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看航空早读|竖耳朵!来听航空新鲜事儿
525 Episodes
Reverse
10月28日,访日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同前往美海军横须贺基地,登上了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据《新闻周刊》等美媒报道,特朗普对现场美军官兵发表演讲时宣布,他将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以后建造的航母必须使用蒸汽弹射器和液压升降机。事实上发,美海军航母的蒸汽弹射技术来源于英国,完善于乌克兰移民的手中。1954年5月26日,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CV-20“本宁顿”号正在东海岸北大西洋沿岸进行航母资格认证航行。清晨时分6点多,该舰航行在纳拉甘西特湾附近,航母左舷上的一部H8液压弹射器蓄能器爆裂,释放出高压雾化了的液压油,混合了氧气的油气混合物接下来被某种不明热源引爆(舰员回忆中有称是喷气发动机的尾焰),引发一系列的二次爆炸。爆炸波及“本宁顿”号的舰体前部三分之一,造成了103人死亡、201人受伤。这是二战后,美国海军伤亡人数第二高的事故。放弃液压弹射器,引进英国蒸汽弹射器“这让我们意识到,还要继续使用液压弹射器不是最明智的选择……英国开发了蒸汽弹射器,我们看到了蒸汽弹射器的优势,我们抓住机遇,立刻引进,将其装上了航母,在英国海军之前率先将其投入使用。”说出这些话的,正是在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曾任NAVAIR下属航空母舰项目执行办公室(PEO)航空系统副主任的莫德斯托·扎哈尔琴科(Modesto Zacharczenko)。20世纪50年代,扎哈尔琴科等美国海军技术官僚们看到的蒸汽弹射器是英国海军部委托爱丁堡的布朗兄弟有限公司开发的BXS-1蒸汽弹射器。这是该公司的技术总监、前英国海军工程中校科林·坎贝尔·米切尔(Colin Campbell Mitchell)基于自己早期的蒸汽弹射器设计大幅改进而来。彼时,在航母的新技术方面,英国人走在美国人之前,也处于当时时代的前列。英国政府的海军部对新技术潜力的判断也颇为敏锐——在现代航母上,与蒸汽弹射器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斜角甲板技术同样是英国人的发明。BXS-1蒸汽弹射器的原型于1951年在苏格兰罗塞斯造船厂,就被改装布置在了巨人级航母R51“英仙座”号上。当时,弹射器并不是埋设在飞行甲板之下,而是安装在飞行甲板上,上面再铺上临时飞行甲板。随后,英国海军密集展开了上千次弹射测试,同时,美国海军对“英仙座”上的蒸汽弹射器测试工作全程知情,还向“英仙座”号派驻了观察员。
据多家媒体9月底报道,美国初创企业辐射半径公司(Radia)宣布将推出“风行者”(WindRunner)超大型运输机的军用版。消息公布之际,正值美国空军协会(AFA)网络会议召开之时,美国空军正规划采购一款新运输机以同时取代C-17和C-5M。辐射半径公司表示,该机预计在2030年前后具备服役条件,希望“风行者”能进入美军的下一代空运系统(NGAL)。一家年轻初创公司的野心辐射半径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成立于2016年。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其研发经验与业界资源显然无法与传统航空防务承包商如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门和波音等公司相比,但其凭借“风行者”这一超常规产品概念迅速通过媒体报道为人所知。辐射半径公司最初希望打造一款能够运输超大风力发电机叶片和相关基础设施的特种运输机,主要面向能源和重工业领域。也就是说,该公司希望解决传统运输方式无法满足的超长、超大货物的运输难题。但随着产品项目的进展,辐射半径公司意识到这款运输机的能力不止能够满足民用需求。特别是在美空军公开了对下一代空运平台的需求后,该公司将战略重点转向了军用市场,意图借助“风行者”切入国防供应链。不过,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辐射半径公司目前的体量和财务实力显然难以支撑一款全新大型运输机的研制。在资金来源上,该公司目前依然主要依赖风险投资和商业订单。未来能否能真正跨入军工体系,取决于该项目的成熟度,以及是否能获得美国国防部的青睐。
