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 來賓|醫策會執行長 #方震中 🎙 來賓|願麗醫美診所 皮膚科醫師 #廖苑利 主持|#梁惠雯 「變美」不是問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答案。 台灣每年 9/17 與世界同步響應 世界病人安全日,從用藥安全、診斷安全,到今年聚焦新生兒與兒童的病人安全,提醒我們: ✨ Patient safety from the start —— 從出生開始就要守護。 👩⚕️ 本集《醫探究竟》邀請: 醫策會執行長 #方震中 (急診醫學、腎臟內科、毒物學、重症醫學專家) 院麗醫美診所創辦人 皮膚科醫師 #廖苑利 一起談談: 🔸 世界病人安全日的由來與核心精神 🔸 台灣為何醫療水準高,但新生兒死亡率仍偏高? 🔸 醫美診所如何落實病人安全?認證到底代表什麼? 🔸 病人自己該如何「有自覺」守護安全,而不是只看價錢或知名度? 🟠 你知道嗎?每年響應病人安全日,還會點亮國家地標「橙色之光」! 去年是總統府,今年則換上台大兒童醫院,象徵從小守護每個寶貝的健康。 📌 變美之前,先問自己一句: 👉「我的安全,有沒有被好好守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 來賓|醫策會執行長 #方震中 🎙 來賓|願麗醫美診所 皮膚科醫師 #廖苑利 主持|#梁惠雯 你敢為了省錢,把麻醉交給「行政人員」嗎? 你敢為了漂亮飛到國外手術,卻「住飯店」自己承擔風險嗎? 🎙️ 本集《醫探究竟》主持人 #梁惠雯 邀請兩位專家: 👨⚕️ #方震中 醫策會執行長(急診醫學、病人安全專家) 👩⚕️ #廖苑利 願麗醫美診所創辦人、皮膚科醫師 一起揭開醫美背後的安全真相: 🔍 為什麼有診所寧願冒險,也不請麻醉科醫師? 🔍 病人安全認證為什麼推得這麼辛苦? 🔍 對岸醫美「直銷模式」與韓國醫美行銷術,暗藏哪些風險? 🔍 跨國動手術,出了事要找誰負責? 方震中執行長直言:「病人安全事件,用白話說就是──你去醫院,結果發生了不該有的傷害。」 廖苑利醫師也提醒:「便宜沒保障,跨境醫美就像觀光客住飯店,出事時根本沒人能救!」 醫美,不該只看價錢; 健康,更需要完整的制度與把關。 #醫探究竟 #醫美風險 #病人安全 #麻醉 #跨國醫療 #梁惠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 來賓|醫策會執行長 #方震中 🎙 來賓|願麗醫美診所 皮膚科醫師 #廖苑利 主持|#梁惠雯 💉 你以為只是打一針助眠,卻可能一睡不醒? 「牛奶針」Propofol,本來是醫院內視鏡常用的麻醉藥,但若沒有監測設備+專業麻醉醫師,一旦呼吸抑制,搶救時間就以秒計算! 這起奪走一位車模生命的悲劇,再度敲響「病人安全」警鐘。 在節目裡,我們請到: ✅ 醫策會執行長 方震中:揭露「監測不到位、輕忽麻醉風險」是事故關鍵。 ✅ 醫美診所創辦人 廖苑利:分享為什麼堅持七度通過雙重認證,甚至獲得全台唯一「卓越美醫」診所殊榮,只因「病人安全比營收更重要」。 🔎 而衛福部也正準備出手! #石崇良 部長宣布:年底前將推動 醫美新制風險分級管理,包括: 1️⃣ 杜絕「直美」亂象:醫師不能一畢業就直接投入醫美,至少要完成兩年PGY訓練。 2️⃣ 手術執刀資格:所有醫美手術都須具備大外科專科醫師證書,高風險療程還要額外專科訓練。 3️⃣ 重大事故強制認證+揭露不良紀錄:出事就必須接受醫策會4年監督,違規醫師與診所資訊將公開。 4️⃣ 健保不再埋單:醫美事故衍生的醫療費用,將依責任啟動求償,避免全民健保被濫用。 🌟 節目裡,方震中執行長直言:「若所有診所都能像廖院長這樣堅持標準,醫美悲劇將大幅減少!」 👉 你敢放心把身體交給沒有專科資格、沒有麻醉醫師的診所嗎? 👉 面對醫美亂象,這波改革會不會讓台灣醫美更安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呼吸道保養不是只靠空清機。