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博物館開門法國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的代表巨作《美杜莎之筏》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的代表巨作《美杜莎之筏》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的代表巨作《美杜莎之筏》

Update: 2024-11-05
Share

Description

《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兼石版畫家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於1818 年至1819 年間創作的巨幅油畫作品(高 491 厘米,寬 716 厘米)。第一次展示命名為「沉船場景」(Scène d'un naufrage),此作品完成後不久,羅浮宮從他的朋友處購藏。

《美杜莎之筏》描繪的是法國殖民海軍歷史上Méduse號巡防艦海難的悲慘事件,此船艦於1816年載運赴法國在非洲塞內加爾(Sénégal)殖民地的行政設備、公務員、士兵等人員。

美杜莎號是法國海軍巡防艦,搭載了44門大炮,於1810年下水,該艦曾參加過Maurice戰役,是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為了奪取法國印度洋領土Maurice和留尼旺島(Réunion)而發動的戰役。此次戰役從1809年持續到1811年,戰役中,英國皇家海軍佔領了模里西斯和留尼旺。三年後,1814年,英國才將留尼旺島歸還法國。

塞內加爾共和國(République du Sénégal)
西非國家,位於Sénégal 河的南岸,首都Dakar,西邊面向大西洋。根據考古,在史前即有人居住,伊斯蘭教在11世紀第一次傳入,95%的塞內加爾人是穆斯林。15世紀中葉,葡萄牙入侵,1659年法國在聖路易斯(Saint-Louis)港建立殖民點,繼1855年的Dioubouldou和Leybar橋兩場戰役後,1864年成為法國殖民地,1909年併入了法屬西非洲(Afrique occidentale française),是法國在西非的殖民地,包括現在的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尼日、法屬蘇丹、法屬幾內亞、象牙海岸、上伏塔和達荷美。
1959年,塞內加爾同法國殖民地法屬蘇丹結成馬利聯邦。1960年同法國簽署權力移交協定後,於1960年6月20日獨立。

美杜莎號巡防艦擱淺 :
1816 年 7 月 2 日,巡防艦在距西非的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e)海岸約 60 公里的沙洲擱淺。 7 月 17 日,147 位船難者在臨時組裝的木筏上,在海面飄浮兩周後,有15 人登上營救的法國Argus號船。其中獲救的5人登陸塞內加爾首府聖路易市(Saint-Louis )後不久,兩位因飢餓、脫水、瘋狂而死亡,最後只有3位倖存。該事件成為國際醜聞,船難歸咎於恢復君主制後官派無能的船長。

法國波旁復辟(Restauration):
是從1814年4月6日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首次遜位到1830年7月29日法國七月革命的歷史時期。此時,法國又由波旁王朝(Bourbon)統治,雖然主權由君主行使,但權力受到《1814年憲章》限制,此時期法國有兩位國王:路易十八(Louis XVIII,1755—1824)和查理十世(Charles X;1757—1836)都是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六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於1793年被送上斷頭台處決。

七月王朝(Monarchie de Juillet)又稱奧爾良王朝,是法蘭西王國在1830年至1848年間的政體。1830年7月27日,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持續了三天,亦稱「光榮的三日」(Trois Glorieuses),造成波旁復辟期結束。8月9日七月王朝成立後,由奧爾良家族的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取得王位。奧爾良家族是波旁家族的分支,路易-菲利普一世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的後代。路易-菲利普一世統治至1848年的二月革命,之後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美杜莎之筏》的藝術風格:
延續了浪漫主義繪畫運動的主題和戲劇性特徵,打破了新古典主義繪畫的秩序和寧靜的風格。年輕的Géricault 以船難事件的悲劇為主題,創作前繪製了大量草圖,他和兩名災難倖存者會面,透過他們的描述和協助,製作了一個類似海難事件的木筏模型,甚至參觀了太平間和醫院。

年輕的Géricault 創作時,己預料到觀眾的反應,這幅巨作於1819 年巴黎沙龍首次展出時引發爭議,有些人熱心捍衛他,而有些則嚴厲批評。不久後,作品在倫敦展出,奠定了他在歐洲畫壇的聲譽。

《美杜莎之筏》成為了法國浪漫主義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影響到後期多許多畫家,包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Joseph William Turner(1775—1851),法國的浪漫主義畫家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Gustave Courbet(1819—1877),以及法國寫實派與印象派之父Édouard Manet(1832—1883)。這幅畫由於使用了過於乾燥的猶太瀝青底漆或添加了氧化鉛和蠟,而色澤暗淡。

1815年,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八國王的支持下第二次復闢,使法國重申了對從大英殖民帝國接管的塞內加爾殖民地的統治。此重大的地緣政治變化,繼《巴黎條約》(traité de Paris)後宣布,《巴黎條約》 是1815年11月20日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戰役(Waterloo)戰敗,法國與第七次反法同盟簽訂的的和約。第七次反法聯盟成員國包括英國、俄羅斯、普魯士、瑞典、奧地利與部分德意志邦國。

1816 年 6 月 17 日,美杜莎號巡防艦從法國西南部,面大西洋的Vizcaya灣的Aix島,起航赴塞內加爾的聖路易斯港,航程的目的是為了重建法國在西非的殖民統治。四艄船的艦隊,由美杜莎號巡防艦領航,另外三嫂艦隊是Loire號戰艦、Argus號雙桅船和迴聲號(Écho)巡防艦。船上載有約 400 名乘客,其中包括塞內加爾新任總督Julien Schmaltz上校,以及科學家、拿破崙士兵、包括亞洲人的殖民軍隊和殖民者。