10月28日,访日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同前往美海军横须贺基地,登上了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据《新闻周刊》等美媒报道,特朗普对现场美军官兵发表演讲时宣布,他将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以后建造的航母必须使用蒸汽弹射器和液压升降机。事实上发,美海军航母的蒸汽弹射技术来源于英国,完善于乌克兰移民的手中。1954年5月26日,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CV-20“本宁顿”号正在东海岸北大西洋沿岸进行航母资格认证航行。清晨时分6点多,该舰航行在纳拉甘西特湾附近,航母左舷上的一部H8液压弹射器蓄能器爆裂,释放出高压雾化了的液压油,混合了氧气的油气混合物接下来被某种不明热源引爆(舰员回忆中有称是喷气发动机的尾焰),引发一系列的二次爆炸。爆炸波及“本宁顿”号的舰体前部三分之一,造成了103人死亡、201人受伤。这是二战后,美国海军伤亡人数第二高的事故。放弃液压弹射器,引进英国蒸汽弹射器“这让我们意识到,还要继续使用液压弹射器不是最明智的选择……英国开发了蒸汽弹射器,我们看到了蒸汽弹射器的优势,我们抓住机遇,立刻引进,将其装上了航母,在英国海军之前率先将其投入使用。”说出这些话的,正是在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曾任NAVAIR下属航空母舰项目执行办公室(PEO)航空系统副主任的莫德斯托·扎哈尔琴科(Modesto Zacharczenko)。20世纪50年代,扎哈尔琴科等美国海军技术官僚们看到的蒸汽弹射器是英国海军部委托爱丁堡的布朗兄弟有限公司开发的BXS-1蒸汽弹射器。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下属的燃气轮机研究机构(GTRE)向印度国防部提交了一份提案,要求征用两架印度空军的苏-30MKI战斗机,计划将其改造作为飞行试验台。这或许意味着印度正在切实推进其大推力军用发动机国产化计划。2024年9月9日,印度国防部与印度斯坦航空(HAL)签署生产合同,将在俄罗斯的许可生产授权下生产240台AL-31FP发动机,用于装备苏-30MKI战斗机。根据合同的内容,在早期阶段该发动机的印度国产化率要达到约54%,合同结束时将提升到63%。目前还不清楚俄方在技术转让中具体做了哪些内容的保留。一般而言,提供技术的一方通常会倾向于转让外围性质的部件和系统,但保留技术含量最大、设计制造难度最高、溢价最高的关键部件和子系统,如涡轮叶片、燃烧室、高压压气机、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另一方面,尽管印度政府表示合同目标是“满足苏-30MKI对于发动机的持续需求”,也就是说产品将主要用于替换寿命耗竭的发动机,支持苏-30MKI延续服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政府短期内很难从其它渠道引进、或是通过独立自研获得大推力发动机,以满足AMCA等新一代飞机项目的动力需求。因此,不断提升国产化程度,逐步获得AL-31FP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大概率是印度实现大推力军用发动机自主研发的最现实途径。 DRDO是印度国防部下属的机构,负责军事技术的研发。尽管该机构在命名上与美国DARPA(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近似,但机构性质和业务范围上存在很大不同。综合目前二者相关新闻来看,DARPA是相对纯粹的研究机构,规模较小,主要负责高风险的前沿技术探索和项目孵化,在取得关键理论和技术突破以后,DARPA会将研究成果转交给军方或者工业界,由后者实现具体应用和量产。印度的DRDO,规模则要大得多,不仅下属有几十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而且其产业链条覆盖了基础研究、样机研制和批量化生产。在组织结构特征上,DRDO更接近苏俄式的军工科研院所体系。
多支飞行表演队云集,炫舞蓝天精彩纷呈2025南昌飞行大会暨航空产业博览会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江西南昌瑶湖机场成功举办。作为此次活动最大看点,南昌飞行大会云集了多支国内外飞行表演队,包括空军航空大学“天之翼”飞行表演队(使用初教6教练机)、俄罗斯空天军的“勇士”飞行表演队(使用6架苏-35S和1架苏-30SM)、欧洲“空中骇客”表演队(使用XA42,4机编队)、法国“空中魔术师”表演队(驾驶“小熊”飞机单机表演)、中国“红星”表演队(使用3架民用版初教6进行三机飞行表演)、中国雄鹰表演队(驾驶XA42)、以及长江通航表演队(使用翔龙100轻型运动飞机)。此外,中国商飞的C919和C909客机也进行了精彩的飞行展示。 这就是南昌飞行大会的一大魅力。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近2小时的飞行表演,而且参加表演的飞机既有螺旋桨动力也有喷气动力飞机,既有教练机、轻型运动飞机和特技飞机,也有重型战斗机和大型商用客机。这自然让飞行表演变得非常多元,各类机型、各支表演队各放异彩。在观众一声声“哇啊”的惊讶声中,在观众向飞机招手的时刻里,蓝天上是一出出多彩的剧目:多机编队显现秩序感,是精准协同之美;炫舞蓝天时,飞机以空中拉烟等形式在天空留下的,是写意之美;还有轻型飞机的灵动之美,重型战斗机的力量之美,还有商用飞机的优雅之美,以及特技飞机的勇敢之美。