這集主打實用SOP:從室內植栽到口罩挑選、從除濕到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判讀,幫你把日常選擇做對做滿。 🌿 能幫忙的室內植栽:虎尾蘭、非洲菊、長春藤可在密閉空間有限度吸附/改善異味與部分揮發物;重點仍是源頭減量+通風循環,把植栽當輔助不是萬靈丹。 😷 口罩怎麼選?怎麼換? 外科口罩約可過濾50%懸浮微粒,日常足夠;N95約95%,現在多數情境不必長時間配戴。 連續使用4–6小時或一旦潮濕就該更換;請勿「摺一摺塞口袋再戴」。 別因過度防護反傷身:運動、周遭無人時不建議硬戴。 關於「塑膠微粒」:日常飲食與環境來源遠高於口罩本身;正確配戴與定期更換比恐慌更重要。 💧 濕度管理=氣喘過敏救星:臥室相對濕度\\≈50%;除濕機要會「走位」針對衣櫃、床底、浴室、牆角輪流處理;發現壁癌/漏水/黴點\\先修源頭、再除黴。 🪟 開不開窗?看當日空品:空汙日關窗+室內循環/空清較安全;一般紗窗擋不住PM2.5。 🫁 LDCT 查到「肺結節」先別慌: 約90–95%為良性,僅\\5–8%\\可能惡性。 影像學重點:大小(>8mm風險較高)、毛玻璃/實心/混合型、邊緣是否「放射線條」。 醫師會依風險安排3個月/6個月/1年/2年追蹤;若焦慮難耐,也可尋求第二意見再決定是否手術。 ✅ 今天就能做的五件事: 1. 檢查空清/除濕濾網是否真的拆封安裝、清洗更換週期時間到沒 2. 臥室濕度調到50%並巡查家具背後、窗邊角落 3. 檢視運動習慣:空汙日避免在戶外運動 4. 檢查家中/辦公室影印列印區是否有空清機並保持距離 5. 高風險族群(吸菸史/家族史)評估LDCT並建立追蹤計畫 把每一口呼吸都用在該用的地方。 #室內空汙 #植栽 #口罩 #N95 #外科口罩 #除濕機 #黴菌 #LDCT #肺結節 #第二意見 #振興醫院 #陶啟偉 #梁惠雯 #醫探究竟 ------------------------ 訂閱YT:寶島聯播網、醫探究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新裝潢的「化學味」其實可能是甲醛;看不見的鉛漆/鉛色料、印表機碳粉微粒、牆後的黴菌與壁癌,都在悄悄傷肺、傷神經。陶啟偉主任提醒:「我們待最久的地方,未必最安全。」這集把室內空汙雷點與正確改善方法講清楚: 🧪 甲醛不是幾個月就散:長期緩慢釋放,與鼻咽癌、血液腫瘤風險相關。選低甲醛建材/傢俱(有認證標章)、裝修後長期通風與空清循環。 🎨 鉛藏在油漆與繽紛玩具:影響神經系統、兒童發展。挑選無鉛標示,老屋整修優先檢測與汰換。 🖨️ 印表機旁是粉塵熱點:碳粉近似PM2.5,會懸浮吸入。將空氣清淨機配置在印表機旁,或設獨立影印空間;大量列印時減少人停留。 🌫️ 濕黴=氣喘與過敏急發的隱形推手:臥室相對濕度建議≈50%;除濕機要會走位——針對衣櫃、床底、浴室、牆角輪流吹。發現壁癌/漏水要先修源頭、再除黴。 🌀 清淨機與除濕機的擺放與保養: 清淨機重視CADR/坪數覆蓋,位置不必天天挪; 除濕機依黴點與潮點移動; 濾網要定期清洗與更換(買回來記得拆掉保護塑膠套)。 🪟 要不要開窗?看空氣品質指數:空汙日關窗+室內循環/空清較安全;一般紗窗擋不住PM2.5。若有全熱交換/清風系統並配濾網,可在不開窗下換氣。 🏠 選屋眉角:遠離大車流主幹道、面綠地或河岸通常較佳;馬路第一排與高粉塵區居民,室內打掃採濕拖,減少乾掃揚塵。 把看不見的威脅一一補破網,讓家變成真正的安全屋。 #室內空汙 #甲醛 #鉛漆 #印表機碳粉 #黴菌 #壁癌 #除濕機 #清淨機 #PM25 #振興醫院 #陶啟偉 #梁惠雯 #醫探究竟 ------------------------ 訂閱YT:寶島聯播網、醫探究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你以為「不抽菸+把窗關好=安全」嗎? 最新癌登資料顯示,肺癌已成台灣發生數第一;近十年非吸菸族、尤其女性的肺腺癌顯著上升。陶啟偉主任提醒:真正讓人忽略的,常是室內空汙——我們每天最久待的地方。 