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02:單車也瘋狂|從南極到北極、騎單車橫越五大洲的極地冒險家王慎志
Update: 2021-01-02
Description
【節目時間軸】
0:00-5:40 開場-王慎志的介紹
5:40-16:20 挑戰武嶺的經驗
16:20-22:23 克服困難、保持動力的方法
24:10-37:30 征戰各國的經歷
38:30-46:58 用單車回饋和付出
46:58-50:50 第1次/第100次 心境上的轉變
51:30-54:50 遭遇挫折的經驗
54:50-57:45 法國挑戰賽的經歷
57:45-1:01:17 與自己對話克服枯燥
1:01 :40-1:10:10 保養與增強身體的方法
1:10 :10-1:16:13 結語-給後輩的建議和未來規劃
運動視界報導: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9106
冒險家的心態,就是要不斷找尋那些令人害怕,無法控制的地方;那種能夠喚起愉悅和恐怖的迷人混合,是一種自內向外,又向上的崇高展現,挑戰冒險者,往往對於原始的環境、雄偉的高山、極地的氣候產生巨大的想像,而有時候這種想像,是致命的,伴隨著恐懼,向外席捲蔓延開來。
與極地冒險家「山神」的第一次見面,就在錄音室。
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武嶺是如同「爬壁」般的高難度挑戰,但我卻從沒料想到,坐到我面前這位年僅40歲登武嶺超過160次,有自行車界「山神」之稱的傢伙,卻是個滿臉絡腮鬍,近視150度,身高165公分,體重55公斤,大學念法律系的單車狂人王慎志,從我訪談超過100位運動員的主觀經驗來看,他不只是個運動員,更像是位瘋狂的冒險家。
「是什麼樣的魅力,讓你想要反覆騎上武嶺攻頂160次呢?」壓抑不住心中的好奇,我脫口而出這個問題。
「我20歲當兵時才學會騎車,目前1年大約累計騎2萬5000公里左右,但是武嶺會騎超過160次真的不在我的計畫之內,我就是想要去玩不一樣的東西,既然是自己想要去做,心理就會很癢,就會牽掛這件事情,累積下來才會有這些經歷。」王慎志平實的道出自己單純的動機,既然選擇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要捨棄很多東西,卻也相對得到別人所沒有的。
單車環島一圈,只能算完成99%,剩下的那1%,就是台灣公路最高點─武嶺
海拔3275公尺的武嶺,是單車界公認最難的一座山,也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連綿不絕的上坡,往往逼出車手體能的臨界點,加上海拔高,常讓人喘不過氣來。
「第一次騎武嶺,因為長上坡加上錯過補給時間,導致體力下滑騎的超痛苦,但又不想放棄,足足騎了8個小時才登頂。」王慎志分享自己第一次挑戰武嶺時的驚險過程,由於累到虛脫,還是請人幫忙才能下的了山,但現在的他,騎上武嶺至少160次。
王慎志提醒道:「高山症、心肺、肌耐力這3項評估,是衡量自己武嶺能否登頂的主要關鍵。」當人登上超過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除了空氣含氧量是平地的70%,更要注意自己有沒有頭暈、噁心、耳鳴等高山症現象,而過於疲累也有可能導致高山症的症狀發生,把身體照顧好是第一要務;另外,透過平地的持久均速的跑路訓練,能有效維持心肺狀態,在透過一些長上坡的耐力爬坡練習,將肌耐力的基礎打穩,就有機會挑戰武嶺。
不僅如此,當他發現長距離爬坡是他的強項優勢時,王慎志發現國外竟然有橫越澳洲4000公里賽、橫越美國7000公里賽以及縱貫歐洲4500公里賽,他不但創下台灣人在3年內完成澳洲、美國、歐洲的極限單車挑戰紀錄,未來更瘋狂的想要挑戰從南極騎到北極,從阿根廷騎到阿拉斯加貫穿南北美洲1萬3千595公里的「雙極之旅」。
