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開門

<p>博物館是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透過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參觀並學習。博物館亦是使公眾能從探索藏品的過程中,追求靈感與享受。 <br /> <br /> <br /> <br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於1946年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創立時,提出博物館的專業定義為:「凡是對公眾開放,有關藝術、科技、科學、歷史或考古的典藏,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及設有常設展廳的圖書館,但不包括圖書館,除非設有常設博物館,都可視為博物館。」 <br /> <br /> <br /> <br />現今,全球博物館的數量已從 1975 年的 22,000 家增加到現今的 95,000 家。每年全球博物館排行榜前20名中,有近半數皆有兩到三個世紀的歷史。後疫情時代,大眾透過多元的媒介平台,無遠弗屆的探索全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好好聽FM」特別推出「博物館開門」專輯,由陸仲雁,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透過聲音,和聽眾們共同「遊於藝」,探索知與美的藝術文化殿堂。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p>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代表畫家安格爾

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代表畫家及音樂家,亦是Toulouse管弦樂團的第二小提琴手。 在美學方面,是素描優於色彩的捍衛者,反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潮流,他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影響後來許多畫家,例如印象派以畫古典芭蕾舞者及騎馬聞名的Edgar Degas(1834 – 1917) 、畫人物與裸女聞名的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及Pablo Ruiz Picasso於 1918 年期間的人物(1881—1973)。 安格爾在家鄉法國西南部城市Montauban以學徒學藝後,成為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者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80—1867)的學生。他於 1801 年獲得羅馬繪畫大獎(Grand prix de Rom)後,於1806 年前往義大利,一直待到 1824 年。回到巴黎後,獲得官方認可,並於 1835 年至 1842 年間返回羅馬,被任命為羅馬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院長。 安格爾的藝術生涯,最初靠畫肖像為生。個性上不善交際,當時自由派風格的支持者和學者們常批評他的風格,尤其對他所呈現的變形裸體。 童年和養成教育: 父親Jean-Marie-Joseph Ingres(1755-1814)是肖像畫家、雕塑家和音樂家,是他的藝術啟蒙教師,安格爾是家中五個孩子中的長子,從小學習小提琴,於1791年進入Toulouse王家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Toulouse),由於琴藝優異,入選為卡皮托勒管弦樂團(Orchestre du Capitole)的第二小提琴手。繪畫方面,師從歷史畫家Jean Suau(1755-1841)、畫家Joseph Roques(1757-1847)和雕塑家Jean-Pierre Vigan(1754-1829)。 1796年,老師畫家Joseph Roques的兒子Guillaume Roques(1778-1848)陪伴他從家郷Montauban前往巴黎,向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者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學習。他開始為朋友以及他在家鄉Montauban遇見的天文學家和探險家Pierre-François Bernier畫肖像。他經常去Capucines修道院拜訪畫家 Anne-Louis Girodet(1767-1824 ),並與來自義大利Florence的雕塑家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成為朋友。 安格爾創作的《西庇阿和安提阿之子》(Scipion et le fils d'Antiochus),在1800 年第二次入選羅馬大獎賽決賽。1801 年,他以現今典藏在巴黎美術學院 (Academi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的《阿伽門農大使》(Les ambassadeurs d'Agamemnon),第二次贏得歷史繪畫類羅馬大獎賽的冠軍,但由於當時執政府(Consulat)政局不穩定,以及缺乏資金,而未能赴義大利。 執政府(Consulat)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由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Coup d'État du 18 Brumaire)推翻保羅·巴拉斯(Paul François Jean Nicolas, vicomte de Barras;1755—1829)領導的督政府,到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止所成立的軍事獨裁專制政權。政權由三位執政官控制,第一執政拿破崙、第二執政政治家和律師 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1753—1824)、第三執政Charles-François Lebrun, duc de Plaisance(1755—1830。 他與老師大衛的其他學生一起搬到前Capucines修道院,在那創作畫肖像,包括如今典藏在Ingres-Bourdelle博物館的他父親的肖像畫以及目前典藏在巴黎北方Chantilly, Condé博物館,他創作於1804年的24歲時的自畫像 ,此張作品非常有老師大衛的古典風格,棕色背景,上半身的姿勢以四分之三面向前方,目光銳利的目視觀者。 安格爾第一次在羅馬(1806-1820): 安格爾在1806年的沙龍展,展出了《24歲時的自畫像》(Autoportrait à l'âge de vingt-quatre ans) ,《裡維埃夫人和她的女兒卡羅琳》(portraits de Mme Rivière et de sa fille Carolin)的肖像、以及《帝國寶座上的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 sur le trône impérial)),評論家認為這些肖像畫屬於「哥德式」風格。 1806 年 6 月,安格爾與法國畫家Marie-Anne-Julie Forestier訂婚,但他在9 月前往羅馬法蘭西學院學習後,關係未能維繫。之後安格爾於1813 年與年輕女帽設計師Madeleine Chapelle(1782-1849) 結婚。 1814年,Madeleine懷孕了,但兒子出生時不幸夭折。安格爾總共為妻子創作了10幅肖像畫。以她創作最著名的畫作是《土耳其浴室》(Le Bain turc) ,在前景的Madeleine舉起雙臂的姿勢非常撩人。Madeleine去世後,安格爾依據1818 年的草圖,於1862 年創作了油畫。 安格爾在羅馬的新發現: 在羅馬期間參觀博物館、宮殿和教堂以吸取創作靈感。1806年,安格爾在羅馬發現了義大利畫家、建築師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1520)「秀美」風格的作品,認識了他心目中的“上帝”,自此,拉斐爾激勵了他一生的創作。他的作品《半世紀》(Quattrocento) 豎立了他的風格。 在羅馬時,安格爾寄回巴黎三件研習應繳交的作品,包括《瓦爾平鬆的浴女》(La Baigneuse Valpinçon)和一幅非常情色的慵懶裸體畫「那不勒斯的睡夢」(La Dormeuse de Naples),其中只有《伊底帕斯解釋獅身人面像之謎》(Œdipe explique l'énigme du sphinx)有尊重當時的美學準則。 安格爾羅馬時期的作品: 作品非常多元豐碩,主題包括裸體、風景、素描、肖像,以羅馬風景,亦有樸素形式。作品回顧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名人生活的歷史。安格爾的畫肖像成了他大部分收入的來源,許多前來歐洲壯遊的富有人士委託他畫肖像畫。 壯遊(Grand Tour): 是文藝復興時期後,歐洲貴族子弟的傳統旅行,後來擴展到中歐、義大利、西班牙富有的中產階層,特別盛行於18世紀之英國。在18世紀,「統治階級主要以文化體現霸權,其次才為經濟或軍事實力。」富有的英國年輕人,前往法國和義大利尋求藝術、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壯遊期間,貴族們訂購繪畫,精進語言技能,與歐洲貴族和上流社會交往,接觸古代和文藝復興的文化遺產、藝術品及音樂。一次壯遊可能會持續幾個月到數年,通常有博學的嚮導或導師陪伴。 早期的壯遊受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旅行家Thomas Coryat(1577—1617)於1611年出版的旅行著作《科里亞特莽言》(Coryat's Crudities)影響。《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一次記錄了壯遊術語。此外,僑居英國的羅馬天主教神父Richard Lassels (1603-1668)去世後出版的書《義大利之旅》(The Voyage of Italy)。 為了滿足求知慾和學習知識,旅行在17世紀發展。1690出版的《人類理解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提出「知識來自外部的感覺,知識來自環境的刺激。旅行對於心理發展和擴展世界的知識是必要。」 壯遊不僅提供了博雅教育,返回時壯遊者會帶著藝術品、書籍、繪畫、雕塑,展示在圖書館、花園、客廳以及專門興建的美術館;壯遊成為富有和自由的標誌。受壯遊者歡迎的藝術家有肖像畫畫家,風景畫畫家。1825年蒸汽動力交通發明後, 19世紀,受教育的年輕人都盛行壯遊。此外,到義大利旅行,成為年輕女子時尚及上流社會婦女教育的一部分。 安格爾在羅馬期間完全發揮自己的藝術,與帝國行政部門的重要人士建立友好關係,包括伯爵和男爵等貴族。當時安格爾的作品在法國不如在義大利受歡迎。 1810年,在羅馬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在Medici別墅研習結束後,決定留在羅馬,為義大利帝國政府和法國殖民地羅馬創作。他定居在義大利羅馬著名聖堂山上天主聖三堂(Trinità dei Monti)附近,持續創作許多代表作品,例如1812 年的《阿克倫征服者羅慕路斯》(Romulus, vainqueur d'Acron)、 《埃涅阿斯紀》(Virgile lisant l'Énéide)以及為Quirinal宮創作的《奧西安之夢》(Le Songe d'Ossia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20
14:34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的代表巨作《美杜莎之筏》

《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兼石版畫家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於1818 年至1819 年間創作的巨幅油畫作品(高 491 厘米,寬 716 厘米)。第一次展示命名為「沉船場景」(Scène d'un naufrage),此作品完成後不久,羅浮宮從他的朋友處購藏。 《美杜莎之筏》描繪的是法國殖民海軍歷史上Méduse號巡防艦海難的悲慘事件,此船艦於1816年載運赴法國在非洲塞內加爾(Sénégal)殖民地的行政設備、公務員、士兵等人員。 美杜莎號是法國海軍巡防艦,搭載了44門大炮,於1810年下水,該艦曾參加過Maurice戰役,是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為了奪取法國印度洋領土Maurice和留尼旺島(Réunion)而發動的戰役。此次戰役從1809年持續到1811年,戰役中,英國皇家海軍佔領了模里西斯和留尼旺。三年後,1814年,英國才將留尼旺島歸還法國。 塞內加爾共和國(République du Sénégal) 西非國家,位於Sénégal 河的南岸,首都Dakar,西邊面向大西洋。根據考古,在史前即有人居住,伊斯蘭教在11世紀第一次傳入,95%的塞內加爾人是穆斯林。15世紀中葉,葡萄牙入侵,1659年法國在聖路易斯(Saint-Louis)港建立殖民點,繼1855年的Dioubouldou和Leybar橋兩場戰役後,1864年成為法國殖民地,1909年併入了法屬西非洲(Afrique occidentale française),是法國在西非的殖民地,包括現在的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尼日、法屬蘇丹、法屬幾內亞、象牙海岸、上伏塔和達荷美。 1959年,塞內加爾同法國殖民地法屬蘇丹結成馬利聯邦。1960年同法國簽署權力移交協定後,於1960年6月20日獨立。 美杜莎號巡防艦擱淺 : 1816 年 7 月 2 日,巡防艦在距西非的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e)海岸約 60 公里的沙洲擱淺。 7 月 17 日,147 位船難者在臨時組裝的木筏上,在海面飄浮兩周後,有15 人登上營救的法國Argus號船。其中獲救的5人登陸塞內加爾首府聖路易市(Saint-Louis )後不久,兩位因飢餓、脫水、瘋狂而死亡,最後只有3位倖存。該事件成為國際醜聞,船難歸咎於恢復君主制後官派無能的船長。 法國波旁復辟(Restauration): 是從1814年4月6日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首次遜位到1830年7月29日法國七月革命的歷史時期。此時,法國又由波旁王朝(Bourbon)統治,雖然主權由君主行使,但權力受到《1814年憲章》限制,此時期法國有兩位國王:路易十八(Louis XVIII,1755—1824)和查理十世(Charles X;1757—1836)都是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六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於1793年被送上斷頭台處決。 七月王朝(Monarchie de Juillet)又稱奧爾良王朝,是法蘭西王國在1830年至1848年間的政體。1830年7月27日,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持續了三天,亦稱「光榮的三日」(Trois Glorieuses),造成波旁復辟期結束。8月9日七月王朝成立後,由奧爾良家族的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取得王位。奧爾良家族是波旁家族的分支,路易-菲利普一世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的後代。路易-菲利普一世統治至1848年的二月革命,之後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美杜莎之筏》的藝術風格: 延續了浪漫主義繪畫運動的主題和戲劇性特徵,打破了新古典主義繪畫的秩序和寧靜的風格。年輕的Géricault 以船難事件的悲劇為主題,創作前繪製了大量草圖,他和兩名災難倖存者會面,透過他們的描述和協助,製作了一個類似海難事件的木筏模型,甚至參觀了太平間和醫院。 年輕的Géricault 創作時,己預料到觀眾的反應,這幅巨作於1819 年巴黎沙龍首次展出時引發爭議,有些人熱心捍衛他,而有些則嚴厲批評。不久後,作品在倫敦展出,奠定了他在歐洲畫壇的聲譽。 《美杜莎之筏》成為了法國浪漫主義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影響到後期多許多畫家,包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Joseph William Turner(1775—1851),法國的浪漫主義畫家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Gustave Courbet(1819—1877),以及法國寫實派與印象派之父Édouard Manet(1832—1883)。這幅畫由於使用了過於乾燥的猶太瀝青底漆或添加了氧化鉛和蠟,而色澤暗淡。 1815年,波旁王朝在路易十八國王的支持下第二次復闢,使法國重申了對從大英殖民帝國接管的塞內加爾殖民地的統治。此重大的地緣政治變化,繼《巴黎條約》(traité de Paris)後宣布,《巴黎條約》 是1815年11月20日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戰役(Waterloo)戰敗,法國與第七次反法同盟簽訂的的和約。第七次反法聯盟成員國包括英國、俄羅斯、普魯士、瑞典、奧地利與部分德意志邦國。 1816 年 6 月 17 日,美杜莎號巡防艦從法國西南部,面大西洋的Vizcaya灣的Aix島,起航赴塞內加爾的聖路易斯港,航程的目的是為了重建法國在西非的殖民統治。四艄船的艦隊,由美杜莎號巡防艦領航,另外三嫂艦隊是Loire號戰艦、Argus號雙桅船和迴聲號(Écho)巡防艦。船上載有約 400 名乘客,其中包括塞內加爾新任總督Julien Schmaltz上校,以及科學家、拿破崙士兵、包括亞洲人的殖民軍隊和殖民者。 美杜莎號巡防艦的艦長,是流亡歸來的利穆贊子爵海軍指揮官Hugues Duroy de Chaumareys(1763-1841),赴任前已經有20多年未航行,為了超越另外三艘船,偏離了預定航道160公里,造成1816 年 7 月 2 日,在距離茅利塔尼亞海岸 80 公里的Arguin灣擱淺。擱淺後船員們用圓木、繩索和釘子組裝了木筏,遷移出巡防艦上44門大砲以外的重物。然而,重新浮起船艦徒勞無功,7月5日,因海面波濤洶湧而需撤離,仍在巡防艦上的17名水手,試圖使船艦到港口。擱淺後,指揮官de Chaumareys、新任總督Schmaltz以及家人在內的 233 名人員,登上了6艘獨木舟和划艇,抵達95 公里外的岸邊。其他包括一名女性的149 名水手和士兵擠在非載人的長20米,寬7米的木筏。4艘獨木舟和一艘划艇拖拉著無法操縱的木筏,為了避免淹沒,獨木舟指揮官決定拋棄木筏上的人員,讓他們自生自滅,只留給他們微薄的食物,在一級見習官Jean-Daniel Coudein的命令下,只給了有一包餅乾,他們第一天就消耗了兩桶淡水和六桶酒。 情況很快就惡化,漂流者們充滿恐懼,爭吵不休,造成一桶淡水掉入海裡,轉而以一桶酒來解渴。第7天,只剩下27名倖存者,半數已死亡。飢餓、憤怒、酗酒的精神錯亂,迫使一些絕望的人跳入海中,或同類相食。生理上,人可以數週不進食,存活的軍官決定將傷者丟入海裡,以便為身體健全的人保留口糧。漂流13天後,1816 年 7 月 17 日,Argus號雙桅船發現了木筏上的15名倖存者。 大多數罹難者是因飢餓而亡,或因絕望跳入海中。獲救後數天,Argus號雙桅船上的4、5位倖存者相繼死亡。根據藝術評論家Jonathan Miles,這些人在美杜莎木筏上經歷的不幸,將他們「帶到了人類存在的盡頭」,他們變得極端,瘋狂、憔悴,因飢餓而屠殺打算叛亂的人,吃掉死去的同伴,並殺死最弱的人。 」這次海難共造成 150 多人死亡,其他船隻則成功的抵達Saint-Louis ,有些停靠在海岸的,由於炎熱和缺乏食物而喪生。 42天後,當英國海軍發現美杜莎號巡防艦時,船上17名水手中只剩下3人倖存。此船難,使恢復的君主制極為尷尬,無能指揮官顯然是特權任命。 Géricault在義大利長期調研,返回巴黎後,偶然發現了1817年11月22日出刊,由船難兩位僅存的倖存者,所撰寫的第一版沉船故事文章,包括美杜莎巡防艦的外科醫生助手Jean Baptiste Henri Savigny(1793-1843),他於1816年7月2日,和其他152位在木筏上等待救援,另一位是工程師、記者及地理學家 Alexandre Corréard(1788-1857)。 有關海難的報告通常給海事當局,由於警察部長Élie Decazes (1780-1860 )的授意,使得Savigny所寫的海難文章,得以透過媒體公諸於世,因而迫使曾任外交部部長的海軍司令François Joseph de Gratet, vicomte du Bouchage(1749-1821)於1817年下台。 Géricault對媒體刊登的海難事件感到震驚,他認為以此主題創作,有助於建立個人藝壇聲譽。1818年初,他結識了兩位倖存者Savigny和Corréard,他們敘述的海難經歷,給了他極大的創作靈感。據藝術史學家Georges-Antoine Borias:「Géricault把他的工作室安置在Beaujon醫院附近。門一關上就全心投入,沒有什麼能影響他」。 Géricault年輕時,在旅程中曾見過瘋子或瘟疫受害者。他創作《美杜斯之筏》的研究過程中,專注於歷史的真實性和現實主義,為了盡可能呈現屍體,痴迷於觀察屍體,他在醫院太平間繪製了幾張草圖,研究了瀕臨死亡的病人的面孔,也畫了一個從精神病院借來的斷頭,保存在工作室的閣樓。 他與倖存者Savigny和Corréard以及木匠Lavillette製作了原比例的木筏模型,之後詳細的畫了木筏,他並整理了海難相關資料,指導模特兒擺姿勢,同時參考其他藝術家類似主題的畫作,他還前往法國西北方港口Le Havre,觀察海洋和天空,既使發燒,還去海邊看風暴如何席捲海岸。他前往英國與其他藝術家會面的機會,穿越英吉利海峽(Manche)時,特別研究海景。 Géricault 畫了幾張草圖後決定選一張定稿。創作的歷程,構思緩慢而困難,他對於如何表現沉沒的時刻猶豫不決,他希望作品能體現事件的悲劇和戲劇性的強度。他曾考慮的場景,包括第二天在木筏上軍官的叛亂;同類相食和救援。最後,一位倖存者建議Géricault 以漂流者看到Argus 號遠在海平線,第一次嘗試發出求救信號無望為主題,Géricault在畫面上方中右,畫出了灰色的船艦,一位倖存者曾說:「我們從欣喜到極大的絕望,再深深深陷入折磨」。定案的版本描繪船員被遺棄在木筏上後,希望破滅的時刻。兩小時後Argus 號再次出現,才救出了倖存者。然而,一位評論家指出,Gericault畫的人物數量比救援時木筏上的人物還多。此外,獲救時是陽光明媚的早晨,海面平靜,而Gericault選擇將木筏畫在暴風雨中,天空漆黑,大海波濤洶湧,無疑是為了加強調悲劇場景的戲劇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1-05
17:28

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愛馬如痴的奇才Théodore Géricault的後半生