价值130亿美元的E-4C项目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9月5日报道,美国空军新一代“可生存机载作战中心”(SAOC),也就是新改造的一批E-4C飞机已于8月初完成首飞。这型飞机由美国内华达山脉公司(SNC)研发,共5架,总价值为130亿美元。美国政府授予内华达山脉公司的合同内容涵盖研发和改装飞机相关系统、为之配备相关地面系统以及与前代SAOC过渡期间的支持保障。该项目预计将持续至2036年。合同金额之大,使其成为美国近年来最为庞大的单一航空防务项目。与传统的战斗机或轰炸机等战术战略飞机不同,E-4C项目更强调信息通信、抗毁能力与持续空中作战指挥体系的建设。据“防务新闻”报道,首飞之后,该型号将开展一系列试验试飞,相关工作将持续至2026年。内华达山脉公司透露,测试工作不仅涵盖常规飞行性能,更包括在极端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验证等,以确保飞机在核爆电磁脉冲冲击的背景下,依旧具备可靠的指挥通信能力。作为一个价值13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E-4C不仅是美国空军的重点项目,更承载了美国战略核力量的稳定性需求。考虑到现役的E-4B“守夜人”机队机龄已经老化,维护成本不断攀升,E-4C项目被普遍视为美国战略空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美国“战区”网站的报道,9月26日,印度空军在昌迪加尔空军基地为其最后两个中队的米格-21飞机举行了告别仪式。绰号“野牛”的印度空军米格-21BISON献上了最后一次飞行表演后翩然落地,宣告了米格-21家族在印度空军长达62年的服役历史就此结束。执行飞行表演任务的部队是该空军基地的第23“黑豹”中队。米格-21家族在印度的服役历史较为曲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多样的评价。在服役的早期,对比印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空军力量,米格-21作为新型飞机,飞行性能相当出众,机载设备也并不落后,一度在战场上发挥出色。这使米格-21在当时获得了印度军方的高度赞誉,并且深度影响了后续印度现代航空工业的发展。可以说,印度现代军事航空工业的建立是离不开对米格-21系列飞机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等工作。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米格-21的性能,尤其是战场生存能力已经跟不上现代战场的需要。由于其设计年代较早,可靠性与维护性不佳,米格-21系列开始显现出事故率高、逃生能力差等问题,产生了大量的飞行安全事故和战损案例。印度政府和军方开始考虑淘汰米格-21,但由于LCA等国产替代型号的研发进度不如预期,而且多种原因使得印度政府无法通过采购国外型号实现对米格-21的全面替换,印度空军不得不多次延长米格-21的服役期限。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印度空军究竟采购了多少米格-21”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公开信息。常见的报道数字在850架到1200架之间。可以确定的是,印度空军的米格-21系列飞机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在印度本土组装和生产的。根据公开信息,自1971至2012年,印度空军有482起坠机事故与米格-21有关,累积导致约171名飞行员、39名平民、8名军人和1名机组人员遇难。对于米格-21较高的事故率,印度政坛和社会也较为关注,并且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社会话题。2006年上映的印度电影《青春无悔》,就是以一名年轻的米格-21飞行员在飞行中发生意外并遇难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暗指和嘲讽当时印度国防部有关官员的腐败行为。该电影基于真实新闻事件改编,引起了印度社会的广泛反响。
10月21日,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公布了其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根据这一业绩单,目前巴航工业储备E系列商用飞机订单为490架。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1%,较6月底增长12%。巴航工业表示,在2025年第三季度仅收到了一架E175的取消订单。截至9月底,公司尚未交付的490架订单包括200架E175、37架E190-E2和253架E195-E2。这份业绩单体现了巴航工业在国际民航市场中出色的竞争实力。而其市场之所以能够持续拓展,除了市场定位、产品优势等固有因素,还与目前全球多个国家的市场变化有关。日本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飞行国际”网站6月2日报道,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年会上,日本全日空航空(ANA)社长井上慎一表示,面对日本人口日益减少的态势,全日空航空公司计划使用其订购的巴航工业E190-E2型客机部分取代其国内航线网络中正在运营的大型窄体客机。井上慎一指出,在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日本国内航线的运营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今年2月,全日空宣布新订购了77架飞机,其中有20架订单为巴航工业E190-E2客机。