人生就是要不斷的挑戰極限,追求夢想和慾望的盡頭
王慎志在國外挑戰的國際長途耐力賽,都是無支援車的完賽制,日夜溫差50度的無人賽道,主辦單位只提供路線以及GPS信號器,GPS信號會每十分鐘在官網上更新一次,除此之外,所有裝備從維修工具、衣物到睡袋帳篷都要自己帶,全部東西裝上車超過14公斤,賽前不但要調查路線,也需擬定計畫因應各種突發路況,毫無後援的狀況增加不少危險性。
無論是在攝氏-8度的洛磯山脈,或是53度的歐洲熱浪下騎車,王慎志都甘之如飴,他說:「我喜歡挑戰極限,接觸到生命的邊緣的感覺,因為你會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得如此清楚。我在挑戰的其實不是極地或是體力的極限,而是夢想跟慾望的盡頭。」
為了要擁有挑戰極限的體力,在成為全職選手前,王慎志一邊工作一邊自主騎車訓練,每天4小時,一週6天,夏天清晨4點多出門,8點回來再接著上班,或是晚上夜騎7點鐘騎到10點,甚至為了更方便騎車以及氣候因素,從台北搬到台中,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就是為了能夠持續的鍛鍊自己。
「生活中已經有很多的困難,我們不必再增加更多,而運動的挑戰對我來說是一種解方,讓我知道總有我可以控制跟完成的,自信心就會回到我的身上;而當我用迷戀取代了恐懼,騎車就不會是個壓力,而是我渴望去做的事情。」
在迷戀與恐懼之間,才是冒險家生存的地方
「對於喜歡挑戰自己極限的人來說,當你從高山或極地回到家中,會感覺自己像個陌生人;冒險過程中經歷的苦痛,難以形容跟計算,也沒有文字可以替代,挑戰極限時,時間從頭頂上飛過,但會留下陰影,那座山(武嶺)就在那裡,它不奢求我們的愛,也不盼望我們的死亡,它對我一無所求,但它卻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它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挑戰了我們的傲慢,滿足了我們的好奇,重新燃起我們的慾望,讓我們對它的嚮往更勝以往。」王慎志癡迷的描述著登武嶺跟極地單車這件事,我知道,他對於武嶺的需求已經越來越深,越來越重,這或許就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表達對極地挑戰跟登武嶺的愛吧。
「我從武嶺得到很多,我能夠做的,就是回饋社會、回饋武嶺些什麼,因為這也是我應該做的。」王慎志會在沒有比賽的日子,協助淨山、或是送物資到偏鄉、騎車為重症病童募款,以及教導身邊的人騎乘武嶺的知識觀念,希望可以讓淨山這件事情變成大家的日常,一起愛護自然,守護我們可以長久騎乘的空間,也讓世界更可以看見台灣。
「有些人覺得,一場冒險或是挑戰會因此改變人的一生;其實不是,人不會真的被武嶺或是完成一場橫越美國的7000公里賽而改變,人只會因為磨練而更理解自己的弱小與強大,或者明辨自身優點缺點,於是可以選擇成為任何模樣,變成更好的人、更壞的人,或是成為與好壞無關的人。」
王慎志的心態成熟,也更意識到自己的影響力與責任,他用自己的毅力與堅持踏實地告訴我們,當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的內心就會驅使你克服所有困難,並且全宇宙都會幫助你一起完成。王慎志鼓勵大家,武嶺就在哪裡,它是台灣人獨有,它一直都沒有改變,只差你來試試看。
邀請你一起來聆聽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關注運動場外,運動員身上的生命感動
.
