmontel(1723—1799)的小說。 David在1781 年的沙龍曾展示三幅畫作,亦包括創作於1778年的《帕特羅克洛斯的葬禮遊戲》(The Funeral Games of Patroclus)。Patroclus意指「父親的榮耀」,故事源自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Homer, 前9世紀—前8世紀)的《伊里亞德》(liad)史詩,描繪希臘城邦間的特洛伊戰爭,圍城十年後最後一年的故事和預言。《伊里亞德》和《奧德賽》(Odyssey)分上下集,約完成於公元前750或725年,包含15,693行希臘文。 特洛伊(Troia): 是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今土耳其西北部的城邦,遺址於公元1871年被發現。這個詩人荷馬在《伊利亞德》和《奧德賽》所描述的城。於19世紀前曾被史學家視為是虛構傳說的城市。 特洛伊戰爭: 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王子Paris與Menelaus的妻子海倫私奔後,亞該亞人(Achaeans)對特洛伊城的戰爭。Paris原名Alexandre ,為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中的特洛伊王子。出生前因母親夢見火炬,其姊Cassandra預言他會為國家帶來災禍,因此被丟棄山中, 被牧羊人撫養,取名為Paris 。金蘋果事件後,入城被姊姊認出,父母見他長相俊美,欣喜接回家。因為愛上海倫,將她帶回特洛伊,而引發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 金蘋果之爭(Golden Apple of Discord): 描述間接導致特洛伊戰爭的希臘神話三女神間的糾紛。事由天神宙斯撮合了人間英雄Peleus與海中女神Thetis的婚姻。婚禮邀請了神級較高的神祇,可能由於金製的名貴餐具有限,或因為管轄糾紛的女神Eris不受歡迎而未受邀,女神Eris不請自來,一言不發,在宴席留下刻有Kallisti字樣「獻給最美麗的女神」的黃金蘋果。在場神級最高及美艷的三位女神包括智慧、戰略和工藝之神Athena、愛神Aphrodite和天后Hera,她們要求宙斯評判誰可獲得金蘋果。宙斯則認為凡間一表人才的王子Paris更適合,當時Paris 在特洛伊城附近的艾達山牧羊。於是,天后、智慧女神與愛神在神使Hermes的前導下,請問Paris王子仲裁,他將金蘋果給了愛神,因她承諾Paris將會得到人間最美麗女子海倫的愛。 Paris 的哥哥是特洛伊王子Hector,勇冠三軍,為人正直,品格高尚,是古希臘傳說和文學中高大的英雄。他們的父親Priam是特洛伊國王。David 所畫的Priam之死,描述的是長子Hector在特洛伊戰爭與Achilles決鬥戰死後,父親為了討回兒子屍首,趁夜冒險潛入希臘陣營,請求Achilles 歸還。Priam最後被Achilles的兒子Neoptolemus在特洛伊城中心的Zeus 祭壇上殺死。此作品首展於1778年在羅馬的Mancini宮成功展出。但此後,畫作消失,1972年才由愛爾蘭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收購。此主題受到當時評論家,特別是法國啟蒙思想家Denis Diderot(1713—1784)的關注,Diderot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百科全書派的代表?Priam之死主題亦啟發了17世紀法國劇作家 Jean-Baptiste Racine(639—1699)的五幕悲劇《貝勒尼采》(Bélisaire)。 1782 年,David與比他小 17 歲的Marguerite Charlotte Pécoul 結婚,夫妻育有四個孩子。岳父 Charles-Pierre Pécoul 是國王建築的承包商,為David 提供了在羅浮宮的工作室及居所, 有了工作室後開始收學徒(Fabre, Wicar, Girodet, Drouais, Debret)。 《安德洛馬克之痛》 (Andromache Mourning Hector) : 1783 年,David畫了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的《安德洛馬克之痛》。此作品也是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Iliade),靈感亦來自古代石棺《梅勒阿格之死》 (La Mort de Méléagre)。Méléagre是古希臘神話人物,為《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他父親是希臘Calydon 國王Oeneus。David 在羅馬時曾在筆記本畫了此主題。此作品使David 於1783 年成功的被接納為學院院士,他向王家學院院長,法國畫家、雕刻家Jean-Baptiste-Marie Pierre(1714 -1789)正式宣誓。 新藝壇領袖: 自1781 年起,David 開始構思大型歷史畫,他創作了靈感來自《霍拉蒂和庫里阿蒂的戰鬥》(Oath of the Horatii)的作品,同時也受到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代表作家Pierre Corneille(1606—1684)的戲劇《賀拉斯》(Horace)的啟發。這部悲劇劇描述Horace家族和Curiaces家族的戰鬥。這部獻給紅衣主教黎希留公爵(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 , 1585—1642)的戲劇,於1640年首演,共有 1,782 行台詞,是悲劇家Corneille的第二大巨作。 劇中主角Horace,對抗他未來的妹夫,並殺死了他的妹妹Camille。這個主題源自羅馬史學家Titus Livius 論述從西元前27至9世紀的羅馬史著作《羅馬歷史》(Ab Urbe Condita, History of Rome)。共計有142 本書,其中的35 本仍保存。 《霍拉蒂家族的誓言》(The Oath of the Horatii ): 1785年, David 創作了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的《霍拉蒂家族的誓言》, 創作𩆜感可能來自Charles Rollin(1661 -1741) 的《羅馬歷史》(Histoire romaine),或受到蘇格蘭畫家Gavin Hamilton, (1723 -1798 )《布魯斯的誓言》(Le Serment de Brutus)畫作的影響。 David在岳父的經濟資助下,於1784 年在妻子和學生兼助手Jean-Germain Drouais的陪同下前往羅馬,學生當時要角逐繪畫大獎。David 創作時放大成寬度(4.25 m x 3.30 m),他末依官方的規定,使他成為叛逆和獨立藝術家。沙龍正式展出前,他在羅馬展出。 David在羅馬成功後,得到作家男爵François-Georges Maréchal, marquis de Bièvre (1747 -1789)的支持。然而他在1785 年的官方沙龍並未受重視,他歸因於與王家繪畫雕塑學院院長Jean-Baptiste Pierre對他的不友善,實際上是因學院延遲將他的作品送往巴黎。盡管如此,《賀拉斯的誓言》仍獲得公眾和評論界好評,David 也因此被公認為新繪畫流派的領導者。自此,David 被同行公認為知名藝術家、上流社會的肖像畫家和教師。他的成功遭到…學院的嫉妒。 1786年的羅馬大獎賽被取消,因為候選藝術家都是他工作室的學生,而他競選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也被拒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新古典主義出現於1750年左右,是啟蒙運動時期在歐洲的藝術風格,與當時流行的壯遊有關。壯遊(Grand Tour)是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貴族子弟的傳統旅行,後來擴展到中歐、義大利、西班牙的富有中產階層,尤其盛行於18世紀的英國,壯遊者留下了豐富的文字記述。 啟蒙運動(Siècle des Lumières)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是在17世紀及18世紀於歐洲發生的哲學及文化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實存的基本問題。開啟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歴程,德國哲學家I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新古典主義的鼎盛時期是在1780年至1800年間,隨著浪漫主義的興起,影響力於1810年左右衰退。新古典主義運動的起源,是繼義大利南部 Pompéi 和Ercolano城的考古發現之際在羅馬興起。 公元79年10月24日,位於義大利南部的Vesuvio火山大噴發,摧毀了龐貝城的2萬多人,以及Ercolano 、Stabiae等海濱城市 。18世紀中期,考古學家將 Pompéi 古城從數米厚的火山灰和浮石發掘出來。 由於有德國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學家及理論家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的著作,新古典主義的理念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傳播。他主張回歸美德,巴洛克之後的古樸和純粹的古典品味,認為前一時期洛可可風格過度豐富和輕浮。新古典主義風格旨在將所有藝術統一到“真正的風格” (vrai style )。 Winckelmann為考古學奠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及古董收藏者 Flavio Biondo的追隨者,因此他的藝術評價成為美學的基礎。他的著作包括三卷關於Ercolano城考古發現的《通訊集》、《古代藝術史》、《未發表的古文物》等。 1768年,Winckelmann到維也納接受哈布斯堡(Haus Habsburg)家族唯一女性統治者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1780)的奬勵。這位哈布斯堡王朝直系血脈最後一位統治者,於1740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1685—1740)過世後即位,開始其近40年的統治。統治範圍包括奧地利(Austria)、匈牙利王國(Hungary )、Croatiae 、Bohemiae、 Romania中西部地區、義大利Mantova、Milano、Parme以及東歐的Galicie和Lodomérie。 Winckelmann的死因意外,在返回羅馬居處的途中,在義大利的Trieste的旅館,不幸因同行旅人為了他的金幣和銀幣殺害。 新古典主義的特徵: 回歸藝術源頭,理論家認為藝術的源頭源自於古希臘、伊特魯裡亞(Etruria)和古羅馬。 古希臘藝術: 盛行於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世界以及附近地區的藝術,被視為是西方藝術的主要源頭,重視寫實。古希臘神話是人神共性,因此對塑造人體充滿興趣,不僅在希臘世界盛行,還透過貿易等影響周邊地域,如義大利中部的Etruria地區,在亞歷山大帝國(前356—前323)建立後,古希臘藝術向東方世界傳播。羅馬征服希臘後,古希臘藝術被羅馬人效仿和吸收。 Etruria藝術: Etruria位於義大利中部,是古代城邦國家,涵蓋現今的Toscana、Lazio與Umbria。公元前6–7世紀間的Etruria國家,後來被羅馬人吞併,古羅馬的Etruria時期是鼎盛時期。Etruria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是今義大利半島及科西嘉島於公元前12世紀至前6世紀的文明,活動範圍為亞平寧半島中北部。迄今考古和歷史學界沒有證實Etruria人的起源,因為沒有留下文學、宗教和哲學。 Etruria人是多神信仰。在前8世紀就到達半島,興盛先進的文明於公元前6世紀達至巔峰。其習俗,文化和建築對古羅馬文明有深遠的影響,在羅馬共和國時期被羅馬同化。早期羅馬曾被Etruria人所主導,公元前616年至前509年,羅馬曾先後有三位來自伊特拉斯坎的國王。 古羅馬藝術: 是在古羅馬及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疆域內發展的視覺藝術。涵蓋建築, 繪畫, 雕塑以及鑲嵌藝術等,奢侈品如金屬加工、寶石雕刻、象牙雕刻及玻璃製品等,也被認為是古羅馬藝術。古羅馬人認為藝術的最高形式是雕刻,人物畫也被推崇,但傳世人物畫不如雕刻多,一世紀前雕刻極少保存至今。 古羅馬帝國承接著先前的羅馬共和國(Res publica Romana,前509到前27),當時終身獨裁官是凱撒大帝 (Gaius Iulius Caesar;前100—前44),在他任內,共和國面積達到鼎盛。 德國學者Winckelmann是第一位對古希臘藝術系統研究的學者,19世紀70年代後,通過在希臘地區的考古,許多古希臘的藝術品被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古希臘藝術的認識。在建築中傳播,回歸Vitruvius的原則,並模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紀念碑,在繪畫、雕塑、圖形和裝飾藝術中傳播。 Marcus Vitruvius Pollio(前80或前70—約前25)是古羅馬的作家、建築師和工程師,他的創作時期在公元前1世紀。Vitruvius曾將拉丁文的著作《建築十書》獻給August 大帝,是目前西方古代唯一的建築著作。他曾經在凱撒的軍隊中服役駐軍西班牙和高盧(Gaule)。在軍中可能是製作攻城機械的工程師,後期由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前63—14)授予養老金。August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36歲時獲得代表神聖、至尊的頭銜August 。14年去世後,羅馬元老院將他列入「神」,將8月稱為August 。 高盧(Gallia)地區以今日的法國為中心,最大時包括比利時、荷蘭南部、盧森堡以及瑞士東部、德國的萊茵蘭地區和義大利北部。羅馬共和國的Caesar打敗高盧(Gallia)地區的原住民分為三個部份:Gallia Celtica、Belgique和Aquitaine, 新古典主義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包括: -蘇格蘭新古典主義建築、室內及傢具設計師Robert Adam(1728—1792), Charles Percier (1764 – )1838) ; Pierre Fontaine(1762 -1853) 。 -德國畫家Anton Raphael Mengs(1728—1779); 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他在1780年代畫的一系列歷史畫,標誌當代藝術由洛可可風格向古典主義的發展。 -義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 Antonio Canova(1757—1822),他的雕塑從戲劇化的巴洛克時期風格,進入以復興古典風格為主的新古典主義時期;丹麥雕塑家。Bertel Thorvaldsen(1770—1844)。 新古典主義運動,受到歐洲對啟蒙運動哲學和新美學君王的支持和鼓勵,例如: -葉卡捷琳娜二世 (Yekaterina Alekseyevna ;1729—1796),是彼得三世(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 1728—1762)之妻,她以政變刺殺夫婿後即位為俄羅斯帝國女皇,在位34年期間(1762 -1796),俄羅斯經歷復興,為歐洲列強之一。 -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1760年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和愛爾蘭國王(monarchs of Ireland)至1801年成為首位聯合王國國王(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 )1820年逝世。 -Friedrich Wilhelm II,1744—1797))霍亨索倫王朝(Haus Hohenzollern)的普魯士(Preußen)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原位於波羅的海周邊的德意志地區。 新古典主義成為法國和美國革命產生的新共和國的官方風格,新古典主義像徵古希臘和羅馬共和國的民主。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曾任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他以羅馬帝國為範本,推行新古典主義帝國風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世紀法國藝術家 Hubert Robert(1733 -1808 ),是法國畫家、製圖家,雕刻家、繪畫教授、花園創始人和共和國中央藝術博物館(musé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épublique )館長(未來的羅浮宮博物館)。 Robert 的出身背景優越。 1733 年 5 月 22 日出生於巴黎隔天在巴黎的Saint-Sulpice教堂受洗。父親Nicolas Robert是Stainville家族的管家,母親是Jeanne Catherine Charlotte Thibault。由於曾受上流社會的薰陶,很能融入。他接受高等教育,懂拉丁語和希臘語。1745 年至 1751 年間在納瓦拉學院(collège de Navarre)學習時,老師 Abbot Batteux 注意到熱愛繪畫的年輕學生很有才華,看到他在一張有希臘文翻譯的紙的背面畫了劍客。他在雕塑家Michel-Ange Slodtz (1705 -1764)的工作室完成最初的學徒生涯後,受父親的顧主Stainville伯爵(1719-1785)的保護。 伯爵Étienne-François, duc de Choiseul(1719–1785)是法國軍官,外交官和政治家。父親François Joseph de Choiseul(1758 -1770)曾任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 -1774)重要的外交大臣。伯爵加入法軍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立有功勳。為了改變法國在 影響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 1754 -1763)後的頹勢,曾主張重整軍備,鼓吹戰爭,因而惹惱國王,被貶職回家。伯爵曾被任命為法國駐羅馬大使,亦主動提出與Robert一起前往義大利。 羅馬期間: 1754 年抵達羅馬,直到1765 年,十年後才返回法國。在Stainville伯爵的支持下,獲得了羅馬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 )寄宿生的資格。在義大利期間,向義大利畫家Giovanni Paolo Panini(1691-1765)和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1720-1778)學習透視課程。 在羅馬時,他與洛可可時代最後一位重要代表畫家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成為朋友,Fragonard自1756 年就前往學院。他們兩一起在羅馬或周圍的鄉村創作紅色粉筆畫,例如義大利中部的市鎮 Ronciglione或是義大利中部,離羅馬30公里,風景秀美的Tivoli市鎮,自古是貴族的離宮和度假山莊,也成爲度假山莊的代名詞,1999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他們兩偏愛花園和宮殿的景觀,許多原屬於富有的王公貴族的花園和宮殿,因時間和自然的影響而被遺棄。