美杜莎號巡防艦的艦長,是流亡歸來的利穆贊子爵海軍指揮官Hugues Duroy de Chaumareys(1763-1841),赴任前已經有20多年未航行,為了超越另外三艘船,偏離了預定航道160公里,造成1816 年 7 月 2 日,在距離茅利塔尼亞海岸 80 公里的Arguin灣擱淺。擱淺後船員們用圓木、繩索和釘子組裝了木筏,遷移出巡防艦上44門大砲以外的重物。然而,重新浮起船艦徒勞無功,7月5日,因海面波濤洶湧而需撤離,仍在巡防艦上的17名水手,試圖使船艦到港口。擱淺後,指揮官de Chaumareys、新任總督Schmaltz以及家人在內的 233 名人員,登上了6艘獨木舟和划艇,抵達95 公里外的岸邊。其他包括一名女性的149 名水手和士兵擠在非載人的長20米,寬7米的木筏。4艘獨木舟和一艘划艇拖拉著無法操縱的木筏,為了避免淹沒,獨木舟指揮官決定拋棄木筏上的人員,讓他們自生自滅,只留給他們微薄的食物,在一級見習官Jean-Daniel Coudein的命令下,只給了有一包餅乾,他們第一天就消耗了兩桶淡水和六桶酒。

情況很快就惡化,漂流者們充滿恐懼,爭吵不休,造成一桶淡水掉入海裡,轉而以一桶酒來解渴。第7天,只剩下27名倖存者,半數已死亡。飢餓、憤怒、酗酒的精神錯亂,迫使一些絕望的人跳入海中,或同類相食。生理上,人可以數週不進食,存活的軍官決定將傷者丟入海裡,以便為身體健全的人保留口糧。漂流13天後,1816 年 7 月 17 日,Argus號雙桅船發現了木筏上的15名倖存者。

大多數罹難者是因飢餓而亡,或因絕望跳入海中。獲救後數天,Argus號雙桅船上的4、5位倖存者相繼死亡。根據藝術評論家Jonathan Miles,這些人在美杜莎木筏上經歷的不幸,將他們「帶到了人類存在的盡頭」,他們變得極端,瘋狂、憔悴,因飢餓而屠殺打算叛亂的人,吃掉死去的同伴,並殺死最弱的人。 」這次海難共造成 150 多人死亡,其他船隻則成功的抵達Saint-Louis ,有些停靠在海岸的,由於炎熱和缺乏食物而喪生。

42天後,當英國海軍發現美杜莎號巡防艦時,船上17名水手中只剩下3人倖存。此船難,使恢復的君主制極為尷尬,無能指揮官顯然是特權任命。

Géricault在義大利長期調研,返回巴黎後,偶然發現了1817年11月22日出刊,由船難兩位僅存的倖存者,所撰寫的第一版沉船故事文章,包括美杜莎巡防艦的外科醫生助手Jean Baptiste Henri Savigny(1793-1843),他於1816年7月2日,和其他152位在木筏上等待救援,另一位是工程師、記者及地理學家 Alexandre Corréard(1788-1857)。

有關海難的報告通常給海事當局,由於警察部長Élie Decazes (1780-1860 )的授意,使得Savigny所寫的海難文章,得以透過媒體公諸於世,因而迫使曾任外交部部長的海軍司令François Joseph de Gratet, vicomte du Bouchage(1749-1821)於1817年下台。

Géricault對媒體刊登的海難事件感到震驚,他認為以此主題創作,有助於建立個人藝壇聲譽。1818年初,他結識了兩位倖存者Savigny和Corréard,他們敘述的海難經歷,給了他極大的創作靈感。據藝術史學家Georges-Antoine Borias:「Géricault把他的工作室安置在Beaujon醫院附近。門一關上就全心投入,沒有什麼能影響他」。

Géricault年輕時,在旅程中曾見過瘋子或瘟疫受害者。他創作《美杜斯之筏》的研究過程中,專注於歷史的真實性和現實主義,為了盡可能呈現屍體,痴迷於觀察屍體,他在醫院太平間繪製了幾張草圖,研究了瀕臨死亡的病人的面孔,也畫了一個從精神病院借來的斷頭,保存在工作室的閣樓。

他與倖存者Savigny和Corréard以及木匠Lavillette製作了原比例的木筏模型,之後詳細的畫了木筏,他並整理了海難相關資料,指導模特兒擺姿勢,同時參考其他藝術家類似主題的畫作,他還前往法國西北方港口Le Havre,觀察海洋和天空,既使發燒,還去海邊看風暴如何席捲海岸。他前往英國與其他藝術家會面的機會,穿越英吉利海峽(Manche)時,特別研究海景。

Géricault 畫了幾張草圖後決定選一張定稿。創作的歷程,構思緩慢而困難,他對於如何表現沉沒的時刻猶豫不決,他希望作品能體現事件的悲劇和戲劇性的強度。他曾考慮的場景,包括第二天在木筏上軍官的叛亂;同類相食和救援。最後,一位倖存者建議Géricault 以漂流者看到Argus 號遠在海平線,第一次嘗試發出求救信號無望為主題,Géricault在畫面上方中右,畫出了灰色的船艦,一位倖存者曾說:「我們從欣喜到極大的絕望,再深深深陷入折磨」。定案的版本描繪船員被遺棄在木筏上後,希望破滅的時刻。兩小時後Argus 號再次出現,才救出了倖存者。然而,一位評論家指出,Gericault畫的人物數量比救援時木筏上的人物還多。此外,獲救時是陽光明媚的早晨,海面平靜,而Gericault選擇將木筏畫在暴風雨中,天空漆黑,大海波濤洶湧,無疑是為了加強調悲劇場景的戲劇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的代表巨作《美杜莎之筏》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的代表巨作《美杜莎之筏》

陸仲雁 x 好好聽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