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1:集异璧奇书其书,侯世达奇人其人
Description
时间戳:
00:03:32 “只有它和《红楼梦》配得上奇书称号“
00:17:28 我们与GEB的渊源
00:27:53 能写出奇书的人必为奇人—侯世达奇人其人
00:38:14 “GEB“和”集异壁“究竟代表什么?“Braid”和“大成”里有多少层含义?
本期我们先从整体印象开始,聊一聊:它为什么是“奇书”?为什么这么多人膜拜?各自和GEB的渊源?还有侯世达奇人其人,以及 “集异璧之大成”的含义。
1.GEB为什么是“奇书”?
“奇书”这个称号是公认的,应该没什么人反对。几乎所有人提到它时都十分严肃,一脸虔诚,隔空透出一股“现在大家起立,整理一下自己的智商,集中注意力打开这本书”的肃杀之气。它是一本代表智商的书。
这是除了红楼梦,在我的书架上住的最久的书。它的厚度和密度都让我很焦虑——体积大,内容晦涩、跨学科、结构和表达方式奇特。所以每年都是“年初书单第一位,年尾书架落灰处”的那一本。
知乎上有个问题:看《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需要看哪些前置书籍?应该看些什么书来打基础?大家的答案中包括但不限于王浩《哥德尔》,《从逻辑到哲学》,庄子和周易,高等数学,数理逻辑,天体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康德,罗素,禅宗,道家,巴赫,埃舍尔…… 基本是在劝退。
我的感觉:大部分人读了导言和第一章,基本都会在前几页被吸引住——很少看到有人能把音乐、艺术、和数学用一条逻辑串起来,非常新奇,感觉打开了一扇世界的们。
虽然但是,导言之后会不会花了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完成它,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对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逻辑感兴趣的人;是不是一个有点数学天赋、能理解如何“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或者至少能get用数学的眼睛去看世界的兴奋——这不是人人都有,尤其是文科生。文科生读这本书时,大概率会感到书中的逻辑非常复杂,而且不清楚这么死抠的意义何在。我的建议是,读时最好强硬把自己代入一个理科生,一个数学nerd的角色中。
说它“奇”,其实也没错。
能被归为“奇书”的,除了GEB,大概就是《红楼梦》了。Will老师有分教:所谓“奇书”,一定是内容包罗万象、看似完全没有相关性的领域,却都能够在一本书中呈现,内在又有特定的逻辑或脉络。
《红楼梦》符合“奇书”标准。内容并非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那么简单——它能用元春来影射政治,用贾府年终收租和过年吃酒绘出当时的经济状况,还有诗词歌赋和饮酒作令的文学精华。最妙的是开篇金陵十二钗命运谶语,既是历史的影射,也是未来的预言。《红楼梦》是典型的“奇书”,将整个历史阶段或者画卷无所不包地展现在其中,又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历史过程。
GEB也是。内容看死简单——全书论证“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数理逻辑人类思维领域最深刻最顶级之成果”—— 但其内在逻辑极为复杂。能把哥德尔、数论、埃舍尔的绘画、巴赫的音乐、阿基里斯、芝诺、乌龟、螃蟹、阿拉丁灯神,还有人工智能、禅宗公案、中华传统文化,统统连在一起,但并不是缝合怪。
最神奇的是,书中构造了一套形式系统,即一套数学体系,通过自我指代、怪圈和“永恒金带”,将整个逻辑串联起来,每一点都相互关联。
除此之外,“奇”点数不胜数,到处都是思维游戏。甚至连我们的“GEB解读播客“,都有可能成为这个“自我指代”怪圈中的一部分。
2.侯世达奇人其人
十年前《大西洋月刊》上一篇专稿,把侯世达写成了一部电影。
侯世达奇人,从小着迷于各种智力活动——可一天不间断练琴数小时,可决定背诵1200行俄罗斯文学,可花几个月时间学习小语种,可花大量时间编写猜字程序。他还会反复琢磨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十几种证明方法,乐此不疲。
14岁那年,小妹妹被确诊大脑患病,无法理解人类语言。从那之后,侯世达就开始对“大脑“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一坨灰质是怎么决定我们的思维和自我的呢?
1972年,粒子物理专业的博士生侯世达对论文感到迷茫,于是开车横穿美国,一路思考“思考”本身。他曾试图将想法写信给朋友,却在30页后停笔。七年后,这些思考变成了700页巨著GEB,并赢得了普利策奖。
在侯世达眼中,人工智能不应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应肩负起探索人类思维奥秘的使命。与其让机器模仿人类行为,不如让机器学会真正的“思考”。
然而,在GEB出版的年代,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着剧变——追求”实用”的大环境迫使学界将研究重心转向军事应用。侯世达觉得这股风气舍本逐末,嗤之以鼻。他批判“深蓝”这类程序徒有其表, 缺乏对人类思维的真正理解;更希望通过GEB引导人们关注人类智慧本身。可惜曲高和寡,最终被追求“速效”的学术界所冷落,沉寂数十年。
3.“集异璧之大成”的含义?
英文原名是“Gödel, Escher, Bach - an Eternal Golden Braid”,直译为《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一 条永恒的黄金辫带》。
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永恒的金色辫子”—— “braid”,是个英文多义词,不仅有双关的意味,还是一个数学名词:“辫群”(Braid group)——数学纽结理论的一个概念——暗示了正题和副题之间有“G、E、B”(上篇)和“E、G、B”(下篇)词首字母在次序上的照应。
Braid还有“循环”的概念——在等级系统中发生的自我参照或悖论——先把这个概念用三个直观、形象化的方法表现出来:巴赫的经典,赋格、卡农;埃舍尔的楼梯,自指的双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论的逻辑缺陷,说谎者悖论——都和这种逻辑上的循环、自指(自己包含自己)、拧巴、诡异的逻辑缺陷,有很多可类比之处。就像那个拧在一起,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大麻花,让你眩晕。
为啥叫“集异壁“呢?
翻译是个大工程。侯世达对GEB的西班牙文、德文版很不满,嫌译者不花心思重构书中的文字游戏,反映“结构性难点”——是“走气的可乐”,“不辣的川菜”。但中文译者却愿意接受挑战,摸索文字游戏和对应的结构双关、想办法在中文里制造出英文藏头诗,几乎是用中文又重新写了一遍。
标题里藏着三个人的名字首字母,哥德尔、埃舍尔、巴赫;“璧‘,美玉也; 而"大成",把佛教哲学通通揉和进去,也和原文"辫子"呼应上了。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思辨,完美融合。上、下 篇的篇名也分别由原来的“GEB”、“EGB”改为“集异璧”和“异集璧”。
最后再说说历史背景。
哥德尔时代,正是大家都在思考“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年代。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的边界即思维的边界”,此话一出,整个哲学界炸锅。维也纳小组里的一帮天才开始探索思维、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关系,发展出了逻辑实证主义。哥德尔深受影响。
更有趣的是,康托尔发明了集合论,罗素提出“说谎者悖论”,把集合论搞得一团糟;等罗素完成《数学原理》,又被哥德尔生生打碎——因果循环,难逃怪圈。整个数学逻辑史就是一条巨大的莫比乌斯带。
延伸阅读
The Man Who Would Teach Machines to Think:The Atlantic, November 2013 Issue
关于《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Twitter:
@LeiSalin_XP
@Will42W
TG群(开放):t.me
收听平台:
小宇宙:文理两开花
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
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
其他平台:
即刻: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