Robert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畫了許久此類素描和繪畫,風景如畫的主題受到 18 世紀藝術愛好者的欣賞。 他在羅馬時遇到了 Louis-Jacques Durameau, Étienne de La Vallée-Poussin 和Jean-Robert Ango,以及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業餘愛好者。其中法國雕刻家、繪圖家Jean-Claude Richard de Saint-Non(1727 -1791),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榮譽會員,聖農修道院(abbé de Saint-Non)院長,於1760 年帶他前往義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Naples ,參觀了Campania城鎮最著名的遺址,古希臘的Paestum的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神殿,此風格始於公元前7世紀的古希臘,是古典建築三種柱式中最早的,另兩種柱式是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多立克柱式的早期實例除了Paestum神殿還有興建於公元前5世紀,位於希臘首都雅典 (Acropolis of Athens),在古希臘奉祀古希臘神話中智慧、戰略和工藝之雅典娜女神(Athena)的神廟帕提農神廟(Parthénon)。雅典娜是希臘各城市的守護神,尤其是雅典城。Robert 此行所見的古蹟令他讚嘆,返回法國後繼續對古蹟廢墟主體感興趣。 Robert的廢墟建築主題享有盛譽,他於1765 年返回巴黎。1766 年在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以建築隨想作品《羅馬裡佩塔港》 (Le Port de Ripetta à Rome)被認可為「建築畫家」。 1767 年獲得在沙龍展出的權利,在Denis Diderot的帶領下,展出了幾幅關於廢墟建築的繪畫和素描,獲得評論界的好評。 Denis Diderot(1713—1784)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翻譯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以20年主編了《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1751年至1772年間由一批法國啟蒙思想家編撰的法語百科全書,共17卷正編,11捲圖編,此後多有補編,1780年再版時共35卷。《百科全書》以啟蒙主義為目的,常議論時政,使知識的介紹被議論喧賓奪主,因此並不算理想的工具書。 Robert直到1798 年持續參加沙龍展,亦經常參加私密的文學沙龍(salon littéraire或salon de conversation )。沙龍是由一個主人邀請其他客人參加,增加彼此',同時可提升修養。沙龍最早出現於16世紀的義大利,17至18世紀的法國亦極為流行。Geoffrin夫人的沙龍,每週一舉行,直到1777 年。Marie-Thérèse Rodet Geoffrin(1699—1777),是法國著名的沙龍主辦人,她的沙龍重視才智,受邀的賓客不分岀身高低,財富、權位。當時外國賓客到巴黎,都以能有幸得到,訪她舉辦的沙龍為榮。 曾是Geoffrin夫人沙龍的座上賓包括: -Bernard Le Bouyer de Fontenelle(1657-1757),法蘭西散文作家。1686年出版的世界的多元性對話對知識分子有很大的影響。著有《數學手冊》、《動力學》、《文集》、《百科全書》序言。研究成果記載於《宇宙體系的幾個要點研究》。 -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1755),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律師,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Voltaire(1694—1778, François-Marie Arouet)是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的領袖,以捍衛公民自由、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聞名,支持社會改革。論說以諷刺見長,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法國教育制度。著作和思想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 Robert亦是時尚藝術家,很早就為繪畫作品開發市場,描繪融入廢墟建築的風景,與業餘繪畫完美結合。風景畫是貴族們青睞的流派,因為創作方法不如歷史主題需要更少技巧。在1787年的沙龍,學院的兩位榮譽會員畫家,侯爵 Jean-Philippe-Gui Le Gentil(marquis de Paroy, 1750 -1824)和熱愛風景和建築的法國候爵軍官Henri-Roland-Lancelot(marquis Turpin de Crissé , 1754 -1800),展出了模仿Robert風格的作品。 Robert在花園主題的創作中拓展了他的景觀設計,他先後被任命為國王花園的設計師、國王畫作的保管人、博物館的保管人和學院,的顧問,負責開發王家住宅的某些部分,例如Trianon宮,Trianon是凡爾賽宮(Versailles)附近的村莊,1668 年併入凡爾賽宮公園,包括大Trianon宮和小Trianon宮。 Trianon宮的是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 王后 , 奧地利女大公Marie-Antoinette(Maria Antônia Josefa Joanna von Habsburg-Lothringen,1755—1793)於1782 年至 1783 年委託建造,她希望擺脫凡爾賽宮廷的束縛,建造自然田園風格的建築。設計靈感來自法國北方Chantilly小村莊和Robert的繪畫。 Versailles 的Trianon 村莊的規劃靈感,來自侯爵René-Louis de Girardin(marquis de Vauvray, 1735 -1808)的埃梅農維爾公園(parc d'Ermenonville),此第一座大型英式花園,是由候爵的藝術顧問Robert參與設計。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是啟蒙時代法國與日內瓦哲學家、政治理論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曾在生命的最後六週住到Ermenonville ,直到1778 年去世,公園從此成為文學愛好者的朝聖地。Ermenonville和屬於屬Jean-Joseph de Laborde侯爵的Méréville公園,皆屬於法國大型園林花園,是典型18 世紀晚期,大革命前的英國大型園林。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專政時期的最高領導 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1794)倒台後,Robert是被革命監視委員會(Comités de surveillance révolutionnaire )國民代表大會法令在所有公社或公社分區設立的革命機構。由12名成員組成,負責建立領土上的外國人名單。 9 月 17 日的法律擴大了他們的權力,可以建立嫌疑犯名單並逮捕。 恐怖時期(Terreur)指法國1793年到1794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山嶽派,以革命手段大規模處決「革命的敵人」。全國有16,594人被送上斷頭台,巴黎就有2,639人,另外各地就地處決的約有25,000人。 他於1793 年被監禁在Sainte-Pélagie 監獄。1794 年被轉移到Saint-Lazare監獄。Robert 被監禁十個月後獲釋。儘管經歷變遷,在獄中仍然創作版畫和監獄生活的圖畫。 Robert 於 1795 年重返博物館(未來羅浮宮博物館)擔任館長,直到 1802 年 11 月退休。他以羅浮宮為主題的作品,亦包括Tuileries 宮,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景觀,都可認出建築物的廢墟和倒塌的拱門。 1808 年Robert 因中風去世於巴黎,埋葬在巴黎第 16 區的d'Auteuil公墓,墓已不復存在,只存墓碑。 作品典藏: 法國大革命使他的一些作品遭破壞。他曾於1785 年至1786 年,為凡爾賽宮約 500 個座位的劇院設計佈景。他的水彩畫保存在巴黎國家檔案館,重要繪畫作品典藏在瓦朗斯藝術與考古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Archéologie de Valence)、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貝桑松市圖書館 (bibliothèque municipale de Besançon) 和 Saint-Pétersbourg 的冬宮博物館(musée de l'Ermitage)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法國畫家 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 -1806)是法國洛可可風格(Rococo)的歷史、風俗和風景畫家,之後專注於放蕩(genre libertin)的風俗場景。他師𠄘 Jean Siméon Chardin(1699 -1779) 18世紀法國靜物畫、風俗畫和粉彩畫的知名畫家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的首席畫家Français Boucher (1703 – 1770)。 Chardin於1699 年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工匠和撞球桌製造商。他是歷史畫家Pierre-Jacques Cazes (1676 -1754)的學生,他曾獲得聖呂克學院(The Académie de Saint-Luc)的大師頭銜。聖呂克學院是 1391 年在巴黎成立的畫家和雕塑家協會,於 1776 年解散。由巴黎教務長於 1391 年效仿歐洲的聖路加公會而設立。學院成立後非常成功,吸引了無法進入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藝術家,特別招收女性藝術家,18 世紀有 130 名女性會員,1783 年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女性會員人數限制4 位。1770年代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 -1793)投訴之後,1776 年國王下令關閉聖路加學院,一些成員後來被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接納。 法國畫家Noël Nicolas Coypel(1690 -1734)曾要求Chardin 畫狩獵畫中畫一把步槍,使他開始創作靜物畫。1728年,他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創作於1728年的兩幅畫作《鰩魚》(La Raie)和《冷餐檯》(Le Buffet),在親王廣場(Place du Dauphin)的青年展(Exposition de la Jeunesse) 展出時,可能被王家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 )的國王的首席畫家Louis de Boullogne II(1654 -1733 )和Nicolas de Largillierre(1656 -1746)所關注。這兩件作品之後被王家學院接納為「被接待作品」(morceaux de réception)。青年展覽是舊制度下巴黎繪畫作品的免費展示。畫家們的作品在太子廣場和新橋(Pont Neuf)的角落只展幾個小時,從早上六點到中午。如果下雨,則延至下週日,如果仍然天候不佳,則延至隔年。 Chardin進入學院後成為「具有動物和水果天賦」的學院派畫家。當時學院繪畫流派的排序,依次為歷史、肖像、風俗(scène de genre)、風景、靜物(nature morte)。 Chardin前後期的靜物畫風格不同,第二期,從1748 年起的靜物畫主題較多元,包括遊戲、水果、花束、罐子、玻璃杯等,此時期,他對體積和構圖更感興趣,不是只注重細節的真實感,色彩不那麼濃重,更注重反射和光線,有時同一件物體會創作三幅,分別呈現早晨、中午和下午的光線。 Chardin所創作的兩幅作品,於 1896 年,成為法國野獸派的創始人馬諦斯(Henri Émile Benoît Matisse,1869—1954)臨摹的主題;目前典藏在法國北方的Cateau-Cambrésis 的馬蒂斯博物館(musée Matisse )。 1731 年,Chardin與Marguerite Saintard 簽訂婚約七年後成婚,然而,同年Chardin的父親去世,他兒子Jean Pierre之後出生。同年,在荷蘭裔畫的法國畫家Jean-Baptiste van Loo(1684-1745)的指導下,Chardin參與了法國北部,12世紀起的法國國王狩獵的行宮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的弗朗索瓦一世國王(François Ier, 1494 -1547)畫廊壁畫的修工作。 Chardin早期為了生存和收入,會畫俏像,當時他擔心如只畫無生命的物體,人們會厭倦他的作品,如果想嘗試畫活的動物,他又會落後於兩位知名的前輩競爭畫動物主題的大師Alexandre-François Desportes(1661-1743)和Jean-Baptiste Oudry(1661-1755)。例如Oudry,於 1708 年先進入聖呂克學院,1717 年再進入王家學院。 Chardin於 1733 年開始創作第一幅人物畫。他的妻子Marguerite於 1735 年去世,兩年後,女兒Marguerite Agnès不幸於 1737 年也去世。 Chardin 的成熟期: 1744 年,Chardin 45歲與37歲 的Françoise-Marguerite Pouget(1707-1791) 結婚時。 Chardin得到侯爵(de Vandières,1727-1781)的保護和鼓勵,並提供他退休金。候爵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官方情婦」 Pompadour 女公爵(1721—1764)的兄弟。 1754年,兒子Jean-Pierre 在學院獲得一等獎,並進入王家受保護學生學校( École royale des élèves protégés, 1748 -1775)。1757年,他獲得了在羅馬繼續繪畫研究的專利。然而,兒子不幸的於1762 年在義大利的Genova 海岸被英國海盜綁架,隨後獲釋,1767 年在巴黎去世。 1755年,Chardin 被任命為學院財務主管(trésorier de l'Académie ),兩年後,路易十五授予他位於羅浮宮的公寓,他對此恩賜深感榮幸感。— 1757 年 的會議紀錄記載公寓有四間臥室、餐廳、廚房、一條走廊、地窖和樓梯下的閣樓。此時除了忙於財務主管的職責,並負責為學院廳(Salon de l'Académie,室內裝飾師”辦公室)佈置畫作。 1760年,法國洛可可學院派肖像畫畫家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1704—1788)為Chardin創作了肖像,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Chardin辭去財務主管職務時,將自己的俏像畫贈予學院,為感謝他,學院於1775年在Chardin 在場時,將肖像畫掛在會議室。 Chardin 受學院排擠: 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Pompadour夫人去世後,洛可可畫家François Boucher(1703 -1770 )於 1765年被路易十五任命為首席畫家及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院長。Chardin在投票後被路易十五於1744 年授權創立的魯昂美術與藝術科學院(L’Académie des Sciences, Belles-Lettres et Arts de Rouen)接納為自由院士。 反對洛可可風格的Denis Diderot(1713—1784): 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翻譯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對洛洛哥風格的批評,使歷史繪畫主題抬頭。國王的因而新派任首席畫家,由法國畫家、雕刻家、設計師,羅馬大獎(Prix de Rome)得主;奧爾良公爵的首席畫家Jean-Baptiste-Marie Pierre(1714 -1789 ),取代了原來Chardin的好友,法國歷史學家、雕刻家、設計師 Charles-Nicolas Cochin fils(1715 -1790 )。 路易十五於 1774 年去世後, Angiviller 伯爵(Charles Claude Flahaut de La Billarderie, 1730 -1809 )接任國王建築總監和授權人,此人事的改變,使Chardin 召受敵意和蔑視。1778年,Chardin向Angiviller 伯爵表達希望能獲得如以前擔任學院財務主管的相同待遇,確遭到伯爵蔑視。伯爵認為相較於歷史畫,靜物畫不需太學習和工作,因此認為不應該給予Chardin 優惠的報酬,國王配予在羅浮宮宮住宿已經是恩𧶽。 伯爵之所以不友善,因為他支新古典主義的藝術流派,此變化使得Chardin意識到靜物畫家不再受尊重,歷經40 多年的繪畫職業生涯後,他轉而創作粉彩。1770 年代初,Chardin開始創作粉彩畫,他致伯爵的信特別解釋,因健康因素不再畫油畫,而改繪粉彩作品。 Chardin的粉彩的時代: 粉彩的創作於16 世紀,始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和Hans Holbein,特別是Quentin de La Tour(1704-1788 年)創作的王室肖像畫,也許使Chardin 關注這粉彩。他以粉彩畫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分別於1771、1773、1775、1777、1779年的官方沙龍展出自畫像、妻子、老人、兒童及各表情的俏像,同時也複製17世紀巴洛克荷蘭黃金時代繪畫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的作品。1771 年《Année littéraire》評論Chardin將粉彩流派發揮到最高境界。 色彩方面,他創作油畫時,不是在調色板上混合顏料,而是將色彩一片接一片個地塗在作品,看起來像馬賽克及針繡掛毯。他的粉彩畫的色彩與光學混合,捕捉光線的陰影(似19世紀印象派)。 自畫像代表作,為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 ,創作於1771年的目光溫柔頑皮的自畫像《好人夏爾丹》(Bonhomme Chard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法國畫家 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年出生於法國南部Grasse,1806年逝世於巴黎,是法國洛可可風格(Rococo)主要的歷史、風俗和風景畫家,之後專注於放蕩(genre libertin)的風俗場景。 家族有許多藝術家,包括嫂嫂 Marguerite Gérard、細密畫家妻子 Marie-Anne Gérard,兒子Alexandre-Évariste 、孫子Théophile Fragonard,表弟Honoré Fragonard是著名的解剖學家。 