西奧多·傑里科 (Théodore Géricault),是法國畫家、雕塑家、設計家和版畫家,1791 年 9 月 26 日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Rouen,1824 年 1 月 26 日逝世於巴黎。一生短暫的33年,以馬匹主題作品著名。1812年,21歲時,曾以五個星期畫了色彩深層鮮豔,技藝精湛的《皇家衛隊騎兵衝鋒》(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這幅描繪英雄和馬的作品在官方沙龍展出時獲得金獎。 Géricault成名後搬到Martyrs街,專精畫馬的Carle Vernet(1758-1836)和許多畫家和朋友亦居住在該地,包括著名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Eugène Delacroix, Léon Cogniet, Ary Scheffer, Louis-Alexis Jamar, Dedreux-Dorcy等。 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 曾師從法國古典主義畫派畫家,欣賞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畫家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Gericault的影響。Delacroix 專研色彩的運用,之後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代表畫家,他的畫風影響到後期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1863年8月13日在巴黎去世後,留下對色彩學深入研究的《德拉克羅瓦日記》(Journal de Eugene Delacroix)。 兩年後,1814 年,Géricault繪製了許多軍事場景的作品,展出了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的《受傷的胸甲騎兵離開火場》(The Wounded Cuirassier, Le Cuirassier blessé quittant le feu),這幅作品與1812 年的《皇家衛隊騎兵衝鋒》有鮮明對比,描繪的是一名軍官,遠離戰場的山坡,目光轉向剛離開的殺戮戰場,傳達沮喪和失敗的心境,另一幅畫展示地面上一名下馬的胸甲騎兵。這兩幅肖像畫極具戲劇性且​​具有紀念意義,1814 年,巴黎被盟軍佔領時,在沙龍展引起關注。 Géricault曾加入法國Bourbon 王朝路易十八國王(Louis XIII, 1755- 1824)的灰火槍連(Mousquetaire) ,並曾在「百日王朝」期間,陪同國王路易十八前往比利時根特(Gent),1815 年底才返回法國。根特是比利時人口第二大城市,通行荷蘭語。歷史上曾是法蘭德斯伯國的首府。中世紀時,因為羊毛和亞麻產業發展蓬勃,成為歐洲最大城市之一。經歷16世紀受法國加爾文主義(Calvinism)影響的宗教改革後衰落,直到18世紀末才有轉機,棉花工業使根特成為歐洲大陸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 百日王朝(les Cent-Jours): 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被反法聯軍打敗後,於1814年3月被流放到地中海,位於義大利Toscana地區外海的Elba島。經歷9個半月流亡後,拿破崙一世於1815年3月1日逃出Elba島,於1815年3月20日返回巴黎,恢復帝位,重掌朝政。當時在維也納的歐洲列強們,得知拿破侖復位,重新聯合組成了第七次反法聯軍。 1815年6月18日,因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拿破崙再次被流放到大西洋的Saint-Hélène 島,6月22日,拿破崙再次宣佈退位,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國王因此於6月28日第二次復辟。從拿破崙返抵巴黎的3月20日至6月22日二次宣布退位,約一百天,歷史上將拿破崙重新掌政的三個月稱為「百日王朝」。 「百日王朝」期間有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義大利Naples 戰爭和規模較小的戰事。 滑鐵盧戰役 是1815年6月18日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荷蘭聯合王國、普魯士王國共同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南部滑鐵盧的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大不列顛的威靈頓公爵(Arthur Wellesley,1769—1852)和普魯士的布呂歇爾(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Fürst von Wahlstatt,1742-1819)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拿破崙的法軍,覆滅了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赴義大利: Géricault參加羅馬大獎賽失利後,於1816 年至1817年自費前往義大利,他曾經在羅浮宮臨摹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和提香(Tiziano Vecelli, 1488-1576)的作品,他亦深受法蘭德斯(Flandre)畫家,巴洛克畫派(Baroque)早期的代表人物 Pierre Paul Rubens (1577-1640 )的影響。在義大利時,朋友畫家Jean-Victor Schnetz(1787- 1870)在美第奇別墅,將他介紹給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代表畫家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當時在法國畫壇,安格爾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在藝術上相互爭論。 Delacroix曾經比較新古典主義和前浪漫主義的畫家Antoine-Jean Gros(1771 – 1835) 和Géricault 畫的馬的差異: 「Géricault也很欣賞和尊重 Gros的才華,儘管兩人才華不同。尤其是在馬的表現,Gros是Géricault 心目中的大師,而Géricault更表達了馬的力量…馬的動作、靈魂、眼睛、皮毛、反射的光彩,皆獨一無二。 」 赴英國: 1820 年4 月至1821 年11 月,Géricault 前往英國,發現了英國風景畫畫家 John Constable (1776 -1837)和特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等偉大的英國風景畫家的作品。Tuner是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水彩畫和版畫家,去世後的作品對印象派繪畫極具影響。18世紀時,還是以歷史畫為主流,因此Turner 在世時的作品並不受重視,現今則公認為偉大的風景畫家。 Géricault 在英國時,亦受賽馬主題作品影響,因而催生了一系列受「人類最偉大的征服」啟發的新作品,例如典藏在羅浮宮的《埃普索姆德比》(The 1821 Derby at Epsom)。他一身創作馬的主題,他特別臨摹了英國畫家George Stubbs(1724- 1806)的作品,並創作了許多關於馬匹和倫敦生活街景的石版畫。 自從成為老師Guérin的學徒後,Géricault 已經在一百多幅風俗畫中畫過馬匹,包括馬厩、戰場、工作、馱馬、拖車、法式馬鞍、釘馬工坊。法國詩人和藝評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評論馬讓Géricault表達了「精神的最高願望」。 後半生: 1821年在英國病後返回巴黎,健康狀況不佳,他的朋友,精神病學研究的先驅Étienne-Jean Georget, 1795 - 1828)建議他為十名精神病患者畫肖像。此系列留存了五幅畫。 1822 年,他與Trouillard夫人保持關係,向她吐露自己病況,儘管筋疲力盡,仍然繼續生活,「就好像他精力充沛,而多年來在他血液中發酵的疾病再次肆虐。」他多次從馬背上摔下,1823 年 8 月在巴黎摔斷背部後,傷及脊椎而臥床癱瘓。他於1824 年1 月26 日去世,經歷長時間痛苦後,官方說他是從馬上摔下,更可能是死於性病,醫生、哲學家和藝術評論家Élie Faure(1873-1937 )認為「Gericault死於縱慾」。 Delacroix 在日記中描述他所認識的Géricault:「他浪費了自己的青春;他凡事都極端;他只喜歡騎馬,選擇最有活力的馬。當他登上馬鞍時,我見過他好幾次,幾乎出其不意地剛跨上馬鞍,就被坐騎帶走了。有一天,當我和他和他父親用晚餐,他在上甜點前閃電地離席,沒轉身向我們道晚安,騎馬去巴黎城西邊的Boulogne 森林,十分鐘後,我們聽到巨響,他正在往回跑,他的馬不知從哪裡壓了他,使他失去支撐。此性格是導致他死亡的決定性原因。幾年來,由於他對愛情和對一切事物的熱情,導致意外事故頻繁,嚴重損害健康。他熱愛騎馬,有一天,他在蒙馬特散步時,他的馬發脾氣,把他摔倒在地。 [……] 這次事故導致他的一根椎骨偏差。 」 1823 年 12 月 30 日,Delacroix最後一次慰問Géricault寫道:「幾天前,我晚上去了Géricault家。多麼悲傷的夜晚。他快死了;他瘦得可怕,她的大腿和我的手臂一樣大。他的頭是垂死老人的頭。我真心希望他活著,但我不再期望。多麼可怕的改變!我記得回來時對他的畫感到興奮:尤其是對步槍手頭部的研究,這是一個里程碑,美麗的學習,堅定和優越。就在他旁邊死去時,他已經展現了青春的所有活力和激情,沒有其他人能幫助他,他獨自在床上寸步難行! 」 1824 年,Géricault被埋葬在巴黎12 區Isabey 墓穴的拉雪茲神父(Père-Lachaise )公墓,1828 年,他父親去世後,Géricault遷往家族墳墓。 Géricault在他的同時代人看來的形象是騎手、英雄、情人,他去世後約20年,成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Jules Michelet在日記《1828-1848》中記錄了他的一生,並在法蘭西學院的第五門課程,用很長篇幅講述Géricault。他在Gericault身上看到“畫家法官”,第一帝國的嚴厲法官,在王政復闢時期混亂中,保持了民族思想的堅定和純潔。Géricault是一個孤獨的人,可憐而絕望的天才,法國正在沉沒時,他陷入短暫的愛情和輕鬆而令人羨慕的友誼中。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和Delacroix 皆曾寫下對Géricault的回憶。 1840 年,兒子Georges-Hippolyte Géricault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為他建造了私人墳墓。墳墓頂部有一座青銅雕像和代表他的傑作《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由Antoine Étex(1808– 1888)創作的淺浮雕。對雕刻家來說,Géricault是自古希臘的雅典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最偉大的古典雕刻家 Phidias(前490 – 前430)以來,唯一能畫馬的藝術家。他在繪畫課程的第六課說道:「兩個人畫了這匹馬,Gros觸及了,但只有一個人把它畫得很好…他是Géricault馬的化身。他的畫中所有的馬都栩栩如生,而且是真正的馬品種。獨一無二的是,我雕刻了Géricault,研究了他的類型,如果我們看他死後塑造而成的面,會發現有點接近馬頭的解剖結構,他沒有「一個普通人」的鼻子和顴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0-22
15:50

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愛馬如痴的奇才Théodore Géricault

西奧多·傑里科 (Théodore Géricault),是法國畫家、雕塑家、設計師和版畫師,1791 年 9 月 26 日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魯昂(Rouen),1824 年 1 月 26 日逝世於巴黎。 這位浪漫主義藝術家,一生33年,短暫而痛苦,最著名的作品是《拉梅杜斯之筏》(The Raft of La Méduse,1818-1819),他的馬匹主題作品也很著名,例如馬厩,拿破崙征戰的馬。除了油畫,還創作了石版畫、雕塑以及數百幅圖畫。 Géricault出生於法國西北部La Manche的Saint-Cyr-du-Bailleul的富裕家庭。他會定期回到家鄉,特別是表兄弟在Saint-Georges-de-Rouelley的家,在那的馬術環境,之後成為他創作馬的靈感來源。1808年,他畫了第一幅作品,他的自畫像。他的許多畫作都保留在家族,很遺憾的,大部分在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被轟炸而被毀。 他曾在法國西北方Normandie 大區的Mortain-Bocage縣度過童年和部分青春期。當時,他喜歡去鎮上的鐵匠那,很喜歡研究鐵匠的動物。 家族: 他的父親喬治(Georges, 1743-1826)是法律人,母親Louise Caruel (1753-1808)是檢察官的後裔,父親於1790 年失去了在Normandie 議會的職位後,於1796 年左右,家族在巴黎大學街 96 號定居。父親開始在位於Carrousel廣場的Longueville酒店的家族煙草企業任職。Géricault的才華可能先被畫家兼藝術品經銷商Jean-Louis Laneuville發現,這位經銷商與Géricault 的舅舅,銀行家、收藏家Jean-Baptiste Caruel(1757-1847 )認識。 Géricault 高中時平庸快樂,他於 1806 年進入位於巴黎五區,十六世紀時曾是天主教會耶穌會(Societas Iesu)建築的路易大帝中學(Lycée Louis le Grand)就讀。路易大帝中學周圍有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 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 、先賢祠(Panthéon)等著名建築。和鄰近的亨利四世中學一樣,這所高中以出色的教學質量和優秀的學生聞名。 1807 年,Géricault 的舅舅Jean-Baptiste Caruel 與比他小 28 歲的 Alexandrine-Modeste de Saint-Martin (1785-1875)結婚。夫婦倆鼓勵Géricault研究藝術。Géricault 來自富有家庭,沒有經濟問題,也不需出售作品維持生計,可惜他生命的盡頭面臨困境。1814年,Géricault愛上了比他大6歲的姑姑Alexandrine,此亂倫關系持續了數年,1818 年8 月21 日,兩人的兒子Georges-Hippolyte誕生,以女傭Susanne, 父不詳的名義出生,傑瑞柯去世後,父親Georges-Nicolas認了孫子。 藝術養成教育: Géricault於1810 年,在專精狩獵和風俗畫的畫家Carle Vernet (1758-1836)的工作室學習,在那遇到老師的兒子Horace Vernet(1789-1863)。隨後師從法國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que )畫家Pierre-Narcisse Guérin(1774-1833),這位老師是法國藝術界權威機構法蘭西學會所屬的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成員。法蘭西藝術院創建於1803年,由三個院合併,包括1648年創建的「法蘭西繪畫雕塑院」;1669年創建的「法蘭西音樂院」和1671年創建的「法蘭西建築院」。Guérin老師也曾任法國在羅馬的麥第奇別墅(Villa Medici)主任。在羅馬的麥第奇別墅建築群位於蘋丘(Pincio)山丘,由麥地奇家族的第三代,Toscana 大公(1587~1609在位) 斐迪南一世·德·麥第奇(Ferdinando I de'Medici,1549—1609)建立,自1803年起,羅馬法國學院入駐別墅。Toscana義大利最美麗的地區,首府為佛羅倫斯(Firenze)。 臨摹大師作品: Géricault於1811 年 2 月 5 日進入巴黎美術學院(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就讀,此位於巴黎的美術學院距羅浮宮不遠。Géricault常在羅浮宮的前身拿破崙博物館(musée napoléonien)臨摹拿破崙一世珍集的畫作,例如義大利提香(Tiziano Vecellio, 1488-1576)的《埋葬》(La Mise au tombeau)和《升天》(Assomption),法國畫家如Jean Jouvenet, Eustache Le Sueur, Rigaud, Prud'hon或法蘭德斯巴洛克(Baroque Flamand )的畫家Jacob van Oost(1637-1713 )的《米蘭瘟疫》(La Peste de Milan ),以及歐洲巴洛克繪畫的代表畫家,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 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此外臨摹范戴克爵士(Antoon van Dyck;1599—1641)的作品,這位比利時法蘭德斯畫家,是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1649)的首席宮廷畫家,查理一世及皇族許多畫像都由他創作,他的畫像風格輕鬆高貴,影響了英國肖像畫近150年,他還創作了許多聖經故事和神話題材作品,改革了水彩畫和蝕刻版畫技法。Géricault還臨摹了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代表人物魯本斯爵士(Sir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濃厚巴洛克風格的作品,Rubens強調律動、顏色和感官,以反宗教改革的祭壇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 Géricault亦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哲學家和詩人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的影響,他研究男性裸體,米開郎基羅的人物「健美」,女性也描畫健壯的肌肉。米開朗基羅與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和拉斐爾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1520)合稱「文藝復興三傑」。 文藝復興三傑的定義: 文學界,義大利是人文主義文學的發源地。 -義大利中世紀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是義大利語之父。 -義大利人文主義之父 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是學者、詩人、和早期人文主義者,主張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 -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共和國的作家、詩人及人文主義者,以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 《十日談》(Decameron)留名。 藝術界: 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前半期,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達到鼎盛,出現「美術三傑」或「畫壇三傑」,分別是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Géricault畫了許多馬厩中的馬匹,包括拿破崙一世皇帝的馬帖木兒。繪畫工作室的同學皆注意到他厚重、豐富質地的風格,給他起了綽號「魯本斯廚師」(Cuisinier de Rubens),他的第二位老師,法國畫家Pierre-Narcisse, baron Guérin (1774 – 1833) 認為他集三、四個畫家的才能。 1812 年 5 月,拿破崙博物館(musée Napoléon)館長Dominique Vivant, Baron Denon1747—1825) 以不當行為為由驅逐了他。館長是法國藝術家、作家、外交家、作家和考古學家,曾是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和路易十六(1754—1793)的法國外交家。在拿破崙(1769—1821)1798年至1801年的埃及戰役後,被任命為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e Louvre)的第一任館長,現今羅浮宮博物館的Denon 翼和Denon 研究中心以他為名。1802年,Denon的三卷本《在下埃及和上埃及的旅程》(Voyage dans la Basse et la Haute-Égypte : pendant les campagnes du général Bonaparte)對現代埃及學產生重要影響。 官方沙龍展與馬: 隨後,Géricault在蒙馬特大道上租了房子,以五個星期畫了《皇家衛隊騎兵衝鋒》(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之後在官方沙龍展出。這幅畫的色彩深層鮮豔,技藝精湛,特別是英雄和馬的描繪。沙龍展出時掛在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葛羅(Antoine-Jean Gros,1771—1835)的《繆拉肖像》旁,在他同時代人中,他對Gros特別欽佩,曾多次臨摹他的作品。據說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發現Géricault的作品後說:「這是從哪裡來的?我不認識那個鑰匙! 」。Géricault憑藉這幅畫獲得了沙龍金獎,當時 才21 歲。 Géricault聲名大噪後搬到Martyrs街23 號,臨近以專精畫馬的Carle Vernet(1758-1836)的居所。許多畫家和朋友的居所也在附近,包括著名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 Léon Cogniet, Ary Scheffer, Louis-Alexis Jamar, Dedreux-Dorcy等。 兩年後,Géricault繪製了許多軍事場景的作品,展出了《受傷的胸甲騎兵離開火場》(The Wounded Cuirassier, Le Cuirassier blessé quittant le feu)(1814 年,羅浮宮博物館),這幅作品與1812 年的鮮明的對比,描繪一名軍官在遠離戰場的山坡上的場景。他的目光轉向剛離開的殺戮,傳達出沮喪和失敗。另一幅畫展示地面上一名下馬的胸甲騎兵。這兩幅肖像畫極具戲劇性且​​具有紀念意義,1814 年,在巴黎被盟軍佔領時的沙龍展上引起關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0-04
11:13

拿破崙的第一幅官方騎馬肖像畫《波拿巴穿越大聖伯納德山》

《波拿巴穿越大聖伯納德山》是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第一執政(Premier Consul)時的騎馬肖像畫,由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於1800 年至1803 年間創作。 David以拿破崙第二次義大利戰役,跨越西阿爾卑斯山,位於瑞士和義大利邊界,海拔2469米的大聖伯納山口 (Col du Grand-Saint-Bernard)為主題,共畫了五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 受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 1748-1819 )委託,為了見證西班牙與法蘭西共和國合解。1949 年起,典藏在馬爾邁松宮(château de Malmaison),此宮殿曾是拿破崙第一任妻子 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居住的地方。 卡洛斯四世(Carlos IV,Carlos Antonio Pascual Francisco Javier Juan Nepomuceno José Januario Serafin Diego de Borbón y Saxony,1748—1819),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國王,綽號狩獵王。目光短淺、聽信佞臣,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使西班牙遭到巨大危機。 另外三個版本: 第一執政拿破崙為了宣揚威望而委託David創作,是拿破崙的第一批官方騎馬肖像畫。 三幅分別裝飾: -巴黎西部毗鄰塞納河的Saint-Cloud城堡,城堡於1870年普法戰爭中被毀 。1816 年起典藏在德國柏林,現存最大的宮殿(Charlottenbourg) -榮譽軍人院圖書館(hôtel des Invalides),位於法國巴黎第七區的建築群,始建於1670年,由Bourbon 王朝的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下令為接待及治療退伍軍人及抗戰後殘疾軍人的醫院而建造。1861年,拿破崙的陵墓遷葬於榮軍院。1837 年起,典藏在巴黎西南郊外比凡爾賽宮國家博物館( château de Versailles),此宮於1682年,由路易十四開始建造之後,成為法國實際意義上的首都。1837 年起,典藏於凡爾賽宮國家博物館。 -米蘭的南阿爾卑斯共和國宮殿(palais de la République cisalpine),奇薩爾皮納共和國是義大利統一前,中北部的政權,建國於1797年。1934年起,典藏在奧地利維也納的美景宮美術館(Schloss Belvedere),此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曾是歐洲歷史上最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奧地利王朝(Haus Habsburg)的偉大神聖羅馬帝國陸軍元帥,歐洲18世紀前 期最優秀的天才將領(Eugen Franz, Prinz von Savoyen-Carignan,1663—1736)的宮殿,去世後,於1752年被賣給哈布斯堡家族唯一女性統治者,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1780)。二戰期間宮殿曾遭破壞,戰後修復。 -最後一個版本由畫家David一直保存到去世,之後於1979年入藏凡爾賽宮國家博物館,2017年,曾經在羅浮宮阿布達比博物館(Louvre Abou Dabi)展出,此館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薩迪亞特島,於2017年11月8日揭幕,該博物館是阿布達比市與法國政府之間三十年協議,是阿拉伯半島最大的博物館。 這些宣掦拿破崙的騎馬肖像畫,影響了David 的學生 Antoine-Jean Gros( 1771-1835 )及(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 1824 了等藝術家。 五個版的特徵: 五個版本皆為大尺寸(約2.6×2.2公尺)。畫中拿破崙身著總司令制服,頭戴鑲金三角帽,手持 mamelouk )軍刀,披著飛揚的斗篷,他騎著馬,戴著手套的左手緊握著控制馬匹的韁繩。當他轉向觀眾時,以沒有戴手套的右手指向一個方向。背景中,士兵爬上山坡,運來大砲。右下角有三色旗飄揚。前景岩石上刻了BONAPARTE, ANNIBAL KAROLVS MAGNVSIMP的名字。 作品最初由David 命名為《拿破崙經過聖伯納德山的驕馬肖像》(Tableau-portrait équestre de Napoléon passant le mont Saint-Bernard)。不同版本有多個標題,包括:《拿破崙經過聖伯納德山》(Napoléon passant le mont Saint-Bernard, Bonaparte gravissant le Saint-Bernard) 、《波拿巴攀登聖伯納德山》(Bonaparte au Grand Sain,t-Bernard)以及《第一執政官在阿爾廣卑斯山上穿越大聖伯納德山》(Le Premier Consul franchissant les Alpes au col du Grand-Saint-Bernard)。 在Malmaison宮的第一幅作品: 拿破崙身披黃橙色外套,手套有刺繡,背景中手持軍刀的軍官被馬尾遮住。拿破崙面容年輕。作品簽名和日期是L. DAVID AN IX在馬胸前的帶子上。 柏林Charlottenbourg 宮的版本:拿破崙身著朱紅色外套,馬是棗紅色的,韁繩簡單,沒有鼻帶,下腹灰藍色。風景是白雪。畫家署名L.DAVID L’AN IX7。 法國凡爾賽宮的版本: 馬是斑駁的灰色,與天空顏色相協調,下腹部顏色是藍色。手套的刺繡簡單,風景變暗淡,畫家沒有署名。 奧地利美景宮( Palais du Belvédère )的版本: 與凡爾賽宮幾乎一樣。署名J.L.DAVID L.ANNO X。 凡爾賽宮的第二幅與第一個版本相同,馬匹皮毛有花斑,韁繩完整,沒有鼻帶,下腹是紅色。拿破崙身披橙紅色披肩,圍巾是淺藍色。相較於其他版本,拿破崙更真實且蒼老。此幅未註明日期,署名 L.DAVID。 創作的先後順序和主題: David 創作各版本的先後,長久以來不明確,直到 1949 年Malmaison的版本出現後,今日在柏林的版本被認為是拿破崙任第一執政官時的第一幅版本。而為西班牙國王畫的版本是第二幅。1801 年,兩個版本在羅浮宮與展出期間,報紙刊登西班牙國王擁有的為David 所繪副本,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仍然如此推論,儘管David起草的作品清單明確指出第一個版本是為西班牙查理四世國王而畫。查理四世委託David創作第一執政官拿破崙,是希望借此恢復兩國間的邦誼,完成的作品掛在馬德里王宮「大船長」的沙龍。 8 月11 日,西班牙王室大臣Mariano Luis de Urquijo在致駐法國大使Ignacio Muzquiz的信中指示必須知會第一執政拿破崙,西班牙委託David創作了拿破崙的騎馬肖像畫,西班牙大使還向拿破崙宣布西班牙國王贈送了皇家馬厩的16匹馬…。不久之後,拿破崙召見了David,根據第一本傳記,David 最終創作了兩幅騎馬肖像,一幅是為西班牙國王而畫,另一幅則是為宣揚拿破崙而創作,最終以拿破崙面容鎮定在躍起的馬上來陳現。 David於 1800 年 8 月 22 日向大使回信,承諾受西班牙國王委託繪製拿破崙騎馬肖像,並將價格定為 24,000 里弗。1800 年12 月,西班牙政治變革。1801 年 9 月,David告訴新任西班牙大使José Nicolás de Azara,西班牙國王委託的騎馬肖像已完成,是為拿破崙畫的原作複製畫,David並邀請大使參觀了在羅浮宮展出的兩幅畫作。David同時受妥託畫兩幅時,他以拿破崙的為優先,但最終,拿破崙決定依約定,將第一個版本送到西班牙馬德里,而將第二個版本留給自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9-20
11:35

