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深见|深度报道,真知灼见985毕业生考研过关后,转身走进深山支教
985毕业生考研过关后,转身走进深山支教

985毕业生考研过关后,转身走进深山支教

Update: 2022-12-24
Share

Description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隽杰

图/受访者提供

12月下旬,重庆大山里的天气越发寒冷,余盟记挂着班上孩子们手上的冻疮,替他们在网上买了药和手套。“很多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我得关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余盟说。

今年是余盟来到重庆城口县沿河乡支教的第二年,这个23岁的年轻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2021年他本该继续攻读研究生,却选择休学一年前往重庆支教。

通过一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余盟不但成了他们的支教老师,更是一个懂得体贴他们、照顾他们的“大哥哥”。一年支教期满后,余盟决定再留一年,他舍不得孩子们,也希望自己能为乡村教育多作些贡献。

从985毕业生到村小全科老师

2021年9月的一天,余盟第一次走进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中溪完全小学的校门,当时已近下午3点,这所山坳坳里的小学校笼罩在大山的阴影中。在经历了数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余盟有些昏昏欲睡,看着操场上嬉闹的孩子,他知道自己“要去支教”的热血和冲动,真的落地了。

余盟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毕业,胡吉伟班班长,已经成功考研上岸另一所985高校。只要循着当前的路往下走,出国深造、大厂offer……这些年轻人奋力“内卷”孜孜以求的机遇,他都应该不难得到。

面对通途一片,余盟却办理了休学,转身走进重庆的大山深处,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他的理由很简单:想趁着自己还年轻,全力以赴做一件热爱且有意义的事。在大学期间,余盟曾经参加过湖北随州福利院周末支教和江西萍乡暑期支教两次支教活动,这些经历让他看到了支教的意义所在。

余盟现在的身份是沿河乡中溪完全小学二年级的全科老师兼班主任。中溪完全小学共有74名学生,大都来自附近的北坡村和迎红村,11名教师中有2名支教老师。

在来到中溪完全小学之前,余盟压根没听说过有“全科老师”这回事,他原先的预期是当一名数学兼体育老师,而马上他要面对的是语文、道德与法治等从未接触过的教学科目以及一周33堂课的工作量。

余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摸索,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学课中引入数轴,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加减法运算。此外,他还要引导刚升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培养课堂意识和规则意识,更好地参与课堂。

副校长李兴明还记得,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生命叙事”讲演活动中,余盟讲述了班级里每个孩子的情况,并为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计划。余盟对学生的用心之深,让他印象深刻。

挑灯辅导孩子六十多个晚上

在来沿河乡支教之前,余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在教学上,他想让班上的孩子一个不掉队,都有不错的成绩。但在真正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之后,他的想法有所改变。

“拿我们班举例子,10个小朋友,80%是留守儿童,50%来自贫困家庭,30%来自单亲家庭。”余盟发现,很多山区孩子的原生家庭结构或多或少不太健康,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往往也都来自贫困或单亲家庭。

曾经的李凡是余盟接触到的“性格极端的小孩”之一。李凡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平时由爷爷照顾。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李凡的性情孤僻,不愿和人交流,被其他孩子碰一下都要哭,而且学习比较吃力,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多次与李凡交流无果后,余盟意识到相比于学习方面,他更缺乏生活中的陪伴与关爱。余盟开始尝试去做李凡的朋友,陪他玩游戏,在他伤心的时候买零食来哄他。晚上放学后,余盟还会单独留李凡辅导,陪着他打闹说笑。

他给李凡辅导了60多个晚上,“刚讲过的知识他下一秒就忘了,我就陪他再讲一遍。”题目会做了,余盟还会奖励他一盒牛奶。余盟还引导他交朋友。渐渐地,李凡开始向余盟敞开心扉了,还经常拿着图画本给余盟“讲画”。这时,余盟又鼓励李凡尝试去和其他老师也讲一讲画,还提前和老师沟通好要多鼓励他。如今,小男孩的成绩有了起色,性格越来越活泼。

“其实就是将心比心,孩子感受到你的好,自然会打开心扉。”在余盟的陪伴下,李凡渐渐活泼开朗了起来,学会了主动关心他人。下雨时,他会打着伞等余盟一起走;在山里找到好看的花,会用塑料瓶装着带给余盟。李凡的这些改变,让余盟感到欣慰。