父母親是François Fragonard和Françoise Petit。弟弟在10個月大去世後成為獨子。6歲時,與家人離鄉定居巴黎。13歲時,販賣手套的父親,由於做投機買賣失敗,將他送到在巴黎的公證人當徒弟。年輕時即展露藝術天賦 。18歲時,被介紹給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的工作室當學徒,Boucher是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的代表人物,曾為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的首席畫師,亦是國王的情婦龐巴度夫人(de Pompadour,1721—1764)最賞識的畫家。 Boucher很欣賞Fragonard,由於沒時間教授初級生,因而將他介紹給法國著名的靜物畫大師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1699—1779),他在Chardin的工作室學習了6個月後,再回到Boucher 的工作室,很快得到老師的信任,在工作室發揮天賦,模仿大師的作品。1752 年,Fragonard 取材自《列王紀》的聖經(12:26-30 和 13:1-5),以神聖的歷史主題作品《耶羅波安祭祀偶像》( Jéroboam sacrifiant aux idoles),獲老師Boucher頒發王家繪畫和雕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 1648 -1793)的羅馬大獎(Prix de Rome)。 1756年,他與同獲羅馬大獎的畫家朋友Hubert Robert(1733 -1808 )和建築師Louis-Nicolas Louis,三人在羅馬的法國學院(Villa de Medici)學習了三年,一直到1761年。Hubert Robert後來成為法國共合中央藝術博物館(musé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épublique (未來的羅浮宮Louvre)的館長。 在義大利時,特別受到Venise 畫家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1696 -1770)和Pierre de Cortone (1596 1669巴洛克風格的影響。離開義大利返回法國前,特別赴Florence 、Bologna和Venise等城市。義大利的風景,對他之後創作的夢幻畫風有深度影響。 法國雕刻家、設計師和藝術愛好者 Jean-Claude Richard de Saint-Non(1727 -1791)成為他的保護者和主要贊助商。 1761年回到巴黎。1765 年創作了大型布面油畫《科蘇斯犧牲自己拯救卡里赫》(Coresus Sacrificing Himself to Save Callirhoe),這幅畫在1765 年的沙龍展出,法王路易十五收購了他的作品後,他得以進入了王家學院。1765年的作品亦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和百科全書派的代表,Denis Diderot(1713—1784)讚賞。 他在羅浮宮擁有工作室,負責裝飾羅浮宮內的Apollon 廊,此大廳是仿效法國凡爾賽宮(Versailles )的古典風格。 他也為Gobelin掛毯工廠創作,廠可追溯到1443 年,當時Jehan Gobelin在Mouffetard租屋,四年後創立了染色作坊。15 世紀中葉,是以猩紅色聞名的羊毛染色師,工廠名為“Moulin des Gobelins”,之後與另兩個家族結盟,持續了一個半世紀。 由於Fragonard 無法在古典領域更晉級,國王路易十五成為他主要顧主後,為了滿足國王對享樂的追求,他的畫風𨍭而以奢侈、享樂及情色性(Eroticism)為主題,著重性慾、感官、浪漫關係,此美學風格在路易十五宮廷中深獲喜好,很快就成為畫幻覺風景和肖像的時尚畫家。 1769 年,他與同鄉細密畫畫家Marie-Anne Gérard結婚,同年,第一個女兒Rosalie(1769-1788)出生。1780 年生下了兒子Alexandre-Évariste Fragonard,後來也成為藝術家。 1788 年,女兒Rosalie在巴黎去世。 1773 年,夏天結束了比利時北部 Flander之旅後,伯爵將軍Pierre Jacques Onésyme Bergeret de Grancourt帶他前往義大利和中歐,旅程於1774年 9月結束前,他先後去了維也納(Vienne)、布拉格(Prague)、德勒斯登(Dresden)、法蘭克福 (Francfort)以及史特拉斯堡 (Strasbourg)。 1789年法國大革命,Bourbon王室被推翻,他因而失去了貴族的資助,許多藝術家因而破產或流放,Fragonard 於1793年返回家鄉,在朋友家避難。這時他畫了一系列《年輕愛人的浪漫》的裝飾畫。1793年,他成為藝術公社(Commune des Arts)成員,隨後經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的推薦,被國民制憲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 constituante, 1789 -1791)任命為羅浮宮博物館的研究員。 19世紀初,他回到巴黎與朋友同住,隔年在新居不幸因腦充血而去世。他的葬禮在聖羅克教堂(Église Saint-Roch)舉行,埋葬在巴黎Montmartre 的舊墓地。1806年,他默默無聞地死去,之後的半個世紀曾經被遺忘,19世紀後30年,才重新獲得重視,1905年,他的草圖作品價值19萬美元。 Fragonard具情色的作品: -《鞦韆春光》(Les Hasards heureux de l'escarpolette) 創作於1767 年至 1769 年間,畫中穿著粉紅色連身裙的年輕女子在鞦韆搖擺,向她在左下方的情郎露出裙襬春光,右方背陰影處則是他的丈夫。這是一幅充滿輕盈和輕浮的畫作。根據劇作家 Charles Collé 的回憶錄,一位朝臣 (homme de la cour)首先請 Gabriel François Doyen 為他和他的情婦創作,要求畫一幅他的情婦坐在主教推著的鞦韆上的場景,畫家Doyen 對委託的主題傷風敗俗婉拒,然而轉而推薦Fragonard,以其他方式呈現,由被戴綠帽的丈夫取代主教。 這幅畫先後為將軍,公爵和侯爵典藏,自1900 年起典藏在倫敦華勒斯典藏館(The Wallace Collection)。Sir Richard Wallace(1818-1890)原本為英國慈善家,1897年,遺孀將幾世代之收藏與宅邸贈予國家。收藏15至19世紀,尤其法國18世紀之收藏。 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學術古典派畫家Pierre Auguste Cot, 1837-1883)於1873年的《春光》(Springtime)應有受Fragonard 《鞦韆春光》的影響。 -《幻想肖像》(Les Portraits de fantaisie) 1769 年期間,四幅描述為「幻想」的肖像畫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fa' presto),每幅一小時。 * François-Henri d'Harcourt (1769)將軍,私人收藏。 * 靈感(Inspiration),羅浮宮博物館; *《一個男人的肖像》(Denis Diderot,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羅浮宮博物館。 *《戰士》The Warrior (c. 1769), Clark Art Institute *《女人與狗》(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dog , 1769),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少女心中愛情的進展》(Les Progrès de l'amour dans le cœur d'une jeune fille) 於 1771 年受法王路易十五最後一位情婦杜巴里夫人(Jeanne Bécu, Comtesse du Barry;1743—1793) 的委託而創作。是系列四幅畫組成,標題為《追尋》、《驚喜》、《加冕的情人》和《情書》,原為 裝飾Louveciennes 館的半圓形客廳牆面,但一段時間後,這些畫作被拒絕,因為不符合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因此,Fragonard將所有畫作保留在自己的工作室,返回家鄉Grasse時帶回家。之後展示在他表弟別墅的客廳,裝飾牆面後,由於牆壁仍很空,因此他又再畫了十幅。 今天在Grasse別墅(Fragonard博物館)是由法國畫家Auguste de La Brély(1838 -1906)畫的複製品,因原畫作賣給了美國收藏家Pierpont-Morgan,現今典藏在在紐約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 此系列共14 幅畫,分成三組。 * 六個愛情場景: * 追求 ; * 驚喜或邂逅; * 加冕的情人; * 情書; * 被遺棄者; *愛的勝利。 *四個愛情寓言: * 愛如哨兵; * 愛的瘋狂; * 喜歡追逐一隻鴿子; * 殺人的愛。 * 四幅裝飾畫。 -《門閂》(Le Verrou) (73 × 93 公分) 創作於1777年,以對角線方式構圖,畫面右方,一對男女在臥室中糾纏,男士正在鎖門,女子試圖反抗。房間左方的床單凌亂,光線昏暗為情慾更添神秘色彩。作品於 1933 年拍賣,1974 年被羅浮宮典藏。 Fragonard 和他的老師,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的代表 ,路易十五的首席畫師 François Boucher一樣,被認為作品輕浮、儘管他的畫作還有許多其他領域的主題,例如受荷蘭畫家啟發的大型風景畫、宗教或神話畫,或家庭幸福的場景。 早期Fragonard的畫以宗教、古典故事為主題,他作品顏色華麗,筆觸精湛輕快。這種「輕浮」的繪畫風格很快就成為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哲學家批評的目標,他們認為藝術應以更嚴肅和高貴的方式來表現,為此,洛可可風格後期風俗場景的風格,很快就被新古典主義,以革命和帝國為主題的嚴謹風格所取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法國畫家Jean-Antoine Watteau(1684 -1721),以描繪“雅宴”  (fêtes galantes)而聞名。雅宴是1715年至1770年代,富有的貴族的戶外聚會,是洛可可(Rococo)畫派喜好的主題。有關Watteau的生平,多源自他的友人,法國考古學的古董先驅、作家、雕刻家,Caylus伯爵(1692 -1765)為他撰寫的傳記。 Watteau 的代表作品: 1717 年創作的《塞西拉島朝聖》(Pèlerinages à l'île de Cythère),以及1718年的《登船前往Cythera 》(The Embarkation for Cythera)。同一時期,可能受演員Belloni的委託,Watteau於1718年至1719年間創作了《小丑》(Pierrot),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 此畫曾稱為Gilles,意指滑稽喜劇中的傻瓜型角色,或指狂歡節看起來像傻瓜的人,是以Loire河劇院演員 Gilles le Niais 的名字命名。 《小丑》的主題可能受老師Claude Gillot影響。 Watteau 的老師Claude Gillot(1673 -1722)是法國畫家、雕刻家、插畫家和劇院裝飾師,很早在父親的工作室學習裝飾,並於1691至1693 年前往巴黎,加入學院派Jean-Baptiste Corneille的工作室。他轉而追隨自己的幻想風格,並擁有自己的工作室。Watteau仿效Gillot 老師迷人,活潑、燦爛,幻想、幼稚的風格,以相同的田園、節日、戲劇為主題,並且對服裝感興趣。Watteau 和老師的作品因相似度高而不易辨別。 Watteau 的《小丑》,高184,寬149公分,描繪穿著戲服、神情迷茫的年輕人。雖然是代表作,但創作的背景確不詳。畫中義大利喜劇的主角小丑站立在畫面正中央,此構圖在18世很獨特,然而,這幅畫最初構圖並非如此。 19世紀初,《小丑 》的藏家是羅浮宮博物館第一任館長Denon男爵(Dominique Vivant, 1747—1825),後來傳給巴黎的醫生Louis La Caze,之後於 1869 年遺贈給羅浮宮博物館。Denon男爵是法國藝術家、作家和考古學家。是路易十五(1710—1774)和路易十六(1754—1793)統治的法國外交家。在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時代,被任命為羅浮宮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現今羅浮宮博物館的Denon翼是以他命名。他曾於1802年出版《在下埃及和上埃及的旅程》,對現代埃及學有重要影響。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43-1715)於1714 年駕崩後,受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啟發的作品開始流行。義大利即興喜劇是16世紀義大利的戲劇,有戴著面具的角色,以喜劇小品為基礎的即興劇場,會有滑稽演員以啞劇或默劇呈現。 默劇(pantomime): 起源可追索至古希臘時期的劇場演出,Pantomimus戴面具的角色,會以舞蹈及形體動作,介紹劇目。不戴面具的啞巴角色的演員會以肢體動作敘述故事,引導觀眾幻想和感受演員的思想和內在心境。 「默劇」(mime)一詞源自希臘語 pantómimos,「啞劇,透過手勢表演的演員,無需語言的幫助」,mīmos意指「模仿者、演員、小丑」和「啞劇,一種喜劇」 ; 亦源自拉丁語 pantomimus 「透過手勢表達自己的演員」;拉丁語 mimus,「低級演員」和「戲劇鬧劇」。 1970年至2000年期間,啞劇表演的風格更多樣化,促進了戲劇的復興。法國現代默劇(modern mime)大師Etienne Decroux定義默劇為「靜默的藝術(the art of silence) 。默劇是介於舞蹈與戲劇間的表演藝術。演出者不用文字語言,只以自己身體的形體動作,表現不同的情緒、情節與故事。很多現代默劇表演中,演出者不用任何道具,只以動作讓觀眾感受幻想中的無形道具。有些默劇藝術家,為了使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而非面部表情,會戴上素白的面具。70年開始,後現代默劇(post-modern mime)表演時加入說唱、道具、電腦投影等。 默劇是一種敘事性表演,一般伴隨音樂,Watteau 的許多作品有樂師和樂器: -創作於1718-1719 年的《威尼斯慶典》(Les Fêtes vénitiennes): 17 世紀和 18 世紀的風箱風笛(musette de cour)。 -約創作於1718 年的《生命的魅力》(Les Charmes de la vie):,三種不同的弦樂器,起源於義大利的大提琴(Violoncelle ),16 世紀末在義大利製造的彈撥樂器 theorbo (luth琴家族的大型樂器)。 -1718年創作的《完美的協奏曲》:音樂譜,起源於法國的橫笛或“德國長笛” (traverso)。 小丑Pierrot : 是默劇和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中的典型角色,起源可追溯到 17 世紀末的巴黎義大利劇院(Théâtre italien de Paris。義大利喜劇(Comédie-Italienne 或 Théâtre-Italien )是義大利劇團在法國,尤其是巴黎演出的名稱。 在戲劇和當代流行文化中,Perriot的角色是愛上Colombine 的悲傷小丑,而Colombine更喜歡丑角。Perriot 沒有戴面具,臉色蒼白,穿著寬大的白色衣服,上面有大紐帶。他有時戴著帽子,很少戴無邊帽,自從法國默劇演員Jean-Gaspard Deburau詮釋後,通常戴著黑色無邊便帽。Pierrot 的特點天真、坦率、有趣、值得信賴。 主角小丑身著白色衣裝,使用了大量含鉛的白色顏料,經西班牙馬德里的Ismael Torrecilla 博士研究,認為Watteau 可能不是死於肺結核,而是因鉛而重毒身亡。 鉛白(Pb(OH)2·2PbCO3,鉛粉),主要成分為鹼式碳酸鉛,由二氧化碳、乙酸、水和鉛反應製成,有毒;與少量硫化氫的空氣接觸會逐漸變黑。鉛白可加工製成化妝品或油畫顏料鉛粉。在中國古代,鉛白可作藥用,《神農本草經》「下品」中的「粉錫」就是鉛白。《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相傳為神農氏,約成書於秦漢時期。記載藥物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書已佚失。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 17世紀的Pierrot: Pierrot 是義大利語 Pedrolino 的法語變體。Pedrolino是典型的喜劇角色,在即興喜劇通常戴著面具,第一個面具來自Venise。此角色源自古代喜劇小丑Sanniones,他狡猾而勇敢,頑皮有趣,出場可帶動戲劇張力。而Perriot則是天真和愚蠢的二流角色,身處外圍。義大利喜劇界第一位丑角Domenico Biancolelli寫道,Perriot是重新詮釋了Polichinelle。 Perriot和法國戲劇: Perriot首次亮相是在Molière的戲劇《Dom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在劇中以農民形像出現。1673 年,隨著Molière 戲劇的成功,巴黎義大利劇院推出戲劇《石客》的新版本。由Giuseppe Giaratone扮演Pierrot,直到 1697 年王家法令解散該劇團為止。許多法國劇作家(Jean de Palaprat、Claude-Ignace Brugière de Barante,Antoine Houdar de la Motte、Jean-François Regnard等)的作品皆凸顯了Perriot的獨特個性,相較於周圍人士,Perriot 顯得異常,他雖然滑稽,但確孤獨,帶著悲情。 王家劇團(Toupe du Roi)的莫里哀(Molière,1622 -1673,Jean-Baptiste Poquelin): 17世紀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著名作品有《偽君子》、《吝嗇鬼》、《太太學堂》、《唐璜》、《憤世者》、《司卡班的詭計》等。出生在富裕家庭,曾擔任巡演演員13年,他的戲劇作品結合了精緻的法國喜劇,以及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元素。 受路易十四的弟弟腓力一世(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等貴族的資助,有機會在羅浮宮為國王導演戲劇(The Doctor in Love),國王給他特權在羅浮宮附近的Petit-Bourbon大廳演出,之後又特許他使用巴黎王家宮殿劇院。他的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學堂》、《丈夫學堂》皆受到喜愛,劇團享有王室的退休金。然而他諷刺性的作品,遭道德主義者以及天主教教會的批評,例如《偽君子》攻擊宗教的虛偽,遭到教會的譴責。他勤於製作戲劇,因而影響健康,1667年,被迫暫停工作。1673年,製作《無病呻吟》時感染了肺結核,演出主角Argan時咳嗽和出血,不幸於演出後數小時過世。 Moliere 喜劇的種類多樣。喜劇似鬧劇,風趣、粗獷中亦含嚴肅感,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強調社會效果,對歐洲喜劇藝術的發展有深遠影響。2005年法國評選《最偉大的法國人》時名列第8名。 1716 年,根據攝政王,菲利普二世,奧爾良公爵(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1674—1723)的指令, 新的義大利劇團被召到巴黎,Perriot再次上演。18世紀期間,Perriot出現在市集劇院(Théâtre de la foire) 的木偶劇和大眾娛樂節目。