隨拿破崙遠征的畫家格羅斯(Antoine-Jean Gros)的 《波拿巴探望雅法瘟疫病患》

格羅斯(Antoine-Jean Gros)男爵(1771 -1835),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和前浪漫主義畫家。他於1799 年逃離被圍困的義大利的熱納亞(Genova)後返回巴黎,於1801 年創立了繪畫工作室。Gros於1801年為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戰爭的法國朱諾將軍(Jean-Andoche Junot, 1771—1813)畫了在埃及擊敗土耳其軍隊的作品《拿撒勒之戰》(Combat de Nazareth),由於時任督政府執政官的拿破崙嫉妒Junot 將軍,因此拿破崙未於1802 年頒奬給Gros,為了彌補這位傑出的藝術家,拿破崙之後委託Gros 以他遠征埃及巡視雅法(Jaffa)瘟疫收容所為主題創作,當時曾與拿破崙遠征的羅浮宮博物館首位館長德農 (Dominique Vivant Denon),曾指導描繪拿破崙在 1799 年在Jaffa激勵法軍的場景,接近並觸摸感染瘟疫士兵的情景。 Gros於1804年創作了《波拿巴探望雅法瘟疫的病患》(Bonaparte visitant les pestiférés de Jaffa) ,第一幅素描,目前典藏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另一草圖創作於 1802 年,命名為《東方軍團總司令波拿巴在雅法醫院探望並觸摸瘟疫病患》(Bonaparte, général en chef de l’Armée d’Orient, touche une tumeur pestilentielle, en visitant les pestiférés dans l'hôpital de Jaffa)。該草圖目前典藏在巴黎北方40 公里尚蒂伊 (Chantilly)的孔戴博物館(Condé),該館的典藏源自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 1773 -1850)國王之子,奧馬萊公爵(Henri d'Orléans, duc d'Aumale),他於 1897 年,將Chantilly城堡及所有藏品遺贈給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 法國在埃及和敘利亞的征戰: 是1798年至1801年期間,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遠征鄂圖曼帝國(Ottoman)轄下半獨立政權的埃及的埃及的軍事行動,由法國東方遠征軍拿破崙率領的法軍,之後向敘利亞進攻,因此,英國和鄂圖曼帝國聯合進攻法國,此時法國國內督政府(Directoire, 1795-1799) 貪污無能,不政局不穩,且由英國、土耳其、俄羅斯重組的 第二次反法聯盟,以及義大利北部與萊茵河戰線告急,使得拿破崙決定放棄埃及,秘密返回法國。 Jaffa 城的歷史: 1799 年 3 月 3 日至7 日,埃及戰役被法軍圍困的雅弗,是目前位於以色列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有人類居住的文物記錄可追溯到約公元前7500年。公元前1440年的古埃及書信中就有提到,古埃及統治直到約公元前800年。迦南人(Canaan)和非利士人(Philistines)統治後,被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王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前990—前931)征服,成為中轉港,之後亞述帝國(Assyria)於公元前701年入侵。猶太人在今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猶太國後,成為聖地耶路撒冷的海上門戶,希臘、埃及以及腓尼基人皆來此經商,城市因此繁榮。之後,羅馬帝國征服了城市,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的軍隊曾駐紮。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66年至74年間)燒毀了城市,屠殺了8400居民。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後,地中海東岸地區被東羅馬帝國控制。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征服後,成為伊斯蘭教城市。阿拉伯帝國採懷柔政策,對非穆斯林居民只徵收額外賦稅,並沒有屠殺或強迫改變宗教信仰,猶太人和基督徒皆可繼續居住。阿拉伯帝國期間,Jaffa 和耶路撒冷的陸路貿易繁榮,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來自歐洲,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的商人皆在Jaffa貿易。1099年,雅弗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被占領。1515年起,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占領雅弗後統治了400多年。大航海時代開始,Jaffa 貿易港的地位受到衝擊。鄂圖曼帝國侵略歐洲,地中海東部海盜活動猖獗,以及18世紀歐洲工業化,兩次工業革命在西北歐的發展,皆導致地中海地區失去了歐洲的經濟中心地位。 Jaffa 戰役: 3月3日,法軍克勒貝爾(Jean-Baptiste Kléber, 1753 -1800)的先頭部隊抵達雅法城牆前,並在通往聖讓達卡(Saint-Jean-d'Acre )的路上佔據了距離城市兩里的位置,而Bon和 Lannes延伸圍城陣線。城市周圍有高牆,兩側有塔樓,但沒有護城河。防禦Jaffa 的帕夏(Djezzar Pacha, 1720– 1804),是鄂圖曼帝國時代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者,他率領1,200 名精銳砲兵守城抵抗。兩天後,Jaffa城駐軍遭到強烈攻擊,隔日一早,拿破崙派特使要求該城投降,但被斬首掛在城牆頂。 法軍如何在Jaffa 擊敗奧圖曼軍隊? Jaffa市是敘利亞的主要貿易中心之一。港口可庇護艦隊,因此遠征埃及和敘利亞是否能成功,取決於能否攻佔Jaffa ,因此拿破崙勢在必得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城市。 進攻Jaffa的起始: 早上7點,法軍砲兵開火,到了下午 1 點,其中一座塔樓倒塌,下午 3 點,拿破崙檢查戰壕後下令攻擊。法軍由Louis André Bon(1758 - 1799)帥領的一師,在城市北方發現了一條地下通道,因而沿著通道抵達了城中心,由Jean Lannes(1769—1809)帥領的一師則佔領了方塔。法軍入城後與無力抵抗的守軍展開肉搏戰,挨家挨戶追擊。 攻佔Jaffa 的法軍: 由於入城前拿破崙指派的特使被斬首示眾,因而激起法國士兵入城後的報復,連續兩天兩夜展屠殺、掠奪、強暴。為了平定秩序和結束屠殺,拿破崙派了養子(Eugène Rose de Beauharnais, 1781 -1824)和副官François Croizier 派駐Jaffa。 3,000 名戰俘: 大批撤退到建築中的奧圖曼軍隊向法軍投降後,兩名法國軍官承諾保住他們性命,但當拿破崙看到約 3,000 名戰俘時驚呼:「要我對這麼多戰俘做什麼?我有食物給他們嗎?有建築可容納他們嗎?… » 3 月 10 日,雖然法軍曾承諾守軍投降後會被饒恕,但 3,000 名戰俘最終皆被處決。之後拿破崙為暴行辯護:「這些戰俘需要許多士兵押囚,如此會減弱法軍的兵力。如果釋放亦不合理,因為如此會擴大駐軍Djezzar Pacha的軍力。」3月19日,法軍逼近 Saint-Jean-d'Acre,圍攻一個月後不成而撤軍。由於Jaffa衛生條件不佳,瘟疫的流行使人口以及法軍大量死亡。 歷史真相: 拿破崙的將軍們在報告埃及戰役時,並未提及拿破崙曾在Jaffa醫院探望瘟疫患者時觸摸了病患。軍醫Desgenettes男爵(1762 -1837)曾表示拿破崙有幫忙扶著病患。報告中也未描述檢疫站(lazaretto),lazaretto是對出海者的檢疫站,可能是在永久停泊的船隻、一座孤島或陸上建築。一些檢疫站也會透過熏蒸消毒郵件。1423年,威尼斯在舊檢疫站島(Lazzaretto Vecchio, Santa Maria di Nazareth)建立了歐洲第一所檢疫站,之後在歐洲推廣,延續至1936年。 Gros 創作的作品與現在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於1784 年由Gros 的老師,新古典主義奠基者大衛 (Jacques Louis David) 所創作的《霍拉蒂家族的誓言》(Oath of the Horatii) 類似,構圖中有三個拱廊,左邊有三個兒子正在宣誓,中間舉起劍的是父親,右邊的婦女和孩童充滿悲情。 場景分析: Gros 創作的場景,是由清真寺改為收容病患的隔離場。庭院和尖塔有東方圖案裝飾,背景有城牆,塔樓已被破壞,遠方有法國國旗在大火的煙霧中飄揚。右邊是大海和港口。 建築左邊有阿拉伯建築的馬蹄形拱門,身著東方風格服裝的男子由提著籃子的僕人協助分發麵包,他們身後,有兩個身穿制服的黑人抬著上面有屍體的擔架。前面坐著的男子陷入沉思,使人憶起義大利文藝復興雕塑和繪畫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於1534年至1541年間為梵帝岡西斯汀小堂(Cappella Sistina)繪製的巨型祭壇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gement)中被詛咒的人。 構圖分為光明和陰暗兩個場景:光亮象徵希望和復活,黑暗象徵絕望和死亡。在右側兩個拱廊的尖拱下,拿破崙觸摸著一名病患,跟隨他身邊的是一位將軍和陸軍首席醫生。畫面中央面對拿破崙的是一位裸體的瘟疫病患,他的身軀有如古代雕塑,Gros 以學院派的技術,細心描繪了肌肉,呈現了理想化的美感。第二組在黑暗中的人物充滿悲情。左邊將軍身後的阿拉伯人和受苦的士兵們象徵絕望,畫面中的人物越往右越絕望,直到死亡。此外,右邊有蒙眼睛的病患,法軍於1798 年 7 月抵達埃及後,許多法軍因沙子、灰塵和陽光,而患有嚴重的眼疾。 當時如何對抗瘟疫? 從病患身上取出膿液後,注入未患病者的血液中。此錯誤的疫苗接種方式備受爭議,因為注射疫苗後的300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死亡。在Jenner的疫苗於1800年引進法國前,法國的埃及遠征隊還不知新疫苗的療效。 拿破崙委託Gros創作的原因: 1799年4月23日,圍攻聖讓達卡(Saint-Jean d’Arc)期間,拿破崙曾建議遠征軍隊的首席軍醫,給病患服用鴉片安樂死,但被軍醫拒絕。1799 年,拿破崙的13,000 名士兵,有1,500 多名感染瘟疫。英國軍隊抵達Jaffa 時,聽聞倖存的士兵講述後,與法國交戰的英軍,發起反拿破崙宣傳,之後醜聞傳回法國。Gros因此受拿破崙委託平反形象。 Gros將拿破崙置於中心位置,以光線和色彩來凸顯他的重要性。拿破崙的站姿讓人想起拿破崙曾從義大利Belvédère城帶回阿波羅 (Apollon) 雕像。阿波羅神為人類制定法律,他是引發和阻止瘟疫的神。Gros透過阿波羅凸顯拿破崙的神格,此外,以病患的東方服飾和法國將軍制服的對比,凸顯軍隊領袖。 拿破崙委託Gros創作,旨在恢復自身形象。因為英國媒體曾經報道拿破崙曾經下令對法軍中的瘟疫病患實施安樂死,同時也是為了讓人們遺忘他探訪瘟疫病患前一天,在圍城期間屠殺了3000 名戰俘的負面形象。Gros透過這幅畫傳達拿破崙是一位關注瘟疫病患的領導者,拿破崙觸摸病患,則表示他充滿同情心,不會無情地犧牲法軍病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9-04
17:25

隨拿破崙遠征的新古典主義畫家格羅斯(Antoine-Jean Gros)

安托萬-讓·格羅斯,格羅斯(Antoine-Jean Gros)男爵(1771 -1835),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和前浪漫主義畫家。他出生於巴黎,母親Pierrette Madeleine Cécile Durand(1745-1831)是粉彩畫家,父親Jean Antoine Gros是細密畫家和繪畫收藏家,6歲時父母親就教他繪畫。1785 年底,Gros 進入新古典主義奠基畫家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的工作室,同時也就讀Mazarin學院。此學院亦稱四國學院(collège des Quatre-Nations),前身是巴黎大學的一所學院,如今是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的總部。1661 年,紅衣主教馬扎林(Jules Raymond Mazarin, 1602-1661)去世,遺囑中將收藏作品遺贈給新建的馬扎林圖書館。他的部份財產為四個國家的60 名紳士,建造免費教育學院。60名學員是繼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Westphalia)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條約》(Pyrénées)簽訂後選出,包括: * 20名阿圖瓦(Artois)、佛蘭德斯(Flandres)、埃諾(Hainaut )和盧森堡(Luxembourg )的學生; *25名阿爾薩斯(Alsace)和其他來自日耳曼領土的學生; * 15名Pignerol和教皇國學生; * 10名Roussillon、Conflent 和 Cerdagne學生。 《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終結了歐洲宗教戰爭,於1648年5月至10月間,在德國的西發里亞地區的奧斯納貝克市(Osnabrück) 和明斯特(Münster)市簽定系列條約後,結束了歐洲近八百萬人喪生的動盪時期。 Gros前往義大利: Gros父親的財產,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時遭到破壞,父親去世後,Gros只能自食其力,從此全心投入繪畫,他參加了1792年的羅馬大獎競賽(Prix de Rome),但並未獲獎。羅馬大獎源於舊制度的王家學院,從法國大革命和帝國時期起,在競賽中獲奬的年輕藝術家,由王家藝術學院支付獎學金,赴義大利創作和培訓。 1792年,Gros受國民公會(Convention)成員委託畫肖像畫,但1793年,因受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動盪的影響,Gros離開法國,前往義大利熱那亞(Genova)創作細密畫和肖像畫,從佛羅倫斯(Florence)返回熱那亞後,遇見了拿破崙的第一任妻子約瑟芬(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 1763-1814),跟隨她到米蘭(Milano) ,受到拿破崙的熱情接待。約瑟芬於1763 年出生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法國海外省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的特魯瓦西萊(Trois-Îlets )。Josephine 於1804年至1809年間,是拿破崙一世第一帝國時的法國皇后,並於1805年至1809年擔任義大利女王。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或簡稱拿破崙義大利,是義大利統一前,1805年到1814年期間,由拿破崙扶植的王國,包括今日義大利的北、中和東部地區。首都位於米蘭。Josephine於1814 年逝世馬爾邁松城堡(Malmaison),1800年至1802年期間,此城堡和位於巴黎的杜伊勒里宮(Tuileries),皆屬法國政府,現在轉型成博物館。 Gros隨拿破崙遠征: 1796 年 11 月 15 日,Gros隨法國軍隊總司令拿破崙軍隊抵達了義大利,現今威尼斯大區的阿爾科爾鎮(Arcole)附近。Arcole橋之戰是拿破崙的第一次義大利戰役,介於1796 年 11 月 15 日至 17 日,此戰役拿破崙指揮了19,000 名法國義大利軍隊,與Josef Alvinczy von Borberek (1735 -1810)將軍指揮的 24,000 名奧地利軍隊交戰。 Arcole鎮因Arcole橋戰役而聞名,拿破崙在Arcole橋插上了義大利軍團的旗幟,成為英勇的事蹟。拿破崙因而在米蘭委託Gros 創作紀念在Arcole橋戰役的作品《阿爾科爾橋上的波拿巴》(Bonaparte au pont d’Arcole ),作品完成後,拿破崙很滿意,之後任命Gros為視察督察,此身份需跟隨軍隊遠征。1797年2月19日,法國和義大利簽署《托倫蒂諾條約》(Tolentino)後,為了一批從義大利運回法國的藝術戰利品,成立了評鑑委員會 ,Josephine 推薦Gros為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此委員會成立的宗旨是遴選戰利品文物,以豐富羅浮宮博物館的典藏。 Gros 描繪的Arcole橋戰役: Gros曾描繪Augereau將軍和拿破崙將軍穿越阿爾科爾(Arcole)橋,然而,他們從未越過。1796年11月15日,Augereau將軍在Arcole橋前被猛烈戰火攔截。這次失敗迫使波拿巴從第99旅一個營的旗手手中奪過旗幟,步行前往橋中央,將旗桿插在木甲板上。但當他回頭的時候,大部分的擲彈兵都未跟進,他臉上因此露出責備和擔憂的表情。拿破崙和他的少數士兵撤退後,Augereau將軍則被擊倒掉進沼澤,之後才由士兵們將他拉出。 Gros 如何呈現拿破崙將軍? 拿破崙回首,呈現他在部隊孤獨英雄的形象,上半身像向前頃,似希臘神話的繆斯女神克利奧(Kleopátra)的古代形象。Gros的草圖很快就完成,但最終版本到 1801 年的官方沙龍才展出,之後印成版畫,分給軍隊和民間作為宣傳,以讚揚拿破崙的軍事天才和敏銳的政治觀點、以及他共和主義,樸素和非凡的勇氣。 Gros所描繪的拿破崙,左手握著義大利軍團的旗桿,身著深藍色共和國將軍制服,紅領子有金色刺繡,戴著黑色圍巾,露出襯衫的白色領子,腰上繫著帶有金色流蘇的雙色巾,帶有方扣的腰帶上有軍刀的刀鞘,上刻著「波拿巴、軍隊、義大利」,右手拿著長手套,左側有房舍,天空充滿煙霧,深色的河邊地面,有冒煙的砲彈。 此件作品經波拿巴批准的素描,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另有其他版本典藏在瑞士Arenenberg宮的拿破崙三世博物館,以及俄羅斯聖彼得堡(Saint-Pétersbourg)的冬宮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Gros 返回巴黎的生涯: 1799 年,Gros逃離被圍困的義大利的熱納亞,返回巴黎,並於1801 年在Capucins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Gros於1801年畫了 《拿撒勒之戰》(Combat de Nazareth),此畫描繪朱諾將軍(Jean-Andoche Junot, 1771—1813)在埃及戰役中擊敗土耳其軍隊的情景。這位活躍於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的法國將領是拿破崙嫉妒的對象,因此,1802 年,拿破崙執政官頒發獎項時,沒有頒發給Gros,之後,拿破崙為了補償Gros,委託他以他在埃及參觀雅法(Jaffa)瘟疫之家的場景為主題,創作了《波拿巴探望雅法瘟疫受害者》(Bonaparte visitant les pestiférés de Jaffa) 。隨後於1806 年受拿破崙委託,創作了典藏在凡爾賽宮的《阿布基爾戰役》(La Bataille d'Aboukir),1808 年再受委託,創作了《拿破崙在埃勞戰場》(Napoléon sur le champ de bataille d'Eylau)。 1808 年,Gros 在官方沙龍展示了《拿破崙在埃勞戰場上》,並獲得了拿破崙的授勳。 1810年,目前典藏在凡爾賽宮《馬德里和拿破崙在金字塔》(Madrid et Napoléon aux pyramides)未受好評,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François Ier de France et Charles Quint)於1812年極獲好評。1811年,Gros被委託裝飾巴黎的先賢祠(Panthéon)。此祠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興建,歷經數次變遷後,現在成為法國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先賢祠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早期典範,立面仿照羅馬萬神殿(Pantheon)。1824年,Gros 在晚年完成教堂的裝飾後,由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 Charles-Philippe de France, 1757 -1836)授予男爵頭銜,同時被封為聖米歇爾(ordre de Saint-Michel )騎士。 王政復闢時期(Restauration),他成為學院的成員,並於1816 年11 月5 日被任命為巴黎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e Paris)教授。Gros對新政權過於恭順的態度,使他受到同時代人嘲諷。 Gros 面臨的藝術和生命挑戰: 1814年拿破崙一世遜位 ,政權更換,由波旁王朝(Bourbon)的國王路易十八(Louis XVIII,1755—1824) ,他是法國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1793年被送上斷頭台的國王路易十六(1754—1793)的弟弟。王政復辟(Restauration)時期直到1830年7月29日爆發的法國七月革命。 1830年的七月革命(Révolution de Juillet): 是1830年歐洲革命浪潮的序曲,導致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國王查理十世被推翻和退位,立憲派人士選出奧爾良王朝(Maison d'Orléans)的路易·腓力(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成立七月王朝,革命過程僅持續三日,稱為「榮耀三日」(Trois Glorieuses)。 政權交替後,Gros 的老師,新古典主義藝術奠基者大衛(Jacques-Louis David)離開了巴黎,流亡至比利時的布魯塞爾(Bruxelles),之後Gros 免為其難,於1816 年接管了老師的工作室。此時,在法國,藝術風格已漸漸從新古典主義轉向浪漫主義。1820 年代開始,浪漫主義繪畫成為趨勢。Gros為羅浮宮的埃及廳天花板的創作,印證了Gros在老師David的影響下,回歸更正統的新古典主義。 他的老師David 曾責備他尚未創作傑出的神話作品。因此1825 年,Gros依老師David 的期許,以神話為主題參加官方沙龍展,但由於此流派已不再受青睞,評論很冷淡。1835 年,Gros 以《赫拉克勒斯和狄俄墨得斯》(Hercule et Diomède)參加沙龍展被批評後,他未再參加官方沙龍展,此作品也成為他繪畫生涯的最後一幅畫。 此時的Gros ,感到自己被學生背棄,再加上個人困境,1835 年 6 月 25 日,他在Mendon附近的塞納(Seine)可畔投河自殺,留在帽子裡的遺言寫道,「厭倦了生活,無法再忍受被背叛,決定擺脫一切 」。男爵畫家被埋葬在巴黎的Père-Lachaise 公墓,1835 年 11 月 23 日及隨後幾天,他工作室的資金和收藏品,在巴黎的屍檢拍賣散失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8-20
15:54