根据合同,首批全日空E190-E2将于2028年开始交付。井上慎一表示,选择E190-E2主要是考虑到该机型卓越的经济效率。这款飞机将填补日本国内航线中166座的波音737与74座的德哈维兰Dash8飞机之间的空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萎缩对民航市场的影响据英国航空媒体航空源头(Aviation Source)5月的报道,囿于经济增长压力和人口结构变化,日本国内民航业将在2025年面临“动荡局面”。日本人口已经从2010年的1.285亿下降到2024年的1.226亿,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加速下滑。而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人口增加,日本国内航班的需求正在减少,尤其是区域航线。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给航空公司带来了挑战。如何填满飞机座位并维持可行的航班时刻表成为了航空公司亟待解决的难题。日本航空(JAL)、全日空航空这样大型航空公司以及天马航空等小型航空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盈利能力下降问题。
创始人说,“新军工”与防务巨头“生意经”大不同在美国安杜里尔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希望推动美国国防部更改其“规划、计划、预算和执行”流程(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and Execution,PPBE)的同时,该公司创始人帕尔默·勒基则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成本加成合同”(cost-plus contract)的看法。勒基的看法相当直白,并直指美国“新军工”企业与传统美国防务巨头们在利益诉求上的“天壤之别”。他表示,传统防务巨头们在推动新装备研发项目时,往往按照“成本加成合同”方式来进行,这意味着其在相应项目上的人力、时间、材料等成本与投入都会获得政府的埋单,同时还能拿到额外一笔预先确定的固定额度或比例固定的“酬金”(fee)作为利润或激励。这必然会推动传统防务巨头们提出昂贵的装备解决方案,并尽可能地拖延项目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但安杜里尔公司则恰恰相反”,勒基表示其公司是一家“产品”公司,生产并销售已经成熟可用的产品,而不是靠做研发项目来赚钱。言下之意是,安杜里尔只向用户交付成熟的产品,前期的研发成本已由公司自行承担。因此,对安杜里尔来说,公司只有更快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和交付工作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润。改革呼声正在五角大楼内外汇聚综合来看,在美国五角大楼内外,针对美国国防领域和采购方式的改革力量正在汇聚。这些人中,有些人是五角大楼内的“改革派”,他们多来自华尔街或硅谷,经过“旋转门”后成为美国军政界的高级幕僚,甚至坐上了体系内的“一号”“二号”高位,试图自内推动美国国防部采购流程、制度和机制的变化;还有些人身在五角大楼之外,是以安杜里尔等公司为代表的“新军工”企业高管,他们着眼于装备体系上的改革,希望谋求在PPBE流程、“成本加成”之外新的“爆单”路径,希望让规模庞大的美国防务市场更“自由”。而不论这些人身居何位,他们的目标都很统一:在美式的“资本永不眠”背后,所有人都期待着,在被传统巨头长期垄断的防务市场上培育(或者说“催化”)出一场“宏观顺风”——例如,推动美军在采购上更加重视软件而非硬件,更重视低成本、自主化系统等。
10月22日,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将在天津启用第二条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这是继2023年4月空客首席执行官傅里与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签署协议以来,迎来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根据计划,第二条A320总装线将于2026年初全面投入运营,目前总装首架飞机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对于空客来说,天津第二条A320总装线的建成意味着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由10条总装线组成的生产网络,其中4条位于德国汉堡、2条位于法国图卢兹、2条位于美国莫比尔、2条位于中国天津。此外,空客还表示,这两条生产线让空客将能在贴近中国及中国周边客户的区域实现产能翻倍。傅里表示:“我们热烈欢迎天津的第二条生产线加入我们的全球生产体系,它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灵活性和产能,有助于我们实现到2027年月产75架A320系列飞机的目标。自空中客车进入中国以来,我们踏上了一段长达40年的旅程,与中国民航界建立了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期待着共同谱写未来的新篇章。”