當時創建於1680年的法蘭西戲劇院(Comédie française ) 壟斷了巴黎劇院的悲劇,在巴黎王家宮殿(Palais Royal)的劇場的Richelieu大廳演出。法蘭西戲劇院目前是法國國立劇團。 18世紀的Perriot與17 世紀的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透過不同劇作家,Pierrot 可為男僕、烤肉店專家、廚師、食堂服務員、冒險家等角色。 Jean-Baptiste Hamoche於1712 年至1718 年間在市集劇院(Théâtre de la Foire) 擔任演員,並於1721 年至1732 年演Pierrot的角色,他自然而真實的表演贏得掌聲,成為公眾最喜歡的演員,但曇花一現,他於1733 年退休後,Pierrot 的角色僅出現在舊的戲中。雖然Pierrot不再在劇院演出,但確在其他藝術領域發展,像即興喜劇。此外,亦成為流行歌曲(Au clair de la lune)的主題,以及還成為18世界的畫家Claude Gillot、Antoine Watteau、Nicolas Lancret、Jean-Baptiste Oudry、Philippe Mercier和Jean-Honoré Fragonard創作的靈感來源。 Columbine: 義大利文的Columbine或Colombina,也稱為Ricciolina、Diamantine、Marinette、Violette、Caroline……。是即興喜劇的美麗年輕愚蠢、貪婪的女子,個性樂觀、活潑、調皮、獨立、傲慢。中等身材,常著紅色雙層襯裙連身裙。以卑微的貴族或貴婦的女僕,或警覺的女僕的形象呈現,對主人直言不諱,為所欲為。她是拋棄孩子的未婚母親,被丑角引誘後又被拋棄,然而,因幸運的受仙女或魔術師教母的保護,而嫁給丑角,她知道如何利用男人達到目的,成為紅顏知己或情婦。 義大利的第一批即興喜劇文件中,沒有提及 Colombina 或筆名的女演員。引用 Colombina 名字最老的文本是1646 年 Carlo Cantù所著的《Cicalamento in canzonetteridicolose, o vero Trattato di matrimonio tra, e Colombina Comici》。Colombine雖然外表優美,道德卻有缺陷,直到 17 世紀末才出現在巴黎義大利喜劇劇院。演員Catherine Biancolelli,(1665-1716 )是丑角的女兒,也是演員Pierre Le Noir de la Thorillière的妻子,她於1683 年首次以Colombine 亮相。18世紀,Colombine更名為Zerbinette、Olivette、Tontine、Mariette、Farinette、Babet、Perrette、Fiametta、Catte、Ricciolina 或 Rosetta。 研究人員 Michèle Clavilier 和 Danielle Duchefdelaville 表示,傳統中飾演 Colombine 的女演員因未戴面具,必須露臉、化妝,讓她遭受「勾結」「魔鬼工作」的批評,如妓女般受社會譴責。 《月光》(Au clair de la lune): 是旋律優美的兒歌,作者和作曲家都不確定。可能是 17 世紀作曲家 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Giovanni Battista Lulli)於1673年的歌劇Cadmus 和Hermione中芭蕾舞劇的詠嘆調。Lully是在義大利出生的法國巴洛克作曲家。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作曲,主導了法國音樂,開創了法國歌劇,發展了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大經文歌(motet)和法國序曲,對歐洲音樂產生巨大影響。 1576 年曾出版在歌曲集,1780 年左右很流行。 1860 年,由錄音發明者 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 錄製已知最古老的人聲錄音。 1. Au clair de la lune,Mon ami Pierrot,Prête-moi ta plumePour écrire un mot.Ma chandelle est morte,Je n'ai plus de feu ;Ouvre-moi ta porte,Pour l'amour de Dieu. 藉著月光,我的朋友皮埃羅,借我你的筆寫一個字。我的蠟燭已滅,不再有火;看在上帝的份上,向我敞開祢的門。 2. Au clair de la lune,Pierrot répondit :« Je n'ai pas de plume,Je suis dans mon lit.Va chez la voisine,Je crois qu'elle y est,Car dans sa cuisineOn bat le briquet. » 月光下,皮埃羅回答:「我沒有羽毛,我在床上。去鄰居家,我想她在那兒,因為在她的廚房裡,他們正在用打火機。 » 3. Au clair de la lune,L'aimable LubinFrappe chez la brune,Ell' répond soudain :— Qui frapp' de la sorte ?Il dit à so 在月光下, 善良的魯賓 敲著綜髮女郎的門 她突然回應: ——是誰這樣敲門? 他反過來說: — 打開你的門 為了愛神! Au clair de la lune,On n'y voit qu'un peu.On chercha la plume,On chercha du feu.En cherchant d'la sorte,Je n'sais c'qu'on trouva;Mais je sais qu'la porteSur eux se ferma." 在月光下, 我們只看到一點點。 我們尋找鋼筆, 我們尋找著火。 透過搜索, 我不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 但我知道 門關閉了… ,畫法國巴洛克作曲家André Campra (1660 -1744)於 1710年的王家歌劇芭蕾舞劇(opéra-ballet),非常受歡迎。畫作的右側,Watteau自己坐著,正在演奏17 世紀和 18 世紀的風箱風笛(musette de cour)。與他一起站著的男女的姿態如舞蹈者,男子應是他的畫家朋友。 《生命的魅力》(Les Charmes de la vie): 約創作於1718 年,描繪三種不同的弦樂器,有起源於義大利的大提琴(Violoncelle ),很快由中提琴(viola da gamba;古提琴)取代。以16 世紀末在義大利製造的彈撥樂器 theorbo 演奏(魯特琴(luth)家族的大型樂器)。 演奏者似乎正在調音,坐著的女子準備演奏巴洛克吉他。準備時,兩個角色沒有相互交談。這時期的音樂,大提琴經常組合成低音樂器,支撐上半部的和聲和旋律,此畫的組合可能是theorbo 和吉他二重奏。 《完美的協奏曲》(1718): 坐著的年輕女子手拿一本打開的音樂書,以便坐在她旁邊的男人可以閱讀正在演奏的樂曲。演奏的樂器是起源於法國的橫笛或“德國長笛” (traverso)。長笛演奏者的服裝是深色,與可能是學生的年輕女子的服裝形成對比。男子年紀更長,他們腳下有位背對著的年輕人,和我們皆是在傍傾聽的旁觀者。 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他去世以後對印象派繪畫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並不受重視,現代則公認他是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他創作於1831年的《根據杜弗雷斯諾伊規則對華託的研究》(Étude de Watteau selon les règles de du Fresnoy),目前典藏在英國的倫敦泰特美術館(Tâte Britain ),畫中向Wayteau致敬,他漢理論家分析Watteau 的色彩,認為白色「可以使物體向後移動,或使其靠近」。Tuner 將Watteau 畫在中間,周圍是Tuner認識的崇拜者和作品。 受文學和詩人推崇的Watteau: 1838 年寫的一首詩,法國十九世紀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文藝批評家。 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喚起了Watteau華托作品散發的氛圍。法國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 Gérard de Nerval,1808 -1855 ),於1853 年在《兩個世界》(Revue des deux Mondes》首次發表的短篇小《Sylvie 》,將第四章命名為《Cythère之旅》(A trip to Cythère),敘述者記得在法國北部的城市Senlis舉辦的守護神節,以及如華托畫中穿越湖泊情境。1854年,法國歷史學家、藝術評論家和雕刻家、美術學院院士和法蘭西學院院士Charles Blanc(1813 -1882)出版了《雅宴畫家》(Les Peintres des fête galantes),這本書頁數不多,但發行量很大。1857年,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受到Watteau 《塞西拉島朝聖》的啟發,在《燈塔》(Les Phares)中推崇Watteau。法國象徵派詩人Paul Verlaine(1844—1896)於 1869 年出版了題為《雅宴》(Fêtes galantes)的詩集。19世紀法國作家Edmond de Goncourt(1822—1896)和他弟弟Jules de Goncourt(1830—1870),於 1881 年對Watteau研究 18 世紀的藝術,將Watteau視為上個世紀的「偉大詩人」。 19 世紀,年輕的法國巴比松派畫家 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 ,風格以寫實手法描繪鄉村風俗畫,被認為是寫實主義藝術運動的參與者。代表作有創作於1857年的《拾穗》(Des glaneuses)及 《晚禱》(L'Angélus)等。Millet於1837 年在巴黎的博物館參觀Watteau的作品時的心得如下:「…從Watteau小小的戲劇世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調色板上色彩的魅力,和巧妙的表情的,甚至後台注人們憂鬱的笑容。畫中的木偶不斷地回到我的腦海裡,我自知,整個小劇團,在演出結束後,會進入一個包廂,在那裡哀悼他們的命運。 » 巴比松派(École de Barbizon)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該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Barbizon),1840年後這些畫家被合稱為「巴比松派」。 20 世紀,他受到許多推崇,例如奧地利的作家Rainer Maria Rilke (1875 - 1926)在法文詩中向他致敬;法國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外交官 Paul-Louis-Charles-Marie Claudel,1868—1955)在Watteau 的幅畫中看到了“珍珠母的使者”,“黎明的預兆”,他視Watteau 為韻律的發明者,畫中行走的人物,似乎有翅膀,可他的腳,或者這個翅膀可展開時;受德國浪漫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影響的法國作家Julien Gracq ,1910—2007)曾說:「Lombardie和Alpes 山的風景具有Watteau風景的妖艷而朦朧感」。菲利普·索勒斯對這位畫家表示非常欽佩,並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提到了他。他的小說《威尼斯的節慶》(La Fête à Venise)是專門為反對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短篇小說《威尼斯之死》[29]而選擇的標題,也與華託的畫作《威尼斯節日》相呼應;法國作家 Philippe Sollers(1936—2023)的作品《威尼斯的節慶》(Fête Vénitiennes)中有受Watteau作品的影響,他還於 1992 年為Watteau專門寫了一本專著《華託和士女們》(Watteau et les femmes)。 - [ ] (pantomime) (法國知名的默劇演員有Jean-Gaspard Deburau(1796 -1846),是法國波希米亞啞劇,從 1820 年代初到去世,一直在 Funambules 劇院演出。他最著名的創作是Perriot的角色,是浪漫主義、頹廢派、象徵主義和早期現代主義Pierrot 的祖先。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法國畫家Jean-Antoine Watteau(1684 -1721),以描繪“雅宴”  (fêtes galantes)而聞名。雅宴是1715年至1770年代,富有的貴族的戶外聚會,是洛可可畫派喜好的主題。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43-1715)於1714 年駕崩後,受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啟發,「雅宴」與「鄉村」慶典常出現在喜畫作中。 義大利即興喜劇: 是16世紀義大利的戲劇,有戴著面具的角色,是由女演員Isabella Andreini發明,以喜劇小品為基礎的即興劇場,會有滑稽演員以啞劇呈現。 Watteau的繪晝生涯雖然只有15年左右,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數千幅素描和兩百多幅畫作,被歐洲王公貴族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Watteau 是Jean-Philippe Watteau(1660-1720 ) 和Michelle Lardenois(1653-1727 ) 的四個兒子中的次子。父親經常吵架、酗酒,充滿暴力,也許造成年輕的Watteau 內向。早期的疾病也影響他的身心靈。 家人很早就鼓勵他往藝術發展,十歲左右,可能師從出生地Hainaut市的,知名Flanders風格畫家 Jacques-Albert Gérin(1640 - 1702 )。Watteau 最小的弟弟Noël-Joseph Watteau(1689-1756 )是畫家Louis Joseph Watteau(1731-1798 年)的父親,後者12 個孩子中的長子François Watteau(1758-1823 )後來也成為畫家。 Watteau 赴巴黎: 定居在Saint-Germain-des-Près 區,該區有許多來自歐洲北方Flanders的藝術家。Flanders繪畫發展於15世紀初至17世紀。最早約始於1520 年,培養了北歐頂尖的畫家,也吸引了鄰國許多有前途的年輕畫家,這些畫家被邀請到各國宮廷,影響到歐洲的藝術風格。自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時代結束以來,Flanders畫家復興了古代大師的聲譽。 這些在巴黎的Flanders藝術家,像Watteau 一樣,沒有保障和資源。Watteau 起初被一位沒有客戶的畫家Métayer僱用,為了養活自己,之後被巴黎聖母橋的油漆製造商僱用,和其他學徒,複製大量的宗教圖像和風俗畫,特別是荷蘭北方畫派Gérard Dou(1613 -1675) 受喜愛的《老讀者》(Vieille Liseuse)和《聖尼古拉斯》(Saint Nicolas)。 那段時間,Watteau過著每週三磅,每天喝湯的平淡工作,同時與Flanders 的畫家Nicolas Vleughels、Jean-Jacques Spoëde、皇家學院的學生以及與Claude Gillot共同合作。Gillot是具有活力和原創性的法國畫家、設計師、雕刻師、裝飾師,他看過Watteau 的素描或繪畫後,邀請他同住。師徒之間的熱情雖然沒有持久,然而Watteau對老師一直心存感激,在老師家對戲劇場景;幻想的華麗風格;阿拉伯式花紋雕像;神話和滑稽動作特別感興趣。他成為夢想家,細心觀察周圍現實和享樂的精緻情境,以及世俗或鄉村生活,創作風格越來越大膽。歷史畫家認為Watteau 以創造色彩取勝,屬於重視色彩的「魯本斯派」(rubénistes) 。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作品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強調運動、顏色和感官。他以反宗教改革的祭壇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 Watteau 亦被歸類為與「魯本斯派」相反,重視線條的法王路易十四的首席畫家Charles Le Brun(1619—1690)的「普桑派」(poussinistes)。普桑派是十八世紀法國畫家,強調線條比色彩重要。法國17世紀畫家Nicolas Poussin(1594 - 1665)推崇和研究文藝復興時間繪畫。 金融家Pierre Crozat(1661-1740 ): 邀請Watteau 居住在他的城堡(Château de Montmorency,現已消失)。這位金融家也是財政部長和贊助人,是有品味的藝術鑑賞家和收藏家。他的兄弟Antoine是法國在法國Louisiane領地的創始人。 金融家於1702 年購買的城堡,原來是法王路易十四首席畫家Charles Le Brun的房產。Crozat常在城堡接待許多藝術家。Watteau 在Crozat的府阺創作了許多以公園為主題的畫作。之後Watteau 在Crozat於 1704 年購買新宅邸創作。 Watteau 與老師Gillot分道揚鏢後,約在 1707 或 1708 年,在法國牆面裝飾畫家Claude Audran III(1658 -1734)的工作室,創作了淺色風格的掛毯和裝飾面板。 1709年,Watteau嘗試參加羅馬大獎(Prix de Rome),但只獲得第二名,使他無緣前往法國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L'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研習。三年後 ,Watteau 於1712 年终於成為學院院士。 羅馬大獎 : 於1663年,由法王路易十四創立。由法國王家繪畫和雕塑學院(Acade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 )在學員中嚴格選拔四個名額,給與繪畫、雕塑、建築和雕刻四個方面最傑出的參與者,前往羅馬,在美第奇別墅三年,接受義大利藝術家指導。獲獎者在羅馬期間的所有支出,由法國國王負擔。 1803年起,增加了音樂獲獎者。各藝術種類的獲獎名額也增加到兩名。 羅馬法國學院: 是法國藝術機構,位於羅馬平喬山的美第奇別墅(Villa Médicis),自 1803 年起成為年輕藝術家研習的所在地。 1717 年的《塞西拉島朝聖》(Le Pèlerinage à l'île de Cythère): 是Watteau於 1717 年創作,贈送給王家繪畫學院的作品,學院因而為他創了「盛宴」(fête gallantry)流派,此畫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1718 年,Watteau 創作了另一版本《塞西拉入船》(Pilgrimage to Cythera ),屬於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目前典藏在柏林夏洛滕堡宮(Charlottenburg Palace) 塞西拉島(Cythère)是希臘面積約280平方公里的島嶼。中世紀時,長期被威尼斯占領,1797年曾屬於法國,此後又先後被俄國和土耳其占領。1815年成為英國保護下的伊奧尼亞群島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the Ionian Islands)的一部分。1864年成為希臘領土。古代,位於愛琴海希臘諸島的Cythère島,有一座供奉愛神Aphrodite的神殿:據說這裡的水域見證了愛神的誕生。因此,該島象徵浪漫歡樂。 前景:情侶們準備離開,愛神Aphrodite雕像矗立在樹前。 中景:往前行進 背景:左側有藍色的大海和天空,遠山呈現粉紅色調 * 代表愛神的雕像 * 喚起愛神的丘比特 * 船尾飾有象徵愛神的貝殼。 