拿破崙第二任皇后Marie-Louise 的攝政

1812 年 5 月,拿破崙攻打俄國,Marie-Louise 跟隨到德國東部的Dresde 與父親和繼母團聚。拿破崙征戰期間,Marie-Louise於 6到7月間返回奧地利娘家。遠征期間,拿破崙的部將Claude-François de Malet(1754 -1812)曾於十月發動政變,但未成功。10 月 19 日,拿破崙遠征俄國陷入膠著,此時Marie-Louise 擔心如果拿破崙陣亡,她必需以兒子之名攝政,好在兩個月後,拿破崙安返法國。 1813 年,普魯士、俄羅斯和英國參戰,拿破崙希望Marie-Louise 能干預維也納宮廷。2 月5 日,在未獲教宗庇護七世 (Pie VII, 1742-1823)的支持下,Marie-Louise在3 月30 日被拿破崙任命為帝國攝政。4月15日,拿破崙征戰德國時,Marie-Louise開始攝政,但決定權仍在拿破崙,並由親信們執行( 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 Charles-François Lebrun, Joseph Bonaparte, 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 Anne Jean Marie René Savary。) Marie-Louise遵照拿破崙的要求,繼續向父皇尋求戰爭援助,但未成功。此時的奧地利保持中立,傾向在交戰國間和平談判。1813 年 8 月奧地利參戰,加入了同盟國之後,Marie-Louise 支持丈夫,反對父親。 Marie-Louise第二攝政和拿破崙帝國的崩潰: 1814年起,由於拿破崙增稅和1813年11月招募了30萬名士兵,使許多法國人不再讚揚皇帝。絕望的Marie-Louise吐露:「無論我到哪,都帶來厄運。我接觸過的每個人都多少都受到影響,從小到大我的一生都在逃」。 1814年 1月23日,Marie-Louise 第二次攝政,兩天後,拿破崙含淚告別妻兒,從此未能再團聚。拿破崙請Marie-Louise再致函岳父請求支持,但未成功。 2月8日,拿破崙寫信給中將弟弟Joseph,提到如果他亡故,皇后和王儲應該遷往法國中北部的Rambouillet市:「我寧願給兒子割喉,也不願看到他以奧地利王子在維也納長大」。Marie-Louise則寫給丈夫:「現在我只想和平,遠離你,我感到如此無能為力和悲傷,我所有的願望僅限於此」。 3月20日至21日,拿破崙在阿爾西戰役(Arcis-sur-Aube)被奥地利軍隊擊敗。盟軍的18 萬大車攻往巴黎。3月28日,戰爭部長提議皇后和王儲撤離巴黎,但有大臣認為攝政皇后坐鎭巴黎。些時,拿破崙的弟弟Joseph 宣讀了拿破崙3月16日信中的指令:「如果無法保衛城市,妻兒必須離開首都前往法國中部的Loire 河域」。 1814 年 3 月 30日,巴黎投降了,拿破崙帝國的領士縮回到原共和國時的邊界。4月2日,皇帝和皇后結婚四周年紀念日的隔日,巴黎元老院以拿破崙「違反誓言,違反制度徵兵和徵稅,侵犯了人民權利」罷免了拿破崙皇帝。在拿破倫授意下,Marie-Louise寫信給父皇尋求仳護:「事態對我們來說是如此悲傷和可怕,我和兒子向您們尋求庇護。親愛的父親,我把我們的救恩託付給您」。 4月6日,拿破崙無條件退位,兒子拿破崙二世失去了繼承權,皇后則失去了攝政權。隔天,拿破崙寫信給皇后:「再見,我親愛的Louise,我為你感到難過。寫信給妳父親,請他把Toscana給妳我只想要Elbe 島」。 最初皇后原決定去楓丹白露宮(Fontainebleau)與拿破崙會合,她在法國中部Blois寫給丈夫,詢問應會合或返回奧地利?然而,拿破崙未回應。此時,沙皇的副官和法國臨時政府代表來到Blois,沒收了皇后的貴重物品和國家財產,此時,她害怕會像路易十六(1754-1793)的皇后Marie-Antoinette (1755-1793)被處決。 4月11日,拿破崙告訴皇后,盟軍決定將他流放到地中海的Elbe島,皇后和兒子則被遣往義大利北方的Parma公國。4月12日,皇后赴Parma 公國前,將部分資金交給拿破崙派來的財務主管。最後,她沒有隨她丈夫流亡。 1814 年 4 月 23 日,皇后啟程返回奧地利。5月2日越過萊茵河,離開了法國。她在日記寫道:「我祝福貧窮的法國一切順利。享受長久以來需要的和平…」。旅程中她發燒,返回奧地利後才漸康復,此時她仍期望維也納和Parma公國能支持她能與丈夫在Elbe島短暫相聚。 Marie-Louise 返回維也納後受到熱烈歡迎,最初,她仍心繫丈夫,希望能赴Elbe島重聚,她寫給丈夫:「我安慰自己,你會想起我嗎?我不想你忘了我,我痛苦地、更溫柔地愛著你,整天因見不到你而絕望」。1814 年 6 月,父皇安排她到溫泉小鎮Aix-les-Bains度假,特別安排了親信,將軍Adam Albert de Neipperg(1775 – 1829)陪同。de Neipperg將軍理解他的任務,行前自信的說:「6週後我將成為她最好的朋友,6個月後我將成為她的愛人」。期間,拿破崙持續寫信給Marie-Louise,希望妻兒能在九月在Elbe 島重聚。然而,9 月 25 日至 26 日,Marie-Louise在回程經過瑞士時,與de Neipperg將軍成為戀人。之後她寫信給法國宮廷的de Montebello夫人:「我在Aix-Les-bains 的最後幾天,皇帝給我寄了許多信,鼓勵我和他會合,我暫時不會去,也永遠不會去Elbe島」。為此她受到法國人民的嚴厲譴責。 拿破崙之死與Marie-Louise的第二次婚姻: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大西洋的Saint-Hélène 島去世,Marie-Louise未被告知,兩個月後,7 月 19 日,皇后才透過《皮埃蒙特公報》得知。她致函友人:「…我承認,我非常激動,即使我未曾對他有強烈感情,我不能忘記他是我兒子的父親,他並沒有像我想像的虐待我,他總是對我體貼,這個政治婚姻使我非常困擾…我希望他能幸福很多年,只要他離我們很遠…」。 幾天後,7 月 24 日,Marie-Louise 寫信給10 歲的兒子告知拿破崙的死訊:「我相信你會深深感受到這痛苦,就像我所感受的,如果你忘記了他在你童年時對你的善良,就是忘恩負義,我確信你會模仿他的美德。」。 Marie-Louise成為寡婦後與de Neipperg將軍於1821 年結婚,當拿破崙十幾歲的兒子,得知得知母親再婚,並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後,曾暫停通信。婚後8年,Neipperg將軍於1829 年因心臟病去世。 拿破崙兒子的過世和Marie-Louise 的第三次婚姻: 拿破崙兒子(Napoléon 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 1811 -1832 ),de Reichstadt公爵接受哈布斯堡王朝(Haus Habsburg)的教育規範,1828 年成為軍官,身高190 公分的公爵不幸於20歲時罹患肺結核去世。 1832 年 6 月初他病情惡化時,在Parma公國的母親未被告知,待病情加重時,母親才於6月探視,一個月後,於7 月 22 日去世。 Marie-Louise 的第二任丈夫死後五年,她於1834 年與Bombelles 成婚,此婚姻非出於愛情,而是為了國家第一夫婿頭銜。1835 年,Marie-Louise 的父皇去,她寫信給友人:「我失去了在我一生中最困難時,成為父親、朋友和顧問的人」。 最後的歲月與死亡: 1839 年,她的餘生有愛和尊重她的丈夫和孩子陪伴。她統治Parma 公國30年期間受到愛戴,被稱為「善良的公爵夫人」。她關心婦女,創辦產科臨終關懷醫院和實用技術產科學校,同時制定了對抗1817 年斑疹傷寒流行病的法規。 1847 年 12 月 9 日,在劇烈胸痛和寒顫發燒的情況下主持了會議,離席前以義大利語說:「再見,我的朋友們」,12月12日,56歲生日時,她的病情惡化,群眾聚集在宮殿前祈福,臨終前為她塗油和舉行了最後聖禮,並宣讀遺囑,她的丈夫、女兒和女婿皆隨側。1847年12月17日,Marie-Louise 平靜地在睡夢中去世,死因是胸膜炎-類風濕,公爵夫人最後被安葬在維也納嘉布遣會教堂,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墓穴。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8-06
13:25

拿破崙與第二任皇后奧地利女大公Marie-Louise 的緣起緣滅

1810 年 3 月 11 日,根據舊制度傳統,由代理人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église des Augustins )為拿破崙皇帝和奧地利女大公Marie Louise 舉行了代理婚禮。拿破崙的證人是他的前敵人奧地利的查理大公(archiduc Charles, 1771 -1847),他是新娘的叔叔,也是奧地利的前指揮官,曾在Essling與拿破崙對抗,但在Wagram被擊敗。維也納大主教授予了婚禮祝福,並為12枚結婚戒指祈福,因為不知拿破崙手指的圍長。 Marie-Louise 於 3 月 13 日離開維也納。 「授予新娘」的盛大儀式定於 3 月 16 日在德、奧邊界的Braunau附近舉行。拿破崙希望儀式遵循40年前迎接Marie-Antoinette 的禮節。年輕的奧地利新娘穿過了三個臨時的小木屋:在第一個奧地利房間,脫去在奧地利穿著的服裝;在第二個中立房間,由拿破崙的小妹,那不勒斯王后(Naples Caroline Bonaparte, 1782 -1839)迎接,換成法國宮廷帶來的服飾;第三間法國房間,進入法國的盟友Bayern,成為真正的法國人。 新娘抵達巴黎前,途經法國東北部的Strasbourg 和Nancy時,先舉行招親會。與拿破崙的會合,原來計劃於3 月 28 日在 巴黎北方的Soissons ,但拿破崙迫不及待,先前往巴黎北方的Compiègne,直接在馬車迎接。Marie-Louise於3月27日晚上9點30分抵達,拿破崙打破慣例,先行詢問Nante 主教,在維也納的代理婚姻,是否已經賦予了丈夫對妻子的權利?得到正面回應後,在巴黎舉行婚禮儀式前,拿破崙先行詢問新娘意願,並請妹妹Caroline 提點新娘後,和Marie-Louise圓了房。拿破崙後來流亡地中海的Elbe 島時曾回憶:「我走向她,她笑著走過去。她笑了一整晚」。隔天早上,他沾沾自喜地告訴副官:「親愛的,娶個奧地利人吧,她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甜蜜、善良、天真、像玫瑰一樣新鮮! 」 正式婚禮: 1810 年 4 月 1 日,在宮廷和皇室成員的見證下,在巴黎的聖克盧城堡(Saint-Cloud,1870年普法戰爭中被毀)的大長廊,舉行了民事聯姻慶典。拿破崙原想在凡爾賽宮舉行,但最後選擇了有象徵意義的Saint-Cloud 城堡,因為他曾於 1799 年在此發動政變,成為共和國第一執政官( Premier Consul ),並於5年後在登基稱帝。 1810 年 4 月 2 日,巴黎在凱旋門模型下,隆重歡迎新皇后,40歲的拿破崙,身著帝國服裝,與18歲的奧地利的女大公,由他的的叔叔,紅衣主教Joseph Fesch(1763 -1839)主持,在羅浮宮的方型廳(Salon carré)舉行了結婚典禮。建築師Pierre Fontaine為儀設計了禮拜堂。 拿破崙大婚時,正逢紅衣主教團的第一次分裂,為此只有16名紅衣主教出席婚禮,另有13位缺席。拿破崙曾於1809 年被教宗庇護七世(Pie VII )逐出教會,在沒有批准他與約瑟芬(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 1763-1814)離婚前,拿破崙再娶奧地利女大公,被天主教會認為是「重婚者」(bigame)。為此,拿破崙對紅衣主教們的抵制深感不滿,下令各省警察監視這些頑抗的紅衣主教。拿破崙的姊妹和嫂嫂也拒絕接受這位「奧地利人」。 此時的新皇后,未意識到此婚姻的負面敵意,例如:Bonaparte主義者喜歡第一位皇后Josephine;共和主義者厭惡新皇后,因為她是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斬首的路易十六的王后Marie-Antoinette 的姪女;君主主義者無法認同此婚姻所賦予皇室的正當性。 婚禮所費不貲,盛大而驚艷。例如特別為獨奏、管弦樂、奧地利和法國合唱團創作的22 個樂章的婚禮音樂(Cantate de mariage);煙火照亮了巴黎夜空,王后大道和香榭麗舍大道有12個自助餐席,以及24小時噴湧的噴泉。新婚夫婦在比利時和荷蘭省度了三個星期的蜜月,新皇后抵達前奧地利的領土,受到熱烈歡迎。 新皇後與拿破崙共同生活的四年(1810-1814): 拿破崙很快就愛上Marie-Louise,欣賞她高貴的家庭美德。她是皇帝的理想妻子,她從小就被教導要服從,她虔誠、深情,不干涉政治事務。他們彼此非正式的交談常令朝臣驚訝,例如互稱呼“Nana”或“Popo”。婚後,促成此政治聯姻的奧地利Metternich伯爵,曾試圖使皇后掌控有利於奥地利的政策,但被她拒絕。雖然受皇帝龐愛,然而對法國人民,她仍只是一位新的「奧地利人」。她在給父親的信,寫到她很高興,但有時會痛苦。詩人Lamartine描述她如「一尊北方憂鬱的雕像,被遺棄在法國營地武裝衝突中」。 路易十六的王后Marie-Antoinette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居住在羅浮宮旁的杜樂麗宮(Tuileries),她曾住過的四個房間,成為新皇后的寢宮。拿破崙在回憶錄提到:「她總是害怕成為殺害她姑姑的法國人之一」。新皇后不喜歡宮廷的氣氛以及貴族圈。她在日記寫道:「我不喜歡他們在我面前恭維我,尤其是當他們的讚美不真實時,例如他們說我很漂亮」。 朝臣們很快就鄙視新皇后,她個性害羞,不如前任皇后Josephine 具魅力和冷漠,她喜歡私生活,她在維也納宮廷學到了正直和溫順的態度,滿足扮演丈夫第一夫人的角色。年輕的皇后很快就與拿破崙科西嘉波拿巴(corse des Bonaparte)家族不睦,在此她之前,波拿巴家族也曾仇視前任皇后。拿破崙的母親Maria Letizia Ramolin(1750-1836)輕視缺乏經驗的年輕媳婦,她的父親是熱那亞共和國軍隊步兵與騎士團團長,她是是七位君主的母親,也是拿破崙三世的祖母。拿破崙的妹妹們亦常嘲笑新皇後,只有一位荷蘭女王親和。 拿破崙前後任皇后不同,他曾如此比較她們:「皇后Josephine的一切是藝術和優雅,總是多少遠離真相」,「另一個皇后Marie-Louise 純真,從不偏離事實」。另一差異在於禮服和珠寶的支出:Josephine 的支出甚至超過以奢侈聞名的Marie-Antoinette ,例如在1804年至1806年間,花費了660多萬法郎,而Marie-Louise 低於她的 50 萬法郎。 (Marie-Louise 的私生活: 拿破崙很讚賞Marie-Louise 在維也納的生活形態。她喜歡繪畫、刺繡、縫紉,歌唱,演奏豎琴、管鍵琴和鋼琴等樂器,她喜歡閱讀。她重視飲食,也很貪吃,運動方面,喜歡打桌球、在巴黎Élysée 宮的花園散步、 Saint-Cloud宮騎馬,她不好狩獵,只會坐著馬車跟隨。在凡爾賽宮,她喜歡小特里亞農宮( Petit Trianon),因為與家鄉的拉克森堡(Laxenbourg)相似。她在虔誠的宗教氛圍中成長,因此會參加周日和各宗教節日的彌撒。) 繼承人的誕生: 1810 年 ,在巴黎北方的Compiègne與拿破崙度過初夜三個月後,她寫信告知父親有了身孕。新生兒的頭銜如是男孩,是羅馬國王(roi de Rome);如是女孩為威尼斯公主。分娩長達12個小時,帝國禮儀禁止助產士在場,由官方接生醫生Antoine Dubois 主持,最初皇帝御醫Jean-Nicolas Corvisart沒有參與。羊膜囊破裂後,孩子和母親生命受到威脅,Dubois 醫師問拿破崙該先救誰?拿破崙:「來吧!不要失去理智:拯救母親,只想母親……」。由於孩子從腳出生,因此Dubois醫生使用鑷子將孩子取岀。1811 年 3 月 20 日上午 9 點 15 分,期待已久的繼承人終於誕生,但沒有任何生命跡象。此時Corvisart 醫生抵達,發現嬰兒在地板上,他擦嬰兒七分鐘後,奇蹟式的破啼。此次難產後,醫生因此建議皇后勿再懷孕,需在宮中休養,因此新生兒則被託付給家庭教師de Montesquiou夫人,她的地位僅次於王后宮廷總管的第一榮譽夫人(La Première dame d'honneur)。 1811年6月9日,王子(Napoléon François Charles Joseph Bonaparte, 1811 -1832)在巴黎聖母院受洗,他的名字是向父親、外祖父、叔叔和外公致敬。他的教父母們是Toscane 公爵(Ferdinand III) , Maria Letizia Ramolino, Joseph Bonaparte 和Hortense de Beauharnais。小王子由 Sophie Vilain XIIII 女公爵抱在洗禮池。 拿破崙已計劃好如何培養和教育小王子,而皇后無法直接照顧,她曾向侍女吐露:「我的兒子從我身邊被偷走了,我非常愛孩子,我非常希望能夠搖搖他,讓他親自見皇帝……我確信在奧地利,我會被允許每天與我的兒子一起度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23
14:47