“有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山里的孩子们,想找到自己的起跑线都很困难。”余盟深感孩子们的不易。

何香是来自沿河乡中心校的小姑娘,妈妈是残疾人,爸爸在外打工,家庭很贫困。余盟问她有什么愿望,她回答说:“希望妈妈的腿能走路。”这个回答让余盟有些难过,“城里的孩子们的心愿是一双新球鞋,一辆单车,而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妈妈恢复健康。”

余盟认为,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孩子,尤其是大山里的孩子们非常重要。他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关爱与陪伴,让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都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一学期结束,余盟班上的10个学生中有8个期末考试拿到了全A的成绩,全校前五名中有三名都在余盟班上,其中还有学生考到了全校第一名,这些让余盟十分骄傲。

每周一顿大餐的约定

每到周末,余盟的教师宿舍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玩闹,而身为班主任的他却在亲自“下厨”,为孩子们准备热腾腾的饭菜。

汉堡、鸡翅、蛋挞、红烧排骨……平日不爱做饭的余盟,每周都会想办法为孩子们准备一些不一样的吃食,他想让孩子们尝一尝平时没机会接触到的美食。味蕾是不会骗人的,“纯粹是想让孩子们吃好些,让他们开心。”余盟说。

而每周一顿大餐的约定,起源是女孩胡静的一句心里话。

余盟很喜欢《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他很认同书中“以人为本,倾听学生想法”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余盟在今年3月发起了“彩纸计划”,他引导孩子们在纸上写下最近开心的事、难过的事、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余盟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和孩子们的交流,一方面也能锻炼孩子们写词造句的能力。

4月,余盟收到了胡静的纸条,她最近的伤心事是“奶奶每天回家都很晚,我放学回家没有饭吃……”余盟了解到,胡静的爷爷奶奶忙于种田,每晚回家已经是七八点钟,她只能饿着肚子等着。了解情况后,余盟每周末编一个理由,将胡静带到宿舍,在他那不足5平米的厨房,这个曾经靠泡面和速食熬过周末的大男孩摇身一变成大厨,渐渐地班里的孩子都闹着要来,不爱做饭的余盟也学会了不少“大菜”。

周末免费为留守老人拍照

“余老师,我可以换朵花拿,在蓝色背景再拍一张吗?”“当然可以啊!”随着照相机咔嚓一声,老人害羞的笑脸被定格下来。

9月以来,在为孩子们做饭、辅导功课之外,每个周末,余盟都会带上照相机去附近的村子里免费为留守老人拍照,随后制作成一张实体带框相片送给老人们,他称之为“支教照相馆”项目。

余盟之所以产生为老人拍照的念头,源于某次和一名老教师的闲谈,老教师向他感慨,自己的前妻在去世的时候,都没有一张体面的遗照,而这也是大山中留守老人的普遍状况,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正经照过一张相片。

这番话余盟记挂在了心里,他同时也在思考,留守的孩子们还有伙伴玩耍,有老师陪伴,山村里的留守老人则需要种庄稼、养牲口、照顾孩子,终日劳作却得不到任何关心抚慰。余盟决定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通过一张照片,给老人们的心灵带来一些抚慰。

目前,余盟和他的“流动照相馆”已经走过了5个村子,他总是在田埂上、灶房里、小河边为遇见的老人拍照,而老人们的朴实善良也让他印象深刻。受到余盟的鼓舞,学校里的老师们也加入了进来,有人主动提出为他开车,有人提出一起去帮忙拍照。余盟有些感动:“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给留守老人们更多的关爱。”

乡村公益教育是一场“接力跑”

今年6月15日以前,余盟从没想过还要再留一年。按照计划,一年的支教结束后,余盟就要去读研了。那天,余盟正在批改作业,本子上的一句话让他的心刺痛了一下,“我知道这周之后就见不到你了,不过我也长大了,谢谢你,我的老师。”

孩子的懂事让他有些心疼,离别的感伤氛围让余盟掉了眼泪。之后,余盟反复思考了很久,决定还是要再陪孩子们一年。“学业和工作上如果掉队可以靠努力弥补,支教的机会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了。”余盟说。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985毕业生考研过关后,转身走进深山支教

985毕业生考研过关后,转身走进深山支教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cookies to personalize your experience, to show you ads based on your interests, and for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s purposes. By using our website and our services,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described in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