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有聊者大會
有聊者大會
Author: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Subscribed: 18Played: 190Subscribe
Share
© 此頻道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版權所有
Description
百年之前,臺灣文化協會總理林獻堂發起「全島無力者大會」,號召對抗統治威權,發出最有力的正義呼聲。
百年之後,我們推出 podcast 企劃《有聊者大會》,致敬文協知識份子們的滿腔熱血,用開講(khai-káng)重拾文化運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百年之後,我們推出 podcast 企劃《有聊者大會》,致敬文協知識份子們的滿腔熱血,用開講(khai-káng)重拾文化運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2 Episodes
Reverse
2025年新文化運動月以臺灣糖業百年為主題,不僅有一連串的文化體驗活動,也舉辦了主題特展。為此,將邀請策展人至節目中,分享特展的觀展重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年度的館刊,同樣以糖業為主題,其刊名取為《伴糖主義》,透過系列文章,回顧從砂糖是進步象徵,一度將糖視為營養保健食品的時代,轉變成「不甜」才是好吃,甚至呼籲「無糖免稅」的全民減糖之過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發展糖業,而研擬糖業改良方案,其中一條「原料採收區域制度」,意謂某區域內的甘蔗只可賣給該區域的製糖工廠,價格由會社決定。只不過,數度發生了價格太低或磅秤不正的事件。因此,民間流傳著「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的俗諺。
當新式糖廠糖獲得總督府過度保護、原料採收價格過低引發農民不滿,農民組合因此興起,最終爆發抗稅與抵制事件。為什麼這起事件發生在二林?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透過史料與田野回顧,重新認識這段從「甜」轉為「怒吼」的歷史現場。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說到臺灣的糖業,腦中首先浮現的是嘉南平原與糖廠。其實,臺灣總督府與日本的株式會社也曾試圖開發花蓮與台東,在東部發展糖業。甚至還曾在臺東推動可可的種植,至今臺東仍保有森永村。
日本人為何要到東部開發糖業?是否有為此招募移民,還是以當地的本島人與原住民族為主要的勞動力?森永又為什麼到台東種植可可?他們有種成功嗎?又帶給今日臺灣什麼樣的影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日治時期鋪設的糖業鐵道,起初為了滿足製糖運輸需求而建,逐漸成為地方人士洽公、往返的重要交通工具。糖鐵不僅串連田地與工場,降低運送甘蔗的不便性,也構築了台灣早期的交通網絡與生活節奏。一起回望那些奔馳在蔗田之間的「五分車」,以及糖鐵如何影響地方聚落的發展與空間變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日治時期,甘蔗不只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一望無際的甘蔗林,也是畫家眼中的臺灣土地形象。畫家林玉山為嘉義人,曾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甘蔗田,並以《甘蔗》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從林玉山的作品出發,一窺那個年代的田野、光線與勞動身影,也思考美術如何參與書寫台灣土地的歷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隨著食品加工業與零售業的興起,不少女性成為汽水工場的工人,或是販賣汽水的銷售員。除此之外,喫茶店的興起也提供新的工作機會。儘管這些工作提供收入,也改變部份女性的社會角色與生活,仍有其辛酸代價——長時間工作、低薪資、階級差異。透過歷史紀錄與生命敘事,看見甜味背後的女性身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氣泡輕盈上升、玻璃瓶裡彈珠咚咚作響——這不是現在的懷舊飲料,而是百年前在街頭的熱門選擇。
日治時期,碳酸飲料的製造技術引入臺灣,糖業發達讓汽水得以大量生產,很快受到時人的歡迎,且由於單價較低的緣故,很快成為大眾普及且熟悉的清涼滋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日治時期,台灣不只產糖,也推動鳳梨的生產,更把鳳梨製成罐頭送往全世界。人稱「鳳梨大王」的葉金塗從大稻埕起家,建立起頗具規模的鳳梨罐頭事業,更在今天的保安路上蓋了一棟擁有豪華門面的洋樓。葉金塗是誰?為什麼鳳梨罐頭外銷可以賺這麼多錢?除了葉金塗,日治時期還有哪些株式會社出口鳳梨罐頭?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臺發展機械製糖技術,從臺灣的糖業傳統糖廍過渡到新式糖廠,並透過政策的輔助,在原料取得上使新式糖廠獲得保障。
然而,為何發展新式製糖技術,需要總督府以公權力劃定原料採收區域?而新式製糖法引入後,又如何重塑臺灣的甘蔗種植與糖業生產體系?又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間,讓臺灣成為「砂糖王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按圖索驥,尋找「圓山附近」的秘密 ft.洪廣冀
看到一幅畫作的時候,第一眼你會看到什麼呢?