拿破崙與第二任皇後一奧地利的女大公Marie-Louise

拿破崙的第二任皇後,奧地利的女大公Marie-Louise(Marie-Louise Léopoldine Françoise Thérèse Josèphe Lucie de Habsbourg-Lorraine ),於1791年出生於維也納,1847年在義大利Parma過世。她的名字源自祖母西班牙女王(Marie-Louise d'Espagne),依傳統,孩子在受洗時會以祖母的名字命名,但私下被稱為Louise 。1810年到1814年的4年間,曾是法國第一帝國,拿破崙一世的第二任皇后,之後成為義大利北方Parme, Plaisance 和Guastalla公爵夫人,直到1847年。 Marie-Louise是奧地利皇帝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d, 1768-1835)的長女,1809 年Wagram 戰役失敗後,法國與奧地利簽署了美泉宮條約(Schönbrunn)。她於隔年,1810 年,嫁給法國皇帝兼義大利國王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 1769 -1821) 。身為戰敗國的長公主,她很不情願地嫁到法國,入住了杜伊勒里(Tuileries)宮廷。法國人民也不喜歡她,因為20年前,法國大革命後,曾經斬首了路易十六的皇后,奧地利女大公Marie Antoinette。 當拿破崙被第六次反法同盟敗北後,Marie-Louise末陪同流亡到地中海的Elbe島,而是帶著獨子回到維也納宮廷。百日王朝末期,拿破崙在比利時南部滑鐵盧(Waterloo)戰敗,法國人民批評皇在法國戰敗時拋棄拿破崙。她曾在動盪時期代理執政,她開明的社會政策,後來有贏得「好公爵夫人」評語。 Marie-Louise的童年: 她1791 年出生在維也納的霍夫堡(Hofburg)皇宮,是世襲的弗朗索瓦大公和他的第二任妻子Marie-Thérèse de Bourbon-Naples(1772 -1807)的長女,也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Marie-Antoinette(1755 -1793)的孫姪女。法蘭西的Bourbon王國,自 1756 年起與奧地利結盟,當時面臨建立君主立憲制的革命浪潮的動盪時代,1792 年,Marie-Louise的祖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 Léopold II du Saint-Empire, 1747 -1792)去世,由24歲的父親繼承王位。 4 月 20 日,法國向盟友「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國王」(roi de Bohême et de Hongrie)宣戰,當時Marie-Louise的父親尚未在法蘭克福加冕為皇帝。 在法國,8月10日國王路易十六和家人被監禁; 9月22日,法蘭西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於1793 年1 月21 日被處決。 雖然她的母親Marie-Thérèse皇后不太關愛孩子們,Marie-Louise年輕時,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 Hofburg)、美泉宮(Schönbrunn)和拉克森堡夏宮(Laxenburg)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她有11個兄弟姐妹,父親神聖羅帝國皇帝很疼愛她。她常和父親漫步在維也納街上,和僕人的孩子們玩耍,遵循天主教的戒律和當時公主的古典教育。她學習法語、雙親的母語義大利語(父親出生在Florence ,母后在Naple),德語比較平庸。此外,還學習奧地利王室和歐洲主要王朝的文學、數學、地理和歷史的通識知識。Marie-Louise喜歡園藝、烹飪、刺繡和音樂,最喜歡鋼琴。 法國和奧地利的關係: 奧地利對法國的拿破崙發動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敗北後,雙方於1796年,在義大利簽訂了坎波福米奧條約(Treaty of Campo Formio)。Marie-Louise從小生活安毅,此變遷使4歲的公主對法國指揮官心生仇恨,在她的玩具中,有一個名叫「波拿巴」(Bonaparte)的木頭士兵,她將他視為魔鬼,因而會虐待他。 1804年,當拿破崙綁架並處決昂吉安公爵 (duc d'Enghien, 1777 -1804)的消息傳到維也納時,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想起了Marie-Antoinette 在法國大革命後被送上斷頭台的命運。Enghien公爵是法國波旁王朝(Bourbon)成員,是路易六世(Louis VI Henri Joseph de Bourbon-Condé,1756—1830)最後一代波旁-孔代家族的孔代親王(1818-1830年)。1804年,被拿破崙派兵穿過萊茵河綁架回法國受審,關押於文森城堡,判處死刑後,導致英國和俄羅斯對法國產生不滿和緊戒。 Bourbon 王朝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4-1830)、西班牙(1700-1808、1813-1868、1875-1931、1975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以及義大利若干公國。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當時 12 歲的公主眼中,波拿巴是革命的化身,是想摧毀歐洲教會和君主制的反基督者,他的父親是秩序和正義的捍衛者。弗朗西斯二世因擔心拿破崙會消滅神聖羅馬帝國,因而將奧地利大公國提升為帝國,宣布自己為奧地利皇帝。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拿破崙在烏爾姆(Ulm)戰役重創奧地利軍隊。一個月後,法國皇帝進入維也納定居在美泉宮。 當時13 歲的Marie-Louise和她的兄弟姐妹,被送往匈牙利的Ofen城,她寫信給母親的信中提到:「命運將偏向父親一邊,這個篡位者將受到羞辱的時刻終於到來。或許上帝會讓他達到這個地步,讓他無法逃脫。」然而,事與願違,拿破崙贏得了Austerlitz戰役(1805)。奧地利戰敗後與法國簽訂了《普雷斯堡和約》(Presbourg ),被剝奪了許多領土,1806年8月,神聖羅馬帝國不復存在,戰敗的奧地利因此被孤立。 1807 年,母后生下第12個孩子,不女嬰腰折後,母親於35 歲去世。39 歲的父親因而於1808 年續璇,與19歲的表妹Maria-Ludovica結婚,繼母的父親曾被法國軍隊驅逐出Modène 公國,流亡維也納。 Marie -Louise與只比她長4歲的繼母感情良好。繼母因身體虛弱,無法生育,將丈夫的孩子視為己出。她曾說如果我沒有在子宮裡懷上Marie -Louise,我不會更愛她,她的性格本質很好」。 1809年,兩個帝國重啟戰爭。奧地利想要廢除Presbourg 和約,然而,拿破崙卻再次佔上風。 5月4日,皇室再次逃離維也納,維也納於5月12日第二次被法國佔領。 此時的Marie-Louise 17 歲,在匈牙利的Ofen寫信給父親:「我們生活在持續的恐懼中,不知道每個新的一天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悲傷。  拿破崙軍隊逼近時,奧地利大公們被迫前往更東邊的Eger避難,繼母負責教育孩子們,煽動他們對拿破崙產生仇恨,孩子們需大聲回答他的問題,例如:「誰是我們幸福的敵人?法國人的皇帝。它是?一個惡棍。他有多少種本性?人性與惡性。拿破崙的出身是誰?罪”」。 1809年,拿破崙贏得Wagram戰役,奧地利投降後恥辱的和法國簽署了美泉宮條約。 維也納代理婚禮: 由於拿破崙的第一任皇后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婚後未能為拿破崙一世生下皇室繼承人,拿破崙因而於1809年和她離婚。在一次企圖暗殺事件後,拿破崙建立了皇朝,尋求再婚,以擁有正統繼承人。拿破崙排除法國女子,兩位首選候選人分別是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Alexandre Ier )的妹妹、14歲的Anna Pavlovna Romanova女大公,以及奧地利皇帝的女兒、17歲的Marie-Louise 女大公。拿破崙對俄羅斯宮廷的冷漠感到不安,採納了Metternich伯爵的推薦。Metternich伯爵擔心巴黎和莫斯科如聯姻,對奧地利利不利,因而說服了皇帝(François II)將女兒Marie-Louis嫁給交敵人拿破崙。 18 歲的Marie-Louise於1810 年寫信給友人:「我知道在維也納,他們希望我嫁給偉大的拿破崙,我希望這不會發生…在這個問題上…我相信我是唯一不對此感到高興的人」。 拿破崙接受了奧地利皇帝的提議,在Wagram戰役勝利後,迫使奧地利議和。這場聯姻旨在緩和法國和奧地利18年戰爭後的關係。拿破崙曾不太優雅的形容此婚約 「我要結婚的是子宮!」。聯姻是透過奧地利駐巴黎大使 Charles Philippe de Schwarzenberg 協商。拿破崙選擇了Marie-Louise 為皇后後,派了代表 Louis-Alexandre Berthier王子、代表他於3 月7 日在維也納正式提親。當Metternich伯爵正式通知Marie-Louise 此婚約時,她向父親抱怨,而父親辯解說聯姻的協議是部長們促成的,他一無所知。雖然Marie-Louise 從小厭惡拿破崙這個「科西嘉食人魔,然而她最終同意「為了國家的幸福而犧牲自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03
13:45

《拿破崙加冕》的主人翁 拿破崙一世的政績和戰績(三)

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 是1803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領導的法蘭西帝國(First French Empire)和其從屬國(Client state)與反法同盟(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間的軍事衝突: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2 -1797)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02)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1806)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半島戰爭(1807-1814) 俄法戰爭(1812)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Waterloo 戰役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02):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時,再次發起反法戰爭。神聖羅馬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同年底,拿破崙返法後,成功發動霧月政變(coup d'état of 18 Brumaire),取得軍政大權的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指揮義大利軍反攻各國,1800年6月14日,拿破崙在Marengo之役大敗奧地利軍,議和後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 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位(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1802年 7月14日,舉行了將蒂雷納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comte de Turenne,1611—1675)和一些民族英雄的遺骨,移至榮軍院(Invalides)的儀式。 蒂雷納子爵是17世紀的法國大元帥(Maréchal général de France)。50年的生涯中取得的軍事成就,被視為跨時代的戰術與機動戰大師,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拿破崙評為:「在我生前或死後的所有將軍中,蒂雷納最偉大。」 1802年,拿破崙為了以表彰對法國做出特殊貢獻的軍人和各界人士,創立了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位,因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傳統的騎士團(order of chivalry)遭到廢除。拿破崙於1799 年至1804年間,擔任第一執政(Consulate)時,就希望建立新的榮銜制度,以強化他的統治合法性,他創設榮譽軍團勳位。榮譽軍團的位階近於法國舊有的聖路易騎士團(Royal and Military Order of Saint Louis)。聖路易勳章是法國的君主勳章騎士團勳章,由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創建於1693,並以聖路易(Louis IX,1214—1270, 路易九世)為名。該勳章嘉獎傑出軍官,是首次授予給非貴族的勳章。法蘭西共和國官方認為聖路易勳章是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的前身。紅色的薰章位階對應了羅馬軍團(Roman legion),分成軍團士兵( Roman legionary)軍官、司令官、軍團步兵隊長與大統領等五階。 拿破崙加冕為法蘭西皇帝: 1804年,為了保障拿破崙的遺產以及國家安定,法國參政院提議拿破崙建立新制度,因為拿破崙第一執政時曾多次險遭刺殺。拿破崙回應制定繼承權就能抑制反革命,因此,1804年5月14日,法國參議院授予拿破崙皇帝頭銜後,建立了拿破崙皇朝( House of Bonaparte),以「皇帝」為稱號。1804年5月18日,元老院(Council of Ancients)通過法令,正式授予拿破崙法國皇帝。1804年8月7日,全民公投贊成拿破崙世襲帝國。 元老院(Conseil des Anciens)是法國督政府(Directory)時期立法機構的上議院(upper house) ,而下議院(lower house)為五百人院。根據共和三年憲法建立的元老院創始於1795年8月22日,解散於1799年11月9日。 五百人院 (Conseil des Cinq-Cents)是法國依據共和三年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Year III)建立的立法機構中的下議院(lower house)。五百人院組建於督政府(Directory)時期,解散於執政府(Consulate)前夕。 拿破崙與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於1796年就結為連理,為了正統,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加冕禮前一天,再以天主教儀式完婚。 拿破崙的加冕儀式: 1804年12月2日上午,拿破崙從塞納河右岸的杜伊勒里宮(Palais des Tuileries)塔程加冕馬車,於上午11點抵達聖母院,換上鑲金絲緞長袍,外層套上飾有金色蜜蜂的天鵝絨披風,密蜂是中世紀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Franks)第一個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的象徵。按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禮制,教皇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 VII;1742—1823)在他頭部與雙手塗抹三層香油。拿破崙給自已加冕了兩頂皇冠加冕,分別為代表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金色月桂花冠與Charlemagne大帝(742—814)的複製加冕冠。彌撒結束後,他發表誓言:「我立誓維護共和國領土完整性;我發誓尊重信仰自由與《政教協定》中的法規,尊重平等、政治自由、公民自由與保護國有財產;我發誓無法律規定絕不加稅;我發誓維護榮譽軍團制度;我發誓只為法蘭西人民的利益、幸福與榮耀而統治。」 拿破崙任命六位顯貴: 拿破崙加冕後任命了六位顯貴:帝國大法官、帝國大司庫、大選帝侯、皇室統帥(Constable of France)、首席國務大臣以及海軍元帥。稱帝後合併了執政衛隊和議會衛隊為帝國衛隊(Imperial Guard) ,冊封了18位有功將軍為「帝國元帥」(Marshal of the Empire)。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1806): 1804年,拿破崙加冕為法蘭西皇帝後,1805年8月9日,神聖羅馬帝國( Holy Roman Empire)、英國、沙俄(Russian Empire)、那不勒斯(Naples)、瑞典(Sweden)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拿破崙在Ulm戰役殲滅了奧軍及在Austerlitz戰役擊敗了俄奧聯軍,終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 1806年,以普魯士王國( Kingdom of Prussia)為首,對法國宣戰,拿破崙打拜普軍,11天後攻下柏林,在Friedland戰勝俄國後,成為歐陸霸權。1808年,為擴大「大陸體系」( Continental Blockade),入侵西班牙(半島戰爭),並立其兄Joseph Bonaparte(1768 -1844)為西班牙國王,當時西班牙部分地區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附庸國。 大陸封鎖(continental system): 是拿破崙於1806年為保護法國經濟,在柏林宣布的經濟封鎖政策,從1807年到1814年間,禁止英國貨物登陸歐洲大陸,意圖以經濟戰使英國屈服。 半島戰爭 (1807-1814): 因當時西班牙帝國、葡萄牙王國、大英帝國和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戰場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法軍曾從日耳曼調了十萬八千人赴伊比利半島,然而到了1809年初,法軍陷入苦戰 。半島戰爭在西班牙稱「獨立戰爭」(Guerra de la Independencia),西班牙北方的Catalonia稱「法國戰爭」(Guerra del Francès)。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1809年,拿破崙和反法同盟再起衝突。當時法方的盟友是義大利王國、萊茵邦聯(Confederated States of the Rhine)、華沙大公國(Duchy of Warsaw)等衛星國;奧地利盟友包括英國、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未參戰的薩丁尼亞(Kingdom of Sardinia)以 及西西里(Kingdom of Sicily)。此次奧地利奪回了曾經於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 -1806)失去的領地。最後法軍在Wagram之戰擊敗了反法同盟。 俄法戰爭(1812) : 拿破崙於1812年起遠征俄羅斯,但法國「大軍團」(Grande Armée)因俄軍的焦土戰略,惡劣的氣候以及缺乏補給而慘敗。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 -1814): 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及萊茵聯邦(Confederated States of the Rhine)組成的反法同盟。萊茵聯邦是1806年至1813年7年間的德國,首都為法蘭克福(Frankfurt)。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1815年,拿破崙戰敗退位,流氓到地中海的Elba島。一年後返回巴黎的Tuileries 宮後再次即位。1815年,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荷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以及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聯盟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最終在比利時布的魯塞爾(Brussels)南部的滑鐵盧(Waterloo)擊敗了拿破崙,並將敗將流放至大西洋的Saint Helen島,最終在島上的Longwood屋病故。對拿破崙而言,17世紀的法國大元帥蒂雷納子爵是在他認為生前或死後最偉大的將軍。拿破崙應期望效法,但可惜,雖然曾權頃一時,確未能如願。 拿破崙的死因和傳奇: 拿破崙被英國人於1815 年12月10日囚禁在大西洋的Saint-Helene 島,隨他流亡至1821年病故的有Bertrand大元帥、Las Cases伯爵和兩位將軍(Montholon, Gourgaud)。在島上他撰寫了回憶錄,並口述給伯爵Las Cases,他也學習英語,曾接待幾位途經訪客,當時該島是環繞非洲航行船隻重要的中途停留地。Saint-Helene總督Hudson Lowe(1769 -1844)就任後,下令不得自由行動。在島上曾和年輕英國女子Balcombe Abell (1802 − 1871) 維持了15年的友誼,直到1818 年她返回英國。 健康狀況惡化: 拿破崙變得虛弱。從1819年1月起,病情就危急,島上的醫生給予診斷和治療。1821年4月下旬,親自寫下約四十頁的遺囑和附件。拿破崙於 1821 年 5 月 5 日下午 5 點 49 分去世,享年51 歲。他的遺言是:「法國,軍隊,約瑟芬」 (France, armée, Joséphine ) Nerval在他的詩《流亡之死》(À la mort de l’Exilé)寫道:「拿破崙臨死時的遺言是:「我的上帝和法蘭西民族…法蘭西…我的兒子…。」(Mon Dieu et la nation française… française… mon fils… tête armée )。 英國派駐Saint-Hélène 總督在拿破崙死後表示: 「先生們,他是英格蘭最大的敵人,也是我的敵人。但我原諒他的一切。對於這樣一位偉人的過世,我們只能感到悲傷和深深的遺憾。」 拿破崙的死因爭議: 英國醫生結論他死於胃癌,但1819 年抵達的科西嘉醫生François Antommarchi(1780 -1789)詳細屍檢後拒絕接受結論。最終妥協,將死亡歸因於家庭,因為父親和妹妹Élisa死於同樣的疾病。記載明顯意見分歧,瑞典口腔科醫生 Sten Forshufvud亦假設三氧化二砷慢性中毒。 拿破崙遺願是長眠塞納河畔,1821 年去世時埋在島上。去世19年後,法國國王Louis-Philippe Ier(1773 -1850)才完或拿破崙的遺願。1840 年 10 月 15 日挖出遺體後,1840 年 10 月 18 日星期日骨灰離開島,12 月 15 日運返巴黎,最終安息在榮軍院(Invalides)。1854年,拿破崙的姪子拿破崙三世皇帝(Napoléon III, 1808 -1873)與英國協議,購買了拿破崙在Saint-Helen 島的最後安息房舍(Longwood)。1858年,成為法國財產,由外交部管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6-25
17:01

《拿破崙加冕》的主人翁 拿破崙一世的政績和戰績(二)

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 是1803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領導的法蘭西帝國(First French Empire)和其從屬國(Client state)與反法同盟(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間的軍事衝突: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2 -1797)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02)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1806)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半島戰爭(1807-1814) 俄法戰爭(1812)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Waterloo 戰役 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 -1797)中,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哈布斯堡君主國(Habsburg Monarchy)的奧地利宣戰,幾個星期後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隨奧地利參戰。 法國在埃及和敘利亞的征戰(Campagne d'Égypte(1798-1801)期間,1799年10月拿破崙反抵法國,受民眾歡迎。此時的督政府(Directoire腐無能,許多野心家及軍官認為拿破崙為取代督政府,他們聯合巴黎的軍隊,結盟規劃政變。1799年11月9日,共和曆霧月十八日,五百人院主席誘使議會將會議從巴黎的Tuileries宮移至郊外的聖克盧宮(Château de Saint-Cloud)。霧月十九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元帥Jean Victor Marie Moreau(1763—1813)抵達Luxembourg宮,迫使五人督政退職。此時,拿破崙前往Saint-Cloud宮對議員致詞,當時上議院元老院(Council of Ancients)反應冷淡,然而五百人院(Conseil des Cinq-Cents)確高呼:「打倒暴君!」、「打倒獨裁!」。當時拿破崙的胞弟Lucien獲議會衛隊支持,聲稱五百人院有議員被英國以黃金買通,議會衛隊因此衝入清場,數小時後,議員們重新開會,投票立法機構休會六週。期間兩位前任督政,和耶穌會士和理論家 Emmanuel-Joseph Sieyès(1748—1836)、Pierre Roger Ducos(1747—1816)與拿破崙組成臨時執政政府,終結了督政府政權。 拿破崙成為三人執政後,發動二次政變,取得絕對權力。1799年12月24日,臨時執政府頒布《共和八年憲法》,拿破崙掌控了第一執政的行政大權,免受立法機關監督,擁有頒佈法律、任免官員與軍官等權利。1800年,3,011,007名法國人投出贊同票,1,562人反對(可能造假了150萬票),使拿破崙獲得壓倒性勝利。 當時拿破崙以憲法保護財產權,拉攏商人、雇主等商業階層,創建國家憲兵與司法改革,肅清盜匪問題。他掌握權後未清理前政權,留任大部分督政府議員,爭取不同黨派人才,同時勸說流亡者返國,因此獲舊制度(ancien régime)貴族支持。他還平定了西南法保王黨叛亂,赦免剷除叛軍領導人。1800年1月,為了以控制輿論,停刊了法國73家報社的60家, 拿破崙以集權方式,將地方選舉的省長、區長與市長改為中央派遣,透過經濟改革,兩年就平衡了財政。他還創辦了法蘭西銀行(法國中央銀行, Banque de France),穩定法國貨幣與匯率,建立良好的商業循環,使日後資金充裕。1802年,他與教皇國(Papal States)談判,確立天主教為法國的信仰,解決了法國大革命以來的宗教分裂。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92):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時,再次發起反法戰爭。神聖羅馬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同年底,拿破崙返法成功發動霧月政變,取得軍政大權的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指揮義大利軍反攻各國,1800年6月14日拿破崙在Marengo之役大敗奧地利軍,議和後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 Marengo戰役: 1800年1月25日,拿破崙組織了「預備軍團」,6萬法軍在法國東部Dijon聚集,以收復被反法同盟征服的北義大利。當時拿破崙故意在Dijon檢閱老弱殘兵與新兵組成的臨時部隊,使反法同盟誤以爲法軍不具戰鬥力。1800年5月6日,拿破崙前往在今瑞士Geneva 與Lausanne的基地,5月14日他翻越阿爾卑斯山(Alpes)向北義大利進軍,進攻奧軍在義大利北部Torino基地。5月27日,法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奧軍步兵團。6月2日,法軍持續砲擊使奧軍投降。在此之前的5月26日,拿破崙曾設想三個進攻方案: 1. 進攻奧軍在義大利北方Torino 的司令主力部隊。 2. 南下馳援義大利西北方的Genova。 3. 直抵Milano奪取奧軍補給基地。 6月1日法軍迫使敵軍撤退。6月2日拿破崙再次勝利進入Milano將義大利的奧軍分割為二。 6月9日進攻奧軍後,於6月14日將奧軍擊退。Marengo戰役令奧軍於6月15日簽訂《亞歷山德里亞公約》。1801年,法奧簽訂《Lunéville條約》,奧地利此後退出戰爭。英國也因大陸盟友都退出戰爭,於1802年與法國簽訂《Amiens和約》,結束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 《拿破崙法典》(Napoleonic Code): Marengo戰役的勝利,結束法國國內對拿破崙的爭論,他權力穩固後,進行一系列改革,例如任命法學家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1753—1824) 主持《拿破崙法典》(Napoleonic Code)編纂,民法典在政變當晚由拿破崙下令起草,很多條款皆經由他所出席的上百次立法會議,討論後確認定。法典於1804年實施,兩個多世紀後仍是歐陸法系(Civil law)的基石,也成為法國現行法律,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也有影響。政變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公告:「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拿破崙與資本主義(capitalism): 拿破崙鼓勵資本主義發展,他創的法蘭西銀行,採用金銀複本位制(gold and silver bimetalism)穩定法國貨幣幣值,當時法國年紡織品產量十年間成長四倍。法國農村治安狀好轉,基層秩序得以重建。為了促進貿易,全國推行公制(metric system)的計量單位。一掃西歐的封建殘餘,他放寬了財產法,取消了莊園制,廢除了商人和工匠的行會,使離婚合法化,廢止歧視猶太人的政策,取消宗教裁判所。回覆了大革命時被驅逐的天主教,但教會法庭和宗教權威被削弱,樹立了法律前人人平等政策。 拿破崙與奴隸制: 拿破崙認為奴隸是比工人更有效的工具,因此在殖民地恢復奴隸制。1802年,拿破崙以Toscana大公國從西班牙換到在美國曾經是法屬Louisainee的一部分,他原本計劃在新大陸重建法蘭西殖民帝國,但才一年就以1500萬美元將Louisiane 賣給美國。法國原希望從殖民地得到原物料,但新大陸黃熱病與印第安人的起義,使法國放棄在Louisiana 的殖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6-11
11:53