Watteau 創作了一生最後的傑作《Gersaint的標誌》(Enseigne de Gersaint): Watteau 於1720 年底創作的大型布面油畫 (1.66 × 3.06 m),一改Watteau 以往的田園風光,畫了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巴黎聖母橋 35 號的藝廊,是他的朋友畫商Gersaint 的新店面。Watteau 為感謝Gersaint提供他住宿,曾協助Gersaint。此畫是為了新藝廊創作的宣傳廣告畫,畫展示在店面牌十五天期間受到讚賞。 Watteau 於1720 年秋天,去世前幾天完成此作品,當時剛從英國返回巴黎。 Edmé-François Gersaint(1694-1750 )在巴黎從事藝術品和奢侈品銷售,因首次編制藝術家和作品的詳細目錄而聞名,他改變了當時的藝術市場。 財務和健康: Watteau 的許多朋友,不理解他為何輕忽自己的財務和健康。1719 年,他前往倫敦,或許是為了諮詢喜好Watteau 作品的知名醫生Richard Mead。由於倫敦的空氣並不適和,而返回法國。幾個月後在負責國王儀式和宮中活動的總管(Menus-Plaisirs)Philipe Le Fevre的莊園,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個月。 1721 年,Watteau 36 歲英年早逝,可能患了肺結核,死在Gersaint的懷裡。根據神父,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已處於半昏迷狀態,沉默寡言,在空中畫著想像中的人物。 Watteau去世後,埋葬在教堂(Saint-Saturnin de Nogent-sur-Marne)簡陋的墳墓。該教堂的墳墓在1789 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骨頭被地扔教堂周圍的舊墓地裡。19世紀,人們在推測的亂葬崗建造了座紀念碑。1865 年,Louis Auvray雕刻的大理石半身像紀念碑落成。1989 年被列入文化遺產總目錄,以前稱法國古蹟和藝術財富總清單,是法國第一位文化部長André Malraux 和André Chastel倡議,根據 1964 年 3 月 4 日法令創立的國家服務機構。 Watteau 畫中的風情可謂當時攝政時期(Régence )濃影。法國的攝政時期,是介於1715年至1723年,當時國王路易十五被因未成年人,由法國路易十四的侄子奧爾良公爵 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攝政。 Watteau 英年早逝,畫作價格昂貴,被許多追隨者模仿。他約兩百幅畫作,由於部分狀況不佳,因此多曾經被重新繪製或修復,此不確定性,使得法國藝術史學家Jean Ferré(1929 -2006),只將他的39 幅畫認定為他的原創,對其的100 幅畫作存疑。 華託的畫作多屬「雅宴」題材。作品展現輕浮、憂鬱、優雅、輕鬆等風情。同時期的洛可可風格畫家Nicolas Lancret(1690 -1743)和Jean-Baptiste Pater(1695 -1736)也嘗試這主題,但無法如Watteau ,能成功地詮釋此時期的風情。 Watteau死後,透過雕刻版畫而廣泛流傳,這要感謝他朋友和收藏家,致力宣揚他作品。Jean de Jullienne(1686 -1766)是法國紡織品製造商、藝術品收藏家和業餘雕刻家,他是Watteau的保護者。 一些藝術評論家認為Watteau 的作品是印象派的先驅。他對山水人物的獨創處理方式,具有鮮明的詩意氣息,籠罩著悲傷的矇朧感,影響18世紀風格。儘管洛可可風格的作品,因法國大革命而之後由新古典主義風格(Neoclassicism )取代,但Watteau 的作品,在19 世紀又得到重視。19 世紀中葉,透過捐贈和收購,羅浮宮開典藏他的作品,目前有共有 14 件。 Watteau 對自己的忠誠,正如英國藝術史學家Michael Vincent Levey (1927 - 2008)所說:「Watteau 無意中創造了個人主義藝術家的概念,只忠於自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 )的首席畫家François Boucher (1703 – 1770),於1750 年至1755 年間,為法國中北部的Vincennes窯廠(manufacture de Vincennes),以及於1757 年至1767 年間,為中北部的Sèvres王家窯廠(Sèvres - Manufacture et Musée nationaux)設計瓷器。 16世紀,當西方的商人從東方運回中國景德鎮的瓷器後,歐洲人便熱愛瓷器,由於進口瓷器成本高,從17世紀開始,歐洲開始研發製造瓷器的秘方,並大量生產有中國風的瓷器,以減少從遠東進口的昂貴成本。 「瓷都」景德鎮: 景德鎮市,位於江西省,明清時期四大名鎮之一。景德鎮地區制陶歷史久遠,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有兩萬年歷史,製陶瓷業可追溯到戰國(前475/前403—前221)時期的原始青瓷,漢代(前202-220)起開始製作陶瓷。南北朝(420—589)時已聞名天下。成熟時期始於唐代(618—907),譽為「假玉器」。景德鎮在宋代(960—1279)成為重要的瓷器生產基地。青瓷、白瓷、影青是宋代瓷器亮點。景德鎮南郊的湖田窯遺址發掘宋代青白瓷和2007年在廣東省海域打撈出水的宋代商船「南海一號」,皆印證了宋青白瓷器已經以海運外銷。 歐洲最早的軟瓷窯廠: 荷蘭的Delft陶瓷窯廠最早製作軟瓷器。Delft的名字源自人工水道「古代排水閘」,動詞意指挖掘。荷蘭人在古代以堤防擋住北海,挖掘閘水道,用來排乾沿海沼地,後來成為重要的市集中心。1246年,荷蘭伯爵威廉二世(Wilhelm von Holland,1227—1256)授予Delft權利,威廉伯爵曾在Delft短暫居住,不幸在該市的親王庭院被刺身亡,市中心的新教堂成為他的安息地。Delft城於1536年因大火摧毀了許多房屋,1654年軍火庫爆炸,亦將部分城市夷為平地。 Delft是荷蘭東印度公司(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在荷蘭的6個據點之一。16世紀,中國瓷器引入荷蘭後,發展成荷蘭著名的Delf陶器(Delft pottery,Delftware),又稱藍陶或藍瓷(Delft Blue),風格受中國江西省鎮的青花瓷影響。Delft 陶器後來成為此風格的總稱。陶器底釉為白色,再以氧化金屬釉彩繪裝飾,被廣泛用於餐具器皿、裝飾及平鋪磚瓦。 荷蘭東印度公司: 是荷蘭為了向亞洲發展而創立的特許公司(chartered company),成立於1602年,於1799年解散,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間證券交易所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在Amsterdam創立。 歐洲最早的硬瓷窯廠: 德國於1708年製作出「硬瓷」(Hard paste),1710年,德國中部的首都Dresden設立皇家瓷窯,隨後遷到Meissen地區,生產中國風的瓷器外銷全歐。例如「青花洋蔥瓷器系列」(blue and white onion series)可媲美景德鎮的瓷器。「紅龍」(Red dragon series)瓷器仿中國的龍鳳祥圖。 Meissen皇家窯廠(manufacture royale de Meissen): 1709 年,德國的煉金術士、數學家、物理學家、醫生和哲學家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 (1682 -1719),從德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1651 -1708),獲得於1708年發現的硬質瓷配方。Böttger於1710年起在Meissen創立了Meissen皇家窯廠(manufacture royale de Meissen),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境外建立硬瓷工廠以及歐洲第一家大批量產瓷器的窯廠。Böttger 並首創以小火燒出多色釉彩,1720 年,因開發多彩琺瑯媒染劑,而聲譽遠播。 德國的硬瓷始祖: 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醫生和哲學家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 ,在德國東部的Saxony實驗,以不同溫度,使用各種矽酸鹽和泥土的混合物研發硬瓷器。1704年,他向薩克森選侯國(Kurfürstentum Sachsen, 1356 -1806),神聖羅馬帝國中獨立的世襲選侯國奧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1670—1733)展示研究成果,並提議建立瓷器窯廠,但遭拒絕。同年19歲的煉金術士Böttger 受教於他。1707 年,他們使用在Saxony的Schneeberg發現的高嶺土( kaolin )和雪花石膏製作出硬瓷。奧古斯特二世因而任命von Tschirnhaus為新窯廠廠長。1708 年 ,他突然去世使計畫停擺。他去世三天後,家中一小塊瓷器被盜,可證明他是硬瓷的發明人。1709年,學徒Böttger晉見奧古斯特二世,宣布發明了製作硬瓷。 奧古斯特二世年輕時曾於1687年造訪法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非常仰慕凡爾賽宮的華麗排場與路易十四的絕對王權,以路易十四為偶像。 法國陶瓷器的發展: 法國的Chantilly 窯廠: 1725 年至 1792 年間,由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首相,Bourbon公爵在Chantilly 鎮創建的軟質瓷器(Soft paste)廠。1725年,化學家Cicaire Cirou代表Bourbon公爵(Louis Henri, 1692 – 1740)開發了不含高嶺土,半透明的軟瓷膏,這種糊狀胎是由該地區土壤的Luzarches 泥灰、Aumont 沙等和骨粉製成。燒製溫度低,可使用多樣的釉下彩。 Bourbon公爵從Grenoble 請來設計師 Jean-Antoine Fraisse ,負責東方風格的裝飾。他創作了一本大型水彩畫冊,風格受日本佐賀縣,有田一帶的日本陶瓷工酒井田柿右衛門(kakiémon , 1596— 1666)的風格影響。目前典藏在公爵在Chantilly 城堡的Condé 博物館內的圖書館。 1730 年 ,Bourbon 公爵在Chantilly 建造了窯廠,當時街道被稱為日本街(Rue du Japon)。1735年,路易十五授予化學家Cicaire Cirou特權,20年間可生產模仿日本各種顏色、品種、形狀和尺寸的瓷器。1740年,Claude Humbert Gérin 在熔塊中添加煅燒明礬,成功獲得了完美的白色軟瓷。1740 年,公爵去世後,Robert 和Gilles Dubois兄弟、Gérin等兄弟離開Chantilly ,接管了Vincennes窯廠(Vincennes Manufacture)。當時法王的財務總監,兼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 行政官Jean-Louis Henri Orry de Fulvy(1703-1751)在Vincennes 城堡資助他們的研究。 東印度公司: 是管理歐洲大都市與殖民地間貿易公司。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6 世紀Christopher Columbus航海大發現後,持續剝削美洲。17 世紀,歐洲列強為了推動經濟和殖民帝國,激烈競爭。與殖民地間的貿易,由國家授予壟斷權。 18世紀,為了與法國的Chantilly 和德國的Meissen的陶瓷窯廠相抗衡, 1740年,在法王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婦蓬巴杜伯爵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的支持下,創立了Vincennes 窯廠。 Vincennes 窯廠(manufacture de Vincennes): 是製作軟瓷器(soft paste)的窯廠,於 1740 年創建,地點設在Vincennes城堡區。1756 年轉移到 Sèvres 窯廠(manufacture de Sèvres)。法國窯廠努力以軟瓷生產與硬瓷一樣豐富多元的產品,是受到德國Meissen的競爭壓力。 法王的財務總監 Jean-Louis Henri Orry de Fulvy(1703-1751)極具野心,一直想與德國Meissen競爭。1740 年在Vincennes 城堡 (Château de Vincennes) 建立窯廠。來自Bourbon 公爵Chantilly窯廠的Robert和Gilles Dubois兄弟,帶著秘方來到Vincennes,成為首任Vincennes 窯廠的主任,之後數位專家和投資者加入。Edmé Serrurier和Claude Humbert Gérin(1705 -1750)共同開發出Vincennes 軟糊狀胎土,但陶瓷工Louis François Gravant(1716 -1765)竊取秘方後,開始為窯廠提供胎土,從中獲利。1746 年,Gerin在Vincennes 改善了窯及燒製溫度,還壟斷了以黃金裝飾的精湛技術。 Vincennes窯廠的軟瓷糊添加了熔塊( fritte ),以模範燒製,由於收縮大,燒成困難。圖繪則是裝飾繪在鉛秞之上。來自Chantilly 的Dubois 兄弟經過五年後,並未從生產軟瓷獲利。此時,窯工Parent實驗出優質的軟瓷,將秘方出售給法王的財務總監 Orry de Fulvy,他因而解雇了Dubois 兄弟。之後與八位贊助商創立公司,1745 年, Orry de Fulvy 獲得王家特權,製作Saxony 風格,繪有人物並鍍金的軟瓷器。 由於英國生產的瓷器比Saxony的漂亮,大量資金因購買英國產品而外流。為此,法國的Charles Adam決定擴大窯廠,作為窯工生產和居住的場所。 為了防止窯工將製造過程洩密,法國議會於1747年頒布法令,監視並嚴罰離職人員。任職者未經許可不得請假,否則將處以罰款或監禁。如果違反保密規定,將有每額罰款,如不繳納會被判處三年監禁。1752年,曾有兩名窯工叛逃,經過索城抓回後監禁,再返回Vincennes 窯廠工作。 1748 年,有20 多名年輕 女子在製作花朶部門(fleurisserie)工作。1753年,婦女們因為禁止在窯廠工作,因此在家製作瓷花或裝飾花朶。法王路易十五曾以80 萬磅購得瓷花送給情婦Pompadour伯爵夫人。 製瓷精英齊聚Vincennes : 1748年,Gérin創造了第一座隧道窯,逐漸加熱及降溫。1749 年,畫家 Jean-Jacques Bachelier 發明了一次燒製,不上釉或琺瑯的素胎技術(biscuit),之後發展出素胎雕像。1749 年,黃色首次成為瓷器背景色,但當時顧客不好黃色,1754 年生產的 6,500 件瓷器中只有 29 件是黃色。此時小型琺瑯雕像和花卉產品特別討喜。 王家窯廠: Orry de Fulvy於1751 年去世,1752 年,重組的股東中有法王路易十五的顧問兼侍從Pierre Calabre,國王持有四分之一股份,窯廠因而轉型為王家窯廠,產品被稱為「法國瓷器」(Porcelaines de France.) 1752年,法國化學家、皇家科學院院士、財政總局的Jean Hellot(1685 -1766 ),被路易十五國王任命為王家窯廠總監,他改善製造流程和技術,開發了彩色背景工藝。例如1751年的寶藍色;1752年的青金石藍和綠松石藍;1753 年的紫色以及1756 年的綠色。 從Vincennes 遷往Sèvres: 1753 年,法王路易十五收到他於 1751 年為Versailles 宮訂購的第一件藍色瓷器。1754年,俄羅斯皇后訂購了一套仿古浮雕裝飾的餐具;1756 年,路易十五為楓丹白露 (Fontainebleau) 宮購藏了Camaïeu 胭脂紅瓷器。 Vincennes 窯廠高薪聘請技術人員和藝術家,很快成為法國和歐洲的首要窯廠。 1756 年,用於瓷器繪畫的色彩工作室僱用了近 50 名藝術家。為了有更寛廣的空間,決定遷移到Sevres窯廠。 1756 年,200 名工人和家人乘坐186 輛車離開Vincenne,將物品和器具運送到Sevres。 Sevres 王家窯廠: 1756 年,Vincennes 窯廠搬遷至Sevres,在Pompadour 夫人的倡議下,在她的Bellevue城堡附近,於1753 年至 1756 年間建造了四層樓的窯廠。底層有胎土、柴堆和原料儲藏室;一樓設有成型、抹灰、雕塑和雕刻車間以及窯烤箱;二樓是雕刻師、車工、修理工和裝潢師;閣樓畫家、鍍金者、動物藝術家和人物畫家的居所。 1756年,路易十五購買了Sevres的全部股份,成為其唯一股東,1759 年窯廠被劃歸為王室領地。 最初Sevres 窯廠生產軟瓷,Louis-François Ier Gravant 發現秘方,被公認為「Sevres 王家瓷器窯廠的軟瓷器發明者」。王室的總財政總監Henri Jean Baptiste Bertin於1763 年成為大臣,1767 年起負責 Sevres事務,常關注德國在硬瓷的發展。1759年,被指定負責硬質瓷器的生產,1761 年皮埃爾·安托萬簽署授權出售“瓷器秘密加工工藝”的契約。但由於缺乏原料,配方並不適用。法國第一個高嶺土礦床於 1765 年才發現,自此Sevres才從中受益。法國硬質瓷花瓶於1773年底上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François Boucher(1703 -1770) 法國洛可可風格的代表畫家、繪圖師、雕刻師和裝飾師。是多產的大師,風格幾乎包含所有流派:宗教、神話,鄉村、風景、動物,以及紀念碑、私人住宅和掛毯的設計裝飾。被譽為18世紀的藝術天才,在去世前一年,已創作了一萬多張圖畫。 他是法國Bourbon 王朝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 ) 的宮廷畫家,後來又成為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的宮廷畫家。 1750年代起,龐巴度夫人從國王的情婦轉為紅粉知己。她對建築與裝飾藝術極具鑑賞力,因此影響到十八世紀的藝文。很遺憾,她42歲時因感染肺結核而逝世。 1765 年,當Boucher 被任命為國王首席畫家和王家繪畫學院院長時,職業生涯已達到頂峰,此時他將大部分時間,投入次要流派的繪畫,例如風景或質樸的田園畫,以及室內裝飾。 「中國風」與François Boucher : Boucher 與法國的藝術品經銷商和藝術史學家Edme-François Gersaint(1694 -1750 )合作,介紹來自中國、日本或暹羅王國的中國風、物品和手工藝品。Boucher的畫作中會出現他收藏的藝術品,例如典藏在西班牙馬德里的Thyssen-Bornemisza國家博物館( Museo Nacional Thyssen-Bornemisza) ,創作於1742年的《梳妝》(La toilette)或紐約Frick Collection收藏的《躺在沙發上的女人》(Femme allongée au divan)。 Boucher去世後,他的收藏目錄達700 件,拍賣分散各地。Edme-François Gersaint在洛可可風格盛行的藝術市場和奢華工藝品的發展佔據著中心地位。 Boucher以中國風為主題的創作,包括兩人下象棋的《中國象棋》(Le jeu d'échets chinois)。1742 年,Boucher為製作掛毯的Beauvais國家工廠(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Beauvais),創作了系列“中國掛毯”的十幅布面油畫,之後法國獵犬、動物靜物和珍奇動物畫家、雕刻家 Jean-Baptiste Oudry(1686 -1755)選了其中六幅,格式由畫家 Jean-Joseph Dumons 負責。 1743 年至 1776 年間,總共製作了47 幅高級掛毯,5 幅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製作。1766 年,其中一幅掛毯致贈給清朝的乾隆皇帝(1735 -1796),雖然Boucher在1745年後不再在畫中描繪中國物品,但仍然繼續收購中國文物。 中國風(Chinoiserie) 「中國風情」,藝術史上此風格起源於十七世紀,在十八世紀成為風行全歐洲的國際時尚,表現在各種藝術類型,並在各地發展出不同特色。