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6:從聽人到聽障|雙棲國手彭思庭:「人生最不需要在意的,就是別人貼在我身上的標籤。」
Update: 2021-06-18
Description
【節目時間軸】
0:00-11:40 開場-彭思庭的介紹
12:10-23:50 聽障選手轉換的心態和經歷
24:30-28:50 聽障奧運相關知識
28:50-37:30 分享國際比賽的經歷
38:10-45:00 聽障運動場上的特殊經歷
45:00-52:25 面對挫折的方式
52:25-57:35 與蘇麗文共同訓練的經驗
57:35-1:00:20 一般和聽障選手訓練的差異
1:00 :45-1:06:15 雙棲籃球的經歷
1:06 :15-1:12:26 結語-未來的規劃和對後輩的勉勵
「基本上我的生命是撿回來的」臉蛋漂亮,是跆拳道與籃球雙棲國手彭思庭,有別於一般大眾對聽障選手的印象:用手語溝通、說話時較難發出正確的音調;清楚的抑揚頓挫、順暢的對話,初次與彭思庭對談時,很難想像她是一位聽障選手。其實雙棲跆拳道與籃球的她,不是一出生就聽不見,而是因為小時候的一場車禍,造成聽力逐漸退化。面對生命裡的這份不美好,彭思庭也曾想過逃避,但她最終選擇正視它,並看見了其他可能性。
從聽人到聽障,是心裡哪道跨不過的檻
受跆拳道道服吸引,加上小時候常感冒,抵抗力較弱,彭思庭在小學四年級時主動向父母提出想要學運動的想法,而父母也欣然同意了,她也在國中時進入體育班,繼續練習跆拳道,那時,彭思庭還沒察覺聽力退化的問題,只是有時候會聽不太清楚同學說的話。一直到了高中,彭思庭才意識到自己的聽力出了狀況,「但是我還是不願意去承認,覺得那是件很丟臉的事」。她花了很長的時間調適、接受聽力衰退的事實,正式以聽障選手的身分參賽,已是研究所的事情。「我到很後面才去做鑑定,其實很早就發現有問題,只是我一直跨不過去心理的檻」,彭思庭說。
而鼓勵彭思庭轉換到聽障界的,是她的高中兼大學教練邱共鉦。「雖然我在聽人這邊,國高中的成績很不錯,但高中跟大學還是有個落差,剛好在大學期間我是輕量級,有很多前輩都非常優秀,例如楊淑君、吳燕妮學姊她們。教練一直開導我,他覺得妳(指彭思庭)可以到另一個舞台,也有妳發光的機會」,恰巧彭思庭的高中隊友—2009聽奧跆拳道冠軍的呂詩柔,那時因為個人生涯規劃等原因想要退休,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邱教練便與彭思庭討論轉換的事情。「我研究所那時候真的想了很久,才轉到聽障的運動界」,看似平淡的敘述,彭思庭當時大概花了三年才調適好自己的狀態。
說到底,彭思庭心裡跨不過去的檻是什麼?她解釋:「因為我不希望別人對我有異樣的眼光,聽障是耳朵聽不到,可是其他四肢都很正常,可是如果我去鑑定了,就會有那本身心障礙手冊,那我是不是會被別人貼上妳跟我們不一樣的標籤」,他人審視的目光是讓彭思庭猶豫的主要原因,但最後讓她跨過這個檻的,是其他身心障礙者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她說:「連先天有缺陷的他們都可以把一件事做成功,真的讓我感動到,所以我覺得我好手好腳,只是在跟人家說話的時候聽不太清楚,我覺得我應該是可以克服的」。或許彭思庭還是擔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但其他身心障礙者帶給她的感動已遠遠大於擔心,讓她有勇氣跨過心裡的那道檻。
挫折與失分
彭思庭是輕度聽障的選手,多以讀唇語為溝通方式的她並不會手語,而這點讓她在剛進入聽障界時,不是那麼的順利,她表示:「其實我一踏進去那個環境,我覺得自己好像沒辦法跟他們溝通,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然而在比聽人的比賽時,彭思庭又必須很仔細的聽別人講話才聽得到,聽人與聽障兩邊的難題,考驗的是她自處的能力與心智穩定度。