郭雪湖的畫作《圓山附近》是第二回台展東洋畫特選作品,描繪了圓山附近的淺山風景,內容繁複、構圖嚴謹、用筆用色頗有可觀之處,是值得細細觀賞的名作。在樹蔭和石塊堆疊的畫面中,彷彿可以看到山徑的深淺蜿蜒,以及在山腳下耕作的農婦和田園。
本期來賓洪廣冀老師,研究領域包括科學、人文以及科學史,擅長從博物學家的視角,探究繪畫等藝術作品中的故事。透過他的引領和描述,我們彷彿隨著畫面緩步而行,經過石碑、橋梁、植物與田地等事物,一點一滴捕捉作品所隱含的時空背景與故事。藉由在地畫家的筆觸,我們得以認識這片土地的人文風景與自然地理。
✨2025 臺北白晝之夜將於11/1日圓山為基地盛大登場,歡迎一起穿梭藝術與城市的夜晚吧!
「欣賞郭雪湖《圓山附近》: https://reurl.cc/WOmbme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本集Podcast精彩內容
✅ 當推理邏輯遇到藝術畫作,用地理學的知識探索名作的布局和配置
✅ 入選臺展的名畫,細緻描繪了圓山地景中的歷史線索
✅ 畫作映照的是畫家的觀察和心情,而不只是寫實風景
✅ 繪畫中的市郊一角,羅列了原始、農耕和殖民現代的特徵
✅ 靜謐的畫面中,是時間空間線索的多重累績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個街區有點甜──大稻埕裡的馥郁好滋味」 ft.和菓子
你是甜食控嗎?在各種琳瑯滿目的甜點中,哪一種最能獲得你的青睞呢?
近年來大稻埕的甜點成為觀光宣傳的一大亮點,草莓季時民眾在滋養和菓子店門口大排長龍,只為了購買新鮮草莓大福的消息,總是能夠成為新聞。各種傳統、新潮的甜食也成為大稻埕的伴手禮新選擇,緊緊抓住觀光客的目光。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對臺灣文史充滿興趣的甜食研究者和菓子,和大家談談這段追尋大稻埕甜食歷史的故事。在她的筆下,台式馬卡龍的身世不再成謎,隨著四時與節慶的演變,臺北舊城區獨有的在地甜食風味,是讓人如此嚮往。在這期節目中,她要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大稻埕找到的各色甜點,以及過程中蒐集的各種甜點歷史和小故事,透過耳朵和講者一同品嘗甜蜜的好滋味。
本集Podcast精彩內容
✅ 她如何從「非歷史出身」走進臺灣文史的世界
✅ 老店老味道,會是現代飲食的好選擇嗎?
✅ 滋養和菓子必試的少見鳳梨酥
✅ 迎城隍這天發送的鹹光餅,是大稻埕最具代表性的滋味
✅ 老店十字軒的驕傲──大尺寸牛力
✅ 宗教、開港到殖民,各種因緣交織,成就大稻埕豐富的飲食記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洋風吹進新商港──大稻埕街區的商業風貌」 ft.林玉茹
你熟悉的大稻埕,是哪一種模樣呢?是觀光客的最愛?文青聚集的場所?還是商業薈萃的商業區?
但當歷史學家走進大稻埕,她的眼中出現的是一座充滿生活感的博物館,在各個角落都能看到歷史的痕跡。這座曾因開港而商業繁盛的重鎮,是一個不同於「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商港,這裡有著隨西洋貿易而來的現代化和進步,以及各種正「時行」的事物。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臺灣史學者林玉茹帶你走入大稻埕,分享她在大稻埕進行訪談、做研究的經驗,除了講述不同時代的區域歷史,也讚嘆大稻埕持續不斷的發展和蓬勃的生命力。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人的商業頭腦和努力拚搏,以及時至今日許多商家在保留史跡上所做的努力,這正是大稻埕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本集Podcast精彩內容
✅ 因條約而興起的港口新風貌
✅ 茶葉貿易的繁盛形成了產業鏈,也打開女性就業的大門
✅ 「船頭行」與「九八行」如何隨港口興起,成為商業運作的關鍵角色
✅ 前店後港的長屋建築,與南洋地區的商港特色相映襯
✅ 揉合傳統與歐風的建築設計,展現了舊時代的品味與氣質
✅ 歷史學者私房推薦不可錯過的大稻埕10個地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有聊者大會 EP15上線囉!
#文化問診 #有聊者大會 #文字加點歷史味 #故事好獵奇
《艋舺謀殺事件》以及大稻埕的犯罪事件 ft.采松有限公司研究統籌陳力航
本年度最後一集「有聊者大會」上線啦!
