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灯下漫谈S1½ | 四人漫谈:理论的旋转木马
S1½ | 四人漫谈:理论的旋转木马

S1½ | 四人漫谈:理论的旋转木马

Update: 2022-08-08
Share

Description


各位听众朋友好,这里是「灯下漫谈」,好久不见!(如果不知道我们是谁请点这里)



我们是带着些许的惊讶与兴奋,构思这段介绍词的。感谢大家的支持,让我们有了继续推进新一季播客的动力。几个月间订阅量与点击量的悄然增长,意味着我们在节目伊始时开启的试验并未完全失败:阅读、思考、对话,以一种超乎预期的方式得到了融合。我们的想法挣脱了铅字的引力,在声音之流中变得轻盈起来。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平白得近乎笨拙的方式,建造某种“私密而真诚的公共空间”——这似乎是我们第一季开始的期待,而如今,我们希望它是第二季的起点。



于是乎,在被拖延症击垮之前,我们决定先给下一季的节目“预预热”——尽管这个夏天本身已经够热的了。“预热”的结果,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这期特别节目。在这期节目中,主创团队四个人围坐在虚拟的圆桌旁,谈论过去一年我们所经历的“转向”,各种意义上的“转向”:有专业的“转向”,有方法的“转向”,有理论的“转向”,无所不包。因此,这将会是一期如“炼金术”般混杂的节目:你将听到大段的理论废话、生硬的转折、蹩脚的笑点、毫不负责的规划——以及,自我剖白的真诚瞬间。



当然,相比于单向地释放电波,我们更加期待听到各位的声音。欢迎给我们播客的特别邮箱来信——无论是你的听后感、困惑、建议、批评,抑或是任何你想表达的与节目相关的内容,我们万分期待!



我们的邮箱�: dxmt20@126.com



以上,用一期声音的堆集预告一段新的旅程!





本 期 主 播



林鑫,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即将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就读



李逸帆,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关系研究学院在读



徐傲群,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即将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就读



周嘉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





本 期 节 目 中 你 会 听 到



01:23 】特别节目的议程设置:感谢、反思、转向



02:20 】当自己的声音在播客中出现——



09:04 】先反思还是先开始:选择“盲目”可能更重要



13:26 】警惕概念的“嬗变”:找寻理论坚实的基础与界域



18:07 】杜赞奇之思:“历史学为什么是反理论的?”



25:40 】理论的空白与语境:理论的意义在于尊重其与现实的距离



36:40 】“再语境化”的魔法:理论的“共时”与“历时”



44:26 】重新发现载体:在翻译中寻找能指-所指的“公约数”



50:07 】语言媒介的讯息:信息的目光与音色



59:16 】The Kissless Kiss与文本的想象



1:04:30 】语言的“物质性”:语辞如何翻译艺术图像?



1:11:11 】在永恒的剩余物中寻找特定媒介的限度



1:15:23 】艺术研究中的史论之分:作为工具与准绳的理论



1:28:05 】接下来呢?





可 供 参 考



[1]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 杜赞奇:《历史学为什么是反理论的?》,载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26页 

[3] 菲利普·S.戈尔斯基:《规训革命:加尔文主义与近代早期欧洲国家的兴起》,李钧鹏、李腾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 弗里德里希·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周辉荣译,刘北成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5] 吉尔·德勒兹:《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S1½ | 四人漫谈:理论的旋转木马

S1½ | 四人漫谈:理论的旋转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