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presso【29】车门上的“魔术”:消失的把手去哪了?
Description
Rexpresso Vol. 29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深夜,你购物归来,双手满载,走向停在路边的汽车。四周光线昏暗,你摸索着车门,却找不到熟悉的门把手。指尖触碰到的是冰冷平整的车门表面,没有任何凸起或凹陷。你开始慌乱,尝试各种可能的操作:按压、滑动、敲击,却始终无法打开车门。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许多隐藏式门把手车主的真实经历。更糟糕的是,当危险来临时,这种设计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障碍。
2024年山西运城,一辆新能源SUV追尾起火,电路中断导致门把手失效,车内人员疏散受阻最终伤亡。2025年山西侯平高速,另一辆SUV碰撞后断电,把手弹不出来,救援人员只能破窗救人。
这类事故频发,促使监管部门出手干预。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每个车门都必须配备带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并为其预留明确的操作空间。
这意味着,曾被视为科技感象征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将面临终结。
02:27 赛道符号到家用现实
隐藏式门把手并非新鲜事物,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的赛车领域。1952年,奔驰在300SL车型上首次推出隐藏式门把手,其设计初衷是为了降低风阻,提高续航并且外观更有科技感。这款车型于1954年正式量产,它那独特的鸥翼门和为了极致空气动力学而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在当时看来都非常前卫。
奔驰300SL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纯粹是为了满足赛车对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在分秒必争的赛道上,任何能够降低风阻、提高速度的设计都值得尝试。这种设计在当时是一种小众的赛道偏好,并未引起普通量产车的广泛关注。
真正让隐藏式门把手进入大众视野的是特斯拉。2012年,特斯拉在推出的Model S上首次采用了电动隐藏式门把手,从此众多新能源车快速跟进,并且将隐藏式门把手的形式发扬光大,设计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开门方式。
特斯拉Model S的隐藏式门把手不仅是功能部件,更被升华为智能汽车的视觉符号,独特的“迎宾”仪式感,使门把手从功能部件转变为身份标识,逐渐演变为新能源车型的标志性设计语言。
据透露,在ModelS的设计阶段,原型车曾出于成本考虑配备传统门把手,但在马斯克的坚持下,最终量产版本还是保留了最初的电控弹出式门把手。这一决定改变了汽车门把手的发展轨迹,使之成为区分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标志。
然而,等到Model3上市时,出于成本控制和使用便利度考虑,特斯拉选择用按压隐藏式门把手,替代了之前的电控弹出式门把手。这一变化反映了车企在设计实践中面临的权衡:科技感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
特斯拉引领的隐藏式门把手潮流迅速席卷全球,国内新能源车企更是积极效仿。2018年后交付的蔚来ES8、小鹏P7、比亚迪汉EV等车型相继采用电动弹出结构,车主在夜色里靠近车辆,“啪嗒”一声齐刷刷亮出金属把手的短视频,一度是抖音最热门的“科技仪式感”素材。
国内车企不仅跟随,还在这一设计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各品牌开发出多种多样的隐藏式门把手形式,包括按键式、指纹式、触摸式等,甚至有品牌将门把手设置在车窗上。
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4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100名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就高达约60%。这一数据印证了隐藏式设计在新能源时代的受欢迎程度,它已成为许多品牌区分于传统燃油车的重要特征。
从1954年奔驰300SL首次采用这一设计,到特斯拉将其推广成为科技象征,再到如今可能被全面禁止,隐藏式门把手走完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它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汽车设计从功能导向到美学与科技并重的转变,也体现了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个性化的追求。
06:34 美学与风险的拉锯战
隐藏式门把手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主要归功于两大商业卖点:科技感和空气动力学优势。在消费心理学中,“科技感”已成为现代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隐藏式门把手平整的外观与传统门把手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强烈的未来感和高级感,成为许多高端电动车的标志性特征。
从工程角度看,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够降低风阻。
根据风洞测试数据,相比传统的外露式车门把手,单个隐藏式门把手可以降低0.003Cd的风阻系数。四个门把手合计可降低风阻约为0.012,这一数值虽然看似微小,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却被视为提升续航的有效手段。
权威数据显示,这一风阻降低可为电动汽车增加约20公里的续航。车企在宣传中往往强调这一优势,将其作为产品差异化的重要卖点。
然而,关于风阻降低的实际效果,业内也存在不同声音。有研究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的影响被过度夸大。2014年一篇专业论文指出,隐藏式门把手仅能降低0.0001的风阻系数,相当于减少0.12%的空气阻力。这个数字有多微不足道?给车轮加个整流罩、优化下后视镜设计,降风阻效果都是它的几十倍。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虽然看起来酷炫,但在实际使用中却给用户带来了诸多困扰。最常见的问题是操作复杂性。不同品牌的隐藏式门把手操作方式各不相同:特斯拉Model 3要“按后翘前再扳开”,丰田bZ3需“下翻再按压”,小米YU7则是“上推再按”,365个品牌365种操作方式。
曾有媒体在北京机场做测试,30位首次乘坐的乘客里,23位无法在10秒内打开隐藏式门把手,成功率仅23%。这意味着,隐藏式门把手不仅没有提升用户体验,反而增加了使用门槛,尤其是对于不熟悉该车型的乘客。
在北方寒冷地区,隐藏式门把手还面临另一个严重问题:结冰。当气温低于零度时,门把手的机械结构容易结冰,导致无法正常弹出。车主们不得不浇热水、用吹风机吹,甚至用拳头或扳手敲打车门才能开门。