《拿破崙加冕》的主人翁: 拿破崙一世的政績和戰績(一)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在《拿破崙加冕》畫家David 只畫了18位帝國元帥(maréchaux d'Empire)中9位對拿破崙戰爭有功的元師。 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是指1803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蘭西帝國和其從屬國與反法同盟(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間的軍事衝突: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2 -1797)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02)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1806)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半島戰爭(1807-1814) 俄法戰爭(1812)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Waterloo 戰役 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 -1797): 1796年3月11日,拿破崙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司令,新婚三天後離開巴黎,赴法國南部Nice的義大利軍團司令部,兩年中橫掃北義大利。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歐洲的君主制王朝首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法蘭西對哈布斯堡君主國(Habsburg Monarchy)的奧地利宣戰,幾個星期後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隨奧地利參戰。 Montenotte 與Lodi戰役: 第一次反法同盟戰場在義大利,一系列軍事行動始於1796年4月10日,終結於4月28日。拿破崙迫使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軍隊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薩丁尼亞王國崩潰後,北義大利的反法同盟部隊陷入劣勢。5月7日奧軍放棄米蘭公國,米蘭城於5月15日投降法軍。奧軍撤退近3萬人,到了6月3日,法軍包圍了北義大利。此成功戰役是拿破崙人生的轉折,他曾回憶:「我曾經以為自己只是個將軍,但從那之後……凸顯了我的凌雲壯志。」 Mantova戰役. 7月15日,法軍進攻奧軍要塞,奧地利陸軍元帥帥領部隊約5萬人,兵分兩路向法軍進攻,7月29日擊退法軍。8月3日至4日,法軍切斷奧軍退路後迫奧軍投降。9月4日奧軍撤退,法軍傷亡750人,奧軍傷亡3,000人,還夾持奧軍5,000人。 Alvinczi的兩次攻勢: 10月,奧軍近5萬人,拿破崙野戰部隊約3萬人集結。11月6日,拿破崙失利後撤退,一周後再次進攻奧軍,但因氣候因素處於劣勢。15日他親臨一線,隔日法軍工兵渡河後取得勝利。 Mantua圍城戰(1796–1797) : 1797年,奧軍再次兵分三路,使得法軍3.4萬野戰部隊被迫分散部署。1月9日,拿破崙親自指揮前線調度,將奧軍趕到山腳下殲滅,奧軍在兩天戰役折損了1.4萬人,1.2萬人被俘。拿破崙在五天戰役摧毀了整支奧軍野戰部隊,奧軍4.8萬人部隊僅剩1.3萬名士兵。2月2日,奧軍突圍無望投降,結束了持續半年的Mantua圍城戰(1796–1797) 。 進軍維也納(1797): 1797年2月3日,拿破崙攻打教皇國(Papal States),擊潰教皇軍。2月19日雙方簽訂《托倫蒂諾條約》(Treaty of Tolentino),教皇將Bologna、Ferrara等地割讓法國,使得拿破崙得以立足Adriatic海,之後,拿破崙招集近8萬名軍人於3月逼退奧軍。法軍如入無人之境,到了4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cis II and I, 1768 – 1835)的代表與拿破崙簽訂臨時和約,結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法國獲得奧屬尼德蘭(Austrian Netherlands)、Rhine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與義大利北部,千年的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因此戰役遭法奧肢解。拿破崙在一年的義大利戰役名利雙收。法軍傷亡4.5萬人,俘虜了16萬反法同盟聯軍士兵。征服整個北義大利後,主導了與奧地利的談判,之後介入了1797年9月4日的果月政變,掠奪大量財富與藝術品。 果月政變(Coup of 18 Fructidor): 1797年9月4日,共和曆5年果月18日。是共和派督政府(Directoire), 從日益強大的保皇黨奪取政權的政變,督政府時獨裁,自由和民主逐漸消亡。 拿破崙在義大利戰役後成為法國軍政界的核心人物,被任命為「英格蘭軍團」司令。1797年12月25日,當選夢寐以求的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 法國在埃及和敘利亞的征戰(1798 -1801) 或稱埃及戰(Campagne d'Égypte),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法國東方遠征軍,由拿破崙率領攻打屬於鄂圖曼帝國管轄的埃及,之後進攻敘利亞。此時由於督政府貪污無能,法國國內政局不穩,且第二次反法聯盟重組,義大利北部與萊茵河戰線告急,拿破崙結束遠征,秘密返回法國。滯留在埃及的法軍最終放棄埃及向英軍投降。 1798年2月23日,拿破崙向督政府報告,不可能成功登陸英國,並提出三個替代方案,督政府選擇了遠征埃及,以威嚇英國與印度的貿易。3月5日全權委託拿破崙籌劃指揮埃及遠征。遠征有利於督政府,如果勝利,民眾將更支持政府;如大敗則拿破崙將名聲掃地。拿破崙支持征服埃及和恢復法國在印度的霸權。準備了兩個半月後,將3.8萬的「東方軍團」分成14個步兵半旅與7個騎兵團。地中海中隊負責運送部隊。 埃及遠征軍學者專家: 拿破崙精通數學和天文學,熱愛文學與宗教,深受啟蒙運(Enlightenment)影響。埃及遠征軍有167名數學家、化學家、自然學家與測繪學家隨團,以及125本自己閱讀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專家學者們的埃及學研究成果《埃及記述》(Description de l'Égypte)於1809年出版。遠征埃及時除發現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外,探險隊還進入金字塔,研究泥板楔形文字(Cuneiform)開啟日後考古學對埃及古文明的研究。埃及學(Egyptology)是研究古埃及文化,日常生活、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文化和藝術、經濟、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學科。研究內容從史前(前5千年)開始直到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統治結束(7世紀)。 「東方軍團」於1798年5月19日從Toulon啟程,補給船隊在沿途與艦隊會合。6月9日,法軍艦隊抵達醫院騎士團的總部Malta島,大團長同意補給法軍淡水,但限制法軍入港的船隻數量。拿破崙因而於隔天進攻,佔領後建立共和體制。 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Ordo Fratrum Hospitalis Sancti Ioannis Hierosolymitani),簡稱醫院騎士團(ordre des Hospitaliers): 中世紀和近代的天主教軍事修會,是最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騎士會之一,三大騎士團之一演變成馬爾他騎士團,今日為聯合國觀察員的「準國家」組織。 法軍艦隊繼續往埃及時幸運的未遇英國海軍艦隊。7月1日抵達Alexandria 港,隔日攻佔了Alexandria 城。7月10日起至7月13日,法軍繼續向南進攻,擊敗埃及部隊。法軍沿著尼羅河西岸攻向首都開羅(Cairo)。7月21日金字塔戰役,法軍將埃及2千守軍殲滅或趕入河中,十天後攻入開羅,迫使埃及軍隊撤往上埃及以及敘利亞。此時英國皇家海軍在尼羅河河口重創法國海軍,中斷了東方遠征軍與法國本土的聯繫。1798年12月,拿破崙得知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將經敘利亞與地中海進攻埃及。此外,1799年8月,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Paul I, 1754 – 1801)領頭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使得法國戰敗失去義大利,當時法國又面臨內部分裂,拿破崙因此自作主張,將埃及遠征軍交給部將,於8月23日,從Alexandria港返回法國,兩艘艦艇皆躲過英國海軍封鎖,在科西嘉島停留後,於10月返抵法國。 1799年10月拿破崙抵達法國受民眾歡迎。此時法國軍在蘇黎世戰役(Second Battle of Zurich)獲勝,亦在荷蘭殲滅了英俄遠征軍,使俄羅斯退出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5-28
14:08

《拿破崙加冕》的主人翁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全部名稱是「拿破崙一世皇帝加冕和約瑟芬皇后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 年12 月2 日」(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 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 拿破崙的18位帝國元帥(maréchaux d'Empire): Jean-Baptiste Bessières( 1768 -1813)、Louis Philippe(1753 -1830 )、Jean-de-Dieu Soult(1769 -1851)、 Jean Mathieu Philibert Sérurier ( 1742 -1819)、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 (1754 -1842)、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1754-1842)、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1755 -1820)、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 (1770-1835)、Catherine-Dominique, marquis de Pérignon(1754 -1818)。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是法國軍事、政治和改革家,曾任共和國第一執政與帝國皇帝。為波拿巴王朝(Bonaparte,1804-1814,1815,1852-1870的法國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1804年5月14日,法國參議院授予拿破崙皇帝頭銜後,於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為法國人的皇帝。 家庭背景: 拿破崙出生在地中海西部,法國科西嘉島(Corse)的中產上層與小貴族家庭,父親Carlo是前科西嘉獨立分子,早年在羅馬與比薩攻讀法學,回家鄉後成為律師。博覽群書,但不善理財。父親在拿破崙出生前一年,擔任Corse獨立運動家Pascal Paoli(1725—1807)的秘書兼副官。法軍消滅獨立分子後,父親反而效忠法國,保住法院陪審推事與科西嘉島林業學校校長職務,成為法國貴族,1777年,成為科西嘉貴族代表。母親Lethicia 是義大利Florence 名門,嫁妝為窯爐、寓所、葡萄園與8英畝土地。外公曾是科西嘉島的Ajaccio 市代理行政官。拿破崙評價母親是個出色的女人,既能幹又勇敢」。父母於1764年成婚,共育有10個子女,婚後前兩個不幸夭折。 求學經歷: 童年時好閱讀歷史與傳記及模仿古羅馬人。1779年,在Bourgogne的教會神學院接受嚴格法語教學,三個月內學會法語讀寫。1779年,在父親的好友Corse 總督Louis Charles René(1712—1786)伯爵的協助下,取得王室獎學金,進入法國東北方Champagne 大區的Brienne-le-Château軍官幼校。拿破崙在布列納堡軍校時並不開心,同學會嘲笑他的Corse口音,因此他不參加同齡的娛樂活動。學習數學、拉丁文、歷史、法語、德語、地理、物理、工程學、武器學、擊劍、舞蹈與音樂。他數學特優,德語殿後。他好閱讀古代領袖的書籍,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III of Macedon. 前356—前323)與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前100—前44)成為他的偶像;Charlemagne大帝(742—814)與Bourbon王朝的Louis XIV(1638—1715)國王成為他的榜樣。1784年被保送至巴黎軍官學校(École Militaire)修習砲兵科目,一年就完成了三年教育,1785年通成為砲兵少尉。 拿破崙通過考試後,前往法國東南部的Valence 的拉費爾砲兵團服役,雖然項艱苦,但學習了作戰的知識。他喜歡背誦法國詩,會以微薄薪資購書,閱讀後會詳記筆記,曾寫了數十篇文章。此時也遇見了初戀情人。1786年,返回闊別8年的家鄉Corse,同年進入法國東部的Aussonne砲兵學校,此時曾寫了浪漫小說。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Bastille監獄被攻陷。當時拿破崙對大革命並不感興趣,直到發現國民議會的代表,能為家鄉Corse尋求獨立,之後,只是法軍少尉的軍階,就組織了反對法國王室統治的國民自衛軍(Garde Nationale)。1791年被調派至第四砲兵團,拿破崙返回科西嘉島休假時,島上的矛盾越發劇烈。隔年1792年,他的國民自衛軍與正規軍衝突'拿破崙因此奉命前往巴黎。1792年,獨立領袖 Pasquale Paoli(1725—1807)與拿破崙因理念分歧,使拿破崙於1793年起轉而認同法國。 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被斬首,同年拿破崙第一次受命擔任Corse島的國民自衛軍砲兵指揮官,但烏合之眾的步兵部並未立戰績,之後失勢的Bonaparte 家族被親英的保利趕出科西嘉島,拿破將安置好家人後到法國陸軍報道,負責護送火藥補給義大利軍團。拿破崙之後又轉入南方軍團,之後又升任第二砲兵團少校。 Toulon圍城戰 (1793): 1793年,在Toulon的保王黨人將要塞與法國地中海艦隊轉交給反法同盟(guerres de Coalitions),這個同盟是1792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革命的法國的同盟。 近兩萬聯軍部隊控制了Toulon,為此革命法軍進攻了Toulon,雖包圍了Toulon,然而聯軍增援部隊陸續抵達,使法軍收復渺茫。 圍攻土倫期間,拿破崙拜會了法軍司令部,恰巧圍攻部隊右翼缺少砲兵指揮官,經老朋友推薦擔任此職。拿破崙抵達前線發現圍攻部隊火與彈藥不足,且不善使用火砲的士兵。 法軍向重要據點馬爾格雷夫要塞進攻,拿破崙率領的衝鋒隊伍直攻要塞,但此時指揮官卻吹號收兵,後來由另一位將軍取代他指揮權。拿破崙在控制所有要塞砲台後轟擊港口的聯軍艦隊,聯軍因而於次年撤出Toulon,當年拿破崙才24歲,就晉升為旅級將軍,引起國家高層的注意。 葡月政變(Insurrection royaliste du 13 Vendémiaire an IV) 是法國大革命期間1795年10月5日發生的保王黨反革命叛亂,被拿破崙鎮壓而失敗。拿破崙因平亂有功獲得「葡月將軍」稱號,在政壇崛起。他由於結識了雅各賓領袖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1794)的弟弟Augustin Bon Joseph de Robespierre(1763-1794),在熱月政變後受牢獄之災,因證據不足才被釋放。 熱月9日政變(Coup d'État du 9 Thermidor): 通稱熱月政變,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熱月黨人反對羅伯斯比爾領導下雅各賓專政的時候政變。雅各賓派政府倒台後,國民公會表決將羅伯斯比爾等政府成員送上斷頭台,大革命期間 激進的,恐怖統治時期才結束。 1795年,拿破崙與15艘船、16,900名士兵組成遠征軍從法國南部的Marseilles啟航,試圖從Corse島獨立運動政治家Pasquale Paoli, 1725—1807)與英軍手中奪回Corse島,但遠征軍在海上就遭英軍艦隊阻擊,抵達科西嘉島失敗。1795年4月,他與其長期追求的Désirée Clary(1777—1860)訂婚。 遠征結束後,被調往法國羅亞爾河地區大區Vendée, 負責鎮壓保王黨農民叛亂,之後他前往巴黎尋求更好的職位,在公共委員會測繪局總參謀部任職,學習到戰略的知識。 他仍利用下班時間撰寫浪漫小說《克列松與歐仁尼》告別對未的的戀情。 1795年8月22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建立兩院制立法機關與五人制行政機關督政府(Directoire)由於變革時期政局不穩,反政府份子的七個區起義,並動員國民衛隊。當時巴黎內防司令,在通往協和廣場處設置加農砲,成功的以許多小圓球(鐵丸)組成的炮彈鎮壓叛亂。自此,直上青雲升任內防軍司令。此時他的奉餉為每年4.8萬法郎。1796年獲得到夢寐以求的義大利軍團司令職位。 此時開始,頻繁出入上流社會所,與相識半年的寡婦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成婚。女方年長男方6歲,然而32歲的Josephine 是拿破崙的第一任妻子,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后,她生於法國海外省殖民地,在加勒比海的Martinique島。她在巴黎附近的Malmaison城堡去世,1800年至1802年期間,此城堡和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的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曾是他們的王宮。 1796年3月11日,新婚三天的拿破崙乘馬車離開巴黎,於3月27日抵達法國南部Nice的義大利軍團司令部,此時他將姓「Buonaparte」改為法語的「Bonaparte」。 拿破崙抵達時,軍團在裝備、補給及訓練皆不足,他參考了在測繪局工作時所學的戰略知識,重整軍團,蓄勢待發。 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指的是1803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蘭西帝國和其從屬國與反法同盟(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間的軍事衝突: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2 -1797)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1802)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3-1806)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 半島戰爭(1807-1814) 俄法戰爭(1812)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 Waterloo 戰役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5-14
15:44

法國19世紀新古典主義大師Jacques-Louis David的《拿破崙加冕》(二)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全部名稱是「拿破崙一世皇帝加冕和約瑟芬皇后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 年12 月2 日」(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 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巴黎西南郊外的凡爾賽宮博物館(Château de Versaille)的加冕廳,也有一幅相似的《皇帝加冕》( Le Couronnement de l'empereur),由David 於 1808 年在流亡Bruxelles 期間創作。 藝術是為拿破崙的宣傳服務的。David 被拿破倫任命為皇帝的首席畫家後,皇帝向David 口頭委託訂購四幅畫,以慶祝加冕及裝飾皇宮,然而David最終只執行了前兩項。受委託創作的四幅儀式畫包括《登基》 (L'intronisation)、《加冕》(le sacre)、《1804年12月5日分發鷹杖後,軍隊向皇帝宣誓》( Serment de l'armée fait à l'Empereur après la distribution des aigles, 5 décembre 1804)和《抵達市政廳》( l'arrivée à l'hôtel de ville)。 教宗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 VII;1742—1823): 觀禮,拿破崙替跪著皇後的妻子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加冕為皇后。教宗在神職人員的簇擁下坐著,祝福儀式中,David最初畫他雙手放在膝蓋上,以示懺悔,他的身高低於皇帝。他在加冕典禮上的出席受到限制;他只扮演次要角色。拿破崙於1809年進攻維也納,併吞了教宗國屬下各邦,教字庇護七世大發雷霆,宣佈將拿破崙再次處以天主教懲罰中最嚴厲的的破門律(Excommunication)逐出教會。一種。據天主教教義,被絕罰之人將與教會隔離,沒有教會所予之救贖。拿破崙因此於1809年7月6日逮捕身梵蒂岡的庇護七世,並將其押解回Savona囚禁,庇護七世在拿破崙1814年退位後才被釋放。當時的法國宗教界已經亂成一片,長期處於脫序狀態。1814年,庇護七世恢復於1773年被教宗克萊孟十四世(Clemens PP. XIV;1705—1774)解散的耶穌會。 此加冕儀式與傳統有別,因拿破崙希望透過此儀式,與波旁王朝(Bourbon)的傳統君主禮節區分。皇冠和權杖象徵皇權及神聖權利。人民必須尊重1806 年 4 月 4 日的帝國法令,在帝國所有教堂實施《帝國教義》(Catéchisme impérial),以上帝之名順服拿破山崙。 畫面中的古董裝飾、地球儀和月桂花環皆顯見拿破崙心儀羅馬帝國。高級政要和波拿巴家族的出席,象徵支持新政權。他們組成了以功績為基礎的帝國新貴族。1808年,拿破崙創立了第一帝國後,重新建立了宮廷的禮儀制度,並以法國君主在巴黎羅浮宮的Tuilleries 宮為宮殿。 拿破崙站立在畫面中央,穿著繡有金色蜜蜂的加冕盛裝,紫色天鵝絨皇家外套袍,內襯有貂皮,一條蕾絲領帶,繡有金色的白色鞋子和手套,以及純金月桂花環。 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身著連身絲綢裙盛裝,跪在祭壇邊,飾有蜜蜂(Mérovingiens 王朝象徵)的紫色天鵝絨方形墊子。雙手緊握。她從拿破崙手中接過皇冠,而不是教宗。她的正後方是身穿白色頭飾的侍女,她們的右邊是拿破崙的兩個兄弟。加冕典禮時,兩名仕女手扶著她的裙擺,是她的表妹Adélaïde de La Rochefoucauld(1769 - 1814)夫人和她的侍女Émilie Louise de Beauharnais(1781 -1855)夫人。身後是頭戴紅色無邊便帽的巴黎大主教Jean Baptiste de Belloy (1709 -1808)紅衣主教,他之所以坐著,因為儀式時間較長(3 到5 小時),主教已95 歲。 皇后在畫面中心,展現的是約瑟芬皇后的加冕,而不是皇帝的加冕,引起了一些政要對David 作品的的批評。 拿破崙的母親Maria Letizia Ramolino(1750-1836 ):戴著王冠及面紗,坐在主包廂中央,周圍環繞著她的侍女和侍從。她並沒有出席加冕典禮,為了抗議拿破崙與弟弟Lucien Bonaparte(1775 – 1840),關係疏離。David 將拿破崙母親畫在尊榮的位置。1808年,拿破崙在David的工作室看到完成的作品,深受感動,感謝了David 的細心構圖。 Louis Bonaparte(1778-1846):帝國初期獲大警察的頭銜。 1806 年成為荷蘭國王。他娶了皇后Josephine前夫的女兒 Hortense de Beauharnais, reine de Hollande(1783 -1837)。 Joseph Bonaparte(1768-1844):加冕後獲得帝國親王頭銜。於 1806 年成為那義大利南方Naples 國王,於1808 年成為西班牙國王。 年輕的Napoléon Louis Charles Bonaparte (1802 -1807): 拿破崙侄子,父親是Louis Napoleon 。 拿破崙的姊妹們,從左邊開始(Élisa, Pauline 及Caroline,在拿破崙侄子Napoléon-Charles 的母親Hortense de Beauharnais, 前。 Charles-François Lebrun(1739-1824):與拿破崙和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1753—1824)並列的第三任執政官。在第一帝國時期擔任財務大臣。他手握有帝王鷹的權杖。 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1753-1824):帝國大總理握著正義之手。 Louis-Alexandre Berthier(1753-1815):1805 年擔任領事館戰爭部長,後任帝國元帥。 Talleyrand(1754-1838):1804 年 起擔任大​​管家(grand chambellan)。 Joachim Murat(1767-1815):帝國元帥,1808年後成為Naples國王,是拿破崙妹妹Caroline 的丈夫。Caroline 在皇后左邊,穿著金色刺繡的外套,手捧著皇冠的墊子。 教宗庇護七世周圍是教會要人士。為了不破壞教會與國家間的新平衡,教宗欣然同意參加加冕典禮。透過主教冠,可認出幾位主教,其中一位手拿十字架。教宗左邊是義大利紅衣主教(Giovanni Battista Caprara, 1733 -1810),他與拿破崙討論了儀式。右邊是希臘執事Raphaël de Monachis(1759 -1831)。庇護七世坐在拿破崙身後,右手做出祝福的手勢,他沒有戴法冠,肩上佩戴白色羊毛肩胛披肩,上面繡著六個黑色十字架,這是羅馬教會大都主教主權的屬性之一。 David 將自己畫在左方包廂,他的妻子和兩個雙胞胎女兒在他面前。周圍是某些學生或合作畫家,例如Ignazio Degotti (1758 - 1824),David的左邊是他的老師Joseph-Marie Vien (1716 -1809)和他的朋友們。David 手裡拿著筆記本和鉛筆,穿著繡花衣服,然而,David並沒有出席儀式。 大使們在主祭壇右側,偉大的政要在左側,實際上,儀式期間,他們與王子和公主在一起。有戴著白色頭巾的Mehmet Sait Halet Efendi崇高之門的大使,左臉部分被Jean Louis, comte de Cobenzl, (1753-1809)伯爵的頭遮住。同一包廂,最左邊是代表西班牙的Federico Carlos Duc de Gravina y Nápoli (1756 - 1806)海軍上將,戴著藍色、黃色圍巾,身穿紅色大翻領夾克,他身後是代表美國的John Armstrong Junior (1758 – 1843)。祭壇後面還有祭司,拿破崙的叔叔紅衣主教Joseph Fesch(1763 -1839)。 最初創作的18位帝國元帥( maréchaux d'Empire ),David只畫了9位。在皇后後面,貴婦人的左邊,是Jean-Baptiste Bessières( 1768 -1813)帝國衛隊上校兼儀式官,站在他右邊的是Louis Philippe(1753 -1830 )伯爵,外交官和史學家及詩人。站在兩人之間的是不太顯眼的Jean-de-Dieu Soult公爵元帥(1769 -1851)。Jean Mathieu Philibert Sérurier ( 1742 -1819)元帥將皇后的戒指放在墊子上;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 (1754 -1842)元帥提著接受女皇外套的籃子;Bon-Adrien Jannot de Moncey(1754-1842)和最後三位“榮譽元帥”在左邊提著“查理曼的榮譽”(Charlemagne) ; François Joseph Lefebvre(1755 -1820)持的劍;François Étienne Kellermann (1770-1835)將軍持王冠;Catherine-Dominique, marquis de Pérignon(1754 -1818)持權杖。 拿破崙會定期參觀David的工作室,監督這幅畫的進度。這幅畫的第一個版本應該描繪的是皇帝加冕。最後一幕讓皇帝大悅,他讚嘆道:「太棒了!多麼美麗 !所有這些裝飾品真是令人驚艷!這不是一幅畫。我們在這幅畫中生活、行走、說話」。 David的畫作以《拿破崙之禮》的名義進入繪畫史。凡爾賽宮展出的第二倜幅版本,展在加冕廳。矛盾的是,此畫所呈現的並不是加冕禮,而是加冕禮中教皇的祝​​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30
13:22