而談到2013年保加利亞聽奧錯失金牌的經驗,彭思庭說:「其實大家對於從聽人轉聽障會有一種迷失:妳在聽人的成績就那麼好了,那妳到聽障,成績應該要更好。但其實我壓力有點大,因為我還沒有那麼快調適過來,但又覺得我的成績應該要很好,不然會被別人講話,再加上要降體重,導致運動表現不是那麼完整,有點失常」,她坦承自己在最後關頭時太大意,導致在那0.03秒的時間被對手踢到頭,與冠軍擦身而過,當場落淚。「有時候人就是接近快要贏的時候,反而沒有那麼小心」,彭思庭道。
走出自我懷疑的低潮
「奧運四年才會有一次,你要多少努力才可以造就今天的成就?再加上年紀會越來越大,四年之後你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彭思庭感慨道。那次的挫敗讓她在2013年留下了遺憾,甚至在備戰2015聽障亞運的時候,質疑自己在聽障界是否無法踢出更優異的成績。被問到如何走出低潮,彭思庭說自己很喜歡看勵志書籍,其中她很喜歡一句話:No pain, no gain.「不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付出,才會得到收穫」,為了奪牌而努力練習、控制體重的彭思庭實實在在的體現了這個道理。
積極為聽障運動員「發聲」
彭思庭分享,有次晚上訓練完後,她與五、六位隊友相約一起去唱卡拉ok,「可能我們五音不全,有一些音發不出來,但我覺得我們可以試試看」,彭思庭就這樣推開了卡拉ok厚重的大門。「有一些輕度的,我們就會很敢唱,當然重度的那些(隊友),他們講話可能都有問題,但我覺得我們既然都來了,我們就去嘗試,而且這個門關起來,人家又聽不到」,那天晚上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彭思庭笑說。
除了鼓勵重度聽障的隊友,彭思庭也積極爭取與企業合作的每個機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她說:「我比較幸運的是,我是後天輕微的,在條件上,我可能就比他(先天/重度的選手)好一點,雖然有些音我發不出來,但已經比別人更幸福、更好了,所以我覺得如果我不做,其他人當然沒辦法做到這件事情」,彭思庭也提到聽障選手的年紀都比較大,除了一般的學生運動員外,有些人出社會、工作後都還是會繼續從事這個運動,跆拳道品勢的選手甚至可以到五、六十歲,「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性質都不一樣,不一定你的老闆都會支持,可能國手選拔完了要集訓、出國,這些都是必須要請假,或利用額外的時間去訓練」。彭思庭認為,身障運動員在社會上是比較弱勢的,廠商與企業不會主動關注到,所以才更應該要主動去爭取。
「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
現為大園國際高中老師的彭思庭,同時也是道館的教練與合夥人,談到未來想做的事,她說:「我會比較想要培養小小選手,讓他知道跆拳道可以練身體,因為現在社會蠻多霸凌,也讓他可以防身,我會想把跆拳道這個運動推廣給小朋友」。而在帶領聽障選手方面,彭思婷表示自己會注意有使用輔具(如人工電子耳)的選手,主動向教練詢問狀況,並告訴教練聽障比賽也是另一個舞台。「要靠我們自己去挖掘,才會有後輩上來,可以提攜他們」,縝密的規劃聽得出彭思庭對聽障跆拳道的滿腔熱忱。彭思庭也勉勵同樣在身心障礙路上努力的選手們:「雖然我們身障運動員可能在生理上有些缺陷,但我覺得我們應該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像我常說的,不做不會怎樣,但我們做了會很不一樣」。
邀請你一起來聆聽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關注運動場外,運動員身上的生命感動
.
