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学而篇第十四章
Update: 2023-07-27
Description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这一章有三个重点。
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饭吃就好了,不要求吃得很满足;有地方住就好了,不要求住的地方一定要很舒服。这代表要降低物质欲望,因为人的时间有限,多追求物质欲望,自然少了很多学习的时间,老是忙于去满足各种外在的要求,哪里有时间去好学呢?
第二,属于言行方面,“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眼疾手快,称为敏捷;说话要尽量谨慎,这两方面一般人其实不容易做到,平常我们做事慢吞吞,说话却比什么都快,先说为妙,说出来又不见得做得到。言行敏捷谨慎,也与好学有关系,因为这样才能够证明我们在培养德行,不断成长。
第三,“就有道而正焉”。志行高尚的人称作有道,现在还常说“有道之士”。如何知道一个人有道呢?社会上有许多共识,公众的评论一致认为这个人是有道之士,他一定有特定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那就要向他请教,请求校正,请他来指导自己不断改进。
孔子认为,一个年轻人能做到这三点就算好学了:减轻物质欲望,说话做事能够恰到好处,然后再向那些有道者去请求指导。
真正的好学不能离开行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了解,一方面要实践。透过实践,使前面所学习的心得更加得到肯定,肯定了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儒家对于好学是非常谨慎的,有一定的要求标准。儒家认为人有理性,一定要发挥理性的能力才能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如果不能了解好学,不能做到好学,这一切都要打折扣。譬如,我们讲人性向善,只讲向善没有用,还要能够实践,能够做到所谓的善,也就是择善固执,才能够体会到人性如何从潜能趋于实现。随着生命的成长,在德行方面也慢慢趋于圆满,才是真正的好学的表现。
另外,当有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也有可以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找到优点来效仿,找到缺点呢,就提醒自己不要和他们一样。不能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嘲笑、就批评,而应该自己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通常我们容易只看到别人的毛病。
当谈到儒家的好学时,我们要明白其中含义非常丰富,它可以概括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是要自我要求。好学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这也是孔子的一句话,叫作“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这一章有三个重点。
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饭吃就好了,不要求吃得很满足;有地方住就好了,不要求住的地方一定要很舒服。这代表要降低物质欲望,因为人的时间有限,多追求物质欲望,自然少了很多学习的时间,老是忙于去满足各种外在的要求,哪里有时间去好学呢?
第二,属于言行方面,“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眼疾手快,称为敏捷;说话要尽量谨慎,这两方面一般人其实不容易做到,平常我们做事慢吞吞,说话却比什么都快,先说为妙,说出来又不见得做得到。言行敏捷谨慎,也与好学有关系,因为这样才能够证明我们在培养德行,不断成长。
第三,“就有道而正焉”。志行高尚的人称作有道,现在还常说“有道之士”。如何知道一个人有道呢?社会上有许多共识,公众的评论一致认为这个人是有道之士,他一定有特定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那就要向他请教,请求校正,请他来指导自己不断改进。
孔子认为,一个年轻人能做到这三点就算好学了:减轻物质欲望,说话做事能够恰到好处,然后再向那些有道者去请求指导。
真正的好学不能离开行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了解,一方面要实践。透过实践,使前面所学习的心得更加得到肯定,肯定了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儒家对于好学是非常谨慎的,有一定的要求标准。儒家认为人有理性,一定要发挥理性的能力才能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如果不能了解好学,不能做到好学,这一切都要打折扣。譬如,我们讲人性向善,只讲向善没有用,还要能够实践,能够做到所谓的善,也就是择善固执,才能够体会到人性如何从潜能趋于实现。随着生命的成长,在德行方面也慢慢趋于圆满,才是真正的好学的表现。
另外,当有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也有可以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找到优点来效仿,找到缺点呢,就提醒自己不要和他们一样。不能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嘲笑、就批评,而应该自己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通常我们容易只看到别人的毛病。
当谈到儒家的好学时,我们要明白其中含义非常丰富,它可以概括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是要自我要求。好学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这也是孔子的一句话,叫作“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Comments
In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