空客在中国2025年是空客与中国民航合作的第40年。1985年,空客首次向中国民航交付了一架A310飞机。40年来,空客与中国航空制造业和民航业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目前,空客A220、A320和A350等多个系列的商用飞机上都有来自中国供应商的产品。例如,中航西飞天津公司为空客A320总装线提供机翼大部件和机身系统生产及交付配套服务;航空工业沈飞民机承担了A220飞机50%以上机体结构生产;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是A350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主要生产方,承担了包括升降舵、方向舵、S19段机身勤务舱门和机腹整流罩等机身部件在内的生产制造工作;航空工业成飞民机则为空客A350系列飞机提供扰流板及下垂板等部件;此外,空客还建立了北京工程技术中心,主要开展飞机零部件工程研究、开发、设计,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在苏州建立了空客新研发中心,专注于先进制造、氢能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及电气化、未来客舱设计以及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以及在成都建立了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深度发掘飞机价值。
9月29日,美国《空军与太空军》杂志网站刊发文章表示,美空军正探讨将B-21“突袭者”轰炸机改造为空对空作战平台,以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地区战事中支持美空军具备“数量优势”。这一构想打破了传统空战体系中“战斗机负责制空、轰炸机负责对地”的概念边界,可能促使B-21实现从“核威慑平台”到“空战导弹载机”的转向。根据该报道,美空军可能试图通过B-21的隐身性能与载荷能力,构建“超视距导弹发射平台”,破解美空军“导弹库存耗尽”与“航程不足”的双重困局。那么,这一设想究竟是对空对空作战体系的“颠覆性创新”,还是缓解美军焦虑的“应急补丁”?战略动因:美空军的双重焦虑作为美空军新一代隐身轰炸机,B-21的初始定位是核威慑与远程打击。但近年来,美空军高层不断设想、推演未来可能发生的地区战事,表示按照美军战机目前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在遭遇地区战事时存在反应周期过长、航程有限,且容易遭遇非对称消耗等情况,单纯依赖F-22、F-35或协同作战飞机(CCA)难以实现“价格合理的大规模”应对方案。此外,美军目前存在的导弹库存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焦虑。一些前空军高级官员表示,在近期太平洋方向的军事演习中,美军“7至9天就会用完AIM-120导弹”,而且其供应商“根本没有能力快速重建弹药库”。美国空军与太空军协会(AFA)未来航空航天概念研究所负责人马克·冈辛格表示:“我们面临的是武器短缺,而非运送武器的平台短缺。”
五角大楼的高官们呼吁改革采购流程在今年5月,美国科技商业界颇具影响力的TBPN播客节目上,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还在节目中预言:“特朗普总统和赫格塞斯部长为了美国士兵的利益,忍痛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德里斯科尔表示美国防务行业将经历重组,“将要经受这场风暴”,其中传统防务巨头的日子会越来越难,“他们会开始意识到,他们必须适应和改变,否则就会消亡,国家不会再出手救他们了。” 对于这个“主要受众是硅谷的风向投资人士”的播客节目,美国陆军一号文武官接受邀请、参与节目录制,就已经体现了美国陆军高层乃至特朗普政府对该节目所代表的科技行业和风投界的认可与支持的态度。这种态度,无疑是安杜里尔公司、帕兰提尔公司等由风险投资支持的美国“新军工”企业之所以能崛起和扎根,并成为行业重要参与者的大前提。这些对美国防务行业巨头们的不满和对采购流程和体系的改革呼声,不只是来自美国陆军高层,还来自美国国防部(正在更名为战争部)的其他重要官员。比如,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费兰(John Phelan)曾批评美国的造船业“缺乏紧迫感”,对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得过且过;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史蒂夫·范伯格则称,当前的采购体系有利于传统国防承包商,因为它采用了“镀金”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规定,阻碍了商业公司和非传统供应商的进入。