法國19世紀新古典主義大師Jacques-Louis David的《拿破崙加冕》(一)

《拿破崙加冕》(Le Sacre de Napoléon),全名《拿破崙一世皇帝加冕和約瑟芬皇后在巴黎聖母院加冕,1804 年12 月2 日》(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是法國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的官方畫家,新古典主義的奠基者Jacques-Louis David(1748 -1825 ),於1805 年至1807 年間創作的巨幅畫座,現今典藏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的凡爾賽宮博物館(Château de Versaille)的加冕廳(Salle du Sacre)也有一幅相似的《皇帝加冕》( Le Couronnement de l'empereur),由David 於 1808 年在流亡Bruxelles 期間創作。 凡爾賽宮原址曾經是森林和沼澤荒地。162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1643)買下117法畝荒地,修建了二層的紅磚樓房為狩獵行宮。二樓有國王辦公室、寢室、接見室、藏衣室、隨從人員臥室等,一樓為家具儲藏室和兵器庫。當時的行宮有26個房間,如今共有2300個房間。 166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參觀財政大臣富凱(Nicolas Fouquet,1615—1680)的沃子爵城堡( Vaux-le-Vicomte),驚嘆子爵的城堡,比王室在巴黎郊的行宮,巴黎西郊聖日耳曼宮(Château de Saint-Germain-en-Laye)、Vincennes宮和Saint-Cloud宮還豪華,因而以「貪污」罪名將子爵關入巴士底獄(Bastille),並命子爵的園林家André Le Nôtre(1613—1700)和建築家Louis Le Vau(1616-1670)設計新行宮。16至17世紀期間,由於巴黎市民持續暴動,1648年至1653年兩次投石黨(Fronde)叛亂,皆使路易十四決定遷出巴黎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和杜伊勒里宮(Palais des Tuileries),並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建造新宮殿。為確保建設順利,下令10年內全國禁止使用石料。1682年,宮廷從羅浮宮遷往凡爾賽。此外,為消除法國地方貴的勢力,凡爾賽宮落成後,路易十四即將全國主要貴族集中居住在凡爾賽宮。1688年,凡爾賽宮主體工程完工,外牆宮殿和花園至1710年才完成,成為歐洲最雄偉和豪華的宮殿建築,並成為歐洲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 《拿破崙加冕》的創作歷程: 拿破崙一世於 1804 年 9 月口頭委託創作,David 於 1805 年 12 月 21 日在他的工作室,索邦大學(Sorbonne)附近的克魯尼學院(collège de Cluny)舊教堂創作,學院成立於 13 世紀,建築在大革命時被沒收,19 世紀時消失。在學生Georges Rouget的協助下,David 於1807 年11 月18 日完成作品,但直到1808 年3 月才完成最後修飾,在一年一度的官方繪畫沙龍(Salon de peinture annuel )展出,1810年並首次參與「十年奬」(prix décennaux)的競賽。 「十年獎」: 是拿破崙一世設立的獎項,旨在獎勵藝術家、作家、科學家和發明家,於每年霧月十八日政變十週年時頒發。獎項根據 1804 年頒布的法令設立,並於 1809 年修訂。頒獎程序先由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最權威的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的常任院長和院士組成評審團,之後向內政部長提交報告,四個級別的學院評審後,以書面報告,由大臣敬呈皇帝後頒布聖旨頒獎。作品如未達標準,奬項會延後或無限期延遲。例如學院評審們認為David 的《儀式》(Le Sacre)比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 Antoine-Jean Gros(1771—1835)受拿破崙委託,於 1804 年創作的《波拿巴探訪雅法的瘟疫受害者》(Pestiférés de Jaffa),更符合國家歷史繪畫的規範,此畫描繪拿破崙在埃及戰疫,探望瘟疫受害者的情形,現今典藏於羅浮宮博物館。 英雄歷史畫方面,學院評審們認為目前典藏於羅浮宮,由Anne-Louis Girodet(1767 -1824)創作的《洪水場景》(Scène du déluge),優於現在典藏在羅浮宮 ,David 繪於1799年的《薩賓婦女》(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此畫作表現了羅馬建國之初強擄薩賓婦女後的故事。然而當時拿破崙對學院評審的評審持相反意見。David 一直保有《拿破崙加冕》,直到 1819 年才贈予王家博物館(musées royaux )。1889 年,作品遷往羅浮宮博物館。 David 被拿破倫任命為皇帝的首席畫家後,受委託創作了四幅儀式畫,描述加冕儀式的主要過程,包括《登基》(L'intronisation)、《加冕》(le sacre)、《1804年12月5日分發鷹杖後,軍隊向皇帝宣誓》( Serment de l'armée fait à l'Empereur après la distribution des aigles, 5 décembre 1804)和《抵達市政廳》( l'arrivée à l'hôtel de ville)。當時拿破崙曾口頭同意會支付每幅畫 10 萬法郎的高報酬,但最終拿破崙只支付了《加冕》65,000 法郎,以及1810年創作的《分發鷹杖分》的52,000 法郎。 David的學生Jean-Baptiste Isabey(1767 -1855)曾參與創作,他是法國畫家、細密畫家、水彩畫家、繪圖家、石版畫家、歌劇裝飾師和服裝設計師。《加冕》以古典主義為準則,將觀者目光集中在構圖中央的拿破崙一世,一條對角線軸從右方教皇延伸到中央的皇后。加冕的空間以三角形組合,三角形間彼此相連,壁柱、兩層包廂的看台和垂直的蠟燭加強了空間的構圖。室內的建築、家具以及光線的營造,皆成功的使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畫面中央。 為了拿破倫一世的加冕典禮,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特別裝飾,在受損的建築上添加了裝飾,使外觀更加莊嚴,掩蓋了老式的哥德式風格。牆壁和柱子上覆蓋著有金色蜜蜂圖案的窗簾和帷幔,教堂的石材被模仿大理石的紙板取代,中殿唱詩班的上方,有紗簾遮住了大教堂的拱頂。 加冕典禮所在地: 1804年12月2日的加冕地點在天主教的巴黎聖母院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巴黎聖母院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德式建築,教堂群有尖肋骨拱和飛扶壁,巨大而多彩的玫瑰窗,以及豐富雕塑。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風格高聳削瘦。 在法國歷史上,法蘭克(Franck)王國和法蘭西(France)王國時期,新國王的登基皆在漢斯聖母主教座堂(Notre-Dame de Reims)舉行。主教座堂於5世紀初建立,位於法國大東部大區Reims市,法國歷史上曾有25位君主在此加冕。大約一個世紀後,法蘭克王國(Frank)奠基國王克洛維一世 (Clovis Ier, 466 —511),在Reims成為第一位接受主教聖禮的法蘭克國王,此後,法蘭克民族皈依了天主教。現在高哥德式的Reims大教堂始建於13世紀,於14世紀完工取代了1210年被大火燒毀的早期教堂。 查理曼加冕儀式: 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或查理大帝(Charles Ier le Grand),是歐洲中世紀早期,自751年後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皇帝。自羅馬帝國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國、德國以及低地三諸國(Low Countries)奠下了政治實體的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蘭克王國王位,774年取得倫巴底(Lombardia)國王頭銜。800年起成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紀後,首位受教宗認可的皇帝。他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統治可謂「歐洲第一次覺醒」,帶動了文藝的復興,是西方教會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他的功績顯著,後世的神聖羅馬皇帝(Holy Roman Emperor)、法國和德國的君主都認為傳承自查理曼。 查理曼王冠(Les couronnes de Charlemagne): 是法蘭西王國國王和王后加冕時的兩頂皇冠,第一頂皇帝的皇冠於 1590 年被聯盟黨熔化,第二頂於 1793 年法國大革命後被毀。在歷史上,法國新國王在前任國王駕崩後直接登基,前任國王的靈柩會被入殮巴黎北方的Saint Denis大教堂內的小禮拜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26
15:38

法國新古典主義奠基者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代表作《霍拉蒂的誓言》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畫家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於1780年代繪了一系列的歷史畫,標誌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藝術風格由洛可可(Rococo)風格轉變成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cisme )風格。 洛可可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是一種具有粉嫩柔美風格的裝飾、室內設計和藝術風格,結合了不對稱性、曲線、雕刻特色。 新古典主義(Néoclassicisme)是西方世界對古希臘羅馬經典風格的復古和改造。19世紀初為頂盛時期,該運動在視覺藝術、文學、戲劇、音樂和建築方面有卓越表現,上接洛可可風格,下啟帝政風格和歌特復興風格。 歷史畫: 專指描繪某一故事的畫作,通常會出現一群人,history 本意是「故事」而非「歷史」,因此並非描繪的都是歷史事件。 常見的歷史畫主題包括宗教類的「基督的一生」及其他神話及寓言故事。19世紀之前歷史畫基本為宏大的布面油畫或壁畫,典型的如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的《西斯廷天頂畫》 (Volta della Cappella Sistina)。19世紀之後學院藝術的統治地位動搖,historia 遭濫用,有時甚至不符合基本定義。 《霍拉蒂的誓言》(Le Serment des Horaces): 是David 創作於 1785 年的巨幅畫作(高 330 厘米,寬 425 厘米),目前典藏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這幅以古羅馬傳奇歷史為主題的畫,嚴謹的描繪和敘述風格,被公認為新古典主義的典範傑作。 此作品描繪義大利Horaces兄弟對抗義大利中部Albe市的Curiacs家族的羅馬城保衛戰,Albe市這個古城於公元前7世紀被羅馬毀滅。 Horaces家族和Curiacs家族兩個家族,常透過聯姻維繫關係。 Horaces兄弟向父親發誓必會在場戰爭中弘揚愛國情操並獲勝,要不則將犧牲捐軀。戰鬥中唯一倖存的是Horaces家族的長子返家後,妹妹Camille 因為失去了在戰鬥中死去Curiacs家族的丈夫,而詛咒他,之後被倖存的哥哥所謀殺。 許多文學作品皆描述了Horaces族與Curiacs族與鄰城競爭的故事,包括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李維Tite-Live(前64或前59—17) 的《羅馬歷史》(Ab urbe condita)的第一卷。《羅馬歷史》的內容包括羅馬建城前的傳奇人物特洛伊(Troy)英雄 Aeneas (公元前753);李維生活的羅馬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 前100—前44)帝制時期,以及羅馬帝國早期的將軍 大德魯蘇斯(Nero Claudius Drusus)之死(公元前9)。將軍的母親莉薇婭改嫁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奧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Gaius Octavius Thurinus, 前63—14)後成為繼子。他是第一個率軍攻占日耳曼的將軍。 根據古羅馬時代的傳說,Horaces 家族是一位生活在Tullus Hostilius(前671 - 前640)統治時期,這位國王是羅馬王政時期第三任國王,他認為前任國王追求和平而削弱了羅馬的實力,於是一直想發動戰爭,比羅馬第一任國王更加好戰。 David 是共濟會(franc-maçon, Freemasonry)成員,亦稱美生會,兄弟會組織遍布全球,源自中世紀末歐洲地區的石匠行業協會(專業協會,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現代的共濟會起源於英格蘭,英格蘭總會,成立於1717年,愛爾蘭總會和蘇格蘭總會分別成立於1725年和1736年,三個總會成為全球所有總會的起源。Horaces 三兄弟以劍向父親宣誓,可能受到共濟會象徵勇氣和自衞的儀式。 David 受法國國王委託後,選擇在羅馬的Costanz宮繼續創作,在羅馬期間的開支由岳父支助。隨行的學生 Jean-Germain Drouais 亦有參與協助。畫作於1785 年完成後,首先在畫家在羅馬的工作室展出,後來才帶回巴黎,1785 年在官方沙龍展出後,又成功的在1791 年的沙龍展出。David以此作品,超越了競爭對手,新古典主義的畫家和雕刻家Pierre Peyron(1744 -1814), 數年後,此畫成為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但David 創作的初衷與革命無關。 構圖方面,David未以學院凸顯主題構圖規則,而是分散主要主題,以平坦的方式處理。 數字「三」是完美和穩定的象徵,三個點可定義一個平面以及加強骨架的三角。許多神話中的數字「三」,指理想與神聖的共生:三個基督教實體(聖父、聖子和聖靈)、三個命運女神和三個希臘慈善者等等。《霍拉蒂的誓言》中的Horaces 家族的三個兄弟和女性,構圖以數字「三」為基礎。另有三組字符,分別刻在背景中的三個拱門之一。 第一組由Horaces三兄弟組成,在畫面左方,幾何三角形象徵團隊和力量,以及穩定和團結。第二個三角形構圖位於中央,是三名戰士的父親,他正將三把劍託付給三個兒子。畫面右方有第三組三角形構圖,由三位不幸的女子所組成,包括妻子,著黑衣正在安慰兩個孫子的母親。三名女子所組成的三角形代表世代團結的家庭。此作品展現了完美的「三分法則」。 《霍拉蒂的誓言》展現了新古典主義的二分法,David 的構圖中有兩個群體,男人在左邊,女人在右邊。男士們筆直、張開雙臂,充滿決心、力量和愛國主義。因兄弟、丈夫或兒子參戰而悲痛欲絕的婦女彎曲身驅,則充滿悲情。透過二分法筆直的線條提升了男性的愛國及英雄情超,曲線則象徵不認可。 畫中的建築完美平衡,由柱子、拱門和鋪石地面,可知故事發生在羅馬貴族的宅邸,垂直的柱子和水平的地板形成對比,背景的三位一體拱門,透過地面、牆壁的線條可找到構圖的消失點,位於父親拿著三把劍的左手上,強調了誓言的重要和核心作用,即為保衛家園而戰鬥至死。 從左到右的構圖,敘述著故事的發展順序,首先三位英雄共同伸出雙臂,宣示為羅馬而戰,父親將手中武器遞向他們,之後右方的婦女們陷入了絕望。畫中的女性向微母性和家庭紐帶,英雄們象徵原則和城市。雖然悲傷,從動作和眼神,展現了勇士捍衛的決心。 在三個Horaces 兄弟中,位於前景的長子眼神與父親交會呈平線。背對著伸出右臂,姿勢與向父親和劍的方向伸出左臂的兩個弟弟不同。他們又直又穩定的手臂,代表報效國家的力量。 David 在色彩方面亦以二分法區分,男性穿著色彩鮮豔,象徵力量、活力和決心,而女性們則穿著暗淡,象徵悲傷和無能為力。 色彩和與線條皆表達了兩性之間的根本差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16
13:03