▍空中荃運會粉絲團:www.facebook.com/joeyradioonair/
▍運動生涯教育學院共同創辦人:ctoacademy.org/about
▍最新文章:運動視界名人堂作家 www.sportsv.net/authors/JoeyTseng
▍天下評論網:曾荃鈺專欄 opinion.cw.com.tw/search/doSearch?…8%8D%83%E9%88%BA
▍《空中荃運會》Podcast所有過去節目收聽
‧ Himalaya:www.himalaya.com/chuanyu
‧ Apple Podcast:reurl.cc/pdRKYl
‧ SoundCloud:reurl.cc/yZaKDl
‧ Spotify:reurl.cc/7Xqm39
0:00-11:40 開場-彭思庭的介紹
12:10-23:50 聽障選手轉換的心態和經歷
24:30-28:50 聽障奧運相關知識
28:50-37:30 分享國際比賽的經歷
38:10-45:00 聽障運動場上的特殊經歷
45:00-52:25 面對挫折的方式
52:25-57:35 與蘇麗文共同訓練的經驗
57:35-1:00:20 一般和聽障選手訓練的差異
1:00 :45-1:06:15 雙棲籃球的經歷
1:06 :15-1:12:26 結語-未來的規劃和對後輩的勉勵
「基本上我的生命是撿回來的」臉蛋漂亮,是跆拳道與籃球雙棲國手彭思庭,有別於一般大眾對聽障選手的印象:用手語溝通、說話時較難發出正確的音調;清楚的抑揚頓挫、順暢的對話,初次與彭思庭對談時,很難想像她是一位聽障選手。其實雙棲跆拳道與籃球的她,不是一出生就聽不見,而是因為小時候的一場車禍,造成聽力逐漸退化。面對生命裡的這份不美好,彭思庭也曾想過逃避,但她最終選擇正視它,並看見了其他可能性。
從聽人到聽障,是心裡哪道跨不過的檻
受跆拳道道服吸引,加上小時候常感冒,抵抗力較弱,彭思庭在小學四年級時主動向父母提出想要學運動的想法,而父母也欣然同意了,她也在國中時進入體育班,繼續練習跆拳道,那時,彭思庭還沒察覺聽力退化的問題,只是有時候會聽不太清楚同學說的話。一直到了高中,彭思庭才意識到自己的聽力出了狀況,「但是我還是不願意去承認,覺得那是件很丟臉的事」。她花了很長的時間調適、接受聽力衰退的事實,正式以聽障選手的身分參賽,已是研究所的事情。「我到很後面才去做鑑定,其實很早就發現有問題,只是我一直跨不過去心理的檻」,彭思庭說。
而鼓勵彭思庭轉換到聽障界的,是她的高中兼大學教練邱共鉦。「雖然我在聽人這邊,國高中的成績很不錯,但高中跟大學還是有個落差,剛好在大學期間我是輕量級,有很多前輩都非常優秀,例如楊淑君、吳燕妮學姊她們。教練一直開導我,他覺得妳(指彭思庭)可以到另一個舞台,也有妳發光的機會」,恰巧彭思庭的高中隊友—2009聽奧跆拳道冠軍的呂詩柔,那時因為個人生涯規劃等原因想要退休,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邱教練便與彭思庭討論轉換的事情。「我研究所那時候真的想了很久,才轉到聽障的運動界」,看似平淡的敘述,彭思庭當時大概花了三年才調適好自己的狀態。
說到底,彭思庭心裡跨不過去的檻是什麼?她解釋:「因為我不希望別人對我有異樣的眼光,聽障是耳朵聽不到,可是其他四肢都很正常,可是如果我去鑑定了,就會有那本身心障礙手冊,那我是不是會被別人貼上妳跟我們不一樣的標籤」,他人審視的目光是讓彭思庭猶豫的主要原因,但最後讓她跨過這個檻的,是其他身心障礙者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她說:「連先天有缺陷的他們都可以把一件事做成功,真的讓我感動到,所以我覺得我好手好腳,只是在跟人家說話的時候聽不太清楚,我覺得我應該是可以克服的」。或許彭思庭還是擔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但其他身心障礙者帶給她的感動已遠遠大於擔心,讓她有勇氣跨過心裡的那道檻。
挫折與失分
彭思庭是輕度聽障的選手,多以讀唇語為溝通方式的她並不會手語,而這點讓她在剛進入聽障界時,不是那麼的順利,她表示:「其實我一踏進去那個環境,我覺得自己好像沒辦法跟他們溝通,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然而在比聽人的比賽時,彭思庭又必須很仔細的聽別人講話才聽得到,聽人與聽障兩邊的難題,考驗的是她自處的能力與心智穩定度。