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創作題材。這種藝術風格專指歐洲人以中國或東亞文化作為靈感,並添加想像的新創作。 中國風藝術品充滿幻想,有時表現歐洲人想像和樂美好、理想文明的中國世界。中國風揉合了東方與西方的特質,混用各種元素。這股風潮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逐漸與異國地區的文化結合,形成更多元、更大範疇的異域風情 (Exoticism)。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風行,這個詞卻在十九世紀才出現。 Chinoiserie 的詞根Chine是中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人對「中國」的定義不明確,往往使用「中國」、「東洋」、「東方」、「遠東」陳述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 17、18世紀時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財產目錄裡,已常出現 「façon de la Chine」(中國式)或 「à la chinoise」(中國品味)等字樣。18世紀Chinoiserie正式出現在法國文學作品。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年),於1836年發表的小說《禁治產》(L'Interdiction),首次以 Chinoiserie 指具有中國風味的裝飾工藝品。自此就泛指中國風味製作的物品。 Honoré Balzac,是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1878年, Chinoiserie 收錄在《法蘭西學院詞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由法蘭西學院負責編輯出版,被認為是最權威的法語詞典。第一版於1694年出版:「名詞,陰性,藝術品,傢俱,或其它奇異珍品,皆是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 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國的一所學術機構,是法蘭西學會下屬的五個學術院之一,是五個學術院中歷史最悠久、名氣最大的學術權威機構,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是極高的榮譽。 1567年,中國自明朝中後期隆慶開關後,歐洲傳教士前往中國,部份傳教士回到歐洲,將中國文化經典帶回歐洲,使歐洲在17世紀初18世紀末流行「中國熱」。歐洲對中國明朝末年到清朝康雍乾盛世時期許多方面追捧,中國風成為歐洲社會的時尚。 早在14世紀,元朝忽必烈(Kublai Khan, 1215 – 1294)攻入歐洲時,中國絲綢的圖樣傳至了歐洲,天主教會的祭衣和背心上有受到中國風格的影響。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對歐洲對中國的認識也具影響。他是威尼斯共和國商人和探險家。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曾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共和國之間的海戰中被俘擄,並在監獄裡口述其旅行經歷,交由來自比薩共和國的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Book of the Marvels of the World)他的遊記讓歐洲人得以了解中亞和中國,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耶穌會傳教士的記錄把中國資訊帶回歐洲,改變了傳統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和形象。十八世紀,具有高度文化與文明的中華帝國以理想的形象被介紹到歐洲。 耶穌會(Societas Iesu)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會之一,1534年8月15日於巴黎成立,出於反宗教改革的需要,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對修會及聖座的命令絕對服從。 十八世紀,幾乎全歐洲都受到中國風藝術風潮的影響,包括義,西、葡、法、荷、德、英、瑞典、丹麥、匈牙利、波蘭、俄國等。範圍廣泛,包含工藝器物、繪畫、版畫、雕刻、建築、園林、綠地與城市規劃等。陶瓷器皿、掛毯、壁飾、漆櫃、漆屏、屏風、樂器、床、桌、族徽、紡織、絲綢、刺繡、油畫、鑲嵌畫、壁畫等;室內裝潢、家居裝飾。園林建築有宮殿、亭、台、樓、閣、曲橋、奇岩怪石、石雕、磚、雕、彩繪、木雕等。中國風村落,自然風景園林在歐洲的盛行。 1700年,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舉行盛大的舞會時,曾身著中國式服裝,坐在中國式八抬大轎出場,全場驚嘆。 受中國風影響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式園林亦在歐洲各國王室流行。歐洲的中國風尚在18世紀中葉達到頂峰,直到19世紀以來才消退。 18世紀的西方,許多器物及繪畫會同時出現波斯、中國、印度、日本及南洋的圖像元素。如《皇帝出巡》系列壁毯,結合中國人物、熱帶植物、不像東方和西方的服裝與轎子,以及怪異的寺廟。中國風較少用於大型繪畫,多運用於裝飾性的鑲嵌畫、地毯、壁畫,繪畫經常由畫家打稿,再印圖案。 1700-1730年間,歐洲具有強烈中國風的「古怪絲綢」(bizarre silk),將異國情趣的畫版印在軟麻布家具上。中國風的設計以Christophe Huet(1694-1759)和Jean-Baptiste Pillement(1728-1808)最出名。 Boucher亦從古羅馬詩人 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17/18),Ovid神話中的詩意世界,和田園風光​​也是Boucher靈感的來源。他也畫家庭生活場景(Le Déjeuner),風景畫(Le Moulin)、肖像和宗教畫,還發明了劇院和歌劇院的佈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François Boucher(1703 -1770) 法國洛可可風格的代表畫家、繪圖師、雕刻師和裝飾師。是多產的大師,風格幾乎包含所有流派:宗教、神話,鄉村、風景、動物,以及紀念碑、私人住宅和掛毯的設計裝飾。被譽為18世紀的藝術天才,在去世前一年,已創作了一萬多張圖畫。 他是法國Bourbon 王朝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 ) 的宮廷畫家,後來又成為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的宮廷畫家。龐巴度夫人是Pompafour女侯爵暨Ménard 女公爵(Jeanne-Antoinette Poisson, Marquise de Arnac-Pompadour, Duchesse de Menars),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於1745至1750年間的「官方情婦」(Maîtresse-en-titre)、顧問、王室秘密後宮「鹿苑」 (Parc-aux-Cerfs)的總管,對國王極具影響力。原來的身份是Étiolles夫人(Madame Le Normant d'Étiolles),於1745年邂逅路易十五,成功的引起國王的注意及歡心,國王贈予他「龐巴度領地」(Domaine de Pompadour)以及女侯爵的頭銜,使她得以由原來中產階級(Bourgeoisie)晉身為貴族,名正言順地進入凡爾賽宮,因而常引起傳統貴族的批評。 1750年代起,龐巴度夫人從國王的情婦轉為紅粉知己。她對建築與裝飾藝術極具鑑賞力,因此影響到十八世紀的藝文。很遺憾,她42歲時因感染肺結核而逝世。 1765 年,當Boucher 被任命為國王首席畫家和王家繪畫學院院長時,職業生涯已達到頂峰,此時他將大部分時間,投入次要流派的繪畫,例如風景或質樸的田園畫,以及室內裝飾。 Boucher 是Élisabeth Lemesle和Saint-Luc學院(Académie de Saint-Luc) 的大師畫家和設計師Nicolas Boucher的獨生子,他的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1720 年左右,17 歲時進入自1736年就被法王路易十五授予首席畫家François Lemoyne(1688 -1737)的工作室,學習到rococo風格的裝飾和神話場景的繪畫技巧,但他只在Lemoyne 的工作室待了幾個月,之後為了生計,接受了法國雕刻家、出版商和印刷經銷商Jean-François Cars(1661 -1738 )的繪畫委託,創作了第一個插圖版畫、宗教圖像等的設計,每個月領 60 Livres的薪資,但不包括食宿。 他與雇主年齡與他相仿的兒子 Laurent Cars 成為朋友,於1721年為他繪製書籍插圖,並開始練習雕刻藝術,此外,說服法國製造商、贊助人和收藏家Jean de Jullienne(1686-1766)訂購他模仿Jean-Antoine Watteau(1684 -1721) 的版畫。Watteau是洛可可運動的創作者之一,受即興喜劇的啟發,喜歡在畫作中表現戲劇。他的繪畫生涯雖然只有約15年,但一生都很成功,並留下大量作品,包括數千幅素描和兩百多幅畫作,被歐洲的王公貴族和私人收藏家收藏。1722 年,Watteau 去世,他的影響Boucher 的創作靈感。 Boucher的雇主贊助人和收藏家 Julienne每天給他優厚的薪資,使他的生活漸入佳境。他對自己的藝術極具信心,進而想進入學院,以精進繪畫和雕刻的技術。他亦曾師從活躍於 1720 年代巴黎的 Sebastiano Ricci 和 Giovanni Antonio Pellegrini。 1723年,Boucher榮獲了1648至 1793年創立的繪畫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 )的一等獎。該獎的主題是以西元前七世紀新巴比倫王國為主題的作品(尼布甲尼撒的兒子和繼承人邪惡者,從他父親長期束縛他的鎖鏈中解放出來」。當時未滿20歲的Boucher ,未得到建築總監安廷公爵(Louis de Pardaillan de Gondrin, 1707 -1743)的青睞,因此無法獲得派往羅馬的國王奬助金,在等待羅馬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的奬助金期間,他繼續為雇主Julienne 創作。 1725年,他在太子廣場的青年展覽(Expositions de la Jeunesse ) 首次展出畫作。青年展覽是舊制度(Ancien Régime)時,在巴黎免費展出繪畫的地方。畫家們在基督聖體聖血節日(The Feast of Corpus Christi. Fête de Dieu)將作品在Dauphine 廣場和新橋(Pont Neuf)的角落展示,展覽從上午六點到中午,如果遇到雨天,則改期到下週日的小基督聖體聖血節(Petite Fête-Dieu),如果仍遇雨天則延後到隔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是天主教和部分聖公宗(Anglicanism)以及信義宗(Lutheranism)慶祝的禮儀和節日,為了紀念在彌撒中舉行聖體聖事(Eucharist)將耶穌的聖體與聖血奉獻。一般這個節日在天主聖三節(Trinity Sunday)後的星期四,在某些不便週四舉辦的地方,則於週日舉行。雖然依教會傳統,聖體聖事是在聖週四(Maundy Thursday)建立。為了不影響復活節的一系列慶祝活動而選在所這日。 返回巴黎: Boucher在義大利近四年後,於 1731 年底返回巴黎,大量創作的傑出作品,令法蘭西羅馬學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院長 Nicolas Vleugels(1668 -1737)讚賞,他在 1732 年的信中將Boucher與Jacob van Loo (1614 – 1670)、Charles-Joseph Natoire (1700 -1777)和Edmé Bouchardon (1698 '1762) 列為學院最優秀的學生。 1731 年,Boucher 回到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後,成為社會畫家,為時尚女性、金融家的妻子或情婦創作半官方肖像畫,絡繹不絕的委託使他致富並聲譽遠播,。 1732 年,受Torquato Tasso(1544 -1595)的《耶路撒冷交付》(Jerusalem Delivered)的啟發,創作了《Renaud and Armide 》,之後於1733 年娶了此畫的模特兒,17 歲的 Marie-Jeanne Buseau(1716 -1796),她是法國藝術家、細密畫和雕刻家。Boucher 常以美麗的妻子為靈感,創作容光煥發、年輕貌美的女子。她也是其他畫家的模特兒,Maurice-Quentin de La Tour(1704 - 1788)曾在1737 年的第一屆沙龍展出她的肖像,瑞典的Gustaf Lundberg(1695 -1786)畫了一幅粉彩畫在1743 年的沙龍展出,另一位瑞典畫家Alexander Roslin(1718 -1793)在1761 年的沙龍展出他的肖像。 Boucher 和她育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分別嫁給Boucher的學生,畫家Pierre-Antoine Baudouin(1723 -1769)和法國歷史畫家Jean-Baptiste Henri Deshays de Colleville(1729 -1765),一位女兒Marie-Jeanne Boucher與丈夫一起工作。兒子 Juste-Nathan Boucher是建築師和裝飾畫家。 1734 年,Boucher 因展示了現典藏於羅浮宮博物館,1732 年創作的《雷諾與阿米德》(Renaud et Armide),而受到皇家學院歷史畫家的接待。法國畫家、雕刻家Jean-Baptiste Oudry(1686 -1755)自1734 年起主持Beauvais 掛毯製造廠後也常向他資詢。 Beauvais掛毯製造廠(manufacture de tapisserie de Beauvais): 是法國國王Louis XIV(1638—1715) 的財政大臣和海軍國務大臣 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於1664年在Beauvais創建的王家製造廠。創建的目的是為了與比利時北部荷蘭語地區的Flander掛毯製造廠相抗衡,以織布機生產,減少進口。工廠最初是私人公司,首先被委託給商人、室內裝潢大師和企業家Louis Hinart經營, 1678 年由兒子Jean-Baptiste Hinart接棒,1688年,由國王的室內裝潢商來自Flander的Philippe Béhagle接替,此後,數次益主後,於1726 年由 Jean-Baptiste Oudry 接掌直到 1755 年他去世。 1735 年,Boucher被任命為學院助理教授,1736 年左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成為巴洛克晚期Rococo風格繪畫大師,他的畫作受到巴黎上流社會,貴族和中上階級的青睞,為他們的府邸裝潢室內。 時尚畫家: 1745年開始受到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Pompadour夫人的青睞,1750年創作的俏像畫最為經典。同時還裝飾建於18世紀中葉,可俯瞰塞納河的Bellevue城堡(如今只剩下遺跡),以及Clercy莊園,此裝園為法王路易十五於1746 年贈予蓬巴杜侯爵夫人。Boucher 也為宮廷高級階人物效勞,例如 Penthièvre 公爵,或為外國君主創作,例如1740 年為瑞典國王創作的《維納斯的凱旋》。 1755 年,負責Beauvais掛毯製造廠的Oudry去世後,Boucher恢復了Gobelins製造廠監察員的職位,哀他不再為Beauvais工作。此時他成功的大量創作。1765年,他接替Charles-André van Loo (1705 – 1765),成為路易十五的首席畫家,每年收入達五萬法郎。1741至1746 年間,他還設計了凡爾賽宮( châteaux de Versailles)和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以及國家圖書館獎章廳的裝飾。 Gobelins工廠是一家位於巴黎的掛毯工廠,於 1601 年由亨利四世的貿易顧問建議創建。Gobelins、Beauvais 和 Savonnerie 是三個法國最具代表的掛毯和地毯製造廠,根據 1993 年的法令,Gobelins國家工廠以及相應的樓層被列為歷史古蹟。 藝術職業生涯晚期: 隨著 1760 年左右新古典主義( néoclassicisme)的發展,Boucher的洛可可風格逐漸式微,Boucher直到 1770 年去世,仍然保持自己的風格,並持續在沙龍展出除。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在1780年代所繪的一系列歷史畫,標誌著洛可可風格已由古典風格取代。David 年輕時,曾被介紹給他母親的遠房表弟Boucher為徒,Boucher後來將David 託給另一位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畫家Joseph-Marie Vien(1716 -1809)。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洛可可(Rococo),或法國洛可可風格,是繼巴洛克(Baroque)運動後,18世紀在歐洲影響建築、裝飾藝術、繪畫和雕塑的藝術運動。 前期的巴洛克藝術(Baroque)是對歐洲17世紀流行藝術的總稱,以及金色,以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規則裝飾為主,充滿嚴肅和對稱感,Baroque上接文藝復興風格(Renaissance art, 1350 – 1620 )下啟洛可可風格(1730s -1760s),巔峰之作是位於巴黎西南方法國的凡爾塞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始建於1682年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 Rococo 從1715年到1780年起源於法國,然後在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現代法國東南部、瑞士和義大利西北部的Savoie、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發展。 神聖羅馬帝國,962年到1157年稱羅馬帝國,1157年到1512年改稱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到1806年再改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這個962年至1806年間國家,領土以德國、捷克和奧地利,今日法國東部、北義大利、瑞士以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低地區域,版圖橫跨中歐與南歐。 Rococo 的詞源: 根據法國藝評家Étienne-Jean Delécluze(1781 -1863),rococo一詞原自1797 年左右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Pierre-Maurice Quay(1777- 1803)的嘲諷。法文rocaille指模仿岩石和天然石頭以及某些貝殼的彎曲形狀的裝飾,和葡萄牙語barroco組合,成了具貶義的詞。直到 19 世紀中葉,才被藝術史學界接受,成為獨立歐洲藝術運動的代名詞。 Rococo 風格在歐洲的影響: Rococo 風格在整個18世紀傳遍歐洲。在法國,出現在攝政時期(Régence) ,在1745年左右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 -1774)時期達到頂峰,取代了父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時期莊重、正式沉重的古典主義風格。 