1898年《臺灣新報》上出現一篇署名「さんぽん」寫的「艋舺謀殺事件」的日文小說,故事講述在艋舺龍山寺的水池內發現了一具男屍,兩名警探根據線索探案、追查兇手的經過。查案過程中,可以看到初萌芽的「科學探案」精神和日治初期臺灣社會的生動觀察紀錄,長久以來被當作研究臺灣文學的重要素材,但卻不被一般讀者所認識,直到一百多年後,才被翻譯成中文、正式出版。
本集「有聊者大會」邀請到采松有限公司研究統籌陳力航老師,前來談談他協助推理小說家既晴,將「艋舺謀殺事件」翻譯成中文的工作經歷,以及自己的歷史學養是怎麼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提供幫助。
除了翻譯過程中協助將舊日文翻譯成中文,他還需要協助審定、判讀史料,比對小說和當時臺灣的新聞,讓這個舊時代的故事背景更加鮮明完整,能夠為當代的讀者帶來趣味。在工作的過程中,他翻遍報紙、公文、研究資料,看到許多犯罪事件。其中光怪陸離的犯罪動機、行兇手法讓人瞠目結舌,也讓他對日治臺灣有了更多的認識。
本集Podcast精彩內容
✅直接翻譯一百年前的日文,文句看起來就像文言文
✅〈艋舺謀殺事件〉的故事背景,是臺灣正處於政權更迭的時代變局中
✅追查作者さんぽん的身分,就像是開啟另一個探案
✅原來當年吸鴉片並不犯法?一百年前的犯罪概念和現在不同
訂閱追蹤 #有聊者大會 Podcast節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影視作品採用臺灣史的題材,帶領觀眾在不同時期的臺灣社會來去穿梭,希望喚起觀眾對臺灣歷史的興趣。電視劇《商魂》講述了臺灣第一代實業家林燈的故事,劇情從日治時期一路走到戰後臺灣。從歷史轉化為具有戲劇張力的故事,需要透過歷史考據建立讓人信服的情節與場景,透過造型、服飾、道具、布景的設計,做出戲劇中的細節質感與大時代雲湧的氛圍。
本次節目邀請到到采松有限公司總監許雅玲,來談談她在《商魂》劇組擔任「歷史考據」時的工作內容,以及「歷史考據」怎麼讓一部戲更有味道和氣氛。節目中,她提到兩個重點考證對象,分別是生意飯局和辦公室的場景。
生意場上的飯局可說是相當重要的場景,研究人員透過田調和口訪,蒐集到過去酒家飯局的各種配置,內外圈的座位安排和權力關係,以及真實飯局中的權力交鋒,加上歷史資料海之中的圖片、文字紀錄,和幕後人員協力打造出幾個重要的餐會場景,成為劇集中最重要的集數。在辦公室場景中的能夠看到時代變遷、生意規模的興衰,例如影印機的出現,標示著行政工作的重大改變,而不同產業的辦公室配置,則能夠看到商業布局的範圍和規模。
透過各種細節的紀錄,編織出整個時代的風貌,增加歷史的風味與趣味,讓人深信這就是當時臺北城應有的面貌。
本集Podcast精彩內容
✅把錢花對地方,怎麼花錢以打造質感?
✅從文字變成戲劇,在海量的歷史資料之中,看到臺北城的生活變化。
✅借用同時代的人物、社會、環境資料來重塑戲劇的場景與氛圍。
✅有些美麗超越時空,看到人類的共感與喜好。
✅考證最重要的目標,是真實感和說服力,找到過去曾經的樣子。
訂閱追蹤 #有聊者大會 Podcast節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北警察署於戰後仍為警務機關,先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一分局,後又被刑事警察總隊、大同分局等單位使用。而警察也從日治事期百姓敬畏的「警察大人」,恐嚇孩子「不乖就會被警察抓走」,演變成今日的「人民褓姆」。
現代警察的形象與日治時期已大不相同,而當代的警察勤務有哪些?警察又如何看待自身形象的轉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平常上班、上課,有注意過交通警察在指揮交通嗎?
你知道早在日治時期,就有交通警察的存在嗎?
日治時期的的交通巡查大約在1920年代以後,於臺灣的各大都市出現。他們做的事跟現在交通警察一樣嗎?當時臺灣總督府又交給他們什麼任務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日治時期的北警察署設有風俗警察,負責查緝在大稻埕一帶從業的私娼,也要管理舞場、遊技場等。因大稻埕商業繁榮的緣故,江山樓等大型酒樓興起,貸座敷、咖啡店等先後林立,甚至有「未看見藝,免講大稻埕」的說法。
大稻埕有哪些風月場所?藝旦跟女給有何區別?在大稻埕的這些「黑貓」又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還記得,之前COVID-19疫情肆虐時,警察協助檢疫的新聞嗎?其實,早在一百年前的臺灣,警察就肩負防治鼠疫等傳染病的工作。
1897年,臺灣總督府制定地方官官制,規劃警察部並將其分為警務課、保安課、衛生課等。其中,衛生課便職掌傳染預防、道路清潔及其他公共衛生事項。警察不只控管公領域,也進入到各家戶內,甚至影響了臺灣人的日常作息和習慣。為什麼警察要為了衛生清潔改變臺灣人的居家習慣?他找誰當幫手?過程中又是否曾遭遇阻礙?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被查過戶口嗎?不只是你,你的父母、阿公阿嬤,說不定都被查過戶口?戶口調查相關作業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勤務之一,臺灣總督府治臺期間曾進行過七次全臺人口普查,除前兩次稱為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外,後五次均稱為國勢調查。
為什麼查個戶口就叫國勢調查?戶口調查對臺灣總督府這麼重要嗎?戶口名簿上面又有哪些重要的資訊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