本集一起拆解: 🫁 為什麼不抽菸也會得肺腺癌?空汙如何在基因與細胞層次「點火」? 🏠 家裡比戶外還髒?室內常見風險:二手/三手菸、廚房油煙、熏香與香氛、老屋裝修粉塵、傢俱甲醛、以及被忽視的石棉。 🧱 颱風過後老屋整修特別注意石棉:自行拆卸恐讓細纖維飄散;要濕式作業、專業包裝、通知環保單位處理,並優先交給有證照團隊。 🔬 早期發現更有機會:誰該考慮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家族史、長期暴露、曾有肺部疾病者如何評估? 🔧 居家自救清單: 使用外排式抽油煙機、烹調蓋鍋蓋減少油煙 選擇低甲醛建材與傢俱、裝修後徹底通風晾置 空品不良日減少高強度戶外活動,關窗+HEPA等級空清機循環 濕拖取代乾掃,避免粉塵再飛揚 拒絕室內燒香薰、香氛蠟燭與室內吸菸 #肺癌 #肺腺癌 #空氣污染 #室內空汙 #PM25 #石棉 #甲醛 #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振興醫院 #陶啟偉 #梁惠雯 #醫探究竟 ------------------------ 訂閱YT:寶島聯播網、醫探究竟 探索 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我常常懷疑自己,真的能走下去嗎?」 Rossi 在訪談裡很真實地說。 她的團隊很小,沒有行銷大預算, 常常要自己提著產品,一家一家拜訪藥局; 甚至在 101 的快閃櫃,她還要親自站櫃,跟客人一個一個解釋。 她笑說:「這些年,沒有哪一步是容易的。」 但她也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 ✔️ 不追求華麗的包裝 ✔️ 不迎合市場潮流 ✔️ 把有限的心力放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沒想到,這樣的堅持,最後讓她入選亞洲新銳先鋒。 但比起這些頭銜,她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幫到那群敏弱體質、需要安心的人。 聽她的故事,你會發現, 👉 有時候人生不是要衝快,而是要學會走穩。 #人生路口 #生活選擇 #醫探究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很多人以為自己「拖延就醫」, 但其實,他們只是「不知道要找誰」。 有人掉頭髮好多年,試遍各種洗髮精, 最後才發現,問題出在荷爾蒙; 有人滿頭冒痘,以為是青春痘,擦了無數藥膏, 醫師卻說,那是病毒疣,需要完全不同的治療。 Rossi 說,藥師常常成為那個「轉運站」。 病人不是缺乏努力,而是缺乏方向。 🩺 有時候一句「你先去看哪一科」 就能幫一個人少走好多冤枉路。 她特別強調:產品是輔助,但真正的療效來自正確診斷。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因為我們都懂,那種在身體出狀況時的慌亂。 👉 不是不想處理,而是不知道「第一步該往哪裡走」。 #就醫心情 #藥師觀點 #醫探究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25歲的時候,Rossi 的人生看起來應該是最亮眼的年紀。 但那一年,她的日常卻是這樣: 每次走進浴室,打開蓮蓬頭,水沖到頭皮的瞬間,不是清爽,而是刺痛。 頭皮紅腫、掉屑,甚至掉髮。別人每天都要做的「洗頭」,對她來說卻是一場戰役。 她說,最難熬的不是外表的變化,而是那種「怎麼會沒有人懂」的孤單感。💔 試過市面上各種產品,卻一次次失望。最後,她逼自己去找答案。 翻書、問老師、研究成分…… 她才真正理解: ✔️ 不是所有香香的東西都適合自己 ✔️ 不是越多成分越好,而是要找到「最剛好的」 Rossi 笑說,她不是因為夢想到創業,而是因為走投無路, 才決定「自己做一瓶能安心洗頭的東西」。 聽她說這段故事,我們想問大家: 👉 「你也有過洗頭,洗到要掉眼淚的經驗嗎?」 #生活故事 #皮膚困擾 #醫探究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那一刀,是我行醫以來最痛的一刀。」 林靜芸醫師親做褥瘡擴創:從發現皮膚變色到判讀壞死、及早處置,並揭示真正成因不是「沒翻身」,而是藥物副作用+貧血所致。照顧路上,科學判讀與即時醫療,能救回一個家庭的安心。 🩺 重點摘記 • 褥瘡不是只因「躺太久」:延緩失智藥可能傷腎+血色素<9 → 風險升高 • 何時必須擴創?➡️ 邊界明確、顏色加深、深入至骨:避免感染擴大 • 安全輔具也要「合身」:氣墊床不習慣反易摔落,評估個別需求最重要 #褥瘡 #擴創 #失智照護 #藥物副作用 #臨床判讀 #醫探究竟 #林靜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你若想用一句話改變他,請先把『指責』換成『鼓勵』。」 照顧不是一個人扛:林靜芸談如何把外傭、居服、親友變成能運作的「團隊」——不是等到「最完美的人」,而是讓「在位的人」發揮最好的功能。 🤝 實作重點 • 團隊思維:沒有馬,就把驢當馬用——先運轉,再優化 • 家族力量:遠方親戚請用「鼓勵語言」,比指責更能讓照顧者把事做好 • 自我調適:把難關轉成旅程;睡一覺、換個比喻,情緒就有出口 #長照策略 #居家照護 #外傭管理 #家庭支持 #鼓勵勝於指責 #照顧者自我照顧 #醫探究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他會過家門而不入,我就把「公媽」(kong-má)照片請到門外,讓他一眼認出『這裡是家』。」 這集《醫探究竟》,林靜芸醫師談照顧林芳郁教授的真實現場:從認家策略,到躁鬱期的急性處置,讓我們看見失智照護的細膩與勇氣。 🔎 精華重點 • 「過家門不入」怎麼辦?➡️ 找到對的人事物當「線索」,幫他重新連上「這裡是家」 • 面對嚴重低潮期(躺床、不吃、不說)➡️ 不是耍脾氣,是「網路線斷」要立刻就醫 • 伴侶視角:把照顧當作一起經歷的旅程——幽默讓艱難有了出口 #失智照護 #過家門不入 #家庭提示線索 #伴侶關係 #醫探究竟 #林靜芸 #林芳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近視就像一列火車,一旦啟動就會越跑越快! 想幫孩子「煞車」,一定要提早介入。 #徐乙玉 醫師分享最新觀念: 👶 低至25度就能開始治療,越早介入越好 👀 「護眼三個『20』」: 👉 每20分鐘休息20秒,望向20尺(約6公尺)遠方 🌿 戶外自然光,每天累積2小時,讓眼睛分泌多巴胺,延緩度數加深 近視防控不是等到戴眼鏡才開始,而是要從日常習慣做起! 爸媽們,快把這個口訣收進口袋,一起守護孩子的眼睛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暑假真的是兒童近視的「高峰期」! 📌 原本只有100度的小朋友,一個暑假回來竟直接飆到300度?! 📌 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18歲以下青少年近視率高達87%,幾乎「十個就有八個」! 📌 近視不是戴眼鏡就好,它會造成眼睛結構改變,增加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這集我們邀請眼科專家 #徐乙玉 醫師告訴你: ✅ 如何避免小孩度數「火箭式上升」 ✅ 戶外光線、多巴胺,為什麼是天然的護眼良方 ✅ 家長日常該怎麼抓時間、抓距離,幫孩子守住視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你以為近視只是「戴眼鏡就好」嗎? ⚠️ 錯誤觀念+錯誤行為,讓孩子視力提早崩壞! 👀 有爸媽高度近視,小孩才小一就破500度! 👀 還有嬰兒車、背巾裡,爸媽竟直接塞iPad、手機給孩子看… #徐乙玉 醫師提醒: ✅ 近視一旦發生,就是「不可逆的結構改變」 ✅ 度數到哪,就該配到足,否則大腦更辛苦,近視反而更快加深 ✅ 散瞳劑、角膜塑形片、日拋隱眼、近視控制眼鏡,如何挑選?