攝政時期(1715-1723): 在法國歷史上,是指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駕崩後,由於繼承人路易十五只有5歲零9個月,因而進入攝政時期 。1723 年 路易十五13歲時攝政結束,但仍持續「政治攝政」。路易十五年幻時,叔叔奧爾良公(Philippe d’Orléans, le Régent,1674 -1723 )奪取了已故國王合法長子緬因公爵(Louis-Auguste de Bourbon,Duke of Maine,1670—1736)的權利,緬因公爵是路易十四和情婦蒙特斯龐夫人(Françoise-Athénaïs de Rochechouart de Mortemart, Marquise de Montespan,1640—1707) 的長子,母親與路易十四生了七個私生子女。 Rococo 風格源自法國,然而在歐洲各地區,在裝飾藝術中蓬勃發展,尤其在建築,亦包括精美的鍛鐵裝飾。嚴格來說,法國沒有rococo 風格的建築,室內裝潢設計會以rococo 風格為主,然而建築物的結構仍以古典風格掛帥。 隨著在巴黎街頭大眾戲劇的興起,受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影響,法國金融家、藝術鑑賞家和收藏家 Pierre Crozat,(1661-1740 )和他圈子的巴黎資產階級,開始收藏「雅宴」(fête galante ) 以神話、自然、浪漫激情的場景為主題的作品。 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是16世紀在義大利出現的戲劇,特點是戴著面具的角色,由女演員Isabella Andreini發明,以喜劇小品為基礎的即興劇場。義大利即興喜劇的特色是插科打諢,滑稽演員會以啞劇呈現。 洛可可風格是由裝飾學家和裝飾建築師Gilles-Marie Oppenord、Juste-Aurèle Meissonnier 和 Nicolas Pineau所發展,此風格成的發展與政治背景有關。在法國攝政時期間,離開凡爾賽宮前往巴黎的貴族們,開始擺脫路易十四時紀律和限制性的禮儀,更嚮往輕鬆、自由生活,因此,具有輕浮、完美及和諧的新風格開始影響繪畫、雕塑和家具的風格,進而傳播到整個歐洲。當時Rococo 風格最具代表的藝術家:François Lemoyne, Antoine Watteau, François Boucher,Nicolas-Quinibert Foliot。 Rococo風格在歐洲各國的特徵: 從巴洛克風格中汲取靈感,有複雜的形狀和設計,亦整合東方元素和不對稱構圖。 在德國: Rococo 風格被德國、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的天主教徒採用。在德國與巴洛克晚期的風格混合(Rokokozeit)。德國rococo 風格在教堂和宮殿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南方。普魯士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建立普魯士王國(monarchs of Prussia)後,此風格被稱為腓特烈洛可可(Frederician Rococo),建築師經常用白色灰泥裝飾室內。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史稱腓特烈大帝,是1740-1786年間在位的普魯士國王(monarchs of Prussia )主要的成就包括在西里西亞戰爭中的勝利、對普魯士軍隊的重組、瓜分波蘭領,以及對藝術與啟蒙運動的支持。他擴張國土,成為歐洲的軍事大國。 在義大利: 後來的Baroque 藝術家,如羅馬巴洛克建築的代表人物 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義大利建築師與學者Camillo-Guarino Guarini(1624—1683),他們為Turin, Venise, Naples 和 Sicile島的rococo 定下了基調,然而,Toscana和Roma的藝術仍屬於與Baroque 風格。 在英國: 雖然對歐洲的趨勢敏感,但仍重獨立性,在18 世紀創造了自己的風格,1754年,Thomas Chippendale出版了《紳士與櫥櫃製造商總監》(The Gentleman's and Cabinet Maker's Director)裝飾模型圖錄,他的風格受到rococo 的影響,加入了異國元素。此時遠東與哥德式的主題混合,出現植物的蜿蜒形狀與貝殼、印度球莖與寶塔等元素。他也發展了rococo 美學標準的理論基礎,儘管無意加入Rococco運動,但確在1753的著作《美的分析》(Analysis of beauty)中,提出rococo 的波浪線和S形曲線,是藝術和自然美的基礎。 1758 年,他的著作出版四年後,年輕的蘇格蘭新古典主義建築、室內設計、傢具設計師Robert Adam(1728—1792)從義大利回來,在義大利時受到帝國廢墟的啟發,成為英國新古典主義的傳播者。這兩種不同的潮流將相互對立,Rococo 和新古典風格一直共存到 1850 年。 此外建築師Adam的父親William Adam(1689 – 1748)是蘇格蘭建築師和商人,他設計建造的建築多屬帕拉第奧式(Palladian architecture),但也受到了英國建築師與劇作家Sir John Vanbrugh爵士(1664—1726)巴洛克式建築的影響,最有名的設計是布倫亨宮。 帕拉第奧式建築(Palladian architecture): 是歐洲的建築風格,靈感來源於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建築師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設計。現在的Palladian式建築是指對Palladio最初概念的深化。他的作品是以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神廟建築的對稱性、透視性和價值來構建。從17世紀起,他對古典建築的詮釋被統稱為「帕拉第奧主義」(Palladianism)風格,一直發展到18世紀末。 洛可可時期的終結: 可追溯到1760年代初,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批評Rococo 風格墮落和膚淺,Voltaire原名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不僅在哲學成就卓越,也以捍衛公民自由,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他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他的著作和思想與英國的政治哲學家 ,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體系的奠基者 Thomas Hobbes(1588—1679)及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自由主義之父 John Locke(1632—1704),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 法國建築師Jean-François Blondel (1683 – 1756) 則批評Rococo:「此期的室內裝飾混雜著貝殼、龍、蘆葦、棕櫚樹和其他植物,這是荒謬的」。 1785年,rococo 風格在法國不再流行。它被嚴肅有序的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que)風格取代,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在1780年代繪了一系列的歷史畫,標誌了當代藝術已由洛可可風格轉向古典主義風格。 在德國,18世紀末,rococo 被描述為「鼠尾和假髮」 (Zopf und Perücke)。然而,rococo 在德國和義大利仍然很流行,直到新古典主義的第二階段:帝國風格和拿破崙政府開放,1820 年至 1870 年間,Rococo風格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e Nain 家族的Antoine、Louis(1593 -1648 和Mathieu 三兄弟,於1593 年至1607 年間出生於Laon,父親Isaac Le Nain,是法國西北方Picardie,Vermandois 管轄鹽倉的王家士官,與同鄉,來自富裕家庭,也是王家士官的女兒Jehanne Prévost結婚後,育有五個孩子。 由於教區登記冊被戰爭摧毀,因此Le Nain兄弟出生日期不確定。長子Antoine 可能出生於1593 年,次子Louis 於1603 年,三子Mathieu 則為1607 年。他們的出生地位於現今Le Nain Frères 廣場,於 1944 年 6 月 23 日被炸毀。 此外,也不清楚他們的學藝背景。法國Sorbonne 大學博士Claude Leleu,在1711 年至1723 年間有關城市歷史的手稿,認為三兄弟可能受教於北方畫派法蘭德斯(Flandre)畫家,風格與Bruegel 的後裔,文藝復興到17世紀法蘭德斯的Teniers家族風格相似。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義大利畫家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於1571年出生於米蘭,1610年在義大利的Ercole港過世。Caravaggio是當時西班牙統治地區的小鎮名。 他的作品具創新性,屬於自然主義、內容有時殘酷,善於運用明暗對比(chiaroscuro),他的名聲改變了 17 世紀的繪畫風格,影響了許多偉大畫家。 1600 年代初: 他的盛譽獲得了許多委託,但隨後進入困境。1606年,他在決鬥中打死了對手後離開羅馬,餘生在義大利南方Naples 、地中海中心的島國Malte和Sicile島流亡,直到 1610 年38 歲去世。過世後,長期被遺忘,直到20世紀初,他的才華才得到認可,許多以他為題才的小說、電影、展覽和出版應運而生,他倖存的畫作有限。 他於1571 年9 月29 日出生於義大利北方Milano 的Santa Maria de la Passerella教區,父親Fermo Merisi,和母親Lucia Aratori 都居住在該教區,屬於享有盛名的中產階級。他的出生日期和地點一直是謎,直到2007 年,米蘭教區的歷史檔案才發現他的出生證明,教父是米蘭貴族。出生後的第二天在米蘭地區的聖史蒂芬大教堂受洗,父親可能任職大教堂或經營小型建築公司等。外祖父是受人尊敬的測量師。他有同父異母的妹妹、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1576 年,瘟疫襲擊米蘭,全家前往Caravaggio 避難,不幸的疾病還是在1577年帶走了他的祖父、父親和弟弟的生命。1584年,母親和四個倖存的孩子回到Milan的Lombarde首府,13歲加入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 Tiziano Vecellio(1488 -1576)的弟子,Simone Peterzano (1540 - 1596)的工作室,母親於 1584 年為他簽署了學徒合同。四年的學徒生涯學習素描、油畫和壁畫,對肖像畫和靜物畫尤其感興趣,亦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在Milan的Lombarde 學派富有表現力,重視光、真實細節的風格。他也在米蘭及鄰近小鎮研究其他Venise 和Bologna 畫家的作品(Moretto,Savoldo、Lotto、Moroni和Tiziano 。此外,Leonardo da Vinci(1452 -1519)從1482 年到1499至1500 年間曾住在Milan,1508 年至1513 年為米蘭聖瑪麗亞感恩教堂和多明各會修道院 的食堂創作的大型壁畫《最後的晚餐》(Ultima Cena),可能也影響到他。Roberto Longhi是第一位研究他的義大利藝術史學家,他認為Caravaggio 風格受許多Lombarde 學派,Bergame, Brescia, Crémone地區以及Milan大師的影響。 他對陰影和光線對比的表現,應該有受到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1520) 於1514年為梵蒂岡宗座宮 (Palazzo Apostolico)創作的《聖伯多祿獲釋》(The Liberation of Saint Peter)等濕壁畫的影響。他赴羅馬旅游途中經過Bologna時應也有受到Annibale Carracci, 1560 -1609)的影響。 天主教宗教改革對Caravaggio 的影響: 他的創作與天主教宗教改革運動有密切關係。他的學徒生涯初期正逢宗教改革。起始者是羅馬天主教會樞機 Santo Carlo Borromeo(1538—1584),這位於1610年被封為聖人的神學家於1560至1565年曾擔任國務卿主教,亦曾主持Trento 大公會議擔任米蘭總教區總主教(Arcidiocesi di Milano)時執行了嚴格的《Trento教令》,拆除了米蘭主教座堂的裝飾,改革了宗教教團,迫害女巫和異端。他以教會之名對米蘭行使法律和道德權威管制。 Trento 大公會議(Concilium Tridentinum)是天主教會於1545至1563年間在北義大利的Trento與Bologna召開的大公會議(Ecumenical Synods)。Martin Luther(1483—1546)發起宗教改革之後,天主教舉行大會對抗宗教改革。除了法令,大會對新教譴責並定義何謂異端,也澄清天主教會的教義和教導。包括宗教經典、正典、聖傳、原罪、稱義、救恩、聖禮、彌撒和敬奉。大會在1545至1563年間在Trento開了25次,1547年在Bologna 開了9至11次。此宗教權威對圖像的控制影響到年輕的Caravaggio。他宗教場景作品的風格有助於將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例如他會描繪有如使徒赤腳的髒腳的窮人,融合樸素的古代與簡單的當代服飾, Carravagio 的羅馬時期(1592–1606): 離開Simone Peterzano 的工作室後,於 1589 年返回Caravaggio ,同年他母親去世,1592 年分了家族繼承權後前往羅馬,此時的羅馬因Trento 大會和天主教宗教改革充滿活力,有許Baroque 的新建築工地。 他在Roma的最初幾年貧困,最早出售的三幅畫作,包括創作於1593至1595年間的兩幅《蜥蜴咬傷的男孩》(Boy Bitten by a Lizard ,分別典藏在Florence 的Fondazione Roberto Longhi 以及倫敦的 National Gallery,另一幅是1592至1593年間創作的《剝水果的男孩》,這幅作品可能是他第一幅已知最早的風俗畫。 此時他進入Lorenzo Carli的工作室,與畫家Prospero Orsi、建築師Onorio Longhi,西西里畫家Mario Minniti成為朋友,相互扶持,還結識了羅馬名交際花Fillide Melandroni (1581-1618),成為他的模特兒,隨後進入更好的Antiveduto Grammatica的工作室。 他詮釋宗教及歷史主題的創新風格引起了關注,他與文藝復興古典理想的差異,在於他使神聖變得人性化,更接近普通信徒。1602年,他受法國紅衣主教Matteo Contarelli委託的《聖馬太和天使》(San Matteo e angelo),擴展了他的影響力,此外1599 年至 1600 年的《聖馬太的職業》(Vocazione di San Matteo)成為後期被模仿的風格,此作品明暗相融,場景中有喝酒、吃飯、演奏音樂的人物。 他雖然受紅衣主教保護,但在羅馬仍處困境。由於他易爭吵、易怒和具暴力傾向,曾多次入獄。17 世紀時,榮譽常以決鬥來解決。他與幾個對他的作品質疑的人的樹敵。特別是畫家Giovanni Baglione經常惡毒誹謗,長期損害他的聲譽。 他最著名畫作都在羅馬時期創作,他在義大利享有盛名,有許多公共和私人委託的訂單,望族家庭會委託他為私人教堂創作祭壇畫。例如他第一批重要的羅馬客戶是紅衣主教的鄰居、非常有權勢的銀行家Vincenzo Giustiniani,收購了他的《魯特琴演奏者》。1596 年和1597年的兩幅《美杜莎頭像》(Medusa),是首次以斬首為主題的作品。創作於 1603 年至 1604 年,裝飾Vallicella的 Santa Maria教堂新堂的祭壇畫《將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Deposizione ) 是最受推崇的祭壇畫之一,原作藏於梵蒂岡美術館。後期的Rubens 、 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Jean-Louis André 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以及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的Paul Cézanne,1839—1906)皆等曾臨摹。 Caravaggio 的流亡時期(1606–1610): 在羅馬晚期,他己是知名藝術家,會如古代貴族佩戴劍,此時他受紅衣主教 Del Monte貴族家族禮遇。在兩幅作品《聖瑪竇蒙召》(Vocazione di San Matteo)和繪於1599至1600年的《聖瑪竇殉道》(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的作品中,畫了1600 年的劍。他常會以「名譽殺人」為藉口,向教皇請求寬恕。 名譽殺人(honor killing)是指家族、部族或社群成員為了維護尊嚴或家族名譽、清理門戶而謀殺。往往與宗教、社會分階級或性有關。名譽殺人會涉及男性家庭成員針對婦女或女孩,肇事者認為受害者對家族名譽造成羞辱。 1600 年 11 月 19 日,他攻擊了批評他作品的學生Girolamo Spampa,起訴一直是他敵人和競爭對手的畫家Giovanni Baglione。 1600年,他因攜帶劍多次入獄,並被指控犯兩次攻擊罪,但均被駁回。 逃離Rome時期: 1605年,教宗克萊門特八世(Clément VIII, 1536 -1605) 去世,Léon XI(Alexandre de Médicis, 1535 -1605) 繼任後數周也往生,引發親法國派和親西班牙派主教間的競爭。親法派Paul V(Camille Borghèse, 1550 -1621 教皇的的侄子義大利的Scipione Caffarelli-Borghese (1577 -1633)是Caravaggio 的客戶,Caravaggio 受新教皇委託肖像。 在羅馬時,住所簡陋,在離Borghese宮很近的小巷,晚上經常和無禮的劍客和畫家同伴們在小酒館同樂。1606 年 5 月 28 日發生了嚴重的事件,在教宗保祿五世當選週年紀念日前夕的街頭派對。四名武裝人員對峙,包括Caravaggio 和他的搭檔Onorio Longhi ,他們面對Tommasoni 家族成員和親戚,戰鬥中Caravaggio 用劍殺死了Ranuccio Tommasoni ,他本人受傷,戰友Troppa被殺死。友人Onorio Longhi 和Tommasoni家族間長期關係緊張,Caravaggio很可能只是按榮譽準則協助朋友仇殺。悲劇發生後,參與者皆逃離Roma以避開法律制裁,Caravaggio 流亡致羅馬南部的Paliano公國。 Caravagio 因殺了Parme 有權有勢Farnèse家族的兒子,判處斬首死刑。逃離羅馬四年間,穿越了義大利的Naples, Sicile, Syracuse, Messine, Malte。期間一直努力的為主教創作,以獲得教皇赦免。 1606 年,前往超出羅馬司法管轄權,由西班牙統治的Naples,繼續創作,成果斐然,收入豐厚。著名作品包括1607年的《七件善事》(Sette opere di Misericordia);1607年的《基督的鞭刑》(Flagellazione di Cristo)等。 1607年,離開Naples 定居在Malta ,1608 年被授予耶路撒冷聖約翰勳章的Malta 騎士。然而同年晚上,在爭吵中捲入了一群試圖強行闖入大教堂管風琴師家中的事件,入獄後,他以繩索逃脫,此後從騎士團中除名。 離開Malta 後抵達西西里島的Siracusa,1609年回到Naples後,曾被襲擊重傷。 