18世紀至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的Jacques-Louis David 如何成為新藝壇領袖?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曾於1774年獲得羅馬大獎一等獎後,赴羅馬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的 Mancini宮流學四年。1780 年7 月17 日,他離開永恆之城羅馬,於年底返抵巴黎。 《貝勒尼采》(Bélisaire): 初返巴黎後,他完成了目前典藏在法國北方Lille 美術館(Palais des Beaux-Arts, Lille)的大型畫作《貝勒尼采》(Bélisaire)。Flavius Belisarius(505—565)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約483—565)征服北非和義大利的名將。David 創作此作品的目的,是為了得以獲得王家繪畫和雕塑學院的親睞,進而可在學院沙龍展出。他在選擇主題前,先看到了羅馬大獎賽前參賽者Pierre Peyron( 1744 -1814)為伯尼斯紅衣主教(cardinal de Bernis, 1715 -1794)繪製的悲劇題材作品《貝勒尼采》 ,進而決定創作同一主題。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 東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244—312)為了便於管理國土,於286年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東部帝國在西部帝國滅亡後,仍延續1453年。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最終在第七任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II. Mehmed;1432—1481)的包圍下被攻陷。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David 以拜占庭將軍為主題的作品表現了他對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認可,這件受到好評的作品,創作靈感來自歷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學者Jean-François Marmontel(1723—1799)的小說。 David在1781 年的沙龍曾展示三幅畫作,亦包括創作於1778年的《帕特羅克洛斯的葬禮遊戲》(The Funeral Games of Patroclus)。Patroclus意指「父親的榮耀」,故事源自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Homer, 前9世紀—前8世紀)的《伊里亞德》(liad)史詩,描繪希臘城邦間的特洛伊戰爭,圍城十年後最後一年的故事和預言。《伊里亞德》和《奧德賽》(Odyssey)分上下集,約完成於公元前750或725年,包含15,693行希臘文。 特洛伊(Troia): 是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今土耳其西北部的城邦,遺址於公元1871年被發現。這個詩人荷馬在《伊利亞德》和《奧德賽》所描述的城。於19世紀前曾被史學家視為是虛構傳說的城市。 特洛伊戰爭: 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王子Paris與Menelaus的妻子海倫私奔後,亞該亞人(Achaeans)對特洛伊城的戰爭。Paris原名Alexandre ,為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中的特洛伊王子。出生前因母親夢見火炬,其姊Cassandra預言他會為國家帶來災禍,因此被丟棄山中, 被牧羊人撫養,取名為Paris 。金蘋果事件後,入城被姊姊認出,父母見他長相俊美,欣喜接回家。因為愛上海倫,將她帶回特洛伊,而引發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 金蘋果之爭(Golden Apple of Discord): 描述間接導致特洛伊戰爭的希臘神話三女神間的糾紛。事由天神宙斯撮合了人間英雄Peleus與海中女神Thetis的婚姻。婚禮邀請了神級較高的神祇,可能由於金製的名貴餐具有限,或因為管轄糾紛的女神Eris不受歡迎而未受邀,女神Eris不請自來,一言不發,在宴席留下刻有Kallisti字樣「獻給最美麗的女神」的黃金蘋果。在場神級最高及美艷的三位女神包括智慧、戰略和工藝之神Athena、愛神Aphrodite和天后Hera,她們要求宙斯評判誰可獲得金蘋果。宙斯則認為凡間一表人才的王子Paris更適合,當時Paris 在特洛伊城附近的艾達山牧羊。於是,天后、智慧女神與愛神在神使Hermes的前導下,請問Paris王子仲裁,他將金蘋果給了愛神,因她承諾Paris將會得到人間最美麗女子海倫的愛。 Paris 的哥哥是特洛伊王子Hector,勇冠三軍,為人正直,品格高尚,是古希臘傳說和文學中高大的英雄。他們的父親Priam是特洛伊國王。David 所畫的Priam之死,描述的是長子Hector在特洛伊戰爭與Achilles決鬥戰死後,父親為了討回兒子屍首,趁夜冒險潛入希臘陣營,請求Achilles 歸還。Priam最後被Achilles的兒子Neoptolemus在特洛伊城中心的Zeus 祭壇上殺死。此作品首展於1778年在羅馬的Mancini宮成功展出。但此後,畫作消失,1972年才由愛爾蘭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收購。此主題受到當時評論家,特別是法國啟蒙思想家Denis Diderot(1713—1784)的關注,Diderot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百科全書派的代表?Priam之死主題亦啟發了17世紀法國劇作家 Jean-Baptiste Racine(639—1699)的五幕悲劇《貝勒尼采》(Bélisaire)。 1782 年,David與比他小 17 歲的Marguerite Charlotte Pécoul 結婚,夫妻育有四個孩子。岳父 Charles-Pierre Pécoul 是國王建築的承包商,為David 提供了在羅浮宮的工作室及居所, 有了工作室後開始收學徒(Fabre, Wicar, Girodet, Drouais, Debret)。 《安德洛馬克之痛》 (Andromache Mourning Hector) : 1783 年,David畫了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的《安德洛馬克之痛》。此作品也是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Iliade),靈感亦來自古代石棺《梅勒阿格之死》 (La Mort de Méléagre)。Méléagre是古希臘神話人物,為《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他父親是希臘Calydon 國王Oeneus。David 在羅馬時曾在筆記本畫了此主題。此作品使David 於1783 年成功的被接納為學院院士,他向王家學院院長,法國畫家、雕刻家Jean-Baptiste-Marie Pierre(1714 -1789)正式宣誓。 新藝壇領袖: 自1781 年起,David 開始構思大型歷史畫,他創作了靈感來自《霍拉蒂和庫里阿蒂的戰鬥》(Oath of the Horatii)的作品,同時也受到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代表作家Pierre Corneille(1606—1684)的戲劇《賀拉斯》(Horace)的啟發。這部悲劇劇描述Horace家族和Curiaces家族的戰鬥。這部獻給紅衣主教黎希留公爵(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 , 1585—1642)的戲劇,於1640年首演,共有 1,782 行台詞,是悲劇家Corneille的第二大巨作。 劇中主角Horace,對抗他未來的妹夫,並殺死了他的妹妹Camille。這個主題源自羅馬史學家Titus Livius 論述從西元前27至9世紀的羅馬史著作《羅馬歷史》(Ab Urbe Condita, History of Rome)。共計有142 本書,其中的35 本仍保存。 《霍拉蒂家族的誓言》(The Oath of the Horatii ): 1785年, David 創作了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的《霍拉蒂家族的誓言》, 創作𩆜感可能來自Charles Rollin(1661 -1741) 的《羅馬歷史》(Histoire romaine),或受到蘇格蘭畫家Gavin Hamilton, (1723 -1798 )《布魯斯的誓言》(Le Serment de Brutus)畫作的影響。 David在岳父的經濟資助下,於1784 年在妻子和學生兼助手Jean-Germain Drouais的陪同下前往羅馬,學生當時要角逐繪畫大獎。David 創作時放大成寬度(4.25 m x 3.30 m),他末依官方的規定,使他成為叛逆和獨立藝術家。沙龍正式展出前,他在羅馬展出。 David在羅馬成功後,得到作家男爵François-Georges Maréchal, marquis de Bièvre (1747 -1789)的支持。然而他在1785 年的官方沙龍並未受重視,他歸因於與王家繪畫雕塑學院院長Jean-Baptiste Pierre對他的不友善,實際上是因學院延遲將他的作品送往巴黎。盡管如此,《賀拉斯的誓言》仍獲得公眾和評論界好評,David 也因此被公認為新繪畫流派的領導者。自此,David 被同行公認為知名藝術家、上流社會的肖像畫家和教師。他的成功遭到…學院的嫉妒。 1786年的羅馬大獎賽被取消,因為候選藝術家都是他工作室的學生,而他競選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也被拒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4-09
15:44

18到19世紀在歐洲的新古典主義( néo-classicisme)的起源

新古典主義出現於1750年左右,是啟蒙運動時期在歐洲的藝術風格,與當時流行的壯遊有關。壯遊(Grand Tour)是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貴族子弟的傳統旅行,後來擴展到中歐、義大利、西班牙的富有中產階層,尤其盛行於18世紀的英國,壯遊者留下了豐富的文字記述。 啟蒙運動(Siècle des Lumières)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是在17世紀及18世紀於歐洲發生的哲學及文化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實存的基本問題。開啟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歴程,德國哲學家I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新古典主義的鼎盛時期是在1780年至1800年間,隨著浪漫主義的興起,影響力於1810年左右衰退。新古典主義運動的起源,是繼義大利南部 Pompéi 和Ercolano城的考古發現之際在羅馬興起。 公元79年10月24日,位於義大利南部的Vesuvio火山大噴發,摧毀了龐貝城的2萬多人,以及Ercolano 、Stabiae等海濱城市 。18世紀中期,考古學家將 Pompéi 古城從數米厚的火山灰和浮石發掘出來。 由於有德國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學家及理論家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的著作,新古典主義的理念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傳播。他主張回歸美德,巴洛克之後的古樸和純粹的古典品味,認為前一時期洛可可風格過度豐富和輕浮。新古典主義風格旨在將所有藝術統一到“真正的風格” (vrai style )。 Winckelmann為考古學奠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及古董收藏者 Flavio Biondo的追隨者,因此他的藝術評價成為美學的基礎。他的著作包括三卷關於Ercolano城考古發現的《通訊集》、《古代藝術史》、《未發表的古文物》等。 1768年,Winckelmann到維也納接受哈布斯堡(Haus Habsburg)家族唯一女性統治者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1780)的奬勵。這位哈布斯堡王朝直系血脈最後一位統治者,於1740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1685—1740)過世後即位,開始其近40年的統治。統治範圍包括奧地利(Austria)、匈牙利王國(Hungary )、Croatiae 、Bohemiae、 Romania中西部地區、義大利Mantova、Milano、Parme以及東歐的Galicie和Lodomérie。 Winckelmann的死因意外,在返回羅馬居處的途中,在義大利的Trieste的旅館,不幸因同行旅人為了他的金幣和銀幣殺害。 新古典主義的特徵: 回歸藝術源頭,理論家認為藝術的源頭源自於古希臘、伊特魯裡亞(Etruria)和古羅馬。 古希臘藝術: 盛行於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世界以及附近地區的藝術,被視為是西方藝術的主要源頭,重視寫實。古希臘神話是人神共性,因此對塑造人體充滿興趣,不僅在希臘世界盛行,還透過貿易等影響周邊地域,如義大利中部的Etruria地區,在亞歷山大帝國(前356—前323)建立後,古希臘藝術向東方世界傳播。羅馬征服希臘後,古希臘藝術被羅馬人效仿和吸收。 Etruria藝術: Etruria位於義大利中部,是古代城邦國家,涵蓋現今的Toscana、Lazio與Umbria。公元前6–7世紀間的Etruria國家,後來被羅馬人吞併,古羅馬的Etruria時期是鼎盛時期。Etruria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是今義大利半島及科西嘉島於公元前12世紀至前6世紀的文明,活動範圍為亞平寧半島中北部。迄今考古和歷史學界沒有證實Etruria人的起源,因為沒有留下文學、宗教和哲學。 Etruria人是多神信仰。在前8世紀就到達半島,興盛先進的文明於公元前6世紀達至巔峰。其習俗,文化和建築對古羅馬文明有深遠的影響,在羅馬共和國時期被羅馬同化。早期羅馬曾被Etruria人所主導,公元前616年至前509年,羅馬曾先後有三位來自伊特拉斯坎的國王。 古羅馬藝術: 是在古羅馬及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疆域內發展的視覺藝術。涵蓋建築, 繪畫, 雕塑以及鑲嵌藝術等,奢侈品如金屬加工、寶石雕刻、象牙雕刻及玻璃製品等,也被認為是古羅馬藝術。古羅馬人認為藝術的最高形式是雕刻,人物畫也被推崇,但傳世人物畫不如雕刻多,一世紀前雕刻極少保存至今。 古羅馬帝國承接著先前的羅馬共和國(Res publica Romana,前509到前27),當時終身獨裁官是凱撒大帝 (Gaius Iulius Caesar;前100—前44),在他任內,共和國面積達到鼎盛。 德國學者Winckelmann是第一位對古希臘藝術系統研究的學者,19世紀70年代後,通過在希臘地區的考古,許多古希臘的藝術品被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古希臘藝術的認識。在建築中傳播,回歸Vitruvius的原則,並模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紀念碑,在繪畫、雕塑、圖形和裝飾藝術中傳播。 Marcus Vitruvius Pollio(前80或前70—約前25)是古羅馬的作家、建築師和工程師,他的創作時期在公元前1世紀。Vitruvius曾將拉丁文的著作《建築十書》獻給August 大帝,是目前西方古代唯一的建築著作。他曾經在凱撒的軍隊中服役駐軍西班牙和高盧(Gaule)。在軍中可能是製作攻城機械的工程師,後期由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ilius Augustus,前63—14)授予養老金。August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36歲時獲得代表神聖、至尊的頭銜August 。14年去世後,羅馬元老院將他列入「神」,將8月稱為August 。 高盧(Gallia)地區以今日的法國為中心,最大時包括比利時、荷蘭南部、盧森堡以及瑞士東部、德國的萊茵蘭地區和義大利北部。羅馬共和國的Caesar打敗高盧(Gallia)地區的原住民分為三個部份:Gallia Celtica、Belgique和Aquitaine, 新古典主義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包括: -蘇格蘭新古典主義建築、室內及傢具設計師Robert Adam(1728—1792), Charles Percier (1764 – )1838) ; Pierre Fontaine(1762 -1853) 。 -德國畫家Anton Raphael Mengs(1728—1779); 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他在1780年代畫的一系列歷史畫,標誌當代藝術由洛可可風格向古典主義的發展。 -義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 Antonio Canova(1757—1822),他的雕塑從戲劇化的巴洛克時期風格,進入以復興古典風格為主的新古典主義時期;丹麥雕塑家。Bertel Thorvaldsen(1770—1844)。 新古典主義運動,受到歐洲對啟蒙運動哲學和新美學君王的支持和鼓勵,例如: -葉卡捷琳娜二世 (Yekaterina Alekseyevna ;1729—1796),是彼得三世(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 1728—1762)之妻,她以政變刺殺夫婿後即位為俄羅斯帝國女皇,在位34年期間(1762 -1796),俄羅斯經歷復興,為歐洲列強之一。 -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1760年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和愛爾蘭國王(monarchs of Ireland)至1801年成為首位聯合王國國王(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 )1820年逝世。 -Friedrich Wilhelm II,1744—1797))霍亨索倫王朝(Haus Hohenzollern)的普魯士(Preußen)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原位於波羅的海周邊的德意志地區。 新古典主義成為法國和美國革命產生的新共和國的官方風格,新古典主義像徵古希臘和羅馬共和國的民主。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曾任共和國第一執政(Consulat)與帝國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他以羅馬帝國為範本,推行新古典主義帝國風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3-19
13:34

十八世紀法國廢墟藝術家 Hubert Robert

18世紀法國藝術家 Hubert Robert(1733 -1808 ),是法國畫家、製圖家,雕刻家、繪畫教授、花園創始人和共和國中央藝術博物館(musé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épublique )館長(未來的羅浮宮博物館)。 Robert 的出身背景優越。 1733 年 5 月 22 日出生於巴黎隔天在巴黎的Saint-Sulpice教堂受洗。父親Nicolas Robert是Stainville家族的管家,母親是Jeanne Catherine Charlotte Thibault。由於曾受上流社會的薰陶,很能融入。他接受高等教育,懂拉丁語和希臘語。1745 年至 1751 年間在納瓦拉學院(collège de Navarre)學習時,老師 Abbot Batteux 注意到熱愛繪畫的年輕學生很有才華,看到他在一張有希臘文翻譯的紙的背面畫了劍客。他在雕塑家Michel-Ange Slodtz (1705 -1764)的工作室完成最初的學徒生涯後,受父親的顧主Stainville伯爵(1719-1785)的保護。 伯爵Étienne-François, duc de Choiseul(1719–1785)是法國軍官,外交官和政治家。父親François Joseph de Choiseul(1758 -1770)曾任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1710 -1774)重要的外交大臣。伯爵加入法軍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立有功勳。為了改變法國在 影響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 1754 -1763)後的頹勢,曾主張重整軍備,鼓吹戰爭,因而惹惱國王,被貶職回家。伯爵曾被任命為法國駐羅馬大使,亦主動提出與Robert一起前往義大利。 羅馬期間: 1754 年抵達羅馬,直到1765 年,十年後才返回法國。在Stainville伯爵的支持下,獲得了羅馬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 )寄宿生的資格。在義大利期間,向義大利畫家Giovanni Paolo Panini(1691-1765)和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1720-1778)學習透視課程。 在羅馬時,他與洛可可時代最後一位重要代表畫家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成為朋友,Fragonard自1756 年就前往學院。他們兩一起在羅馬或周圍的鄉村創作紅色粉筆畫,例如義大利中部的市鎮 Ronciglione或是義大利中部,離羅馬30公里,風景秀美的Tivoli市鎮,自古是貴族的離宮和度假山莊,也成爲度假山莊的代名詞,1999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他們兩偏愛花園和宮殿的景觀,許多原屬於富有的王公貴族的花園和宮殿,因時間和自然的影響而被遺棄。Robert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畫了許久此類素描和繪畫,風景如畫的主題受到 18 世紀藝術愛好者的欣賞。 他在羅馬時遇到了 Louis-Jacques Durameau, Étienne de La Vallée-Poussin 和Jean-Robert Ango,以及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業餘愛好者。其中法國雕刻家、繪圖家Jean-Claude Richard de Saint-Non(1727 -1791),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榮譽會員,聖農修道院(abbé de Saint-Non)院長,於1760 年帶他前往義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Naples ,參觀了Campania城鎮最著名的遺址,古希臘的Paestum的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神殿,此風格始於公元前7世紀的古希臘,是古典建築三種柱式中最早的,另兩種柱式是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多立克柱式的早期實例除了Paestum神殿還有興建於公元前5世紀,位於希臘首都雅典 (Acropolis of Athens),在古希臘奉祀古希臘神話中智慧、戰略和工藝之雅典娜女神(Athena)的神廟帕提農神廟(Parthénon)。雅典娜是希臘各城市的守護神,尤其是雅典城。Robert 此行所見的古蹟令他讚嘆,返回法國後繼續對古蹟廢墟主體感興趣。 Robert的廢墟建築主題享有盛譽,他於1765 年返回巴黎。1766 年在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以建築隨想作品《羅馬裡佩塔港》 (Le Port de Ripetta à Rome)被認可為「建築畫家」。 1767 年獲得在沙龍展出的權利,在Denis Diderot的帶領下,展出了幾幅關於廢墟建築的繪畫和素描,獲得評論界的好評。 Denis Diderot(1713—1784)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翻譯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以20年主編了《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1751年至1772年間由一批法國啟蒙思想家編撰的法語百科全書,共17卷正編,11捲圖編,此後多有補編,1780年再版時共35卷。《百科全書》以啟蒙主義為目的,常議論時政,使知識的介紹被議論喧賓奪主,因此並不算理想的工具書。 Robert直到1798 年持續參加沙龍展,亦經常參加私密的文學沙龍(salon littéraire或salon de conversation )。沙龍是由一個主人邀請其他客人參加,增加彼此',同時可提升修養。沙龍最早出現於16世紀的義大利,17至18世紀的法國亦極為流行。Geoffrin夫人的沙龍,每週一舉行,直到1777 年。Marie-Thérèse Rodet Geoffrin(1699—1777),是法國著名的沙龍主辦人,她的沙龍重視才智,受邀的賓客不分岀身高低,財富、權位。當時外國賓客到巴黎,都以能有幸得到,訪她舉辦的沙龍為榮。 曾是Geoffrin夫人沙龍的座上賓包括: -Bernard Le Bouyer de Fontenelle(1657-1757),法蘭西散文作家。1686年出版的世界的多元性對話對知識分子有很大的影響。著有《數學手冊》、《動力學》、《文集》、《百科全書》序言。研究成果記載於《宇宙體系的幾個要點研究》。 -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1755),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律師,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Voltaire(1694—1778, François-Marie Arouet)是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的領袖,以捍衛公民自由、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聞名,支持社會改革。論說以諷刺見長,常抨擊天主教教會的教條和法國教育制度。著作和思想對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響。 Robert亦是時尚藝術家,很早就為繪畫作品開發市場,描繪融入廢墟建築的風景,與業餘繪畫完美結合。風景畫是貴族們青睞的流派,因為創作方法不如歷史主題需要更少技巧。在1787年的沙龍,學院的兩位榮譽會員畫家,侯爵 Jean-Philippe-Gui Le Gentil(marquis de Paroy, 1750 -1824)和熱愛風景和建築的法國候爵軍官Henri-Roland-Lancelot(marquis Turpin de Crissé , 1754 -1800),展出了模仿Robert風格的作品。 Robert在花園主題的創作中拓展了他的景觀設計,他先後被任命為國王花園的設計師、國王畫作的保管人、博物館的保管人和學院,的顧問,負責開發王家住宅的某些部分,例如Trianon宮,Trianon是凡爾賽宮(Versailles)附近的村莊,1668 年併入凡爾賽宮公園,包括大Trianon宮和小Trianon宮。 Trianon宮的是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1793) 王后 , 奧地利女大公Marie-Antoinette(Maria Antônia Josefa Joanna von Habsburg-Lothringen,1755—1793)於1782 年至 1783 年委託建造,她希望擺脫凡爾賽宮廷的束縛,建造自然田園風格的建築。設計靈感來自法國北方Chantilly小村莊和Robert的繪畫。 Versailles 的Trianon 村莊的規劃靈感,來自侯爵René-Louis de Girardin(marquis de Vauvray, 1735 -1808)的埃梅農維爾公園(parc d'Ermenonville),此第一座大型英式花園,是由候爵的藝術顧問Robert參與設計。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是啟蒙時代法國與日內瓦哲學家、政治理論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曾在生命的最後六週住到Ermenonville ,直到1778 年去世,公園從此成為文學愛好者的朝聖地。Ermenonville和屬於屬Jean-Joseph de Laborde侯爵的Méréville公園,皆屬於法國大型園林花園,是典型18 世紀晚期,大革命前的英國大型園林。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專政時期的最高領導 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1794)倒台後,Robert是被革命監視委員會(Comités de surveillance révolutionnaire )國民代表大會法令在所有公社或公社分區設立的革命機構。由12名成員組成,負責建立領土上的外國人名單。 9 月 17 日的法律擴大了他們的權力,可以建立嫌疑犯名單並逮捕。 恐怖時期(Terreur)指法國1793年到1794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山嶽派,以革命手段大規模處決「革命的敵人」。全國有16,594人被送上斷頭台,巴黎就有2,639人,另外各地就地處決的約有25,000人。 他於1793 年被監禁在Sainte-Pélagie 監獄。1794 年被轉移到Saint-Lazare監獄。Robert 被監禁十個月後獲釋。儘管經歷變遷,在獄中仍然創作版畫和監獄生活的圖畫。 Robert 於 1795 年重返博物館(未來羅浮宮博物館)擔任館長,直到 1802 年 11 月退休。他以羅浮宮為主題的作品,亦包括Tuileries 宮,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景觀,都可認出建築物的廢墟和倒塌的拱門。 1808 年Robert 因中風去世於巴黎,埋葬在巴黎第 16 區的d'Auteuil公墓,墓已不復存在,只存墓碑。 作品典藏: 法國大革命使他的一些作品遭破壞。他曾於1785 年至1786 年,為凡爾賽宮約 500 個座位的劇院設計佈景。他的水彩畫保存在巴黎國家檔案館,重要繪畫作品典藏在瓦朗斯藝術與考古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Archéologie de Valence)、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貝桑松市圖書館 (bibliothèque municipale de Besançon) 和 Saint-Pétersbourg 的冬宮博物館(musée de l'Ermitage)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3-15
18:01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