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简称天津直博会)即将在天津空港经济区航空工业天津民用直升机产业化基地举办。从2011年首届举办至今,天津直博会已走过14个年头,成功举办了六届。天津直博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直升机专业展会,也是全球第二大直升机专业展会、还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飞行表演的直升机专业展会。回顾历届天津直博会的高光时刻,就能读懂中国直升机产业的成长轨迹。 2011年系列化、规模化2011年9月15日至18日,首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在天津空港经济区直升机产业基地开幕,这是中国直升机产业首次以“系列化、规模化”的姿态面向世界。首届直博会上,我国国产直升机首次集中亮相:AC311、AC312、直8型运输型进行了飞行表演,AC310、AC312医疗救护型、AC352、AC313等直升机模型参加展示。这届直博会是中国直升机产业走向世界的开端,为我国直升机的“成长图鉴”写下了“萌芽起步”的第一笔。
9月9日至12日,以“打造未来力量”(Preparing the Future Force)为主题的2025年英国国际防务与安全装备展(DSEI 2025)在英国伦敦举行。根据主办方发布的信息,有超过1700家展商参加本届英国防务展,业务涵盖航空、航天、海军、陆战、电子战、网络作战等多个领域。英国空军退役中将、防务展高级军事顾问加里·沃特佛(Gary Waterfall)表示,本届英国防务展的重点是展示“英国及其盟友如何通过新一代装备和战术创新为不断变化的战争做好准备”。GCAP全尺寸模型亮相本届英国防务展上,今年6月刚刚成立的、由英国BAE系统公司、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和日本航空产业振兴株式会社(JAIEC)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尖翼(Edgewing)首次亮相,并且展出了三国合作项目“全球作战空中计划”(GCAP)的全尺寸模型。与此前亮相的模型相比,此次展出的全尺寸模型尾部有明显调整,一些媒体评价称,未来该型号可能采用二元矢量喷管技术。本届英国防务展上,参与合作的三个国家宣布了一项新计划:为了推进GCAP项目的电子与传感系统研发工作,三国将合作成立GCAP电子演进联盟(G2E),成员包括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英国ELT集团以及日本三菱电机,该联盟将协调推进六代机综合探测、侦察和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莱昂纳多集团未来作战航空项目总监安德鲁·霍华德(Andrew Howard)表示:“现在GCAP的核心团队已经确定,不会有新的大型合作方加入。过去那段可以相对容易决定加入或退出计划、讨论分工与商业结构的时期已经结束。现在我们对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挑战有所准备,并已达成结构性协议。”
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说到,美国“新军工”企业帕兰提尔公司与乌克兰政府合作,以其作为新式武器的试验场,获得来自战场一线的反馈用于改进产品。也就是说,帕兰提尔公司通过对乌克兰的“无偿军事援助”获得了第一时间的战场反馈,从而进一步根据实战需求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在每次打击中学习和改进”。既然有帕兰提尔公司的先行尝试,那么安杜里尔公司不惜自费援乌,自然也是为了获得商业收益和“市场美誉”。帕尔默·勒基在其个人社交媒体上高调表示“在俄乌战争爆发的两周后,我们就派出人和装备抵达了乌克兰……我们与乌克兰的合作很大程度上都是自费的。”同时,勒基也给自家产品打“战场广告”:“我们的自主武器摧毁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俄罗斯战争机器。”而在今年7月22日,安杜里尔公司的官方X账号还发布了出现在俄乌冲突战场上的新款巡飞弹Altius-600M执行夜间作战任务的画面,并声称其武器“摧毁了敌方装备”。2024年7月初,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在对安杜里尔公司及其创始人勒基报道中称:“在几次非正式谈话中,与乌克兰军方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来自多家公司的许多新武器仍然存在缺陷,容易受到俄罗斯反制措施的压制,性能上不如宣传的那般有效。这些新武器的影响有限,并没有改变战争的轨迹。”在NPR的这篇报道中,安杜里尔公司CEO布莱恩·辛普夫对这类言论回应称,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俄乌战场环境非常具有挑战性……我听乌克兰人估计过,一架无人机的寿命通常只有4周左右。”不过他也表示,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人工智能武器通过快速更新,可适应和应对战场上不断变化的形势”。