死亡成謎: 1610 年 7 月,多虧紅衣主教Scipio Borghese,教宗終於赦免了他。他離開Naples 前往接近羅馬的地方。他登上三桅小帆船前往港口,隨身攜帶幾幅送紅衣主的畫作,其他畫作則留在Naples 。他在Albano Laziale停留時,海灣駐軍逮捕他入獄兩天。返回羅馬前不幸死在路途中,1610 年 7 月 18 日在醫院去世,享年 38 歲。直到2001 年,Ercole的Saint-Érasme 教區的死亡登記冊,發現他的死亡證明,註明他因病死於聖瑪麗幫助醫院,推斷可能死於瘧疾或鉛中毒,死後可能被埋葬在San Sebastiano 墓地。 2010年,他的遺骸在Ercole港教堂的骨庫中被發現,通過碳14分析鑑定,他患有慢性鉛中毒和梅毒。幾年後,義大利人類學家、微生物家Giuseppe Cornaglia和馬賽醫科大學研究所團隊,研究了他的牙髓,檢驗出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死亡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故他也可能是因打架受傷所感染。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 1593 -1652),是來自法國東北方Lorraine 的畫家,他的作品融合了北歐、義大利和法國文化的風格,與Jacques Callot(1592 - 1635)和 Le Nain兄弟(Antoine, Louis, Mathieu)屬於同一時代的畫家,他很快脫穎而出,成就了「de La Tour風格」。他是義大利巴洛克畫派的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風格的崇拜者和繼承者,他的作品常有多個版本,然而存世作品不多,而且經常被模仿或抄襲,由於缺乏關於他的生活和工作資料和文獻,通常很難確定為他作品真偽。  成長背景: 1593年3月14日受洗,1652年1月30日去世。他在Vic-sur-Seille,3世紀就存在Metz主教區(Évêché de Metz)受洗,此區1552 年以來被法國佔領。他的洗禮證書保存在Vic-sur-Seille博物館。他的父親是麵包師傅Jean de la Tour Boullengier,母親Sibylle Molian 也出身麵包師家庭,他在七個孩子中排行第二。 最初的繪畫生涯: 早期作品受到Caravaggio 影響,以及Lorraine 畫家Jacques Callot的影響,以夜間場景的明暗對比聞名,他的技術精於北歐前輩畫家,他從荷蘭人的風俗畫轉移到宗教主題。他與Caravaggio 的差別在於宗教畫未表現戲劇性,也沒有將人物紀念碑化,因此容易與風俗場景混淆,風俗畫是Flander和荷蘭人喜歡的日常生活場景主題。 1616 年,介由荷蘭Utrecht Caravaggism畫派的荷蘭黃金時代大師Gerrit van Honthorst(1592—1656)和Hendrick ter Brugghen (1588 -1629) ,受到Caravaggio的影響。Utrecht Caravaggism畫派指荷蘭畫家們在17 世紀的前十年,前往義大利羅馬深度學習,特別受義大利巴洛克畫派的Caravaggio(1571—1610)的影響。Caravaggio於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Naples、Malta和Sicilia 。此畫派的畫家返回荷蘭後,在Utrecht 發展,因而名為Utrecht Caravaggism。 1620 年至 1630 年左右,繼續受義大利大師的啟發,他曾去過羅馬,但是沒有如其他藝術家,在義大利進行長期經典之旅。 此外,Lorraine公爵亨利二世( Henri II de Lorraine, 1563 -1624), 於1608年至1624年成為Lorraine 的Bar公爵,曾委託Caravaggio 創作《天使報喜》(Une Annonciation),德.拉圖應該曾在Nancy 見過Caravaggio的作品而受影響。 早期在Lunéville鎭創作: 1617 年,在家鄉Vic-sur-Seille 與來自Lorraine 公國Lunéville鎭的貴族家庭成員Diane Le Nerf結婚。婚後定居在Lunéville,他在Lorraine 公爵亨利二世統治時,開始輝煌的藝術職業生涯。1619 年,他在建於13世紀,Laurainne公爵們的Lunéville城堡定居。1620年,被視為該市的“資產階級”,獲得公爵的豁免書以及授予貴族成員的特許權,同時是Lunéville鎭最富有的居民之一。 此時期的作品增加了宗教.風俗、音樂家和乞丐的現實主義的主題。他受到來自Lorraine 資產階級和貴族的大量委託,可惜未能成為亨利二世公爵的官方畫家,因為當時Lorraine的風格主義後期畫家Claude Déruet(1588 - 1660)已享有此頭銜。此外Lunéville的Minimes教堂和查理四世亦委託他創作。查理四世(Karel IV, 1316—1378),有許多稱位:盧森堡王朝( Luxembourg)的波希米亞國王(1346-1378在位)和羅馬人民的國王(1347-1378在位),義大利國王(1347 - 1378)。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四世(1355年加冕),盧森堡伯爵(1347 - 1378)。他統治時期是中世紀捷克最強盛文明的「黃金時代」,因博學多聞,被譽為「哲學家皇帝」。 他的畫作大多比例適中,通常高一公尺。 1633 年起,Lorraine 繁榮安全,但在查理四世公爵的領導下,之後陷入了三十年戰爭,該公國因而被法國佔領,1635 年,瑞典和克羅埃西亞軍隊破壞該地區,他居住的Lunéville鎮於1638 年被燒毀,迫使他逃往Nancy避難。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大規模歐洲戰爭。起因於波希米亞(Bohemia)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統治,最後哈布斯堡家族戰敗,簽訂了世界首個國際公約《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 才告終。這場戰爭使日耳曼邦國的人口損失約25-40 %,波美拉尼亞65%的人口陣亡,德意志各諸侯國男性將近50%陣亡,平民約800萬人死亡。衝突還包括法西戰爭和葡萄牙王政復辟戰爭等。 巴黎和生命晚期: 法國波旁王朝(Bourbon)的國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1643),招幕Lorraine 藝術家創作,原邀請的巴洛克Jacques Callot(1592 -1635)婉拒後,由他前往巴黎入住羅浮宮,於1639年獲得「國王普通畫家」(peintre ordinaire du roi )的頭銜。路易十三擁有他的知名作品《艾琳親手照顧的聖塞巴斯蒂安》(Saint Sébastien soigné par Irène )。1641 年,由於他的財產和關係都在Lorraine,他的房子重建好後返回了Lunéville鎮。 法國軍隊佔領的洛林公國總督公爵亨利二世 (Henri II, duc de La Ferté-Senneterre, 1599-1681)有多幅他的畫作,第一幅夜間場景作品是1645 年的《耶穌誕生》(Nativité en janvier)。 晚年的作品多為標為風俗畫的宗教場景,他之後以宗教為創作主題,可能是三十年戰爭後,Lorraine 的方濟各會重新恢復了宗教生活。 1652 年1 月30 日在Lunéville鎭逝世,可能死於胸膜炎或流行病,此流行病於同年1 月15日奪走了他妻子的生命,1月22日奪走了他男僕Jean的生命。 他的兒子Étienne(1621-1692)是他的學徒,是他唯一的繼承人,此外兩個未婚的女兒實現了父親的夢想,在Lunéville鎭附近購買了Mesnil的永久持有權,並獲得貴族頭銜,以使人們忘記他的平民出身。 被遺忘與重新被發現: 他生前有名,往生後被遺忘,且作品分散。他的畫作很少有簽名,簽名有時被故意刪除。此外迄今也未發現他的遺物,包括肖像、個人物品、書籍、住宅以及墳墓。 直到1915 年,德國藝術歷史學家Hermann Voss(1884-1969 )才從Nantes藝術博物館的兩幅畫作《天使向聖約瑟夫顯現》和1650年的 《聖彼得的否認》(The Denial of Saint Peter )中,重新發現他,這兩幅畫均有署名,其中一幅罕見註明了日期。 1934年11月至1935年2月在巴黎橘園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 l'Orangerie)舉辦的「17世紀法國現實畫家」( Les Peintres de la Réalité en France au xviie siècle ),首次展出15幅畫作中的13幅畫。1948 年,François-Georges Pariset 的論文,使得針對他的研究增加,之後從約百幅畫中,確認了約有40幅他的作品。1960年,他1630年創作的《算命先生》(The Fortune Teller),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收購,引發了授權重要作品離開法國的爭議。 1636年至1638年間創作的《拿著鑽石王牌的騙子》(The Cheat with the Ace of Diamon)有署名“Georgius De La Tour fecit”,目前典藏在羅盧浮宮博物館。簽名位於作弊者的肘部下方,桌布落在桌子邊緣的陰影中。 文學與繪畫的關係: 20 世紀初他被重新發現後,激發了不同作家在文學、宗教和政治方面的靈感。他的作品許多為《聖經》的宗教主題,例如《悔罪的聖傑羅姆》(St Jerome at Prayer, 1630–1635),完美地闡釋了圖像與書本間的對話和張力。19世紀起,繪畫成為文學創作的泉源,作家試圖用自己的風格還原圖畫,20世紀,作家們從繪畫藝術中汲取靈感,以詩意為目標。 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畫家的作品自 1930 年代重新被發現後,成為許多知名作家寫作的主題: - 法國詩人René Char(1907 -1988)參觀了1934 年至1935 年在巴黎橘園博物館的特展「17世紀法國的現實畫家」後寫了多篇著作。 -法國第一任文化部長Georges André Malraux(1901—1976)於 1951 年出版的《沉默之聲》(Voix du silence)表達了對德·拉圖爾作品中光線的迷戀。 -Pascal Quignard 則於 1991 年的《Georges de La Tour 》文章中,提到他從德·拉圖爾的作品中看到了神秘的靈性,視他畫中的火焰為「上帝」。 2003年,為了向他致敬,家鄉Vic-sur-Seille為他建了美術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Georges-de-La-Tour)。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糕餅師父到風景畫家一法國17世紀的克洛德·蓋萊 (Claude Gellée) 克洛德·蓋萊(Claude Gellée)或稱為「洛蘭」(Lorrain),是畫家、製圖員、雕刻家、古典風格風景及人物畫家,於1600年左右出生於Chamagne ,法國東北部Vosges 省的村莊,屬於經常爭戰的洛林公國 (duché de Lorraine)。1682年11月23日卒於羅馬。 洛林公國(959-1766): 位於德法之間,包括現今法國的Lorraine地區、低地國家(Low Countries)以及德國的Aachen地區。814年,在歐洲中世紀早期的法蘭克國王(Kingdom of the Franks )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時代,屬於法蘭克王國的第二個朝代Carolingian dynasty王朝(768-814)。查理大帝去世後,虔誠者路易(Louis Ier,778—840)即位,823年分封國土給三個兒子後,引發不滿而叛亂。840年,路易去世後,兒子Lothaire即位,另兩個結盟的同父異母兄弟發動了內戰,三人終於在843年達成妥協,通過凡爾登條約(Traité de Verdun),把查理曼帝國原來的領土一分為三。 Lorrain青少年時期: 他是家裡的五個兒子之一,就讀鄉村學校,不好寫作,未能受教,父母因而把他交給糕點師習藝。12 歲失去父母後,可能曾短暫與在Fribourg堡的雕刻師兄長生活。 14歲,跟著一些糕點師赴羅馬後,與為畫家Agostino Tass做廚師,此時他發明了酥皮糕點(pâte feuilletée)。除了家務,他還幫主人磨顏料,看主人畫畫,之後嘗試自己畫,主人驚訝於他的天份, 收他為徒,教他繪畫。 在羅馬就認識他的兩位傳記作者Joachim von Sandrart,(1606-1688)和Filippo Baldinucci(1625-1697) ,對他早期的職業生涯有不同的描述。曾赴羅馬,1617 年至 1621 年間在義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Naples 時,師從德國藝術家Goffredo Wals(1590-1595 一1638-1640 ),並受老師風格影響。 Lorrain最早受委作品:1620 年代末期,他屬於獨立藝術家,他第一幅有日期的田園主題作品《暴風雨》(La Tempête)創作於1629 年,目前典藏在美國,成立於1876年的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25歲,他離開義大利,赴法國和瑞士長徒旅行。 1625 年至 1626 年間,在法國東北方的Nancy ,向風格主義晚期(maniérisme tardif)的畫家Claude Deruet, 1588 -1660)學藝,此後,在羅馬發展藝術職業生涯。 他也受到偉大的義大利巴洛克風景畫家Annibale Carracci(1560 -1609)的影響,之後逐漸發展出自我的藝術風格,開始關注光,成為他創作的主要元素。 1626 年底,他抵達羅馬,和朋友一同住在市中心藝術家聚集的Via Margutta 街。之後考入羅馬的聖路加學院(Académie de Saint-Luc ),該學也稱羅馬美術學院,是義大利最古老的藝術學院之一,於1577 年成立,直到1593 年的院長Federico Zuccaro任內才活躍起來,此學院受到義大利教育部、大學和研究所的認可。 聖路加(Saint Luc): 聖路加是天主教的第一代領導人之一保羅(Paul, 約3-約67)傳道時的同工。保羅非耶穌(Jesus, 約前4—公元33 )的十二使徒(Apostles)之一,他首創向非猶太人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聖路加是《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中《路加福音》(Gospel of Luke)和《使徒行傳》(Acts of the Apostles)的作者,《聖經》中提到他三次,但有關他的的介紹並不詳細。根據保羅書信(Pauline epistles)聖路加的職業是醫生,使徒保羅稱他「親愛的醫生」和「我的同工」。Saint Luc創作了聖母瑪利亞第一幅肖像。María是來自羅馬猶太省的猶太婦女,是基督教的重要人物,東正教和天主教徒,稱她「上帝之母」、「聖瑪麗」、「聖母瑪利亞」、「聖母」。 Lorrain 最初的委託來自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us PP. VIII;1568—1644),主題是想像的港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新古典建築,以及海平和地坪面線上夕陽。場景中常有岸邊繁忙人群,登船的人,忙碌的裝卸工人等。知名作品包括1634 年的《海軍陸戰隊》(Marine);1639 年的《夕陽下的海港》(Port de mer au soleil couchant)以及1642 年的《克莉奧佩特拉在塔爾蘇斯登陸》(Le Débarquement de Cléopâtre à Tarse)。 1635 年起,作品得到讚賞,除了教宗Urbanus 八世的委託,亦有來自各方的邀約,包括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Felipe IV;1605—1665),他是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或奧地利王朝的西班牙國王,1621年至1665年在位。兼任葡萄牙國王至1640年,也是葡萄牙東印度公司(Companhia do commércio da Índia or Companhia da Índia Oriental)的創辦人。 Lorrain的盛名,造成以他為名的偽造假畫的銷售。例如法國畫家Sébastien Bourdon(1616 -1671) 於1634 年,特別偽造他的作品。為了防止作品被仿冒,1635 年至 1636 年間,他開始將每幅風景畫分類,登錄在《真理之書》(Liber Veritatis)的登錄畫冊,每幅畫都標註標題、日期以及委託者的姓名。直到他去世,已登錄了約200幅畫作。此登錄冊目前典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對研究他失蹤的作品非常有助益。當時跳舞的農民、牛或風景的主題為不太被重視的獨立流派,但他仍創作出自我風格。 1640 年起,遂漸受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和Domenico Zampieri(1581—1641)作品的影響。從1645 起,Lorrain 開始關注神話或聖經主題,風格更平和,光線更融合,例如1647 年的《海邊與阿波羅和庫邁的西比爾》 (Bord de mer avec Apollon et la sibylle de Cumes)和1648年的《艾薩克和麗貝卡的婚姻》(Mariage d’Isaac et Rebecca)。 Lorrain 晚期的繪畫職業生涯: 晚期,他從具象徵意義的主題找到了靈感,再次探索光的元素,例如1663 年的《托比亞斯和天使的風景》(Paysage avec Tobie et l’ange)以及1672 年的《埃涅阿斯在利比亞海岸狩獵的風景》(Paysage avec Énée chassant sur la côte de Libye)。 1663年,他獲得Colonna親王的資助,但卻患上嚴重的痛風。他的晚年只為藝術而活。儘管無需擔憂經濟,但仍過著儉樸的生活,並支助窮人。除了教宗Urbain八世,他還為西班牙國王或羅馬教廷(Curia Romana)的紅衣主教創作。羅馬教廷是聖座(Holy See)各行政機構的統稱,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與教宗構成天主教會的中央領導機構。現今以所在地「梵蒂岡」(Vaticano)代稱。 Lorrain 於1682 年 11 月 23 日去世後,埋葬在位於羅馬西班牙廣場的西班牙階梯山丘上的山上三一教堂(Church of Santissima Trinità dei Monti),之後於1836年遷移至羅馬市中心,建於16世紀的聖王路易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此堂建造時得到法國Valois王朝亨利二世的王后Catherine de Médicis(1519—1589)的贊助,是法國在羅馬的國家聖堂,立面有法國歷史人物的雕像,世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被天主教封聖的聖路易(Louis IX,1214—1270),以及法國法蘭克的Mérovingiens 王朝的王后 Clotilde (c. 474 – 3 June 545),她促成了奠基第一個朝代的國王Clovis一世(466—5114)皈依了天主教。 Lorrain 在遺囑中要求在出生的村莊舉行彌撒:儘管他讚探於義大利的自然風光,但他仍始終依戀著家鄉Chamagne。 德國的哲學家、詩人、文化評論家、古典語言學家和作曲家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1974 年出版的《哲學全集》(Œuvres philosophiques complètes)中的《Ecce Homo》評論Lorrain的風景作品:「我從未見過如此的秋天,也不信地球上會有類似的景象——Claude Lorrain的創作延伸至無限,呈現完美的每一天》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