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7 失败后的出海:李鸿章的「西游记」
Description
</figure>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千夫所指”,免职后蛰居北京贤良寺。一年后,由于东亚局势变化,李鸿章得以复出,以清廷“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来到俄国,参加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由此开启了他长达190天、行程九万里的环球考察——这也是晚清以来,中国高官首次全方位踏访西方核心国家。
旅程中,73岁的李鸿章展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德国,他与俾斯麦对话强国之路;在英国,他细究军舰钢甲的工艺与铁路的运维;在美国,他运用古典经济学原理,为华人劳工的权利辩护……这些来自海外媒体的鲜活报道,拼贴出一个在传统官场与现代文明间挣扎的复杂形象:他既是旧体制的核心官僚,也是思想远超同侪的孤独改革者。
然而,个人的远见如何能撼动一个僵化的帝国?本期历史学人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借助海外史料,为我们重现这段被尘埃掩盖的环球之旅。尽管未能扭转晚清覆灭的命运,它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切片。
播客大会活动预告
由单向街基金会携手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中文播客大会,将于11月29日在上海太平洋新天地观光厅举办。
本届大会主题“重塑与拓界”,议程及注册方式已经公布,更多活动详情,请关注单向街基金会公众号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
<figure>
</figure>嘉宾介绍:
<figure>
</figure><figure>
</figure>时间线:
01:42 马关条约后,李鸿章为何踏上环球之旅?
09:46 俄国见闻:加冕礼踩踏事件与官场文化的对话
11:43 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的幕后
17:03 德国之旅:与俾斯麦探讨强军之道
22:05 法国考察:初识埃菲尔铁塔、金融保险与发达农业
24:49 细究大英帝国的军工、铁路、银行和警察制度
31:50 与英国职业女记者的互动
36:30 在美国,用西方经济学反驳排华法案
42:07 幕僚罗丰禄,李鸿章的“知识桥梁”
47:45 准确预言了麦金利当选
51:08 归途与遗憾:190天考察没能挽救大清
52:55 “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53:35 【片尾曲】徐沛东《曙色》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运动核心人物,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主导创办北洋水师等洋务企业,代表清廷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1868-1918):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位沙皇,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1849-1915):俄罗斯帝国末期的保守改革家,曾任俄帝国交通大臣、财政大臣。
罗丰禄(1850-1903):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及英国皇家理论学院,历任清朝驻英、德使馆翻译,李鸿章外交顾问兼英文秘书,天津大沽船坞总办。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被称为“铁血宰相”。
斯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1837-1908):第22和24任美国总统,第一位与当时中国的重要官员(李鸿章)会晤的美国总统。
威廉·麦金利(1843-1901):美国第25任总统,自称“关税侠”,坚信关税会保护美国国内工业和劳工收入,消除外国工业品的竞争力,确保美国的繁荣。
梁启超(1873-1929):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维新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李鸿章传》《饮冰室合集》等。
本期音乐:徐沛东《曙色》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