▍空中荃運會粉絲團:www.facebook.com/joeyradioonair/
▍運動生涯教育學院共同創辦人:ctoacademy.org/about
▍最新文章:運動視界名人堂作家 www.sportsv.net/authors/JoeyTseng
▍《空中荃運會》Podcast所有過去節目收聽
‧ Himalaya:www.himalaya.com/chuanyu
‧ Apple Podcast:reurl.cc/pdRKYl
‧ SoundCloud:reurl.cc/yZaKDl
‧ Spotify:reurl.cc/7Xqm39
0:00-5:40 開場-王慎志的介紹
5:40-16:20 挑戰武嶺的經驗
16:20-22:23 克服困難、保持動力的方法
24:10-37:30 征戰各國的經歷
38:30-46:58 用單車回饋和付出
46:58-50:50 第1次/第100次 心境上的轉變
51:30-54:50 遭遇挫折的經驗
54:50-57:45 法國挑戰賽的經歷
57:45-1:01:17 與自己對話克服枯燥
1:01 :40-1:10:10 保養與增強身體的方法
1:10 :10-1:16:13 結語-給後輩的建議和未來規劃
運動視界報導: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9106
冒險家的心態,就是要不斷找尋那些令人害怕,無法控制的地方;那種能夠喚起愉悅和恐怖的迷人混合,是一種自內向外,又向上的崇高展現,挑戰冒險者,往往對於原始的環境、雄偉的高山、極地的氣候產生巨大的想像,而有時候這種想像,是致命的,伴隨著恐懼,向外席捲蔓延開來。
與極地冒險家「山神」的第一次見面,就在錄音室。
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武嶺是如同「爬壁」般的高難度挑戰,但我卻從沒料想到,坐到我面前這位年僅40歲登武嶺超過160次,有自行車界「山神」之稱的傢伙,卻是個滿臉絡腮鬍,近視150度,身高165公分,體重55公斤,大學念法律系的單車狂人王慎志,從我訪談超過100位運動員的主觀經驗來看,他不只是個運動員,更像是位瘋狂的冒險家。
「是什麼樣的魅力,讓你想要反覆騎上武嶺攻頂160次呢?」壓抑不住心中的好奇,我脫口而出這個問題。
「我20歲當兵時才學會騎車,目前1年大約累計騎2萬5000公里左右,但是武嶺會騎超過160次真的不在我的計畫之內,我就是想要去玩不一樣的東西,既然是自己想要去做,心理就會很癢,就會牽掛這件事情,累積下來才會有這些經歷。」王慎志平實的道出自己單純的動機,既然選擇一條跟別人不一樣的路,要捨棄很多東西,卻也相對得到別人所沒有的。
單車環島一圈,只能算完成99%,剩下的那1%,就是台灣公路最高點─武嶺
海拔3275公尺的武嶺,是單車界公認最難的一座山,也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連綿不絕的上坡,往往逼出車手體能的臨界點,加上海拔高,常讓人喘不過氣來。
「第一次騎武嶺,因為長上坡加上錯過補給時間,導致體力下滑騎的超痛苦,但又不想放棄,足足騎了8個小時才登頂。」王慎志分享自己第一次挑戰武嶺時的驚險過程,由於累到虛脫,還是請人幫忙才能下的了山,但現在的他,騎上武嶺至少160次。
王慎志提醒道:「高山症、心肺、肌耐力這3項評估,是衡量自己武嶺能否登頂的主要關鍵。」當人登上超過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除了空氣含氧量是平地的70%,更要注意自己有沒有頭暈、噁心、耳鳴等高山症現象,而過於疲累也有可能導致高山症的症狀發生,把身體照顧好是第一要務;另外,透過平地的持久均速的跑路訓練,能有效維持心肺狀態,在透過一些長上坡的耐力爬坡練習,將肌耐力的基礎打穩,就有機會挑戰武嶺。
不僅如此,當他發現長距離爬坡是他的強項優勢時,王慎志發現國外竟然有橫越澳洲4000公里賽、橫越美國7000公里賽以及縱貫歐洲4500公里賽,他不但創下台灣人在3年內完成澳洲、美國、歐洲的極限單車挑戰紀錄,未來更瘋狂的想要挑戰從南極騎到北極,從阿根廷騎到阿拉斯加貫穿南北美洲1萬3千595公里的「雙極之旅」。
人生就是要不斷的挑戰極限,追求夢想和慾望的盡頭