根据彭博社、德国《忠诚》杂志(Das Magazin loyal)等媒体8月中旬的报道,德国计划到2029年,将其军用无人机数量从目前的600余架增加至8000多架,涵盖微型无人机、反无人机系统、自杀式无人机以及远程打击无人机。这一规模扩充不仅在数量上刷新了欧洲国家军用无人机的纪录,更意味着德国军队作战重心和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大幅调整无人机采购模式与流程德国此次军用无人机采购计划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数量庞大,更在于其采购与管理模式的重大变化。传统的德国军工采购往往因程序烦琐、周期冗长而饱受诟病,许多关键装备项目从立项到交付常常拖延数年甚至十余年,导致德国军队在新兴技术的应用上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但此次军用无人机采购计划中,德国政府表示将应用全新的“滚动采购”与“快速迭代”模式。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表示,此次无人机扩军战略并非一次性集中采购,而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更新的过程。从2025年到2029年,德国将分阶段采购总数约5700架的微型无人机系统,这些装备可在城市、森林、山区等复杂环境中执行战术侦察任务;此外还将采购560套拦截和反无人机系统,以应对来自敌方的无人机威胁;还有2070架自杀式无人机。此外,德国还计划引进航程超过1000千米的远程无人机,以提供纵深打击能力。在为期四年多的无人机装备扩张中,德国政府将采用“持续采购与动态替换”的方式,即基于实战反馈与技术进步,动态调整采购型号,避免技术落后等问题。
工”企业,正在欧洲地区市场上“折戟沉沙”。主要原因除了前文分析的“数据安全”担忧、欧洲国家对美国企业的不放心、欧洲防务自主意识增强等,俄乌冲突的相关因素也值得关注。“战场广告”失灵,欧洲市场反响不足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西方世界舆论场被一种论调所占据:受到战争刺激的欧洲国家必然要启动“再武装”;而且由于欧洲国家在国防技术领域的投资长期落后于美国,欧洲企业的产品在技术上也同样落后于美国企业,那么欧洲各国对装备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必然会转化为对美式装备,尤其是美国“新军工”企业产品的青睐。那些参加了俄乌冲突的、“新军工”美式装备,大概率会备受欧洲国家的追捧……顺着这样的逻辑,帕兰提尔公司和安杜里尔公司将会迎来欧洲市场的大幅扩张。但在3年后的现在,回看这一论调,最大的“逻辑漏洞”,出现在欧洲国家对防务自主的坚持上——欧洲国家确实启动了一轮“再武装”,但默契地选择了“降低对美依赖”和“去美国化”。美国“新军工”企业所期待的“战场广告”效应失灵了。这些企业期待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但事实是,他们的产品确实出现在了俄乌冲突战场上,但预期中的欧洲订单却没有纷至沓来。也就是说,这些美国防务企业在乌克兰的“投资”并没有转化为欧洲市场的有效订单。乌克兰抓住商机,开设“战争实验室”2022年,帕兰提尔公司CEO亚历克斯·卡普秘密访问了乌克兰首都基辅,成为了首位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面的西方大公司CEO,并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技术支持。随后,一波又一波的美国初创公司带着无人机、传感器、卫星和人工智能软件等产品涌入乌克兰,它们与帕兰提尔一样,都将这场位于欧洲的战争视为展示自身产品能力的机遇,将乌克兰视为“战争实验室”、是营销战的“战场”。
8月初,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下称巴航工业)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订单交付与储备情况。这一时期,巴航工业各业务部门完成了61架飞机的交付,这一交付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30%,对比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量更翻了一倍。尤其是在商用航空领域,该部门本季度的订单储备价值高达131亿美元,环比增长了31%,同比增长16%。巴航工业成立于1969年,到现在已经56年,在航空行业的风云变幻中,这个全球商用飞机第三大制造商究竟做对了哪些关键决策?又如何持续保持其在商用航空领域的市场优势?一部现代航空工业史,也是早期航空企业不断破产、被兼并,最终由少数巨头企业垄断主要市场的历史。在干线客机领域,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集团几乎垄断了全球主要市场,道格拉斯公司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支线飞机(即一百座级商用飞机)的主要市场也被加拿大的庞巴迪公司和巴西的巴航工业所占据。由于在C系列客机上的一系列失误,庞巴迪公司近年来已经彻底退出了商业飞机制造领域。同时,C系列飞机在被空客接手以后,也并未在与巴航工业的竞争中扭转劣势。截至2025年3月,空客A220系列(即庞巴迪C系列)的总生产数量为401架,远不及巴航工业E-JET和E2系列的1710架。如果结合2025年二季度的订单情况,未来巴航工业在支线客机市场上的优势仍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回顾历史,庞巴迪公司和巴航工业的发展风格可谓截然不同。