据测试,在-10℃以下环境中,电控弹出式门把手的电机润滑剂粘度增加,故障率比传统门把手高8.3倍。社交媒体上,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结冰”的吐槽层出不穷,成为冬季车主们的共同困扰。
除了使用不便,隐藏式门把手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最常见的是夹伤风险。由于隐藏式门把手通常采用电动伸缩设计,如果使用者操作不当或反应不及,手指很容易被夹伤。
数据显示,2024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量同比增长132%,某品牌车型甚至出现儿童手指被夹骨折的极端案例。
更严重的是,在事故情况下,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成为逃生和救援的障碍。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这意味着,在最需要车门正常工作的紧急情况下,隐藏式门把手的可靠性大幅下降。
这些案例和数据表明,隐藏式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成为“最后一道生死关”,直接影响人员的生命安全。
面对日益凸显的安全隐患,监管部门终于出手干预。2025年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设计。
新规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并且必须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能在事故后开启车门。同时,对车门内把手也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配备易于识别的机械释放装置。
据多家车企高层确认,监管部门已就门把手强制标准召开专项会议,草案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要求配备机械冗余,预计2025年完成草案讨论,给车企1年过渡期后,2027年7月正式执行。
这意味着,曾因“科技感”和“低风阻”成为新能源车企标配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即将退出中国市场舞台。这一技术要求将从根本上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确保车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开启。
12:48 策略选择:从规范到创新的平衡
面对即将实施的新规,车企们纷纷开始调整设计策略。最常见的解决方案是转向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这种设计既保留了一定的流线型外观,又确保了紧急情况下能够手动开启。
半隐藏式门把手通常采用凹陷设计,即使在断电或故障状态下,用户仍然可以通过机械结构打开车门。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早年机械结构的使用习惯,又结合电动解锁带来的便利性,是一个兼顾各方面需求和安全角度的设计方案。
成本方面,半隐藏式门把手也具有明显优势。
单个电子门把手成本是机械式的3倍,故障率却是后者的8倍。半隐藏式门把手减少了电机、线束、感应器等复杂电子元件,成本反倒比电动弹出式低120-180元,还能给整车厂节省0.5kg重量。
随着技术的发展,车门开启方式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演进。未来的车门把手将不仅是一个物理开关,更成为人车交互的重要界面。
生物识别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开门方式。掌静脉识别(误差率<0.0001%)已经开始替代传统钥匙,用户靠近车辆0.5米内自动解锁,雨天或戴手套场景适应性提升80%。
场景预判式服务也成为新趋势。某些汽车在检测用户手提重物时会自动弹出后备箱把手。
这些技术将使开门过程更加自然、流畅,实现从主动操作到预测服务的转变。
落水场景下的自动解锁也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部分高端车型已经开始配备水压传感器,当检测到车辆落水时,会自动解锁车门,确保乘客能够及时逃生。
这种设计将大幅提高车辆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更全面的灾难响应机制也在研发中。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时,系统会自动解锁所有车门,同时通过内置通信模块向紧急救援服务发送位置信息和事故详情。
这些技术将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乘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逃生。
从更远的视角看,车门把手可能会完全消失,代之以更加自然的交互方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可能使驾驶员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车门开关,真正实现“人车合一”的境界。
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的发展历程,是汽车行业形式与功能博弈的缩影。它的兴衰史揭示了一个简单道理: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随着2027年7月新规的全面实施,全隐藏式门把手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不仅关乎门把手的设计形式,更反映了汽车行业对安全性的重新审视。
从隐藏式门把手到全触控屏幕,再到电子后视镜,那些曾经被誉为“科技感”的设计正面临一场安全大考。
对车企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将隐藏式门把手作为标志性设计的品牌,不得不重新设计车门结构。但这也是一个契机,让车企重新思考如何在安全与美观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的竞争点可能不再是谁的设计更酷炫,而是谁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买车时不用再纠结颜值与安全选哪个,因为标准已经为他们把好了安全关。
虽然可能会怀念全隐藏式设计的科技感,但更应该庆幸的是,汽车行业在追求创新的路上,始终把人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汽车设计的历史告诉我们,所有背离安全的美感狂欢,终将被理性召回。优秀的设计理应守住安全底线,再实现美学突破。
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故事或许即将落幕,但它引发的关于汽车设计本质的思考,将持续影响着行业的未来发展。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随着新规的逐步实施,汽车设计将告别华而不实的过度创新,回归到以安全为本的本质追求。
这不仅是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告别,更是对汽车设计初心的回归。
————————————————————————
欢迎关注Rex的公众号Rexpresso,获取文章中英对照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