而談到2013年保加利亞聽奧錯失金牌的經驗,彭思庭說:「其實大家對於從聽人轉聽障會有一種迷失:妳在聽人的成績就那麼好了,那妳到聽障,成績應該要更好。但其實我壓力有點大,因為我還沒有那麼快調適過來,但又覺得我的成績應該要很好,不然會被別人講話,再加上要降體重,導致運動表現不是那麼完整,有點失常」,她坦承自己在最後關頭時太大意,導致在那0.03秒的時間被對手踢到頭,與冠軍擦身而過,當場落淚。「有時候人就是接近快要贏的時候,反而沒有那麼小心」,彭思庭道。
走出自我懷疑的低潮
「奧運四年才會有一次,你要多少努力才可以造就今天的成就?再加上年紀會越來越大,四年之後你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彭思庭感慨道。那次的挫敗讓她在2013年留下了遺憾,甚至在備戰2015聽障亞運的時候,質疑自己在聽障界是否無法踢出更優異的成績。被問到如何走出低潮,彭思庭說自己很喜歡看勵志書籍,其中她很喜歡一句話:No pain, no gain.「不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付出,才會得到收穫」,為了奪牌而努力練習、控制體重的彭思庭實實在在的體現了這個道理。
積極為聽障運動員「發聲」
彭思庭分享,有次晚上訓練完後,她與五、六位隊友相約一起去唱卡拉ok,「可能我們五音不全,有一些音發不出來,但我覺得我們可以試試看」,彭思庭就這樣推開了卡拉ok厚重的大門。「有一些輕度的,我們就會很敢唱,當然重度的那些(隊友),他們講話可能都有問題,但我覺得我們既然都來了,我們就去嘗試,而且這個門關起來,人家又聽不到」,那天晚上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彭思庭笑說。
除了鼓勵重度聽障的隊友,彭思庭也積極爭取與企業合作的每個機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她說:「我比較幸運的是,我是後天輕微的,在條件上,我可能就比他(先天/重度的選手)好一點,雖然有些音我發不出來,但已經比別人更幸福、更好了,所以我覺得如果我不做,其他人當然沒辦法做到這件事情」,彭思庭也提到聽障選手的年紀都比較大,除了一般的學生運動員外,有些人出社會、工作後都還是會繼續從事這個運動,跆拳道品勢的選手甚至可以到五、六十歲,「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性質都不一樣,不一定你的老闆都會支持,可能國手選拔完了要集訓、出國,這些都是必須要請假,或利用額外的時間去訓練」。彭思庭認為,身障運動員在社會上是比較弱勢的,廠商與企業不會主動關注到,所以才更應該要主動去爭取。
「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
現為大園國際高中老師的彭思庭,同時也是道館的教練與合夥人,談到未來想做的事,她說:「我會比較想要培養小小選手,讓他知道跆拳道可以練身體,因為現在社會蠻多霸凌,也讓他可以防身,我會想把跆拳道這個運動推廣給小朋友」。而在帶領聽障選手方面,彭思婷表示自己會注意有使用輔具(如人工電子耳)的選手,主動向教練詢問狀況,並告訴教練聽障比賽也是另一個舞台。「要靠我們自己去挖掘,才會有後輩上來,可以提攜他們」,縝密的規劃聽得出彭思庭對聽障跆拳道的滿腔熱忱。彭思庭也勉勵同樣在身心障礙路上努力的選手們:「雖然我們身障運動員可能在生理上有些缺陷,但我覺得我們應該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像我常說的,不做不會怎樣,但我們做了會很不一樣」。
邀請你一起來聆聽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關注運動場外,運動員身上的生命感動
.
▍空中荃運會粉絲團:www.facebook.com/joeyradioonair/
▍運動生涯教育學院共同創辦人:ctoacademy.org/about
▍最新文章:運動視界名人堂作家 www.sportsv.net/authors/JoeyTseng
▍天下評論網:曾荃鈺專欄 opinion.cw.com.tw/search/doSearch?…8%8D%83%E9%88%BA
▍《空中荃運會》Podcast所有過去節目收聽
‧ Himalaya:www.himalaya.com/chuanyu
‧ Apple Podcast:reurl.cc/pdRKYl
‧ SoundCloud:reurl.cc/yZaKDl
‧ Spotify:reurl.cc/7Xqm39
Comments
In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