家長必須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骨髓移植的真相】 很多人以為骨髓移植就是治好血癌的「最後一招」,其實它的任務是—— 👉預防復發! 白血病治療流程分三階段: 1️⃣ 誘導化療:先壓制癌細胞 2️⃣ 鞏固化療:鞏固戰果 3️⃣ 維持治療/骨髓移植:避免復發 吳鴻誠院長提醒:治療成功關鍵在「會不會復發」! 化療+骨髓移植是一場漫長硬仗,病友需要的不只是醫療,更是支持與陪伴。 #醫探究竟 #骨髓移植 #血癌治療 #吳鴻誠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你的一份捐贈,可能讓他重生】 血癌病人等待骨髓移植,常常面臨「配對難」! 台灣慈濟骨髓庫是全亞洲最大,卻還是需要更多人的參與。 ✔️捐贈流程其實和「捐血小板」很像 ✔️不是抽骨髓,而是抽周邊血的幹細胞 ✔️你的骨髓,可能是他重獲新生的唯一機會 吳鴻誠院長也分享,移植過程除了感染風險,還有排斥的挑戰。 因此,每一個願意捐贈的人,都是病友生命中最珍貴的「希望之光」。 #醫探究竟 #骨髓移植 #骨髓捐贈 #慈濟骨髓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暴瘦、倦怠、瘀青?小心不是減肥,是「血癌」警訊!2025.08.21(四)18:00-18:15 內文: 【⚠️忽視不得的身體訊號】 藝人沈玉琳確診「急性白血病」的新聞,讓大家開始關心這個兇猛的疾病。 ❌暴瘦是減肥成功? ❌缺乏運動所以蒼白沒力? ✔️可能是血液裡的癌細胞正在全面攻擊! 吳鴻誠院長提醒:急性白血病來勢洶洶,若沒及早診斷與治療,可能短短數週就危及生命。 這一集,我們帶你認識「血液腫瘤」——血癌,和它與固體腫瘤的不同。 #醫探究竟 #血癌 #白血病 #沈玉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孩子哭鬧、爸媽焦慮、針扎、限制飲食、半夜測血糖…… 對一個剛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家庭來說,這不是戲劇,是每天的現實。 👩⚕️ 馬文雅醫師說:「有的孩子不想打針,直到看到爸爸在診間落淚,才理解原來那不是責備,是自責與心疼。」 💡 從拒絕配合到勇敢自理,從家庭衝突到彼此理解,每一個進步都值得鼓掌。 👫 營隊裡,其他孩子說:「我也這樣過來的。」 🎁 第一次打針成功的孩子,會上台領獎──不是為了榮耀,而是為了鼓勵彼此走過恐懼。 💬 本集我們聊聊: ✔ 親子如何從「控制與反抗」走向「信任與放手」 ✔ 第一型糖尿病病童的早熟與內在壓力 ✔ 為什麼有些孩子選擇「不說」,選擇「躲藏」 📣 點進來,讓我們一起學會說一聲:我懂你,真的很不容易。 #糖尿病孩子的日常 #不再孤軍奮戰 #醫探究竟 #馬文雅醫師 #親子成長課題 #心理支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zc9txp04yh01wy1iku98ah/comments 🏃♂️ 當你看到一位在操場上奔跑、在比賽中奮力一擊的孩子, 你能想像他隨身還要帶著血糖監測器、隨時補糖,甚至在比賽中暈倒過嗎? 💪 馬文雅醫師分享:「我們的孩子,有人跑超級馬拉松,有人是足球教練、三鐵選手,因為他們不想被病限制住夢想!」 📱 CGM、胰島素幫浦、隊友的補給糖果、媽媽的行動支援車… 🎯 這些不是負擔,而是夢想的工具箱。 🌈 這集,我們一起來聽見: ✔ 第一型糖尿病病童的「運動日常」多困難? ✔ 他們如何學會用數據管理體能與血糖? ✔ 醫師怎麼看待這份超齡的堅持與成熟? 🎧 點開節目,獻給每一個不被命運限制的靈魂✨ #與糖共舞 #第一型糖尿病也能跑馬拉松 #堅持不只是口號 #醫探究竟 #馬文雅醫師 #康泰基金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