庞巴迪公司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戏剧性:较高的技术起点,激进的并购,抓住时代风口,以爆发性崛起的姿态,庞巴迪公司一度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商业飞机制造集团;但进入21世纪后,短短20余年,庞巴迪公司又由于错误的商业决策,不得不退出商业飞机制造领域。与之相比,巴航工业的市场风格则更加稳健,但从不失进取的胆色。在更长的历史周期内,巴航工业始终能找准产品的精确定位,并实现技术运用和设计思路的迅速迭代。二战结束之后,全球主要支线客机出现了多次重要跃迁。每一次跃迁,都意味着新一代产品的出现,并在某些痛点问题上形成了相对老一代产品的显著优势。这几次重要的跃迁分别是:动力原理上,从活塞进化到涡桨,再进化到涡扇发动机;机身设计上,从非气密结构进化到气密结构,尺寸级别普遍显著增大;喷气式动力布局上,从双发尾吊布局进化到翼下吊舱布局。
水土不服,美“新军工”企业欧洲受挫对于帕兰提尔和安杜里尔公司等美国“新军工”企业来说,它们在欧洲大陆上的业务似乎遭遇了“对外保护,内部开放”的藩篱。帕兰提尔公司CEO亚历克斯·卡普的说法是“像帕兰提尔这样的美国公司遭到了排挤,欧洲还不懂人工智能”。欧洲媒体的报道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帕兰提尔公司在欧洲业务之所以遭遇增长瓶颈,一个原因是“水土不服”:其业务与当下欧盟制定严格的规则来保护个人数据、更为严格的数据隐私法规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之间存在“合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这些欧洲国家已经对掌握在帕兰提尔公司手中数据产生了安全方面的担忧,并且对帕兰提尔公司产品的部分功能做了限制,抑或是直接限制使用,甚至选择由本国企业来开发替代产品。比如2023年初,德国最高法院就以隐私为由限制该国黑森州、汉堡州的执法部门使用帕兰提尔公司的Gotham软件。同年9月,法国情报部门宣布拨款4000万欧元来开发法国人自己的Gotham。Gotham是帕兰提尔公司面向政府和情报机构开发的软件产品,能够筛选海量数据,识别关键威胁,挖掘规律并提供行动情报。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帕兰提尔公司与法国情报部门曾有过这样的“蜜月期”: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法国情报部门开始寻求相关技术支持,而Gotham软件也成功帮助法国挫败了数起袭击事件。在2020年,卡普甚至还在巴黎的该公司企业客户活动上曾对媒体表示:“我认为,在过去15年里,西方文明曾多次倚仗我们‘渺小’的肩膀。”但时移世易,今天的欧洲国家更为强调“数据主权”“科技主权”,越来越倾向于发展本土的AI技术,发展本土数据分析公司,宁可多花钱也要自主开发,也要摆脱对帕兰提尔等美国厂商的依赖——即便卡普放言“(法国人)花费10亿欧元也开发不出来我们这套系统”。
根据《防务要闻》等媒体报道,9月17日,以色列国防部宣布已经完成“铁光束”(Iron Beam)激光防空系统的一系列关键测试,抵达了“全面部署前的最后一个里程碑”,并对该系统给予了很高评价,称该系统实现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工程突破……以色列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如果部署工作顺利,该系统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交付。“铁光束”系统由以色列拉斐尔集团研发,可以执行10千米以内的防空反导任务,目标包括火箭弹、迫击炮弹、飞机和无人机等。从命名来看,该系统与“铁穹”导弹防空系统有继承色彩——而事实上该系统也确实将与“铁穹”系统兼容、集成,以单次射击不到数美元的边际成本优势,降低“铁穹”系统在拦截作战中形成的经济成本,并大幅提升“铁穹”系统接战目标的上限和持续作战能力。由于特殊的国土地缘情况,反以色列武装的多型简易远程火力,如自制火箭弹,可以覆盖很大范围的以色列国土。这迫使以色列多年来一直重点研发能够快速响应、具备多目标接战能力、弹药尽可能廉价的防空导弹系统,即“铁穹”系统。但即使如此,在防空拦截作战中依然存在经济成本不对等的情况,即以色列需要用单价达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弹药拦截经济价值仅为数百或数千美元的目标,因此,以色列一直在寻找经济上更为可行的防空方案。此外,近年来,廉价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令以色列面临的防空局势更加严峻。这些无人机不仅数量多,而且起飞和攻击路线更为隐蔽,能够从“铁穹”导弹的最小射程和最低射高内发起袭击,也就是说对这种无人机的防御已经超出了“铁穹”系统的应对范围。“铁光束”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研发的。其设计要求是能够在数秒钟内击落来袭目标,并具备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