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论语精读|每周几分钟共读儒家经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学而篇第十一章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学而篇第十一章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学而篇第十一章

Update: 2023-06-23
Share

Description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它的白话文是这样的。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能做到长期坚守他父亲的合理行为,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这一章是孔子在宣扬孝道思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孔子极力倡导的价值观念。
“父在,观其志”,在孔子时代,父亲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父亲在世,子女只能顺从父亲的意愿,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要看他真实的想法,只有“观其志”了。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了,不再有人掌控子女的思想行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所以通过他的行事方式,就可以看到他真实的想法,看他是不是继承了父亲的德行。孔子在这里看的“志”与“行”,注重其是否与其父亲的思想吻合,而且要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把这作为孝的标准。
在古代,“道”是用来表述正面的事物,这里所说的“道”应该是指父亲的“美德、正道”。这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完整的意思是:长期坚守父亲的正确思想和做法,继承父亲的美德,这才是真正的孝啊。
孔子讲这句话强调的重点在于“无改于道”,强调子女对父辈、后代对祖先的美德、传统、精神的传承。
子女对父母尽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给父母增光添彩,光耀门楣,而不是重复父母走过的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没有发展;而是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增添新的美德、新的精神、新的活力。如果每一代人都能继承父辈的美德,努力为他们争光,就与学而篇第九章讨论过的“慎终追远”联系起来了,可以看出二者思想上是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
这些美德代代传承,就形成了家风。家风对于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称赞人“世守家风”,那不光是称赞其本人,也羡慕其家族兴盛;指责人“有损家风”,同样不是批评其本人,也连带批评了其整个家庭。
今天,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大家族变成了三口之家、二人世界。家虽然小了,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我们从小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成长,受到家风的浸染熏陶。当我们有了子女,也要把这些传自先人、得自父母的美德教给他们。给子女留下美德,比留下财富更值得自豪,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学而篇第十一章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学而篇第十一章