王慎志在國外挑戰的國際長途耐力賽,都是無支援車的完賽制,日夜溫差50度的無人賽道,主辦單位只提供路線以及GPS信號器,GPS信號會每十分鐘在官網上更新一次,除此之外,所有裝備從維修工具、衣物到睡袋帳篷都要自己帶,全部東西裝上車超過14公斤,賽前不但要調查路線,也需擬定計畫因應各種突發路況,毫無後援的狀況增加不少危險性。
無論是在攝氏-8度的洛磯山脈,或是53度的歐洲熱浪下騎車,王慎志都甘之如飴,他說:「我喜歡挑戰極限,接觸到生命的邊緣的感覺,因為你會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得如此清楚。我在挑戰的其實不是極地或是體力的極限,而是夢想跟慾望的盡頭。」
為了要擁有挑戰極限的體力,在成為全職選手前,王慎志一邊工作一邊自主騎車訓練,每天4小時,一週6天,夏天清晨4點多出門,8點回來再接著上班,或是晚上夜騎7點鐘騎到10點,甚至為了更方便騎車以及氣候因素,從台北搬到台中,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就是為了能夠持續的鍛鍊自己。
「生活中已經有很多的困難,我們不必再增加更多,而運動的挑戰對我來說是一種解方,讓我知道總有我可以控制跟完成的,自信心就會回到我的身上;而當我用迷戀取代了恐懼,騎車就不會是個壓力,而是我渴望去做的事情。」
在迷戀與恐懼之間,才是冒險家生存的地方
「對於喜歡挑戰自己極限的人來說,當你從高山或極地回到家中,會感覺自己像個陌生人;冒險過程中經歷的苦痛,難以形容跟計算,也沒有文字可以替代,挑戰極限時,時間從頭頂上飛過,但會留下陰影,那座山(武嶺)就在那裡,它不奢求我們的愛,也不盼望我們的死亡,它對我一無所求,但它卻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它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挑戰了我們的傲慢,滿足了我們的好奇,重新燃起我們的慾望,讓我們對它的嚮往更勝以往。」王慎志癡迷的描述著登武嶺跟極地單車這件事,我知道,他對於武嶺的需求已經越來越深,越來越重,這或許就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表達對極地挑戰跟登武嶺的愛吧。
「我從武嶺得到很多,我能夠做的,就是回饋社會、回饋武嶺些什麼,因為這也是我應該做的。」王慎志會在沒有比賽的日子,協助淨山、或是送物資到偏鄉、騎車為重症病童募款,以及教導身邊的人騎乘武嶺的知識觀念,希望可以讓淨山這件事情變成大家的日常,一起愛護自然,守護我們可以長久騎乘的空間,也讓世界更可以看見台灣。
「有些人覺得,一場冒險或是挑戰會因此改變人的一生;其實不是,人不會真的被武嶺或是完成一場橫越美國的7000公里賽而改變,人只會因為磨練而更理解自己的弱小與強大,或者明辨自身優點缺點,於是可以選擇成為任何模樣,變成更好的人、更壞的人,或是成為與好壞無關的人。」
王慎志的心態成熟,也更意識到自己的影響力與責任,他用自己的毅力與堅持踏實地告訴我們,當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的內心就會驅使你克服所有困難,並且全宇宙都會幫助你一起完成。王慎志鼓勵大家,武嶺就在哪裡,它是台灣人獨有,它一直都沒有改變,只差你來試試看。
邀請你一起來聆聽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關注運動場外,運動員身上的生命感動
.
▍空中荃運會粉絲團:www.facebook.com/joeyradioonair/
▍運動生涯教育學院共同創辦人:ctoacademy.org/about
▍最新文章:運動視界名人堂作家 www.sportsv.net/authors/JoeyTseng
▍《空中荃運會》Podcast所有過去節目收聽
‧ Himalaya:www.himalaya.com/chuanyu
‧ Apple Podcast:reurl.cc/pdRKYl
‧ SoundCloud:reurl.cc/yZaKDl
‧ Spotify:reurl.cc/7Xqm39
Comments
In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